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二讲) 2001/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12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同生众,十普菩萨偈颂第九首:
【佛於曩劫为众生,修习无边大悲海,随诸众生入生死,普化众会令清净。】
这一首偈提示我们,要发大慈悲心,为一切苦难众生不辞辛劳,要学普贤菩萨不疲不厌。清凉在前面注解里面有一句话很重要,「不入生死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在中国,世俗里面常讲教学相长,决定不能够畏难,不能够退缩,勇猛精进,才能够有成就。必须要懂得,帮助别人才是真正帮助自己,世出世间没有例外的。菩萨要成就无上菩提,必须要发心帮助一切众生得智慧,诸佛如来常常为我们示现榜样。
『佛於曩劫为众生』,「曩劫」就是过去劫,过去劫里面佛是作菩萨,现在成佛了。作菩萨的时候,一切为众生,『修习无边大悲海,随诸众生入生死』。六道众生,佛在经上的比喻说得好,「生死疲劳」,菩萨,特别是初学的菩萨,见思烦恼还没断,入生死真有生死之苦。不像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在六道三途里面示现,他确实没有苦乐忧喜舍之受,六道众生这五种受他们没有,他们在六道里头是示现的。但是观行位的菩萨,这是讲六道里面的,相似位的菩萨这是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那比六凡就好太多了。在六凡观行位当中,最容易退转,这是我们要特别留意的。我们现在就是在观行位,你发的是善愿善行,无条件的去帮助一切众生,修布施供养、四摄六度,众生用什么眼光来看你?实在讲,不领你的情,并不感激你,还要处处说风凉话,还要造作许许多多的障碍,甚至於恶意的毁谤、刁难。你会不会退心?你退心了,他在那里笑话你,你不退心,他又怀疑你,你必有企图,你到底目的何在?确确实实逼著你不得不退心,如果你没有智慧、没有善巧方便、没有大慈悲心,敌不过魔障。
世出世间法,只要是善法,古人讲得一点都不错,「好事多磨」,磨就是折磨。你想做好人,你想做好事,那你得禁得起折磨、禁得起考验,你才能成就。真正发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谁知道?自己的良心知道,诸佛菩萨知道,天地善神知道,不必要人知道。凭著良心,凭著圣贤教诲,依教奉行,决定不退堕,诸佛菩萨给我们做榜样。「修习无边大悲海」,你要是真正懂得这一句经文的义趣,会在你退丧的边缘给你强而有力的帮助,为什么?正是我们修行的时候,正是在考验我们自己功夫的时候,决定不退转慈悲心。方法也就是讲善巧方便很多,实在到要命的时候,决定不能避免,没有关系,舍身之后,乘愿又来了。不能说「众生难度,算了吧!」这不是菩萨,这又退到小乘去了。大乘法里面「难行能行,难度能度」,要有耐心。
世出世间法,论境界不外乎四种:顺境逆境,顺境这个境界好,一切都能够称心如意,好境界,对我们修学、对教化,一切都很顺利;逆境,处处都有魔障,正是所谓好事多磨。人事境界里面,有善缘,有许多善人来帮助你;恶缘,许多恶人来障碍你。你要晓得这些境界都是佛菩萨示现的,都是帮助我、成就我的,看我用什么心去看它,用什么态度来对它。如果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清净平等心,我们用智慧、用慈悲这种心态,每一个境界都是好境界,都是来帮助我提升我自己境界的,消业障,增福慧。顺境、善缘生感恩之心,这个境界成就我,逆境、恶缘同样还是生感恩的心,它替我消业障,也增长我的福德。业障消了,福德就现前;福至心灵,智慧也现前,知道我在逆境里面、在恶缘里面,我应当怎样去做。
决定记住世尊的教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在这里头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要不然到哪里去修?这是修清净、平等、慈悲最好的时节因缘。如果我们在里面生瞋恚,错了!这是佛法。世间法里面,贤人君子在逆境、恶缘,他懂得忍让,但是他心没有放下。他懂得业因果报,所以虽然吃了亏,虽然上了当,他也很欢喜,为什么?因果通三世,现在看到好像我是吃亏上当,来生他要回报的,不给人结冤仇。他欺骗我,他侵占我的财产,我也不与他计较,来世他会投胎到我家里来,当孝子贤孙,为什么?我有恩德给他,他来报恩,他来还债,有什么不好?所以眼光看远一点,什么问题都化解了。眼光很浅,只看到现在,你要跟人家斗争,斗争结果是什么?两败俱伤,结了怨。冤冤相报,那个事情就麻烦了,没完没了!
所以真正佛弟子,真正聪明人,不会跟人结怨,他真正懂得吃亏是福,来生大福报。欺骗别人、侵占别人,这是有很重的罪过;你能够原谅他,不与他计较,减轻他的重罪。为什么?他反过来成就你的道业,他那个罪就轻了。他还需不需要受报?需要,为什么?妄语、两舌、偷盗,占别人便宜、侵占别人财物都属於偷盗,那是性罪,他要受。受完罪之后,来生后世再遇到的时候,他必定回报。所以真正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说这个世间哪个人吃某人亏,哪个人占某人便宜,这是世俗人的见解,这是只看眼前,不知道往后。聪明人有前后眼,能看到前生,能看到后世。三世因果看清楚了,才晓得天道公平,一丝毫差错都没有。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不但折福,一定得恶报。人明白这个大道理,决定不肯做恶,为什么?对自己的损失太大。别人做恶,欺负我们、陷害我们,说老实话,只要不与计较,后福无穷!我们学佛如果连这一点道理都不明了,小小事情还要与人相争,错了!你这个佛法是白学了。
你看看诸佛菩萨在因地,这是讲「佛於曩劫为众生」,我们自己所修的是不是为众生?是的,为众生做样子,你们认为在今天的社会要竞争、绝不让人,好像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生存;如果不争、忍让,好像在这个社会上就不能生存,这个观念是大错特错!佛菩萨做出的样子,「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他过得很好,过得比一般人都好。菩萨商人,我们举一个例子,菩萨示现经商,规规矩矩,童叟无欺,以真诚心、清净心、善良的心来做买卖,绝对是货真价实,所谓是将本求利,没有一丝毫非法,他生意兴隆,连鬼神都照顾他,他怎么会不好?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心安理得,一生不做亏心事情,不欺负别人,不占别人便宜,这是培福,他的福报、他的智慧年年增长。愈是到晚年,福报愈大,修积的嘛!
反过来,处处与人计较,处处欺负人,处处想占别人便宜,处处叫别人吃亏,以为自己得利了;天天用尽心机去计算别人,昧著良心,自己命中本有的福报,不晓得折损了多少,折福!不知道回头,不知道改过,福报折尽了,他的运走完了,大概中年之后一年不如一年;进入晚年,完全衰了,公司行号倒闭了,我们在社会上看到这种现象很多很多。我看这个社会,无论大事小事,我看的都是业因果报,全在眼前!种善因必得善果,造不善因决定得不善的果报。佛在这首偈子里头教导我们,这是普遍的教导,无论在家出家,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都要懂得这个道理。既然到这个世间来,什么最重要?爱心最重要,「修习无边大悲海」,大慈悲心,希望对一切众生的慈悲要与日俱增,不能衰退,这才是佛家真正讲的「慈悲为本」。
「随诸众生入生死」,那就是「方便为门」。众生迷惑颠倒,他怎么样生死,菩萨随顺他的生死,不舍弃他,生生世世都照顾他。只要有一念善心,佛菩萨看到欢喜,善缘成熟,一定来帮助你;善缘不成熟,你那个恶缘成熟了,菩萨也在旁边照顾你。这个加持,经论上常讲加持有四种,有「显应显加」,这个感应非常明显,你自己会很清楚很明了;有「显应冥加」,「冥应显加」,「冥应冥加」,四种加持。诸佛菩萨一切善神,冥冥当中加持,我们自己粗心大意,没有觉察到。但是心清净的时候,我们通常讲有定功的人、头脑很冷静的人很容易觉察到,冥冥当中有佛菩萨保佑,有善神保佑。心地愈清净,这种感应愈明显;心地不清净的时候,不是没有加持,是你自己不能够觉察。从这个地方,我们才能体会到佛菩萨恩德之大,无论我们行善行恶,都不离开我们。佛菩萨这种作法,垂这个相给我们看,就是冥应冥加也让我们能够觉察到、能够体会到,我们要效法佛菩萨,要把佛菩萨照顾我们这些恩惠,我们要学到照顾一切众生。
包括一些小动物,包括自己的冤亲债主,他给我们做冤家,我们给他做菩萨,我们才不跟他做冤家。我们要做好榜样,让他去觉察、让他去体会,善根深厚的很快他就觉察到,他就回头;善根薄的人、业障深重的人,也许要十年八年,也许要二十年、三十年,他才会觉悟,他才会回头。一生当中因为自己心行不善,他在社会上一定会遇到许许多多挫折、障难,碰壁碰多了,然后想一想,「某人我对他对不起」,所谓是良心发现,良心发现他就回头,他才晓得世间哪是好人、哪是恶人。「恶意对这个人,这个人还以善意来回报」,只要他良心一发现,这个人善根成熟了,容易得度,就能够接受诸佛菩萨的教诲,就能够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
所以现在人造作种种不善,特别要原谅他,什么原因?没人教,从小就没有人教。他在社会上见闻觉知所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以为这些都是对的、都是正常的,积非成是,没有能力辨别是非,没有能力辨别善恶,这是没有缘亲近真正的善知识。偶尔遇到善知识,自己业障太重,一般讲劣根性太深,敌不过外面恶缘、恶境的诱惑,随波逐流。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连佛门里面出家人都在所不免。我们能够在这个大风大浪里面,没有被堕落下去,是什么原因?天天在读经,天天跟我们一些善友在研究讨论,天天拿著经教在勉励自己、警惕自己,才度过这个风险。但是这个风险还在面前,波涛汹涌,并没有减少一分一毫,还得要继续努力;换句话说,我们对於经教的学习、经教的薰陶、经教的互相切磋琢磨,一天都不能放弃。你要不相信试试看,三天不读经,你就会大幅度的退转,你被这个大风大浪卷进去了,这是我们自己修学几十年当中的经验。天天不舍弃,天天认真努力的在干。所以「随诸众生入生死」,而不被生死流所吞噬。
『普化众会令清净』,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不被他影响,他就会被我影响,一定的道理。佛在经上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要把握著自己,不被境界转。不被境界转最重要的方法,初学的人一定要从戒律上下手,严持戒律,决定不放松。佛在经教上用比喻说,戒律就好比过河的皮筏。在中国、在印度古时候一定都有,用羊皮吹气编的一个小工具,用这个浮在水面上渡河。这个皮囊不能有一点点漏缝,有一点漏缝,到河当中它就会沉下去。持戒就像保持你这个浮囊一样,小心翼翼,严守戒律。养成习惯之后,教化众生,讲经说法,接触群众,自己心里头要有把握,这个时候名闻利养都摆在你面前,稍稍有一念贪著就坏了,你不知不觉就堕落。古圣先贤慈悲到极处,做一个好样子来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前二十五年没有侍者,到第二十五年阿难尊者出家,这是他的小堂弟,发心来照顾他,他接受了。你们想想看,历代的祖师大德都记住佛的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他不是不能过好一点的生活,为什么要过那么苦生活?无非是给后学做榜样:能吃苦就不容易受诱惑。不能受苦,不能过苦日子,很容易受外面境界诱惑,道理在此地。佛教化众生是离苦得乐,不是教我们学佛最后的结果是离乐得苦,那就错了,谁愿意学!为什么祖师要示现这个相?释迦牟尼佛要示现这个相?这里头有大道理在。真正是大慈大悲,帮助后学,给后学做一个好样子,让后学在这里面去思索、去体会。
到自己定力成就,因戒得定。定力是什么?不受外面境界诱惑,这是定。那个时候你要遵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上教须菩提尊者的重要原则:「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六根可以接触外面境界,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决定不起心动念,这个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教老修、教菩萨。示现种种苦行,是教初学。真的是起心动念一举一动,无不是「普化众会令清净」。请看最后一首:
【佛住真如法界藏,无相无形离诸垢,众生观见种种身,一切苦难皆消灭。】
这一首偈,清凉大师在前面注解里面只用了一句话:「依体起用」,我们从这里面要能体会到体、相、作用是一而三,三而一。佛确实他住在『真如法界藏』,『无相无形』当然『离诸垢』,这是讲的真如本性,讲的是性体。从体起用,这才现相,现相众生才能看见,『众生观见种种身』;「种种身」是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身就是相,森罗万象,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真如本性是体,决定没有相状,唯有「无相」能现一切相。无相是体,现相是作用,现种种相。『一切苦难皆消灭』,你要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不用说放下,自然就没有了。一切苦难这就消灭了,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是一切苦难的因,因消灭,果当然不会存在,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自己,我们住在哪里?同学们有没有认真的去反省过。「住在哪里」,就是你心里头有什么。六道凡夫住在哪里?住在烦恼里面。哪些是烦恼?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恶见,佛经里面讲的见思烦恼,你住在这里头。起心动念都是贪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念念不离财色名食睡,你的心住在这里头,所以你的心乱了,你的心并不一。这六尘境界,每一个境界都无量无边,你的心怎么能定得下来?我们跟佛住的就不一样,我们学佛要学佛住,佛住真如。真如就是「法界藏」,藏是含藏的意思,法界藏在真如里头,这个意思就是真如能现法界。所以说「无相无形」,六祖惠能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相无形就是「本来无一物」,离诸垢就是「何处惹尘埃」,这是惠能大师讲的。神秀大师没有到这个境界,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能大师的那个偈子就是这一句,把这一句做两句来讲。
「众生观见种种身」,这个众生不是我们,是觉悟的众生,是看出门道的众生。我们没有看出来,谁看出来?六祖惠能看出来了,所以他一切苦没有了,就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所讲的,那个众生是谁?是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确实这一首偈他见到,他「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无形无相;「度一切苦厄」,离诸垢,一切苦难皆消灭。这里面给我们一个讯息,要灭一切苦难,这个地方是灭,消灭,那没有般若智慧不行。如果不想消灭、不讲消灭,讲「离」,离不是灭,离是什么?这一切苦难不起现行,对我不产生障碍,对我没有影响。那佛就教你另一个方法,哪个方法?《十善业道经》上讲的,佛说得好:「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能离不是消灭。那是什么法?「谓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样子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个比那个高一等,这个我们学不会,《十善业道经》上佛所讲的那个方法,我们可以学,中下根性的人可以学得到;这一句是法身菩萨。我们要知道,可以灭一切世间苦,有理论、有方法,等待我们提升到另一个层次,就能够学习这个方法,就能够入这个境界。
「同生众」第三个单元,「异名菩萨亦各一法」,第一句:
【复次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得出生菩萨诸地诸波罗蜜教化众生,及严净一切佛国土方便解脱门。】
「异名」,拣别前面一个单元同名,前面每一位菩萨都有一个普,同名一个普,十普菩萨。这个地方也是同生众,但是菩萨的名号不一样,所以称为「异名」。虽然各得一法,他是法法圆融。清凉注解说得很好,他说:海月大明菩萨摩诃萨,他的修学法门当中,从总的来说,「成就菩萨四种方便」,这四种方便,第一个是「地位」,一位就是一切位,它这里出生菩萨诸地,可见得不是单独一地,第二个是「度行」,第三个是「调生」,第四个是「严刹」。度行就是我们讲的六度、十度,或者是「一地一度满」,或者是「地地诸度满」。譬如十地菩萨,一般来讲,初地布施波罗蜜圆满,二地是持戒波罗蜜圆满,三地是忍辱波罗蜜圆满,十地配十度,是这个意思。但是这是圆教地上菩萨,他每一度里头必定含摄其余的九波罗蜜,少一条,他这一度就不能圆满。真的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显得《华严经》上所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什么叫行布?一地一度这叫行布,就是它有次第;圆融,是一度就包括一切度,包括诸度,诸波罗蜜。这一句是总,下面九句是别,但是都不出菩萨四种方便。四种方便的目的都是教化众生。我们先掌握到这个意思,然后我们再来看经文,尤其是我们要如何来学习,这才是重要的。
『海月光大明』,我们先看菩萨的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海」是比喻大、比喻深广,「月光」是表清凉。佛法里面讲智慧,多半是用日月灯明。「大明」是它的起用,是它的作用;有体有用,名号上显示体、相、用。『菩萨摩诃萨』,我们知道虽然不是同名,是异名,也是等觉菩萨。他的法门,我们特别要留意,『出生菩萨诸地诸波罗蜜』,我们在这里头学十波罗蜜。十波罗蜜就是六波罗蜜展开,我们讲六度,《华严经》讲十度,六度跟十度意思是相同的。后面四度是从「般若波罗蜜」里头开出来的,也就是这一条说得特别详细,说出「方便、愿、力、智」。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通常这四种都在般若波罗蜜里头,般若波罗蜜里面包含权实二智。如果把它分开来讲,般若波罗蜜是实智,后面这四种是权智,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六度并不少,十度也没有增加,显示出行布圆融是同时的,没有先后。我们在这里头要学习的就是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在菩萨地位上,它有宾主之分,我们在学习里面,特别是在应用的方面,也要懂得宾主之分,这样就对了。布施以布施为主,布施要如法,不能够违反法度,法度是戒。布施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那就是忍辱。布施的心念念不断,布施的行一切随缘,那就是有精进波罗蜜的意思。其余我就不再细说,诸位就应该能够体会到。一个波罗蜜里头决定具足一切波罗蜜。论到守法守规矩,那就是以持戒波罗蜜为主,决定也是圆融一切波罗蜜。
作用在哪里?「教化众生,严净国土」。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弘护正法,弘护正法决定离不开四摄六度,在此地讲四摄十波罗蜜。所以护法的工作要做得圆满,一定是先从弘法下手。弘法有相当成就,一切通达,从弘法退下来做护法的工作。这就好比我们讲席里头也常用这个比喻来说,办教育,办教育是护法。办个学校,主要护法的人是校长,做校长的人最好从前是当教员,教员做得很久,资格很深,从教员退出来的时候,就当校长去。这个校长一定是好校长,为什么?他有教学经验,他对於教学这两方面,老师跟学生,了解得非常清楚,他护持会周到,这个教育会办得很成功。如果这个校长对於上课的这些老师、学校这些学生,一无所知,他办这个学校当然就有困难,他许许多多想法看法、作法,他的政策方针就不切实际,哪里能收到教学的成就?
所以古大德常讲,护法的是什么人?诸佛菩萨,再来人!他们是寺院庵堂里面的方丈住持、纲领执事;修学佛法的是哪些人?是一般初出家的清众。所以方丈住持是校长,他可以不上课,他内行,他懂得此时此地众生的根性。这就是他懂得观机,人、时、地这三种时节因缘,他都清楚、他都明了。所以他就晓得在世尊这一切经论当中,应当选择哪几部做为这个道场主修的课程,再选哪几部做为助修的课程,正助双修。先选定课程,然后再依照这个课程去聘请老师。仔细观察打听,这个课程哪些老师对它下过功夫?有研究、有修行,解行相应,聘请这个老师来讲解、教授这个课程。所以教学政策、主持教学是方丈和尚的事情,聘请法师来代他上课,法师是教员。授课的这些老师,出家的法师,行,能担任,在家居士也能担任,只要他对於这一门经论解行相应,他就能教得很好。所以寺院里面的课程跟一般学校性质很接近,寺院确实是学校。
教化众生这个功德,我们现在讲这是成绩,绩效是校长负责任。学校办得好,政府奖励是奖励校长,不是教员。校长课程安排得好,老师请得好,所以校长是第一个大护法,决定是内行,他不是外行。学校办得好,教学有成就,当然功劳是校长的,所有一切教职员都要跟他做密切的配合,把这一桩事情做好。佛法亦复如是,这叫佛教教育,这叫佛菩萨的事业,佛家有个术语常讲「如来家业」,就是如来家的事业。佛菩萨家的事业是什么?教学,社会教育,而且是义务教育,跟普通教育不一样。普通教育单纯,学生是固定的,年龄相彷佛,程度差不多,好教。社会教育难教,为什么?学生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甚至於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统统到这儿来上课。这个老师不简单,要有能力教导。今天讲的是多元文化,不是单一的。
这个讲座一般称为大讲座,为什么?听众分子很复杂,不是单纯的。在这个教学当中,你所讲的东西一定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学生里面有上根利智的,有中等根性的,有下等根性的,你统统都要兼顾到,让大家听了之后,上了这个课都欢欢喜喜。所以讲的东西有浅有深,深的那一部分是对程度高的人、上根人讲的,浅显的是对中根人讲的,还得要讲些故事比喻,对下根讲的,才能够皆大欢喜。所以在讲演方法上就是教学方法上,面面都要顾到,真的叫老少咸宜。这个老师也不好找,所以一定要解行相应,单单有解没有行,他讲的东西不能够契所有听众的根机,为什么?他没有体会,他讲的东西不会圆融。一定有解有行,他圆融自在,他自己真下过功夫,真正把自己所学的落实到自己生活,落实到自己工作应酬,於是他东西就圆了。
在这里讲的,一波罗蜜通一切波罗蜜,绝对不是单一的,所以他能够接引上中下一切不同的根机,教化众生,这是来听讲的大众。教下面用个化,这个字用得好,化是什么?化是成就、成绩,教了之后,受教的这些大众就变化气质了,我们一般人讲的「不一样」了。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三种不同根机。对於上等根机的人是化凡为圣,中等根机是化迷为悟,下根的人是化恶为善,一堂课里面三个目标都达到了。所以这种教学不仅是上课,自己有修有证,形象摆在那里。我们佛门常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个话什么意思?这一尊佛他来当校长,有一千尊佛来帮助他,担任他的教员、他的职员。你看看诸佛与诸佛之间这样的密切配合,一丝毫嫉妒障碍都没有。功德是圆满的,大家是一样的,校长的功德跟学校工友的功德是平等的,这是真实功德。密切的配合,一个心一个愿,成就众生,没有一毫私心,这是菩萨道场,菩萨的学校。
『及严净一切佛国土方便解脱门』,「严」是庄严,「净」是清净。「严净一切佛国土」,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移风易俗、净化人心。潜移默化,把社会上不好的风气,渐渐给它导引到端正,这就是严净佛国土;「一切」,这是菩萨们能做到,一切是尽虚空、遍法界,庄严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国土。我们今天这个做不到,但是不能没有心愿影响全世界,这才是个好事情。希望全世界一切众生,各个都能够转恶为善,都能够破迷开悟,要有这样的心愿,要有这样的心量。绝不局限在一个地区,一个地区这功德就小了。真正讲起来,发心一定是尽虚空、遍法界,事实上要做到整个世界,影响力要有这么大的范围。事上要影响到这个地球,心愿上要影响到尽虚空、遍法界,理事无碍。这个境界,一般人就不好懂了。而实际上,我们的事相随著我们的心愿,必定也传达到九法界。九法界的众生,有许许多多具足六种神通;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六种神通都具足。我们看不见他,他看得见我们。诸天的天神有报得五通,我们端正形象、端正风俗,他们也能看见。鬼神也有报得五通,虽然能力不大,我们所作所为,他也能听到、也能见到,所以「严净一切佛国土」,这个话是事实,不是夸张。
「方便解脱门」,这就是清凉大师讲的不离四种方便。四种方便的目标,就是「教化众生,庄严佛国土」,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这两句话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宗旨。这两句话要改成现在话,「净化人心,端正风俗」,庄严佛土就是端正风俗,教化人心就是净化人心,这个大家比较好懂。下面九位菩萨都离不开这个原则,但是在教化跟庄严佛土讲得比较多。第二尊菩萨:
【云音海光离垢藏菩萨摩诃萨,得念念中普入法界种种差别处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谓遍转法轮」,这个意思很明显。到处弘法,不局限在一个地方,这是弘法,这不是护法。譬如一个教员,他这一个学期在这个学校上课,下个学期可能是接受另外一个学校聘请。住持方丈他主持这个学校,他不能随便走;教员可以随便走,可以到处兼课。校长要天天上班,管理这个学校,教员星期一在这个学校上课,星期二可能到别的学校上课,他可以同时兼好多个学校的教授、讲师。他是教员,他是弘法,弘护差别在这个地方。
菩萨的名号『云音海光离垢藏』,它代表什么意思?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娑婆世界众生,六根是耳根最利,他讲「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耳根利,耳根利在教导一定是用言音,所以妙音为教体。没错,释迦牟尼佛当年天天是用讲经说法,那个时候没有用文字写出来。在东方孔老夫子教学,也是讲学,也没有书籍、没有讲义,完全用的是言语。释迦牟尼佛往生之后,学生从记忆当中整理,把它记录下来成为经典,留传给后世。佛在世的时候,没有经典。孔老夫子也一样,夫子过世之后,学生把过去所听夫子所讲的记录下来,整理成为儒家的经典,夫子自己没有著作。他自己写的东西,大概就是《易经系辞传》,是夫子唯一的著作,其余的真的是「述而不作」,都是讲的古圣先贤传下来的这些大道理。
「云音」,这是表以音声说法,「海光」表智慧,「离垢藏」表德行、福德。这个善知识「云音」辩才无碍,具足智慧德行。这个意思是说明弘法的人才必须要具足这三个条件,这才是一个真正好的传教师、弘法人才。最重要的是「离垢藏」,垢是烦恼,换句话说,这一句就是孔老夫子所讲的德行,德行是第一。要具足德行,要具足智慧,还要具足辩才,「云音」表辩才。有这个条件,应当发大慈悲心教化众生,哪个地方有请,就得要有应。佛法是师道,师道必须要有人请,学的人才尊重。没有人请,自己去,固然是很慈悲,但是收的效果会减一半,为什么?听的人不尊重。古时候师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学,来求学,那个心多恳切!他才能得到真正的东西。就是「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的心有亏欠,遇到再好的老师,得益有限。所以你在善知识会下,你能够得多少利益,与你的诚敬心成正比例。所以尊师重道,不是老师要求的,是自己要求自己。果然是个尊师重道的人,在佛法里面称为「法器」,就是说他具足条件可以接受大法。没有诚敬心,老师再好,再热心教他,他接受不进去,他没有这个诚意,老师白费了辛苦,白教了!
所以老师接引学生,他在那里微密的观察,看看这个学生有几分诚意。有相当成分的诚意,这个老师特别要教他,为什么?他能接受。一个好老师,他一生唯一的希望是什么?有传人。传法之人,这个人可遇不可求。确实自古以来,教一生遇不到一个好学生,最后大法失传,多!所以学生要找一个好老师,好老师找一个好学生,都是多生多劫的因缘,不是偶然的。这是因,缘是众生有福,才能感应善知识出现;众生要没有福报,善知识不会到这个世间来。因缘具足,善知识出现,法会成就;法会就是多元文化的教学,很顺利的成就。
菩萨所修学的,我们应当学习,『得念念中,普入法界种种差别处』,解脱门不必讲了,跟前面意思一样的。他是从这个修学方式证无上菩提,非常热心弘法利生。我们还要把话讲白一点,大家好懂,非常热心教学,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样就好懂了。只要有人肯学,他没有不肯教的。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肯去,没有选择。这个地方人多,这个地方供养很丰厚,我就很乐意到这儿来;这个地方听众不多,供养很薄,我就不来了,这不是菩萨!
现在有没有这个现象?这现象很多。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畅怀法师邀请我来的,还有谢道莲居士他们两位。讲经的场所就是在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畅怀法师在住持。我跟畅怀法师结的缘,就是在那个时候。那个图书馆不大,还没有我们这一层楼大。头一天到,晚上时候就在一起聊天。过去我们没有见过面,也非常难得,畅怀法师告诉我,有一些法师到香港来讲经先要谈价钱,讲这一部经,说好了要多少供养。问我,我说我不知道这个事情;我没有,供养随意,我们是以佛法与一切大众结缘的,不是生意买卖。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听到,从前我只晓得做经忏佛事是有价钱的,请多少位法师,念几个钟点的经忏,有价钱,没有听说过讲经的法师还谈价钱的。以后到外国,外国这个风气很流行,甚至於连传授皈依都有价钱,上师仁波切灌顶也都收钱的,都订了。这个现象,我们在佛教史上都没有看到过,乱世的现象!把佛法当作生意买卖来做,这很悲哀!
中国在古时候,教书的先生、教私塾的先生,对於学生不能够谈学费,学生家长随意供养。如果这个学生家庭富有,他会供养多一些;学生家庭很贫寒,供养就很微薄。甚至於有很贫苦的学生,他家里面吃饭都有问题,有的时候老师很慈悲,老师留学生吃饭,不收他的费用。传道怎么可以谈利养?儒家一个秀才都如此,佛教一个法师开口谈利养,这成什么话?所以佛法衰微到目前这个现象,我们看到很痛心。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形象,自己就晓得了。这些不如法的形象、不善的形象,我们统统要把它改过来,让社会大众慢慢细细去体会佛教本来面目。
怎样才叫做如理如法?你看看《大藏经》,佛什么时候教我们讲经说法收学费?经典上从来没有过。释迦牟尼佛在世给我们示现的,对於四众弟子,佛接受的供养,只是每天一钵饭,在家弟子们供养。生病了接受医药,平常接受一件衣服、卧具,四事供养,其他的没听说过。这些佛门不如法的现象,在近代才出现,从前我们都没有听说过。所以「云音海光离垢藏」这三句表法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白。要发心「普入法界种种差别处」,弘法利生。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