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二五讲)  2001/6/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425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方神偈颂第五首:

【一切世间所有名,佛名等彼而出生,悉使众生离痴惑,此断迷神所行处。】

第五尊菩萨他的名号「永断迷惑主方神」,他得的法门是「示现等一切众生数名号,发生功德解脱门」,这个我们在前面都跟诸位做了详细的报告。圣人没有名号,名号是随著教化众生需要而建立的,顾名思义,众生就能够破迷开悟,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世尊在经文里面给我们举的这十位主方神,他排列的次第跟六度、跟十波罗蜜、跟普贤十愿,都是异曲同工。就像盖一层大楼,这十层大楼,第一层第二层,没有第一层就不会有第二层,有第二层一定包含第一层,由此可知,它是完全一贯的,到最高的一层,一定包括下面的九层;因为有下面的九层,才显示出有上面的第十层,所以后后胜於前前,这有层次的。

我们看第一位是「遍住」,第二位才有「普现光明」,第三叫「光行庄严」,第四是「周行不碍」,今天到第五「永断迷惑」,他们排列的顺序也就是教导我们修学的层次、修学的顺序,我们要从哪个地方开始?从哪里下手?怎么个学习法?在经上在在处处都为我们显示。不是一次,一次往往我们疏忽掉,没看出来,所以佛在这个经上不断重复,给我们重复几十次,慢慢的你就会觉悟。头一个你心要有住,遍住,遍住一切,遍住一切就是「无住」,你们想想对不对?《金刚经》上佛教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主方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善知识、善友、老师,他住在哪里?他住一切,住一切就是不住一个地方,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去认识。所以我们的心不能不向佛学习,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就是「遍住一切」,这样才能够上与诸佛感应道交,下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不是二,都在名号里面显示出来。

今天我们读的第五尊,第五尊主方神就是用名号功德教化一切众生。在佛经里面,佛给我们说了一部《万佛名经》,许许多多的寺院过年都拜万佛,这部经里面,佛给我们说了一万二千多尊佛的名号,佛的名号太多了,说不尽!这个本子太大了,我们从前在台湾,我们有个道场华藏图书馆,因为拜万佛差不多要半个多月,这个法会才能圆满,我们道场小,所以我们每年过年拜千佛,千佛忏,千佛是有三千佛名:过去千佛,现在千佛,未来千佛,我们拜三天,我们的法会拜三天。我们做的是形式,实质距离我们相当遥远,为什么?如果真正要落实,《三千佛名经》要先讲解,然后就能够得利益了。我们对於佛的名号不能够理解,天天念,天天拜,只是口善而已,也能得利益,得的利益大小也不等,完全看这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如果对於名号的意义都能通达了解,听到名号、看到名号就能想到这里头的意思、义理,这个功德就大了,确确实实帮助我们断恶修善、破迷开悟,他有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应当要知道。

佛的经典,我常说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美不胜收,真到极处,善到极处!佛菩萨名号就是真善美慧的纲领,任何一个名号就是一个纲领,这一个纲领决定能够统辖所有一切纲领,佛经上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不是独一,是任一,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学佛,难在哪里?义理不通,学是学了一点,不通。如果学通,天下就太平,一切纷争都没有了,人心是定的,永远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他入一真法界。有同学问:在这种情形之下,还有没有分别执著?这个话我们在《坛经》上看到,六祖能大师曾经这样问过永嘉禅师,永嘉是他的学生。他问永嘉:「你还有分别吗?」永嘉回答他:「分别亦非意」。六祖点头,给他印证没有错。什么叫「分别亦非意」?他已经离心意识,已经转识成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智,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什么人境界?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应化到世间、应化到六道,六道众生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时候怎么办?诸佛菩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分别,我也分别,你执著,我也执著;这里头就是:你有妄想,我没有妄想,我可以同你的分别、同你的执著,那是你执著,我随顺你执著,不是我的意思,分别亦非「意」!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是落在心意识里头,我的妄想分别执著是随顺你的情识,不是我自己的,我自己清净平等,一尘不染,一念不生。里面跟你不一样,外面跟你相同,这就叫「分别亦非意」,为什么?分别执著是契机,不分别不执著是契理,理机双契!这叫菩萨道。

我们今天对这个道理实在讲似懂非懂,没有真正搞清楚。平等,「理」上平等,在这个世间「事」上不能平等,事上平等世间法就破坏了。要记住,佛教导我们,「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不坏世间法是契机,才能成所作,成就佛法度化众生的事业。世间无论办什么事情,佛教住在世间,也不能离开世间法,它也要有组织,形象上也要有尊卑,它也要有职权,否则的话它不能办事。在地位上、在身分上有不同的差别,在理论上、在思想上决定是平等的,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差别即是平等,平等即是差别,差别跟平等是一不是二。如果你要说分别跟不分别、执著跟不执著是对立的,那对立的就变成二法,希望大家多想想这个道理。要是讲逻辑、讲辩证法,它的总纲领总原则,分别跟不分别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佛法是什么?佛法:分别就是不分别,不分别就是分别,这就会把你搞糊涂了;执著就是不执著,不执著就是执著,你懂不懂?愈说愈不懂,愈说愈糊涂,你没有入佛境界。入佛境界你听到点头,「没错!」你入了境界,什么境界?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什么境界?一真法界,你才真正体会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道理很深很深,这个道理没有边际,深广无际,它是真理,诸佛如来法身大士证得了。

佛说一切经教都从这里流露出来的,你不知道根源,你怎么会懂得佛讲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不容易!所以华藏世界是永远和平安定,极乐世界也是永久和平安定,为什么?佛与众生,也就是那个世界的居民,都入这个境界。我们今天境界达不到,所以我们没有办法跟他们共聚,我们只好到边缘地区去居住,蛮荒、没有开发的地方去居住。什么时候我们达到这个境界,不要我们请求,他们就欢迎、来迎接我们去,这正是经典上所说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要把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提升到上善,怎样提升到上善?章嘉大师教导我的「看破放下」,这四个字做不到就不能提升。我们要把自己的忧虑、把自己的烦恼、把自己的牵挂、把自己的习气统统放下,真正做到一尘不染,对於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过去现在未来、因因果果通达明了,一丝毫的隔碍都没有,这才叫成就,我们这一生过得就有价值、就有意义。

现在我们来看永断迷惑主方神的赞颂,赞颂第一句:『一切世间所有名』,这个名就太多了,真的是无量无边;『佛名等彼而出生』,佛的名号跟世间所有的这个名称是相等的,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如果世间所有的名号都没有了,佛的名号也没有了,佛的名号是随著世间名号相对而建立的,为什么?帮助众生开悟。名号是一个方法,名号是一个手段,名号里头有总有别;像在我们现前这个地区、这一个阶段、这一个时段,我们讲时间跟空间,在这个时间、这个时段、这个空间,担任主教的,或者我们从教育上来说,担任校长的,主持教育这个工作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校长,他的名号是在这个时段、这个空间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他下面这些诸菩萨、声闻、辟支佛,他们的名号是代表一部分、局部的,利益众生。

我们校长这个总纲领是什么?释迦牟尼佛。古人翻经,翻经有一个体例,有五种不翻,只翻音不翻意思。释迦牟尼佛这一个名号音翻过来,意思不翻。为什么意思不翻?尊重不翻,不是不能翻,是对他尊重,保持他的原音,然后再加以讲解说明。梵语释迦,他的意思中国人讲「能仁」,他能够以仁慈待人,以仁慈对待一切众生,「释迦」是这个意思,这是在这个时段、这个地区教学的总方向、总纲领。原因是这个时段、这个地区的众生没有爱心,自私自利,佛要用这个名号把他扭转过来。但是现在的佛教徒,天天合掌在那里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只知道口念,不知道意思,遇到一切人事物还是自私自利,还是在干损人利己的事情,欺负别人,侵略别人,以为自己很能干。为什么?听说西方人讲弱肉强食,强者生存,劣者应当被淘汰,物竞天择。这些言语都是错误的,这些言论更加深人的自私自利,加深人们的贪瞋痴慢,错了!这些思想是鼓励人竞争,竞争升级就斗争,斗争升级就战争,战争再升级,这个世界毁灭了,后果不堪设想。

圣贤人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彻底明白了,他教给我们真正是生生不息,教导我们要走永久和平,究竟安乐!我们走的是生路;世间人这种竞争的思想,他走的是死路,在佛法里面讲他所走的是三途、地狱,我们走的是天神诸佛菩萨的道路,那怎么会一样?我们念「释迦」这个名号,就要把自己「真诚、清净、平等」的慈悲心念出来,处事待人接物用这个心,用这个心就是跟诸佛法身菩萨一样、没有差别。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天天这样教导我们,我们长时间接受这个薰陶,终於彻底明白、彻底觉悟了。我的根性不是利根,我跟诸位报告多次了,我是中下根性的人,今天有这么一点成就,是学佛五十年,在讲台上讲经四十三年,这么长的时间天天在薰修,一天都没有间断,这才能悟入,所以我知道,我清楚,时间短了不能成功。

像我们烧柴火一样,现在没有人烧柴火,这个比喻大概很难懂了,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我举这个比喻他会懂。尤其是冬天下雨潮湿,这个柴火是湿的,你要把它烧燃很不容易,要烈火,还要相当长的时间。火虽然烈,时间不够,烧个五分钟十分钟,烧不燃;要烧多久?要烧半个钟点、一个钟点以上,烧燃了,长时间!我们的根性就像湿的柴火一样,长年泡在水里,现在要把它拿出来,把它点燃,谈何容易!所以唯一的方法,长时间的薰修,我是从这个方法成就的。我这五十年的经验,今天提供给同学大众,给你们做参考,这里头要是没有毅力、没有恒心,你决定退转,决定失败,恒心毅力重要!恒心毅力一定建立在兴趣的动力上,首先要对佛法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个兴趣的来源是缘分,所以亲近善知识是第一个因素、第一个条件。真正的善友,真实的教诲,我听了,明白了,懂得了,在这上产生浓厚的兴趣,坚定的决心,不退的毅力,再假以时日,决定有成就。

大家知道我对於韩馆长的感恩,超过对老师,超过对父母,什么原因?老师是指路,这个路我认识了,我要走,但是这一条路是非常非常艰难,荆棘障碍重重,韩馆长帮助我走出这一条路。这里面帮助最大的,就是提供我讲台,她是排除一切艰难,让我有机会天天在讲台上练讲。她护持我三十年,三十年我没有离开讲台,天天在讲。你们现在同学们在外面讲,连续讲个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你们就有感觉,不一样。你就想一想,如果你连续讲二十年、三十年,你怎么会不成就?你的烦恼习气不要断,自然它就没有了;也就是说,你那一块湿的木头它烧燃了,烧得火很旺,虽然有很多的水分,但是敌不过燃烧猛烈的火,那个湿气遇到这个火,它就变成蒸气,它不障碍了,就是这么个简单道理。这个简单道理,也是个很深奥的道理。

所以你想成就,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不必跟到我,正如我一样,我不必跟李老师。我只要记住老师的教诲,只要记住老师教导我讲经这一套的方法,这方法都传给你们了。老师教导我们这一本书,只有白文,没有注解,现在我给你们的有注解,而且还作了科判。方法你们学会了,现在能不能成就?你自己一定要懂得,我们选择,今天不是选择人,也不是选择处所,我们选择是讲台的机会,哪个地方能提供我天天上讲台的机会,我决定不会放弃,决定不考虑这个地方居住的环境好不好,生活好不好,饮食好不好,无关紧要,我不是为这个到这个世间来的,这不是我生活的目的。我生活到这个世间来的目的是讲经、是学经教,确定自己生活的目标,我们就会成功,一定走成功的道路。

所以同学们,培训班办了五届,同学们真正有这样的志愿,世间人讲志,佛法讲愿,用「志愿」两个字把世出世间这个意思都合起来了,志愿在弘法利生。我们记住佛陀的教诲,记住佛陀教导我们的方法,我们的同学,虽然我们居住的环境不在一起,各人都教化一方,我们的精神永远凝结在一起,希望我们每年能够有一次聚会。佛陀当年在世,他用夏安居的方法三个月,夏安居三个月,把所有学生,在外面四面八方教化的学生,统统召集回来,跟著释迦牟尼佛学习。这就是现在人讲进修教育,把你的智慧、德行、教学的技巧往上提升,这是进修教育。过去进修教育是三个月,如果我们现在嫌三个月太长,我们可以把时间缩短,缩短成两个月,或者一个半月,甚至於一个月,都可以!五个星期、六个星期是最理想的。五、六个星期我们来集训,每年见一次面,在这个期间当中我们共同生活,研究讨论,检讨我们教化众生的成果,在这里头吸取经验,这是个好办法。

假如我们同学多,分散的地区广,像这种进修教育,我们一年办两次也可以,上半年办一次,下半年办一次,选择气候最好的时候,一年办两次进修教育。我们的同学一年只要参加一次,不必两次都参加,可以把你教学的时间,你做整个安排,你是参加上半年的进修教育,或者是参加下半年的进修教育,这样子好!我们的佛陀教育真正可以在整个世界推动。现在这个教学,澳洲现在成立净宗学院,可以办这种进修教育。住在北半球的同修,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北半球的夏天是澳洲的冬天,北半球的冬天是澳洲的夏天,如果我们觉得夏天太热,我们可以到澳洲那个地方去办,选择气候适中的地方;天气太冷了,我们也可以到澳洲,澳洲那边是夏天。如果选择在春秋季,那南北球跟北半球都好,都是理想的地方。所以这种进修教育不一定在一处办,哪个地方,它有这个设施、有这么大的场地,肯发心,都好!我们不会只选择一个地方,我们也学遍住一切主方神,什么地方条件具足,我们就在哪里办,哪个地方同修欢喜,他们来创造条件,到时候我们就到那个地方去开班,进修教育!这个方法好,把佛陀当年教学的这个办法,我们在今天都能够恢复。在进修教育里面可以安排课程,安排指导的老师,我们这些成员们有些什么问题,都可以预先提出来,在这里头研究讨论,寻求改正我们的过失,提升我们的德行、我们的教学技术,增长我们的智慧。

佛在经论上这样重视名号,这个名号用现在的名词来说就是宣传。我们要注意到,名号决定是针对现实社会的弊病,所以佛用释迦,释迦意思是能够仁慈;牟尼这两个字是自受用的,对自己的。「牟尼」是梵语,意思是「寂静」,寂是寂灭,静是清净。灭什么?灭烦恼,见思烦恼灭了,尘沙烦恼灭了,无明烦恼也灭了,叫寂灭。不同於声闻缘觉,声闻只灭见思烦恼,尘沙、无明还在;菩萨虽然有能力把尘沙烦恼也灭了,无明烦恼没有断尽,所以不能称为寂灭。如来果地上这称寂灭,无明烦恼也断尽了。我们知道无明就是妄想,尘沙就是分别,见思就是执著,法身菩萨、如来果地,妄想分别执著断尽了,叫寂灭。「静」,清净心现出来了,清净心是真心,我们今天所标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个心现前了,这是清净。释迦是慈悲,牟尼里面就包含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我们用这个来解释,诸位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佛」是觉悟,大觉大悟,这是形容前面的德能。所以彻底觉悟的人,对待一切众生是究竟圆满的慈悲,对自己是究竟圆满的清净,对自己清净平等,这是名号里面含的意思。「南无」也是梵语,意思是皈依;「皈」是回归、回头,我们从不仁不义回过头来,依仁慈,依仁义慈悲,这是讲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对待自己,我们是迷惑、染污、不平,从这些地方回过头来,依清净寂灭。名号是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是他在这个地区这个时段教学的宗旨、教学的目标、教学的纲领,名号重不重要?菩萨的名号,那就好像一个学校代表不同科系的他们的宗旨目标,这些宗旨目标决定与总的目标相应。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代表的是大慈大悲观察世间的音声,世间音声都是可怜可悯,都是迷惑颠倒、受苦受难的音声,都是有求於人帮助的音声,所以菩萨名号启发我们的大慈悲心。地藏菩萨的名号是启示我们心地宝藏,我们现在对於地下的资源知道那是珍宝,我们如何开发地下的资源,使我们生活更丰富更美满?佛告诉我们,我们真心本性里面有无穷无尽的宝藏,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佛教导我们开发。用什么方法开发?用孝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用孝亲尊师就能把自性宝藏开发出来,所以《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地藏经》是大乘佛法修学的根本。

我过去讲《地藏经》的时候,有人问过我,他说:「法师,你不是专讲净土吗?你讲《地藏经》是不是夹杂了?」不会讲的人是夹杂,会讲的人没有夹杂,怎么没有夹杂?我讲《地藏经》,是用《地藏经》来解释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有十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们诸位想一想,这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它全经的内容与这十一句相应不相应?是不是这十一句详细的来说明?所以我说你没听懂,你要听懂,你才知道我是在讲「净业三福」。这也是为我们说明,佛法「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不要说是契入,你几时能够体会到「不二」,你就懂得,你就不会见怪了。

我今天在此地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我讲的是什么?《无量寿经》,它是《无量寿经》的详细说明。我这一生确确实实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样才叫『众生离痴惑』,不要叫众生听到生疑惑,那就错了。这些原理原则我们都必须要牢牢记住,无论在什么地方,讲经说法或者为人讲开示,人家请你上台讲话,记住一个总纲领总原则,帮助一切大众破迷开悟,帮助一切大众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我们再说得具体一点,帮助大众明了人与人的关系、明了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明了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整个佛法,不但是佛法,世间所有一切宗教教学都不离开这个原则,所以我说这是圣人的教诲,神圣的教育。我们明白了,自自然然就会做人,什么叫会做人?跟一切不同国家的人、不同族群的人、不同宗教的人,都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和睦相处、平等对待。

这一些你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不懂,正因为你不懂,所以才要接受圣贤的教诲。看看佛菩萨、各个宗教里面这些圣人,听听他们的教导,我们就明白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家人,说得更亲切一点,是一个自己,怎么能不爱护?他造极重的罪业,我还是爱护他,为什么?他造的极重罪业是他迷惑颠倒,他一时犯的过错;就像一个慈母对他自己的儿女一样,儿女无论做什么样的错事,当然要接受惩罚,但是这个爱心没有减少一分一毫,关怀没有减少一分一毫。不明白的人,不通的人,他不知道;明了通达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安住在这样的思想当中、见解当中,我们所作所为是在这个大前提、大原则的里面,我们就是真正过佛菩萨的生活,没有离开新加坡这个地点,没有离开净宗学会的这个大楼,我们过的是真正佛菩萨法身大士的生活。

文殊师利菩萨的德号,它的含义简单的说,是代表真实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正是跟我们一般人讲「感情」对立。感情是迷,感情是不觉,感情用事常常犯过,自己还不能发觉,这是最麻烦的,纵有福报也被障碍了,也被折损了。所以世间一般人的福报,你仔细去观察,他的福报不是往上升,他是往下降;前世修了大福报,这一世享福当中他迷惑了,不知道修真实的福报,所以他来世的福报比今世福报要小,再一世的,他比前面一世又要少,他不断的往下降,有的降得很快,有的降得比较慢,他不会上升。什么人的福报不断往上升?接受圣贤教诲的人,他们的福报是往上升的。升也有快慢,那就看他觉悟的程度,他觉悟得大、觉悟得多,升得好快;觉悟比较迟缓,他升得就比较慢。不是往上升,就是往下降,它不会停止在那里的,那是不可能的。文殊菩萨的智慧帮助我们往上升,文殊是表自性般若智慧,具足般若智慧,给诸位说,你只有上升,决不会下降,也就是佛法讲的,绝对没有退转。人修道为什么会退转?感情就退转了,凡是从情识里头生的,没有办法,不能不退转;凡是从真实智慧里面生的,他只有向上提升,他绝对不会往下退转。

中国四大菩萨,最后是峨嵋山的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代表大圆满。什么圆满?真平等了,普就是平等;不平等,普这个字做不到。「普贤」:大家都一样,大家都是贤人,大家都是圣人,《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就是圣贤,人人是佛,一切众生个个是佛。普贤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的心态,他讲了十条,第一个「礼敬」,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物」就是一切众生,这里头包括动物植物,我们今天讲生物,在佛法叫众生;平等的恭敬,平等心现前了。第二个「称赞」,赞扬德行,中国古圣先贤教人隐恶扬善,别人的过失绝对不把它放在心上,心上尚且没有,口里哪里会有?口没有恶言。小乘人修行著重在发露忏悔,自己做错的事情绝不隐瞒,坦白承认;但是大乘佛法里面,忏悔的方法跟小乘不一样,大乘是把恶的念头、恶的思惟统统放下。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说的,他讲的是菩萨,「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世间苦」,一切世间是讲六道、讲十法界。菩萨有一个方法,六道十法界一切苦统统断尽,什么方法?「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你们想想看,大乘菩萨这个忏悔跟小乘不一样。

净土宗最殊胜的忏悔方法是什么?「阿弥陀佛」,我昼夜不间断念这句阿弥陀佛,心里想这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一个杂念都没有,你的恶业忏悔干净,统统没有了,比小乘殊胜。小乘忏不干净,为什么?每发露一次,他心里又想一次,口里说一次就等於又造一次,那怎么能干净?他那个业障习气多重多深!大乘法里全没有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正做到清净无染。

大乘是根性利的人,所以佛教导的理深、方法巧妙、效果快速,这小乘没有法子比。佛不是不平等,佛教化众生应机施教,他是什么样的根机,就用什么方法教他,绝对不是不平等,绝对不是轻待他、小看他,不是的!你给他说这个法门,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用发露忏悔,他想想「这个不错!」他欢喜接受。所以佛教化众生,你喜欢什么,他就教你什么,「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楞严经》上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没有一定的形相,没有一定的说法,所以才能够应一切众生之机。但是他有一个方法、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决定不变,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超凡入圣,这个原则是永远不会断的,永远不会改变的。无论是显教密教、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方向相同,目标相同,只是手段方法不一样,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今天在此地看到永断迷惑主方神,他也是用这个方法自行化他,自己证得究竟无上菩提,又用这个方法来教化一切有缘众生。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