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八三讲)  2000/3/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83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龙众长行,第六句:

【云幢龙王,得开示一切众生大喜乐福德海解脱门。】

龙王修学证果的法门,叫人看到、听到都能够生欢喜心。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开示是「佛大慈悲,是福德海,二资粮满」,这个资粮就是慈悲跟福德这两种,「然后得故」「众生慈福」,比喻作「百川」「佛毛示现,以表同体。既知同体,自然朝宗。因示悟入,故得大喜乐」《钞》里头还有个小注,诸位看看就知道了。从注解里面,清凉大师更是明显的指示我们,这是诸佛如来示现的。

佛大慈悲是福德海,大慈悲从哪里来的,我们要知道。我们也很想发慈悲心,为什么慈悲心偏偏发不出来?我们很想行慈悲行,为什么慈悲行也不能够落实?聪明人一定会找这个原因,把原因找出,然后消除原因,我们的愿望就都能落实了。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智慧;智慧是什么?智慧是彻底明了事实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实在不明了,不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关系,实在是不明了。虽然接触佛法,也在认真读诵修学,下了这么多年的功夫,还是不明了。为什么这么说?如果真的明了,你的观念会改变,只要我们习气、老毛病都还没有改变,就肯定没明了。能知决定能行,不能行决定是不知,如果你说我知道我做不到,那个知不是真知,真正知道了,彻底明了了,没有做不到的。古德常讲「知难行易」,行不难!我们在《法华经》上看到,龙女八岁成佛,难在哪里?

凡圣实际上只一念之差,一念觉,这就成圣,凡夫成圣,一念迷圣就变成凡。知难,正因为知难,所以教育就重要了。古圣先贤,中国、外国,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明白人,哪一个不重视教育?尤其我们在这一部经上看到,大圆满、究竟美满的教学,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认知、去体会。诸佛如来以无比的神通,示现一切依正庄严,目的在哪里?教化一切迷惑众生。示现佛菩萨的形相是教化,示现天王、天神的形相也是在教化,示现人王、大臣、宰官、长者、居士、童男、童女,依旧是在教化;我们看到这一段,示现众神,也是在教化。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大慈悲,慈悲真的到了究竟处。

众生无始劫以来迷失了自性,遇不到这是善根福德薄,遇不到诸佛菩萨教诲;实际上,诸佛菩萨的教诲永远没有中断。大家不要在佛经上看到,佛出现在世间时间很短,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只有一万两千年。佛法灭了之后,到下一尊佛出世,经上告诉我们,《弥勒下生经》说,这当中间隔时间太长太长了,五十六亿年,以亿为单位,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是一般讲法,这当中没有佛法了。是不是真的没有佛法?真的没有佛法,佛的大慈大悲何在?我们要晓得,佛度化众生永远没有间断,不过是不以佛的形相出现。为什么不以佛的形相出现?众生没有这个福德,是这么一个原因。佛改变一个身分出现,还是在世间,这真是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如果真的有灭法,那佛不是舍弃众生吗?不舍一人,就讲不通了。

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佛嘱咐地藏菩萨,将来法灭尽之后,到弥勒佛出世之前,这么长的时间,地藏菩萨主持教化众生,代理佛教化众生。我们就想到,诸佛菩萨一定是示现像地藏菩萨这种身分,像《华严经》种种不同的身分,依旧在世间,哪里是佛法真正有灭?佛为什么说灭?这个灭是方便说,勉励我们,警惕我们,赶紧抓住机会,不要等佛法灭了之后,就没有机会再学佛了,是这么一个道理。都是属於善巧方便,接引大众这一个措施,我们在一切大乘经里面多读读就明白了,就把佛的真实义体会到一些了。

我们要成就,没有大慈悲心不行。我们知道现前社会,劝人作恶,人都欢喜,他都赞叹,他都拥护你;劝人断恶修善,他都把你看作冤家、看作对头,不喜欢接近你,而且还想方法来抵制你、来折磨你。这是什么原因?一切众生堕落在贪瞋痴慢的火坑里头,陷得太深了。他把这些东西,把贪瞋痴慢、五欲六尘,以为这是他真实的利益,坚固执著,决不肯轻易放下。我们今天劝他放下,那谈何容易!几乎举世之人,都在这里争权夺利,哪一个肯放手?这一代的众生,从小就看到这个现象,就养成这个习气,再加上无量劫烦恼习气,这才知道真难,真正不容易!

知道真难,真不容易,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真的值得庆幸,在这样一个境缘之中,我们的善根还能发现,还能遇到佛法殊胜的机缘。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所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读到这个句子肯定,他讲的话是真话、是实话。希有难逢,这一天我们居然遇到了,这是何等的幸运!这是何等的福德!可是像我们一样遇到的人不是没有,也有许许多多人遇到,遇到怎么样?当面错过。我们就以近代来看,最近的,民初印光法师,净宗祖师,亲近他的人有多少?跟他学的人有多少?成就的人有多少?再比较起来,印祖学生成就就算相当不错了,没有一个人能跟他相比。李炳南老居士传他的法,在台湾三十八年,亲近他的人多,我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五十万人,跟他学的,成就的又有几个?李老师自己讲,一万个人念佛,真正往生只有两、三个。万分之一、二,不容易!

我们今天闻法了,我们能不能有成就?这个问题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弥陀经》上讲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是接触之后能信能解,这是善根;福德是接触之后能行能证。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这个人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有善根,没有福德,不能成就;他虽然能信能解,他不能行。有福德,没有善根,还有成就;他虽然不能解,也谈不上信,但是他信老师,老师教他老实念佛,万缘放下,他就真的肯干,一生不改变,这种人也往生了,也能成就。由此可知,什么叫福德?福德是死心塌地,没有二念,依教奉行,这个人有福。轻易听信谣言,信心轻易动摇,这是薄福之人,这是薄福之相,这一生不会有成就的。

一切诸佛如来无不劝人修福修慧,福慧的根是从孝敬里面来的。现代人难,难在什么?难在不知道孝敬,从小没有人教他。尤其在现在的社会,现代的年轻人不但没有见到,听都没听说过。文言文舍弃了,纵然古籍摆在面前,看不懂。这是民国以来做了一桩很大的损失,提倡白话文,废弃了文言文,将中国人法身慧命一刀两断。我们的祖宗几千年智慧经验的结晶,希望永远流传给后世,工具就是文言文,今天把这个工具丢掉了,这些无价之宝摆在你面前等於废纸,你没有能力接受。所以废弃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得失利害几个人能知道?现在人要想听古圣先贤的教训必须通过翻译,少数有文言文修养的人,他把它翻成白话文来告诉大家,不能直接去读,这真可惜!

文言文难不难?不难。我手头上还有几本民国初年小学生的作文,原来我大概有六、七本,搬家搬来搬去都搬不见了,现在还剩两本,放在澳洲。将来有机会把它翻印,印出来,给大家看看民国初年小学生的作文,现在大学中文系念,恐怕都念不懂,可能还要查字典、查资料。为什么那个时候,十岁,十一、二岁能写得出的文章,现在大学中文系的人都不懂?现在人不教、不学了。从前小朋友上学念书,亲近老师,一般都是七岁,这标准年龄,聪明一点的六岁。也只有五、六年的时间,文章就写得很可观,对於道理他就通达明了。家长、老师认真的教诲,小朋友也会认真的学习。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从前教的人、学的人都有一份真诚恭敬心,所以能得利益。现在教学诚敬没有了,要用佛法的话来说,感应没有了,哪来的成就?

我们如何培养慈悲心?慈悲心,现在人讲爱心。为什么佛家讲慈悲,不讲爱?慈悲是理智的,从智慧里面生的爱心叫慈悲,从感情里面生的就叫爱,佛家有这一点差别。感情里面生的爱很容易变化,为什么?情绪化,不稳定;智慧里面生的爱心,永远不会变,它有理论的基础。诸位要晓得,情非常脆弱,靠不住,刹那变化,早晚不同。佛法是建立在真实智慧的基础上,所以用慈悲,不用爱。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法,慈悲是智慧真实的爱心,不同於世间人所讲的爱,那个爱是虚伪的、是假的、是会变的、是不可靠的。佛大慈悲,这才是福德海,海是形容深广无际。两种圆满,然后才能够得到。这两种就是我们佛家里面常讲的「二足尊」,智慧、福德两种都圆满,大慈悲才能够现得出来,自然就流露出来大慈悲了。

佛的学生,菩萨、声闻、缘觉、六道当中的弟子,这些人认真学佛,学佛什么?学佛的智慧,学佛的慈悲。智慧是理念,慈悲是行持,智慧落实就叫做慈悲,所以它是一不是二。佛学生学佛,不圆满、不到家。这些就如同江河,江河都流向大海;佛的慈悲像大海,菩萨、声闻、缘觉的慈悲像长江、黄河;六道凡夫,我们也在学,我们就像那些小河流,小的支流,自自然然汇归到大海。这个比喻好!再小的那一点慈悲心,你发的慈悲心与如来大慈悲海相应;这是把佛的大慈大悲比喻作性德,这个福德海大慈悲是自性,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这就是江河支流,它是一体。

在这个经上佛告诉我们,偈颂里面「佛毛孔中皆显现」,长行里头没有,赞颂里头有,这一句是表示什么?表示同体。这个话在《华严经》说了千遍万遍,为什么说这么多遍?希望我们记住。《华严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当然没有办法记住,但是凡是重复遍数多的句子,我们记住了。重复遍数多的,都是最重要的,让我们在这里头豁然大悟。悟什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我们是同体,同一个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要果然能够认知,你知道了,你承认了,你自性里面的智慧、慈悲自自然然就流出来了,还要人劝你发心吗?不用了,自然流露,所以清凉讲「自然朝宗」

依正庄严皆是如来示现,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无一不是自性示现。怎么知道?观音菩萨就从这个地方入门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我们错了,错在哪里?不知回头。菩萨他知道回头,眼见色立刻能从色相上回头,耳闻声就能从音声上回头,一回头就见性了。我们不能回头,怎么样?不能回头,眼见色被色迷了,耳闻声被声迷了,舌尝味被味迷了,乃至於心缘法被法迷了,迷而不觉,这真可怜!这些会修学的人,佛家讲善学的人,他回头,他不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丝毫都不染著。不染著生智慧,染著生烦恼;不染著与性德相应,染著与性德相背。我们看人家学习,回过头来再想想自己是怎么学的,为什么人家六根接触六尘能成无上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搞三途、三恶道?关键就在一个知道回头,一个不知道回头。

回头是岸!回头要回得快,立即回头,才产生智慧,丝毫不能够停留。菩萨修学做这个示现,我们看到了,我们听到了,要觉悟,要明了,要跟他们学习。这些人、这些事、这些物,又何尝不像《华严经》上所说的诸佛如来种种示现?稍稍能够体会得,我们的心行自自然然与普贤大士之德相应,还用得著学吗?还要人教吗?不需要了。对人、对事、对物,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真诚恭敬心油然而生,自然就生起来了。称赞、供养不需要学,无一不尽心尽力。为什么?报佛恩。也如同诸佛菩萨「作斯示现」,会做样子给别人看,广度众生,这才真正叫报恩度苦。你不能做出个样子给人看,你没有觉悟;真正悟入,自然就不一样,一切都会与诸佛如来的心行相应,这就是所谓自然朝宗。

清凉末后一句说「得大喜乐」,这个喜乐就是平常讲的法喜充满。喜乐两个字都不是相对的,如果我们把它看成相对的就错了,那你就不解如来真实义。喜的对面是忧,乐的对面是苦,忧喜之喜、苦乐之乐是六道凡夫有的。诸佛如来法喜充满,那个喜乐是什么?忧喜都没有了,苦乐也没有了,这叫大喜乐,所以它不是相对的。

佛如是,菩萨也入这个境界了,他们示现在六道里面,示现在十法界;尤其是六道,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现出生在印度;在中国诸佛菩萨示现很多,唐朝时候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永明延寿大师也是阿弥陀佛示现,梁武帝时候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示现,寒山、拾得、丰干是宗门里面著名的公案,是阿弥陀佛、文殊、普贤示现的,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示现,近代大家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示现。他们示现在人间,也投胎,也从小孩慢慢长大。我们要问他到底是人还是佛菩萨?真正是诸佛菩萨。他示现到我们这个人间来,不管是什么身分,在他来讲是化土,他不是报土,他是乘愿再来,来演戏,来表演给我们看,这个地方是他的舞台,是他的变化土;我们很糟糕,我们是业报,我们是业报土,他是变化土;我们这个身是业报身,他那个身是变化身。他变的化土跟我们的报土完全相同,他的化身跟我们的业报身也完全相同,这样才能沟通、才能交流。好像是一样,其实不一样,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我们不能不感激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帮助我们成就,帮助我们觉悟。

我们要学习确实是不容易,障难从哪里来的?无量劫中跟一切众生结的恩恩怨怨太多太多了。你结的有恩,今天我们遇到善知识,热心来护持,这是过去生中跟他结的有恩;想尽方法来障碍你、来破坏你,过去生中跟他结的有怨。生生世世跟人家结的怨多,结的恩少,我们要能够把这些前因后果看破,心就得清净,一心断恶修善。对於冤家债主要知道化解,不能再结,对於有恩有德的人要知道报恩,知恩报恩,给社会大众做良好的榜样,我们从这个地方学习。

念念舍弃自私自利,在修学这是根本。人只要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心没有放下,在道业上就是大障碍;不但你这一生不能证果、不能往生,连开悟的悟门都被障碍了。我们哪一个人不想自己开悟?不想自己证果?还希望自己往生品位能高,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能放下就不行,要彻底放下,放得干干净净我们的愿望才能满;开悟的愿望,证果的愿望,往生的愿望,能满愿。佛家说得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教给我们求的道理、求的方法,你明了道理,懂得方法,如理如法希求,没有一样不成功的,这一生想成佛都不难。问题是你要真干,你真懂,你真干。『大喜乐福德海』,这是成就。我们再看底下一尊龙王:

【德叉迦龙王,得以清净救护音灭除一切怖畏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得不多,但是精要给我们点出来了,「慈音智俱,故云清净。净无贪爱,何畏何忧」?慈是慈悲,慈悲里面有智慧,慈悲里头没有智慧就叫爱,就是爱欲,爱欲里头有智慧叫慈悲,所以慈悲心是清净心。我们这些年来,在佛法修学提出一个纲领修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说是五个,实际上是一个,一体。说慈悲,慈悲里头一定有智慧、有正觉,一定是平等,一定是清净,一定是真诚,否则的话,就不叫慈悲;说真诚心,真诚心里面一定具足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否则的话,就不叫真诚;说五个,实际上是一个,这是真心。

真心里面决定没有烦恼,不但没有烦恼,习气都不存在,哪里还会有贪爱?贪瞋痴慢都断了,一切忧悲苦恼永远离开了。我们想想世间人忧悲苦恼多,他忧的是什么?他悲的是什么?他怕的是什么?无非怕既有的会失去,怕这个。当然最重要的一个怕死,这个身是现在得到的,这既有的,怕把它失掉,贪生怕死。有这个身之后,贪恋这个身,附带的身外之物样样贪著放不下,於是这里头才生出忧悲苦恼,这么来的。如果这个人真的觉悟了,这身不是我,生死、得失永远离开,没有了,他还有什么贪爱?还有什么畏惧?自然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才有这许多烦恼。身死了,烦恼和习气不断,带到来生,它去投胎了。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累积的习气无量无边,太深太广了。但是佛告诉我们,虽然甚深甚广,它不是真的,它是虚妄的,因此真实智慧现前,这个虚妄的就被照破了。佛在经上有个比喻,把我们习气烦恼比作千年暗室,千年时间长,黑暗,点一盏灯就把千年暗室破除了。这一盏灯代表真实智慧,真实智慧现前,愚暗自然就没有了。

佛的教学是以智慧为教学的核心,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占二十二年,几乎占一半。从这个现象上,我们就能体会到,佛法的教学是以慧为主。整个佛法教学,不仅是释迦,佛给我们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法界众生,纲领只有三个:戒、定、慧。戒、定都是手段,慧是目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戒学是手段之手段,定是手段,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修学过程当中,一定是因戒要得定,持戒持得再好,不能得定,那你就停留在这个阶程上,不能向上提升,这个错了。持戒为什么不能得定?著相,就没有办法得定。著相是什么?不能够放下分别执著,你就不能够突破,不能提升。我们要问:放下分别执著还持不持戒?还持戒。不是说放下分别执著就不持戒,那就错了。持戒不著持戒的相,你才能得定,不著相心才清净,所以是如理如法。得定之后能不能开慧?也在於你能不能把得定的分别执著放下,你才能开慧。如果你要是分别执著定中的境界,慧就永远开不了,你就住在定境里面,没有法子向上提升。这个道理很深,要细细的去思惟、去体会。

佛法永远是一个整体,不可以分割,理事是一个,性相是一个,一分开来就落在分别执著里头了。如何不分,如何相应,这才是佛法,真正的觉悟,彻底的觉悟。这个道理方法与事实真相,都在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尤其是末后一品,佛菩萨表演给我们看。这个表演意义很深,戒定慧三学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都如是表演,都如是示现。我们从这里头去体会,从这里面去学习,这是真正的佛法。清凉大师给我们说无障碍法,真正佛法是无障碍法,无障碍法里面具足圆满的戒定慧三学,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障碍产生在哪里?产生在妄想分别执著。最严重的障碍这三个统统具足,事事统统都有碍,这四种无碍一个都得不到;如果我们把执著放下,还有妄想,还有分别,理无碍你能够得到,事无碍也能够得到,理事无碍就没有,你就得不到;再放下分别,还有妄想,分别没有了,执著没有了,四个无碍你可以得到三个,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必须把妄想再放下,才能够得事事无碍。事事无碍,具足戒定慧,具足一切佛法,一条都不缺。都表现在生活里面,表现在我们日常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这叫大圆满,受用叫大自在。我们果然认真努力,在这一部《华严》里面可以能够学得到。

实在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智慧,我们在《无量寿经》或者《阿弥陀经》,老实念佛。老实两个字不容易,不老实念佛,未必能生净土;老实念佛,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老实。老实是什么?心里没有第二个念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人叫老实;还有杂念掺杂在其中,这不老实。所以老实人是大福德,这个人决定往生。真信切愿,这个老实,所以很不容易。这两样我们如果一样都学不到,这一生空过了,又一次跟佛结个缘,在佛法里除了结个缘之外什么都得不到,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该受什么样的果报还得受果报,没法子。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勘破这其中的利害得失,我们就不敢掉以轻心,就会很认真努力去学习。

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是以《阿弥陀经》、以《无量寿经》为主,这两种经选择任何一种都可以,深信切愿;以《华严经》为辅助,学多少算多少。能够圆满学习,当然好,对於修净土帮助太大太大了;不能够完全学习,学一部分,都得利益。诸位同学,我们在一块研究,我想大家能够很明显的体会到,我们学一句,一句的利益;我们学一章,譬如此地「龙众」这是一章,长行十一句,偈颂十一首,这是一章;一章有一章的利益,一句有一句的利益,一生受用不尽。那全经,利益当然更是深广无尽!

我们把佛法介绍给别人,佛经里头佛法常讲有全身舍利、有碎身舍利,这从比喻上。全身舍利是介绍人家一部完整的经,给他细细讲解,研究讨论,一部经;碎身舍利是这一部经里头一段、一章、一句、两句,为人演说。世尊在经上常常提示、常常勉励,为人说四句偈,四句偈是碎身舍利。章句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个要懂得,这所谓是契机,一定要仔细观察听众根机,听众现前的需要,以这个为标准。换句话说,我们一定要了解,现前的大众最需要的是什么?最需要的,也就是他现前迷失最严重的。佛在经上常常用医王来比喻,佛是大医王,众生是病人,你要看看他的病,病很多,哪一个病是最严重的、要命的,从重的先治。重的治好了,其余轻的慢慢来,那个容易了。最重的病是什么?

今天最重的病,诸位要晓得,是教育。说到这个地方,使我们想到《三字经》,一开端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性是佛性、是真性。所以德叉迦龙王在此地就是教育,『清净救护音』,教学。今天世界众生是什么?『一切怖畏苦』。你要认识清楚,我们要用清净的救护音,来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佛陀的教育,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育,最重要最重要了。教学,我们帮助别人,假如别人来请我们去讲经说法,诸位想想我们去讲哪一段?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净业三福」。佛说这十一句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第一堂课一定是讲这个。如果是在不常闻到佛法,通常我们头一堂课介绍佛法,认识佛教,把佛法介绍给他。正式第一堂课一定是净业三福,比什么都重要,从这个地方下手,从这儿入门,句句都讲清楚。实际上每一句就是一个题目,一句就是一个题目,细细解说,劝化众生回头是岸。好,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