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七六讲) 2000/3/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76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鸠盘茶王偈颂,第八首:
【清净光明不唐发,若遇必令消重障,演佛功德无有边,勇臂能明此深理。】
勇健臂鸠盘茶王,他得的法门是「普放光明灭如山重障解脱门」。我们现在读他的赞颂,第一句『清净光明不唐发』,「唐」的意思是虚妄的意思,这一句说明「清净光明」的功德,决定不是虚妄的,它有真实的功德利益。真实功德利益,在第二句里面就显示出来了。在此地我们要重视的,就是「清净」这两个字。清净是体,是能发,光明是用,是所发;也就是说,清净是定,光明是慧。慧从哪里来的?因定开慧。由此可知,我们的修学,清净是多么重要。清净心生智慧,《金刚经》上说得那么清楚,「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真实智慧是从清净心来的,心不清净就生烦恼。我们总要记住,心里面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这就生烦恼;离妄想分别执著,就生智慧。智慧跟烦恼都是自性本具的,它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用清净心生出来的就是智慧,用妄想分别执著生出来的就是烦恼。所以佛在经上才告诉我们,「烦恼即菩提」,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也就是随心所变,你是什么样的心,它就变什么法出来。我们懂这个道理,你就晓得应该怎样去转烦恼成智慧,转迷为悟。
这个地方刚刚看到一个条子,上面写了两个问题:「净空法师现向您请求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现在有许多妙音居士到新加坡居士林参学求法,这是否属於攀缘?第二个问题:在一个团体当中,当负责人批评某一个人,其他同修是应该支持负责人,还是同情受批评的人?」我们一看这个是什么?心不清净,自生烦恼;要生清净心,不就生智慧了吗?这就是讲这段文的时候,很现实的这例子就出来了。只要你自己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的智慧就现前了,你的起心动念、一切作为就跟佛菩萨一样。如果你还有分别执著,你是个凡夫,你的想法看法作法都不是正确的。
心地要清净,清净是不为自己。你有智慧,你就能够了解事实真相,为什么?你说这话很笼统,你说一个道场的负责人,这个道场是佛道场还是魔道场?你首先要能辨别这个。佛道场,如果说是批评一个人一定是帮助他,纠正他的错误,帮助他断恶向善,帮助他破迷开悟,佛道场;魔道场,那必定是为了负责人自己本身的利害,这个人於我有利我赞叹他,於我不利我要想办法把他赶出去,来喝斥他,这是私心,那个不是道心,那个是名闻利养的心,贪瞋痴慢的心,不可一概而论。所以你要问的是什么样的道场,这个住持人是佛还是魔,先要搞清楚。你统统清楚之后,魔道场看到笑笑,没有事,心地清净、平等;佛道场可以赞叹几句,这是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称赞如来」。魔道场不称赞,有礼敬,不称赞。礼敬决定是平等的,佛与魔都平等,赞叹就有差别,就这么一点差别。你是正法、如法,赞叹;不如法,一句话不说,人家一问,笑笑就好了。
攀缘、随缘也在你一念的分别。我一心求法,这不是攀缘。攀缘是什么?我到这个地方来学了之后,提高我的身分地位,我可以争取更多的名闻利养,这个心就不善,这是攀缘。你到新加坡来是不是要增加你自己的威望,增加你自己的知名度,增加将来争权夺利的本钱?如果是这些,你是魔道,你不是佛道。佛道是到这个地方来听经、闻法、修行,成就自己戒定慧,息灭自己贪瞋痴,是来帮助断除妄想分别执著的,这就对了。我们这个地方所标榜的、希求的,是希望大家在这个道场,真正修学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起心动念与这个相应,你是真学佛。只要你能有这个心,后面跟你讲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那是自然的,前面是因,后面是果。你心地既然是真诚、清净、平等、觉,你哪有不看破?哪有不放下?哪有不自在的道理?你就决定做到了。所以这十句,实际上只有五句,前面五句是因,后面五句是果。五句的果没有,就说明前五句的因你没修到,你要果然有前面五句的因,后头不必说,自自然然流露的,一丝毫都不勉强。从这个地方你就明了这一句偈的大意,「清净光明不唐发」,这是清净心,我们五句里头的清净,光明就是正觉。
『若遇必令消重障』。我们的「重障」是什么?就因上来讲,是三毒烦恼:贪、瞋、痴,重障。所有一切的烦恼罪过,都是从这个地方生的,所以叫「三毒烦恼」。外面的缘,内有三毒的心,外缘是什么?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内因外缘,於是果就是自私自利,不择手段争名逐利,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这是重障。如何消除?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消除了。你把这个念头从心里面转过来,心地清净,智慧现前,你必定是与人无争,不但不争,处处谦让,欢喜谦让,不是在学,不是在勉强,欢喜谦让,样样都让别人;於世无求,什么都不求,你过的是佛菩萨的生活,神仙的生活。
我今天在此地随缘,绝对不是攀缘,这是李木源来找我,我没有法子,他发的好心,我要帮助他,成全他。他要不发心,给诸位说,我隐居了,我不会出来。我在澳洲搞一个小房子就是准备隐居的,隐居很有福报,我会到那里去学种菜,我去学种菜,我就读书、念佛,自己那边有个小佛堂,那边还有几套《大藏经》,有一套《四库荟要》,图书还不算少。我隐居,种菜、念佛、读经,你说这个福报多大!我念念都想去隐居,什么都想放下,这被李木源害了,没有法子。尤其是这么大的年岁了,世界这么乱,更应当早一天放下。所以真的有几个同学真的想跟我在一起,那你得学一样,学种菜。我们那块土地还可以,有九个英亩,算中国五十四亩,有这么大的地。同学们要跟我一起住,那我就到内蒙古去搞几个蒙古包,我们做寮房,买几个蒙古包去做寮房,生活愈简单愈好,就很自在。所以是人要过人的生活,要过真正清净无为的生活,你说那个多自在!但是如果有人来找你,为社会、为众生,我们不能够推辞,推辞是错误的。我们绝不找人家来做事,人家找到我,我没办法,非做不可,这是随缘,不是攀缘。没有人找我,我得大自在,省心省事,一心念佛。
你要是遇到了,「若遇」就是遇前面「清净光明」,清净光明是一切诸佛的正法。这四个字,不但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包尽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都出不了这四个字的范围。清净是心行,光明是智慧,能消重障。换句话说,我们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不但是不能够转烦恼,说实在的话,减轻现前的烦恼,我们现在还做不到,这个问题严重!
在中国,自古以来真正的大善知识,真正大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通宗通教,这才算是真正大善知识。教下一定是大开圆解,宗门一定是大彻大悟,宗、教、显、密才圆融,这才是个大善知识。大善知识教化一切众生,众生的根性我们不知道,文殊菩萨在《楞严经》上跟我们说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娑婆世界众生六根是耳根最利,所以用音声为教体。音声为教体,那就是讲经说法。几个人听?给诸位说,一个人听就够了,这就是传法,代代相传;能有两、三个更好。中国历代祖师大德,单传的不少人,只传一个人。哪里要那么多人?乱轰轰的,没有这个必要!
什么样人有资格接受承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自己欲望烦恼淡薄。传法的老师还要仔细观察,淡薄到什么样的一个程度,他才敢教你,教你不白教,你真能够承传。如果心地不清净,还有严重的分别执著,诸佛如来来教你都没有用;为什么?你不悟,入不进去。你听得再多,你也能说,全是记问之学,你所讲的东西不是从你心性里头流出来的,所以要懂这个道理。第二个条件,要有大悲心,要有大慈大悲,大公无私,怨亲平等,你能够帮助一切众生。不是说这人我喜欢就帮助他,那个人讨厌我不帮助他,祖师不会传这个人。所以这是祖师选择传人的两个条件,没有这两个条件不会选中你。具足这两个条件的人不多,因此许许多多祖师大德他自己成就了,后来没有传人,这个很多。我们在历史上也看得很多,没有传人的,他不是不传法,找不到传人。
这就是从前李老师常常跟我讲,我们作学生想找一个好老师难,良师益友,可遇不可求;他说,老师找一个传法的学生更难!所以遇到一个,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决定不是偶然的。这样的人有能力接受大法,他闻了之后能信、能解、能行、能证,这是什么原因?就是他具备这两个条件:一个是烦恼轻,我们妄想不谈,分别执著很轻;第二个是有慈悲心,肯帮助别人,欢喜为别人服务。这两种条件,所以他闻法才能信、能解、能行、能证。
信、解、行、证这四个字都重要,到底哪一个是比较上更重要的?各人根性不相同。如果说烦恼障轻,所知障重,解最重要;如果是所知障轻,烦恼障重,那就行最重要;哪一个重,哪个最重要。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的,阿难尊者跟富楼那尊者,阿难尊者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所以他听佛讲经他开悟了,但是在修行证果落在富楼那的后面,富楼那是四果阿罗汉,他是初果。对阿难来讲行重要,对富楼那来讲解重要。佛法哪有定法,看我们害的是什么病,我们的病哪一个病最重,用什么方法来对治。
我们仔细反省一下,我们什么病最重?我们两种都重,所知障也重,烦恼障也重,这个很难治。用什么方法?解行并重,得用这个方法。解行并重,我们今天也在做,效果不彰,不能说没有效果,效果不理想,达不到我们理想的标准。这个原因又在哪里?我们要常常检讨,我们没有真干,所以才有这种现象显出来。没有认真去干,是干了,干得不够认真,所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解门不仅是读经、听经,还得研究讨论,所以师跟友有同等的重要性。有好老师,没有好的同参道友,进步非常不容易。老师教你,老师指路,行是靠自己走路,自己走路要有同伴互相照顾,这样才好。孤伶伶的一个人走很困难,遇到困难就想退步,就不想再走,一定要有好的同参道友,平常在一起切磋琢磨。可见得成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我在台中十年,有老师指导,我们有七个同学,包括我自己七个人,我们七个人每一个星期有一次聚会。因为那个时候出家只有我一个,其他的都在家,他们有家庭、有工作,所以我们每一个星期聚会一次,在一起三个小时研究讨论。十年如一日,相当不容易,七个同学在一起搞了十年,一个星期一次,我们才有这一点成就。你要是没有同学在一块切磋琢磨,单单听老师讲经,很难。所以在台中听李炳南老居士讲经的人太多太多了,为什么成就那么少?没有这一些同学在一起,你才晓得同参道友的重要。同参道友的恩情超过兄弟,这是在菩提道上互相协助,彼此都是真干。我们这个真干,心里想真干,还是有障碍,这就是我平常跟大家所说的我执、自私。这两个是我们修菩提道上很难克服的难关,这个难关不能克服,始终是严重障碍,而且是现前障碍,必须把这个难关突破,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我执。
《金刚经》上世尊教学,我们这在经上看到,小乘须陀洹果,真正是佛门起步,他为什么能证得须陀洹?「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我们现前所讲的放下成见,放下成见就是放下我执,放下自私,自私自利这个念头要放下。放下自己的成见,这是基本,你才能入门。入什么门?在佛法里面讲小学一年级,你才能入学。你要不能放下自私自利,不能放下自己的成见,你永远在一年级的门外;念什么?念幼稚园,我们现在念幼稚园,没有到一年级。到一年级,那恭喜你,你已经证得位不退了。你慢慢的会往前进,升二年级、三年级,你不会退学,不会退转,叫「位不退」。
证得须陀洹果,即使没有遇到诸佛如来,也会有菩萨、罗汉帮助你,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你见思烦恼断尽了,你就能证阿罗汉果,超越三界。在大乘菩萨这是什么地位?初信位的菩萨,大乘初信位的菩萨证位不退。位不退,诸位要晓得,见思烦恼里头见惑断了,见惑就是我常讲的自私自利的念头断了,妄想分别薄了,不是没有,很淡薄,比起一般人那淡薄得太多了。这样的人遇到大乘佛法,「清净光明」这四个字是代表大乘佛法,在此地特别代表《华严》,这才能够消除重障。
我们修学要知道,如果自己的烦恼习气依旧还在,跟去年没有什么两样,自己要觉悟到,我今年学佛这一年的时间白费了,没有进步。再比一比,跟没有学佛的时候比一比,如果还是一样,我们这个佛学白学了,佛法里面所讲的殊胜功德利益,我们一分也没有得到。过失在哪里?过失不在佛,是在自己。我们再回想一下,自己必定是不信、不解、不行,证就不必说了。信,谈何容易!我们没有信,佛教给我们孝养父母,我们根本没有做到,根本就没有把这一句话放在心上,除非读经提起来了,像石火电光,闪一道光,闪完之后再就没有了,这是不信。对於为什么要孝养父母、为什么要奉事师长的道理不明白,所以自己做不到,依旧随顺自己烦恼习气,造无量无边罪业。这个样子遇到佛法等於没有遇到,天天听经等於没听,我们这样学佛,那到哪一天功夫才能得力?这两句偈我们在此地读到,深信不疑。《华严经》我们才读一个开头,序分还没念完,但是在前面经文里面,如果诸位细心体会,我们应当能明了,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我们自己业障习气之重,重到什么程度,真的是无法想像。
第三句教给我们方法,如何消除我们的重障,那就是智慧光明要落实,所以它不是玄学,它不是妄谈,佛教给我们是要兑现的;换句话说,我们是要把它做到的。『演佛功德无有边』,「演」是表演,「功德」,修功有德称之为功德,真修行,真干,真干所起的感应就是德。你修戒,你就得清净心,因戒得定,修戒是功,得定是德;修定是功,开智慧是德,这就叫感应。所以我们修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就必定得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那是你得。看破放下是诸佛如来的功德,自在随缘是诸佛如来的生活,不落实到生活,这是空的、是假的,不切实际。你决定能够得自在随缘之乐,离苦得乐,表演就是表演这个。
看破、放下,说得浅显一点,「於世无求,与人无争」,放下了,争跟求放下了。看破是什么?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你一切通达明了,不但没有争、没有求,反而尽心尽力为一切众生服务。就是闭关、住山、住茅篷、隐居,都是在那里「演佛功德」,都是在表演。表演什么?就是表演於世无求,与人无争,表演给世间人看。世间人都拼命在争、拼命在求,你做出这个样子给人看,让人家看到觉悟了。他在这个社会上拼命竞争,到后来碰得满身的创伤,然后看看你这个无争无求的,他恍然大悟,回头。善根福德有一点的人,他见到这个现象,他就回头了。这是「演佛功德无有边」,所表演的是针对社会现实的病状,今天社会人他们病在哪里,我们要做什么样子,怎样表演给他看,让他回头,让他觉悟。所以闭关、住山、隐居不是消极,你要认为消极,那就错了,完全看错了。
我在年轻的时候不懂这个道理,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历史,每一个朝代史书里面都有「隐逸志」,我对於这一篇总是迷惑不解,这些人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不出来替国家社会做事,他隐居去了,历史学家还要把他作传,这个没有道理。史学家立传,这个人一定是对社会有大贡献的,所谓立功、立德、立言,符合这三个条件,史学家才可以给他作传。这些人立功、立德、立言都没有,跑到深山里隐居去,何必还要给他立传?以后学佛之后慢慢明白了,原来他们立功、立德、立言统统具足,只是用了另外一个形式、一个方式,那是真正在教化社会,说明他有能力争,不是没有能力。没有智慧、没有能力去隐居,那个不算;有智慧、有能力,可以跟人竞争,能出人头地,不争,退下来,让出去,这是大贤,教导社会不要去争名夺利。
任何一个方式,如果是真正发菩提心普度众生,哪一种方式都行,何必一定要有名望、有地位?用不著。什么方式都能成就圆满功德,这何乐而不为?为什么要去争名逐利?这个形象就不好,纵然你争夺得到了,你为天下国家真正尽忠,热心服务,你有负面的影响。所以孔老夫子不争,你们想想看,孔老夫子如果在那个时候搞革命,他行不行?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要现在讲国家组织,哪一个部门里面都有最优秀的干部,他要搞革命很容易。但是革命是什么?革命是个很不好的形象,推翻别人,自己来夺取政权;虽然做得比别人好,但是副作用在此地,引起后人如果对政府不满,就起来推翻,岂不是造成天下大乱?所以夫子不做这个事情,夫子以身作则,留给后人圆满正面的形象,没有一丝毫负面,这个伟大,这称为圣人。
历代的帝王,我们今天知道的,能够说他的名字,没有几个;说孔老夫子,哪个不晓得?你就知道他这种作法多么值得人尊敬,福慧圆满,给后人做最好的榜样,真正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在《论语》里面念到,弟子们对孔老夫子的赞叹,夫子的德行五个字:「温、良、恭、俭、让」,他老人家就是演这个功德,温良恭俭让是诸佛的功德。这五个字落实在生活里面,落实在工作里面,落实在应酬里面,无论什么时候,对人对事对物,夫子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与这五个字相应。
第一个字是大慈大悲,温和、厚道、真诚心,表现自然就温和、善良、节俭,过一般人最低生活的水平,一丝毫都不浪费。古今中外的圣人,都具备这五种德行,自己能够节省一点,就能够多帮助一分,世间还有许多苦难的人,我们对他多一分的帮助;我们自己多一分的浪费,世间苦难的人增加一分痛苦,他们存这个心。我们奢侈浪费惯了,什么时候会想到一些苦难的人,不但平常想不到,遇到了,也想不到,也不肯伸出援手。我们学的是什么佛?我们念的是什么书?这书白念了!
经教,许多人把它看作宗教,宗教产生一个错误观念,只知道独善其身,自己个人修行,不知道佛在经上字字句句教导我们兼善天下。「兼善天下」,这句话是儒家说的,如果用佛法来说是利益众生,我们忘掉这个。四弘誓愿头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句话要用现代话来说,为一切众生服务。经典里面的教训,要落实在服务的项目里头,哪个人懂得?所以修得好的独善其身,那个「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个空愿,希望我将来成佛了再度众生,没成佛现在修自己。菩萨「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这一句话怎么讲?不就讲不通了吗?菩萨,初信位的菩萨起,帮不帮助?帮助,要为一切众生服务,尽心尽力去做。独善其身,住茅蓬,闭关,不问世事,他那个心广大,菩提心,是为天下众生做一个榜样。他不是为自己闭关,不是为自己住山,为令天下众生看到这个形象能体悟、能回头,把竞争的心减少几分。所以他闭关、住山是为天下众生,他还是发菩提心,他没有违背本誓:度一切众生。如果完全为自己,不问外面事,一点念头都没有,这个人不是菩萨,这人是小乘。
第三句「演佛功德无有边」,以你的智慧,善巧方便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无有边」,佛法无边,善巧方便没有边际、没有定法。法从哪里来的?法从众生弊病来的,众生有什么病,我们用什么方法,所谓是「应病与药,应机设教」,大夫给病人处方没有一定的方子,活活泼泼,我们要懂得、要明了。佛法是普度众生,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看看用哪一个方法合适,你就可以用哪一个方法;可以采取古人的成法,也可以自己想新的方法。方法手段不一样,方向目标决定相同,利益众生。可是利益众生里面,你要懂得真实利益、长远的利益,佛讲现前得利益,来生不得利益,这不是真的,这是假的;现前不得利益,来生得利益,这个利益是真的。如果现前得利益,来生、后世都得利益,这个利益是真实的、是圆满的,这是佛给我们把标准说出来了。由此可知,我们不违背这个原理原则,不违背佛陀的教诲,这个利益决定是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决定是帮助众生转迷为悟,到最后帮助众生转凡成圣。只要是这个方向、这个目标,什么样的手段都是至善、都是圆满。方法是活的,原理原则决定不能够差错,必须要遵循,以这个自行化他,那就是「演佛功德」。
我们今天提倡孝道,纪念祖先,这做给人看,表演,这就是三福里头第一句:孝养父母。我们家里面供养祖先的牌位,这是「演佛功德」。家里面有个小佛堂,供佛,供祖先牌位。如果你的心量要大一点,你祖先牌位另外一边再供一个牌位,像我们现在在台湾、在达拉斯,此地的佛堂也是如此,你们看居士林,我们供养「中华民族百姓祖先神位」。实在讲,你们同学们也可以写个文章来报导,把那个牌位照相,刊到我们刊物里头去,这是「演佛功德」。我们供养老师的往生牌位,对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这是儒、佛教学的根本。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会想想,我这样作法、我起这个念头、我说这一句话,能不能对得起父母,能不能对得起老师?如果这个念头不善,言语行为不善,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就不能做!
佛陀教育、儒家教育都把孝亲尊师摆在第一,没有第二。一直到圆成佛道,成佛道是什么?孝亲尊师做圆满了,就成佛成圣,就这么回事。佛家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说得浅白一点,孝亲尊师。在中国,大乘佛法表法四大菩萨,第一个是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代表孝亲尊师,我们从这里学起。地是大地,代表心地法门,心地里头就是一个「孝敬」,就这两个字,这是真心,这是自性,性德的流露。从孝敬再发扬光大,观世音菩萨法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是从这个地方发出去的。你没有孝敬,哪来的慈悲?那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慈悲是从孝敬里头发扬出来的;换句话说,大孝大敬,就是大慈大悲。然后再有文殊菩萨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我们的孝敬如理如法,如果你这个孝敬不如理、不如法,你是邪知邪见,我们世间人讲纵然是孝,是「愚孝」没有智慧。心是好心,会把事情做错,好心做错了事情,也造了罪业,一定要有智慧。
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演佛功德无有边」是方便,慈悲一定要结合智慧,要没有智慧,「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你才晓得佛法是怎么衰的,衰到今天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没有智慧,所以慈悲里头有很多祸害,方便就堕落。我们今天佛教搞到这个样子,是没有智慧。为什么没有智慧?经教丢掉了,不再学经教,读经的人少,研学的人少,讲经说法的人少,所以慈悲就是祸害,方便就堕落。非常难得,真是三宝加持,现在中国佛教有了契机,给我们来的传真,下个月十三号,中国佛协副会长刀述仁居士率一个团到新加坡来访问。这次访问有四桩事情,两桩事情比较重要:第一个事情是邀我到中国去教学弘法,给我一个荣誉教授的名义;第二个重要的问题,讨论如何来办培训班,培训弘法人才。这是契机,真是三宝加持,慈悲、方便里头有了智慧,问题就解决了,这就如法了。第三个佛协希望我们联合起来,办一个佛门四众弟子的书画展,讨论看在哪里办?怎么举行;第四个就是谈互相访问。所以这是非常好的一个转变,佛法能够真正回归到教育,回归到教学,落实到生活。经典字字句句落实到实际生活,让我们四众同修都懂得,都有智慧、都有善巧方便,各人在自己现前生活的本位上、工作的本位上,「演佛功德无有边」,那佛法前途一片光明。
出家人在出家人的本位上演佛功德,在家人在在家的本位上演佛功德。我过去举了两个例子介绍过,在美国我曾经举家庭主妇,如何以家庭主妇的身分,这个工作演佛功德;去年我在吉隆坡讲经的时候,我给丹斯里李居士,讲了一段开酒店的演佛功德。他开一个六星级的酒店,我告诉他,酒店就是道场,老板就是佛陀,员工是菩萨,顾客就是你度众生的对象。佛不度无缘之人,他到你这酒店来住店,就跟你有缘,你就要度他。哪一行、哪一业,男女老少,大家都有智慧,都懂得演佛功德,这个佛法不要多久就兴旺起来了,普度一切众生。没有智慧,怎么行?
但这个事情?这个事情要通达佛法,所以一定要有人教。我们出家的这些法师,任务就是如何教导,我们的工作就是教学。修行、证果、成佛,在家一样,在家、出家没有分别,为什么要出家?弘法利生。所以出家是老师,老师天天要给人上课,讲经就是上课,天天要为一切众生上课。我们尽到自己的本分责任,放下名闻利养,真正做到与人无争,於世无求。我们只需要自己最低的生活水平,能够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矣!其他统统放下,全心全力把佛的教诲介绍给一切大众,这是我们出家人的本分。供养再多,要记住许哲居士的话,不是供养我的,不是给我享受的,是大众对我信任,这些钱拿来要我替他做好事、替他帮助苦难人的,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接受供养就有功德;如果以为这个供养是自己享受的,这一供养就把你供到阿鼻地狱去了。所以你自己是要走佛道、是要走魔道,也在这一念之间,供养的人没有过失,过失在自己。你自己怎么处置,怎么去运用,我们的佛法就没有白学了,一定要从本身做起。
弘法之难,不是难在讲台的技术。讲台技术,充其量我们一个月可以把你教会,你就有能力上讲台,你就会讲经,一个月就成功了。最难的是品德的修养,也就是你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这个难!果然放下,我就肯定你是再来人,你是来救世的,你是来救苦救难的;不能放下,你是个魔障,你学会了佛法,挂著佛法的招牌欺世盗名,骗取供养,骗取尊敬,你可以得到一时的享受,来生必堕地狱。这些话我们要常讲,要讲清楚、讲明白,为什么?将来人家堕地狱不怪我们,我早跟你说了。如果我们不说,他将来堕地狱,你晓得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他还来找你麻烦,变成冤亲债主。我跟你讲清楚了,没话说了,你自己不愿意走佛道,你愿意走魔道,我没有害你,是你自己走错路,你自己害你自己。我们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本身不可以堕落,本身堕落你怎么能帮助别人?这是经论里头常说的,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自己得度,就是自己要放下分别执著,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不贪五欲六尘的享受,自己一生能守住清贫的生活,这是学佛,这就是经上常讲的「积德累功」。
与一切众生接触的时候,容貌、言语、态度比什么都重要,经上佛常讲,「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要常记住,特别是讲经说法的人。大家细心想想,为什么佛门一进山门的时候,把布袋和尚的像放在当中?用意在哪里?我们跟人相见,面貌心态要像弥勒菩萨一样,和颜爱语,满面笑容,要修。什么时候修?不是说见到人的时候才修,那是你装的,假的不是真的,人家一眼就看穿了。平常要修,时时刻刻要修,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人所在的地方也要修,把它养成一个习惯。早晨起来照镜子,看看尊容像不像弥勒菩萨,晚上睡觉之前照照镜子像不像,平常要养成,养成习惯就变成自然,就不是装模作样了,从内心里头发出来。你让人家看到你,欢喜你,喜欢亲近你,你讲的法他才会听;他对你不尊敬,对你不尊重,不喜欢你,你讲得再好都没用,他不喜欢听你的,他不愿意接受你,这个一定要懂得。佛教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学「四摄法」,四摄法就是教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