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二四讲) 2001/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24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座内众流,说偈赞佛,海慧菩萨赞颂第六首:
【摩尼宝藏放光明,普发无边香焰云,无量华缨共垂布,如是座上如来坐。】
向下五首偈颂,是赞叹所坐的庄严。这些菩萨摩诃萨,都是从法座、从师子座出现的,所以多半都赞叹师子座。在前面清凉、李长者都给我们提示过,师子座是表法身的,也就是表法界的,也就是自性、法性。我们想一想,哪一尊菩萨只要是明心见性,都是从法性流出,法性才是诸佛如来真正的宝座。从法座所出的菩萨无量无边,经里面讲的没有错。我们看他的赞颂,赞颂依然是表法的义趣。
『摩尼宝藏放光明』,赞颂都是赞叹宝座以及宝座上种种庄严,而实际上都是讲的自性。宝座的座体就是自性的性体,宝座无量无边的庄严就是自性的性德。「摩尼」是如意宝,藏是形容其多,多到没有法子计算。「放光」,确确实实是放光,充满了智慧光明,也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光波,周遍虚空法界。『普发无边香焰云』,「无边」是从量上讲的,香表性德,光表智慧。『无量华缨共垂布』,「华缨」是代表修行,表菩萨无量的法门,都是从性德里头流露出来的。这个相,像「垂布」一样,布是展开。『如是座上如来坐』,这样的宝座上,如来坐在上面。如来是自性的全体大用,所以这个如来是法身如来,不是应化身,不是报身。
由此可知,宝座、虚空法界、如来,都是不可思议。不但「等虚空、遍法界」不能形容它,「包虚空、周沙界」是实相,是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一首偈,我们懂得它的意思,会对自己的心量有所拓开,会对自己修学的信心肯定增长。知道佛法的修学,绝对不是迷信,理论的依据踏实,不是虚构的,不是推想的,是诸佛如来果地上亲证的境界。佛法的殊胜,最令人赞叹佩服的,它在最后让我们自己去证实,决不是说「他说的只有我们信他,我们永远不能够证实」,这很难教人相信;佛法字字句句都希望我们亲证,契入如来境界。第七首:
【种种严饰吉祥门,恒放灯光宝焰云,广大炽然无不照,牟尼处上增严好。】
从文字上看,全是叹座。『种种严饰』,严是庄严,饰是装饰。最近距离新年接近了,街道上商家都张灯结彩,迎接新年,跟这个地方讲的相似。「种种严饰」,种种是多,不胜枚举,庄严、庄饰『吉祥门』,门是门径,这个门通到哪里?通达诸法实相。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才叫真正的「吉祥门」。入这个门不容易,这个门是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吉祥门,无量无边的法门,入这个门就成就了法身菩萨,我们常讲的法身大士。门多,多门里面,世尊为我们介绍一个特别的方便门,这个方便门又称为门余大道,八万四千法门以外的,或者是无量无边法门之外的一个特别法门,净土法门。特别是弥陀净土法门,万修万人去,吉祥门中最吉祥了。《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指归这一个最吉祥的法门。
『恒放灯光宝焰云』,「灯光」,在从前的人说到灯光,没有现在人感触这么深,为什么?从前的灯光是蜡烛、油灯,跟现在的电灯来相比,不成比例。现在夜晚灯火如同白日,而且日月光明照不到的地方,房间里面照不到,灯光能照到,可以说灯光是无处不照。佛在经上常常用「日月灯光」来做比喻。「恒放灯光宝焰云」,这一句也就是无处不照、无时不照,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在时间上说,太阳照白天不照晚上,月亮照晚上不照白天,灯白天也可以照,晚上也能照,日月照不到的地方,它还是照,我们去想这个意思。
『广大炽然无不照,牟尼处上增严好』,「牟尼」这是说的应化身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这是宝座上的装饰。这个宝座是法身如来座,千百亿化身佛也从宝座流出,宝座不但出菩萨,宝座也出化身佛;「光中化佛无数亿」,这是化佛。也可以把它看作摩尼宝珠,也行!因为宝座上面的庄严,光照到摩尼宝珠,摩尼宝珠就格外的好看,这个解释也行,也讲得通,因为底下有「增严好」,增加了它的庄严美好。这一句话它表法的意思,是表菩萨的修德。从法身、从法界流出这些佛菩萨,以普贤大行还来庄严法界、庄严法身、庄严性德,使性德格外的庄严美好。性德包含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我们怎么能不修?不但要修,而且要非常认真的去修行,回向偈的偈文才真的落实,「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个地方讲的法身、道场、法界、宝座,全是佛净土。第八首:
【种种摩尼绮丽窗,妙宝莲华所垂饰,恒出妙音闻者悦,佛坐其上特明显。】
门窗都表通达的意思。前面说吉祥门,这个地方说『绮丽窗』,这些都是形容词,这个窗种种摩尼宝做的。读《华严经》,特别要留意的,那就是世尊多半都是意在言外,你要能够体会得到。如果你要问,有没有这些相?有。相在哪里?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现相。这个相谁能见到?法身菩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是占了很大的便宜,为什么?我们确确实实没有能够证得法身,带业往生,见思、尘沙、无明都没有断,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品位不高,但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你有没有见到?见到了。凭什么?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这是西方净土大众不思议之处。华藏世界的三贤位菩萨都见不到,登地才能够见到佛的境界。但是在极乐世界情形就不一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一切诸佛都赞叹,道理在此地。
『妙宝莲华所垂饰』,赞叹宝座的庄严,「妙宝」所成。形状像莲华,莲华表法的。『恒出妙音闻者悦』,前面放光,现在是出声音,宝座自自然然出声。这些菩萨大众,想闻什么样的经法,音声就为他宣讲;什么都不想听的时候,寂然无声,所以到这个地方修学一切法门,没有障碍了。在我们这个世间,亲近一个善知识,在古时候千里万里寻师,非常艰难。佛法是从后汉传入中国,印度的高僧前来中国,中国的学人到印度去学习,走路大概就要走一年才能走到,你们想想看,是多么艰难的事情。现在交通方便,不知道从前学习的辛苦,所以古人修学成就多,为什么?单单就是这个路程,就是一种很好的考验。你要是没有真诚的心,没有一个渴望希求大法的心,这么长的路,这么艰险的路程,退转的人很多很多,真的一百个人去,能够回得来的十几人而已。我们今天展开经卷,无上妙法垂手可得,不能生感恩之心,所以我们契入有限,甚至於完全不能契入,还把经教错解了,这个情形很多。
『佛坐其上特明显』,这个佛跟前面「牟尼」一样,是化佛。佛的相好、佛的形相,特别的明显。形相里面就显示诸法实相,就显示性体、性德,智慧、德能、相好,大乘经上常讲的法身、般若、解脱。或者我们用现代话来讲,最浅显的语言来表达,我们这些年来,将一切经论里面的教诲归纳为二十个字,诸佛菩萨的形相就是显示这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示现这个形相,上报四恩,下济三途苦。第九首:
【宝轮承座半月形,金刚为台色焰明,持髻菩萨常围绕,佛在其中最光耀。】
『宝轮』这是师子座下面有轮相,轮的下面是莲华。这个轮相,我们常常讲的莲台,就像莲华当中的莲蓬一样。『承座半月形』,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个形状;『金刚为台』,这是讲质体。第一句是讲的形相,第二句讲的宝座体质,「金刚为台」。一切珍宝当中,我们世间凡夫把金刚看得最贵重,金刚钻石看得最名贵,佛就用这个来表法。它的色彩随著光波的反射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所以这样的宝石虽然体积不大,价值很高,不是一般物品能够相比。在这个世间富贵人家用它来做装饰品,做首饰、做项炼、做宝冠。在佛境界里面它做什么用处?建筑材料,用这个来做宝座的。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佛家的富贵跟诸位说,不是修得的,是自性本具的。
佛告诉我们,不是他专有的,这个意思说得好,一切众生各个具足。佛有,你也有,他也有,我也有,平等的。法性是平等的,法身是平等的,法身如来的师子宝座也是平等的。问题就是佛与法身菩萨,性德本具的圆满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他受用到了,他得其受用;我们虽然有,不得其用,在六道里面过著很辛苦的生活,不能跟他相比。佛菩萨大慈大悲教导我们,为我们示现,让我们晓得自性本具的财宝,决不是人天福报能够相比的,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的天福,都不能够跟它相比,为什么?那是修得的,这是自性本具的。如何能得到这受用?把自性上面障碍除掉就行了。所以修行不是修别的,断烦恼去障碍而已。性德在缠,被烦恼缠缚,像我们性德没有减少一分;出缠,像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性德也没有增加一分。所以《楞严经》上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持髻菩萨常围绕,佛在其中最光耀』,菩萨的名号也都表法的,『髻』是表高的意思,髻是头上挽的髻,『持』是保持;这个意思,我们能能够体会得到,保持高度的智慧,保持高度的善巧方便,用现代人的话来说,永远保持著高度的艺术生活,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境界。佛在这些人当中显得最光耀,在我们凡夫里面佛显不出来。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里面,佛才显示出最殊胜圆满的光彩。第十首:
【种种变化满十方,演说如来广大愿,一切影像於中现,如是座上佛安坐。】
『种种变化』就是唯识所变,『满十方』就是十方刹土依正庄严,包括我们现前这个境界在内。『演说如来广大愿』,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佛说,菩萨说,一切神灵说,一切众生说,一切无情说,我们没听到,对!有时候说不用音声的,为什么?演,演是现相说,不要用声音的;说是言语说。在本经向后菩萨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一般都称之为大问。六道凡夫有这些疑问,找不到答案,没有人能解答,菩萨代我们发问,请佛为我们开示。这一开示,就是这一部大经,总共问了三百一十个问题,佛的解答那就非常的广泛。佛的解答有事相答,那是演;有言说答。事相比言说多,我们要会看。
诸佛如来演说大经,所谓「尘说刹说」,就在我们的眼前,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要觉悟,所谓是高度的警觉,我们这一生才能有所成就,所谓是了生死、出三界,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首先一定要懂得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自己觉察不了,看外面境界,外面的境界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一切影像於中现』。这个影像有一真法界、有华藏世界、有极乐世界、有诸佛刹土,也有三途六道,全都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我现在走的是哪个路,我现在走的是哪个方向?《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哪里?我们现实的境界!活的!这一本经书不过是我们生活的一个指引而已,真的经就是现前社会林林总总点点滴滴,哪一法不是?
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你体会得愈深、体会得愈广,自然你就能够契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诸佛菩萨在经典里面给我们的教诲,你自自然然能够信受奉行,哪里还要人劝?哪里还要人勉励?为什么?境界你见到了,世出世间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在你眼前。天台大师讲《法华经》所谓「百界千如」,一点都不假,这些都是性德,「种种变化满十方,一切影像於中现」。我们在这里头见色闻声,六根所接触的境界,要能体会到「如来广大愿」。具体而言,净宗方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实际上就是一切诸佛如来共同的弘愿。『如是座上佛安坐』,这个如来师子宝座,是法身如来所坐的,报身如来所坐的,应化身如来所坐的,我们都要有智慧去体会,才能得到受用。
请看雷音菩萨的赞颂:
【尔时雷音普震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这个说偈仪,意思跟前面完全相同。第一首偈:
【世尊往集菩提行,供养十方无量佛,善逝威力所加持,如来座中无不睹。】
这十首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前面四首是直叹座,赞叹宝座。这里面我们应该如何来学习?『世尊往集菩提行』,「往」是往昔,「集」,集结菩提大行,他是怎样集结法?总的纲领不外乎三自归:归依佛,觉而不迷;归依法,正而不邪;归依僧,净而不染;这是菩提行的总说,也就是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我们一定要懂,不能不知道。我们的修行,说实实在在的话,把最要紧的开示、最要紧的传授疏忽了。试问问,不要问别人问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有没有想到这三句话?三句话我们把它归纳为九个字:「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这三个字展开,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不只八万四千法门。佛菩萨确实慈悲到极处,我们一入佛门就传授给我们。佛不吝法,把最真实的、最宝贵的,「觉正净」称为三宝,一入门就传授,希望从此而后,无论你学哪个法门,无论你学哪个宗派,不离开这个原则,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任何一门都是觉正净,任何一门都是觉正净流出来的,还归觉正净。觉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正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净是自性本具的相好,我们用这三句来配。如果是配法身、般若、解脱,都可以,都能讲得通。究竟圆满的大觉,中正纯净,我们有没有在真修?如果真的干,一生当中证得圆满菩提是可能的,这话不是假话。《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榜样,《法华经》里面龙女给我们做了榜样,人家为什么行?没有别的,他就是学到了释迦牟尼佛一句话,一生信受奉行,哪一句话?「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善财童子学会了,老师教导他的,完全接受,毫无疑惑。这是他有智慧,他没有疑惑,依教奉行。
他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在老师会下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觉正净,在老师会下成就了觉正净。然后老师教他去参学,参学是什么意思?我们要明了,参学是把从老师那里所学得的,完全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落实在自己工作之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叫做参学;换句话说,日常生活不违背觉正净。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五十三参里面给我们示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也不违背觉正净,这叫菩萨。人与人之间,不能没有往来,你有亲戚朋友,甚至於现在社会有许许多多活动,你可能都参与,参与所有一切活动也不离觉正净,你在行菩萨道。你把如来的教诲活活泼泼在你一生当中表演出来,「为人演说」。这叫「集菩提行」,这样就是『供养十方无量佛』。
十方必定包括三世,十方跟三世是分不开家的。三世里头有过去佛、有现在佛,还有未来佛。过去佛跟现在佛,他们已经福慧圆满,圆满具足,他要什么供养?我们拿什么去供养他?我们对於诸佛菩萨,只有一样是真正的供养,「如教修行供养」。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照做;佛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绝不违背,这就是供养过去、现在诸佛菩萨。未来佛现在是众生,九法界有情众生是未来佛,对未来佛的供养,那就要具足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我们把这些供养换句话来说,大家容易懂:为一切众生服务,为九法界众生服务。用什么方法服务?还是一句老话,如教修行就是服务,自己做出一个形象出来,一定要把自己塑造成真正名副其实的佛弟子。
名副其实的佛弟子,「净业三福」十一句统统落实了。孝养父母做到了,做得很圆满。养父母之身,这是物质,父母的物质生活照顾到;养父母之心,父母天天欢喜,没有忧虑,没有烦恼;养父母之志,父母希望子女成圣成贤,他是圣贤的父母,不但受到社会大众尊敬,受到诸佛护念,九法界神灵赞叹,养父母之志。奉事师长做到了,我们要奉事师长之身,照顾老师一生的物质生活,要照顾到。要照顾到老师的心情,让他很愉快,也不辜负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这个奉事才圆满。「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做到才行,不做到没有用处。第二条,「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一切时一切处,坐有坐的相,站有站的相,走有走的相,卧有卧的相,行住坐卧四威仪,这些都在《沙弥律仪》里面,你不学,你行吗?你要是不学,说老实话,你天天念佛,未必能往生。纵然能往生,你的品位不高。
人要有志气,要争取高品位的往生,为什么?这是我能够争取得到的。佛教导我们的,我们要做。第三条「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发觉悟的心,就是发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心。你真觉悟了,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是我服务的对象,是我关怀的对象,是我尽心尽力效劳的对象。这真正发心,不再自私自利。「深信因果」,世出世法总不离因果报应。因果有三个性质:「因果转变」,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因果循环」,「因果相续」,因果这三个性质,这三个性质永远不灭。所以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为什么不空?这三个性质不空。这就是真正供养十方无量佛。过去诸佛是这么修的,我们如果不这样修,你就肯定成不了佛。
『善逝威力所加持』,「善逝」是佛的十种德号之一,他为什么用这个号,而不用别的号,用意在哪里?我们要懂得。善逝的意思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用现在的话来说,「离一切相」,这叫善逝。逝是离相,善逝是「即相离相」,离即同时,离即不二,这叫善逝。如果只有逝,没有善,好了,离了,你怎么能帮助众生?帮助众生不要著相,就叫善逝。无论用什么方式来帮助众生,无论用多么长的时间,用财力物力,甚至於用身体,「等身布施」,心地上痕迹都不著,这叫善逝。此地是说诸佛如来,诸佛如来「威力所加持」,佛这样作法得到一切诸佛的加持;我们这样作法,必定得到一切诸佛护念。从这一首偈当中,我们能够体现到,不但佛佛道同,佛佛互助。这个互助不要劝请的,法尔如是,自自然然,佛跟佛互助。
『如来座中无不睹』,这也是赞叹宝座,在如来师子宝座里面,清清楚楚,统统都看见了。诸位要记住,宝座是讲的法身,宝座是说的法界。十首这一首是总说,下面是别说。第二首:
【香焰摩尼如意王,填饰妙华师子座,种种庄严皆影现,一切众会悉明瞩。】
第一句是赞叹宝座。『香焰摩尼如意王』,摩尼宝珠,摩尼宝珠里面最殊胜的、最大的,称之为王。这个宝珠明亮,焰是放光,不但放光,还有香味,能如人意,随意变化。这个宝珠是宝座上的装饰品,『填饰妙华师子座』,师子座上的装饰品。师子座是法界、是法身,那我们就晓得,前面这一句是表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第二句是表菩萨六度万行,第三句『种种庄严皆影现』,是菩萨修行契入的境界,境界称为「种种」。我们以这个经来说,这个经里面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就是种种。每一个地位的庄严都不相同,境界不一样。初住不知道二住的境界,二住不知道三住的境界,上位知道下位,下位不知道上位,种种境界都在宝座里面现出来了,你都看见了。
『一切众会悉明瞩』,「众会」是菩萨众会。佛经里面讲到众会,多半都是说诸佛菩萨讲经的法会,这是正说;引申包含其他一切法会,正说是佛陀教学的这种聚会。佛陀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并不一定有教室、有房舍,有不少聚会是在野外,是在树林里面,我们今天讲的原始森林,有山有水,树木高大。诸佛菩萨聚会在这些地方,席地而坐,聆听世尊教诲,所以称为法会。一切众会都在这里现前。第三首:
【佛座普现庄严相,念念色类各差别,随诸众生解不同,各见佛坐於其上。】
这一首偈非常明显的为我们说出「一切法从心想生」。『佛座普现庄严相』,普是普遍,现的这些相是『念念色类各差别』,它不是固定的,千变万化。为什么?不是如来有念头,随著一切众生的念头在变化,真的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底下一句就说出来了,『随诸众生解不同』。我们就以法身菩萨来说,十住菩萨所理解的,跟十行位就不一样;十行位菩萨所理解的,跟十回向不一样;十回向菩萨所理解的,跟十地不一样,这是大分说。细说,初住菩萨理解的跟二住不一样,二住跟三住不一样。譬如我们现在一般学校的学生,小学生所理解的跟中学生不一样,中学生所理解的跟大学生不一样,就这个道理。一年级学生理解的,跟二年级的不一样,「一切法从心想生」,事实确实是如此。
『各见佛坐於其上』,每一个人见的佛也不一样,这里头微细的境界,可以说极其微细的境界,我们凡夫没有觉察到。为什么?粗心大意。到什么时候我们会觉察到「念念色类各差别」?你几时「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就见到了。换句话说,这个境界,不但六道里面的众生不知道,完全不了解,就连四圣法界,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藏教通教的佛,也只能了解一个彷佛,何况我们?所以每一个人见佛相,你所见到佛的形相也各个不相同。这一桩事情,普陀山梵音洞可以做一个例证。学佛的同学有很多都去拜访名山宝刹,佛教的大道场。普陀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每年朝山的人很多。朝山的人很少不去梵音洞,传说在梵音洞里面可以见到观世音菩萨示现,你去看看观音菩萨示现的是什么样的形相?
八O年代,有一次我在香港讲经,圣一法师来看我,告诉我,他跟另外两位法师去朝普陀山,在梵音洞里面见到观音菩萨,他们在洞口,拜观音菩萨拜了半个小时,菩萨现身了。三个人都见到,非常欢喜。离开之后,各人说各人所见到的菩萨形相,三个人见的不一样。圣一法师所见到的,菩萨现的是金色身,戴毗卢帽,另一位法师见到的相是白衣观音,第三位法师见到的观世音菩萨是出家人比丘相。三个人同时在拜,同时见到,各人见到的相不一样。「各见佛坐於其上」,各人所见的佛相也都不一样,所以佛菩萨没有形相。形相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感应,你想什么相,菩萨就现什么相,妙!随著你的真诚,随著你的清净心,随著你的平等心,每一个人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不一样,所以感应就不相同。
这一类感应的事迹太多太多了,不胜枚举。我们在古人文字记载里面看到的更多,我相信,那不是假的,绝对不是欺骗后人的。就是像《聊斋》、《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我都相信里面所述说的是真的,大多数肯定都是真的。世间事真的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佛教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从心想生」。第四首:
【宝枝垂布莲华网,华开踊现诸菩萨,各出微妙悦意声,称赞如来坐於座。】
『宝枝垂布莲华网』,还是宝座上的庄严具。这个宝座不但四周布满庄严具,上方下方都不例外。『华开踊现诸菩萨』,「华」就是上面讲的莲华网,可见得莲华之多,像罗网一样。每一朵莲华里面有一尊菩萨,菩萨出声赞佛,『各出微妙悦意声,称赞如来坐於座』,这里头含义很深,我们能懂吗?如果能懂,你就能学。如来坐在法座,法座是法界,法座是法性,这个师子座就是法性,坐於法性那就是如如不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如来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从来没有分别执著过,这就叫「坐师子座」,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所以诸大菩萨无有不赞叹的。
凡圣的差别,其实就在此地。凡夫的心不定,所谓是心猿意马,猿是猿猴,猿猴的心是动的,从来没有安静过,用它来比喻六道凡夫的妄想、念头就像猿猴一样,不能暂停。前念才灭,后念又生,生灭永远没有止息的时候。晚上睡觉还会作梦,梦是什么?梦就是你念头的生灭,应当说灭生。前念灭,后念生,无量劫来没有暂停过。如果暂停,那就叫禅定。世间的禅定是暂停,出世间的禅定是真的停止了,我们修行功夫能不能成就,全在此地。净土宗的方法高妙至极,教给我们把念头换过来,换成阿弥陀佛。经教里头常常教导我们,祖师大德们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几个人真的懂得?几个人真的做到?
所以念佛,真正念佛不必在念佛堂。但是现在一般人业障太重,不到念佛堂全忘掉了,全是杂念,全是念的三途六道,所以才进念佛堂共修。真会念佛的人,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念头才起,立刻就转成佛号,用一句佛号换所有的妄念。无论这个念是善是恶,古德常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真正的大觉。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