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五讲)  2001/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15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同生众,异名菩萨长行第九句:

【大明德深美音菩萨摩诃萨,得安住毗卢遮那一切大愿海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同佛往修」。菩萨的德号都具足圆满的德慧,他得的这个法门,很值得我们效法的。『安住毗卢遮那一切大愿海』,在大乘佛法里面,通常讲三身佛,毗卢遮那是法身佛,卢舍那是报身佛,释迦牟尼是应身佛,三身是一体,一体三身;而是以法身为根本,报身是自受用,应化身是他受用,完全为他的。我们一定要懂得一而三,三而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经文里面为我们说的是法身。「毗卢遮那」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遍一切处,这一句话要用现代的人的讲法来讲,大家就很容易理解,就说遍一切时空。时间,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空间,广大没有边际,时空合起来,就叫做毗卢遮那,这是法身。

法身从哪里来的?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唯心所现」。所以一定要晓得,虚空法界包括无尽的时间,过去未来,是「所现」,这些都是属於现象,时空里面所有一切的万事万物都包括在其中,这个在佛法里面叫法,佛是用一个代名词把它总说,这叫法。称之为身,身是一个相,就现象来说,就称之为法身。对於这些现象,完全都能够明了,知道能现的体,知道所现的相,知道这一切事一切道理,以及绵延不断的因果关系,这才叫觉。觉就叫佛,我们中国人叫觉,古印度梵语里就称佛。所以说佛法无边,什么叫佛法?对於这些法你统统都觉悟,觉而不迷,这叫佛法。

佛法太广大了,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万德万能,这句话决定不是赞叹佛的,不是赞叹上帝的,而是真实的。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本能。这个能力现在还在不在?给诸位说,它永恒的存在,只是我们自己不觉得而已。这个不觉得就是迷,我们不能觉知,也就是不知道诸法实相。真实的相我们不晓得,这叫迷,佛家讲迷悟就是讲这桩事情,我们迷了,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能现。能现能变这一桩事情,我们不知道,所变所现的这些森罗万象,我们也不知道。所能够自己觉察到的,都是一些断片,不完整,而且在这里面产生了许许多多说不尽的错觉。不要说对外面境界,就是对我们本身,这个错觉就严重得可怕。试想想,我们这一生得的这个身相,这叫做一个人,我们身从哪儿来的?父母所生的,父母未生我之前,我在哪里?我是个什么样子?这些问题有几个人想过?再想父母何以能生我?你看这个世间人,有很多好的夫妇想儿女想不到,一生从来没有生过儿女,有一些人不想生而生好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生下来之后,我们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一般人认为这是心,这个心到底在哪里?我们能思惟能想像的,佛家叫它做识,我们一般人叫它做心,你心里想什么?你心里如何看法?这个心到底在哪里?有人说在脑里面,我们把这个脑解剖开来之后,找不到。能思惟能想像的,究竟在哪里?找不到!现在凭我们想像当中,大概这是一种能,它不是物质,它附著在物质上起作用。就如同我们今天讲的电器,现在使用得很广泛的电脑,我们用一些晶片这些东西,这都是硬体设备;软体的设备,我们有小型的光碟,放进去之后,它就起了作用。试问问,我们这些资讯输送到这个光碟里面保存著,这个光碟哪一个部分存进去的?也找不到!你仔细去把它分析,这个光碟是物质,许许多多资讯容纳在这一小片东西里面,这岂不是《华严》讲的「芥子纳须弥」

现在科学家慢慢进步,我相信有一天会做到。这个电脑会做到多大?可以放在手掌心里头,像现在你们拿手提电话一样,所有一切资讯统统贮存在这里面。譬如我们佛家整部的《大藏经》,整部的《四库全书》,世界上最大图书馆里面贮藏的所有资料,很可能全部都放在你手掌心里头,这不就是《华严经》上讲的「芥子纳须弥」?很可能会做到。但是我们现在科技实在说,还是萌芽时代,纵然把整个地球的资讯放在一个手掌心里头,整个地球跟浩翰无穷的太空相比,那没法子比!佛说我们阿赖耶识里面含藏是尽虚空遍法界,不但现前这些资讯完全贮存在这里面,过去无始,无量劫又无量劫,还有未来无终,所以你能够知过去知未来,有这么大的能力!这是自性的本能。

无论怎么变化,变化都有规则的。现在是乱世,这个因果变化打乱了,打乱了还是有规则的。无论怎么乱法,都有规则的。而这个道理,我们在佛经里面稍稍体会到一些,秩序怎么搞乱?你的思想乱掉了,你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把你这个系统打乱了。如果你把你的妄想放下,恢复到清净,这个凌乱立刻它又恢复秩序,自自然然恢复,用不著你去调整,这是性德。我们从这里头去体会,这些学问,就是现在所讲的太空物理,讲量子力学,都是佛法里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总名称,「毗卢遮那」

「毗卢遮那一切大愿海」,这个就广大了。这一切大愿海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弘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四弘誓愿。总而言之,每一尊诸佛,他在因地里面所发的愿不尽相同,无量无边。言语不相同,用的文句不相同,意思一定是相同的,为什么?他都成佛过,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无量无边的行愿,他们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目的,方向是相同的。要是把它汇归成一个愿,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用我们现代语来说,众生无边誓愿为他们服务,度就是服务的意思,帮助他、协助他,这一句就是「毗卢遮那一切大愿海」

凡夫学佛学什么?真正发心舍己为人,自己愿意过苦日子,希望众生能够过快乐幸福的日子,这是佛菩萨共同的根本大愿。就像慈母对於她的婴儿一样,推干就湿,小孩晚上睡觉尿尿了,母亲赶紧把小孩放在干的地方,她自己睡在湿的地方,自己愿意受苦受难,希望小孩能够生活得舒服。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哪一个不是这样的?看到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在那里受苦受难,他发了大愿;也正因为这个大愿,成就自己圆满的大觉。如果不是这个大愿,自己也是凡夫,迷惑在五欲六尘境界当中,不要说证果,六道轮回都没有办法脱离。我们要想真正脱离六道轮回,真正过最圆满的,佛家讲大圆满、大智慧、大解脱的生活,要走佛道。

佛帮助众生趋吉避凶、消灾免难,实在讲都是有限的。为什么?众生有业力,佛虽然有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没有办法转众生的定业,这个我们在经上看到的,事实上看到的。释迦牟尼佛不能救他的族群,他这一个族被琉璃王消灭,他不能救。目犍连尊者以他的神力救了一批人,他用他的钵,把这些人放在钵里面带到天上,希望这个战争结束之后,再把他们送回来;战争结束之后,回来了,一看钵里头,里面是一钵血水,他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这是怎么回事情?目犍连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形。佛就说定业,所以佛把这个事情、这个前因后果跟大家说出来。释迦族在过去生中曾经灭琉璃王这个族,这一生当中他是来报仇的,说明冤冤相报这是定业。你的冤家对头没有饶恕你,没有把报复这个念头放下,佛都救不了你!

所以世间最凄惨的事情,无过於冤冤相报。我们明白了,一定要觉悟,要把这个事情彻底舍掉。我亏欠别人的,一定要全心全力来报答;别人亏欠我的,要一笔勾消,在心地里头痕迹都不著。佛教导我们「不念旧恶」,重要!过去的事情,别人对不起我的事,统统不要放在心上,化解掉了;「不憎恶人」,不要看到这个人做恶,那个人造罪业,你看到都讨厌,不可以。为什么?破坏自己的清净心,把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破坏掉了。真正修行人,只看别人好的这一面,这个要记住,要学习,还要宣扬,所谓是扬善隐恶。人家好的事情,我们赞叹,人家不好的事情不要说,不但不能说,不要放在心上。这个样子,养成自己的纯善,正是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教给我们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我们的心纯善,没有毫分不善夹杂,这个好!好在哪里?你能「离一切世间苦」,这是自受用,自己得到的好处。九法界里面的苦,我都不会受,什么原因?自己的心真正修到纯净纯善。

毗卢遮那一切大愿,可以说就是世尊为我们归纳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实在讲只有一愿:度众生。为什么要断烦恼?为度众生,我自己如果还有烦恼习气,我为众生服务就做得不圆满,一定有缺陷、有过失,所以要断烦恼,断烦恼是为度众生。我为什么要学法门?还是为度众生,众生的根性无量无边,不是一个法门、一个方法能够统统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的,我学的法门愈多,我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的范围就愈大。我为什么要成佛道?还是为度众生,因为成佛道之后才真正能够圆满的帮助众生,一丝毫的过失都不会犯。所以四弘誓愿后面的三愿,无非是完成第一愿而已。度众生这个度字,我们刚才说为服务,可以这个说法;但是服务的事相太多,项目太多,无量无边,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帮助众生觉悟,这就叫佛法。如果你服务的项目很多,从来没有一个项目是帮助众生觉悟的,这样不叫佛法,这叫世间法,世法、佛法区分就在此地。

世法里头有帮助人「断恶修善」,这个佛法世法都有的,你看不出哪是佛法、哪是世法。世间法里面也有帮助一切众生「超凡入圣」,那个圣是什么?世间圣人。唯有「破迷开悟」,世法里头没有,佛法里头才有。所以佛法世法,帮助众生服务这三桩事情,在事相上看很难看出差别,实际上有差别,那个差别就是佛在经上讲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个世间教人断恶修善,里头有夹杂,有夹杂不善;教人破迷开悟,里头也有夹杂;教人超凡入圣,还是有夹杂。所以世间法怎么样教,都出不了三界,它可以帮助你生天,天有二十八层,可以帮助你生色界天、无色界天,那是世间的圣人。欲界是凡,色界、无色界就是圣,没出离三界六道。佛法教人断恶修善,这是手段,也就是说先要做人天两道的好人,人间是好人,天上你还是好人。

破迷开悟,不是小悟,不只大悟,大悟也没有出三界。要大彻大悟,不但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如果我们以这个悟的三个层次,可以说六道里面是小悟,四圣法界是大悟,一真法界是大彻大悟。小悟的人,把五欲六尘放下,这小悟;事上是放下了,根还在,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伏烦恼而非断烦恼,这是小悟。一直到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都是以这个力量控制住烦恼习气不起作用。所以三界之内,佛经上讲得清楚、讲得透彻,欲界天有四层,愈往上面去,烦恼愈薄,淡化了;色界初禅以上,瞋恚没有了,定功深了;色界天、无色界天人,决定没有瞋恚,也就是说,你得罪他,你放心,他不记在心上,他若无其事;但是欲界天就不行,欲界天有瞋恚,愈是下面,瞋恚愈重,愈到上面去,瞋恚比较轻一点,但是他有,不是没有。由此我们能够明了,世间人造罪业,上天震怒,要惩罚你,我们晓得这是欲界天,这不是色界天。色界天不会发脾气,色界天他会教化人,他不会惩罚人,他来教你,就跟诸佛菩萨一样。

所以法身菩萨是大彻大悟,阿罗汉、辟支佛、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是大悟,这是就大分来说。每一大分细分,那个层次就太多了,决定不只五十一个阶级,层次很多。我们学佛,怎样把自己功夫向上提升,功夫从哪里看?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烦恼轻了,烦恼轻从什么地方看?从两个极端上看,一个贪,一个瞋。我对於这个世间,贪心逐渐逐渐少了,瞋恚心逐渐逐渐也减轻了,这个好!你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另外一个,愚痴减少了,它的现象是智慧增长。佛经里常讲「烦恼轻,智慧长」,这就是我们的功夫在进步。如果是相反的,我们学佛也很用功,很努力,天天念佛、参禅、研教,我们的贪心没有减低,我们的瞋恚心没有减低,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还是放不下,贪爱没有减少;别人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情,怀恨在心,念念不忘,这样修行,给诸位说,修得再好,也只是三界有漏的福报。如果修了大福报,将来到哪里去受生?大概是阿修罗王、罗刹王、魔王,到这些道去了。福报很大,贪瞋痴没断,有聪明而没有智慧,世智辩聪,来生享大福报。

享福没有不造罪业的,福享完,你的罪报起现行,没有不堕三途的,这叫「三世怨」。佛法经论里头常讲,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第三世堕落,叫三世怨。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佛为什么教我们吃苦,不要教我们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有大道理在。只要你能够吃苦,你欢喜吃苦,过苦生活过得心安理得,你的来生是往上升,释迦牟尼佛首先做样子给我们看。真正善知识,我一生当中见到的李炳南老居士,我拜他为师,跟他十年。我看他一生,他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日中一食,他一天吃一餐,自己烧饭,一个小锅带个把的,锅是它,碗也是它,省事!吃完之后,一次就洗干净了。他是山东人,喜欢吃面食,只是一点点青菜,面条煮一锅,非常省事。有的时候,这个青菜烫一烫,煮熟了烫一烫,吃两个小馒头,这是他一天的生活。到九十五岁才接受学生照顾他,李老师做给我们看的,我们看了之后,佛说:「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他老人家真的做给我们看了。我们看了很惭愧,我们做不到。

他的工作量很大,至少他一个人所做的工作量是普通五个人做的。要想跟他见面,要一个星期之前约定时间,否则的话,你到台中去找他,你一定很失望,找不到,他的时间安排好了。今天上午是什么事情,下午是什么事情,统统安排好,很繁忙。他要上班,他还要在学校里教书,还要上课。「台中莲社」莲友,那是有组织的,他们有四十八个班,每班每个月开一次会,一定要请老师参加他们的会,解答他们的问题,老师给他们讲开示。四十八个班,诸位想一想,天天开会,每一个月开一次,有的时候小的班,两个班并在一起,否则的话,一个月三十天,那四十八个班,忙得不亦乐乎!所以他不老,为什么不老?忘掉了。每天都要接见几百个人,这不是外面来的,莲友、同修莲友,念佛班的。

我在台中的时候,台中佛教莲社莲友的名册二十多万人,分布在台中那个大地区,大概北面到新竹,南面到鹿港,这么大的一个地区,在台中莲社皈依,参加报名做他们的莲友,接受台中莲社定期派人到他们那个地方讲经、领导念佛,一个星期一定有一次,我在的那个时候有十七个布教所。每天要接见,跟大家开会,几百人的场合。那么大的工作量,一天吃一餐,吃那么一点点,我在旁边很细心观察,老师身体怎么能受得了?一般人讲的营养不够。於是我在这里体会到一个道理,身体是个机器,饮食是能量的补充,这个机器有消耗能量的,有节省能量的,修行人这个机器是个节省能量的。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想上,劳心劳力消耗都很少。老师心地清净,教学要劳心,接触大众要劳力,劳心劳力消耗都不多。就怕打妄想。所以他一生的行持,给我做了一个最好的榜样,给我做了个示范。

第九句:

【大明德深美音菩萨摩诃萨,得安住毗卢遮那一切大愿海解脱门。】

这一愿前面跟诸位说过,但是话没有讲完,这是我们学习重要的科目。在前面,我举出世尊给我们做的榜样,以及我自己亲近的李炳南老居士,为我们做的示范。在那个时代,他不是没有能力过舒服的生活,他有能力,他的地位身分也相当高,收入也相当可观,请一两个佣人照顾他,实在讲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没有这样作法。我认识他的时候,那一年他六十九岁,我跟他十年,我离开他的时候七十九岁。前后我没有看到,这十年如一日,我看得很清楚,那是大慈悲心。每天教导我们,如果自己做不到,我们对他会怀疑,「你说的是一套,你做的又是一套」,很难叫我们对他生起真正的信心。对他生信心,就是对佛法生起信心,所以他做出来给我们看,他愿意吃苦。把他所有的收入,都贡献给佛教,做佛教的事业,做慈善的事业。带头做,出钱出力,全盘奉献出来。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在当时六十块钱,那个时候美金在台湾很值钱,一块美金换三十多块,换句话说,他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不会超过两块钱美金。我们看了,怎么能够不感动?

学佛没有别的,就像老师那样就行了。他的果报我们见到了,往生的时候,九十七岁往生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两年前预知时至,这个厉害!他在讲堂里面跟大家宣布,告诉大家,那个时候讲《华严经》,他说:「这个讲经,我再讲两年就不讲了。」听众听到这个话,也不晓得什么意思。有一个同学到台北来问我,他说:「净空法师,李老师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我心里一想,我说:「大概两年之后,他老人家要往生。」为什么?他一生到这个世间来就是讲经弘法的,弘护正法;他要不讲经了,当然那就是往生了。所以我让大家记住这一句话。两年之后,果然走了。

走的前一天下午,他是到第二天早晨五点多钟走的。头一天下午,还给几个同学,在他面前几个同学说:「世界乱了,佛菩萨、神仙下凡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条生路,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他最后的嘱咐。他走了到今年是十二年,这个世间的动乱,他清楚、他明白。那个时候,他走的那一年,时局还算是不错,十年之后,看看现前的社会,他老人家讲的话我们就明白了。所以效法毗卢遮那佛的一切大愿,一定要做到两桩事情,第一个是严持戒律,第二个是欢喜吃苦。就像李老师一样,全心全力都做布施供养一切众生,现在说为一切众生服务。服务里面天天都不离教导大众转迷为悟、转恶为善,好好的学佛,求生净土。印光大师讲的四句话,这是李老师常常叮咛我们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我们今天能照这样做,那就是真正学习「安住毗卢遮那如来一切大愿海」。请看最后这一句:

【大福光智生菩萨摩诃萨,得显示如来遍法界甚深境界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光显如来难思之境」,这一句话说得很好。『大福』,福德圆满,『光智』,智慧圆满;我们看十普菩萨,福德智慧圆满,这十位异名菩萨亦复如是。同异不二,就显这个意思。这个意思明白了,我们的心胸一定会包容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为什么?同异不二。我们大家都是学佛的人,是同,学其他的宗教是异,同异不二,你这才叫真正觉悟。如果有门户之见,你错了,你是凡夫,你没有觉悟,你还是在迷惑颠倒。果然觉悟了,不一样,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所以在一切境缘当中,我们自己能够反省检点,自己到底有几成的觉悟?我觉悟到什么境界?也就是说,我觉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诸佛如来觉悟是圆满的,所以他的境界不可思议。

智慧、福德是能悟,境界是所悟。『如来遍法界甚深境界』,你看看如来的境界,诸佛果地上的境界,没有障碍了,普贤菩萨所说的无障碍的境界、不思议的境界。诸菩萨的境界,实在讲还是可以思议的,为什么?它有范围。譬如在我们凡夫,六道凡夫他们的境界,眼以色为境,耳以声为境,真的有界限。眼能够缘色,不能缘声;鼻以香为境界,它不能缘色也不能缘声,我们六根各有各的境界,各有各的范围,不能互相通。觉悟的人不一样,眼能看,眼也能听,眼也能闻香,也能够觉察味道,他通了。觉悟的人六根可以互用,通了。身,身也能见、也能听。身能见,全身都能见,眼在前面,后面也能见。

佛在《楞严经》上说:「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六根互用。六根虽然能互用,六根的界限突破了,境界的那个量无量无边,你能见什么样的程度?譬如阿罗汉,境界的这个量是一个小千世界,他的见闻觉知能见到一个小千世界,眼能见,耳能听。在时间上讲,阿罗汉能知道过去五百世,知道未来五百世,五百世之外,那就不是他的境界。菩萨的境界比阿罗汉高,他的量可以见一个大千世界,两个大千世界,十个大千世界,百个大千世界,千个大千世界,万个大千世界,都有量。《西游记》写的孙悟空神通广大,要跟佛经这些说起来,跟阿罗汉比的话,孙悟空是小巫见大巫,他那个能力差远了。如来果地才达到究竟圆满,所以那个境界甚深甚广,没有人能知道。高境界的人知道低境界的,低境界的人不知道高境界的,这是一定的道理。譬如说中学生知道小学生的程度,小学生不知道中学生的程度。

「大福光智生菩萨」,他是以智慧、福德来显示如来的境界,「遍法界甚深境界」,他从这个地方证得圆满菩提。菩萨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在这一条里头学习什么东西?这个最重要。学习经教,要懂得它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小段里修法行事,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如何落实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这才得受用;如果不能,这个经教白学了。这一条很难,但是非常重要。我当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我自己列了十个纲领,里面就有一条修法行事。我把我这个纲领送给老师看,请老师给我改正。他看到这一条,给我讲:难!这才叫真实受用,你学了不能落实,有什么用处?这一条里面,我们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有心,要有这个求愿,提升自己的境界。

怎样把我们凡夫地位,提升到天人的境界?从欲界天人境界,提升到色界天人境界?无色界不要谈了,那里头没有佛法。从色界天人境界,提升到佛菩萨境界,超越了!但是菩萨名号里给我们显示这关键的所在,你要有福要有智,换句话说,你要把境界不断向上提升。你从哪里下手?提升你的大福,提升你的大慧,修福修慧,这个我们有一点门道了、有一点眉目了。境界是享受,真实的果报,我们常讲过佛菩萨的日子,过佛菩萨的生活,真实的享受。福慧怎么修?那你就一定要知道佛在经上常常讲的布施。修大福,你要修财布施、无畏布施;修大智慧,你要修法布施,你要懂得这个。我们怎样去落实?要真干!尽心尽力的去做,不要怕统统没有了,没有了,好!没有了省事,没有了就归清净寂灭,就入佛的境界!有多少就做多少,不要放在那里,放在那边是错误的,我有这个力量,完全贡献出来。

当然得有缘,实在讲,缘很多,要你自己去结。缘也就是我们现在人讲的条件,条件不成熟,可以创造条件。创造条件决不是攀缘,随缘跟攀缘的意思不一样,创造条件看起来好像也是攀缘,它不是攀缘。攀缘是求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为自己的利益,那是攀缘,随缘也是攀缘;没有为自己利益,完全是为众生的利益、为社会的利益,攀缘也是随缘,这里头的意思很深,我们一定要懂得。所以只要为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可以创造条件来修这三种布施。这三种布施里面,财布施不能少的,法布施更不能少;如果只有财没有法,果报是三界有漏的福报,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以财布施、以无畏布施为手段,以法布施为目的,这样做,这就是菩萨在此地为我们所暗示的,「如来遍法界甚深境界」,我们虽然没有入如来甚深境界,方向正确,目标正确,确确实实是向著这个目标、顺著这个方向走。

心量开阔,虽然眼前这个布施供养的对象是几个凡夫,但是那个心量遍虚空法界。尤其是佛法里面,我们在饮食有供养咒,还有形式上的施食。假如我们开个餐馆,我们餐馆一定是免费供应的,每天在中午、早晨、晚上一定都有施食,早晨是布施供养天神,中午布施供养诸佛菩萨,晚上施食布施供养鬼神,我们天天这样做,做给社会大众看。这是教育,孔老夫子所说,这种作法帮助社会风俗,移风易俗,民德归厚。同时也让大家在这一个示现里面去体会到心量之大,知道尊敬天神、尊敬佛菩萨、尊敬鬼神,我们对於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平等的尊敬,平等的供养,养成这一个思想观念,养成这样纯厚的善心,这个重要。人能有这个心,面对一切众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然生爱心。大慈悲心从哪里生出来?从这个地方生出来的。《论语》里面虽然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我们把这一句用这个方法落实,所以道场免费供应餐饮是应当做的。特别是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怎样教化众生放弃自私自利,自己生活宁愿清苦一点,节省一点来修福。

修慧呢?天天读诵,研究讨论,讲经听经不能少,这个事情天天要干。道场确确实实是学校,上下午、晚上都有科目、都有课程。现在年轻讲经的法师多了,这个道场讲经不休息,一堂课一堂课接著上。我们要想到听众,听众的兴趣不一样;譬如像学习经典,有人喜欢听《华严》,有人喜欢《法华》,有人喜欢《楞严》,有人喜欢《地藏经》,天天开课。排定时间,时间怎么定、课程怎么开?完全看听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喜欢哪一门功课的,先可以来报名。我们知道哪一门功课有哪些人喜欢听,他有多少时间,一个星期能够几次来学习?顺从他们,我们这不收费用的,免费的。道场大,讲堂多了,我们可以开辟几个教室,真的把这个社会教育办起来。比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那我们享福就太多了。释迦牟尼佛上课在大树底下,露天;我们现在有讲堂,讲堂里还有冷暖气设备,我们要不肯干,想一想释迦牟尼佛做的是什么示现?

所以人要有善心、要有善愿,佛菩萨加持。我们做佛法的事情,佛法的事情就是觉悟众生的事情,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好事,当然有诸佛护念,有诸天善神保佑,我们说三宝加持、善神保佑。认真努力去做,只要尽心尽力,只问耕耘,莫问收获,一定会做出成绩。这个成绩肯定会有广大深远的影响,这就要说到二十一世纪的佛法是怎样一个形式?我们要能够想得到。释迦牟尼佛在那个时代,是做出这样的形式出来,今天我们形式虽然不一样,精神没有两样,决定是舍己为人,决定是严持戒律,欢喜吃苦。我们自己欢喜过苦日子,希望别人的生活都比我们好,我们看得欢喜,我们不会嫉妒,我们决不会感觉到难受。一定要学佛菩萨,这境界不相同,是你的慈悲、是你的智慧所达到的程度,这个程度就是你的境界,你修行的境界,你所证得的境界,你受用的境界,也就是你享受的境界,这不是同等境界。不是比你高境界的他不了解,他不能觉察。跟你同等境界的人,他懂得,他一看,或者听说,他晓得,比你高的境界知道,看得很清楚。

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学习,具体落实。这个风气一开,好!许许多多有智慧有福德的人,把他们提醒了,他们也照做,那就好了。这就古人所讲的「但开风气不为师」,我们开风气,我学佛确实是走的这个道路。讲经的风气是李老师带动的,本来在台湾也没人讲经,这些老法师有德行、有学问的,到台湾之后,每年大概有一两次讲经的法会,不是天天讲。大概一个法会,短的一个星期,长的一个多月,都讲这些经典,一年这一个道场大概有一两次,平常还是以经忏法会为主。唯有台中莲社,倡导长期讲经,几十年不中断。不过他的讲经,不是每天讲,一个星期一次。李老师在台中主要的有两个道场,一个是「慈光图书馆」,一个「台中莲社」「台中莲社」每逢星期六讲经,「慈光图书馆」每逢星期三讲经,那教学是另外的事情。一个星期一次,几十年不中断,所以他时间固定的。大家都知道,星期三想听经,到「慈光图书馆」;星期六想听经,到「台中莲社」。一个道场天天讲经,讲经的人要多才行,如果是一个人就难了。

像现在我们在新加坡这些年办培训班,培训班培训的同学能够讲经,讲得都不错的,大概有三十多个人。我们不必要这么多,这一个道场,能够有五、六个讲经的,一个人讲一天,这一个星期天天都有讲经;能够有十个老师、十个讲经的法师,那就很热闹了。我们就可以开辟两三个讲堂,确确实实可以分上午班、下午班、夜晚班,接引不同的大众,可以开不同的经典,让大家进不同的教室。听众三个、五个不算少,一百两百不算多。课程一定要知道多元文化,所以虽然我们是学净宗的,如果有人学其他宗派的,我们的条件够,我决定开放。像现在我们这个道场太小,条件不够,假如「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有这一整栋的大楼,十几层,那条件就够了。我们在此地,除净宗课程之外,可以开华严宗的,可以开天台宗的,也可以开禅宗的,我们请这些有修有学的大德到这边来弘扬正法。

心量一定要拓开,才有真实功德。而且一定要与当地不同的宗教常常往来,往来愈密切愈好。为什么?这是社会和谐、社会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力量。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真正能够和睦相处,像一家人一样,确确实实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绝对没有毁谤,道不同而不相悖。为什么教不同?就像吃东西一样,各人口味不一样,我欢喜吃甜的,他欢喜吃辣的,我们不能作对头,那就错误了。我喜欢吃甜的,我也尊重他喜欢吃辣的,他到我这儿作客,我一定做辣的东西给他吃,供养他,这是对的,这样社会才能真正做到和谐,社会才真正能够安定繁荣。不能说只有我的好,别人的不好,这个错误。我好,他也好,你也好,各个都好。这我常常用比喻来讲,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就像我们一个身体不同的器官,我们佛教是眼睛,基督教是耳朵,伊斯兰教是鼻子,如果说我佛教第一,他们都不行,那就是我眼睛很好,是第一,鼻子耳朵都坏了,你生病了,严重那就要命了。怎样身体健康?我眼睛第一,耳朵也第一,鼻子也第一,每一个器官都第一,健康!社会健康,国家健康,世界健康,这地球健康。

所以彼此不相容,就是生病,这个病严重,不是小病。现在这个病确实非常严重,从哪里救起?从我们本身救起,我们今天明白这个道理,还有很多人不明白。我们明白,我们就要做,我们热诚去爱护不同的宗教,我们真诚尊敬不同的宗教,爱护不同的族群,我们全心全力去帮助他们,我们带头,从我们做起。慢慢他们会觉悟,他们会明白,这个作法决定得到社会善心人士的鼓励,「德不孤,必有邻」。有人赞叹,有人赞助,甚至於有人欢喜,参与我们一同来做,为广大社会服务。不分国籍,不分族类,不分宗教,真正是以平等心、清净心、大慈悲心来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破迷开悟之后,他自自然然断恶修善。所以断恶修善不需要教,不需要劝,不需要勉励,自自然然的事情。再进一步,帮助他们提升超凡入圣,希望生到天堂,必定可以满愿;希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必定能帮助你满愿,这样才真正提升自己的境界。遍虚空法界,记住,下手处要懂得修大福德、修大智慧,「大福光智生菩萨摩诃萨」的教诲,我们才能真正落实。好,这一段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