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五一讲)  2000/1/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51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干闼婆王偈颂,第二首:

【如来一一毛孔中,功德大海皆充满,一切世间咸利乐,此树光王所能见。】

树光干闼婆王他所修学的法门,是「普见一切功德庄严解脱门」,在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他是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见佛一切功德庄严。偈颂里面我们看到,佛一毛孔的利益都是无量无边的。这个境界通常大家称它作华严境界,什么是华严境界?清凉大师给我们介绍,叫无障碍的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不入这个境界,这句话很不容易理解。

诸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他的原则是依二谛。依俗谛,也就是依我们的常识,我们很容易懂得,很容易理解。譬如说佛讲杀生、偷盗、邪淫这是恶,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善,我们一听就懂得,这是随顺俗谛,随顺凡夫的知见。可是要是他自己亲证的境界,他说出来,我们就不懂了,这叫随顺真谛。所以佛对於初学的人来说,俗谛说得多,真谛说得少。佛要是对法身大士讲经说法,那《华严经》的对象,四十一位法身菩萨,不但他们超越六道,他们实际上已经超越十法界,对他们讲真谛说得多,俗谛说得少。这一首偈是随顺真谛说的,如来果地上的境界。

『如来一一毛孔中』。这个经文我们要留意,他没有说诸佛,他用「如来」,他不用诸佛。这在经典里面习惯上讲,称佛是从事相上说的,称如来多半是从法性上说的。事相上有分别、有障碍,这是我们凡夫的习见,我们习惯上的见解。说理论上、性体上没有形相的,我们也容易懂,容易接受,如果说事相上也没有障碍,也没有隔阂的话,我们就很难懂了;而实际上,理无碍,事当然无碍。障碍是怎么产生的?产生在误会,产生在没有把事实真相彻底搞清楚、搞明白。本经的「出现品」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一句话是佛一语道破凡圣的差别。佛跟众生差别在哪里?就在此地。

换句话说,诸佛如来没有妄想、没有执著,那个人就叫诸佛,就叫如来;你有妄想,你有执著,你就叫凡夫;凡夫跟诸佛如来差别就在此处。凡夫要放下妄想执著,这个凡夫就成佛了,多久成佛?立刻成佛。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成佛,现前放下现前就成佛,成佛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现在问题在哪里?问题是你自己不肯放下,你不愿意放下,那就没有法子了。这是诸佛菩萨都帮不上忙的,不能帮你放下,这个事情是自己的事情。佛对我们的帮助,只能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清楚、说明白,然后作佛、作菩萨、作众生是由你自己选择。可以说十法界的果报是自己选择的,不是别人安排的。

经文里面讲如来,是从体性上说的,心性上说的。一毛孔中不一定是说毛孔,「一一毛孔」是比喻,比喻什么?比喻最小。我们人身体上哪个最小?汗毛最小,汗毛孔最小,汗毛端最小,所以常常用毛端、毛孔来比喻,比喻最小的。这一句话真正的意思是说,清净心里面,真如本性里面,再小的功德,小到不能再小了,『功德大海皆充满』,无量无边的功德都在其中。这个意思在此地,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虚空法界不为大,一一毛孔不为小,世间人有大小的分别,有大小的执著,自性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大小是一,大小不二。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几时才能搞清楚、搞明白?真的清楚明白,你就不是凡夫了,你就真的开悟了,转迷为悟,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萨。凡夫就是迷在这个事实真相里,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在现相里面,分自分他,分大分小,分真分妄;全都没有!

佛跟我们方便说,相上有,性上没有,这是方便说,对初学人说。要给你说真话,理上没有,事上也没有,性上没有,相上也没有,那你就入如来境界,《华严经》上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你就证得了。事上也没有,理上没有我们一般人能接受,说事上没有,我们一般人不能接受。为什么?世间人认为事上明明有,你不是我,我不是你,长不是短,短不是长,确实事上是有。佛给我们说,事上也没有,这个话就很难懂了。可是你如果多读《金刚般若》,参透《金刚般若》,你会同意佛的讲法,事上也没有。何以事上也没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长是虚妄,短也是虚妄,虚妄跟虚妄就平等了,就没有了。真谛是虚妄,俗谛也是虚妄,真谛、俗谛也不存在,千万不要有个「真的存在」,没有!如果你要是执著真的一样都不存在,你又错了,你错在哪里?你又起了分别、又起了执著,你执著一切不存在,你分别一切不存在,错了。

佛法真正教给我们,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华严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你都明白了,都通达了,你都亲证得了。只要有一丝毫妄想分别执著没断,你就见不到。见不到,我们今天展开经卷,听佛这个说法,听别人讲的,我自己没见到。什么时候你能见到?什么时候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见到了。宗门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今天的心不明,为什么不明?你有妄想就不明,妄想障碍你,你有分别你不明,你有执著你不明,这个东西障碍了。去掉障碍,心性本来是光明的,明是本具的,不是从外头得来的。马鸣菩萨告诉我们,「本觉本有」,本觉就是明心,本有;「不觉本无」,妄想是不觉,分别是不觉,执著是不觉,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你现在都有了,所以本来有的,你就不能够发现,你就见不到了,必须把本来没有的放下,彻底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本来有的你就见到了,这见性了。所以在经文里头,不可以执著「如来一一毛孔中」,如来哪有毛孔?所以一一毛孔中是比喻,比喻最小,最小都具足虚空法界圆满功德,「功德大海皆充满」

『一切世间咸利乐』,这一句讲作用。自性功德如果不起用,这功德毫无意义,一定要起作用。起什么作用?利乐一切众生。经文里头的范围广大无际,「一切世间」,我们一般人在观念上达不到。今天世人心目当中的多元世界,这一切世间,这个一切世间的范围很小,没有超越地球,我们地球上所有不同的族类、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都能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一切世间小,地球。佛经里面讲的一切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那我们这个地球就是一个毛孔,太小了,微不足道!何况讲的这个概念,我们还是模糊,还是搞不清楚。

今天科学家给我们证明时空是多维次的,不是一个单纯的,光线往外面射,它也不是直线,它有曲度,这个都不可思议。这一些道理我们明白了,多维次的空间。科学家讲我们生活在三度空间,我们看到很多小动物,像蚂蚁、小爬虫,它们生活空间是二度空间,在它们概念当中只有长跟宽,没有高度的观念,我们人有高度的观念,第三度空间。在理论上讲,空间是无限度的,科学家证实确确实实至少有十一度空间的存在,高维次的能够知道低维次的,低维次的不知道高维次的。我们就借科学家的话来做比喻,十一度空间恰好像佛经上讲的十法界、一真法界,这是一切世间。

一切世间所有众生,「利乐」之根源是自性,自性的功德,这个话的意义深。我们要想享受到真正的利乐,如果不是称性功德,你就达不到,那个利乐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实的利乐必定称性。见性必须要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我们想想今天我们的烦恼断不了,称性的利乐对我们来讲可望不可及,纵然有也是一句空话,太渺茫了。诸佛菩萨慈悲,如何来帮助我们?如果不能够帮助我们,就失去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的意义。所以他们对於觉悟的人、见性的人有帮助,对於没有见性的人也有帮助,一切世间包括六道、包括三途。在这个地方就要显示性德的相状,我们虽然没有见性,能够与性德接近一分也能得利益。怎么去接近?没有看到火,先感受到暖气,气氛感受到了。见到火是法身大士,感受到暖的气氛是十法界的众生,没有见性的众生,也得到自性功德的利乐。於是我们明了,佛菩萨的教诲,十法界大圣大贤的教诲,都是为这桩事,这首偈给我们说明白了,他们所说的,他们所表演的,都是自性功德的流露。

我们这些年来,总结大乘经论上所说的称性功德,我们总结成二十个字。真诚是自性功德,处事待人接物只用一个真诚心,决定没有欺谎。别人欺骗我们,我们也不欺骗别人,别人用假心假意对待我们,我们以真心真意对待别人,这里头你就得利得乐。为什么?与性德相应,如来功德。清净心是性德,清净是决定不受污染,什么污染?自私自利是污染,贪瞋痴慢是污染。我们自己不受污染,也要有高度的智慧,帮助别人不受污染。从哪里帮助?缘上帮助。换句话说,我们不要叫众生,因我而有机会生起贪瞋痴慢、自私自利,这是要有智慧去防止的。所以古圣先贤教学,防微杜渐,这是教学上的重点教育。一切时、一切处都要留意,众生烦恼习气太重了,你要不晓得去防范,给他有很多机会去造恶业,这就是教学上的漏洞,教学上的缺陷。不但自己要好好修学,也要帮助别人,有意无意当中,都是利乐有情,都是依据称性的功德。

清净心称性,平等心是自性,大乘经教佛常讲平等心是佛心,菩萨虽然大慈大悲,还没有做到百分之百的平等,做到百分之百的平等,这就成佛了。平等心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换句话说,有分别就不平等。不平等的相是贡高我慢,以为我比人强,别人不如我,这个不平等的相。凡夫有,佛没有,法身大士没有,心是平等的。你们在温馨晚会上看到,新加坡的纳丹总统,我看那个人心是平等的、是慈悲的,一点架子都没有。我说他是平民总统,任何一个人亲近他,他都欢喜,哪个人找他照一张相,他都从来没有拒绝过的,什么人手伸出来,他都跟他握手。我那天送他出去,排队在两旁边的许多人,伸出手跟他握手,他非常亲切,没有拒绝一个人;温厚,心清净、平等、和睦,我们见到了。平等心是自性功德,正觉心是自性功德,这在功德里头非常重要,这是智慧,智慧才能够真正利乐一切众生。你没有智慧,你自己做得很好,你没有办法防范别人造罪业。

佛菩萨在这个世间,他有智慧,他才能观机,他才能用一切手段防止一切众生造罪业。谚语里面常说「财不可露白」,我们学佛的人心地真诚,人家问我多少钱?全部抖出来给人看,真诚!不欺骗别人。但是你要晓得,对方如果起了贪心,谋财害命,财被他抢去了,命被他害了;对我来讲没有关系,我没有生死;但是对他,他造了恶业,将来要受恶报。为了避免叫他不堕三恶道,我的财就不能露白,这是智慧,这叫方便。我不是欺骗他,我是避免他堕三恶道,避免他造恶业,这是一种手段,教化众生、利乐众生的手段。

佛法在世间,过去李炳南老居士说,佛菩萨、学佛人的头脑像个什么?八面玲珑的水晶琉璃球,透明的,无论应付什么人都恰到好处,绝对对他有利益、有好处,不是呆板,不是四四方方木头头脑,转都转不动,那个不行。所以佛法自始至终不离智慧、正觉,真实智慧。但是真实智慧加诸於众生,众生迷惑,众生不知道,有许多众生觉得暂时好像对他很委屈,不方便,那是什么?那是他的智力达不到。如果完全随顺众生,众生造无量无边罪业,堕阿鼻地狱永劫不得翻身,这是诸佛菩萨决定不可以做的。

由此可知,诸佛菩萨之所作所为,不是自利,纯是利他,这是佛菩萨跟众生不一样的地方。众生起心动念决定没有忘记自利,虽然利他,但是没有忘记自利。佛菩萨利他,其中决定没有自利,纯是利他,一丝毫自利的念头都没有。为什么?他已经破尽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可是世间人不以为然,世间人只要你有示现,他把你当作世间人,凡夫看诸佛菩萨都是凡夫,就是这么个道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为一切众生服务,一切众生对他并不满意,还要责备他,还要为难他,还要障碍他,甚至於还要破坏他,乃至於杀害他。耶稣基督为一切众生服务,众生要把他杀掉,把他钉十字架,中国人所谓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那有什么法子!可是这些大圣大贤,你杀他不要紧,他没有生死,他再换个身体又来了,绝对不会记恨。你讨厌我,你恨我,你害我,我算了,不来了,不帮助你们了,这是凡夫,这不是佛菩萨。佛菩萨你恨他、误会他、杀害他,他换个身体再来,永远是真诚慈悲的帮助你,帮助你觉悟。为什么?他的心目当中你也是一尊佛,你只是一时迷惑颠倒而已,帮助你破迷开悟,这是他本分的责任,他应该要做的;我们世间人不了解,误会了。

在十法界里面佛度有缘人,所有一切众生都有缘,没有一个没有缘。为什么?「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缘的根源根头就是心识,哪个众生与自己没有缘?统统有缘。可是在现相上说,缘有厚薄不一样,缘分深厚的这一生得度,缘分薄的那要到来生、到后世,这一生度不了。缘之厚薄真正的因素,是众生迷悟的厚薄,众生迷得浅缘就深厚,众生迷得深缘就薄。怎样帮助众生缘成熟?要不断的教导他,不断的去启发他,他逐渐逐渐省悟过来。所以要有耐心,要长时间,不是短时间能够成就的。这是《金刚经》上所谓「一切法得成於忍」,要有很大的耐心。尤其是非常顽固,成见很深的人,你要长时间很大的耐心去帮助他,他慢慢才能回头。

如来「功德大海」,这个大海是比喻,比喻多,比喻深,比喻广,深广无际,没有边界。我们要问这功德在哪里?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善法都是自性功德,所有一切的恶法也是自性功德。这话怎么讲?所有一切善法是自性功德之觉悟,觉悟就是善法;所有一切恶法是迷惑自性功德。统统是自性功德,一个是觉用,一个是迷用,觉悟起作用是一切善法,迷惑起作用是一切恶法,所以佛经上才讲「善恶不二」。你知道不二的意思吗?自性功德是一不是二;一个是用对了,一个是用错了。譬如我们说恭喜你,过年新春的时候恭喜你,人家听得很舒服,如果家里老人死了也是恭喜你,同样一句话,用对了,用错了,产生效果不一样。从这个浅显的比喻,你就能够体会到全是自性功德。地狱里面的果报,又何尝不是自性功德?跟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差别?差别就是一个用得正,一个是用错了。然后你就能体会到,功德确确实实无量无边,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教导我们,教初学,迷失自性严重的人,教他转恶为善,这是对业障习气最深重的人。哪些人?像我们现在这些人,起心动念无不是恶。这个话说得是不是太过分了一点?这个话是《地藏经》上所说的。有没有过分?我们细细去思惟、去观察,不过分。为什么说他不过分?因为起心动念都为自己,这就是无不是罪,无不是恶。为什么?念念加强我执,增长我执,你说这怎么得了!我执是六道轮回的根本,是三途苦报第一个业因。我们现在人所谓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万恶之根源,我们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什么都是自己摆在第一,自己摆在前面,你说这怎么得了!诸佛菩萨不如是,诸佛菩萨样样退后,样样让别人。互相礼让,天下太平,彼此竞争社会动乱,这非常现实的道理。诸佛菩萨表现的是处处退让、谦让,绝对没有竞争这个名词。但是现在的社会提倡竞争,不讲谦让,藐视谦让,轻视谦让,所以这个世间灾难就没有法子避免。什么时候这个世间灾难消除?大家都尊重谦让,尊敬谦让,提倡谦让,藐视竞争,轻视竞争,天下太平,什么灾难都没有了,都是那个观念在一念之间。

人与人为什么不能相处?过分执著自己的成见,我这个是对的,你们是错误的,一定要改过来照我做,这就行不通了。怎么才能解决问题?你们大家都是对的,我没有意见,一切都能够恒顺众生。他做错了,做错了让他错,等到错误产生问题的时候,不能解决向你请教,你一语两语把他点破,他明白了,那个时候能改。现在那个弊端、害处他没有见到,你跟他讲,他不会听,他不会改的,所以你要有耐心,六波罗蜜里头「忍辱波罗蜜」。这一句教化众生的话,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当说,什么时候不当说;你是一句好话,不当说的时候你说,它的作用是负面的;当说的时候说,这个作用是正面的。时节因缘叫观机,佛家讲是契机契理。机里面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讲过,至少要考虑到三点:人、时、处。你面对的是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处所,三个都合你说,这个效果是正面的;否则的话,这效果当然收不到。

运用得最恰当是诸佛菩萨,所以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佛讲经说法有的时候一半还没讲到,听众里头有开悟的、有证果的,有这么殊胜的效果,就是他把人、时、处这个机统统掌握到了。我们今天讲经说法没有这个效果,不但没有这个效果,还产生反效果。为什么?愈听愈迷惑,不听头脑还清醒,听了经之后更迷惑了。这是什么原因?我们没有掌握到这个机,在这里面产生了错误,说了一些不契机的话,做了一些不契机的事,产生负面效果。这是我们学习,特别是弘法利生,不能不留意的地方。

虚空法界全是性德的显彰,只是在众生迷悟不同,变换的现相不一样。所以法界是清净的,法界是平等的,这是给你讲真话,这是随顺真谛而说。树光干闼婆王从这个法门契入,可见他不是凡夫,他不是真正鬼神身,是如来示现的,应以干闼婆身而得度者,即现干闼婆身而为说法,诸佛如来化现的,这在经文上太明显了,我们要在这些地方学习。再看下面第三首:

【世间广大忧苦海,佛能消竭悉无余,如来慈愍多方便,净目於此能深解。】

净目干闼婆王他得的法门,「永断一切众生忧苦出生欢喜藏」,长行跟诸位解释过了。『世间广大忧苦海』,我们今天念这一句,我相信每一个同修,都有相当深度的认知,这个世间实在太苦了。佛在经上形容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浊就是染污,五浊是五大类严重的污染;恶世,这个世界的众生都是行十恶业。我们普遍观察社会,社会上这些众生,身造作杀、盗、淫,口造作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造作贪、瞋、痴,恶世!人人都造十恶业,普遍造十恶业,这个世间哪能没有灾难?

灾难能不能消除?我们的观察是决定不能消除。要消除灾难,除非众生在心理上做一个重大的转变,决定回头,不再造恶业了。人人能够奉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不贪、不瞋、不痴,灾难就化解了,这是佛对一切众生最基本的教诲,十善业道。佛劝导众生转恶为善,主要的就是说这十桩事情,转十恶为十善。这一桩事情如果做不到,其他的就免谈了,全都落空了。好像你盖大楼一样,这是地基、基础,你基础要是打不好,你这个楼就不能盖。五戒是第二层,十善是第一层,没有第一层,哪来的第二层?我们出家同修受过沙弥戒,沙弥戒是第三层,比丘戒是第四层,菩萨戒是第五层,我们今天连第一层都没有,你才晓得上面讲的才口说说而已,假的,决定没有这个事实。

明末清初,蕅益大师在他著述里面就讲得很清楚,这是个真正学佛人,不打妄语。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这个话是蕅益大师说的。在当时有些人尊称他是律师,他对於戒律很有研究,就如同民国初年弘一大师一样,他是净土宗的祖师,对於戒律有很深的研究。由此可知,南宋以后的比丘,那是天台大师所说的「名字比丘」,有名无实。所以蕅益大师受了戒之后舍戒,一生他只持沙弥戒跟菩萨戒,因为沙弥戒跟菩萨戒没有法师传,自己也能够得到,在佛菩萨面前自己发誓求戒,可以求得的。比丘戒一定至少要有五个比丘传,你才能得到,所以比丘戒得不到。沙弥戒跟菩萨戒自己在佛菩萨面前求受,都可以得到。用什么方法求?《占察善恶经》占察轮相,用这个方法求。经典上佛教导我们有许多方法,佛不在世的时候,末法时期你真正想求戒,佛有方法,你如理如法的去修学,佛能满你的愿。这正是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什么事情都要用真诚心去干。

这首偈跟上面一首偈就有很明显的差异,『佛能消竭悉无余』,前面一首偈是「如来一一毛孔中」。这个佛是从事相上讲的,「佛能消竭悉无余」,这佛是什么?佛陀教育。你要说这个佛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过世不在了,现在造的释迦牟尼佛的形像,这形像能够消灾免难吗?谚语常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佛陀教育,他人虽然不在世了,他的教学还留在世间,今天我们讲佛陀的遗教。孔老夫子过世了,孟夫子也过世了,两千多年了,但是孔孟的遗教还留在世间。只要我们依教奉行,就能够把世间广大的忧苦海都能够消除,是这个讲法。不是说你天天去供佛,天天拜佛,天天在佛菩萨面前祷告求忏悔,没用处!佛菩萨教你断十恶、修十善,你做到没有?不要说其他教诲,就单单讲这两句,这两句你能做到了,岂不就是「消竭悉无余」了吗?这哪有迷信?实实在在、老老实实的话,一点都不假。

『如来慈愍多方便』,「多方便」就是方法太多太多了。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跟方便都是从如来生出来的,如来是性德。如果慈悲、方便不依性德,那是佛门里头常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是什么?慈悲跟方便用错了,不该慈悲的时候用慈悲,不该方便的时候用方便。诸位要晓得,该用慈悲的时候用慈悲,不该用慈悲的时候不慈悲是真慈悲,你是利益众生,你不是害众生。譬如有人说,他有困难他需要用钱,求你帮助;最近有人来找我,我给不给他?不给他。不给他是慈悲,为什么?他生活能过得去。给他是帮助他享受,三宝的钱、众生的钱,你拿去享受,可以,你把你这一生的福报都享尽了,享尽之后以后没有福报了。你说我给他是慈悲,不给他是慈悲?不给他是慈悲,真慈悲!他不懂得因果报应,所以给他是害他,不给他虽然不高兴,不高兴没有关系,我不害你。

现在这个社会认假不认真,你骗他,你害他,他还欢喜;你真的帮助他、救他,他恨你。可是我们学佛我们懂得,我们有智慧,我们绝不感情用事,我们绝不害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多,真正懂得行方便的人也不多,真正能行慈悲,懂得方便,高度智慧。没有智慧决定产生副作用,副作用是祸害下流,下流就是沦落到三恶道,这叫下流,果报在三途,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这首偈子里面,需要跟大家详细说明的,句子里面的「佛」是指佛的教诲,我们今天讲佛陀的教育。慈悲、方便决定不能忘记前头有个如来,如来是称性,你的慈悲与性德相应,你的方便与性德相应,这就是决定有利而没有祸害了。如果与性德不相应,慈悲决定是祸害,方便决定是三途。净目天王对於这些事理,他能够深解,他懂得。

换句话说,今天世界上这么多的苦难,可以说忧,全世界没有一个众生心里头不忧虑,心忧身苦,没有法子解脱。这桩事情不是财富能解决得了的,我们看这个世间富贵人家,亿万财富,他的忧苦甚至於超过贫穷人。我常常听人说,这些有财富、有地位、有势力的人,我们佛家讲的大富长者,出门都需要保镖,饮食都要特别小心,时时刻刻怕人家害他,你说他这个生活多苦!我们可以随意到外面去玩玩,他不敢。听说香港有一位财主,大概是一个老太太,在香港是首富,没有人知道她住在哪里,天天换地方,怕人家害她。最近我又听说,这是一个外国人,也是个大财主,被火烧死了。家里面失火,人家叫他出来,他不敢出来,他对於任何一个人都不相信,对他太太都不相信,听说只相信一个保镖,刚好那天那个保镖不在,什么人叫他出来他都不相信,活活的被火烧死。财富有什么好处?

真正聪明人的作法不一样,我们在历史上读到,春秋战国时候,越王勾践的大夫范蠡,帮助勾践打败了夫差,国家复兴了,他偷偷的逃掉,不作官,去做生意。做生意就发了大财,发财之后全部布施,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统统布施光了,从小生意又做起,过几年又发了,历史上记载「三聚三散」。聚是大发,发了之后马上散财,所以哪个人都喜欢他,都欢迎他,这是有财会用。不会用的自己聚积,有很多人目标对准他,小偷对准他,强盗对准他,想夺取他的都对准他,你散掉不就没事了吗?不肯散财,要自己活受罪。

所以要晓得,苦人有苦人的忧苦,富贵人有富贵人的忧苦,富贵人的忧苦超过贫穷人的忧苦。佛能帮助他,他要是闻到佛法,懂得散财的好处,他这个财一散,忧苦就没有了,就得到快乐了。财,大家都晓得,叫通货。通是什么?流通,一定要让它畅通无阻,不能把它堵住。堵住就泛滥,就做大水了,你就有祸害了,一定要畅通无阻。圣贤人的教诲是有道理的,学了之后要解其义,要依教奉行。圣贤的教诲太多太多了,所以这个偈颂里头「多方便」,无量无边的方法都是教我们离苦得乐。

我们净宗同学,在佛陀无量无边教诲当中,我们节录五个科目大家好记,常常记在心上,常常如教修行。第一个科目是「净业三福」,我们人都要求福,福从哪里求?这三条里头求福,真正的福报,这不是假的。第一条有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实在讲今天这个世界只要把这四句做到,天下太平,人民幸福,这是佛的能力。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诲,我们可以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教诲也只是这四句,其余的不过是这四句的扩充而已,这四句详细说明而已,这四句是根本。佛法是什么?佛法是孝道,佛法是师道,佛法是孝亲尊师,这是大根大本。孝亲尊师表现在五戒十善,「慈心不杀」这一条是指五戒,「修十善业」这是十善,这就是孝敬的落实。五戒十善做不到,就是不尊敬老师,不孝顺父母。孝敬不是口头上喊喊的,要落实。从这个基础再往上提升,这才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学佛了。

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世间法不是一个好人,怎么能学佛?佛是好人当中的好人。这三条是佛法里头初级的佛法,高级的佛法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逐步向上提升。三世诸佛所说的,就是这么回事情而已!我们能依教奉行,确实能够「消竭悉无余」,消灾免难。我们细细去思惟,佛讲的是真的,确实能兑现,确实有效果,绝对不是谈玄说妙,不切实际,佛法字字句句都契合现实的需要。人与人相处修「六和敬」,处事待人接物修「六度、十愿」,以这些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这才是究竟圆满。所以「方便」虽然是无量无边,我们只节录几个重点,这一生当中就能圆满的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