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六0讲)  2000/2/9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60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鸠盘茶王长行,第二句:

【龙主鸠盘茶王,得修习无边行门海解脱门。】

清凉大师给我们注解的文字不多,提示给我们,「修习等者,二利之行,趣果曰门,深广难穷,名无边海」。他老人家给我们的提示,给我们从这个地方去思考。『修习无边行门海』,「海」是比喻,比喻多,比喻深广,行门无量无边。关键在「修习」这两个字,修是修正,习就是生活,现在的话讲「落实」,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上,这叫习。「行门」,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行为、行动。佛菩萨把我们的生活行为归纳为三大类:身、语、意,归纳为这三类。行门再多,也不出这三类。身体的造作是属於身的行为,言语是属於口业的行为,念头是属於意业的行为,世尊在《无量寿经》上教我们的原则,「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龙主鸠盘茶王他所修学的就是这一段经文,这一段经文总结起来是善护三业,所以我们跟《无量寿经》一对照,就知道他所修学法门义趣之所在。

这几句话说得是很简单,可是要做得圆满,就相当不容易。什么人做得圆满?佛果地上做圆满了。因地修行,佛在大小乘一切经论里面教导我们,严持禁戒。可是我们展开佛法的戒经来看,甚至於许许多多地方我们很难理解,也不容易体会,原因是什么?古时候的生活方式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不要说印度,就是我们中国自己古书里头,譬如《礼记》里面所记载的,有很多话我们就不懂。譬如说进门要脱鞋子,这个话我们现在不懂,进门为什么要脱鞋子?原来从前人居住的房子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古时候人住的房子就是日本那个榻榻米的房子,那进门当然要脱鞋子上去。所以到日本去看,要是拿中国《礼记》所说的,我们就明了了。但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跟古人已经改变了,完全不相同,日本人还保留。对待贵宾要铺重席,重席是坐垫,给他两个坐垫、三个坐垫,这是对他特别尊敬,普通是一个坐垫,必须在那个生活环境里面我们才能看到。印度人生活方式跟我们差距就更大了,所以戒经里面所说的都是古印度现实的生活。

因此严持戒律是原则,决定没有错误,可是戒律里面的条文要修订。什么人敢修订佛的戒律?佛的戒律一定要永久保存,不能更动一个字,我们现实的生活必须要另外订一套。在唐朝,诸位晓得「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就是依照中国人方式所制定的戒条,我们就容易遵守。中国这个国家幅员很大,一直到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还有许许多多的不相同,北方人的生活习惯跟南方人就不相同,汉族人生活习惯跟苗族、跟回族、跟藏族人也都不相同,这些我们都必须通达明了。

佛法它有最高的原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本土化与现代化,它的精神、原则永远不变,生活方式一定要随顺人情。普贤十愿里面就讲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没有说恒顺佛陀,这个意思我们要能体会。佛菩萨恒顺众生,不是叫众生恒顺佛陀。众生要恒顺佛陀的教诲,遵守他的原理原则,可是在生活习惯上佛菩萨恒顺众生。我们学佛如果不能通达这些原理原则,佛法就行不通了。

佛陀在世的时候,生活方式是三衣一钵,现在还有人提倡要用钵来吃饭,这个不合现代时宜。那只是少数人,你们愿意那么做,我们也不反对,但是决定在这个社会上行不通。在这个社会上,今天要提倡佛教,提倡佛的教诲,要大家都著三衣一钵,谁来学?没有人来了。这就所谓是不合潮流、不合时代,我们要懂得这个原理原则。大概戒经里面根本戒是能够超越时空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永恒不变的。根本戒里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这是我们平常讲的五戒。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在家戒或者是出家戒,前面都是这五条,这个叫根本戒,决定正确而没有错误的。其余属於生活习惯方面,一定要合乎本土化跟现代化,决定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不能脱离现代人生活方式,佛教才能行得通。

过去我在美国说过,在新加坡也说过,古代印度教教义也很不错,为什么不能传播到全世界?甚至於说回教也不错,基督教也不错。在中国历史上,基督教传到中国来是唐朝时候,唐朝时候叫景教。中国人称景教就是基督教,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差不多将近一千五百年,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够普遍接受,而普遍接受佛教?我在早年,二十几岁的时候,遇到一位美国的传教师,他是很感慨的跟我说,他说:你们中国人,人口超过五亿人,这是在那个时代,基督教传到中国来一、两百年,可是基督徒还没有超过一百万人,这很悲哀!两百多年的时间,这么多的人口比例里面,信仰基督教的还不到一百万人,所以感觉很悲哀。我们那个时候听到也很同情,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佛教一传到中国,就普遍为中国朝野所接受,而对中国文化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到以后我们学了佛才明了,佛法是开放的,他们宗教是保守的,保守当然就困难,你跟别人家文化不相同,你要叫别人舍弃他自己的文化,学习他们的,这是不太容易做到的。这种情形,今天在澳洲,我听说土著他们非常保守,这个情形就相类似,所以一定要有很开明,非常开放的,他们就容易接受。不破坏他固有的文化,而且对他固有文化还有贡献、还有帮助,他就乐意接受。这是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其他宗教在中国传播,远远不如佛教的原因在此地。佛教是开放的,佛教不是保守的,佛教是认同所有一切文化,佛教赞叹不同的文化,这是我们特别在《华严经》上读到的。它认同,它赞叹,佛教用今天的话来说,确实它是多元文化的理念,多元文化的思想,多元文化的作法,所以能够得到许许多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宗教都能够接受,原因是在这个地方。

由此我们就明了,在中国,过去、现代都如是,总的原则就像一个国家的宪法一样,是佛陀经藏里面的律藏,这是总的。只要不违背律藏的原理原则、精神,条文是可以修订的,是可以自己来制作的。百丈大师的清规,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很好的启示,然后我们每一个寺庙里面有常住公约。常住公约每一个寺庙里头条文都不一样,这就是适合我们现前修学的环境,适合我们大家在一起共修,制定这些条文。六和敬里头「戒和同修」,那个「戒」是我们大家制定的,我们道场的清规,只适合我们这个道场;另外的道场,他们有他们的公约,有他们的规矩。所谓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每一家都有他自己的规矩,但是他自己的规约决定不违背佛陀教诫的精神,这个要懂得。如果违背教诫的精神,那就好像地方的法规跟宪法有抵触,这是不容许的,这是错误的。纯正的一定与佛陀教诫相应,所以佛法才能够适应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国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使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圆满智慧的教诲。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认识佛法的本质、佛法的殊胜,佛法是真实究竟圆满。

佛法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这是教学的中心,永恒不变的原则。可是要怎样才能开悟?悟了以后,我们的行就正,心正、语正、行正,就是八正道里面所说的正,正语、正业、正念。要想智慧现前,佛说真实的智慧是我们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从外面学来的,所以佛法称为「内学」。自性本具智慧,现在为什么不能现前?佛告诉我们,我们自己现前有了障碍,就是业障,把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障碍住了,因此不能现前。如果要自性本具智慧德相现前,必须把障碍排除,佛法的教学也只有帮助人除障碍而已。

佛经这个意思讲得真好,不但每一个众生都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也有究竟圆满的德能。德是能力,今天讲的能力,无论做什么事情你都有能力做好,做得非常圆满;不是没有能力,有!相是相好。佛讲如来的智慧德相,如来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本性里头具足了智慧、德能、相好,都不需要向外求。可是这个障碍我们不知道,佛给我们说明,障碍无量无边。无量无边障碍从哪里起来的?从无明起来的。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事实真相。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就是自性的智慧德相。《华严经》上讲的「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事实真相。我们迷了,不知道,所以叫无明。由於无明,这才起了无量无边的烦恼。不明事实真相,对於事实真相自己就猜测,就有妄想,愈猜测愈离谱、愈错误,所以就犯了很多过失。我们对於事实真相看错了、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这个错误太大太多太深。

佛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把无量无边的障碍归纳成两大类,佛经里面称为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碍了我们的德相,所知障碍了我们的智慧,这两种障碍深广无尽。我们在六道里头,从无量劫来都在这里头轮回打转,没有办法超越,就是因为这两种障碍的关系。佛陀的教学帮助我们突破这两种障碍,让我们恢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这就是佛法的教学。可是障碍是自己本身起来的,不是别人加给我们的,因此除障碍还是要靠自己。佛只能够把他自己修学的经验,他自己怎样除障碍的方法教导我们,提供给我们,让我们做个参考,他没有办法把我们的障碍除掉。

佛法是师道,我们自己有业障,决定不能靠佛菩萨赦免,佛菩萨来救度,这是迷信,这是错误观念。大乘《般若经》里面佛就常说「佛不度众生」,这个话是真的。众生怎么得度的?众生是自己觉悟,自己得度的。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这是我们自作自受,一定要回过头来,自己觉悟,自己反省,自己改过自新,这才能真正得度。佛对我们只是增上缘而已,就跟学校老师对学生一样,老师指导,学生自己肯用功、肯发愤,才能成就他的学业事业;他要是懈怠懒惰,不肯发愤,不肯努力,不肯用功,老师怎么慈悲、怎么爱护,也帮不上忙。佛法是师道,不是神道。

神能不能帮助人?说老实话,神也不能帮助人。神果然能帮助人,就不必用佛法,人也不必去修行,靠神,神就会帮助。神果然能帮助人,诸位想想,因果的定律就被推翻了。我造的恶业,我可以不受恶报,神会赦免我,那就把因果定律推翻了。我造种种不善业,我求助於神,神欢喜我就让我得福报,诸位想想哪里有这种道理?民国初年欧阳竟无说,宗教皆是迷信的。他说,宗教是迷信的根源,哲学是斗争的根源。你们看他那个「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这里面就说得很清楚,他说佛法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佛法是教学。他讲的这些话,我们愈想愈有道理,佛法是教人。

我们今天有病,一定把这病的根源找出来,然后对症下药。佛法教学总纲领、总原则,就是帮助人开悟。可是开悟,你为什么不能开悟?你的心是乱的,你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我们的病根就在此地。如何把妄念止住?让心定下来,那就能开悟。所以佛法教学的关键是在禅定,目的是在智慧,关键在禅定。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禅定。修禅定的方法不一样,手段不一样,禅宗用观心的方法,用参话头的方法,使心定下来,把妄念止住;我们净宗用念佛的方法,也是求一心不乱。由此可知,禅与净只是方法不一样,手段不一样,目的目标完全相同。不仅是禅与净,佛家的大小乘、显教密教,无不如是。纵然不属於佛教,其他的宗教也好,其他的教学也好,只要符合这个原则,与这个方向目的相应,一切诸佛菩萨都承认它是佛教,可见得佛教广大。这个「佛」,不是释迦牟尼佛,也不是阿弥陀佛,也不是一切诸佛如来,「佛」是什么?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教是觉悟的教诲,觉悟的教学,不一定是释迦牟尼佛,所以叫佛门广大。

我们在最近看到新加坡许哲居士,那个录像带也许你们都看过了,她不是佛教徒,她没有听过佛法,也没有看过佛经,但是她用的方法,使自己减少妄想分别执著,使自己的心定下来、清净下来,她那个法子是佛教,她修学的成果是佛家希求的圆满的教学。活到一百岁才遇到佛法,一百岁之前虽然没有遇到佛法,没有遇到形式的佛法,她已经得到实质的佛法,她知道知足常乐,她知道减少自己一切欲望,这样才能够把心定下来。我们的心为什么定不下来?欲望太多了。她何以能定下来?她衣食足了,她就够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的希求她没有了,没有希求的心,没有与人竞争的心。

我们世人最大的痛苦,就是竞争的念头断不了,看到别人有,我也想有,你说这个怎么办?这个妄念永远息不下去。特别是现代,科技天天在进步,真的是日新月异,天天有新的东西出来,天天希求新的、追求新的,那你的心永远定不下来,你的心永远被境界所转,这就苦了。而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凡夫跟佛菩萨恰恰相反,凡夫是心被外面境界转,自己做不了主;诸佛菩萨他的心清净、定的,不随外头境界转,所以他能转境界。佛菩萨是境随心转,他得大自在。我们这个苦,这是讲到苦的根本原因,是心随境转。我们的心没有主宰,做不了主,人家赞叹几句就生欢喜心,骂你几句就生烦恼,几天都平息不了,这是心做不了主。

我们学佛就要在这些地方做一个大转变,转变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无量劫来我们在六道轮回这个境界里头,已经养成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自自然然妄想就生了,烦恼就起来了,这是我们可以说无量劫一直到今天,修行不能成功的原因。可是这桩事情,我们从佛经论里面去观察,它也并不是真的很难,《华严经》在末后,你们看看善财童子一生成就;《法华经》上说得更好,龙女八岁成佛,这是告诉我们不难。龙女,龙是畜生道,不是人道,八岁很小,她都能成就,这是用这个形相来勉励我们、提醒我们,这事情并不是很难。难在什么?难在自己肯不肯把念头转过来。换句话说,我们要是真肯干,这个事情就不难;不肯干,那就太难太难了。

从哪里转起?从知足,样样都知足,你就很容易转过来了。所以佛菩萨给我们示现,我们看到他们的生活都很清苦;我们再回头看看,每一个宗教创始的教主生活都很艰苦,宗教里面称之为「神贫」,贫苦,神贫,我们中国人讲「安贫乐道」。这里头有真乐,有真的享受,过去方东美先生所讲「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在物质,不是丰衣足食,不是的。我们看到世尊在世,三衣一钵,每天出去托钵,有时候还托不到,托不到他也很快乐,托不到一天就不吃,他没有烦恼;有的时候托到美食,他也不会生欢喜心,心永远是清净平等的,这叫乐在其中。如果托钵,今天斋主供养得好就生欢喜心,供养得不好,心里就不高兴,这不能成就。

我们在《安世高传记》里面看到,这是一位修行证果的大德,晚年在中国弘法,他是汉朝时候的人,早期翻译经典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比鸠摩罗什还早。《传记》里面记载,他到中国两次偿命债,第三次到中国来才弘法。译经告一段落之后,他到江西鄱阳湖去度他一个同学,那同学是前世的,不是这一生的。这一位同学现在的身分是龙王,水神,龙王,那叫[共+阝]亭湖。这个神很灵验,有求必应,周围一千里范围的人都来朝拜,都来供养。过去生中跟安世高同学,他来度他,这是落在畜生道,修的是大福报。安世高到这个寺庙里面来,龙王就托梦给这寺庙的住持,说明天有高僧大德,是他的同学,到这个地方来,要好好的接待他。到了之后,安世高给这个龙王说法,供的这个像,在面前给他说法,给他念咒,叫他现身。他也很难为情,最后还是现身了,出来了。大家一看是一条大蟒蛇,就是那个龙神,大蛇,所以以后这个地方叫蛇村。安世高说他的历史因缘,在过去世他们在一起同修,都是出家人,每天出去托钵,他就是人家供养的菜饭很好他就欢喜,供养的不好他心里就难过,就是这么一个原因堕落在畜生道。他这个人在世明经好施,是个讲经说法的法师,又喜欢布施;因为讲经说法,所以他灵验,有求必应;因为他喜欢布施,所以一千里的这些人都不断的送供养给他,福报很大。

这个公案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每天在饮食上有这么一点小小的分别执著,那样的修行人,天天讲经说法,又欢喜布施,在我们今天讲这个法师值得人尊敬,还堕落在畜生道。我们今天反省反省,我们对於经教上的通达能不能跟他相比?我们在德行,喜欢布施供养,能不能跟他相比?比不上人家;但是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瞋恚,恐怕超过他好多倍,他落到神道去当龙王,恐怕我们将来不如他。你要不想就没事,愈想愈可怕,愈想问题愈严重。人既有生,必定就有死,死了到哪里去,这是很严肃的大问题。我们活在这个世间,要晓得世间是无常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刹那生灭」,跟我们讲世间法的真相,《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你就真的把世间所有的现象,你看清楚、看明白了。

世间一切是缘分,缘分决定不是恒久不变的,刹那刹那在那里变化的,不可以留恋,不可以染著。顺境、善缘不生贪著,逆境、恶缘不生瞋恚,心转境界,不要像安世高那个同学心被境界转,心被境界转出不了六道。安世高比他强,所以人家能证果;他不如这个同学,就是分别执著没有放下,虽然明经好施,还是要堕落。这个公案很值得我们警惕,我们要多想想,我们应该如何修学。世缘如果不能放下,我们这一生要想成就,不可能的;必须要放下。

道是什么?道就是清净心,没有别的。清净心是我们的真心,妄想分别执著是我们的妄心,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才落到轮回。换句话说,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是从妄想分别执著来的,佛说得好。如果我们能把执著放下,好恶是执著,安世高这个同学就是因为有执著,所以出不了轮回。执著要断掉了,不再执著了,得到称心如意的没有贪恋的心,遇到恶劣的境界没有瞋恚心,执著没有了,六道就超越了。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认真努力去学。如果我们把执著放下了,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凡圣同居土,生到哪里?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是怎么回事情?执著没放下,还是执著。执著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这些人怎么往生的?临命终时不执著了,所以他往生。临命终时还执著,那就往生不了。由此可知,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执著要淡,愈淡薄愈好,到临终时容易放下;如果有严重的执著,临终的时候就靠不住,不容易放下。对於家亲眷属的恩爱,对於财产名利,你在临终的时候彻底放下,一心向佛,这个人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在现前我们功夫做到了,把这些执著统统放下了,我们念佛往生品位就高。

诸位还要晓得,《无量寿经》上都说过,我们现前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超过在西方世界修行一百年,什么原因?我们要懂。这个说起来,西方世界修行难,我们这儿修行容易。难易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各有各的难易,西方世界的容易是西方世界不退转,只有进步,不会退步,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但是进展慢,速度很慢;这个世间它的缺陷是容易退转,进步难,退转容易,所以这个世间是大起大落。如果你要聪明,你就大起,不要再落了,那就超过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是这个地方修行一天,超过西方世界一百年。大起不落,才行;可是一落,那比西方世界就差远了。

明白这些事实真相,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努力修学,放不下的也要放下,咬紧牙根放下。先从事上放下,这是持戒,然后再从理上放下,就开悟了。这是世尊在此地教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首先我们要从物质享受上放下,不要计较得失,安贫乐道,生活愈简单,愈显得自在,愈没有负担。然后精神生活也放下,世间人在精神受用上,也有许许多多种类差别,都要放下。像过去我们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他在庐山建立中国专修净土第一个道场,现在叫「东林寺」,诸位如果到中国大陆去观光旅游可以去看看。当时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姓谢,我们小时候读书,国文里面读过他的文章,谢灵运想参加这个念佛堂,远公大师拒绝,他们是好朋友。为什么拒绝他?精神生活方面他放不下,他喜欢诗词歌赋。这是属於精神生活,也要放下,不放下还是障碍。

我们现在,道场也好,家庭也好,总有一些字画充实著精神生活,可是真正修道人,他这些东西放下了。我们看印光大师,这是最近给我们做为修净土的一个好榜样。他的道场在苏州「灵岩山寺」,晚年一直在那边闭关,他的关房我去参观过,所有一切陈设都没有,那个小佛堂里面,正当中他老人家写了一个字,死,就写一个「死」字,供一尊佛像,连香花都没有,供一杯水,一个小木鱼,一个小引磬,简简单单。这是教给我们什么?精神上生活的那种喜爱也放下了。我们最近去参观许哲居士她居住的地方,她居住的房子是属於养老院的,那个养老院是她创办的,她年岁大了,养老院也交出去,她住在里头一间房。我们去看房子里面只有两个书架,书架上排得整整齐齐的书籍,她喜欢读书,墙壁上面什么东西都没有,照片都没有。大家跟她照相,照片送给她,她不要。「不要送给我,没有用」,做纪念,「没有用」,她不要。我们在她房间只看到两张照片,一个在她房间的书桌上,一个在床头柜上,她母亲的照片,两张都是她母亲的照片。除了供养母亲照片之外,什么都没有,这精神生活放下了,所有一切喜爱都没有了。印光大师比她还彻底,为什么?书都没有了,她还有不少书,印光大师桌上只有一本《弥陀经》,什么书都没有了。你想想人家是怎么得定的?怎么成就的?他这种作法就是教导我们,他是这么成就的。

但是我们道场,那就不一样,道场为什么这样布置?接引大众的。如果我们道场里面陈设,像印光大师的关房一样,那只有度一些真正修行人,绝对不是接引初机的。真想成就的人,看到这个环境好,初学的人决定不能够入门。所以寺院庵堂道场接引大众,我们对於精神、物质生活都要普遍照顾到,让他能生欢喜心,让他来了一次,下次还想来,这是接引成就。真正想念佛修行,必须在深山里面,人迹罕到的地方,去修建念佛堂,那是真正为修行的。我们这个道场是接引大众的道场,像现在新加坡居士林是接引大众的道场,精神、物质生活都要照顾得周到。居士林也许有许多同修去过,每天斋堂里面供斋,完全免费,三餐斋饭,两道点心。夜间茶点供养都不缺乏,因为那边二十四小时念佛,日夜不间断。平常吃饭做十五道菜以上,这些菜色天天在研究,怎么改进。为什么这么用心?希望别人吃过一次还想再来,不要吃了一餐,下次不想来了,那我们就失败了。这是佛法里头所说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要接引他入佛门,方法手段不相同。

真正明了佛法道理,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这个时候他自动放下,不是我们劝导他,他自然放下,他愿意放下,放下他得到更快乐,得到更大的享受。我们没有入这个境界,你叫人放下,他痛苦,他不是得乐,他得苦。所以真正达到那个境界的人,放下是更快乐,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我们没有办法体会的,我们会觉得那种生活太苦了,他们不会。这是境界的问题,哪个境界,哪一个阶层,用哪一种方法。所以佛恒顺众生,这样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不断的把我们向上提升,我们一般俗话说提拔我们。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我们在哪一个阶段则用某一种方式,所以行门就无量无边。我们这是举几个例子,诸位从这几个例子就能够体会到,佛陀对一切众生这种慈悲心,照顾的这种心行,方法善巧到极处,总是不断在提升我们,帮助我们成就。我们自己在这里面,要用心去体会,要懂得享清福。世间人享的,我们俗话叫享红福,红尘之福,五欲六尘的福报。佛家是享清福,清净的福报,把五欲六尘统统舍弃掉,这叫清福。

典籍古大德有收藏,不是为自己,是为佛法久住世间,是为后人著想的,这是大慈大悲。典籍是开智慧的明灯,六道众生要不依经典,他怎么会晓得事实真相?怎么会知道修因证果?佛法能不能常住在世间,完全靠典籍、靠经典。古人真的是用尽了苦心,唯恐经典失传,我们在中国大陆,在北京附近的房山看到,古德把《大藏经》刻在石头上,全部《大藏经》刻在石头上。用了多少时间?用了一千年的时间。参与这个工作的人有四百多人,用一千年的时间把经藏刻出来,现在被发现了。他为的是什么?为了后代。印出来的经本容易散失、容易失传,刻在石头上,埋在洞穴里头,这是从前人用的办法。我们现在想想,现在技术发达、科技发达,我看了这个样子发了个心,希望把石刻《大藏经》印一千套,从石版上拓下来,印一千套,分送给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这样子保存下来不会散失。世间纵有战乱,这个地区有乱,那个地区可以保存,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永久保存。现在中国宗教局也同意让我们来做,希望今年能够落实。

这都是为众生做的、为佛法做的,不是为自己。为自己,要学印光大师,要学慧远大师,决定成就。我们先要为众生多修一点福,然后为自己。我过去常常想,六十岁以前全部为众生,六十岁以后要兼顾自己,这到晚年了。修福修慧,成就众生,成就佛法,也要成就自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