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五八讲) 2000/2/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58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干闼婆王偈颂,第十首:
【一刹那中百千劫,佛力能现无所动,等以安乐施群生,此乐庄严之解脱。】
这是普现庄严干闼婆王,前面长行他「得善入一切佛境界与众生安乐解脱门」。我们看他赞颂里面,清凉大师有简单的注解,「初二句佛境也,次句安乐也。佛力能现无所动者,遮妄见也。非促多劫就一刹那,非展刹那受於多劫,本相如故,名无所动。随应度者,佛力令见」。这几句话说得很简单,意思很深。《般若经》上常讲「诸法实相」,诸法含著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的真相就是佛境界,前面两句所说的就是。『刹那』是时间极短者,《仁王般若经》上跟我们讲,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百千劫』是形容长时,我们世间人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所以才产生三际的概念,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的概念。与时间对立的是空间,空间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是十方。这些事情我们都执著有,而实际上十方、三世存不存在?这个话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事实真相决定没有三际十方,三际十方是一不是多,《华严经》中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这个话很不好懂,为什么?跟我们的常识恰恰相违背。我们觉得有三世,最明显的有昨天、有今天、有明天,昨天是过去,今天是现在,明天是未来,怎么没有三际?可是诸位读过《百法明门论》,这是相宗入门的一部论典,论文虽然不多,古德注解可非常丰富,比论文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时间、空间在《百法》里面,这弥勒菩萨归纳的,弥勒菩萨造《瑜伽师地论》,将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嫌六百六十法还是太多,不便於初学,再把它归纳成百法。「时分」就是时间的概念,「方分」是空间的概念,这两种都属於不相应行法,把它编在这一类里头。《百法》大家都记得很熟,心法八个,八心王,心所法五十一个,色法十一个,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什么叫不相应?不与心法相应,也不与心所法相应,也不与色法相应,但是跟这三者又脱不了关系,所以单独给它建立这一科目,叫不相应行法。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抽象的概念,决非事实,这二十四个是抽象概念,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
第一句是讲到时分,「一刹那中百千劫」,百千劫中一刹那,一刹那跟无量劫没有长短。这个我们就不懂了,我们总以为一刹那很短,无量劫很长,一刹那跟无量劫是平等的。诸位要记住,佛法是平等法,不平等决定就不是佛法。佛法到底是什么?佛法,诸位要记住,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法,也不是阿弥陀佛的法,你要懂得「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悟,佛法是觉悟之法。不是佛法是迷惑,迷惑就不平等,觉悟之后一定是平等。生佛平等,性相平等,理事平等,无有一法不平等,这是真正觉悟,这是佛境界。佛境界就是觉悟的境界,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菩萨教导我们,最后的目的是要我们悟入这个境界,绝对不是说我们跟他学学就算了,而是帮助我们契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真实的,诸法实相,一真法界。如果诸位在这个地方参透,生死就了。「了」是什么意思?「了」是对於生死这一桩事情彻底明白,「了」是明了。
真正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还有没有生死?没有了,生死是一不是二。佛经里面常讲「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它都是相对的,烦恼跟菩提相对,生死跟涅盘相对,就跟此地讲的,「一刹那」跟「百千劫」相对。凡夫看到是相对,为什么把它看成相对?因为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把事实真相看错了。《楞严经》里面举的比喻很有趣味,它讲「捏目看月」,看成两个月亮。什么是捏目?你们晚上看月亮,你用一个手指把眼睛按下去,就变成两个月亮。两个是什么?妄见,就是你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头,你才会看到两个、看到三个,正常的眼睛看到是一个。可是捏目的时候确确实实是两个,你不能说它没有,它真有,所以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你要说有,确实没有;你说没有,明明两个在眼前。
凡夫所见的跟圣人所见的不一样,凡圣差别在哪里?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圣人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见的境界是真的,为什么叫真的?那个境界不变。佛法的真妄就是说,凡是会变的就不是真的,这是假的;永远不变的,这叫真的。《百法》里面大分两大类:有为法跟无为法;有为法就是会变的,刹那刹那在变化;无为法是不变的。可是无为法里面,有相似的无为,有真实的无为。无为法有六个,只有真如无为是真的,其余五个可以说是相似的无为,因为在那个境界里面看不到它的生灭,所以有为法里头列不进去,把它列在无为法。
佛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观察、解说确实高明,在世间典籍里面,古今中外,包括许多宗教的典籍,都没有佛法讲得这么清楚、这么透彻。诸佛如来的境界,我们要如何契入?这桩事情首先我们要明了,众生境界跟佛境界的差别在哪里?其差别所以然的道理又在哪里?首先要把这些搞清楚。搞清楚、搞明白了,这叫看破;真正看破了,你自然就肯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肯放下了。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佛境界就现前,你就真的看到了,一刹那跟百千劫是一回事情,生死跟涅盘确实不二,你才能契入。
佛教化众生,这大家都晓得,契机契理。机是众生的根器,众生根器不相同,千差万别,所以佛教学的方法也就不是定法,也是千差万别,所谓随类现身,随机说法。我们不知道究理,对於佛的用意我们不清楚,所以佛法接触多了,不但我们信心生不起来,反而把信心破坏了。譬如我过去在台湾遇到台大一位教授,当时也是很有名气的教授,他也看看佛经,看了之后他说,释迦牟尼佛讲话颠三倒四,一会儿说空,一会儿说有,到底是空还是有,他没说清楚。这就是虽然在世间法来说,他是个知识分子,高等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还是经上讲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佛根本没有说法,你懂这个意思。为什么说佛根本没有说法?佛说法无非是替众生解黏去缚而已,你众生什么毛病,他把那个毛病治好就行了,所以没有定法。佛为什么说空?你执著有,佛就跟你讲空,让你把执著「有」放下,这就圆满了,这问题解决了;那一个人执著空,佛就跟他讲有。讲有破执著空的,讲空是破执著有的,破执著而已。这一位世智辩聪的人可麻烦了,他执著有,佛跟他讲空;他有放下了,又执著空,这个麻烦大了,这佛就没法子教。这一类根性的众生大有人在,总是要执著一边。跟你讲两边不执著,有个中道,他又执著中道,总是要有执著,这就永远不能够悟入。
到一切不分别、不执著的时候,诸法实相你就证得了,六根所触之处皆是,宗门禅德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触处全是一真。但是这是惠能大师讲的上上根人,不但中下根人不能解其意,连上根人也不行,所以能大师讲要上上根人才有分。对中下根人来说,佛的教学方法就依次第,循序渐进,慢慢的来诱惑你,诱导,这是讲善巧方便。首先教我们严持禁戒,小学,这是佛法的小学。照佛禁戒去做,虽然不能够脱离六道,决定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佛教小学,教中下根性的人。从这个基础上慢慢再提升,破迷开悟。你所迷的境界无量无边,佛法把它总归纳,不外乎六种成见、两个法门。两个法门是心法跟色法,有些人迷於心法,有些人迷於色法。心法、色法再要分类,愈分愈细。
诸佛菩萨有真实智慧,他能观机,他能帮助人,但是那个人要能信、能解、能行,这个缘才成熟。如果他能信不能解,可能他只有止於第一个阶段:断恶修善,能信不能解。也有人他能解,他不相信,这是什么原因?佛跟我们说,众生的病有两大类: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二障虽然人人具足,但是厚薄各个不相同,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佛为大众说法,《楞严经》有十卷,第三卷的末后,这才讲三分之一,阿难尊者开悟了,说偈赞佛,阿难是须陀洹,初果;富楼那是四果阿罗汉,他听不懂,听不明白,听不懂,看到阿难尊者说偈赞佛,他疑惑。这种情形显示出阿难尊者烦恼障重,所以不能证果;所知障轻,他容易开悟。他不能证果,悟是悟到了,可是境界现前还是做不了主,还是会随顺烦恼习气,烦恼障重。富楼那尊者的根性跟阿难正好相反,他烦恼障轻,所以他证得阿罗汉果,所知障重,所以佛讲经说法他听不懂,道理在此地。
我们现在是哪一种?两样都重,烦恼障也重,所知障也重,这个麻烦就很大了。可是诸佛世尊有方便,这个方便是什么?方便就是长时间的薰修,我们要懂得这个诀窍。我们在历史上看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会开悟,会证果。这个要有信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专攻一门。像《坛经》里面记载的,无尽藏比丘尼受持《大涅盘经》,一部经,遇到能大师,能大师跟她讲解,她就豁然大悟。受持一部经时间长了,诸位要晓得,定慧的薰修,那个慧是根本智,所以遇到善知识一点醒,她就觉悟。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遍,《法华经》分量相当长,我们算他一天念一部,三千遍要十年,十年心定在《法华经》上,这是他的功力,惠能大师给他讲解经中的义趣,他也豁然大悟了。
我们今天遇到善知识跟我们讲经说法,为什么不能开悟?没有这个基础。为什么古大德教学,一定要讲求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有个道理在。道理没有别的,就是叫你心定在一桩事情上,把你妄想分别执著减少到最低的程度。我们东西学多了、学杂了,心是乱的,心不是定的,永远不会开悟,心定在一门上就容易开悟,道理在此地。宗门教下、显教密教,这个原理原则是相同的,没有例外。一句「阿弥陀佛」,要把妄想分别执著念掉了,也能够大彻大悟。这个例子有,《净土圣贤录》里头有,《往生传》里头有,近代笔记里面记载的,民国初年也有。他们到这个境界,许多人就往生了。
我们要问,他为什么不出来讲经说法?讲经说法要法缘,他没有法缘,没有法缘他就走了,他走得很快。过去曾经有人问过我,他们仔细去读《净土圣贤录》、读《往生传》,发现里面很多人都是学佛三年就走了,来问我这些人是不是刚刚好寿命都到了?我给他的解释是不尽然,一个、两个也许巧合,哪有那么多巧合的?为什么念佛念了三年他都走了?他功夫成就了,此地没有法缘,虽有寿命不要了,功夫成就就走,能走就走了,对这个世间决定没有留恋,这才能讲得通。功夫成就还不走的,决定在这个世间还有化缘,他有教化众生的缘分,那他就不应该走。如果在这个世间没有缘分,就赶快走,决定没有留恋。
凡夫得的身相是业报身,这无可奈何的,你过去生造的业,你必须要受果报,人生酬业。可是破迷开悟之后,转凡成圣,转凡成圣这个身体住在世间是愿力,不是业力,愿力自在,他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这个想不是感情的;换句话说,身体住在这个世间有没有必要,有必要多住几天,没有必要少住几天,这叫生死自在,决定没有障碍。转业力成愿力,就是佛法里头常说的「乘愿再来」。你真的把业力转成愿力,就入这个境界,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怎么个转法?我们在讲席里讲得很多很多。什么是业力?为自己是业力,自私自利是业力;什么是愿力?为众生是愿力。六道众生,包括非想非非想天人在内,全是业力,哪个人不为自己?六道众生都认为,「为自己」这个观念是正确的,无可厚非。现在在外国,还正式定为法律,隐私权,怎样保护自己。可是在佛法里面,这一念就大错特错了,这一念是业力,业力的根源。转业力成愿力就在这个地方转,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就转过来了。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众生,为正法久住世间,这就转过来了。
你们大家在此地亲眼看到,李木源居士转过来了,最近你们看到一百零一岁的许居士,她转过来了。转过来了,那一种殊胜的利益功德,你们也都看到了。李木源居士现在是居士林的代林长,他在社会上有地位,也有他的权势,得到广大群众的尊敬。可是许哲居士没有,一介平民,没有地位,没有权力,同样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默默无闻做她那一份菩萨事业,这是我们现前亲眼所看到的。所以学佛一定要知道有一个大的转变,转迷为悟,转凡为圣,我们的修学就没有白学了。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我们在六道当凡夫,真的是如经所说「头出头没,生死疲劳」,世间的耻辱没有比这个更大了。得人身、闻佛法,实在是太不容易,难能可贵!贵在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之后,立刻转过来,那才是贵;转不过来,贵在何处?这些事实真相,我们要多想想。
偈颂第二句,『佛力能现无所动』,这一句的境界很深很深。我们今天也见,我们今天所见的,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都在动,没有静止的。佛跟我们讲四大,有情、无情都是四大所造,四大是讲基本的物质。现在科技发达,讲到最小的,所谓量子力学,讲基本粒子,这个东西比原子、电子还要小,世界万物都是这个基本粒子组合的,《金刚经》上讲「一合相」。能组合的物质是一个,组合不一样,所以才产生许许多多现象,叫一合相。虽然再小,这个基本粒子它有四个现象,这叫四大,四大现象:第一个它是物质,毫无疑问它是物质,物质是「地大」;它带电,带阳电,佛法里称为「火大」;带阴电,佛法里面称为「水大」;水大也就是它有湿度,火大是它有温度,它有温度,它有湿度,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讲的带阴电、带阳电;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动的就叫「风大」。地、水、火、风是形容基本的物质四个现象,叫四大,所以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
为什么它是动的?这个东西是所现、所变。能现能变的是什么?无明。《起信论》里面讲,「无明不觉生三细」,物质是三细相里面的境界相。见相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心法,境界相就是所讲的色法,这讲到根本,见性同源,它是一不是二。那个源是什么?无明业相。从无明业相变现出转相,转相就是见分,由转相变现出境界相,就是相分,所以心法、色法是一不是二。这才懂得境随心转,境为什么从心转?它是一个根生的。所以能生的是无明,无明业相,无明业相是动的,它生出来的这些色心二法也是动的。心法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刹那生灭,色法亦复如是。
「佛力能现无所动」,这个意思就深了。佛力所现的境界如如不动,什么原因?佛不用阿赖耶,用相宗的话来说,诸佛菩萨「转识成智」,智不动,识动。转八识成四智,四智菩提不动,所以变现出来的境界也不动。这叫一真法界,才能给众生真正的安乐;换句话说,才真正明了苦乐法。《地藏经》上,诸佛赞叹世尊「知苦乐法」,这一句话说得重。什么人知苦乐法?佛知道苦乐法。唯有知苦乐法,才能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你不知苦乐法,你怎么能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们看看这个世间,资讯里头常常报导,世界上有多少领袖们、专家们开高峰会议,要为我们解决问题,愈解决愈乱,愈解决愈苦。他们是真想解决,为什么解决不了?不知道苦乐法。知苦乐法是真实智慧,不是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不能解决。
这第三句,我们如何去体会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之道?乐要从哪里得到?乐要从和平里头得到。世间不和、不平,就得不到,哪里来的乐?和平,自古以来,至少喊了几千年,和平没落实,没有实现,社会总是在动乱,和平变成口号,不切实际。我们在千禧年,也在做世界和平祈祷,能有效吗?没有效,为什么没有效?总得要去找这个根,把原因找到。原因是大家虽然口里都喊和平,和平的理论基础没找到,所以和平很容易破裂,是一个不坚实的东西,太脆弱了。和平的根在哪里?平等对待。我们自己想想,我们能跟世间一切众生平等吗?总觉得我比人高一点,人家不如我,这就不平等,和平就破碎了。
这个问题是属於教学的问题,世出世间大圣大贤真正觉悟了,他在这个世间去选择这个行业,我们现在人所说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从事於这个工作。自己生活一定是过得清贫,别人不愿意过的生活他愿意,别人不愿意穿的衣服他愿意穿,别人不愿意吃的饮食他愿意吃,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他愿意做。天主教、基督教里面称为「神贫」,我们佛法里面讲「安贫乐道」,与人无争,於世无求。从事於教学的工作,做出无争无求的榜样,与一切众生平等,这和平才有基础。理论的根他们知道,所以才能够安贫乐道。这个理论的根,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一不是二,大乘佛法里面讲的「入不二法门」,这才是和平真正的根本。契入这个境界,和平有根了,决定不会破碎。但是几个人找到这个根?毕竟是少数,太少太少了。
这些人教化一切众生从伦理上下手,像儒家讲的五伦八德,佛法里面讲的三福六和,从这里教,从小要教,「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古圣先贤多么重视教育,这样陶冶一个人出来,目的是希望他能够作君子、作贤人,根性利的帮助他成圣人,这个世间才真正有和平,真正有安乐,『等以安乐施群生』。可是现在圣贤人的教学脱节了、中断了,於是社会大乱,我们今天备受这个痛苦。如何挽救?还是要回归圣贤教学上,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凭我们自己去想方法,另外再开辟一个道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管你想的是什么好方法,你都落在意识里头;换句话说,与性德相违背。这些方法、这些道路都有问题,前途美景靠不住的,是幻想,不是事实。真正的安乐一定要与性德相应,我们在佛经上常常念到「佛佛道同」,他们的想法看法一致的,谚语有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都是说这回事情。
这一句话如果我们细细去观察,自古以来,我们看到学术界的贤哲、宗教界的圣人,每一个宗教创教的这些神圣,他们时代不相同,出生的地区也不相同,没有见过面,没有通过讯息,可是他们的言教、身教确实大略相同。由此可以证知他们的真实智慧,他们不是世智辩聪,是真实智慧,所以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作法说法非常接近。可是社会上有许多人,对於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学派,总是认为他们水火不相容,总认为这个当中有严重的矛盾,甚至於还有冲突。这些见解我们一看就晓得,是怎样造成的?妄想分别执著,不是事实,事实上哪有不能融通的道理?《华严》法法圆融,没有一样不圆融的。所以首先我们要晓得,我们自己的想法看法错了,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我们再跟不同的学派交往,不同的宗教交往,才知道原来是一桩事情。世法、佛法一个根生的,不相违逆,所有的一切差错是人为的。所以过失的根本就是分别执著,放弃分别执著,事实真相你就见到了。这个样子才真正能够体验到,动中有不动。
我们的心动,所以境界就在动。六祖惠能大师,那个「风动、幡动」的故事,意义很深。确实心动,外面境界就动;心要不动,外面境界就无所动了。天王殿里面四大天王,西方天王广目手上拿的龙,龙是代表动的,龙跟蛇都是表变化,说明众生、世界变化多端,这动、变动。变动里头你能掌握著不动,不动是什么?定慧。他手上拿的珠,珠是定慧。你有定有慧,它动我不动,不动才能观察动乱,才能够掌握著动乱,能够化解动乱,所以没有定慧怎么行?那个珠是代表定慧。你有这个能力,你才能「等以安乐施群生」,「等」是平等,决定是平等。不平等的心是动的,平等是静的,平等是定慧。
学佛,特别是修学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我们平常供佛,供具里头最重要的是供水,香花什么都没有,都不要紧,至少要供一杯水。水代表什么?平等、清净。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所以不可以供茶,茶不清净,有颜色。平等,水是平的,不起波浪,表法。我们看到供水,就要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一样平等,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信仰,平等的布施,平等的供养。供养什么?供养安乐。「安」是无畏布施,「乐」是财施、法施,这两个字里头三种布施、三种供养,「群生」,这里头没有差别,这就是行菩萨道。学佛的人,特别是修学大乘的人,他存心就如是,就是存这个心,时时刻刻,所谓一切时、一切处,如何去修布施供养。布施供养的境界没有边际,抓到这个原则,就是这一句「等以安乐施群生」,对於这一切众生,用这三种布施供养。
『此乐庄严之解脱』,这是普现庄严干闼婆王他所修学的法门,我们如果要会了,就知道怎样修学。长行文里面,清凉大师的注解跟大家报告过,「一多无碍,名为佛境。天王智达,故云善入」,入就是解脱。
这一首偈总结起来讲,前面两句是我们的观境,现在讲的是人生观跟宇宙观,第三句是我们的行持,你观愈深愈广,你的行愈慈悲、愈踏实,认真努力积极帮助一切众生。三种布施里面,或者说三种供养里面,要知道宾主,《普贤行愿》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换句话说,总是要想帮助众生觉悟,这才是真实利益。众生,今天说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达到相当的丰满,不开悟,那有什么用处?不管过得怎么好,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那就不是究竟安乐。究竟安乐要帮助他成佛,可是这个事情难,我们都没有得到究竟安乐。自己没有得到,怎么能帮助别人得到?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佛有善巧方便,那就是念佛往生净土这个法门,我们自己虽然没有得到,我们劝别人,人家要肯修的话,说不定他真成就了,这是方便法。用其他的方法,我们帮助众生得安乐,要想达到究竟太难太难了,但是净土法门里面就不难,这所谓是「易行道」。
现在有不少人批评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李木源居士说一句话说得很好,「管它是会集还是原译本,只要老实念佛,得生极乐世界就好」,这个话很像邓小平所讲的,「不管是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何必斤斤在这上计较?只要劝你念佛,读了这个经,你肯老实念佛,都成功了。在新加坡,最近你们大家都见到,居士林的老林长陈光别,他就听我讲《无量寿经》,就听这个会集本,他听懂了,明白之后,老实念佛,他真的往生,这就好了。不必在这个地方去争论,争论到最后自己不能往生,还搞六道轮回,你说那有什么意思?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