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0讲)  200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10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同生众,十普菩萨偈颂第一首:

【尔时净德妙光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菩萨解脱门海已,即说颂言。】

这一段文是说偈的仪式,集结经藏的人他写的,里面内容、经义我们前面说得很多。这一段文特别注重『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菩萨解脱门海』,因为每一位菩萨所修的法门不一样,但是到十普菩萨统统都会合了,所以称之为「海」。偈颂里面跟前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处,前面我们所看到的,每一首偈是说一位菩萨他的赞颂,这个地方十首已经融通了;换句话说,不是说一位菩萨了,代表菩萨法门互相涉入,所以不再结归到某一个人,往后都是这个意思。我们看偈颂的第一首,当然最重要的我们要如何去学习。

【十方所有诸国土,一刹那中悉严净,以妙音声转法轮,普遍世间无与等。】

菩萨赞颂。「遍往十方菩萨众会庄严道场」,在前面清凉大师注解讲,长行文只是「入众会庄严道场」,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有「说法」,可见得弘、护两个意思都非常明显的突出。正法能不能久住世间?能不能利益一切众生?在此地我们一定要讲到九法界众生,无不是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彼此互助合作,互相尊重敬爱。这个心胸当然是无限的开阔,精神当然是愉快而饱满;虽没有入佛境界,多少也沾一点佛菩萨的气氛,这就有很不可思议的受用了。我们真的要想沾这个气氛,就要认真努力,在现实生活环境里面去学习。要学习一定要把世俗的那些气氛要放下、要舍弃,才能够沾到佛的气氛,渐渐契入佛菩萨的境界。

前面两句依然是拓开心量,『十方所有诸国土』,举一个例子就行了。不分国界,现在讲的是不分国籍,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哪个地区的人,我们要把地区这一个观念突破。这个观念在世俗间,似乎是牢不可破。在这个地区土生土长,看到其他从外国来的、其他地区来的,多少都会有些歧视,甚至於排斥,不能包容。这种执著,古今中外都有,中国人有,外国人也有。何以修行不能够超越六道?这个因素是相当严重!特别是我们念佛人,念佛人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里面的住众是来自十方一切诸佛刹土,是来自九法界里面不同族类的一切众生。如果我们心量小,这个也不能包容,那个也看不顺眼,诸位想想看,你能生到极乐世界吗?念佛的功夫念得再好,古人讲「一天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心量太小!念佛那么样的发心、那么样的用功,还不能往生,为什么?你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诸佛菩萨,菩萨各人修各人的法门,到这个地方来融通、圆融了。所谓是「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不再是一门一门的。一门通了,一切门都通了,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了。所以头一句,一定要把心量拓开,要在现前这个境界里,日常生活当中,包容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我们这一堂课就真的没有白学了。

『一刹那中悉严净』,「刹那」是极短的时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什么功德?清净心的功德、无分别的功德、无执著的功德。无妄想的功德我们做不到,那是法身菩萨才行。我们今天要做的是放下分别执著,我们的心就清净了。我们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放下分别执著就现前了;你没有能够放下分别执著,你看我这里写的这二十个字,说实在的话是似懂非懂。看到好像懂了,其实不懂。为什么不懂?你没有做到。为什么做不到?你有障碍,障碍是什么?障碍是分别执著。自私自利是从分别执著来的,分别执著放下了,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没有了,想控制外头境界一切人事物这个念头没有了,占有外面境界一切人事物这个念头没有了。反过来,生什么念头?生「布施供养」,念念当中都是布施供养一切众生,布施供养一切人事物。心清净,清净是一点私心没有了,对於一切众生的供养是尽心尽力,无不是圆满功德,真正庄严佛国土。

还不只如此,还『以妙音声转法轮』,「法」,诸佛如来的大法,教人做人的方法、教人处事的方法、教人修行的方法。这个修行方法包括了三大类:断恶修善的方法,转迷为悟的方法,超凡入圣的方法。「以妙音声转」,我要把我从诸佛如来那个地方学来的这些法,转授给你,辗转传授。「轮」是比喻,「轮」是永远不停的在那里转,也就是这个工作我永远不停的在做,把我所学所修的转授给一切众生。只要他肯学,我们决定没有吝法,我知道多少我就转授多少,决定没有保留。有些人心地还是没有完全放下,「我要是统统都教他,他将来不就超过我了,那我怎么办?」传给别人,传他一手,后头还留一手。这个观念错误,这是什么观念?自私自利。对於控制、占有的念头没有放下,错了,大错了!他不晓得事实真相,我全盘都推出去了,后面来的更多。

所以众生他的修福,老实讲修得很有限!不知道这里头这道理,也不懂得方法。世俗人说「大出大进」,这个话我常常听到。你要布施,你的福报从哪来的?「施」里面要有真实智慧而不是聪明,世间人行布施供养,说老实话,没有智慧,他有聪明,聪明反而障碍了他修福。譬如我们讲救济灾难,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很多人布施去救灾了,到后来听说什么?这布施的钱被人家骗去了,被转手的人拿去了,真正灾民没有得到,於是怎么样?不肯再布施了。我们听听这个话,想起来也满有道理,其实一点道理都没有,他不懂得这里头有个真理,各人因果各人受报。你发这个心,拿这个钱去救济这个地区灾难的人,你的福得到了,人家怎么转手、怎样把你欺骗,那是他的事情,与你不相干。你看到这个事情,以后再不敢做了,你修福这个路断掉了。《楞严经》上佛讲得好,「发意圆成,圆满功德」,你这个布施供养,福报大小不在於你布施的钱财多少,在於你的发心。

《了凡四训》里面有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家里很贫穷,到寺庙里面去恭恭敬敬的供养两文钱,心地真诚,方丈老和尚给她祝福,代她回向给她祝福。以后她做了王妃,再到庙里面来烧香,带著千金来供养,来还愿、来供养,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给她回向祝福,她当时很不高兴,问老和尚:「我在早年的时候,我只在这里供养两文钱,你老人家亲自给我回向;现在我带这么多金银财宝来供养,你怎么叫个小徒弟敷衍一下?」老和尚就说:「布施供养不在钱多少,在你的心。你的心真诚,我要不亲自给你回向,对不起你;你现在是王妃,你今天带来的供养物资虽然多,你的心不像从前那么虔诚,我徒弟给你回向,够了!」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这就是智慧。世间人往往小聪明,把自己一生修积福报的路打断了。

还有一种人也是小聪明,认为我想做一桩事情,但是我力量不够,我必须要攒积,慢慢储蓄,储蓄几年我的力量够了,我才去做一桩好事。这观念也错了,他只能修小福,不能修大福。大福是随时随处尽心供养,这个福报不可思议。我今天有能力,该做的全都做了,我还想做更好的事情,后面福报源源不断的推来,你想像不到!可是你不能打错主意,「我今天舍了,后头福报就来了」,你动这个念头,你心不清净了。真心为众生、为佛法,全心全力去做。我们常讲「随缘而不攀缘」,好事不一定要我自己亲自去做,古人讲的话很有道理,「但开风气不为师」。我开风气,让大家看到、让大家明白了,大家跟著接著去做,好事嘛!所以有多少就做多少。我自己大概前世没修福,就像经上讲的「修慧不修福」,对於修慧很重视,修福疏忽了,所以这一生能有一点聪明智慧,没有福报。所以这一生的福报确实是这一生修的,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有多少力量就尽多少力量,圆满功德!年年修圆满功德,天天修圆满功德,后面不闻不问。

往年我们在台北「华藏图书馆」「佛陀教育基金会」,我们都是本著章嘉大师的教训去修布施供养。我们修供养的方法,遵循印光大师的方式,他老人家一生只做一桩事情,印经布施。所以我最早在台北组织一个机构,那时还没有房子,我们有五十多个会员,到后来大概有八十多个会员,「华藏法施会」,这是我们最初的一个组织。我们没有会所,我们有这一帮人,大家出钱出力,我们集合起来做法布施,印经。钱不多,就印小本的,所以我们最初第一次印的《八十华严》,小本的十二册。那个时候成本一本两块钱,一套《华严经》是二十四块钱,我记得我们第一次印了一千部,到处结缘。我开讲《华严经》是印这个小本的。钱少,少做。以后又隔了好几年,我们才有一个图书馆,自己有个场所,来的同修也愈来愈多了。但是我们在台北那么多年,我们图书馆的会员大概只有一千多人,我们道场小,道场只能容纳两百人,我们有一千多个会员。什么原因?我们不拉信徒,都是自动来的,听经、听录音带辗转而来的,自愿参加的。

这些年来,我们做了不少事情,决不是说我要攒积多少钱我才做一桩事情,不是的,有多少做多少。我的两个道场,图书馆的负责人韩瑛居士;基金会的负责人简丰文居士,我教他们一个原则:「我们收入多,多做;少,少做;没有就不做,老实念佛」,你说这个多自在!不要去找事情做,找事情是攀缘,这个错误的。我们以有限的力量,我们印什么经?我印经有一个原则,第一个是绝版的经书,我们要流通,希望这个本子不要在这个世间失传。所以我们对於好的本子,特别优先印;第二个是我们现在学习的本子,这两种是摆在第一优先;再有多余的力量,有很多同修要求,我们可以考虑,只要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我们一定都很认真努力去做,都是属於转法轮!

讲经,两个道场的讲堂,长年讲经不休息。主要的是我自己讲,一方面也带起几个学生,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我们传授他方法,提供他讲经的讲堂。所以现在台湾,我们那边有几位居士讲得很不错,郑石岩居士、阮贵良居士都讲得很好。出家的现在长年在外面讲经的是悟道法师,很多人也都认识他,他们师兄弟也有十几个人,也都常常在台湾各个地方讲经弘法,我们把他带动,带起来。总是存心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利益社会里面,我们的重点是移风易俗,要给社会树立好的榜样,把儒佛的大道,从我们本身、从我们这个小道场建立起来。不管影响有多大,也不管影响时间有多长,反正活一天就干一天,这都是佛在经上讲的「圆满功德」

『普遍世间无与等』,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自己怎么作法。菩萨道从初发心到等觉,各个阶层有各个阶层的作法,各个阶层有各个阶层圆满的标准。作法不一样,标准不一样,我们现前应当怎么做,现前应当守什么标准,这就对了。所以「弘护正法,辗转相传」这个重要,到有能力、有环境,那就特别要注意培养人才。像我现在在这个年龄,晚年了,年轻的同学们可以出来讲经了,要帮助他,全心全力照顾他们;同时更重要的,培养底下一代人才。我也常讲,我们自己这一生做得再好、做得再圆满,如果后继无人,我们的成绩等於零。世法里头有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这个家庭继承香烟的人没有了,这个事情在所有你一生事业当中第一桩大事。现在人不重视了,只顾自己,不重视下一代。这个观念,罪过很重,为什么?对不起祖宗!你不晓得自己从哪来的?传宗接代,这个家族绵延不绝,上报祖宗之德,下是施子孙之恩,承先启后,在佛法里头亦复如是。

如果我们底下没有接班的人,怎么能对得起释迦牟尼佛,怎么能对得起历代传法的祖师?传到我这里,没有了,这成什么话?所以全心全力去观察、留意继起的人才,去选择有善根、有福德的人。什么叫有善根?真正能信能解,这是善根;真正能行,能够依教奉行,这是福德,这是我们培训接班人的标准。你对於正法犹疑不决,给你讲解你不能够理解,这是业障深重,没有能力传法;有这个能力,自己放不下,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五欲六尘的享受,不能依教奉行,那也不行。这是一个才、一个德,福德比才还要重要。有福德是老实人,不贪图名闻利养,不贪图荣华富贵,这种人多半都会有成就,但是做为弘护继起的人才,那就比较困难。弘护要智慧、要福德,两者都要帮助他培养、帮助他提升,这个功德不可思议!现在人这么一点认识都没有了,口里虽然声声想著要培养人才重要、培养人才第一,没有认真去做,无济於事。

所以我们读到这些经,不能不想到我们现前的环境,我们对於真正有志的人,要协助他、要帮助他、要爱护他。这个爱护决不是溺爱,爱护不一定有好颜色给他看,时时刻刻关注他的道业、他的德行、他的学问,时时刻刻关注他。他遇到有困难,帮助他;没有困难的时候,看著他是不是真的在用功、真的在精进,提供他弘护的机会。初学一定要先从弘法下手,弘法是讲台,要提供他讲台的机会,提供他护法的机会。那个护法怎么护法?护自己的形象,时时刻刻提醒他,不能放逸,稍稍有一点懈怠放逸,要警告他,这就是真正的爱护、真正的帮助。他不接受,不接受那就不必了,这个人就不在人选,不能不放弃;能接受的,加意去培养。末后这一句「普遍世间无与等」,这是讲功德不可思议。第二首:

【如来境界无边际,一念法界悉充满,一一尘中建道场,悉证菩提起神变。】

这十首偈颂不是归结在某一个人,这个时候都圆融、都自在了。『如来境界』,这是法性,没有边际,不可思议。『一念法界悉充满』,这是为众生示现成等正觉。经文关键的字眼是「一念」,长行里面「一念中现无尽成正觉门」「一念」就做到,二念就做不到了。这在大乘佛法里面讲「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就是一念法界,一念法界就现前了。为什么?障碍没有了。变十法界为一真法界,第四句讲『神变』,起心动念就把一真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念头归了一,妄念没有了,只有一念,没有二念了,无量无边法界又变成一法界;一是真,无量无边是妄。由此可知,不管哪个法门,禅宗也好,教下也好,显教也好,密教也好,只要是大乘法,方向目标全是相同,就是一念、一心。净土宗里面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法界就悉充满。整个法界是什么?如来境界。

『一一尘中建道场』,这是告诉你,道场不在形式,在实质。「一一尘中」都是不思议境界,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一一尘中」,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讲的是依报。如果讲正报,一一毛端、一一毛孔,或者我们现在科学家讲的,我们身上一一细胞,也不附带妄想分别执著。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是道场。这个意思你能体会得到吗?什么叫「建道场」?什么叫「坐道场」?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自己的心回归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清净寂灭」,灭的是什么?我们刚才讲十个字的反面灭掉了,「真」的反面是假的,「诚」的反面是伪,虚伪灭掉了;染污灭掉了,贡高我慢灭掉了,迷惑颠倒灭掉了,自私自利灭掉了,「寂灭」是灭这个。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性德现前了,妄的灭掉了,真的现前了。

所以我们读大乘经「清净寂灭」,灭的是什么你要知道;祖师大德教给我们放下,放下什么你也要搞清楚。不是放下工作,有许多人听经把意思错会了,听到一切要放下,好,工作也不要了、家也不要了,完全弄错了!这样给社会一个很恶劣的印象,大家不敢学佛了。为什么?学佛的人,家都不要了、工作也不要了,把社会秩序破坏掉了。岂不闻佛在经上常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觉」,让你在里头觉悟,不是在里头破坏,这是把佛的意思错解、误会了。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清净寂灭」灭的是烦恼,灭的是妄想分别执著。「建道场」就是建立,我们用这二十个字是最好的,心理上的建立,「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落实在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的建立,「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是真学佛了,不能错会意思。

『悉证菩提起神变』,世法里常讲「穷则变,变则通」,世出世间法没有不通的。为什么会通?他会变嘛!你为什么会不通?你不会变,你很固执,不知道通权达变,那个没有智慧!持戒持得很严、很不错,我们也很赞叹你,但是怎样?死在戒条之下,於是办事就不通了。佛不如是,佛所制定的戒条,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你们受戒的时候,传戒师应该跟你们讲清楚,他如果不讲清楚,他不负责任,那他有过失。就是说在什么环境之下,可以开戒,那个不叫破戒。持戒要开,在某一种状况之下不能开,你要持,遮就是不能开。你懂得开遮,你才知道怎样持、怎样犯。该开的时候不开,你犯戒;该遮的时候,就是该执持的时候你不能够执持,你也犯戒。譬如不杀生,如果你现在是当兵,国家把你派到前线去跟敌人作战,你说我持不杀生戒,敌人来了我不可以杀他,你破戒了。这是什么?这是开戒、开缘。你这个时候杀人是开戒,不是破戒,不是犯戒。哪懂得这个道理?你平常吃饭叫你杀个鸡、杀个鸭,你破戒,那是为什么?这是遮,不可以开。这里头细节很多,佛有大智慧,讲得很圆满。

同生众「十普菩萨」偈颂第三首:

【世尊往昔修诸行,经於百千无量劫,一切佛刹皆庄严,出现无碍如虚空。】

我们在长行里面看到,第三位菩萨是普光师子幢,他所修学的法门是「修习菩萨福德庄严出生一切佛国土」。在偈颂里面虽然是圆融的,与菩萨修行有密切的关系。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学习的,要学菩萨的福德庄严,要有耐心、要有广大心去学习。世尊为我们做了榜样,『往昔修诸行』,六度万行,没有一个法门他不学习,正是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法门要很长的时间,『经於百千无量劫』,一百个无量劫、一千个无量劫,「百千无量劫」形容时间之长。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记住,修学佛法一定是先断烦恼,后学法门。烦恼要不断,学什么法门都变成烦恼,这个道理要懂。烦恼断了之后,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成就功德,不一样。断烦恼是德行,学法门是成就圆满的后得智,成就智慧、成就辩才、成就善巧方便。德行是根基,同学们要特别留意,我们德行这一门怎么修法?具体而言,我劝同学们学《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地藏菩萨本愿经》,从这三门功课里面奠定你德行的基础。这三门功课要真正能信、能解、能行,这才成功,这是德行奠了基础。到什么时候才开始广学多闻?一定要智慧现前。

诸位同修要晓得,我刚才讲的这三门功课,戒成就,定没成就,以这个做基础,进一步学定。定是怎么学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用现代话来说,这是一般知识分子修定的方法。我们的心先定於一,我们研究经教也是修定,一门深入,反覆的去读诵,反覆的去讨论,反覆的去讲解。古大德有一生讲《弥陀经》三百多遍,那就是我们的例子、榜样,他不讲别的经,专讲一部。他心是定的,没有杂念、没有分别。到什么时候智慧开了,豁然大悟。宗门常说「悟后起修」,悟后修什么?广学多闻。为什么要广学多闻?要学佛一样广度众生。众生根性千差万别,一个法门只能度这一类的众生,这一类大概是善根福德相同的,你能帮得上忙;如果善根福德不相同的,你就帮不上忙了。

所以法门不能不广学,但是一定要知道,是成就三昧之后。我们修净土宗的,功夫成片,智慧没开;事一心不乱,智慧也没开。功夫成片是决定不能涉猎其他法门,一涉猎你就乱了,恐怕这一生往生净土就成了障碍。到事一心不乱,可以多学一点法门,不能广学。为什么?你虽然有定,智慧还没开,这个时候你想多学几部,可以,不能太多,太多了也变成障碍。而且选修的课程,一定给我们主修的课程有帮助,能够辅助我们主修的课程,行!选它来做助修。如果到理一心不乱,那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所有一切法门都可以修学,没有障碍了。为什么?你已经成就根本智,这个时候六根所接触的一切境界都是成就后得智,全是无量功德,没有障碍、没有过失。

《华严经》到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表演,他的戒定慧三学是在文殊菩萨会下成就的,智慧一开,文殊菩萨就劝他参学去了。参学是什么意思?广学多闻。智慧没有开,你只有戒、有定,还没有慧,不可以离开老师,这个时候「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自古以来,佛佛道同,没有例外的。希有的,那是天才人物,你要知道,过去生中戒定慧快要圆满了,还差那么一点点,那个善根福德无比的深厚。像惠能大师这种人,轻轻一接触他就开悟,不是凡人!我们自己一定要认识自己的根性,「人贵自知之明」。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他最可贵的,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根性;用佛法说,什么样的善根、什么样福德、什么样的因缘,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才能善用他的善根、善用他的修学环境,修学环境是属於福德,在这里面成就自己。

成就自己就是成就众生、就是成就佛法,怎么说?自己是佛法的形象,成就自己,自己这个形象代表佛法,总是一切时、一切处把佛法的教诲落实在自己身心之中,用自己身心表现出来。佛法在哪里?大乘在哪里?无上甚深微妙法在哪里?就在这个形象、就在这样的起心动念,这就是建立道场,这就是庄严佛刹。那个身就是道场、就是佛刹,居住的地方就是道场、就是佛刹。所以古德常讲「心清净则身清净」,身心清净,我们居住的环境就清净,境界就清净,这叫「庄严佛国土」。由此可知,什么是功德?心清净是功德,身清净是功德,国土清净是功德。心转境界这是学佛,境界转心那是学魔,不是学佛。魔是凡夫,心被外头境界转。诸佛菩萨不然,《楞严经》上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佛菩萨是心转境界;换句话说,境界受我的心影响,我不受境界影响。连一切诸佛正遍知海,都从心想生,这个大道理如果我们懂得了,菩提道上的障碍少了。纵有,自然你能够突破,从心想生嘛!

我们的容貌、我们的身体,你要晓得从心想生。我们的命运,一生的富贵穷通,也是从心想生。这个大道理、根本的道理,你果然搞清楚、搞明白,改造自己命运是轻而易举之事。哪有那么难?用不著去看相算命、看风水,不需要,心转了。菩萨的心,此地「十普菩萨」都是等觉菩萨,心是虚空法界,身是刹土众生,哪有不圆满的道理?哪里还会有欠缺?不入这个境界,你就被境界所转。境界里面有人事境界、有物质境界,这两种境界都影响你,你怎么能出得了三界?你怎么能修成证果?修成证果,最低的证果是须陀洹果,菩萨初信位的这个果,你都没有办法证得,你不晓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有耐心,不要去计算时间,把时间忘掉,一切时一切处认真努力去修行。我们起心动念,念头全是错误的;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没有念头。如果是有念头,我们叫正念,什么叫正念?真正的正念是无念,引申的正念是利益一切众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利益一切众生,绝对没有一念是利益自己,这个念头是正念,这个行为是正行,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明了。

『一切佛刹皆庄严』,「一切佛刹」这个意思一定要清楚。『出现无碍如虚空』,「出现」是示现,「无碍」是自在,「虚空」是不染著。做种种示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那是真实功德。为什么?全归到性德。有丝毫沾染,「我做了好事」,把功德就变成福德了。为什么?你会得三界有漏的福报,这个得的很小。如果一尘不染,你得的福就大了。什么福?你自性里头的般若智慧,愈来愈大;自性本具的德能,愈透愈多;自性里头本具的相好,那个相貌愈来愈好,身体愈来愈健康,为什么?没有心。没有心,诸位要晓得,完全回归自然,自然才是最健康的。有人说是「天人合一」,天是天然,你这个人跟天然合一,也就是我在讲席里常讲的,我们心跟虚空法界合一了。心就是虚空法界,虚空法界就是我的心;身跟刹土众生合一了,哪里还会生病?不但病没有了,生死没有了。了生死!超十法界!这些菩萨们,前面我们念的「杂神众」,他们都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不是做不到,不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不肯放下自私自利、不肯放下贪瞋痴慢,这就没有法子了。这个事情,佛帮不上忙,什么人都帮不上忙,总得要靠自己,自己真正觉悟。

「出现无碍如虚空」这句话重要!决定不能有丝毫染著,我们的心才能恢复到清净。一切时一切处,心是净的,心是空的,本来无一物。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起作用的时候,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真难!你要是做到,你就是法身菩萨,你已经超越十法界。那在我们现前怎么办?祖师大德教给我们一个方法,没有事情的时候,心里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有事情的时候,真的是充满智慧。没有事情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本来无一物」,但是,把「本来无一物」换成一句「阿弥陀佛」,行!这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可是有些人讲,「是,我是在念佛,念念就忘记了,佛就没有了。」这是初学的人一定有的现象,你不要害怕,这叫失念,你的念头失掉了。什么时候想起来了,把它抓回来,抓回来又会失掉,再抓回来。你只要不断用这个功夫,慢慢的你就能守得住,不要害怕,每一个人都从这个地方经过来的,诸佛如来成佛也是这些方法锻炼出来的。

所以要有耐心,「经於百千无量劫」,要有长远心、有恒心、有毅力,不怕失念,也不怕杂念起,根本就不要理会它。万一有杂念,我们佛号可以跟杂念夹杂在一起,这个时候,专注佛号,不理会杂念,那么杂念渐渐就少,佛号渐渐就得力,这叫做功夫、真功夫!非常重要!所说的这些方法,就是属於戒律;一心一意去做,就是属於学定,果然功夫到家,智慧就开了。所以戒定慧三学是总原则、总纲领,这些方法都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不离总原则、总纲领。善巧方便就是总原则、总纲领修学的手段,手段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你要有耐心,就成功了;没有耐心,常常更换,很难成就。初学的时候是要摸索一阵子,摸索到最后一定要下定决心,一门深入。

我在早年学佛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居士,学佛多年,那是我们的老前辈。他涉猎的法门很多,学教、学禅、学密也学净土。有一年我在南部讲经遇到他,他八十多岁了,来告诉我:「净空法师,现在我才晓得,我过去学的禅跟密,都用不上力了。现在我专修净土,每天念三万声佛号。」我说:「难得!」他说:「我现在一切都放下了。」我说:「你怎么念法?」他每天在外面经行,他住在乡下,年岁大了,住乡下比较合适。在乡下野外每天散步,走三万步,一步一声佛号。我说:「好!」他运动量也够了,八十多岁的老人,身体健康,满面红光,我看到真欢喜。他说:「我现在一生所学的全都放下了,知道不管用。」老实念佛,真回头过来了,难得!这都是有善根、有福德的人,到时候走的那些路晓得不通,他回来,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他念佛的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年老的人效法,走路经行。万一我们在都市里面没有散步的这个环境,家里头也行!在家里面、客厅里面绕佛也很好。大概我们预先绕佛的时候可以计时间,半个小时走多少步,你就能够算得出来。如果要走三万步需要几个小时,上午用几个小时,下午用几个小时,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我看到那个老居士的时候,他告诉我八十多岁,满面红光,音声洪亮,才晓得身心清净,运动量也够了。心清净,身活动。念佛法门,在运动上面来讲最重视经行,就是散步念佛;我们一般人讲散步念佛,在佛门里面,在打佛七当中绕佛,就是这个方法。走路不快不慢,稳稳重重的,一步一步的走,一步一声佛号。第四首:

【佛神通力无限量,充满无边一切劫,假使经於无量劫,念念观察无疲厌。】

我们在这首偈颂里面,重要的还是要学耐心。《金刚经》上佛讲得好:「一切法得成於忍」,忍耐。如果我们没有忍耐的功夫,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成就,不但不能成就,容易堕落。为什么?不知不觉之间造罪业。造作罪业没有不受果报的,造的时候无知,或有意或无意。特别是修行人,在道场,同修与同修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出家与在家之间,哪里会一切都称心如意?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佛在世示现也没有这种现象,总要记住古人常讲的「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总要晓得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你要没有耐心,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放在嘴上,你就造无量无边罪业,学佛学什么?学忍耐。一部《金刚经》《金刚经》「六波罗蜜」,讲得最多的是布施、忍辱,这两条讲得最多。为什么?布施是积功累德,是你在修善,修积一切善法;忍辱才是真正成就,你要不能忍,你所修的那个功德都失掉了。心里不高兴,一有瞋恚,不叫「火烧功德林」吗?你的功德全烧光!所以「一切法得成於忍」「一切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

所以修行修什么?你要懂得菩萨的纲领这六条,修布施;修学守法,持戒就是守法;修忍辱,求进步;禅定就是修有主宰,心里头有主宰;学智慧,你不能颠倒。颠倒是什么?布施变成自私自利,持戒变成恶业,忍辱变成瞋恚,精进变成懈怠,禅定变成散乱,般若变成愚痴。所谓颠倒,就是你学的六波罗蜜的对面那一边;换句话说,你学悭贪、学恶业,你在学贪瞋痴,你的贪瞋痴天天在增长,你怎么能成就?所以修行,修的是什么不知道,成就的是什么也不晓得。这是什么原因?没有接触过经教,没有人教!情有可原。如果天天在听经、天天在学教,甚至於你现在发心参加培训班,你要发心学讲经,你所修的还是颠倒,不是六波罗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还是悭贪,还是恶业,还是瞋恚,还是散乱,还是愚痴,你全搞错了。

佛教菩萨,不是别的,众生无量无边恶的习气毛病,归纳起来最严重的就是这六条。所以佛下的这六付药,用布施对治悭贪,悭是吝啬、小气,自己有舍不得拿出去,这是悭吝,悭吝是属於贪心所。自己有的不能布施,这叫悭吝;自己没有的还想贪得,那是贪,布施是对治这个毛病的,这是六道轮回的病根。持戒是度恶业的,对治恶业,人不守规矩、不守法度,是所有一切恶的根源,佛用这个方法来对治。忍辱是对治瞋恚的,心里不高兴,没有露在表面上叫恚;发作在表面上叫瞋,不高兴表现在面孔上、表现在言语态度上,瞋!一些人有涵养,心里虽然不高兴,但是外面不露声色,那叫恚,佛用忍辱这个方法来对治。懈怠是大毛病,放逸、懈怠、懒惰,佛用精进来对治。心里面散乱,佛用禅定来对治。愚痴用智慧来对治。这是菩萨行里头六大纲领。

你修的是什么?早晚课的时候多检点检点、多反省反省,我这一天,不要说用功过格,就是用六波罗蜜来反省,我今天有没有真修行?有没有懂得佛的教诲?有没有依教奉行?有没有为人演说?为人演说是我做出样子给大家看。我做的什么样子?是自私自利的样子,不守规矩的样子,现在人喜欢搞特权,特权是不守规矩、不守常规;你要不反省,自己不知道我今天这一天是不是在修行。如果这一天没有在修行,你这一天空过了,在修行上讲,你就空过;在造业上讲,你今天又多造了一些业,你造业是天天在加深,修行真空过了。这些事如果认真去说,麻烦真大,为什么?因为你现在挂名作佛弟子,你在家,你受了三皈、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你是在家佛弟子;那出家就更麻烦,你是佛的形象,人家一看,佛就是这个样子,佛弟子是这个样子,我们把佛教形象破坏了。破坏佛教形象,比破和合僧还要严重。破和合僧的果报在阿鼻地狱,破坏佛教形象,让人家不敢信佛、让人家对佛法怀疑、让人家对学佛退心,是因为我的形象不好,你说这个罪有多重?

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晓得,在家学佛要做在家学佛的好榜样,出家学佛要做出家人的好榜样,这是功德、这是福德。著相是福德,不著相是功德。在家学佛头一条,一家和睦,你要主导、你要带动。这一个家庭,夫妻、父子、兄弟姊妹,一团和气,要把你所学的落实到你家庭,你家庭是个圆满幸福的家庭,让其他家庭看到对你羡慕。个人是一切人的好榜样,你在社会上经营各种营生事业,你在事业上是你同行的好榜样。为什么?佛法落实在你这个行业。你当老板,你学佛了,是菩萨,你会把你的所有员工看成是你得度的众生。你度众生先度他们,你每天跟他们在一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就在这里兑现,普贤菩萨讲的「礼敬、赞叹、供养」也在这里兑现了,他们就是你布施供养的对象,他们就是你修忍辱波罗蜜的增上缘。所以三学、六和、六度统统派上用场,在家庭派上用场了,事业上派上用场了,处事待人接物应酬上也派上用场了。佛法活学活用,学了马上就有用处,你是一切诸佛如来的活招牌、好形象。让社会大众看到,对你尊敬、仰慕,发心向你学习,这就是『充满无边』,『一切劫』是时,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一切处。

『假使经於无量劫,念念观察无疲厌』,学佛菩萨,观察佛的神通境界,没有迷惑。佛的神通力展现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身上,无一不是佛的神通示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学佛的人是我一个,除我一个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全是善友,全是善知识。不管他表现是正面的、是反面的,正面是教我学好,反面是教我反省,不可以做恶。所以正面反面全是善知识,全是教导我、成就我,我的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要在这里圆满。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