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二六讲) 2001/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26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座内众流,说偈赞佛,众宝光明髻菩萨偈颂第五首:
【宝地普现妙光云,宝炬焰明如电发,宝网遐张覆其上,宝枝杂布为严好。】
『宝地』是指道场,『普现妙光云』,这是接前面所赞的。『宝炬焰明如电发』,这都是说的火炬灯明,如同电光一样。『宝网』是空中的罗网,展布开来,这是空中的庄严。『宝枝杂布为严好』,是说明种种庄严如同宝树,这个意思就是说,一一庄严不离根本,这一棵大树枝叶花果再繁茂,总离不开根本,所以这一句意思很深很广。第六首:
【汝等普观於此地,种种妙宝所庄严,显示众生诸业海,令彼了知真法性。】
后面五首,清凉大师注解「法化流通」,前面是德用圆满。性德必定起作用,它起作用一定是教化法界一切众生,帮助九法界迷途众生能够回归自性。清凉大师注解「如佛座上所应演者,九会五周之文。」这一句说明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不离根本;也就是说,始终不离诸法实相,因此大乘经所谓「一以实相印」,印定。小乘讲的三法印,大乘唯一实相,意思就在此地。一代时教,随机说法,都在这一个场地之中。这个场地,诸位要记住,是法身、是法界、是性体、是性德,这是圣贤的教诲,不同於世间。
『汝等普观於此地』,「汝等」是教法身菩萨们,你们观,仔细观察。『种种妙宝所庄严』,「妙宝」比喻性德,表性德。『显示众生诸业海』,这个场地所现,一真法界、十法界同时并现,一真法界是清净法界,十法界是染污的法界,这里面还有善恶,六道里面我们常说的三善道、三恶道,一切众生造业不相同,所显示的果报也不一样,这里面全都看见了。『令彼了知真法性』,谁了知?觉悟的人了知。所以佛陀教化众生不能离开艺术,尤其是高度的艺术文化。佛用音乐、用美术、用绘画、用雕塑,为什么?「令彼了知真法性」。现在这个世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灾难?我们知道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诸法从心想生,我们只要细心一观察就晓得了。我们现前这个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去问一问,去调查一下、去统计一下,他们在想什么?想钱,想色,想五欲六尘的享受。钱,旁边是两把刀;色,色字头上也是一把刀。中国古圣先贤创造文字,确实这个文字是智慧的符号,谚语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些话不是没有道理。我们仔细去想、仔细去观察,财跟色不晓得害死了多少人,害他们永远不能够脱离三途六道。谁觉悟?佛觉悟了。
佛教传入中国,当时因为翻译经典,创造了不少新的字,「佛」字是新造的,中国从前没这个字。佛是个人,印度梵语称之为佛陀,人旁边加一个弗,取它这个音,这个人称为佛陀。与佛同音的字很多,为什么用这一个佛?这里头意思很深很深,我们在这个地方能够体会到,创造新字这些人的真实智慧。人旁边加这个弗字,真的有不可思议的意思。「弗」这个意思:什么都不是,从这个符号上显示经典的教义,不思议法。我们从这些现相里面能够悟入,十法界依正庄严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常常看它,印象深刻。於是这一生当中,接触许许多多的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我们就晓得应当怎样来对待,怎样起心动念、怎样言语造作,这就有个比较了。
最强烈的对比,是饿鬼地狱跟西方极乐世界。地狱变相图,在从前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城隍庙,城隍庙里面必定有阎王殿,十殿阎王。每一个殿显示出造作什么样的罪业,将来要受什么样的果报,让人看到之后怵目惊心。特别是对於儿童的教育,这是儿童的因果教育,儿童的德行教育,收很大的效果。为什么说儿童?中国有一句谚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年小的时候,接受这些教育,就是让你看,大人给你讲解,杀生不可以造,造了将来要受这个果报;偷盗不能造,造的时候受什么样果报;邪淫受什么样果报,妄语受什么样果报,两舌是拔舌地狱!从小这个印象印在阿赖耶识里头,影响一生,不敢起一个恶念,不敢造恶事。
再看看佛寺里面西方极乐世界的变相图,《十六观经》、《无量寿经》,有这个才艺的人也应当把它画出来。行善的人,心善、行善、言善,你看他得的是什么果报?佛经上常常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福报!那是行善积德所修得的。强烈对比,你就明白,你就知道有所选择。「真法性」是至善、是本善,这个观念不能没有。中国古代教童蒙,三字经大家都知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第一句话!你永远会记得。与一切人相处的时候,你要有一个念头,人性本善,这是佛知佛见。他为什么变成不善?迷失了本性,没有接受到圣贤的教诲,不免为习俗所移。习俗在今天的社会,实实在在不忍心说,佛经上说五浊恶世,浊是染污,恶是讲的恶业,今天社会的污染跟恶业,到了极处!
这个极处就麻烦了,古人常讲物极必反,浊恶到了极处,怎么反法?大概就像一般外国宗教里面所说的世界末日。末日怎么形成的?怎么造成的?众生一切不善的念头、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言语、不善的行为。这个不善实在讲,做得过分了,与真法性完全相违背。今天社会我们冷眼观察,小孩一出生,父母教他什么?长大上学,学校里教他什么?踏进社会,社会教他什么?有一部分人信仰宗教,现代宗教又教他什么?可以说一生都没有接触到圣贤的教诲。人人本善,你看看他到这佛寺里面来,点一盏灯、烧三炷香,他在那里恭恭敬敬的顶礼膜拜,他的性怎么不善?为什么他离开寺院大门,他又去做恶去了?我们要想像这种道理,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应当如何来挽救?
佛教寺院庵堂,在古时候都是佛陀教学的场所、道场。他到这个地方来是接受圣贤的教育,是接受佛菩萨教诲而来的。现在寺院庵堂的形式在,教学没有了,这个问题严重。我们要知道,所以推行佛陀教育、推动佛教的教学,那真正是无量功德,才真正令一切大众「了知真法性」。有同学来问我,自己修行重要,还是为大众讲经说法重要?我告诉他,这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我们在讲席里头常说,自行即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你不要把它分做两桩事,它是一桩事情。在过去,祖师大德常常教诲我们,「缘具则兼善天下,不具则独善其身」。所以我们是自修还是去弘法,看缘分!现在讲经说法的人太少太少了,你懂得佛法,你能讲,又有人请你去,赶快去!
不过这里面要注意到,年轻自己没有定力,怕接触社会大众,你又受到浊恶的污染,怕是怕这一桩事情。你在道场修行,从前道场都在深山,人迹罕至,心地清净,与大自然为伴,对於自己道心真的是有帮助。现在难,现在我们道场在都市,花花世界,纵然是从前的古老道场,现在都变成观光胜地。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观光旅游络绎不绝;住在寺庙的这些出家人,应接不暇,他哪有时间去办道?这是我们今天佛教的现况。到哪里去找一个清净环境来修学?我们确实也是得佛菩萨的护念,护法大德们的护持,在澳洲小城建一个小道场。我们住在别人国家里头,如果住在深山,交通不方便,对於我们自己生活有问题,所以又想要偏僻,还得要交通方便;距离一般大的都市也要有一个相当的距离,为什么?一般人不至於天天都来找麻烦,所以我们选择图文巴这个地区,我们在这个地方研教念佛。自己还经营一个菜园,我们现在不能种粮食,至少要学会种菜。
真的是得三宝加持,希望大家在一起修学,真正觉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真法性」相应,与性德相应。不为自己,为佛法、为苦难众生。把自己修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的表率、好的榜样,就是教化众生。「显示众生诸业海」,这个众生就是九法界众生,我们造什么样的行业,成菩萨;造什么样的行业,证阿罗汉果;造什么样的善业,生天享天福,善业有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果报。恶业,就更不必说了。第七首:
【普遍十方一切佛,所有圆满菩提树,莫不皆现道场中,演说如来清净法。】
都是赞场地,场地接引众生,场地成就众生,这个场地是遍虚空法界。我们心正、行正,这就是佛菩萨的道场。心是佛心,行是佛行,我们在这个地方就是坐道场。『所有圆满菩提树』,现在念这个经文,诸位懂得一点意思,换句话那你就更清楚了,所有一切圆满觉悟的建树,它表这个意思。圆满菩提树无量无边,佛家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莫不皆现道场中』,道场尽虚空、遍法界,当然统统现前。『演说如来清净法』,演是表演。《华严经》里面,佛答覆菩萨的问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现相答,没有言说,放光现瑞,你就明了了。另外一种言说答覆,演是属於事相,说是属於言说,演说!我们要学,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习,把佛在经教上教导我们的完全做出来,生活当中做出来,工作里面表现出来,日常应酬当中还是要表现出来。
处事待人接物,先学诚恳、慈悲,笑面迎人,态度慈祥,慈悲祥和,这叫学佛;要求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众生,那就是圆满的建树,你就时时刻刻都在那里「演说如来清净法」。我们将佛陀四十九年的教诲归纳成二十个字,希望时时刻刻放在心上,念念与它相应。对人、对事、对物真诚清净,清净是没有污染,平等是没有傲慢,正觉是不迷惑,慈悲是没有私心、没有瞋恚、没有嫉妒。把这些落实在生活上,就是看破,看破是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放下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我们生活就自在了,真的是灾消福来。生活、工作、应酬随缘,决定不攀缘。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肯定往生。所以「如来清净法」要从我们形象表演出来,这一点重要。第八首:
【随诸众生心所乐,其地普出妙音声,如佛座上所应演,一一法门咸具说。】
对待一切众生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能够观机,要『随诸众生心所乐』。他心里面爱好的,佛在经论里头常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我们不能不懂得众生心。常常想到他喜欢什么,在这里面显示出我们的爱心慈悲,真正能照顾他。要放弃自己的成见,多为他想;我喜欢的,未必是他喜欢的。佛菩萨没有喜欢,没有不喜欢,所以能够恒顺一切众生。我们困难在哪里?确实我们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我们就没有办法恒顺众生,只能恒顺跟我爱好差不多的、相近的,我很喜欢他,他也很喜欢我。跟我这个心乐(乐是爱好)不相同的,就没有办法在一起生活了。我喜欢吃辣的,他喜欢吃甜的,我们两个吃饭就有矛盾。佛菩萨跟大家在一块,什么都行,酸甜苦辣咸他都能接受,为什么?他没有嗜好、没有爱好、没有欲望,真正做到一尘不染。有喜欢、有爱好,你还是有污染,污染就是病。修行就是把这个病修正过来。
你想想几个人懂得?学佛好多年了,功夫不得力,常常感到惭愧。为什么不得力?不知道。关键就在此地,你不会修,你没有把你自己的成见修掉,没有把你自己的爱好修掉,这个东西是烦恼。成见是所知障,爱好是烦恼障,障自己又障别人。我们仔细观察某一个人修行进步了,功夫进步了,从什么地方看他的进步?过去他很执著,现在他不执著了;过去他自私自利,现在他常常为别人想了;从前不肯为善,现在见到有些善事,他很大方,有时候随喜去做,有时候主动去做,不一样了!从前有许许多多事情,他钻牛角尖,想不通,现在好像他智慧现前了,什么繁杂的事情到他那里去,他轻而易举就解决了。他是怎么学的?很简单,就是把经典里面的教诲落实到生活上,真干!毛病习气真改!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讲经的一些节目,想送到电视台播放,电视台看看我们这个画面,不能接受。什么原因?电视台很懂得「随顺众生心所乐」,你这个画面播出去,没有收视率,一般人不看,他懂得。所以他的东西契机,可惜不契理。什么是理?圣贤人的教诲是理。我们现在东西麻烦在哪里?我们契理,不契机!所以只有少数真正学佛的同学,契他们的机,社会大众的机不契。要想接引社会广大群众,还得要等若干年之后。等什么人?真的佛菩萨降世了,他来护持佛法。佛菩萨懂,凡夫不懂,凡夫说恒顺众生做不到,佛菩萨恒顺众生。佛菩萨能够应机施教,所以『其地普出妙音声』。『如佛座上所应演』,诸佛菩萨坐在讲台上,他应该表演的、应该说的,这个「应」是什么?应机,应众生之所乐。
「众宝光明髻菩萨」偈颂第八首:
【随诸众生心所乐,其地普出妙音声,如佛座上所应演,一一法门咸具说。】
这首偈前面虽然说了一些,意思没有说完,我们接著再向大家报告。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最重要的是要契机,这是决定不能够疏忽的。契机一定也要契理,这种说法这是佛说的。佛法当中常讲,「契机不契理,那是魔说」,这句话在现代社会里面,我们体会得很深。我们看看现实的社会,无论是电视、电影、戏剧、歌舞,乃至於报纸、杂志,这契机,但是不契理。理怎么说?我用最简单的说法:古圣先贤的教诲,古圣先贤的东西都契理,都是从真法性里面流出来的。契机不契理,魔说;契理不契机,所谓是闲言语、废话。契理不契机,说的是真理,没人听你的,大众根本不接受,那不叫废话?白说了!
所以佛菩萨讲经说法,一定是「理机双契」。特别是对初学,契机的这一部分要多一些,契理的这一部分少一点,成分不一样。这什么缘故?初学嘛!烦恼习气很重,你不随顺他,他不会来,这就是佛家常讲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真是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所以接引初机跟教导老修行,这个理跟机里面的成分不一样。已经入佛门,帮助他境界往上提升,帮助他善根增长,这个时候契理的成分要加多,这个加不是突然加,慢慢加。他对於佛法,就是对於圣贤的教诲,对於法性理体渐渐能体会了,渐渐生起信心了,对於理要加重、要加深。
不能契入的时候,李炳南老居士以前教我们,用什么方法接引初机?多说公案因缘,这一句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多讲故事。初学的人没有接触佛法,你跟他讲这些法相名词、讲这些道理,他听不懂,从来没听过;讲因缘果报的故事,这个他有兴趣。我们在初学经教的时候,每一堂经里头,都会穿插一两个小故事。小故事在什么时候穿插?你观察听众,听众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好像听了不太感兴趣的时候,这个时候穿插小故事,提精神,让他振奋一下。故事一定要与自己讲的这一段经文的义趣要相应,准备的时候要细心斟酌,把它分配在哪些经文里面。无非都是照顾大众心之所乐。
『其地普出妙音声』,「地」是道场,「普」显示清净平等,「妙音」就是理机双契,这才叫妙音。『如佛座上所应演』,「座」是如来的师子座,用我们现在话是讲台。佛在讲台上「所应演」,应是应机。所以讲经这一桩事情,特别是学讲经的同学们,成功与失败,这个地方是关键,你懂不懂观机?你要晓得,现代是什么时代?现代人需要什么?迫切的需要什么?你能够说给他听,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明白了,他生欢喜心,他生感恩的心。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乱世,乱世人很苦,他所希求的是安定,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繁荣兴旺,他希求是这个!可是现实给他的什么?这三种希求都是在危险的边缘上。他怕动乱,他怕天灾人祸,他怕的是经济衰退,这些恐惧的现象都在眼前,好像没有什么好的转机,这是他们心里面最为关注的。我们想想,佛法能不能帮他解决?能不能帮上忙?答案是肯定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现在的问题,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这佛家讲的善巧方便,把解决的方法介绍给他。介绍给他一定要懂得契机,特别是他对於佛法疑惑,而且还有一个错误的成见,「这是宗教,这是迷信,不合科学」,我们好心把佛法介绍给他,这当中是很严重的障碍。这个障碍如何能够化解?所以我们对於社会广大群众,用什么样的方式让他认识佛教;告诉他,他们心目当中的佛,佛是什么?菩萨是什么?是神,这个观念错了!这个错误,造成对佛法修学重大的障碍,我们要帮助他。告诉他,佛菩萨是人,不是神。人为什么称佛、称菩萨?佛教是教育,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是佛教育里面学位的称呼。正如同我们现代学校里面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名称。拿到博士学位的,他是人,拿到硕士学位,他也是人,他不是神,我们要把这个跟他讲清楚、讲明白。是要费时间,是要有善巧方便,不能不从释迦牟尼佛的历史讲起。
释迦牟尼佛修学成就,动机是什么?他是王子出身。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他出家修行;甚至於连初学的人,修行这个名词都要回避,怕他产生误会造成障碍。不用修行,用什么?修学,用这个名词好,也还相应。他修学的动机是什么?是年轻时候出去游玩,看到生老病死,看到一切众生的苦难,「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至少他年轻的时候观察社会,体会到这些现实。他想解决这个问题,发心求道。这个道是什么?道是方法,发心求解决痛苦的方法。所以佛法的教学,它的总目的是离苦得乐。那么问一问,我们现前有没有苦难?有苦难,你要不要找解决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名词就叫做佛法。为什么叫做佛法?然后你给他说清楚,苦从哪儿来?苦从迷来的,因为我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产生了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想法看法错误了,於是思想支配了我们的言语造作,我们说错了,我们干错了,招惹许许多多不如意的果报,这是痛苦的来源。
释迦牟尼搞清楚、搞明白了,他不要去作皇帝,大慈大悲去教化众生,帮助苦难众生解决问题。因为他知道,皇帝没有办法解决众生的苦难,只有教导众生。所以佛教是教育,是离苦得乐的教育,是破迷开悟的教育。你说这个东西我们要不要?你不要,你永远迷惑,你不想开悟,你永远受苦难,不想离苦得乐。所以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你这样子对初学,他才耳目一新。我们要懂得契机,我们自己依这个方法来修学,自己得到效果,得到证明、得到效验,在我们身体上能看得到。
我们放弃了造作恶业,头一条我们放弃了,不杀生、不吃众生肉。杀生、吃肉不是好事情。这些初学人就说了,「不吃肉,哪来的营养?」我表演给他看,我从二十六岁学习佛陀教育,我明白这个道理,我就学佛菩萨。学佛菩萨的慈悲心,学佛菩萨的生活方式,选择素食。我吃了五十年,我身体不比你们差。跟我同年龄的人,是最明显的比较。你们这一生杀生吃肉,我这一生不杀生不吃肉;你们一天三餐之外,可能还要吃点心、吃宵夜,我一天吃两餐。这当中曾经有不少年,我一天吃一餐,我的精神体力不比你们差,身体检查没有毛病。可见得世间人担心的营养,不是健康第一个因素。佛法讲健康第一个因素是什么?心地清净慈悲,这是健康长寿真正的因素,真因;健康的缘,乐善好施,或者用佛法里面所说的断恶行善,这是缘。因缘具足,果报是什么?健康长寿,这是健康长寿的真因,一点都不假。
命中短命的人,要是依佛教导这个方法修学,短命会延年益寿,寿命延长了,真的延长了,一点都不假。世间人不懂,天天去进补,结果补出一身的毛病出来,没毛病,补出来了。昨天德教会李先生来看我,告诉我,德教最近要接收一个医院,我问他:什么时候?大概明年四月。我说很好,到时候我会捐一些医药费,帮助那些病苦的人。许哲居士常告诉我,许许多多很穷的人,生病没有钱看医生,没有钱买药,我们有一点力量帮一点,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医药费布施掉了,供养这些贫病交加的苦难人,果报自己不生病。不杀生、素食、帮助病苦,这些在佛门里面叫做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的果报健康长寿,这些佛讲得很清楚。
众生天天想发财,佛讲了财布施得财富,果报是财富;法布施,果报是聪明智慧。所以你们年轻的法师,我劝你们到处去讲经,讲经是法布施,增长聪明智慧。但是必须要注意的两桩事情,一个是严持戒律,第二个是不怕吃苦。你只守住这两句话,你到处弘法利生,你不会堕落;如果这两句守不住,恐怕很容易堕落。为什么?社会诱惑的力量太强大了,如何保护自己不受诱惑,只有「严持戒律」、「以苦为师」。释迦牟尼佛一生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甘心情愿过苦日子,远离名闻利养、远离五欲六尘。这个「远离」不是说距离它远远的,不是,心里头丝毫都不沾染,叫远离。我们弘法利生,必须跟社会大众往来接触,你要是远离,那只有到深山找个山洞去修行,跟社会隔绝了。所以大乘的远离跟小乘不一样,小乘真的是与社会大众脱离,大乘不是的,大乘是心地里头不染,事相上和光同尘。
你自己真要有把握,不被诱惑,这个样子,你天天为大家讲经说法,劝人断恶修善,天天在修法布施,你的智慧天天增长。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心果然定了,确实证得《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个境界叫三昧,你得三昧了,你智慧开了,你渐渐契入华严境界。心量要大,智慧开了,一切随缘而不攀缘了,自己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而真正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个时候,不容易退转了,那么你的福报会现前。这一点要当心,不要被那个福报迷了,一迷就堕落。福报现前,怎么样不迷?讲经更认真、更要深入,一天都不能松懈。我这样的年龄,一天还要讲四个小时。
契入之后,世出世法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个世间真的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对於这个世间毫无留恋。不但人间,连天上欲界天、色界天二十八层天,也没有一丝毫留恋;乃至於四圣法界,不再放在心上。身体还在,还可以使用,干什么?帮助苦难众生,弘扬大经。这个对象是帮助九法界众生,对九法界众生的供养,对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供养。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干什么?广修供养,「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我们干这个!这就是「如佛座上所应演,一一法门咸具说」。这个地区、这个时段,这个地区我们现在指的是这个地球,这个时段我们所指的是二十一世纪,我们特别要帮助此时此地的苦难众生,慈悲济世。最重要的、没有人去做的,是教学!帮助众生开悟,自己要做一个觉悟的样子给人看,给一切众生看。
什么是觉悟的样子?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就是觉悟的样子,万缘放下。所谓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放下就是心里头不再有这些东西,念头都没有了。起心动念是什么?演说如来妙法。给一切众生做一个榜样,令一切众生见闻觉知都有所警惕、有所觉悟,我们干这个事情。决不为自己,虽然佛在经上常常赞叹无量功德,不作功德想;无量智慧,不作智慧想;无量相好,不作相好想。「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天天在做,心地里头痕迹都不著。那心里头有没有东西?有,有什么?阿弥陀佛。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诸位想想,心清净,不染五欲六尘,天上的福报都不沾染,世出世间法舍得干干净净。行清净,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终身从事於多元文化社会教学。在这一生当中不求名,不为利,哪个地方有缘,就到哪里去,随缘而不攀缘。
学佛,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他过的是什么生活?托钵。我们今天生活也是托钵,中午这一餐饭到净宗学会来托钵,接受这边大众的供养,除此之外,没有事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跟大家在一起学习。讲解经文,帮助大家深入经藏。没有上课的时候,自己读诵,看古来祖师大德的注解,上求!我们的工作就是这个。每天读诵经教,参考古大德的注疏,对於世间法完全不染著。我们每天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不看报纸,不看杂志。这些污染,我跟它隔离了,我心清净,我住净土。你们世间人动乱,从哪里动乱?心动乱。因为什么?你知道事情太多,古人常讲「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的人太多,是非就多了。
所以弘法利生,你听众很多,见面从内心里面生的恭敬喜悦,合掌问好,过后痕迹都不留。所以不要去问人家,「你什么名字?你住在哪里?你家里有电话号码告诉我。」那你不是找麻烦吗?年轻的法师要注意,这样就攀缘了,你心不清净了。我讲经四十三年,学佛五十年,在这个社会上也有一点名气,麻烦就来了。找的人多,自己就很难清净了。所以我跟同学们说得很清楚,你们不要给我写信,为什么?我不看的。现在一些信件,我让悟平师、心慈师他们去看,有需要答覆的,由他们答覆,我不闻不问。电话线拔掉了,传真机搬走了,统统不要,清净太多了。我要有事情,我会找你们,我没有事情,不希望你们来找我,我希望你们也都能这样的学习。
在这个时代,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你不把这些东西放下,怎么行?现在这个世界无线电波,我的想法是异常的紊乱,这个紊乱的波对我们有没有影响?肯定有影响。影响我们的脑波,影响我们心的波浪,思想之波。远离会好一些,把这个影响的程度降低一些,在现实环境里面也只能做到此地。必须求诸佛菩萨威神加持,我们对於这些大经大法,能解、能信、能行、能证,这要不得佛力加持,我们做不到。所以佛门当中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非常幸运得人身又闻佛法,能不能在这一生成就,关键就在你自己会不会学习。果然会学习,叫善学,这一生肯定有很好的成绩。你要想得很好的成绩,必须把这个世间的俗缘、没有必要的这些缘,要远离。这是一句老实话,如果不把这些缘离开,让它来干扰自己,麻烦就大了!所以众生喜欢说什么法门,我们要斟酌情形,这个法门於现前他能不能得真实利益?总是要现前得真实利益,这真叫契机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一首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