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七四讲)  2000/1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74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诸神众,这下面一共有十九段,第一段主昼神,第一句:

【复次示现宫殿主昼神,得普入一切世间解脱门。】

往下这些神众,经上略举十九个团体。经文上讲「众」,就是我们现在讲社团、团体的意思。这是第一个,主昼神。前面我们读过天王,八部护法神众,往下看的诸神众,实际上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如果不是如来化身,不要说是这些杂神众,就是色界、欲界的天王,都不能够参与华藏这个法会,所以在此地我们就晓得全是如来示现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

这一位『示现宫殿主昼神』,他得的法门是『普入一切世间』,从这个法门修行证果的。我们要如何学习?清凉大师在注子里面注得很多,道霈禅师做《纂要》,把重点也都节录出来了。清凉说「智了物心,如空入色。光照身器,如日合空。身遍器中,如像在镜」。这几句话不太好懂,所以大师很慈悲,把自己做的注子再详细加以解释,那就叫「钞」。所以《华严经疏钞》「疏」是经的注解,「钞」是疏的注解。这几句话是取下面偈颂里面所说的意思,偈里面「如空」是比喻,「光明」是法喻,法喻相对概略的说有「三入」。偈颂在后面,我们在这里念一遍:「佛智如空无有尽,光明照曜遍十方,众生心行悉了知,一切世间无不入」,等我们讲到偈颂的时候再详细的来说明。

「普入一切世间」,著重在「普」字。他这个法门,也就是我们现前这个世间,正在提倡推动的多元文化。「一切世间」,就是多元文化。怎么样能够「普入」?普是平等,真诚、清净、平等。我们与一切世间各个不同的国土、不同的族类,要用我们现实环境来说,因为这部经上讲的境界是遍虚空法界,不同的国土,这个国土是诸佛如来的教区,诸佛如来他的教化区叫国土,多大?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土;不分族类,那个族类是十法界都包括,无量无边。我们把这个意思缩小,缩到我们这个地球,这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最低限度要有这么一个概念,在这个地球上不分国家、不分族群;这个族群是人类,我们不包括九界众生,我们单讲人,地球上人分了不少的种族,我们称族群;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不分历史文化,一律平等看待,这样才能「普入」

现前我们看到这个世界,诸位在报章、在资讯里面,每天都能够看到,这个世界不安定、不太平,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大多数都没有安全感,这是非常可悲痛苦的现象。我们再仔细一观察,古往今来,许多的圣人,这个世界有不少的宗教,创教的这些神圣都提倡要爱世人。天主教、基督教是全世界最大的宗教,传得最广,伊斯兰教、佛教,每一个宗教的创始人都提倡神爱世人;佛家所说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神爱世人」的意思完全相同。伊斯兰教的经典,几乎每一段经文的前面头一句:阿拉是仁慈的。由此可知,这些教主、神圣,他们心目当中,确确实实没有国家界限、没有族群的界限,也没有宗教的界限,心胸都是广大的,都是「普入一切世间」

这些宗教传到今天至少都有一千多年,基督教两千年了,如果是再往上推,从《旧约》里面去看,超过四千年。佛教在中国历史上记载,也有三千年。印度教就更早,印度教是佛经里面讲的婆罗门教,现在世界公认他们至少有八千五百年的历史,他们自己说有一万多年。这些宗教在全世界传播、弘扬,普入一切世间。为什么今天社会还是这样的动乱?还是这样的不安?这些救世主降临在这个世间、在这个地球,并没有带给我们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没有带给我们安定和平的生活环境,这是什么原因?实实在在说,神真的是爱世人,佛真的是大慈大悲;我们怎么知道?从经典教诲里面知道的。

他的爱,他的和平安定、繁荣幸福,我们要懂得,不是他赐给我们的,我们以为要求他赐给我们,这个观念错了,这是迷信。应当是我们学习他,向他学习,实践他的教诲,这就正确了。基督教徒要学习耶稣,伊斯兰教徒要学习穆罕默德,佛家的四众弟子要学习释迦牟尼佛,他们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我们要认真向他学习,把他的言教都落实在自己的生活上,落实在自己的工作里面、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就落实了。人人都能够依教奉行,佛的经典,每一部经最后一句:「信受奉行」,这就是神圣、诸佛菩萨的加持,是他们对我们的保佑,是他们对我们的恩赐。是这个意思,不能搞错,这里面决定没有迷信。

我们要深深体会得,佛教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其他每一个宗教,我仔细去读他们的经典,跟佛教没有两样,又何尝不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这些宗教的创始人,都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我们后人尊称他为神圣,中国人对於神的解释、对於圣的解释,意思很接近,这两个字的意思都是说,他对於宇宙人生真相通达明了,而没有障碍,《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样的人,我们就称他作神、称他作圣。由此可知,简单的讲,神人、圣人就是一个通达明白事理的人,对於事理迷惑而不通达、不明了,佛法里面称为凡人、称为凡夫,凡圣差别在此地。

经论里面常讲,凡夫觉悟了,他就是圣人;圣人迷惑了,他就是凡夫。然后再告诉你,凡圣不二,怎么不二?凡夫跟佛过去不二,佛过去没有成佛的时候,他也是凡夫;我们现在凡夫,跟佛过去在修行、初发心的时候,不是不二吗?凡夫跟佛不二。佛跟凡夫也不二,凡夫闻到佛法,将来修行证果成了佛,那跟他也不二了。佛在经里这些话讲得都很多,我们要细细的去体会,尊重自己的性德,不再迷惑颠倒,就能够转凡成圣。这是这一生我们作人唯一的一桩大事,其余都是鸡毛蒜皮,小事,不足以挂怀;换句话说,应当完全放下,这样就对了。

学佛是这个学法,修学其他一切宗教都没有例外。我们从《华严经》里面得到很大的启示,世出世间所有的贤圣、所有宗教里面的神圣,乃至於宗教的领导人、宗教的传教师,哪一个不是诸佛如来的化身?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其他宗教听到我们这个说法,他要是真正懂得意思他会点头,他要不懂这个意思他就反驳,「我们的上帝是你们佛的化身」?我们点头,没错,是一不是二。站在他那个教的立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就是他们上帝的化身,这一解开,拉平了。《华严经》上讲「主伴圆融」,一个主,其他都是伴;在佛教,释迦牟尼佛是主,其他宗教教主是伴;在基督教,基督是主,释迦牟尼佛也是伴。主不是一个主,各个都能作主,这才叫「一」。所以「一」,不是独一,是任一,在佛法里面看到清净平等觉。

如果再要跟诸位说真实话,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哪一个众生不是诸佛如来化现的?都是。诸佛如来是什么?不是一个人,你把诸佛如来看作是个人,问题就发生,你就讲不通了。诸佛如来是自性,《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跟识是一不是二。我们说话为了方便起见,说心是体,说识是用、作用,体跟用是一桩事情,不是二,所以佛法讲心性就讲得不少。称佛、称如来,称佛是从相上讲的,换句话说,从事上讲的;称如来是从性上讲的,是从理上讲的。我们把这些名词的含义都搞清楚、都搞明白,这问题就解开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哪一法不是心性?哪一法不是如来?哪一法不是诸佛?法法皆是。

为什么会有十法界?为什么会有六道?这里面总的说法,就是迷悟不同。彻底觉悟,在事相上成佛了;迷惑颠倒,在事相上,这是凡夫。生死凡夫,从事相上讲,不能从性体上讲。从性体上讲完全平等,没有两样,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必须深深去体究,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本是一体,这是佛在经上常说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才讲到真正的圆满,究竟的圆满,他在相上当然是「普入一切世间」。我们今天在事上普入,宗教的传教,确实不论哪个宗教都不分国家、不分族群,都在那里传播,都希望一切群众信我的教,这就是普入一切世间。

他是普入一切世间群众,没有普入一切世间宗教,宗教跟宗教对立,我不入你的教,你也不入他的教,这还是不能普入;这个入,他只入了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他不能入。这又是什么原因?还是妄想分别执著。学佛的人,不要说他不接纳其他宗教,佛门里面还要分宗分派,天天还在吵吵闹闹,彼此格格不入,这是什么原因?对於诸佛菩萨的慈悲完全不了解,他只慈悲他自己小圈圈里面的人,不同宗派的人他就不慈悲,那不同宗教的人当然就更不慈悲;不但不慈悲还对立,一对立之后就变成斗争,这个事情多麻烦!人走上了斗争,社会怎么会安定?世界怎么会和平?民生的福祉全被他破坏了,这不是佛法。

佛法我们要牢牢的记住:「清净、平等、觉」。佛法是对於世出世间一切众生真诚平等慈悲,这是佛法。念念利益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影响一切众生,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不能做坏样子,做坏样子是破坏佛法。做些什么样子?佛没有定法可说,佛说法非常讲求现实,现前社会环境,有哪些弊病、有哪些错误、有哪些缺陷,你把它纠正过来,就叫做佛法。现前社会里面,根本的缺陷是迷惑颠倒。所有一切的错误,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归根结柢迷,没有开悟;换句话说,对於事实真相不明了,所以才产生许许多多错误,这是根本的原因。我们怎样帮助这些社会大众,帮助自己?首先要自己觉悟,自己觉悟了,才能够帮助别人觉悟。

我们看看现在社会上,儿女不孝父母,父母不爱子女。也许有人听到我这个话提出反对,「我很爱我的儿女」,怎么个爱法?儿女需要什么东西,统统满足他的愿望;请一、两个佣人在家里照顾他,自己忙著自己的工作,一个星期难得跟儿女见一次面,这叫爱护?这个不爱护儿女。怎么样叫爱护儿女?做父母的人天天跟儿女在一起,这叫爱护。生下来之后就交给佣人去管,亲子之间没有感情,这个小孩长大之后,对父母没有亲情,孝敬怎么能生得起来?为什么古时候的人懂得孝道?古时候儿女是父母,特别是母亲亲自带大的,这个感情深,这个恩德厚。从小跟著母亲,时间短的也有十年、八年,时间长的可能到二十年,不离开母亲。父亲虽然有工作,早晨吃饭一定在一起,晚上吃饭一定在一起,白天父亲出去工作,早晚一定是团聚的,这叫真正爱护子女。子女的孝敬,从这个地方培养出来的。现在人只顾自己,不要下一代,所以到自己年老的时候,子孙不孝,不照顾他,果报就现前。

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要是不孝父母,怎么会尊师重道?所以孝道没有了,师道跟著也就完了。孝道跟师道是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这几个人能懂?几个人能体会得到?佛教我们什么?「净业三福」头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你要问佛教教的是什么?佛教彻始彻终教人孝亲尊师。佛度化众生从根本度起,就是要把这桩事情做出来给大家看。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不敢说是自己说的,清凉大师在玄义里面告诉我们,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没有一句是自己的,古佛所说的。所以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一样,「述而不作」,这是什么?尊师重道。我所讲的不是我的,老师是这么说法的,尊师!现代人满脑袋是要创造、要发明,跟别人学的,也否定、也不承认是跟他学的,是自己的创造。为什么会有这样错误的思想?这种错误思想果报不堪设想,果报都是在恶道。何以故?不顺性德,他是悖逆自性。悖逆了自性,变现的境界就是三途六道;随顺性德,是一真法界,是四圣法界。这些境界全是自己心性变现的,不是从外头来的,佛家常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的毛病在哪里,社会的病态在哪里,对症下药。讲经说法,这个经典没有错误,文字也一句没错误,今天的讲法跟过去的讲法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今天众生得的病跟过去众生得的病不相同,经典给我们是原理原则,我们决定不违背这个原理原则来开方子。所以我们看到一部经,自古以来,每一个朝代都有许多人注解,注得都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他在那个时候,面对著那些群众是些什么状况,他那种讲法就能帮助那些人,就能叫那些人破迷开悟,修行证果。时跟地变迁了,对象不一样,讲的方法就不同了。我们如果拿古人那个注解,依照注解一成不变来讲,现在人都不得受用。所以经教字字句句是活的,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它是圆融的。为什么是圆的?它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自性是圆满的,从自性里面流出来字字句句,也跟自性一样圆满。所以它真的是无量义,深广无际,应用无方,我们要看环境、看对象,怎么跟他说。

我们自己要怎样契入境界,这是现前第一桩大事。自己不能入境界,你就没有办法了解经典的义趣,你读了这个经典,对你的生活不起作用。所以第一桩大事情,就是怎样帮助自己契入境界。这个我们在讲席里面说得很多,我们之所以不入境界,就是自私自利,就是这个念头,所以入不了一切世间,起心动念都为自己。那要怎样才能够入境界?入境界,在事相上说,就是入一切世间;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与一切众生都能够做最好的朋友,才能入。不同国家的人、不同种族的人、不同宗教的人、不同文化的人、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各个都是好朋友,你就入境界了。你做不到,做不到原因在哪里?没有爱心,自私自利。果然能够爱护一切众生,就像爱护自己父母、兄弟姊妹一样,像爱护自身一样,你这个念头一转,就叫做超凡入圣。

佛法里头常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方便就是帮助众生的方法无量无边,但是它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帮助众生成就圆满的佛果,这个方向决定不错。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介绍西方净土讲得最多。跟我们讲其他的道理只讲一遍,没有重复过的,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重复很多遍。所以《无量寿经》在中国有十二次的翻译,非常可惜,那个时候的经本都是手抄本,数量太少,容易失传,现在留下来的本子只有五种,有七种失传了。这五种本子古大德细心参详,告诉我们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版本,就是梵文的原本有三种不同;换句话说,至少佛在一生当中,讲《无量寿经》是讲过三次。这跟其他经典不一样,其他经典只讲一次,没有重复讲第二次的。失传的七种没见到,如果失传的七种见到了,可能发现讲得更多次。所以古人肯定,《无量寿经》是世尊在一生当中多次宣说。这无怪乎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讲,「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以这个为最主要的,帮助众生在一生当中成就无上道的方法。

五种版本现在我们得来是容易,古时候你要看到五种本子,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就有一些大德大发慈悲心,将原译本编成会集本,使你看到一本,等於五种本子都看到了。这是大慈大悲,这是大开方便之门。第一次会集,王龙舒居士,王居士只看到四种本子,你想想看在宋朝时候,以他的身分地位,搜集《无量寿经》,五个本子都搜集不到;唐译《大宝积经》「无量寿」这一会,这个本子他就没看过。我们从这个地方知道,古时候找经本难,太难太难了。所以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里面只搜集四种原译本,这是收经不足。《大宝积・无量寿会》里面,有一些经文前面四种本子没有。但是这个会集本,确确实实对於弘扬净土,劝人念佛往生,收了很大的效果,所以他的本子收在《龙藏》里面。明朝莲池大师注解《弥陀经疏钞》《疏》《钞》都是莲池大师自己做的,引用《无量寿经》,一半以上是引用王龙舒的会集本。所以古德会集《无量寿经》,这也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无非是劝导大家信净土,发愿求生净土,目标是这一个,归元无二路。

现在有一些人反对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他没有细细想想,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哪一个经本都是会集本。为什么?会集过去古佛如来所说的,他自己没有创意,述而不作。孔老夫子留下的典籍也是会集本,会集古时候圣贤的,这个太明显了。而最明显的是我们佛教里面朝暮课诵是会集的,现在做很多法会里头忏仪全部都是会集的;水陆法会是会集的,《梁皇宝忏》是会集的,《慈悲三昧水忏》也是会集的。你们看看所有这些忏仪,哪一个本子不是会集的?我们要深明此理,这个会集就是方便有多门。目的、方向是一个,归元无二路,无非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转恶为善、转凡为圣,这是永远不变的方向,永远不变的目标。只要这个方向目标正确,都是佛说的。

我往年在台湾「大专佛学讲座」开课,我开的是《了凡四训》、开的是《感应篇》。曾经有一位法师,这个法师从小出家,资格比我老,身分地位比我高,有一天遇到,他把我训了一顿。他说:你是个讲经的法师,尤其现在教大专学生,你为什么不讲佛经,你去讲些外道?我听了奇怪,我说:我没讲外道。他说:《感应篇》《了凡四训》,这不是佛经,这是外道。我这才明了,才恍然大悟,他说的是这个。我说:这两样东西是佛法法印印定的,佛法法印印定它就是佛经,它就不是外道。他说:什么法印?我跟他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不是佛教的法印?他听了之后,脸红起来,走了。你们想想看,《了凡四训》《感应篇》内容是不是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就是佛经,何必一定要这么执著?

佛在经上讲得多清楚、多明白,佛经有五种人说,不一定是佛自己说的。除佛自己说的,其余四种人所说的,只要符合佛的法印,佛都承认这是佛经。所以小乘经有三法印,大乘经有一实相印,跟释迦牟尼佛教诲的宗旨完全相同,这叫法印。何况我开这两门功课,不是从我开端的,你要来问我、责备我,你也搞错了。什么人开端的?印光大师开端的,你要找他,你去问他。他老人家首先提倡,我们在后头接著干,他带头的。所以许许多多的怪现象在末法发生,我们一定要懂得。

许多人批评,都来告诉我,我说整个天下人都反对夏老的会集本,我不敢反对;什么原因?老师传给我的,如果我们背叛了老师,我们立足点就没有了,我不违背老师的教诲。你们没有受过老师的嘱咐,你可以批评,你可以说。我受过老师的嘱咐,所以我有讲这部经、弘扬这部经的使命。这在佛法里面祖祖相传,我如果要违背了,甚至於批评,我的罪过是欺师灭祖,欺师灭祖的果报在阿鼻地狱,我不愿意去。所以没有受嘱咐的人,那是另当别论。我是承受老师的教导,老师把这个本子交给我,我接受了,所以我们坚定不移。

这么多年来,确确实实依这个本子学净土的人数增加了,念佛的人多了。这个本子好懂,你把五种原译本拿来看看你就晓得,会集得好,容易懂,非常契合现在人的根性。所以这个方便门开了之后,「普入一切世间」,怎么知道普入?我自己讲经四十一年,四十一年经验告诉我,我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讲经,讲其他的经跟讲《无量寿经》,听众不一样;讲《无量寿经》听众特别多,讲其他经典的时候,最多也不过是讲《无量寿经》听众的一半,都没有超过三分之二的。由此可知,这个会集本的法缘殊胜无比,得到大众广泛的欢迎,从内心生起喜悦。为什么?他听懂了,他才能欢喜心。原译本不是不好,是古代翻译的,在那个时候一般人看得懂,现在人看起来很困难;他看不懂,兴趣就没有了。这是为什么这些祖师大德要重新会集,道理就在此地。所以记住「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会集是个方便。

何况夏老自己也非常谦虚,他希望这个本子出来之后,能够引导一切大众认真去细读五种原译本;换句话说,他这个话的意思,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这个会集本是五种原译本的导读。这个意思好,你要没有这种指导的话,你对於读五种原译本的心发不出来,不想去研究这个东西,看到这一本导读,兴趣来了,有这个意愿,让你去读五种原译本,功德无量无边。我们五种原译本统统读过了,我还是愿意受持这个会集本。我不但把这五种原译本统统印出来,还将龙舒的会集本、彭际清的节校本、魏默深的会集本,再加上夏老的,《无量寿经》现存的版本九种,我把它印在一起,便利大家,你全部都看到。你欢喜受持哪个本子都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哪一个本子都好。为什么?你都是念阿弥陀佛,你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凡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地都是平和的、都是宽容的,如果执著这个、否定那个,我看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为什么?哪有吵吵闹闹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不可能的事情。这些道理我们平常都要懂。

所以不仅佛门里面,所有一切宗派法门,我们要平等的尊敬,看《华严》末后五十三参就知道了。五十三位善知识修学的法门都不一样,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自己谦虚,推崇别人,这是佛在此地教导我们的。《华严》是世尊示现成佛第一部讲的经,第一部经里面就教导我们修学的良好态度,我们要把这个意思引伸,对待世间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学术思想,也都要包容,也都要尊敬。读了《华严》之后,我们很清楚、很明白,本是同根生,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思想,就像一棵大树不同的枝干,根是一个。所以任何宗教、任何学术思想,只要深入,真正像佛法讲的彻法底源,你的问题全没有了,都解决了,什么争执都没有了。所以诸佛如来看到一切众生,不管你讲什么他都点头,为什么?人家真正彻法底源。我们没有找到根本,在枝叶上,这个枝跟那个枝会打架;找到根本的时候,原来是一家,原来是一体,什么都化解了。由此可知,这个世界的动乱纷争,根本解决之道,用佛家的术语来说,「深入经藏」「深解义趣」,问题就解决了。

我们跟其他宗教往来,绝不拉信徒,绝不拉他,「你要信我的教」,不需要,这是错误的。我们鼓励他,深入他的经藏;他要入得深,到最后跟我们就变成一家。他入得浅,他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如果我们也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想法不一样、执著不一样,就产生矛盾,就产生对立,这个化解很困难。一定要深入,深入到最后,一个根生的,原本是一体的,都没有错,都对。这个问题才真正得到解决,才真正能够「普入一切世间」,得大解脱,这是我们要知道学习的。它另有很深的义趣,在后面赞颂里面,我们读到赞颂的时候,再来详细的研究。

经典,我们从前面读到此地,每一位菩萨,这个主昼神也是法身大士;从偈颂里面来看,不只法身大士,诸佛如来化现的,应以主昼神而得度者,即现主昼神而为说法。《普门品》大家念得很熟,就是这个意思。楞严会上佛说得很明白,诸佛菩萨度化众生,是要实现他的本愿,初发心的时候都发过这个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他有这个智慧、有这个能力,这个愿是要兑现的。如何兑现?「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向善的意愿,有希求破迷开悟的意愿,他就来了。用什么身分来,说些什么法门,都没有一定。现身说法,不在佛菩萨那一面,在我们众生这一面。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里怎么想,他就怎么示现,所以才契机。他所示现的,跟我们想的不一样,我们就不喜欢了。所以佛菩萨没有一定的形相,也没有一定的说法,这样才能普入。如果有一定的形相、一定的说法,决定不能普入,会有许许多多的障碍。他因为没有一定的形相,没有一定的说法,才能普。虽然说法、形相不一样,他的原理原则决定一样,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然后才知道如何来学习。

特别是在我们现前这个世界、这个地球,《华严》最契机,能帮助人开悟,了解事实真相,心胸拓开,知道整个地球一切众生是一家人,我们要用这样的心态去看一切众生。佛在经上教我们,年老的男子是我父亲、女子是母亲,年岁小的是我自己的儿女,跟我年龄相彷佛的是我们的亲兄弟姊妹,一家人,整个世界一家人,要互相尊重、相亲相爱、互助合作,不要有误会,不要去打架,这个世间安定和平、繁荣幸福就能够落实。这个事情要靠教学,除教学之外,其他一切手段都达不到,所以教学是神圣的事业。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