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三五讲) 2001/12/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535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金焰菩萨偈颂第三首:
【往劫修治大方便,随众生根而化诱,普使众会心清净,故佛能成根智力。】
这一首偈在前面已经跟诸位做了一个报告,这是如来果地上无比殊胜的权智。十力是十种智力,也就是根本智起作用的类别,智慧起作用当然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德用,佛教导众生为了方便起见,把它归纳为十大类,每一大类的境界都是等虚空遍法界,而且每一种智力一定圆满含摄其他的九种,缺一种,这一个智力就不圆满。这些道理与事实,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教化才能够契机。
根力之来源,在这首偈子里面前面三句都是讲过去世的修因,末后一句是讲现在所得的果德,就是得到这一个根智力。既然佛是从无量劫前,生生世世修治而得的,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现在是在因地,不但是在因地,是在因地的初阶。为什么?见思烦恼没断,妄想分别执著时时刻刻起现行,我们不能不知道。心里面想断妄想,能不能断得了?断不了。为什么?又增加了一个妄想:「我想断妄想」,这是增长不是减少。如果不想,不想是无明,你说这个事情怎么办?这是六道凡夫无量劫的修行,不能成就的真正原因、第一个原因;不是增长妄想,就是增长无明,总离不开这两边。永嘉大师《证道歌》说得很好:「不学无为真道人,不断妄想不求真」,他这两句话,如果不能够善解义趣,你会错解:「那就算了,也不要断妄想,也不要求真,随他去吧!」还是错了。佛法的言语,你一定要懂得它意在言外,如果依文解义,没有不讲错的,你错会了他的意思。佛家有一句话说:「依文解义,三世佛怨」,三世诸佛都喊冤枉。《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是错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如来说得没错,我们解读错了,这事难!
所以大经大论上佛都提醒我们,「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世间第一等聪明智慧的人,没有法子理解佛的意思,一定要有人说。什么人?有修、有行、有证的人,我们常讲契入佛菩萨境界。他能听得懂,他不会把意思错解,这个难!难,又不能不学,如果不学,换句话说,往后生生世世还要搞六道轮回,这个事情没完没了,这个事情很恐怖、很可怕。我们不是上上根人,不是一闻千悟,没这个能力;我们也不是下下根人,下下根人也好办,老实、听话,没有什么妄想,也没有什么疑问,教你怎么干,你就怎么干,这种人也容易成就。
我们想想倓虚老法师常讲的,谛闲老和尚有一个念佛的徒弟,没有出家之前作锅漏匠,生活非常清苦,这个人老实,出家之后,中年出家又不认识字,什么都不会,老和尚看他这个样子就怜悯他,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你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将来准有好处。」他也不问什么好处,听话,一天到晚就抱住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三年多站著往生,预知时至。他住在乡下破庙里头,乡下有几位护法照顾他生活的,赶紧到「观宗寺」报告老和尚,这一去一回来,那个时候走路,没有车,往返三天,他在那里站三天。你看人家死了,站在那里站三天,等他师父来替他办后事。我们做不到,我们头脑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止不住,这个锅漏匠没有胡思乱想,听话,这叫下愚。佛度众生,这两种人好度,一点都不费事。你看看,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保送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走得那么好,那么殊胜,没有生病,预知时至,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要学习的。但是学不来,这是事实,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跟我说,他说他很想学愚,就是学下下根人,学愚人,他说学不来,学不像。真的,一点都没错,我们这一类半吊子的人,上不上,下不下,最难度了。世尊当年出现在世间,苦口婆心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就是为我们这些人、为这种根性的人。上智下愚太简单了,几句话就打发掉了,他肯定成就。
观机,最重要的是观他的根性,根性胜劣。这种后得智怎么来的?《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成就圆满的后得智,这十首偈都是教导我们参学,成就这一类的智慧。首先教导我们要修、要治,「修」是修正,「治」是对治,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行为,对治我们的毛病习气,我们智慧才能现前。『大方便』,「方」是方法,方法上加个「大」,那就是方法里面的纲领,最重要的方法;「便」是便宜,非常适合,我们说这个方法太好了,非常适合我,这叫方便。我们观察自己的根性,观察周边同学的根性,过分、复杂的理论与方法,我们感觉得都不方便。在大乘佛法八个宗派里面,密宗跟净土宗都是修清净心,我们为什么舍弃密宗来修净土?就是密宗的仪规太多,咒语很繁杂,不方便。净宗只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这个方便,不需要那些坛程仪规,一切时一切处,行住坐卧,心里有佛,口里持名,他就相应了,这个法门叫「大方便」,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没有比这个法门更方便了。
净宗的经典最重要的是《无量寿经》,千百年来为什么《无量寿经》不流行?净宗最流行的是《阿弥陀经》,这什么原因?《无量寿经》的译本太多,原译本不好读,要去读五种原译本,幸好,原译本总共有十二种本子,这么多年来失传了七种,现在剩下来的有五种,收在《大藏经》里面。另外七种在唐朝时候译经目录里面有,好像古人记载宋朝时候还有流通,这以后失传了。五种也太繁太多,所以古来大德才发心会集。最初会集的是宋朝王龙舒居士,他的会集本收在《干隆大藏经》里面,这什么原因?修治大方便。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念念都要给一切众生方便法,好修。龙舒居士实在讲很了不起,在宋朝那个时候,他所看到的《无量寿经》的原译本只看到四种,《大宝积经》里面的「如来会」他没看到,所以他的会集是根据四种本子,《大宝积经》里面还有一些经文是其他四种本子所没有的,这一部分就缺失了,所以这个会集本就有遗憾。
到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做第二次的会集,魏源居士五种原译本他都看到了,他做个会集,但是很遗憾的,印光大师对他的批评,他改动了原译本的经文。这个说老实话,不是不可以,是可以的,可是这个例子不能开,开了后来麻烦可大了;你可以改,我也可以改,他也可以改。将来把经本改得不伦不类,原来翻译用的辞你斟酌斟酌,确实你用的比他的好,但是你不能改动它。另外「取舍欠妥当」,这是后人对他的批评,但是他所会集的,确实比王龙舒的本子要好,这个本子没有人传。因为有这些欠缺,所以民国初年,在民国二十一、二年的时候,夏莲居老居士做第三次会集,把前人这些缺失全部改正过来,他完全避免。五种原译本细心的去比较,重复的地方就舍弃,经文全是原文,一个字不敢改动,这个本子是很完备的本子,非常值得赞叹,这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给末法九千年众生做出「修治大方便」。
夏老居士是什么样的人物,我没见过,有一年曾宪炜居士,那个时候他还没出家,住在迈阿密,请我到那个地方去讲经,我就去了,接受他招待。讲经的时候,我突然看到听众里头有不少当地的美国人,我感到很惊讶,原来请我去讲的是《地藏经》大意,我一看很多当地美国人来听经,我就跟曾居士说,我说我们换题目,他说换什么题目?我说我们讲「认识佛教」。让当地这些朋友,告诉他佛教是什么,这个比《地藏经》大意好,《地藏经》大意题目未必能接受。曾居士同意了,我们一共讲了七、八天,就是现在流通在海内外的《认识佛教》,也写成小册子。
曾居士告诉我,这些来听经的当地这些美国朋友们,里面有好几位都有特异功能,所谓有神通。我说这个我很少听到。他说我还没有到达迈阿密之前,有我们结缘的书送到那边,这里面有黄念祖居士注解的《无量寿经》,前面有一张夏莲居的照片,他说这本书他给这些当地通灵的、特异功能的人看,他们一看,看到夏莲居的照片,他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他就问他到底是什么情况?他的身体是透明的,而且讲这个人现在已经不在了,肯定这个人是再来人。从来没有告诉过他,说得跟事实完全相同,证明他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想想王龙舒往生预知时至,站著走的,魏默深都不是等闲人物,对於儒佛精通,都会集不好,要等夏老居士来完成。
我肯定夏老居士是佛菩萨再来,来帮助末法九千年苦难众生,有这个本子做依靠。有缘的人遇到了,这一生当中必定得度,这我肯定。这个本子,李炳南老居士传给我,嘱咐我流通。所以现在有一些人起来反对这个本子,那是魔不是佛,听从这些人的话是魔子魔孙,他来障碍正法,他这一生决定不能往生,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依照这个本子修行的人,往生净土的人,预知时至,走的时候瑞相非常希有,我们在这些年当中,我至少见到有二十多个,哪里能错得了!新加坡居士林老林长陈光别居士,就是依这个本子往生净土,他每天读诵,天天听讲,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感应希有。他走了,他的冤亲债主在居士林念佛堂,附在一个居士的身上讲了一个多钟点,给我们证明陈光别居士往生了,他们看到非常欢喜、非常赞叹。这是冤亲债主,他说:「我们不障碍,我们看到这个事情太好了,我们想求皈依,想求在这个地方听经。」你看看,一个人往生,把他所有冤亲债主都度了,这个功德有多大!所以方便不能不懂,这是佛法自古以来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你要不能观机,你用的方法也许就错误了,就变成不方便。
夏老居士用了十年的时间会集成这个本子,是给一切众生供养的大方便法门,有缘众生得到了,你今天要把这个本子废弃;不错,原有的五种原译本在,无论用哪个本子,说老实话,跟这个本子比较,是不方便。尤其是这个本子出来之后,当时慧明老法师,这是那个时代,在国内是普遍受到大众尊敬的慈舟老法师,戒律精严,在台湾道源老和尚、忏云法师都是慈老的学生,慈舟法师讲过这个会集本,而且给会集本做科判。我们今天培训班用的科判,就是以慈舟老法师科判做底本,这个科判,黄念祖老居士送给我的。这都是有修有学,有没有证我们不敢讲,至少是有学有修的大德。他们的学问、道德、涵养比你差吗?人家对於这部经如此的赞叹,劝导大众学习,你来障碍,你不怕因果?断人法身慧命是什么样的果报,你有没有去想想?人云亦云很可怕,人家往地狱走,不错,你也跟著一道去,你愚痴。我相信老师,老师教导我的,他不会害我,老师嘱咐我的必定有道理在。我一生奉持夏老居士的会集本,依教奉行。这个本子我讲过十一遍,肯定是大方便法门。
『随众生根而化诱』,这个时代,往后九千年众生的根性,这一个法门、这一部经典非常适合,教化众生,诱导众生,『普使众会心清净』,这个地方讲的「众会」,特别是说我们娑婆世界南赡部洲,我们这个地球,所有佛门四众弟子的聚会。这个法门,这一部经典,能够叫大家的心得清净,心净则佛土净,这个是了生死,不但出三界,超越十法界的不二法门。纵然我们对於诸佛菩萨境界不能契入,也没有关系,只要抱定这一句六字洪名,如果你还有能力,受持《无量寿经》,没有一个不往生的,真正是「万修万人去」。在这一两年当中,我们还从鬼神那边得来讯息,他们对这个会集本尊重,会集本的光芒太大太大了,超过其他一切的经典,很多很多的鬼神欢喜听,不敢看,光太大了、太强了,对这个本子敬畏之心,读诵受持,无量无边的功德,谁知道?
『故佛能成根智力』,佛的根智力是这个因修成的,我们要在这里学会,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根性,我自己的根性是属於上根、中根,还是下根,然后你才能观察周边的同修,出家在家,仔细观察他是什么样的根性,他对於经教有什么样程度的认知,他理解到什么样的深度,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仔细去观察,常作如是观,你就不难理解了。所以这个根智力,我们从偈文上了解,「往劫」,那是很长很长时间修成的,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经验的累积,智慧的拣别,因为他这十种都是智力,智慧现前,加上经验的累积,所以观机入微,诱化契机,这才能够普度众生。这一首我们就学到此地。第四首
【如诸众生解不同,欲乐诸行各差别,随其所应为说法,佛以智力能如是。】
第四首偈,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是「种种解智力」,又名「胜解」,胜是殊胜之胜。大师后面说:「若从他起信以为其先,或观察诸法以为其先」,这个先说缘起,举出这两大类:第一个是依他,听别人讲解,你明白了,你懂得这个意思;另外一种是见相,见到外面的形相明了了,相都是表法的,见色闻声各人理解的不一样。譬如听音乐,我们佛门里面讲听梵呗、闻钟声,这是「从他起信以为其先」,两个人同样的闻梵呗、同样听钟声,感受不相同,各人领解的程度不一样,我们一般讲各个悟处不相同,有人小悟,有人大悟,有人完全不觉悟。见相亦复如是,我们几个同学,大家在一起学习,老师把这个形相表法的意思都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同样见到这形相,感受不相同。譬如我们见佛像,见到释迦牟尼佛佛像,你有什么感受?许许多多人见到没有感受,感受这个像塑得很好,塑得很庄严,其他的他就说不出来了,烧香膜拜而已,求佛菩萨保佑,求我升官发财,保佑我家里平安,这是世俗绝大多数,他的理解就这么一点点。
真正学佛的人,我们学净土、学《无量寿经》的人,你见到佛像,你的领解跟别人不一样,你见到佛像立刻会想到「八相成道」,他在教导我们,这个形像在成就我们。八相成道第一个「入胎」,到这个世间来投胎,来干什么的?不是为自己享福的,不是为自己受果报的,这统统都没有,来救度一切苦难众生。如果讲因果,释迦牟尼佛往昔在因地里面曾经发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现在成佛了,我们现在这些众生与他有缘,希望他来帮助,他降生到这个世间来,是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来干这个的,於是示现出生。出生确实跟一般婴儿不一样,他一出生就会走路,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有些人听了这句话,认为释迦牟尼佛太傲慢,一点谦虚都没有。这是误会,那个「我」不是指我们肉身,「我」是「常乐我净」四净德。法身有常乐我净,般若有常乐我净,解脱有常乐我净,天上天下这是独尊。这说的是什么?性体、性德,「我」是代表性体、性德,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个是我,不是指肉身,所以凡夫会把这个意思搞错。佛家讲「无我」,怎么会说「唯我独尊」?你要懂得无我,无私无我。大乘了义经里面讲的「我」是什么?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我」,或者是虚空法界是我心相,刹土众生是我身相,这个「我」真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了。一定要晓得佛菩萨说话的义趣,意思在哪里;那是真我,我们讲「大我」,不是小我,不能不明了这个意思。
『如诸众生解不同』,众生是凡夫,是六道凡夫,他对於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相,我们现在常讲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们的理解都不一样,反应当然不相同。这个反应是什么?反应是受,我们讲的感受,或者是享受,千差万别,佛用归类的方法,把它归类为「苦、乐、忧、喜、舍」这五大类,你感受再多总不出这五大类,这样说话就方便,五种受,这五个种类。这是讲他的欲,欲是他的乐受,各个不相同,说法教他,方便当然也不相同,这才有无量法门。无量法门不是佛发明的,应机而说。
第四首:
【如诸众生解不同,欲乐诸行各差别,随其所应为说法,佛以智力能如是。】
这是讲「种种解智力」,前面也举了一些例子,给诸位做了说明。清凉大师为我们说明『欲乐诸行』,他提出几点也非常好,他说种种解读也是欲,欲里面含著有信、有欢喜、有爱好,都是属於欲望。他还举了几个例子,譬如世间人贪财,这是他的欲望,他对贪财感觉得很有乐趣,或者是好名,喜爱世间的名闻利养。修行人喜欢入禅定,喜欢坐禅,喜欢求智慧,这是讲佛门的四众同学种种不同。「如来正知,令舍不净,增长於净」,这个意思我们要懂,为什么?凡是与贪、瞋、痴、慢、疑、恶见挂上钩的都叫不净,你的心不清净。佛帮助众生要把这些不净舍掉,增长清净平等觉,这是佛法,这是正法。清凉这几句话说得很好。
这就是『随其所应为说法』,「随其」是感,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为他说什么法?其实哪有法好说?释迦牟尼佛在般若会上讲得很明白,佛无有法可说,这个话是真的。众生见佛,佛给他说法,佛看到他有毛病,告诉你,你把这个毛病改过来,这就叫说法。所以佛跟佛见面一句话都没有,为什么?没有毛病,自己没有毛病,他也没有毛病,有什么好说的?佛跟菩萨见面有话好说,菩萨的心地没有到纯净,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佛还要教他,等到他那一品生相无明断掉了,佛就没话好说了。佛佛道同,佛跟佛见面心地都住寂灭忍,清净寂灭。
由此可知,佛对众生所说的一切法叫应机施教,你有什么毛病跟你说什么法。各个人毛病不一样,所以法门就变成无量无边,我们明白这个意思。你明白这个意思,你就可以学讲经了,经有一定的讲法吗?没有,佛无有定法可说,经怎么会有定法?经要有定法这经就死了。佛所说的法是活的,用文字纪录下来也是活的,没有一个字、没有一句是死的,展开经卷,你要看看对象是哪些人,我们应该怎样来讲解,就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一个讲法。一个讲法那叫死在句下,念书的人,我们常讲书呆子,讲经的人这个讲法叫佛呆子,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从前李老师讲的。活的!同样是一部经典,同样是这一段经文,对人有对人的讲法,对鬼有对鬼的讲法,不一样。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古今的那些注解,注解最多的是《金刚经》,《金刚经》自古以来有五百家注解,它要是一个讲法,哪有那么多注解?每一个注解意思都不相同,相同怎么能够流传到后世?讲法不一样。为什么?注解的人、讲经的人,他自己解读浅深不相同,他讲解的对象不相同,所以一部经有许许多多的解释,也就是有许许多多种的讲法。这里面要遵守一个原则,一定要让听众得利益,佛经里有一句话,我们念得很熟,「饶益众生」,益是利益,饶是最丰富,最好、最多的利益,帮助众生,你的诱导教化就成功了。
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你看看一切众生他是什么毛病?伦常道德完全忘得干干净净,所以才造成这个社会的动荡不安。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什么?人心。人心动荡不安,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没有依靠,在佛家讲「依止」,依止比依靠好,意思圆满。依就是依靠,止是停止在那个地方,像船靠了码头。现在的人心就像船行在大海遇到大风大浪,危险极了!造成的果报是天灾人祸,天灾人祸是这么来的,人心造成的。懂得这个原则,知道眼前这个状况,我们讲现在众生需要什么?他心里并没有需要,我们知道他需要什么,他需要伦理,他需要道德。而伦理道德,说老实话,他连作梦也没想到,他只想我们怎么能够让这个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能过好日子,他想的是果,这个果的因是什么?因是伦理道德。
我们就懂了,我们在这个社会里面教学、讲经说法,重点在哪里?重点是印光老法师所讲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他老人家这十六个字教导我们,是末法九千年弘法利生的总方向、总目标,印光大师为这个来的。李炳南老居士是他的学生,以前我不了解,我不认识他,他在台中三十八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往生,在台中所作所为确实是遵守印祖这十六个字,这是印祖的真实弟子。李老师教我要学印祖,确实我想想印祖这十六个字,不仅是当前迫切需要,我想到往后末法九千年,他老人家这个指示,方向目标正确纯正,没有错误。
我们所依靠的经典是净宗的五经一论,而《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华严境界原来就是极乐世界,要想契入华严境界谈何容易!你不能够断见思、尘沙,还得破一品无明,你入不了这个境界。可是诸佛如来有大方便法门,教导我们信愿持名,往生净土就入了,方便门入了,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法门得到诸佛的赞叹。众生「欲乐诸行各差别」,这是大欲大乐。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广度虚空法界一切有情,这是大欲大乐,净土宗可以办到。《无量寿经》,特别是会集本,我跟会集本的缘非常之深,我们是一脉相传。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的教是跟梅光羲居士学的,梅老居士是他的老师,在那个时代,大家尊称他为梅大士,大士是菩萨,他跟夏莲居老居士是同参道友,两个人关系非常密切,黄念祖居士是他的外甥,他妹妹的儿子,黄老居士的佛法是跟舅舅学的,舅舅又把他送到夏莲居那里,做夏老的学生,是夏老的传人。我们有这些关系在,跟别人不一样,梅大士、夏莲老、印光祖师,我们有法乳的渊源。
我们了解世间苦难众生,他们有欲望、有爱好,这个欲望爱好的口味太小了,我们要教导他有大欲大乐。「随其所应为说法」,随著众生的爱好,《楞严经》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正确的。普贤菩萨十愿里面跟我们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但说法要恒顺,形象也恒顺。大乘佛法是什么?我们在《华严经》开讲的时候拟了一个题目,希望大家对佛法有个正确的观念,我们这个题目题的是「现代生活艺术系列」,这是华严净土,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艺术,确确实实给你带来的是幸福美满的生活。世界动乱,它动乱我不动乱,它不安定我安定,它不太平我太平,我们从哪里学来的?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学来的,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有能力,不被外面境界影响。不被外面境界所转,这要靠什么?要靠定力,要靠智慧。你没有智慧,你没有定力,你必定受外面境界影响,必定为外面境界所转。
定慧从哪里来?修定慧的方法太多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只要是佛法,我学佛,佛法不离戒定慧,离戒定慧就不是佛法。我们用读经的方法修戒定慧,用念佛的方法修戒定慧,用参禅的方法还是修戒定慧,遵照他的方法来学习,就是持戒。心能够安住一处,不为外境所动就是定,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点也不糊涂是慧。契入这个境界,现在这个世界这样动乱,也许可能发生严重的天灾人祸,我们面对这个境界怎么办?像看科幻电视、看电影,他们在演,我们在旁边看,自己决不会牵累在里面,你学佛你就真正得利益了。这些现象、这些灾难有没有办法解决?很容易,轻而易举,他为什么不了解、不明白?他没有学过,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也就是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麻烦就出来了。
我们没有明心见性,不能随顺性体性德,我们怎么办?没有关系,经教里面所讲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性体性德。释迦牟尼佛的性体性德跟我一样,我们同一个心性,他明心见性,我没有明心见性,但是我能够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随顺他的,随顺他的是随顺我自己性德。这是佛法跟其他教学不相同的,我们不是被人牵著鼻子走,被人牵著鼻子走,这个不算是好汉。释迦牟尼佛所教的,是让我们随著性德,这高明,这值得我们佩服,这才真正叫伟大,他对我们布施恩德,自己一丝毫的念头都没有,绝对不是要我们去感恩戴德,感恩戴德是我们的本分,人家并没有这个念头。
诸位从这个地方细细去体会、去观察,才晓得「随其所应为说法」。我常常讲的很具体,讲是讲不完的,只能举几个例子,现在人不孝顺父母,我们怎么教?我们要提倡孝顺父母,要做出孝顺父母的样子给人家看,这就是教化诱导。现代的人不懂得尊重尊长,对老师、长辈不晓得尊重,我们要做出样子给他看,特别是儿童,比什么都重要。做父母的人,真正爱护你的子女,你的思想,你的言行,一举一动,要做最好的榜样给他看,你是真正爱护他。如果你在小朋友前面形象不好,他从小就学坏了,以后够你瞧的,够你受的,你不能说他不孝,不能说他叛逆,是你教的,他没有过失,你有过失。现在社会一般众生不懂得仁义,更不懂得道义,人与人之交往,我们要做出来,他不懂我懂,他不仁不义,我们一定要行仁义,要行道义,要行情义、恩义,这就教化众生。我们所说的跟所行的完全一致,说到做到,看到一切众生的毛病、不善之处,我们从对面做出榜样给他看,这样才能成就种种解智力。你想想他怎么成就的?三宝加持,你成就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等念众生,你也发这个心,你也是这个作法,佛菩萨怎么会不欢喜!冥显加持。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有几句话说得很好,他说这一条与前面的根有什么不同,前面第三条是讲「根胜劣智力」,这个地方讲「种种解智力」,这两条看起来好像相似,怎样区别?他说得很好:「根约宿成,智有多少」,根是讲过去世的善根,过去生中所修的,你的根智力多少不一样;种种解是现前的,是你六根接触现前六尘境界你所体会的,你所感受的;这就不同,一个是眼前的,一个是过去的,这个说法很好。他又引论中所说,「论云」,一般不说什么论,多半都是指《大智度论》,这在大乘教里面引用最广泛,「若照诸根为先,彼彼法中,种种意乐,是根智力」,这是大论里面所说的。「若正分别意乐差别,是解智力」,这个说法跟前面说法意思是相同的,一个是讲宿世的,一个是讲现前的。第五首:
【普尽十方诸刹海,所有一切众生界,佛智平等如虚空,悉能显现毛孔中。】
这是第五「种种界智力」。界就是性。清凉大师解释说:「谓或一二三四五乘性等」,这个性是说的体性,就众生分上来讲,体性各个不相同,我们一般人讲性质。「一二三四五乘」是大乘法里面所说的,一乘法是佛乘,《法华经》上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确确实实,佛教导众生决定是一乘法,要不是一乘法佛对不起众生。但是一佛乘,初学的人不能接受,因此佛就开方便法门,开二乘、三乘,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五乘就再加人乘跟天乘,各个性质不相同。十力称作「种种界」,它有界限。
或者讲:「贪瞋痴等分行等」,贪瞋痴等分差别不一样,六道众生都有贪心,贪心的成分不相同,贪心的对象也不相同,有人贪财,贪财的心非常重;有人贪名,对於财他看得很轻,都是贪心;有人贪色,还有人贪佛法,都是贪心。佛法里面有人贪爱佛像,有人贪爱经典,专门收藏古时候名贵的版本,有人贪图佛像,欢喜佛像,收这些古董的佛像,我都见过。把佛像当作古董来收藏,把经书当作古董来收藏,不肯轻易给人看。不管他对象怎么样,贪心不二,都是贪心,贪心将来到哪里去?到饿鬼道去,你贪图的对象不一样,到饿鬼道里面的果报也不一样,有享福的,有受罪的,你是贪图佛法的,大概会享一点福,鬼道里享福;贪图世间名闻利养的,大概要受一些罪报。所以贪瞋痴的等分不相同,我们要清楚。佛教给我们舍贪心,不是教我们换贪的对象,这个要搞清楚、搞明白,要把贪瞋痴的念头断掉,贪瞋痴的行为断掉,你就行菩萨道了。细说「乃至八万四千行,名种种性」,清凉注子里面有两句话很重要,「性」是讲种子,阿赖耶识的种子,「解」是讲现行,这个把性跟解,跟前面第四首里面讲的「种种解智力」,很清楚的给我们辨别出来了。种种界,界叫性分,就是性质,阿赖耶识里头含藏的种子,我们现在叫习气,解是现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这个境界依旧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它不是指一个地区,不是指一个星球,当然更不是指一个国家,尽虚空遍法界「诸刹海」,一切诸佛的刹土,「海」是比喻深广无尽。这里面『所有一切众生界』,所有一切众生阿赖耶识里头所含藏的种子现行,各个不同;这是讲阿赖耶识含藏种子。『佛智平等如虚空』,佛如何能够遍知一切众生阿赖耶里面所含藏的种子?后面两句说出来了,「佛智平等如虚空」,就能知了。为什么?界限突破了。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知?我们界限竖立在那里就没法子知,毛病出在这个地方。佛的平等智不但现前,究竟圆满,法相唯识里面讲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这两个智转过来了。这两个智是因上转,因转果就连带转了,果是阿赖耶自自然然转成大圆镜智,阿赖耶里面含藏著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种子习气,这个障碍全部突破了,你全都明白了;同时也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那就是万德万能,你广度众生的能力,「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这一愿可以兑现了。往年我遇到一个小乘法师,跟我说:「诸佛菩萨发的大愿,众生未度誓不成佛,我还没有得度,他怎么可以成佛?」他不懂得,佛确实度你,你自己不肯让他度,那有什么法子!所以才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不是佛跟你没有缘,是你不肯让他度,你不信他,你不接受他的教诲,佛对你也无可奈何了。
什么叫有缘之人?第一个是信佛,信佛的人有缘。第二个是佛所教导你的你能够理解,你要不能理解,你也是没有缘。能理解了,还要能落实,能奉行,「信解行证」你都能做到,佛就度你,这叫有缘人。这四个字缺一个,缘不足,虽有缘,不足,佛不放弃你,佛会培养你的善根,帮助你善根增长,帮助你善根成熟;换句话说,在这一生当中你不能成就,你无法脱离六道轮回,意思在此地。
『悉能显现毛孔中』,毛孔是正报最小的,微尘是依报最小的。为什么十方诸刹海所有一切众生界都能够显现在一毛孔中?这是《华严经》讲的事事无碍的境界,道理就在第三句「佛智平等如虚空」,虚空就没有界限。清凉大师注解这两句话说得好:「非唯佛智如空,包纳众生之性;毛孔内空,亦现众生之界。」法性没有大小,所以可以互融,不但互融可以互遍,一毛孔的法性也是遍虚空法界,那当然能现。一毛端的法性还是遍虚空法界,这个我们很难懂,到什么时候你会懂?见性你就会懂了。诸位要晓得,妄想分别执著是障碍,你把这个东西放下了,没有了,你的障碍没有了。我们现在人讲障碍突破了,尽虚空遍法界你才发现一毛端、一毛孔、一微尘都能显现无遗,普遍的显现,确实不可思议。所以诸法实相叫做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不能不懂。
《钞》里头有一句话:「色性智性,融无碍故」,刹海一切众生界是色性,佛智平等如虚空是智性,智性跟色性是一个性,哪有障碍?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我们通常讲,一切有情众生分上我们讲佛性,无情众生分上我们说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智性跟色性也是一个性,所以它当中没有障碍,它可以互融互遍,毛孔顿现一切众生阿赖耶里面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