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0七讲) 2001/1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07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同生众,十普菩萨各得一门,第二句:
【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得一念中现无尽成正觉门,教化成熟不思议众生界解脱门。】
这一门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尘尘皆成正觉」,这个已经是无尽,「方是正觉一门」。「有如是等无量成正觉门,如出现品辨」,到底下一品会详细说明。「随所成正觉门,调生亦尔」,教化众生,「故云成熟不思议众生界」。大师注解里面为我们说出一桩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经上常讲的成正觉。我们一般初学对於成正觉这个概念很模糊,大师在注解里面把这个境界讲得很清楚:「尘尘皆成正觉」,这才叫做正觉门。由此可知,一觉一切觉,绝对不是说某一部分你觉悟了,另一部分还没有觉,那不是成正觉,这个境界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一念中现无尽成正觉门」,这就是一觉一切觉。
菩萨德号『普德最胜灯光照』,佛法里面讲到智慧光明常常用光来做比喻,日光照白天,月光照夜晚。日月照不到的地方,灯光都能照到,所以讲日月灯光就是讲圆满的般若智慧,代表这个;这个地方虽然没有说日月,说了一个灯,当然全包括了。「普德最胜灯光照」,德、慧都具足,菩萨摩诃萨一定具足圆满的德慧;虽然没有到究竟圆满,像月亮一样大概也是十三、十四靠近满月,如来果地上我们称为究竟圆满,摩诃萨证得圆满。他所修的法门「一念中」,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一念中现无尽成正觉门』;换句话说,二念就迷了,就不是正觉。《弥陀经》上世尊教导我们「一心不乱」,一念就是一心。他这个法门关键就在这一句「得一念中」,一念就是无念,有念就不一。但是这个无念,经论里面讲得很好,无妄念、无邪念,不是没有正念。什么叫正念?「无尽成正觉」,这就是正念。所以我们要懂得,一念是正念,二念就是妄念,所以你落二三。二说的是意识、末那,三再加上阿赖耶,我们常讲三心二意,才起念就落在三心二意,於是就变成凡夫知见。
这个地方不仅是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这不是普通的菩萨,跟普贤菩萨同一个名号的「十普」,都加上一个普;由此可知,至少这十位菩萨也都是等觉菩萨,所以他们智慧说圆满,一点都不过分,菩萨地到顶头、到等觉了,圆满的智慧德能。这里面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修德,我们要修慧。德从哪里修?德从放下修,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慧是自性本具的,不是从外面修得来的,只要真正能放下,最后把那些妄念都要放下,恢复到正念,也就恢复到一念、一心,宗门里面所谓「识得一,万事毕」,修到一心、一念,世出世间事全都解决了,不再是问题了。这是真实的功夫,自自然然「现无尽成正觉门」。这一句就是四弘誓愿里面「法门无量誓愿学」,怎么学法?得一心就学到了。不得一心,你只能通一个门,你不能通一切法门。这个地方是通一切法门,这样你教化众生、成熟众生数量当然不可思议。就像世尊当年在世示现的一样,无论是什么根性的众生遇见了佛陀、遇见了法身菩萨,他们有能力,首先有能力观机,然后应机施法。所以一切众生遇到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得度。
我们要想得到这样智慧能力,发愿帮助九法界苦难众生,这是正确的。如何满愿?这要靠修德。修德里面的纲领就是看破、放下,看破一分,我们就放下一分;看破两分,我们就放下两分。看破跟放下是相辅相成的。一定要勇猛精进,佛法里面菩萨唯一的善根就是精进,一懈怠就没有法子不堕落;古人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要不精进,你决定退转;你想保留在那个地步,保不住的,决定退转。所以精进是菩萨唯一善根。真精进,一定知道克服自己的习气毛病,最重要的放逸、懒惰,这个毛病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学得的,多生多劫的习气,一定要改过来,要奋发自强。所以学佛、学道或者是学世间的学术,说实实在在的话,都应当是在年少;年轻时候有体力,年老体力衰了,想精进实在讲太难了。我们一般人年轻的时候贪玩,尤其现在这个花花世界,外面诱惑的力量太大,你要是敌不住诱惑,你会被境界牵著走;学习的大好时节因缘要是过去了,到你四十、五十想学的时候后悔莫及。年轻的时候,说老实话,三天三夜不睡觉,精神饱满,有体力、有本钱;五十六十以上就没有这个能力了,一天睡眠休息时间不够,你就感觉得体力支不住,这是衰老的现象。
又何况现前这个社会大多数的众生都堕在邪知邪见里,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诲完全不能接受,所以这个社会,我们要是读读从前的历史,现在的社会反常。史书里面记载著善恶因果报应的事情很多,现在好像做恶事没有看到报应;你做好事没有看到善报,你做恶事也没有看到恶报,大家对於因缘果报这个事情非常冷淡,所以他敢胡作妄为。是不是真的没有因果报应?如果你要是细心留意观察这个社会,因果报应这些事就在你的周边。诸佛菩萨、诸天善神还是常常向你发出警告,可是我们迷得太深,我们的头脑被五欲六尘冲昏了,变成麻木不仁,没有知觉了;在这种状况之下,那就是西洋宗教里面讲的末日就会现前了。末日是什么?算总帐!不是一个一个的跟你各别算帐,算总帐。我相信他们宗教经典里面所说的,我信上帝,我信末日;我看现在这个社会,末日距离我们愈来愈近了,可能在我有生之年我还能看见,末日之来太可怕了。有没有回转的余地?宗教典籍里头答案是肯定的,东西方古老预言里面所讲的答案也是肯定的,只要人心能向善、能回头,断恶修善,算总帐这个日期可以推迟,灾难的程度可以减弱。我们想想今天有几个人肯回头?有几个人肯听圣贤教诲?
不过话说回来,佛家经典里面常说,共业里面有别业,也就是共业里头有不共业,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只要自己真修。《正法念处经・观天品》,我们在里面看到许许多多畜生道修成菩萨,畜生能修成,能生天,在天上是菩萨的身分,为诸天众讲经说法。欲界天依旧贪恋五欲六尘的享受,这些菩萨为他们说法,我们看了很感动。世尊为我们转述的,我们相信世尊绝对不会讲假话,世尊绝对不会编个寓言、编个故事来教导我们,我们要这样想法那就错了。《金刚经》上佛说得很好:「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语就是事实真相是什么就怎么说法,不添一点也不减少一点,如语!我们应当相信。三恶道的众生都知道悔改,佛法里面讲忏悔,所谓是受这个苦报受得太多、受得太重,阿赖耶识善的种子启动了,想回头,知道过去做错了。只要有这一念,这一念就有感,菩萨摩诃萨就来应,感应道交,他来教你,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修行证果。这个经上所说的『教化成熟不思议众生界』,你们看看这一句是不是今天所讲的多元文化?众生后面特别加个「界」,不同地区的众生、不同族群的众生、不同宗教信仰的众生,无不是平等的对待、平等的教化,决定没有分别。才有分别心,分别一定有执著,你修得再好,你出不了六道,诸位要记住。
一般的宗教他们有分别,他们有执著,行!没问题,为什么?他不出六道轮回。他们生天生到哪一层天?只要你仔细观察,他有没有舍弃五欲?财色名食睡他有没有放下?如果放下了,他不在欲界,他在色界;如果是贪瞋痴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没有放下,我们肯定他在欲界天。他在人间确实是个善人,但是他很执著,他有分别。菩萨教导我们最低限度要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这才是办法,不能脱离六道不算成就。纵然你在六道里面你修得不错,你修到无色界天了,四禅八定,那个定功是有时间性的,那个时间就是他的寿命。六道里面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佛给我们说他的寿命八万大劫,这寿命太长了,我们无法想像;可是他总有到的一天,寿命到了,他出不了六道,只有再堕下来。堕到哪里?我们一般人常讲「爬得高摔得重」,他堕地狱,从最高的地方堕下来堕到底部。你要问什么原因?你去看经,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要想脱离六道,那就不能不从烦恼上下功夫,要断烦恼。
烦恼里面头一个要放下自私自利。如果稍稍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你要是真的修道人,我相信你不愿意在这个世间住了。为什么?这个世间会令人寒心,怎么会搞到这个样子?人与人之间道义没有了,仁义没有了,恩义没有了,情义也没有了。从前的社会还能维系在五伦八德的境界当中,到这个人间来值得来一次;现在这个社会,无怪乎善神都远离了,不想在这个世间住了。这些神明我们肉眼看不见,但是有一类大心的凡夫,六道里面也有一些很慈悲的天神,鬼神里头也有很慈悲的,过去生中这个善根福德因缘深厚的,虽然看到现在这个社会这么混乱,他还是不忍心舍弃,依旧全心全力帮助这些众生回头。哪一类众生?我们能想像得到,善根福德有相当深厚的基础。为什么?这种善言善行他能听得进去,听了之后他还能感动,不管他能不能做到,能做到那是善根福德特别深厚;受感动听了会流眼泪、会痛哭流涕,依然做不到,他有善根福德,善根福德不够深厚,这些人是值得这些善神拥护帮助他。
所以善神离开,我们知道有一部分离开了,有一部分很慈悲的他不离开;这些不离开的我们也能想像得到,大多数都是诸佛如来、菩萨摩诃萨示现的。为什么?他不是凡夫,真正是凡夫会受不了。全心全力、真诚至善对你,你的回报是恶意的,丝毫不领情,对你还毁谤,还要加以侮辱、陷害,所以凡夫没有法子忍,凡夫忍耐是有限度的。六道里面诸天天神也是凡夫,他烦恼一品都没有断。果然断烦恼了,见惑断了,他证得小乘须陀洹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行!他能够忍受得了。烦恼没有断的会受不了,我们不能够怪他,不能怪他不慈悲,我们自己本身也一样。我们如果没有断烦恼,没有发大菩提心,怎能不退转?住在这个世间有什么意思?这都是我们现前的事实真相。
我们今天住在这个世间,说实在话,也是希有难逢的因缘。为什么?在这个环境里面要淘汰,快速的淘汰下去;如果要成就,同样的也是快速的向上提升。大风大浪,禁得起考验,这个往上提升、提升得快;大风大浪禁不起考验,堕落也快。我们这个修学环境是个非常环境,不是平常环境;平常环境说老实话,进得很慢,退得也慢。今天的环境是大起大落,对一个真正发心修行的人来说未尝不是好事情,但是一定要有坚定的意志。《正法念处经.观天品》里面善时鹅王菩萨,这个菩萨的身是一只大鹅,畜生身;为天众说法,勉励这些天众要听闻正法,不可以放逸,要亲近善友,广利众生,说的话说得很多。菩萨现这种身用意很深,让我们看到畜生都修行证果了,我们要不好好的修,连畜生都不如。我们看到许多鬼王说法,《地藏菩萨本愿经》大家念得很多,都很熟悉,婆罗门女要救她母亲,参观地狱的时候遇到无毒鬼王,鬼王来接待她,鬼王给她说法。
一切畜生种类这里面都有菩萨摩诃萨在当中示现,一切畜生也都有修行的、善根深厚的,为什么会堕落在畜生?佛在经典上都有详细的说明,修行里头一念差错,堕畜生身。像安世高那个同学,这个很多同学都有印象,过去生中他跟安世高是同学,明经好施,也是个讲经的法师,欢喜布施。托钵的时候托的饭菜不好,心里感觉到难过,就这一个错误的念头;他对这个念头很执著,常常犯,堕到畜生身,堕到蛇身,我们称龙王,龙王是蛇身。这是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大修行人会堕三恶道。你功德虽然没有,你的福德在,到畜生道里面也当王。我们看到孔雀王菩萨,鸟有王,兽里头有王,佛讲得很多很多。所以他们过去生中有善根,诸佛菩萨、法身大士对他们并不舍弃,无论他在哪一道,佛菩萨会示现同类身去帮助他、去教化他、去成熟他,真的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他就在他那个道,就是他那个身相,畜生的身相也好,饿鬼的身相也好,一样修行证果,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我们对於这些动物不能够轻视。
蚂蚁,蚂蚁里头也有王,确实有蚁王菩萨;堕落在蚂蚁这种身里面,也有真修行人一念之差,愚痴,堕落到这个身。谁去度他?蚁王菩萨,也常常给他们讲经说法。他哪一天觉悟了,他就成就了,他从蚂蚁这一道也能生到天道;觉悟了,他还用这个身给天人说法,让天人感动。我们不修行,岂不是连蚂蚁都不如吗?所以他不必再转成人身,他确实有能力变化成人身、变化成天身,他不变,这是他的大慈大悲,用这个形相来教化众生,警觉众生。所以这里讲的是「教化成熟不思议众生界」,意思在这个地方。我们读到这个经文,至少我们的心这个心量要拓开,不再斤斤计较,不再分别执著,我们对於这个世界一定要做到「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对待一切众生生平等心,喜悦相纵然生不起来,一定要生平等心。在这里头练,这就是修行。这个人欺骗我、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正好是我修学、修行的对象,我如何能在这个境界里面不念旧恶?不再讨厌他,反而能够同情他、怜悯他,为什么?他愚痴,他才会做这些错事,我现在比他进步得很多了,为什么?我不会造他这种恶事了。这两下一对比,就知道自己境界提升了几个层次。如果我们吃亏上当了还是耿耿於怀、念念不忘,我们的功夫丝毫进展都没有,依旧是个凡夫。所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真修行人的好境界,真修行人的菩提道场。我们要懂这个意思,教化成熟我们才有分。
「同生众十普菩萨」第三句:
【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得修习菩萨福德庄严,出生一切佛国土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修行福海,严出刹海」。十普菩萨,实在讲完全说的是弘护正法。护法的意思说得很多,弘法说得也不少。第一尊净德妙光菩萨摩诃萨是护法的模范,第二尊是弘法的模范,我们现在看到『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这也是护法的典型人物,很值得我们学习。今天佛法的衰不是衰在没有弘法的人,衰在没有护法的人。我们看到热心护法的也很多,是的,他有福没有慧,所以护法工作做得不圆满,往往有偏差;有时候就错得太离谱,反而障碍了正法。有一些护法有慧没有福,知道怎么护持,没有这个缘分,没有福报,所以护法一定要福慧双全。我们在此地看「普光」,这是慧;「师子幢」,那是福;就像我们前面看到「净德妙光」有福德、有智慧。世出世法往往把修福摆在前面,修慧还摆在第二。你们要不相信,你看华严会上这两大菩萨,普贤菩萨修福,文殊菩萨修慧。普贤菩萨护法,他是如来长子,文殊菩萨弘法,是如来的庶男,摆在第二,你们想想这个味道。这是正确的,这个没有偏心,这是公平的;事实,那就像经上所讲的「法尔如是」,这是自然的顺序,决不是人为的排列。
因此每一位学佛的同学,无论你是在家、是出家,首先学佛法,这个很重要。所以连鹅王菩萨都劝诸天大众要听经、要闻法、要亲近善知识,这是先决条件;自己具备弘法的能力,要发心修福护法。也就是说,真有弘法的能力,了解大法,对一切众生殊胜的功德利益要护持;护持佛法的人决定是内行人,外行人没有办法把正法护持好,内行那就是通宗通教,显密圆融,这样的大善知识才能够领导正法、护持正法,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道场的主席是方丈和尚,他是大菩萨,他的使命就是护持正法,正法久住,教化成熟这一方的众生。
现在已经不是像从前讲的一个地区,现在不是,现在是全世界,教化成熟全世界的众生。为什么?现在许多道场都有网路,在台湾有很多道场他们都相当富裕,这有大福报,他们都有电视的频道。佛光山有,慈济有,有自己的电视频道,他们教化成熟全世界,这不是普通人。换句话说,福有了,慧有没有?要有大福报、大智慧,全世界的人都得他的利益。大智慧能包容,他作校长,他作主席,他没有分别执著,全世界的善知识他都会聘请作他的教员,这是全世界佛法的领袖。如果他有门户之见,底下弘法人员他是有选择性的,自己不欢喜的他就不请,以自己利益为主,而不以众生的利益为主,这就没有智慧。真有智慧的是没有自己,我们常常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一切众生的利益。
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今天卫星电视频道就是佛教的大道场,能有这个机会,就要把佛教所有宗派都要在这里开课,聘请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来担任教学。现在聘请老师不难,不一定要到你电视台里面来讲演,就在他自己居住的地方、他自己的道场就可以录像,把录像带拿来播放上课就可以了。不需要劳动这些善友,可以利用就近的这些设备,把它做成资料,按照时间来播放。这个世界上无论居住在哪个地区,他想学什么法门,就像办学校一样,可以先把这个讯息传达出去,看看有多少人想听这个法门、想学这个法门,然后我们再选经、再选教员。真正从事於弘护工作的善知识决定没有成见,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修行人在这个世间,佛教导我们的「随缘而不攀缘」,哪个地方有邀请,哪里就去了,不是住在一个地方。
出家人,这是特别讲出家修行人,过的生活行云流水,没有一定的地方;到处参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首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哪里有缘到哪里去,成就自己的圆满后得智。谁邀请你?护法的大德他来邀请。大概一般护法都是长老,为什么?他们过去都是从事於弘法的内行人,弘法到老了,老了的时候结的缘广,跟众生广结善缘,一生修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所以到晚年福报一定现前;福报现前的时候就做护法,从前是作教员,现在可以作校长了,要把年轻的弘法的善友带起来,要帮助他们、成就他们。我们今天遗憾的就是住持、护持佛法的大德缺乏弘法的经历,所以弘护都出了问题,令人感到遗憾。但是事实虽然如是,我们知道一定要尽一份心力,全心全力去做,把弘护的工作做好。
说到弘护正法,首先要培养正知正见的善友。这个事情在现代确实不容易,为什么?真正修道一定要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世尊遗教里头有两句话必须彻底做到,第一个是以戒为师,第二个是以苦为师;换句话说,你不能持戒,你不能吃苦,那就难了。真正修行人是很苦的。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做出榜样给我看,九十五岁这样的高龄都没有人照顾,自己烧饭,自己洗衣服,住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十五坪;香港是讲平方英尺,大概是五百尺的房子,一个小房子,小客厅、小佛堂、一个卧房。想照顾他的人很多,他拒绝。九十五岁以后才让学生们照顾他的生活,两年他就往生了。他往生的时候九十七岁。这是末法时期真正善知识做出好的形象给我们看,无论什么事情自己处理自己做,哪有那么大的福报吩咐别人,叫别人去做?没有这个福报。
我在台中十年,当中有五年我自己烧饭,我向他学习一天吃一餐。以后出来讲经,韩瑛馆长护持,我自己不要烧饭、不要洗衣服,我的福报就超过我的老师了。但是多少年来在海外弘法我没有侍者,我就是孤家寡人一个,在许多国家城市去行走,言语也不通;但是事先联络好,一下飞机他们就见到我,就接待,一站一站的时候统统联络好,没有助手。看看现代年轻法师出去都有好几个侍者跟著,我很感叹,他们的福报超过我了。这福报一代比一代超过了,德行、道行、学问能不能超过前一代?这个问题不能疏忽。假如我们的德行、道行、学问不能超过前一代,这个福报享了很容易堕落。为什么李老师不受学生的照顾?当然最重要的是做模范给我们后学看,这是真正的用意。第二,也证实他有体力,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不需要别人照顾;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自己体力衰退了,没有这个能力了。他做榜样给我们看,这是教学,这是现身说法,把如来、法身菩萨、真善知识那个样子做出来给你看,我们才有学处,看到那个样子:哦,原来是这样的!
也有人想照顾我,我为什么不接受?你们想想这个道理不难懂。我要一接受,底下一代就变本加厉。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会接受?诸位要记住,释迦牟尼佛的侍者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什么时候当释迦牟尼佛侍者?二十五岁。我们就能想到,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的那一天,阿难出生;世尊示现成道之后就在鹿野苑开始教学,教五比丘。世尊一生教学四十九年,就算是五十年,前面二十五年释迦牟尼佛没侍者,到第二十五年的时候阿难出家,发心做他的侍者;这个他可以接受,是他的小堂弟,也知道将来他是传法的人。世尊灭度之后,集结经藏是阿难跟迦叶两个人的工作。释迦牟尼佛开始弘法利生前二十五年,都没有侍者,做给我们看的。难道他没有福报吗?王子出身,让家里派几个人伺候都很容易,都不难。为什么要这么做?做给后学人看的,给后学人树立一个修行人的样子,我们现在讲形象。这些地方我们读经、我们读史,不能疏忽。我们向佛学习,要在这些地方下功夫。首先要认识清楚,年轻作威作福那个习气很容易养成,无量劫阿赖耶识里面含藏贪瞋痴慢业习种子够多的了,现在看看一般人那种排场、场面,你看到很羡慕,也想获得,你没有想到那是什么因果?真正学道的人,念念当中不能忘记宇宙人生真相里面的性相、理事、因果,时时刻刻提得起,这个样子才能保持在菩提道上,没有走向歧途,没有退转。
我们今天勇猛精进做不到,确实天天是在向前进,於是这个地方菩萨教我们,『修习菩萨福德庄严出生一切佛国土』。读到这一个单元的经文,心量跟前面确实不一样了,每一句里头都加上「一切佛国土」、「一切众生」,心量确确实实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十普菩萨为我们示现的,为我们展现出这种形象,我们应当修福。福,福德,加上一个「菩萨」,不是人天的福德,不是二乘的福德。菩萨福德怎么修?跟人天二乘没有两样,事相上完全相同,用心不一样。为什么?世间人有分别执著,二乘人虽没有执著,有分别,菩萨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样修福是菩萨的福德;也就是说不著相,修福不著修福的相,佛门里面的术语叫「三轮体空」。天天修福,念念修福,心地里头连痕迹都不著,这个福德是清净的福德、自在的福德,果报不可思议。用这个福德「庄严出生一切佛国土」,这是我们要记住,应当要学习的。第四句:
【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得观察佛神通境界无迷惑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以深妙智,观难思境,故多处不迷,多劫不厌。」这几句话说得好,但是关键在第一句「深妙智慧」,如果我们没有深妙的智慧就难办了。菩萨德号『普宝焰妙光』,名号里面就含藏著深妙智慧。「普」,心里头没有一物,《六祖坛经》里面讲的「本来无一物」,这个心就普;普遍法界,普遍虚空,是一个智慧的心,是一个福德的心,是一个普度一切众生的心。「宝焰妙光」,宝比作福,妙光比作慧,正是清凉大师所说的「以深妙智」。他的法门,『观察佛神通境界』,这是不思议的境界。普贤菩萨在前面讲的,法性理体是不思议境界,没有深妙智怎么行?这个深妙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根本智;根本智也就是不动智。在一切境界当中,佛境界是一真法界,众生境界是十法界,从来没有动摇过,那个心是如如不动,周遍虚空法界,这个心就具足了圆满的般若智慧。我们怎么学?善财童子给我们做出了一个榜样,历事练心,功夫就在回光返照。
凡夫那个心往外头跑,他回不了头来;圣贤人跟凡夫不相同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能回头。孟夫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在求其放心而已」,凡夫的心不都往外边跑吗?心神不定,一天到晚想东想西,真正做学问的人,把这个心收回来;眼是看了,没错,看了之后收回来,不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不被它所迷惑,这就是功夫。佛家也是做这个功夫,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所示现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是举一个例子,耳根。我们凡夫耳听外面的音声,听了怎么样?听了些音乐,跟著这个音乐手舞足蹈,生起七情五欲;你被这个音声勾引走了,你受它的影响,你被它迷惑了。观音菩萨跟我们不一样,他能从那个音声回头,反闻闻自性;眼见色能够反见,见自性。六根可以往外头接近,外面六种境界接近,你要知道回头。所以佛家常讲「回头是岸」,儒家讲「反求诸己」,都是这个意思。回头要紧!不能不回头。
中国的文化在古时候作大官的、发大财的人,这些大福报、大富大贵的人手上常常拿著一柄如意;我们现在出家人这个衣服是福田衣,这个挂钩就是个如意的相,教你常常看到、常常摸到。如意表什么?回头。你看如意那个头是回来的,回首如意;回头就如意,不回头就有灾难了。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他们的功夫都是知道回头,不会被外境所迷,『无迷惑』。清凉大师在注解里注得好。境界,十法界、一真法界,修行人不能不接触;善财童子用五十三参来表法,给我们示现这个境界,做出这个形象来给我们看,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接触,决定不能够染著。世尊在《金刚经》上教给须菩提尊者还是这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是什么?绝不著相。也就是说,绝不被外面境界相所影响;现在人讲影响,不被它影响,不被它动摇。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心里头怎么样?如如不动,这是功夫,这是禅定。所以定慧等学,定慧等用。不是叫你不接触,接触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知道真相跟假相。《金刚经》末后偈子说得更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这首偈好!我们应该在一切时一切处对於宇宙人生用这个看法就对了。这是诸佛如来的看法,这是法身菩萨的看法,正知正见;不是这个看法,那你就看错了。所以他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他怎么会被迷?他怎么会在这个境界相上起心动念?怎么会去造业?不可能!真正明白了,你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随缘,佛家讲「随缘不变」。
我早年讲经,把这一句说成四句。当年我记得赵默林老居士听我讲,他很欢喜,他说:「这个我从前没听说过」。我把这四句说为修行四个层次:「不变随缘」是如来、是诸佛如来,他不变,他随缘。「随缘不变」是菩萨,我随缘里头学不变,也就是我随缘,我在随缘里面学什么?学「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在顺境里头学这个,在逆境里头也学这个;在善缘里头还是学这个,逆缘里头还是学这个,这是大智慧、大福德。还有一种「不变不随缘」,这什么人?二乘人,阿罗汉、辟支佛他不变,但是他不随缘,这小乘。另外一种,我们凡夫「随缘随著变」,这就搞六道轮回了。我把这一句开作四句,四个境界。我们要在随缘里头学不变,这也是修学纲领,福慧双修。
这个地方讲「观察」就是妙观察智,真正能够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我们不能不在这里下功夫。在什么地方转?就是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头去转。开始学,难!刚刚转,一转念又跑掉了。禅宗那个「牧牛图」很有味道,那就是讲我们这个功夫;这个修学功夫十个层次,它是用这个牧牛图来表现。我们烦恼习气重,收不住,但是觉得收了,收了马上就跑了,再收回来,逐渐逐渐功夫成熟了;大概你要想真正能有把握做得了主,给诸位说,我是用了十年。章嘉大师传的这个方法,李炳南老居士会下观察境界,在这里头练功,练的是不被外境所转。怎么练法?心在经教上,我用这个方法。凡夫那个心总是要一个地方安住,我把我的心安在经教上,全心全力学经教,不理会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来了,很好,点点头好,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人也好、恶人也好,不放在心上。我用这个方法。好,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