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四六讲)  2000/8/2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46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迦楼罗王长行,第五句:

【大海处摄持力迦楼罗王,得能竭众生烦恼海解脱门。】

这一句清凉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诸本多脱」「脱」就是缺少这一段,这种现象在佛经里面常有。我们知道佛经传到中国来,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古时候印度这些经本都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用线穿成相当笨重的经典,线要是断掉,叶一定就散开,很容易遗失,往往遗失几片几叶经文,常有的事情。所以说有很多本子里面,没有这一节。可是偶尔也有一些本子经文上说,「大海处摄持力迦楼罗王,得能竭众生烦恼海解脱门。多是古疏本脱,今依有本。然偈约能竭,说佛福智」,就是偈颂的文有,而长行这一段文没有。偈颂里面,「佛行广大不思议,一切众生莫能测,导师功德智慧海,此执持王所行处」,这个到我们讲偈颂的时候再介绍。

我们现在看这一段的经文。这一段经文意思非常明显,首先我们要明了菩萨名号的含义。佛法里头点点滴滴都含无量义,决定没有例外。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的一毛一尘,毛是我们身上的汗毛,这是身上最小的,尤其是毛端,汗毛的毛端、尖端,正报里头最小的;依报里面最小的是微尘,所以佛常讲一毛一尘。一毛一尘都能遍容虚空法界,毛端没有放大;法界,我们不说法界,说世界,法界意思比世界广大得多了,咱们就讲世界,讲小一点;世界没有缩小,毛孔没有放大,世界可以装在毛孔里头,这是我们一般人没有法子想像的。这个叫「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华严境界,佛讲这是真的。什么时候你能够契入这个境界,你算是入门;你没有入这个境界,你没有入门。这个门是大乘之门,大乘之门是一真法界之门,我们要懂。

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你去看看,那就是大乘入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入门,《大佛顶首楞严经》也是大乘入门。楞严会上菩萨为我们示现,二十五位菩萨展现他们的圆通,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入门。所以观音菩萨有三部经,是三个不同的等级:《楞严》是圆教初住菩萨,观音菩萨示现初住菩萨;《华严》里面他老人家示现的,第七回向位的菩萨;《法华经普门品》里面所现的是等觉菩萨;都是观音菩萨,他在哪个等级不一样。好像有的在小学、有的在中学、有的在大学,楞严会上好比是小学,小学观音菩萨,华严会上好比是中学观音菩萨,法华会上那是大学的观音菩萨,不一样。

自己什么时候契入境界晓不晓得?晓得,很清楚、很明了,智慧现前。智慧现前的时候,什么叫「智慧现前」?我们从现相上来说,无论你观察什么,你看经也好,你看报纸也好,你看到这些所有一切物质现象,一一现象里面你都观察到无量义,这开悟了。一沙一尘,跟佛所讲的无量无边的经典完全相应,这才入得了境界。我在一片树叶、一粒沙土里面,没有看到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我没有入进去。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在一粒沙尘之中,何况是《大方广佛华严》?这是跟你讲事实。所以佛在经上常讲,世尊在一毛端上转大法轮,什么叫「转大法轮」?讲经说法。佛的讲经法会在哪里?毛端,在毛端里头。听众,菩萨、比丘几万人,在一毛端里头。

我们今天为什么入不了这个境界?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佛说话丝毫隐瞒都没有,我们要想契入这个境界,你听佛的话不就明白了吗?没有别的,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是烦恼的根源,这『烦恼』比喻做『海』,海是既广又深,我们讲无量无边的烦恼。广深是无始劫以来染的习气,你说有多深?放下了,舍弃了,你就恢复自性。我想放下,我想什么方法把它放下,能放得下吗?放不下。因为你想的那个方法就是烦恼,烦恼怎么能对治烦恼?什么方法能放下?什么都不想,就放下了。可是这里头又有一个危险,什么都不想了,又怕堕在无明里头。无明是什么东西?什么都不想,什么也不知道,这叫无明。什么都不想,什么都知道,这叫见性。确确实实什么都不想,样样清楚、样样明了,这智慧开了。所以诸位要记住,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道,你自己要清楚,你走的是无明的路。什么都知道,心里面分别执著很多,这是凡夫,这叫邪见。邪见是什么?知见里面带著有烦恼,叫邪见。知见里头不带烦恼是智慧,差别就在此地。

菩萨名号关系很大,『大海处摄持力』,这是迦楼罗。迦楼罗前面跟诸位介绍过,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里面,从事於航天这个事业。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并没有航天这个行业,但是他在三千年前,就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的告诉我们,用海阔天空的心量观察一切众生,你才有能力帮助众生破除烦恼。这里把烦恼比作大海,大海里面的水就比喻做烦恼,怎么能把大海水都让它枯竭?这个也比喻断烦恼难,断烦恼就像竭海水一样。佛在经上有个比喻,小乘经上说的,断见思烦恼那个难,佛比喻说「如同断四十里的瀑流」,瀑流就是瀑布。这个瀑布有多大?四十里宽,一下把它断掉,让它不流。这是只讲见思烦恼,断见思烦恼就这么难,那尘沙、无明就不必说了,让我们从比喻当中想想。

菩萨在此地有什么能力帮助我们众生断除烦恼?这是名号里头六个字:「大海处摄持力」「大海处」是讲智慧、心量,就是佛家讲的真如自性;「摄持力」是自性起用,若不是自性起用,你就没有办法断你的烦恼。可是我们自己要盼望著,明心见性之后,再来断烦恼,那到哪一辈子你才能明心见性?可是心性不能现前,烦恼永远不能断除,这个难,难在此地。於是佛法里面有所谓顿修、渐修,哪一类是顿修的人?顿修的人都是无量劫修行功夫已经成熟的再来人,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看到六祖惠能,这就是的。他圆顿根性不是这一生天生的,不是的,无量劫薰修成种成就的。这一生遇到缘,因遇到缘,果报立刻现前,顿悟现前。我们过去生中没修,这一生中纵然遇缘殊胜,没有因,有缘没有因,也不起作用。有因没有缘,像惠能他有因,如果一生都遇不到佛缘,他也不行,那只好等来生。他遇到缘了,遇到一个人念《金刚经》,正好给他碰上,他静静的听人家念什么,他一听就明白了。念的人不明白,听的人明白;念的人是有缘没有因,听的人是有因没有缘。因重要,因是无量劫薰习成种的,跟烦恼一样。

六道凡夫无量劫是烦恼薰习,成为业障的众生。恶业种子一遇到五欲六尘、名闻利养,那是缘,马上就契入,他就造业了、就堕落了,恶的果报就现前。那些菩萨们无量劫薰修的是佛种子、菩提种子,菩提种子的缘在这个世间就不同,可是它一遇到,一遇到就契入佛的境界。具足菩提种子业因的人有一个特徵,这个特徵决定是寡欲知足,跟一般人不一样;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看得很淡薄,绝不贪图这些享受;跟一般不相同,一般人见到这个都去争取。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观察就了解,世出世法都不例外,古今中外皆然。

创业的时候,从前李炳南老居士讲,创业的时候个个都是菩萨,全心全力、同心同德开创事业。以佛法来说,建道场,大家要发动去建一个大道场,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到外面去募捐化缘,道场一建立好之后,争名夺利,彼此反目成仇。什么原因?利摆在面前,享受摆在面前了;换句话说,利益分配不均,於是人心就变了。所以炳老常讲,建道场的时候人人都是菩萨,道场建好之后人人都变成罗刹。由此可知,烦恼习气多重,抵不过名利的诱惑。在你没有名利的时候,你的心地很纯洁、很单纯,能听圣人教诲,我们要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名利当前,这一些教诲忘得一干二净,很少不变心的,很少不堕落的。这是什么?这就是魔来诱惑。在我们今天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上所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就是魔,境界都是魔,你六根所接触的全是魔境。魔境里头不受诱惑,你是菩萨再来,不是菩萨再来做不到。

我们培训班同学,一百个人当中,我们不期望很多人成就,只期望能有一、两个成就,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如果想有很多人成就,十个、二十个,这个太奢想了,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有十个、二十个人能成就的话,全世界众生有福报。为什么?往后去决定是太平盛世,长治久安,有这么多菩萨出现。一、两位,那是续佛慧命,不至於让佛的慧命断去;有很多位出现,那这个世间就大治,众生的大福德因缘现前了。

我们自己应当勉励自己,人人都有佛性,果然省悟过来,就是乘愿再来。什么省悟?自私自利的念头拔掉了,这个人清醒过来了,这个人虽然没有入佛门,距离佛门不远,非常接近;还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与佛门是远之远矣。佛门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六道跟这个完全相违背。我们学佛,也知道自己业障深重,求佛力加持,接引往生净土,这是我们一生当中唯一的一个愿望。往生净土的条件我们必须要具足,如果不具足,佛非常希望接引我们,我们不具足条件,这个没有办法。条件是什么?古大德常说,「信、愿、行」三资粮。信什么?古人讲的话确实既究竟又简单,「信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信释迦、弥陀决定没有骗我们」,这个话说得没错,可是这两句话里头的含义好深,我们这两句话就做到了吗?世尊跟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说了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这三经专门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可是经上讲得很清楚,那个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不能把它漏掉。「这个世界这么好,我要去」,我们的心行都不善,去得了吗?由此可知,「信」这一个字意思多么深、多么广。这三部经上字字句句,你都要搞清楚、搞明白,你的「信」这一个条件才具足,不是含糊笼统的信。含糊笼统的信都能往生,那真的是万修万人去。

为什么时下念佛的人这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是不是那几个人很幸运,侥幸往生的?决定不是,决没有侥幸的。他懂得,他具足,放下身心世界,恢复到清净心;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他心里头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自私自利、没有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心里头只有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只有本师阿弥陀佛,这种人才能往生。带业往生是带烦恼习气的根,不是带现行,现行就是你依旧发作,这个不能往生的。烦恼习气有没有断?没有断,确实没断。如果断,刚才讲的,你就入佛境界了。我们不能入佛境界,就是烦恼习气没断;没断,能信净土,能信净土经教里面所有的教训,你信你就会做。从哪里做起?佛讲得很清楚,从净业三福做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十善业道经》是我们修行的根本,你没有这个基础,你就决定不能往生,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枉然,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的心行不善。人家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不善的人,你怎么能进得去?你进去跟人家格格不入,不是别人不能容你,是你自己不让别人容纳,那有什么法子?

十善业道修得很好,往生是凡圣同居土。往上去,「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种人往生生方便有余土。我们有没有受持三皈?没有,受的三皈是假的,形式,不是实质。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上皈依受戒,佛菩萨未必承认这是真的;你要真正做到,虽然没有形式,佛菩萨都承认。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依靠经典的教训。我真的回头了,从什么地方知道真回头?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依靠经典教训。就像善导大师教导我们的,他的话说得非常恳切,在《观无量寿佛经注疏》里头,「上品上生章」,诸位去念念你就晓得。这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佛教给我们做的,认真努力去做;佛不准我们做的,决定不可以违犯。像十善业道,十善佛教导我们,我们一定要去做到;十恶,佛不许我们做的,我们决定不能做。从这里开始,这叫修行。我们天天念经、天天念佛,行为、观念丝毫没有改变,这有什么用处?你每天念再多的佛、念再多的经、磕再多的响头,都没用处,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无济於事。你要把念头改过来,把行为改正过来,才管用。

《坛经》里面讲「三皈依」讲得那么清楚,「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觉正净是自性三宝,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觉。什么是「觉」?佛经上讲的都是觉。我们现在没有见性,不知道什么是正,不知道什么是邪,经本是标准,对於经教有坚定不移的信心,绝对标准。所以从自己妄想分别执著回过头来,一心一意依经典的教训,这叫皈依佛、皈依觉;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依经典教诲,这叫正知正见;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社会上种种诱惑回过头来,一心向佛,这是皈依净;我们真的回头了,真的有依靠了。所以现在佛菩萨面前传授的那个三皈,假的不是真的,我们一定要觉悟,假的不作数。传戒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真的,懂一条做到一条,你就得一条戒。得戒有少分、有多分、有满分,五戒里面你做到一条,你得一条戒,你做到两条得两条戒。是要你认真去做到,决不是在戒坛里头搞形式。我学佛算是比很多人幸运一点,遇到好老师跟我讲真话,章嘉大师教我的,受戒决定不是形式。有很多人重视那些形式,那是妄想分别执著,真正有智慧的人重视实质,我真做到了。你真做到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承认,你是受戒了。世间的戒牒,哪个道场开戒你都去受戒,你搞了几百张戒牒,佛菩萨都不承认,废纸,这要懂!

这是真正「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不犯威仪是不犯过失,事相上不犯过失,日常生活当中不犯过失,生西方净土生方便有余土。菩提心发出来了,净业三福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是弘法利生,这样的人往生净土生实报庄严土,不一样。净业三福三条是净土: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三种业因。所以我们自己要想想有没有信?想想同居土的业因我们有没有具足?什么叫「孝养父母」?什么叫「奉事师长」?这个意思也很深,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过去「净业三福」这三条,做过专题介绍,好像留著有录音带。

下个月份,马来西亚槟城邀请我去做两天的讲演,四个小时,题目就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用四个小时来讲,不能细说,也只能简单介绍而已,很重要。无论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这是学佛的根基。尤其是十善业道,不但是佛法修学的根基,我们看看所有世间宗教都讲到,可以说是世间所有宗教共同的修行基础,我们要是把这个事情看轻,你就大错特错了。你要是疏忽了,果报决定在三途,这是烦恼的根源。

人决定要觉悟,在这个世间很短暂。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我们更应当有体会,三、四十岁的人,想想过去三、四十年,不是一弹指就过去了?往后再三、四十年,跟前面一样,好像比前面过得还快,转眼之间,这一世就过去了。想想这一世之间做些什么?真的是一事无成,一文不值,有什么好骄傲的?弘一大师给我们做一个榜样,他晚年他叫「二一老人」,他写字很多署名叫「二一老人」,这「二一」是什么?第一个是「一事无成」,第二个是「一文不值」。这个我们现在称为「一代高僧」尚且如是,我们跟他比差得更远了。他一事无成,我们有什么成就?他一文不值,我们还能值几文?这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聪明人要为来生来世去著想,这一生不要了、舍弃了,这一生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放下,修来生福,这聪明人。来生福里面,无比殊胜的,就是求生净土。求生净土真的不难,就是后来祖师大德附加上去这一些经典,五经一论,总共才六种。六种的分量都不大,现在印的,我看看印的小册子,薄薄的一本,净土五经,五经一论都在里面,现在印的字小,所有宗教里头没有比这个更少了。又何况这六种东西,五经一论六种东西里面,只要采取一样,专修专弘,长时间薰修,你就决定成就。所以一切诸佛,都赞叹这个法门,都赞叹阿弥陀佛。这个法门简单、容易、稳当、快速,这些条件所有法门里头都没有,我们能遇到真正是大幸。遇到而不相信,遇到而不发愿,真叫可惜了!

我们如何真正做到「信愿行」这三个字,这一点很重要。这三个字要是做不到,这一生空过了。「行」,意义尤其是深远,行是什么?学阿弥陀佛,要学得像。阿弥陀佛没有在我们这儿,我们也没有见、没有听说过,在历史上有记载的、确实可考的有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的代表,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样子,我们老老实实能够效法释迦牟尼佛这个样子,行了,就能成就。释迦牟尼佛万缘放下,人家样样想争取的,他全盘放下。你们争名、争利、争享受,他一样都不要,念念为利益众生,念念为造福社会。

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印度没有统一,跟我们中国春秋时代差不多。中国历史上记载八百诸侯,一个诸侯就是一个国家,八百诸侯就是八百多个国家。我们在经上读到,常常念到大国百里,它的领土一百里,大概相当於现在一个县,小国有三十里、五十里,现在一个小乡镇,秦始皇才统一中国。而且这八百诸侯,分布在不是现在中国领土这么大,都是分布在黄河流域跟长江流域,面积实在不大。印度当年的状况,亦复如是。我们在经上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护法,十六大国王,那个大国王他们的领土也不过是方圆百里而已。

世间人所争的,佛统统放下,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佛做的是什么?了生死、脱轮回的大事业。世间人所争的、所取的是轮回里面的事,轮回里面的事你要是不肯舍弃,你怎么能脱得了轮回?你怎么能得到解脱?这是我们读佛经不能不深思熟虑,细心去体会,好好的观察,这里可以得到智慧。真的看清楚了,搞明白了,才知道释迦牟尼佛所作所为正确的,一丝毫错误都没有。我们能够这样做,发愿求生净土,焉得不生?所以自己往生有把握。十法界,十条大路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取西方净土这一条成佛的捷径,是真有把握,一丝毫忧虑怀疑都没有,我们这一生没有白来。过去生中无量劫生生世世都错了,这一回不错了,这走出去了。

这一桩事情,诸位想想,谈何容易!我们大家都有净土的因,缺乏的是净土殊胜的缘,因缘具足,净土果报就现前,这才是断烦恼究竟的办法。可是这样究竟、这样快速、这样稳当圆满的方法,如果我们不能克制现前的烦恼,这个机会就错过了,所以必须克制现前的烦恼习气。果然克制,你就觉得并不费力,确确实实得大自在、大安乐。经论里常讲「转烦恼成菩提」,为什么放下会有大安乐、大自在?转烦恼成菩提了,你就生活在真实究竟智慧之中。你转不过来,你是生活在烦恼习气里面,你受折磨,你生活得很苦;转过来之后,你生活得快乐,这个世间的人没有能比得上你自在快乐。

这个境界只有你自己契入,你才能证得,你才能明了,说不出来的。所以佛家讲的「离苦得乐」这一句话,你才证明了,真的是离苦得乐。你要不能放下你的烦恼习气,你永远在苦,乐想像不到,跟你讲你也没有办法体会到,必须要自己证得。自己证得,首先要放下;不肯放下,你决定不能证得。这个事情佛只能跟我们说明、跟我们讲解,劝导我们,佛没有办法把我们推进去,那做不到的。所以佛只能是指路,跟你说明这个路前途是怎么个走法,路一定要自己走。他没有办法帮你走,路是要自己去走的。清凉在《华严经》上四科:信、解、行、证,你要真正能够证得,一定要行;你不行,你怎么会证得?诸佛如来对我们的帮助,只能帮助我们信,帮助我们理解,行证帮不上忙,行证纯属自己的事情。我们今天行之不力,问题出现在我们信不真,我们的解不透彻,对於自己烦恼习气太重,没有能力克服。没有能力克服,还是在信解的不真、不透彻。果然你信得真、解得透彻,你就有能力克服你的烦恼。

人不是生而知之,都是学而知之。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就的人,我们仔细观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好学,这些人决定是尊师重道,好学不倦。世出世间的善知识,我们叫老师、好老师,都是诚心诚意的教化众生,哪些人得利益?好学的人得利益。不是真正好学的,亲近他一辈子都不得利益。这个事情有,很多。我们看这个善知识、好老师身边,现在人所讲的侍者,这最亲近的,一天到晚不离开的,不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什么原因?不好学。天天亲近都没用处,不但对於善友的德行、学问没有学到,反而增长自己的烦恼习气;认为「我天天在老师身边,我这个身分跟别人不一样,高人一等」,傲慢的习气现前;随著傲慢,里面贪瞋痴的烦恼就会时常被勾引。都是不好学之过。

真正好学的人,不一样。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夫子的日常生活,「温、良、恭、俭、让」,他的学生,好的学生必定学会了。温厚(温和厚道)、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决定学他,这是德行。这个德行推展到古今中外都是真理,永远受人尊敬,这就叫真理,我们为什么不肯学?这是出自於内心,佛家讲性德的流露。我们看诸佛、看菩萨,再观察祖师大德,哪一个不如是?决定没有损害别人的念头。为什么?损害别人就是损害自己。损害自己哪里?损害自己的性德。他怎么能这么作法?

所以有同学问,明心见性,契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一真法界是一个什么现象?我们中国人常讲气象,什么样的一个气象?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合一,叫一真法界。你还有二,二哪里能入得进去?所以一真法界叫「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一真法界。我今天还有二,起心动念我还跟别人对立,你就不能契入。只要你是对立的,你修得再高,也是在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四圣法界天台大师讲「相似佛」,不是真的,是相似的佛境界,不是真佛境界,真佛境界是一真。所以你要会用功,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如何能够把它一元。我们今天讲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六道、是十法界,多元变成一元就是佛法界。一元是真的,多元是假的。一元是根本,多元是枝叶,枝叶总是归到根本。我们利益别人是利益自己,我们陷害别人是陷害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这是如来果地上境界,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么多的人,这么多不同修行的方法,入一个境界,解脱门都是入一真法界。这就是佛家常讲的「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都是归到一真,多元要归一元。不仅仅是雍正在《十善业道经》上谕里面所讲的,「三教同出於一原」;不仅仅是三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也同出於一源,这是真话。「道并行而不悖」,这是事实,同出於一源。我们如果真的有这个认识,多元文化里面我们才左右逢源,才能真正做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多元跟一元是一不是二,《华严》「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多不二」,一是根,多是枝叶繁茂,没有冲突。

所有一切冲突误会,都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产生的误会。明了事实真相的人,这些隔碍都没有了;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断尽了,不可能再生。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妄想执著天天在增长。这也是学佛法的难处,这个难关要怎么样把它突破,我们的修学就一帆风顺,这是很多同修关心的事情。关心是一桩事情,如何去体认那又是一桩事情,真的要想在佛法里得到「真实之利」《无量寿经》上讲得好,三个真实,「真实之际」就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像刚才讲的一、多,一元、多元。一元、多元是哲学上的名词,我们借用,含义不相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要深深去体会,要细心去观察,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

你要是不肯时时观察,这个「时时观察」,我用这个名词大家好懂,就是禅宗里面讲的「疑情」。宗门祖师大德常讲,「小疑就有小悟,大疑就有大悟」,你没有疑情,你永远不会开悟。疑情不是怀疑,怀疑怎么行?也就是常常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不要去求答案,你求答案永远求不到。你放在心上有这么一桩事情,精神逐渐逐渐集中,不想别的,单单存在这个问题,不定什么时候、什么因缘豁然开悟,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不是你思考得到解决,思考得到解决是假的不是真的。豁然大悟,就像睡觉一下醒过来,一跟多的真相现前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也是《华严经》佛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完全呈现在你面前,你悟入了。

其实这个事情什么时候不呈现?什么处所不呈现?觉悟人悟了之后,人家问他:你见性了,性在哪里?随便拈一物皆是,无有一法不是,无处不是、无时不是、无物不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物是什么?那是多,那是多元,就像一棵大树一样,那是树枝、树梢、树叶、花果。一是什么?一是根本。根本跟所有这一棵大树是一体、是整体的,不能分的。所以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四句话就把事实真相圆圆满满的烘托出来。

禅宗不说,要你自己去证得,悟入、证得;教下说,说了之后,叫你去证。这是两个法门,两种不同教学的方法,这称为「宗门教下」。宗门难,必须上根利智才有办法悟入;教下是中下根性的人得利益。你跟我讲,等於说路给我指出来,我照这个走,一路走一路求证,这就叫好学,真干。烦恼习气虽然多,我要一年比一年减少,不像禅宗是叫你一下就断掉,我们是慢慢来。走到功夫真正得力的时候,月月减少。初学的时候总得要一年比一年少,你才会有进步,然后要进步到一个月比一个月少,再进步,现在讲一个星期比一个星期少,你的功夫就突飞猛进了。要真干,从你日常生活当中能看得出来,从你学经教,更明显能看得出来。为什么?智慧没有开,这个经教不懂,看注解也不懂,学得很辛苦;开了之后,字字都放光,字字句句无量义,讲不完的、讲不尽的,从这里看出来了。

所以不放下怎么行?放下是放下障碍,放下障碍自性本具般若、本具的德能、本具的相好,你把这个障碍放下。总的说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佛经的名词叫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是妄想,尘沙烦恼是分别,见思烦恼是执著,只要把这些东西彻底放下,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恢复,这不是从外头来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