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五四讲) 2000/9/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54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迦楼罗王偈颂,第四首:
【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念普现无边行,如是难思佛境界,不退庄严悉明睹。】
不退心庄严迦楼罗王,长行里面我们看到,他是「得勇猛力入如来境界解脱门」。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如来境界」正是这一首偈里面所说的。怎样才能入?「绝思则入」,这才是真正的勇猛精进。其实大经里面常说,生佛平等。『如来一一毛孔中』,这是讲空间里面最小的,「一毛孔」,我们身上的汗毛一毛孔,空间最小的,『一念』是时间最短的,这是说到时空里面最渺小的,能展现出诸佛如来在果地上,不仅是果地上,无量劫的修因都能在其中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这是不思议的境界,第三句说『如是难思佛境界』。可是我们有没有想到,我们凡夫毛孔、一念能不能现境界?如果说不能,那佛跟众生不平等,迷悟就有差别,就不能讲迷悟不二,就不可以讲性相圆融。由此可知,一切众生毛孔、一念,没有不现境界的。
为什么如来一毛孔、一念是自性变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众生,凡夫,乃至於恶道众生,毛孔、一念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没有两样,但是所现的境界不同?如来所现的是无量劫的修因证果,所展现的是无比殊胜的功德法,而我们凡夫所现的是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业障变现的果报,这是所现境界不相同,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如果深明此理,你才真正明了感应道交的道理,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一切众生上可以与一切诸佛感应,下也能够与一切众生交感,这才真正体现得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个「众生」包括诸佛如来,为什么?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相分,是一体的。不是一体,怎么能感应?我们这一个人身体是一体,一切众生就像身体的细胞一样,一根汗毛虽然小,不管在哪个地方,你把这汗毛拔出来,全身都感觉到疼痛,这就是感应的道理。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别人没关系,那你就完全把这个事情搞错了,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有密切的关联。
众生迷惑,迷失了自性,思想见解、所作所为违背了性德,受许许多多冤枉的苦报。十法界、六道轮回都不是真实的,就像梦幻泡影一样。人在六道里面就好比天天做恶梦,这个恶梦还没有醒过来,彷佛是这个状况。诸佛菩萨示现在梦境里面,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理跟事我们要细心去揣摩、细心去体会,然后才知道怎样学佛、怎样如法,使我们的修学能够得到殊胜的成果。
清凉在此地,这个注子注得好,偈颂没有注子,长行有注子。长行注子里面跟我们讲,「绝思则入,方为勇猛」,这是很好的开示。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境界就现前了。这个境界是《华严经》里面常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无量,无量是一」。「一毛孔」是一,「一念」是一,「无边行」是多、是无量。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是性德。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自性没有大小、没有生灭、没有来去,《中观》里面讲「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这是讲自性的现象。所以这个境界佛给它定一个名词叫「不思议境界」,菩萨契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在《四十华严》经题上看到的。八十卷经这一段的经文叫「入法界」,用得简单,「入法界」,四十卷说得详细。两个合起来看,我们就了解什么叫法界,法界的定义是什么。《四十华严》题目上「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原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叫做「法界」。法界决定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能够说得出来的,也不是能够思惟想像你能够想得到的,「如是难思佛境界」。
「佛境界」,诸位要记住,不是毗卢遮那佛的境界、阿弥陀佛的境界、释迦牟尼佛的境界,如果这个说法与我们就不相干。佛是什么?佛是彻底觉悟的意思。如果我们彻底觉悟了,这个境界就现前。经典这个作用,我们也就恍然大悟,经典有两个作用:没有悟的时候我们在迷位,经典帮助我们觉悟,它是我们修行的指南,是我们修行的标准,对我们非常有用处;第二个作用,我们觉悟了,觉悟之后经典对我们的作用是印证。我们所悟的,展开经卷跟经上讲的一样不一样?如果是一样的,你这个觉悟是正确的,佛佛道同,你是真的觉悟了,给你做印证。如果你觉悟了,悟的跟经上讲的境界不一样,你是邪觉,不是正觉,你那个境界是错误的。这是经典住世的大用,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
然后我们就能够观察到,这个世间有一些人说他开悟了,说他证果了,说他成佛、成菩萨,但是看看他的言行跟经上一比较不一样,这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的他是菩萨、他是罗汉、他是佛再来的,他的思想见解行为必定跟佛经上是相同的。我们在历史上可以找到一个绝佳的证明,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真的是觉悟了。他虽然没有学过佛法,而且还不认识字,所以这个东西与文化水平不相干,六祖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关键在哪里?绝思就能入。换句话说,真正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才能入佛的境界。不是说你要拿很高的学位,你要读很多书,你才能够悟入,不是!所以学道这桩事情,跟世间求学是两把事。
中国古大德也说得好,道家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所以道跟学是两个途径。「为道日损」,「损」是放下,把你所有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恢复到清净平等,你就能入境界。世间为学的人,他是要吸取别人的经验,所以为学要天天增长。「益」是天天增长,天天要加多,广学多闻。广学多闻不是学道,学道不能广学多闻。我们现前,在我们这一代,过去也有,现在几乎是全面的,把为道方法舍弃了,用为学的方法来学道,这一种方法的成就,可以成为世间人所讲的「佛学大家」,称为「佛学家」,成为佛学博士,与道毫不相干。你所学的就是儒家所说的「记问之学」,你记得很多,你听得很多,不是自性流露的,所以与觉悟人总是隔一层。
惠能大师的方法我们要能体会,他是一个标准完全用「为道」的方法来求道,所以能在短时间就成就了。他虽然没有学过,听听他所讲的,跟佛经教没有一句不相应;不但相应,古人讲经讲得一些不能透彻的地方,他都明显的跟我们说出来。由此可知,古人虽会讲经,也能入一些,入得不圆满,所以讲得不透彻,能大师讲的东西透彻,这个非常难得。他怎么学的?看破、放下而已。真实的功夫,真实的学问,从这儿建立的。所以「为道」跟「为学」是两个途径、两个目的,怎么能用同样方法?
中国古人教学跟我们现在人教学不相同,现在人教学纯粹是用为学的方法,中国古人教学偏重在为道,所以方法约束不多,很简单,但是严格受持,陶冶学人的德行。佛教导我们东西也是非常简单,讲的是详细,纲领并不多,抓住纲领,守住原则,依教奉行,我们就能契入。入这个境界之后,这个境界是正是邪、是真是妄,细观经论就明了,经论给我们做证明。为什么经论这么多,佛说了四十九年说不完?他「一念普现无边行」,「无边行」四十九年怎么能说得完?四十九年也只说个大概而已,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只要大概不错,你悟入无量无边的理事都不会错,有世尊的经典给我们做印证。
菩萨德号有「不退」这个字样,清凉大师跟我们点醒,「不退」就是精进,精进就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叫真精进。由此可知,为什么我们会有退步?退步,实在讲,是对於世间这一切诸法留恋而不肯放下,这是退转的真因。境界上种种诱惑,勾引你的贪瞋痴慢,这是退缘。因缘具足,哪有不退的道理?由此可知,真精进就在真放下。真放下,自然就不退转,这才能入佛境界。所谓「入佛境界」,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常说的「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就是佛境界;也就是经上常讲的「法界」,宇宙人生真相。再看下面这一首:
【佛行广大不思议,一切众生莫能测,导师功德智慧海,此执持王所行处。】
这一首清凉大师有解释,他前面一个声明,「但第五偈,或有前脱,故略释之」,这是梵本传到中国来,这个地方有脱落。前面注解里面也有说明,《华严经》的版本有许多本子这一句漏掉了。菩萨得法是「能竭众生烦恼海」,《疏》清凉大师说,也有本子是这么写的:「大海处摄持力迦楼罗王,得能竭众生烦恼海解脱门」,所以这部经把这一段文补进来了。他老人家解释,「初二句」,就是第一句跟第二句,「甚深广大」,『佛行』。佛是究竟圆满彻底觉悟的人,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广大不思议』。
何以说「广大」?大乘法里面常常说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佛心,这是觉悟者的心量。所以佛任何一个念头,任何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是有利於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个行广大。不仅仅是给我们眼前一些众生做好样子,这个心量不大,这可以思议的,他是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做模范、做榜样。诸佛如来现身说法就是为的这个,决定没有自己,所以叫「觉者」。这里头加上一个「自己」,就迷了。《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迷了,这是凡夫,决定不是菩萨。
菩萨是梵语,意思是觉悟的有情众生,玄奘大师翻作「觉有情」。换句话说,他情并没有断干净,只是觉悟了。到如来的果位就不叫觉有情,称为「佛」,佛只是觉,没有有情;菩萨觉,还有情。那个情是什么?我们现在很清楚,菩萨的情是无明没断,无明是情。执著他断掉了,分别他断掉了,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他叫「觉有情」,他的无明烦恼没有断尽。等觉还称菩萨,为什么?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一品生相无明也断了,那就称「佛」,不称「菩萨」;完全称「觉」,不称「觉有情」。这些名词术语,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我们现在在哪个路上?我们有情,有情有没有觉?如果觉,那你现在已经在菩萨道。
可是觉是有条件的,必须要破我执才叫觉,我执没破不能叫觉,这是觉的最低限度的标准。也正是佛在《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菩萨决定无我相。诸位要晓得,无我相,见惑断了。这个时候我们所观察到的,他起心动念、一切所为决定是为众生,他所示现的一切形相决定是给众生看的,没有自己的受用,全是在表演,全是在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这个人是菩萨。如果这里头还贪著有我,这个人不是菩萨,这人是凡夫。如果执著我,贪著我所,利用佛法达到贪著的目的,这个人是魔,这个人所作所为是在消灭佛法,有意无意他在干消灭佛法的事。
难怪古人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为什么?出家人要不明白这个道理,「我」没有放下,虽然出家了,还是争名逐利,还是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有意无意当中,不知不觉利用佛法做手段,达到自己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贪欲,果报在地狱。这一桩事情是很严重的事情,不是小事,虽然在佛法里面闻法、诵经、念佛,阿赖耶识种下了金刚种子,这是可喜的;但是前途还有长劫轮回,不免三途,这是可怕的!什么时候在六道里面这个罪受满了,再遇到善缘,善根出现,真正能觉悟了,那你这一生就成就了。
我们今天得人身、闻佛法,有这样的殊胜机缘,一定要知道,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不知道有多少次做错了事,拿著佛法、利用佛法求自己的名闻利养,这一生很幸运又遇到佛法殊胜的因缘,在经论里面体悟到这个道理,观察到这些事实的现象,我们就再不能错了。从前错了,没有关系,这一生当中不再错了。必须把名闻利养、自私自利、贪瞋痴慢、五欲六尘放下,决定不要再沾染,一心一意学菩萨,为众生做种种示现,完全没有自己,给诸位说,这个生死就了了。有我才有生死,不再执著我了,诸位想想谁生死?生死不可得了,这叫「了生死」。
生死的根就是我执、就是身见,有身见就有生死、就有烦恼、就有果报,三途苦报,就有六道轮回。「我」没有了,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最低的果报也是四圣法界,这就永脱轮回了。这一桩事实在讲就在一念之间,这一念能不能转得过来,转过来就超凡入圣。小乘须陀洹果都是圣人,虽然他还没有离开六道,佛在经上说,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证阿罗汉果,出离六道,决定不堕三途。由此可知,自私自利的妄想、妄执把我们害苦了,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头流转,原因就在此地。原因虽多,这是第一个因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佛跟我们讲「无我」,「无我」的意思要清楚,不执著这个身是我。六道凡夫普遍的现象是执著身相是「我」,执著贪瞋痴的对象为「我所」,这是绝大的错误,根本的错误。
我们要从大乘经教跟现实的环境,我们眼前依正庄严,在这个当中觉悟,在这个当中去体会,学习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广大不思议行,学著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念念为正法久住。正法怎么样久住?不是盖个大庙,塑造一尊菩萨的金像铜像,流通经典,这是不是佛法久住?不是的。真正佛法久住,是在我们自己真正做到「信、解、行、证」,法才能久住。我们把这四个字做到了,社会大众对佛法才生起敬仰之心、尊重之心,起而效法学习,这才能久住。
佛门种种设施,这在历史上我们都常常看到,有所谓「法难」,被人破坏了,被人消灭了,这里面有天灾、有人祸,探究它绝灭的因素,都是在没有人去信受奉行。没有信解行证的人,这些设施就会被社会大众误认为这是迷信,迷信当然要破除,社会大众破除迷信无可厚非。所以真正灭法,是我们学佛的弟子不能依教奉行,不解经义。学佛的人虽然多,迷信,不是正信,正法焉能久住?今天我们看到这首偈,「佛行广大不思议」,真的不思议,一切众生都以为这是迷信,这个过失是谁造成的?不是佛菩萨,经典我们展开没有过失,字字句句都是劝人为善的,都是教人觉悟的。所以我们细心反省检讨,过失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对於经教了解不够透彻,没有依教奉行,所以才招致许许多多的法难,这能怪人吗?
清凉大师在第三句的解释好,「福智相严,行通因果」,下面说「因深果远,已不思议」。『导师』是对佛的尊称,他所给我们做的样子,我们要学习,是一个道道地地彻底舍己为人,他做出这么一个形象出来。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谁活的?不是为自己活的,不是为他家庭活的,他是为一切苦难众生活在世间,他没有自己。他活在世间帮助这些苦难的人,哪些是苦难的人?迷惑颠倒是苦难的人,造作恶业是苦难的人。哪些是有福的人?断恶修善的人有福了,破迷开悟的人有福了。我们用这个标准来观察,世间有福的人太少太少了,苦难的人太多太多了。
佛的标准跟我们世间人的标准不一样,世尊所示现的是纯善,示现的是纯福。所以我们「皈依佛,二足尊」,「足」是圆满,佛的智慧圆满,佛的福德圆满,这个福德是不造恶业,觉而不迷,这是福德圆满。我们起心动念还没有把我忘掉,这个念头、这个形象,没有智慧,没有福德;没有智慧,没有福德,是六道里头的生死凡夫。什么时候我们真正觉悟了,真正回头了,我们的行为众生看到也没有办法测度,他对你赞叹,他对你敬佩,但是他对你的所为莫能测,他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几个月前我在香港,亚视何守信问过我一个问题,世间人都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己好像是正常的。这个话误导众生,诸佛菩萨不为自己,天也没有诛他,地也没有灭他,天地还尊敬他。现在人所说的比这两句话还要严重,西方社会人常说,「贪婪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这个更是误导众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这个念头的人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贪婪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有这种思想行为的人决定不会离开三恶道,我们很清楚、很明白。这个误导众生,果报也不可思议,他所受的苦难也是『一切众生莫能测』。我们明白我们的确是很幸运,在这样严重误导之下,还能觉悟,还能回头,头脑还能够清醒,这不能不说是过去多生多劫善根福德的薰修,我们在今天才能遇到这样殊胜的法缘。
今天面对著佛法,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学佛「福智相严」,要学佛的福德相,要学佛的智慧相。充满智慧,圆满福德,充满智慧是真看破,圆满福德是真放下,你的形象无比的庄严。「行通因果」,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一不是因圆果满,因中有圆满的果德,果里面有圆满的因行。跟前一首偈所说的「一念普现无边行」,念念都圆摄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个都不漏。这正是大乘经上常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都不漏。这是菩萨真实的学处,我们应当在这里头学。
大师在注解后面说了一句,「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盘,则行为果果,皆绝言道。佛行,如出现品」,这留到后面再讲。什么是「大乘大般涅盘」?「大」是赞叹的意思,「般涅盘」是梵语,翻译的名词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四谛里面翻作「灭谛」,「般涅盘」翻作「灭」,灭什么?灭烦恼习气。灭见思烦恼、灭尘沙烦恼、灭无明烦恼,三种烦恼灭尽了,叫「大般涅盘」。三种烦恼里面只灭见思烦恼,尘沙、无明犹存,这也叫「般涅盘」,这是小乘的涅盘,四果罗汉、辟支佛所证得的,大小乘的涅盘从这个地方区别。还有一个通常翻译的,翻作「圆寂」,「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这个也翻得好。实在讲,只要把三种烦恼灭尽,自性的三德密藏自然现前。法身、般若、解脱是功德,这是德;灭三种烦恼,我们现在讲妄想分别执著,灭这三种叫「功」,这是功夫。这三种烦恼灭了,你所得到的就是法身、般若、解脱,这是圆满的功德,所以称之为「圆寂」。
可是现在这个「圆寂」,很多人把它错用了,出家人死了都叫「圆寂」。如果说死了就圆寂,就入大般涅盘,那我们都不需要修行,决定会入大般涅盘的,这个意思搞错了。入大般涅盘的人,不一定是死了,活的时候入。像唐朝惠能大师,他要不入大般涅盘,五祖忍和尚就不会把法传给他。大般涅盘在中国俗称作「得道」,修行证果、得道,都是这个意思。这里面大般涅盘有浅深差别,这在《华严经》上最明显了。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就入大般涅盘,初入,入得还不深。无明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无明破尽,证到圆满的果位,那是究竟的大般涅盘。由此可知,般涅盘有圆满,有圆证、有分证,从初住到等觉叫「分证」,不是圆证,如来果地上叫「圆证」。
这是一行,这叫「如来行」。清凉大师这个提示重要,这个提示里头的意思明显的告诉我们,「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这是如来行。这是经上一句普通的话,在这个地方这个意思更深,他讲到「大乘大般涅盘」,那就是要息灭见思、尘沙、无明烦恼,要证得法身、般若、解脱。「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是小乘,学佛确实从小乘才能契入大乘,小乘的基础都没有,怎么能够契入大乘?大乘教义比小乘更深更广,贪瞋痴是在见思烦恼里面,尘沙、无明里头都没有贪瞋痴,所以小乘只能证得个偏真涅盘,小般涅盘,他不是大般涅盘。
能如是学,他说「行为果果,皆绝言道」。「行为果果」,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深,就是前面讲的「行通因果」,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相续。因不可思议,果也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太广大了,真的是菩萨修大因、证大果。在《楞严经》上,因称为「如来密因」,果称为「首楞严王」,这是不思议的广大因果。根本都在要除尽自私自利的念头,要生起利益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心愿。你能如是学,在佛法里面就称为你是大乘根性的众生。佛将众生分五大类,从性上分,这大乘根性。果然能够落实,那你就变成圆顿根性,这一生当中必定成就,成就殊胜,一切众生也是莫能测。我们这个样子,才真正叫学佛。
所以在学习,典型、榜样非常重要。我们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我过去在台中,李老师常常教导我,在古今大德当中,我们找一个榜样、找一个模范,向他学习。他介绍我的是印光法师,这是他的老师,我们以他做榜样,我们能够学得到。当然第一个好榜样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可是他的行谊我们学不到,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我们决定做不到;学印光法师,行,我们可以做得到。可是一定要记住,在精神这一方面要学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圆满的因果,圆满的因行果德。在事相上,现实的事相上应当学印光法师,这才契机,学释迦牟尼佛是契理,理机双契,成就自己真实功德,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作斯示现,就等同乘愿再来,我们已经转自己的业力为愿力了。这是大海处摄持力菩萨所学、所成就的法门,帮助众生断烦恼、证菩提,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事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学。好,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