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一讲)  2001/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11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同生众,十普菩萨偈颂第五首:

【汝应观佛神通境,十方国土皆严净,一切於此悉现前,念念不同无量种。】

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他修学的法门是「於一众会道场中示现一切佛土庄严」。在这个地方,这些菩萨们所修学的他都融通了,并不限於某一个法门所修的,但是於主修法门这个菩萨,我们多少还能看到一些迹象,我们要修学的,也就是要落实在我们现实环境里面。什么叫做『佛神通境』?这句话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了,一切诸佛神通境界,实际上就在我们面前,这些大菩萨他们清楚明白,我们不知道;如果要问这是什么道理?道理实在说,大乘经教里面佛说得很多,我们学佛的同修往往疏忽了。什么是诸佛如来?现在人听到这个名词,他就著相,著相就迷了,一说诸佛如来,他马上就想到一个佛像,像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他就会想到佛像;而佛在经论上讲的诸佛如来,它不是讲的形象,它是讲的心性。宗门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由此可知,这个佛、如来是指我们真心本性。

虚空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华严》里头说得很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所现的相,阿赖耶所变现的境界,这就是「诸佛神通境」。包括我们自己的身相,我们生活环境里面的一切相分,六根所接触的都叫做相分,音声也是相分,念头还是属於相分;有念就有相,我们想到香港机场,香港机场那个相立刻就浮在我们的脑海当中,那是相分。所以,六根接触到的这个境界,哪一个不是佛的神通境界?神通这两个字,还有一层深的意思:通达明了,一点都不模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神是对我们凡夫说的,我们凡夫称这个境界神奇莫测,不可思议,确实这是诸佛如来的境界。

『十方国土皆严净』,严是庄严,净是清净,境界确实是庄严清净的。「严」,我们世间人常讲的真善美慧。在世间人境界里,这四个字有名无实,在大菩萨境界里面,他确实是真实的境界,确实里面有真,至真至善至美,真实智慧。这个境界原本就这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境界就在现前,哪个知道?觉悟的人知道,觉悟的人享受了,迷惑的人不知道。觉悟的人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所以他能享受得到;迷惑的众生,他心是乱的,他享受不到。那我们说了,今天我们生的这个环境,生活环境不好,乱世,众生多半都是迷惑颠倒,造极重的恶业,不是普通的恶业,感受种种苦报;我们生活在这里面,如果要觉悟了,这是假设的话,要觉悟了,是不是也跟这一切众生过同样的苦难日子?不是的,如果觉悟的人跟一切众生过同样这个苦难的日子,那觉悟有什么可贵?

我们从这个道理里面去观察,释迦如来、诸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示现的形象跟我们凡人没有两样,好像也过得很辛苦。我们要明了,他那是唱戏,他不是真的,他现在演这个角色,扮演得非常逼真,实际上他的感受,他没有苦受;觉悟的人,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都没有了,都永远离开了。但是表演给一般凡夫看,好像他也有苦乐忧喜舍的受,这什么原因?不坏世间法,我来表演是像唱戏一样,在戏台上表演得很逼真,他心里清楚这在演戏,欢乐痛苦,装出那个样子,表演给人看。表演的目的何在?令他觉悟,让这些众生看到这种种形象有所觉悟,所以这种表演是圆满的智慧,是高度的艺术,而他自己永远享受的是自己亲证的境界,清净寂灭。为什么来表演?这是大慈大悲。

『一切於此悉现前,念念不同无量种』,「一切」那是森罗万象,都在我们现前,一丝毫隐藏都没有。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念念不同无量种」,种是讲种类繁多,这些繁多的种类都是「唯识所现」的。说唯识所现,初学的同学比较难懂,我们换句话说,也都是佛在经上讲的,「从心想生」;众生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佛所讲的心想,於是把这个境界转变成各个不同的感受,境界并没有变,感受变了。境界的体性没有变,境界的相分它在变,它随著心在变。譬如在我们一个人的身上,我们人很欢乐的时候,这个相貌很好看,很欢喜的相,一看到你笑容满面,光彩异常,「你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得意的事情?」他相貌改变;如果你遭受重大的挫折,有很大的忧患,你的面孔不一样。同样是一副面孔,随著你心念在改变,这是显而易见。

整个宇宙亦复如是,我们讲我们生活的环境,也随著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改变不同的样子。现在的人,火气很大,烦恼很多,性情烦躁,於是环境也变了。现在大家都能体会到,地球的气候变暖了,给诸位说,地球的气候变暖,科学家讲现在工业发达,排出许多废气,二氧化碳在大气层里大幅度的增加,引起温室效应,於是地球就变暖;给诸位说,那是缘。地球变暖是果报,这个果报一定有因一定有缘,科学家发现的是缘,不是因。因是什么?因是住在地球上这些人烦躁、火气太大,这是因。这个因科学家不懂,所以科学实在讲它还是很有限的,缘他能找到,真正的因他找不到。科学能不能解决这问题?不能,要解决问题必须把因找到,如果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都能够心平气和、清凉自在,所谓温室效应马上就没有了。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个因与果真实的状况,地球上的水灾是从哪里来?贪心是因;火灾,整个地球变成温暖,这属於火,瞋恚引起来的;风灾是愚痴引起来的,这真因;地震是不平,贡高我慢。佛在经上给我们讲,这是灾难的真因,三灾,水火风三灾的真因。贪瞋痴慢你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不起来,不起作用,虽然有,这个根没有断,你有智慧、你有定功把它伏住,不起作用,这是什么人?四禅天的天人。所以四禅天在佛法里面称作「福天」,福报很大,为什么?他没有水火风这三灾。为什么?因消失了,只要把它伏住,因就消失,果报不会现前。只有学佛的人相信佛的话,现代人崇尚科学,相信科学家的话,不相信佛菩萨的话,认为佛菩萨讲的话叫神话,亏吃大了!

佛菩萨那是真智慧,真有见识,实在讲超过了科学家。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熟读深思,把心静下来,然后才能体会到这些古今中外圣贤所说的话,不无道理。然后我们跟科学家所讲的合起来看,佛法里面叫「合参」,於是我们就发现科学家讲的也有道理,是缘。世出世间这些大圣人讲的,真的他们把因找到了,然后我们再观察,果然没有错,因跟缘统统具足了,果报怎么会不现前?缘没有因,不会现果报,因没有缘,也不会现果报,现在恰好是因缘具足,这个果报现前。

「念念不同无量种」,这些无一不是佛的神通境界,唯有觉悟的人,他能够庄严佛净土。这些觉悟的人教导我们,我们也走觉悟的道路,一定也会见到事实真相。净土宗的祖师们常常讲「心净则佛土净」,我们怎样能够见到佛境界、见到菩萨境界?心清净就见到了。净宗里面常常讲的一心不乱,一心是定,不乱是慧,定慧现前,哪有见不到的道理?第六首:

【观佛百千无量劫,不得一毛之分限,如来无碍方便门,此光普照难思刹。】

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他所学的法门是「随逐如来观察甚深广大法界藏」。『观佛百千无量劫』,这一句是从时间上讲的,百千无量劫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无量劫,还要加个百千,百千是形容词。『不得一毛之分限』,佛果地上德能是圆满的、是究竟的,没有边际的。这个地方是等觉菩萨所说的,我们能信等觉菩萨所说的话,跟佛一样句句真实,决定也像《金刚经》上所说的:「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不异语」,他的话我们能相信。「观佛百千无量劫」,你还得不到一毛之分限。一毛是正报里面最小的,一毛端一毛孔,一毛端里面自性圆满的智慧德相,我们能不能相信?能相信,为什么?性体是没有边际的,性相也没有边际,自性的德用还是没有边际的。

一毛孔跟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不是二,《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种真实义,我们在此地应当能体会到一点。如果一毛能够看到圆满,那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就圆满了,为什么?一圆满一切圆满,一切圆满一圆满,这种话佛在《华严经》上讲得很多。讲的次数多了,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用意:让我们牢牢记住,这是真理,永恒不变的原则。你在一毛端里头没有能够看到完全,换句话说,你见性还不圆满。对啊!十普菩萨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所以一毛孔他也看不圆满。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大小不二,来去不二,这些意思我们从这些地方稍稍能够体会到一点。

『如来无碍方便门』,这一句是把你的观察,你观察什么说出来了,观察的内容、观察的对象,「如来无碍方便门」,就是清凉大师在这部经里头所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事实真相。既然讲是真相,真就不会变,真就不是假,不错!确实如是,所谓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增不减。我们现在在凡,这个真相在不在?在!一丝毫减少都没有,只是我们不得受用。在圣,大圣证到佛果,有没有增加一点点?没有,还是这个样子。《楞严经》上讲得很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还是这个样子,感受大大的不一样,作用大大的不一样!迷的时候是凡夫,我们迷得很重,所以我们对於这事实真相是一无所知,处处都是障碍。

理有障碍,如果没有障碍,道理你通达了。为什么这个道理不通达?佛在经上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看不懂,看不懂就是障碍。善知识跟我们讲解,我们听了也听不懂,这也是障碍;听得似懂非懂,还是障碍。我们对理有障碍,对事呢?亦复如是!事相森罗万象,我们不明了、不通达,许许多多事很想学学不会,这不是障碍吗?理跟事合起来障碍更多,事与事相融起来,这个障碍就复杂了。佛与法身菩萨,他们在生活环境里没有障碍,理一接触就通达,事亦复如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十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法界,这是我们要学的。为什么?《华严经》上字字句句,所说的都是我们自分,自分就是自己的本分,不是外头境界,字字句句是自己本分。佛希望我们接触到这部大经之后,读诵听闻,直下承当,我们就没有白学了。这个经没有白念,学了之后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得大自在!

没有见性的人,是比较苦一点,为什么?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一丝毫你都享受不到,完全被障碍住。被什么障碍住?要记住,佛在「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包括我们在内,就是说的我们,说的自己。如来的智慧,我们不要说别的,单单看这一套大藏经,这里头的东西多么丰富!实际上,我们世间这一套大藏经,尤其是中文译本,佛的智慧像大海,这一套大藏经是大海里头一滴水而已。这一滴水的智慧,已经叫我们惊讶不已,何况大海!所以叫不可思议。智慧如是,能力亦如是,万德万能!相好亦如是,我们看如来在世间现的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也是相好里头的一毛一尘。佛只能现这个相好,应这个世间众生的根性,要是示现得过分,这个地方众生不敢接近。示现跟你一样,比你好一等,你可以接受,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随顺众生的。为什么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是好相?世间人以为是好相,看相算命的说「那是好相」;你们认为那是好相,佛统统具足。这是《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是随佛的意思,说实在话,佛菩萨没有意思,有意思就不能现。正因为他没有意思,所以他能随著众生意思现相。

实际上的相,这个大经上说「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哪里只有三十二、八十种?那太少太少了,微不足道!无量相在哪里?无量好在哪里?十法界依正庄严,那是佛所现的相,在经论上讲的法身,我们稍稍能体会到一些。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相好光明是如来清净法身,我们称相为身,他的体就是自性。所以自性不可得,现相哪里会真有?凡夫的相随著自己心念,刹那刹那在产生变化;诸佛菩萨现相是随著众生心念,也是刹那刹那在产生变化。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晓得,凡夫是自己的妄心,佛菩萨现相是随顺众生的心念。「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自己没有念头,所以他自己不会现相。他现相的因缘是感应,那个因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缘是众生有感。所以法身菩萨跟诸佛如来现相,跟我们十法界里面这些凡夫,十法界都叫凡夫,六道是内凡,四圣法界叫外凡,为什么?没有见性,没有见性的人现的相,是自己妄想分别执著现的;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现的相,那是随众生心念现的,所以这个不相同。我们自分现的不自在,恒顺众生就得大自在,他没有障碍。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明白了,真的体会到了,我们学佛就得很大的方便,菩提道上进步就快了。

我常在讲席里头勉励大家,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随顺别人的分别执著,放弃自己的成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个好!但是这个话,你要听清楚、听明白,千万不能错会意思,错会意思,麻烦、苦恼、灾难就来了。恒顺众生要有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是什么?清净心根本智,「般若无知」;要有高度的艺术,佛教的名词讲善巧方便,我们现在人叫高度艺术,就是佛家讲的善巧方便。你知道随顺的方式,恒顺众生,那个顺的方式千差万别,「无碍方便门」

《华严经》真的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为什么?五十三参里面就给我们做出榜样,五十三参哪一桩事不能随顺?事事无碍。不但《华严经》上这么说,《华严》是一切经的祖宗、根本,所有一切经里面的理事都不出《华严》,但是一切经对某一方面会说得非常详细。前天我给培训班同学写了几个字,这几个字是《正法念处经》,我节录里面的一段,是讲菩萨修行。如何在六尘境界里面修菩萨道?六尘境界是色声香味触法,眼对的是色,耳对的是声,鼻对的是香,口对的是味,身对的是触,意对的是法。什么人说的?孔雀王菩萨说的。孔雀王对夜摩天、兜率天人讲的,欲界第三层、第四层天人。讲的话很多,一个原则,不要执著,就是菩萨。眼不能不看,耳不能不听,凡圣的差别在哪里?凡夫看,看到这个色起贪染,耳听声也起贪染,贪染怎么?合自己意思的,就喜欢多看几眼,不合自己意思的就不想看,合自己意思叫做贪,不合意思的不想看也叫贪,这个意思很深。耳闻声,舌尝味,你只要记住这个原则,菩萨的态度是什么?无论顺自己意思、不顺自己意思,平等对待。

实在讲,法身菩萨没有意思,你看看《坛经》里面永嘉跟六祖的对话,永嘉大彻大悟,六祖给他印证。印证之后,六祖问他:「你还有分别吗?」他的回答好:「分别亦非意!」六祖点头肯定他:「你如是,我亦如是」,绝不落在心意识里头。心意识是什么?心,你心里头落印象;意是末那,执著;识是第六意识,分别。换句话说,六根可以接触六尘境界,只要你做到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就是菩萨,这就无碍了,「如来无碍方便门」,无碍的原则原理就是这个。『此光普照难思刹』,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刹」是讲广大法界藏,他在这里面得大自在。

第七首:

【如来往劫在世间,承事无边诸佛海,是故一切如川骛,咸来供养世所尊。】

这一首偈与前面的长行,都是教导我们要广修供养,诸佛如来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往劫在世间』,这是说示现作佛之前;作佛之后,果报现前,佛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我们称他为二足尊,三皈依「皈依佛,二足尊」,足就是满足、圆满的意思,智慧、福德两种圆满。这两种圆满怎么来的?当然有因有缘,因是自性本具,这因有了,我们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福德,这是真因,因不在外头。可是久远劫以来,我们迷失了自性,於是自性里面智慧德能不能够现前,我们变成没有智慧、没有福报。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好好的修行,也就是说我们以修德开发我们的性德,修德是缘,我们的因有了缘,果报自然就现前。果报不可思议,因跟缘都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应该要学的。

修学的方法就在第二句,这首偈的中心是在第二句,『承事无边诸佛海』,这一句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广修供养」「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海」是比喻太广太大,这个境界广大到没有边际,我们要知道承事供养。对於过去现在诸佛,如何承事供养?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最重要的「如教修行供养」,也就是唐朝时候善导大师教导我们: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学习,把它做到;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遵守,不会去违犯,这就是对於过去佛的供养,对於现代诸佛的供养。过去现在诸佛,真的是千叮咛万嘱咐,嘱咐我们一句话,对於一切经教「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真供养,圆满的供养,究竟的供养。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佛在经教里面讲的那些道理落实,变成我们自己对於宇宙、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思想见解;把经教里面的教诲,落实变成我们自己生活行为,这是供养诸佛。

诸佛里面还有未来佛,这非常重要,未来佛在哪里?一切众生就是未来佛。不仅是一切人,这个众生是讲九法界众生,九法界里面菩萨、声闻、缘觉、诸天、修罗,当然也包括我们人在内,还有畜生、饿鬼、地狱,这些统统都是未来佛。不但包括有情众生,还有无情众生,无情众生是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由此可知,哪一法不是诸佛如来?情与无情全是未来佛,这个道理深!《华严经》上讲的。一般大乘经只讲到有情众生,「有情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这部经跟《圆觉经》尤其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从佛性上说,从法性上说的;要是包括无情众生,是从法性上说的,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

现在我们对於三世诸佛,要知道如何去供养。真正供养过去、现在诸佛,给诸位说,未来一切诸佛也就统统都供养到了,为什么?我们做出佛弟子最好的形象,这个形象决定能够感化一切众生,这就是供养众生,供养未来佛。具体的纲领,佛要我们做出孝亲尊师、忠君爱国,教我们遵守伦理道德,以四摄六度承事未来的一切诸佛。无论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地位,都要作好学生、好子弟想,看一切众生,佛在戒经里面说得很明白,「一切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以孝顺心、恭敬心去修承事供养,自己觉悟了。在供养方式上有千差万别,这就是佛在经上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心应量,你要做到恰到好处,要让自他都得真实利益,决定不起副作用,不会产生反效果,这叫正法;正法如果产生反效果就变成邪法,古德所谓「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不能不知道。

但是慈悲、方便是佛菩萨度化众生的大根大本,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用得不恰当,就变成祸害、就变成下流,变成堕落,所以要用得很恰当。东方持国天王,为我们显示这个形象,持国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教我们看这个形象,琵琶是弦乐器,这个弦要调到恰到好处,音色就美;松了音色就不好,紧了它就断掉了,一定要调到恰好。就是慈悲跟方便要用到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到,这就是智慧,这就是艺术。首先你要会用在家里,你一家都相处不好,你就不能学佛。学佛,自己本身是一切众生的好榜样。我们自己是什么身分?譬如我现在是个出家身分,我在所有出家身分大众当中,要做出最好的榜样。我的行业是什么?这个要知道,出家人这个行业是干什么的?多元文化的义务教学。

释迦牟尼佛一生,我们用现代人的言语来看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所做的事业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从事这个事业。他非常敬业,很认真努力去做,四十九年没有休假,天天干,为广大社会大众讲学授课,一天八个小时,四十九年不休息。这种敬业的精神一般人做不到,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而且更难得的,他是一个义务的工作者,他不求报酬,不要学生交学费,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不分男女老少,只要你愿意来,一律都非常欢迎,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社会教育!他所在之处就是讲堂,就是道场,非常乐意给大家讲学授课,解答一切众生的疑惑。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学的中心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教学的目的是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你想想看,还有什么话好说?

我们追随释迦牟尼佛、效法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事业我们继承,我们担当起来。我们要把这个工作、这个事业做好,我们才对得起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以要晓得我是什么身分,我是干哪一行的。任何一个行业都要清楚,要在本行里面做出最好的模范,要把佛陀教诲落实在自己身分、自己行业、自己生活环境当中,你会得大自在,你会得大安乐。天天在修福,天天在造福、在培福,你的福慧当然增长,你的事业自然蒸蒸日上,这肯定的!学佛如果得不到这个效果,那你所作所为决定是违反佛陀的教训,一般人所讲的阳奉阴违,表面上学得好像很认真,实际上你的思想、言行跟经典的教训是相违背的,你所得的果报当然是负面的。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头说得很详细,真正学佛依教奉行,你所得的果报自自然然是「吉祥谐偶」,谐偶是汉朝时候说的话,用现在的话来讲那就是万事如意、事事如意。所以头一个自身要做好,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当然过失不能避免,这一定的道理。批评的人很多,有人是有意批评,有人是无意的批评,我们都要能接受。把他当作一面镜子,认真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不与人争论,息心达本源,本源是真如本性,把所有一切妄念放下,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在这个世间完全随顺,随缘而不攀缘,你的生活就过得非常自在。前世修的有福报,随顺福报,前世没有修福报,现在生活比较清苦,我随顺清苦。颜回能随顺清苦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充沛,一天到晚在在处处,他真快乐,我们佛法讲的法喜充满,儒家讲的「不亦悦乎」

现在要说到如何具体去落实?佛给我们讲的四摄法好!四摄头一个布施,普贤菩萨讲的供养。布施跟供养,在事是完全相同,用心不一样。布施用诚敬之心就是供养,如果不是很真诚、很恭敬,那叫布施。首先要落实在你家里,我们要把在佛教里头所学的落实,就是什么?诚心诚意照顾你的家人,用你的智慧、用你的德能为家人造福。你造作一切营生事业,赚钱养家,这就是布施供养。你如果看到你家里头每一个人,父母兄弟儿女,你把他们都看作是诸佛如来、未来佛,用恭敬心,那照顾就很周到,你对每一个人都有敬意。敬意表达的方式,当然不一样,对父母的表达跟对兄弟的表达、跟对儿女的表达不一样,你要懂得分寸,那就叫中道。心完全是相同,真诚的恭敬,表达不相同。

表达的方式要如理,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秩序、日常生活的规矩,在佛法里面就是戒律威仪。威仪里面说得很详细,对长辈是什么样的态度,对平辈、对晚辈,佛法里头也讲,一定是合情合理。如果是出门,像现在不管是公务是私人公司、政府机构,常常有出差,出差到外地回来,总得在当地买一点土产,带回来供养你的家人,一家人欢喜。现在这个机会很多,家里面的庆典,哪一个过生日、年节,总都送一点小礼物,不能缺少,情就厚了,这叫恩义。人与人之间总得要记住,道义、仁义、情义、恩义,常常记住,与一切人交往都能够落实,你在这个世界无论走到哪个地方,会有回报的。一切人都欢喜你,连鬼神冥冥当中都要加持你,欢喜你,帮助你,给你作增上缘,促成你的好事。

家庭之外,在你工作的岗位上,无论是公家的机构,或者是私人的公司,我们自己是什么身分?老板的身分,对於你所有的员工,就像家庭一样。年岁比我大的,中国古礼,大我十岁的看作大哥,大我二十岁的就要看作长辈,跟我父亲是同辈分的;比我小的,这是弟妹,年龄小二十岁的,那就看作自己的子弟、儿女,你能用这样的心、真诚心看待你这一个公司里面的员工,你整个公司的员工必定对你效忠,为什么?人有感情。所以你要会布施,你要常常关怀他。

四摄法第二条「爱语」,爱语是关怀;第三条「利行」,一切作为决定对大众都有利益,我们以身作则来做个示范。第四个「同事」,我跟你同样来工作,带头干!佛法跟世法差别在哪里?差别在教学。现在我们看不到菩萨,如果真正是菩萨、佛教家庭,每天早晨吃早餐的时候,全家人都聚集在一起,这个时候,你看一般宗教,大家在一块祈祷,而佛教我们不必用宗教的形式,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对治许许多多来自四面八方的这些染污,选择经典或者是圣贤的几句话,大家聚集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们把这几句话念一遍,做简单的解释,然后大家再吃饭。就是每天这个时间,不长,上五分钟的课,时间不超过五分钟,读一段经文、读一段古圣先贤的教训,你这样做,你家庭的子弟天天在受薰习,不容易学坏。公司行号里头你要是老板,你带著员工,每天在上班工作之前,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我们佛门里面讲「开示」,现在人讲精神讲话,每天选一小段,选古圣先贤的东西。佛教是多元文化,所以我们选择;因为你公司的员工不一定都是佛教徒,可能有基督教徒,也有其他的宗教徒;我们每天选择这个经文,读、讲解,可以选佛经,可以选儒家的,可以选道家的,可以选基督教《圣经》,可以选伊斯兰教《古兰经》,都是劝人学好,劝人向善。我相信你的员工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会更卖力,你这个公司跟别人公司不一样,你这个公司里头有道有德。机关里面它有制度,如果能用一些善巧方便,天天帮助大众破迷开悟,给一切大众一些精神上的食粮,这个功德无量无边!这是「承事无边诸佛海」,我讲的真的就是点到为止,提醒大家,这个事情无论在哪里都要做,要很认真努力的去做,跟一切众生时时刻刻广结善缘,以善法布施供养大众,用爱语、利行、同事。

这是诸佛如来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他是这样做的,所以他得的果报,后面两句是果报,果报不可思议。『是故一切如川骛』,「一切」是什么?一切好事、一切好人;「川骛」是什么?骛是乱跑、快跑,川是河流,这两个字是形容,就像长江黄河一样不停的奔向大海,就是一切好人好事都向你来了,你像大海一样,这个江河统统都奔过来。『咸来供养世所尊』,这是回报!为什么诸佛如来这么多人来供养他,来礼敬他?过去生中修的因修得太多、太厚,我们一般人在这个社会上常讲的,「某人做事贵人很多」,很多人都乐意帮忙你,你修的因好。我们要想到处都有贵人,贵人很多,都热心的来帮助我们,你把这一首偈学会,你在这个世间能够做到家庭美满、事业如意,事事如意。不管你干哪一行,你都会做得非常快乐、非常幸福,你的事业蒸蒸日上。第八首:

【如来出现遍十方,一一尘中无量土,其中境界皆无量,悉住无边无尽劫。】

普清净无尽福威光菩萨,他得到的法门是「出生一切神变广大加持」,清凉大师讲都是诸佛如来的加持。在偈子里面这个意思就非常明显,『如来出现遍十方,一一尘中无量土』,这个土是诸佛刹土。「一一尘中」,尘是依报里头最小的,无量刹土是依报里面最大的,小里面现大,这是事事无碍的境界。『其中境界皆无量』,我们要记住前面,「一一尘中无量土」就是常说的「芥子纳须弥」「一毛端转大法轮」,意思跟这个完全相同。这是说明什么?说明性体不可思议、性相不可思议、性德不可思议,这个德是讲它的作用,所以普贤菩萨总说「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得大自在。不思议解脱境界就在我们现前,不是说离开我们境界,别有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是的!

我们今天为什么没有法子契入?不但没有法子契入,连这个境界我们一丝毫印象都没有,一丝毫感触都没有,这是什么原因?佛家的术语就是说,「你业障太重了」。前面一首偈我讲的,如果诸位真正能学到,落实在自己生活事业当中,这是性德大海里头的一滴,你就一生过著幸福美满的人生。这性德里头的一滴,就起这么大的作用。这个地方是契入佛的境界,那我们没法子想像,但是佛在经上的话我们要相信,这是事实真相。我们怎么学法?从这一首偈子里面所说的,我们应当拓开心量,应当放下分别执著,妄想暂时我们不谈,为什么?那太深太高了,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现前只要分别愈少愈好,执著愈少愈好。最好能做到不执著,真做到不执著,你才能恒顺众生。我自己没有意见,真正做一个领导人要这样子。

过去孙中山先生讲三民主义,举出古时候这些帝王国家领导人,他常说:国家领导人要什么?要有权,不要有能,有能就坏了;下面用的人要有能,他们没有权。所以国家领导人处理事情,自己没有意见,听大家的意见,最后他来裁决。每一个人都欢喜提供意见,集中大众的智慧。如果你这个领导人自己以为有能,在你面前谁都不敢讲话,你所用的是奴才,遇到事情,没有人敢跟你出主意,你自己会累死!家庭、公司行号、大小机构,无不如是!好的领导人听别人意见,听部下的意见,你有智慧来裁决。这个意见好,马上应用;意见很好,还需要补充,看别人有补充,用他的,绝不用自己的,为什么?给你部下是莫大的鼓励,我这个领导人好,我这个长官好,接纳他,这是真正领导人。自己有好的主意都不说,听大家的,大家说「你这个好」,跟我虽然是一样的时候,好;或者是还不如我的,但是可以采用,「没有问题,我都尊重你」,人人都愿意替你贡献智慧、贡献策略。得有这种心量才行,这就会用人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才是真正成功的领导人。

领导人对他们的施恩,就是不断提供他们精神粮食。在过去他们自己会读书、会选择,从前都是读圣贤书的,今天的社会把圣贤书已经废弃掉,所以真正好的领导人你在这上面提供一些,无量无边的恩德!方法太多,不胜枚举,提出一条两条,就要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就知道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做。布施决定不吃亏,世间人念念怕吃亏,结果吃了大亏,不懂得古人常讲的「吃亏是福」。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懂得的人太少了。从前人确实是难得,多少都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虽然没有读书、不认识字,他明理,明理是讲他有智慧,他没有聪明他有智慧。现在的人不行,现在人有聪明没有智慧,不明理,形成了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结果是一败涂地,来生后世不堪设想!

我们总算是有福报,在这个时代还能够学习大乘里面最殊胜的第一法门《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我们晓得,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境界都是诸佛出现的,出是出生,现是示现。现在科学家研究这宇宙从哪儿来的?怎么形成的?佛法的答覆就是「如来出现」,四个字就解决了!而且说实在,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这个境界无量无边。『悉住无边无尽劫』,「住无边无尽劫」这个意思诸位要晓得,这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住而无住,无住而住」,住跟无住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很深很深,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明了了,你心里头所有一切疑惑都放下,智慧开解了。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