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三六讲)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36
请掀开经本,月天子偈颂第六首看起:
【世尊开阐法光明。分别世间诸业性。善恶所行无失坏。净光见此生欢喜。】
这是出现净光天子,他得的是「慈悲救护一切众生令现见受苦受乐事解脱门」。他的赞颂报告,实在说很契合我们现代这个时机。大家都知道,现前这个社会灾难非常的频繁,每一个人可以说是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对於社会上的灾难都是忧心忡忡,都在这里寻求消灾免难的方法,所以我们读菩萨修证,菩萨的教诲,感到特别的契机。现在让我们来看经文,『世尊开阐法光明』,第一句是赞叹老师的教诲。这一句意思非常的深远,如果没有好的老师教诲,六道众生必定是随顺无量劫的烦恼习气,这种愚昧的造作就感得种种的灾变。什么人能教导我们?小灾小难,世间的贤圣教导我们,我们可以避免,趋吉避凶。像现代这种大灾大难,除了大圣诸佛如来之外,没有人能够帮得上我们的忙,所以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不是没有道理。我们从历史上看,大概最古老的宗教,婆罗门教,现在大家称为兴都教,它有八千五百年的历史,比我们佛教长得太多了。世间有一些学者说,佛教里面许许多多的思想,甚至於名相术语都是学古婆罗门。像我们咒语说「唵」,从他那里来的;每一个咒语的结束「娑婆诃」,都是他们的。我们在《奥义书》里面所看到的,《奥义书》有一、二百种,统统都是他们的。释迦牟尼佛是不是抄袭他们的?不是。我们世间人不了解,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为什么?为的是有一些问题,世间的大圣大贤还没有办法解决。如果他们有办法解决,有能力解决,有智慧解决,佛菩萨到这里来干什么?没有必要。你们可以办得到的,佛决定不多事,佛法确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你们实在解决不了,而又迫切希求解决,佛就来了。你们有这个意念,这是感,佛菩萨就有应。
佛菩萨的教化一定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所以佛没有创造,没有发明,没有创造,佛总是述而不作。就你们所说的,某些地方说得对,完全照说;哪些地方说得有问题,不能够解决问题,这里稍微跟你修改几句,这个教学法高明。佛对於一切众生无比的尊敬,不是说「你们都错了,我是对的」,佛从来不说这个话,从来没用这种态度对人;总是说你们做得不错,但是还有基本的问题你还不能解决。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学习,特别是发心出家了,要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所以我冷静的观察,下一个世纪的佛教,道场应当都是在家居士主持,出家人把这些行政事务要舍得干干净净,专心在经教修养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从事教学,完全以教员的身分出现在这个世间,主持学校、主办教育是在家弟子的责任,他们去做,我们可以专心深入经藏。四众弟子密切合作,正法才能够久住世间,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这一句里头意思就很深了。
世尊,「开」是开示、是开明,「阐」是弘扬,「法」是正法。什么是正法?与心性相应的法,与宇宙人生事实相应之法,这个法叫正法。不但与理相应,还要与事相应;不但与过去相应,更重要的与眼前要相应。眼前是什么环境?是什么样的众生?他们现在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什么?也就是说,佛菩萨教学著重实际,不著重玄谈。谈玄说妙跟实际生活脱节了,那个有什么用处?那种说法在佛法里叫戏论,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完全用不上,佛不说这些法。所以佛经叫契经,契是契机、契理。契机,确确实实是听众们迫切需要的。这个法「光明」,光明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所以问题不是凭想像、不是凭情识,能够得到圆满解决的。世间自古以来有一等聪明智慧人,想出一个问题能解决当时,但是后遗症太大了。最明显的例子,西方的科学家在二次大战末期发明原子弹,把对於日本人的战争结束了,一时的利益,没有想到以后的后遗症。后遗症的发展,每个国家都在制造原子弹,到最后世界整个毁灭,当时他们没有想到。中国谚语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是受过中国传统的教育,他虽然懂得这些理论跟方法,他也不会告诉别人。为什么?这个利益,眼前有利益,以后有大害,这个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利益。眼前没有利益,以后有大利益,这利益是真的。所以外国人多半求眼前的利益,不顾后果;中国人,东方人的想法跟他们不一样,东方人想得很长远,东方人求永久深远的利益,不求眼前。佛法更是如是,佛法求的利益是永恒的,永远不变不灭的。这是六道十法界里面的圣贤都做不到的,所以佛出现在世间,应化在世间,给我们说经讲道,帮助我们觉悟。
第二句是『分别世间诸业性』。清凉大师注解给我们提示,「前悲救护,语其本心」。这个「前」是指长行,长行里面显示菩萨慈悲救护一切众生,我们在这里看到他的大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此明智光,彰其所用」,这个偈颂里头,赞颂里面,文虽然不多,是说他的真诚、慈悲心所起的大用。真诚、慈悲里面具足自性本具的智慧,这就是前面讲的「法光明」。智慧起用,「分别世间诸业性」,这个世间就是佛法里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有情众生的智慧福德不相等,十法界的依报环境胜劣的差殊也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什么道理,佛才一一来为我们讲解,为我们说明。第三句是讲因果,因果不空。业性著重在业的性质,业是造作。业性非常复杂,佛在大经上常讲无量因缘,为了说法教学方便起见,佛将无量因缘归纳为四大类,大经上常讲的四缘生法。第一个「亲因缘」,这是一切众生平等具足,人人都有;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我们都有十法界的种子。佛家常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就说明你阿赖耶识里有佛性、有佛种子。既有佛性,必当作佛,这多肯定!但是什么时候作佛?佛菩萨也不知道,完全在你自己,你自己能不能具足后面三个缘,后面三个缘具足,你这一生就作佛。
最重要的业因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要时时刻刻提醒。佛说,佛的种子是什么?平等。《六祖坛经》里面惠能大师讲「平直即弥陀」,平等、直心就是阿弥陀佛,「慈悲即观音」。我们要晓得,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用平等心,这个念头就叫做「所缘缘」。我学用平等心,你就是直接学作佛,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顺境、逆境,善人、恶人,好事、坏事,用平等心看待,决定不执著,决定不分别,而又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明明了了是慧,不放在心上,不分别、不执著是定。普贤菩萨教我们行法教得好,平等的恭敬,礼敬。顺境、逆境,善人、恶人,决定是平等的礼敬,平等的对待。但是称赞,对於善的我们称赞,不善的不称赞,不说就是了。人家来问,笑一笑,「阿弥陀佛」,这就好。为什么?不善的,不能够给他宣扬,不能把他这个不善扩大,这个对社会有害,一切都是为广大群众、广大众生福利著眼。於社会大众有利益的赞叹,於社会大众没有利益的不赞叹,我们也绝不毁谤,这是普贤教给我们第二条。广修供养,这是平等的,对善人我们恭敬供养,对恶人还是恭敬供养,没有差别。这叫学佛,这个心是佛心,这个行叫佛行。我们有成佛的种子,如果能够有学佛的心,学佛的心就是平等,佛的行就是普贤十愿。大经上世尊讲得很清楚,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满菩提,不能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的业性,经论里面常讲「六度」,六度存心,这个人是菩萨。常存布施的心,什么叫常存布施?中国古大德常讲「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就是布施的心。别人有善事、有善行,对社会大众有利益的,他在做,我们看到了,听到了,全心全力去协助他、去成就他,这是布施,菩萨心,菩萨行。我们协助他、帮助他,要守法。守法就是持戒,守规矩,守法度,决定不是凭自己的意思,凭自己的好恶,那就错了,一定要守法。第三,要有耐心,忍辱就是耐心;第四,要求进步;第五,胸有主宰,禅定,不被外境所动摇。《楞严经》上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凡夫跟菩萨的差别就在此地。凡夫没有智慧,感情用事,被境界所转;菩萨有智慧、有定力,不会被外境所转,所以他能转境界。现在这个世间有很多灾难,如果你有定慧,你就能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般若智慧是对人对事对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要常存这个心,这是菩萨心,你学菩萨了。
关键是在所缘缘,所缘缘在我们中国这个世间称为什么?立志。人不能没有志,人要没有志,你这一生一事无成,你空过了。佛家讲发愿,所以志、愿常常连在一起讲。你有志愿,你这一生有一个努力的方向,有一个努力的目标,你会有成就;如果你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你这一生决定空过。世法、佛法都重视志愿,我们作学生,亲近一个善知识,见面他第一个问题就问你,问你的志愿,这是善教,好老师。你把你的志愿说出来,他才能帮你忙;你说:我没有什么志愿。那个老师笑笑,他对你帮不上忙。好像问你:你想到哪里去?没有目的,他怎么帮你?你要有个方向、有个目标,他可以帮得上你,告诉你怎么走法,甚至於告诉你有些什么困难,应当如何来解决,他才能教你。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他无从教起。我们出家,想弘法利生,这是你的愿望,他有办法帮助你。我想主持道场,发展道场,他也有办法帮助你。你是什么志愿都没有,那他没有办法,佛也没有法子帮助你。
志愿在四缘里是所缘缘,你现前心里所缘的是哪一种缘,那就是亲因缘里面十法界的缘,你想缘哪一个?你是缘佛,是缘菩萨,还是缘声闻、缘觉;缘觉是十二因缘,声闻是四谛。再往下面是六道,六道的天道,天有无色界天、色界天,这是缘禅定,甚深的禅定,喜欢禅定。佛菩萨再教你,禅定里还要有四无量心,如果只有禅定,没有四无量心,修得再好再高,得个无想定。无想定,在佛法里面讲,是第四禅的外道天,到顶处了。如果到不了色界,在欲界里,欲界就是五欲六尘的享受不能放下,心里面还贪染,那你就修欲界天。欲界天修上品十善,还要修禅定,这个禅定功夫不太高,我们叫未到定,没有达到禅定的水平,这水平是什么?初禅,色界初禅;你达不到色界初禅,你这个定功在欲界里。欲界完全凭行善而往生的,最高只能到忉利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天,这四层天要加上禅定的功夫,你的定功愈高,你生的地位也愈高;你的定功浅,你的地位就往下坠落。你没有所缘,你怎么能达到?想生天,不修十善,不修禅定;禅定,说实在话,也就是清净心;不修清净心,不修十善业,怎么能生天?说信了上帝就能升天,那要问你,什么叫信?依教修行叫信。你说我信了,你讲的话我完全不听,你教我的我完全不理会,这哪里叫信?这是不信。信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这在宗教里要特别强调。我信你,我敬你,我爱你,我一定依教奉行。如果对你讲的话我不听,讲的话我不懂,教我做的我完全不照做,说我信你、我爱你、我敬你,全是骗人的,自欺欺人。世法、佛法一样!
要把人做好,佛家讲五戒要修好,上品的五戒才能保住人身,中品的十善。儒家讲做人的道理:伦常八德。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五伦: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人与人的关系统统都讲到了。四海之内皆朋友也,朋友里头没有分种族、没有分宗教,四海之内皆朋友也。朋友是什么?同学,同志。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宗教,试问问:我们有没有同志?决定有。什么志同?求生存总相同的,都想活在这个世间活得很幸福,这个观念决定是相同的。如何能够叫我们过得很幸福,这个理论跟方法要学习,岂不是同学、同志吗?只是你所学的理论方法不一样,可是目标方向相同。君臣,在现在讲法就是领导与被领导。领导的人,中国古德讲得好,他有三个字必须要做到:君、亲、师。君是领导,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你做个领导人,同时你也是他的父母,你也是他的师长。是他的父母,要以照顾子女之心照顾你的下属,要以教导学生的心去教导你的下属,人道,做人的道理,这样才能够不失人身。这是我们必须要懂得,要学习的。人要做不好,往上去没有分,别说作佛、作菩萨,四王天、忉利天都没有你的分。
诸佛菩萨真的是慈悲到极处,这个恩德,父母之恩不能比,可是谁知道?佛菩萨确确实实能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不但是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这一生作佛作祖去了。真正明白的人少,知道的人少,真正相信的人少,奉行的人就更少了。少不要紧,谁做谁就成就;我肯发心,我相信,我理解,我能依教奉行,我就成就。佛告诉我们,贪爱是饿鬼道的业因,瞋恚是地狱道的业因,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还要不要贪瞋痴?过去真的是迷惑颠倒,愚昧无知,堕落在贪瞋痴里头。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无不是三恶道的业,为什么?只要你用贪瞋痴的心,你所造的业就是三恶道的因;造作的善业也是三恶道的福业,三恶道享福。修善,贪瞋痴不断,天天念佛,修学六度,果报在哪里?我们读安世高的传记,大师说宫亭湖的龙王,宫亭湖在江西九江,那个古迹现在还在,蛇村。那个地方有个龙王庙,那里头龙王过去跟他是同学,他说他的同学明经好施,讲经说法,又喜欢布施,你说这个人多好!贪瞋痴没断,所以他有福,他有慧,他堕落在神道。得的是什么身?畜生身,是个大蛇,蛇身,作龙王,很灵验。灵验是什么?过去世讲经,所以这个龙王很灵。有福报,周围一千里人都去拜它,都祭祀它,都去供养它,过去喜欢布施。有福有慧,畜生道里面享受去了,饿鬼道里面就作鬼王,一生真正修行得这么一个果报。我们要晓得,他的病在什么地方?要从安世高那个话来说,在我们今天看是微不足道。那个时候出家人是托钵,托的饭菜不好,心里就很难过,好像自己修行对社会、对大众有这么多的好处,今天出来托这一钵饭很难吃,心里不高兴,就是这么一个原因堕落在神道,这还不是大的恶。所以我们读了之后,细细想想自己这一生的心行跟人家相比,远远不如人家,人家落在神道里,我们将来落在哪一道?我们不是小不如意,往往遇到一些不称心的事情,心里非常不痛快,怨恨心起来,很长的时间都不能消除,你说果报在哪里?果报自己造作自己去受,不是别人造作的,与别人不相干。
所以明白事实真相,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那是罪上加罪。知道任何一个人对我都没有伤害,他毁谤我、侮辱我,甚至陷害我,色身而已,灵性上没有伤害,只要你不接受就行了。你要接受,把它放在心上,这是你自找麻烦。你想想,如果那个人毁谤别人、侮辱别人、陷害别人,你看了,为什么若无其事?你为什么丝毫不受影响?他对著我,我接受了;他对那个人,我没有接受。你如果明白,他指著我的名字来骂,名字性空,假名,名字不是我;伤害我的身体,身体也不是我,你就不受其害。别人的造作,你偏偏要去接受,偏偏把它揽过来,你不叫自找麻烦吗?所以还是自作自受,真的与别人没有关联。
我们要懂得这个大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深深体会到业性,舍弃贪瞋痴慢。从哪里舍弃?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历事炼心。烦恼习气无量劫薰成的,很讨厌,很麻烦,不知不觉它就起现行,但是这个起现行,对自己的伤害太大太大了。佛教给我们的方法妙绝了,念头才起,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才起,马上给它转过来,「阿弥陀佛」,这个念头压下去了,这叫修行,这叫功夫。尤其是恶念,伤害别人的念头,伤害别人的事理,才起来,马上就压下去,这是你念佛功夫得力了。要觉得快,只有一个念头起来,第二个念头就换掉,就换成阿弥陀佛,你的心就恢复到清净平等,这是真念佛人,这是真有功夫的人。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忏悔,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改过,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自性。
十法界里我们攀哪个缘?还有比十法界殊胜,我们很容易成就的,缘阿弥陀佛,第一殊胜!怎么样缘阿弥陀佛,做得成功,做得圆满?要把我们无量劫错误的观念转过来。我们的错误观念,一切众生都不如我,我比哪一个都强,这是我们的习气,不服。换过来怎么样?一切众生皆是阿弥陀佛,你准定成佛,你决定往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统统是阿弥陀佛,我们以对阿弥陀佛的恭敬心对待一切众生,对待一切人事物,我们以供养阿弥陀佛的心行供养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真的是阿弥陀佛,不是假的;我以为他是阿弥陀佛,我把他当作阿弥陀佛,你还隔了一层,你是属於相似位;真的,确确实实是真的,你才能入分证位。怎么说是真的,这么肯定说是真的?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古德常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阿弥陀佛是自性,十法界依正庄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我们自性变现的,是自性的相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自性的相分,芸芸众生哪一个不是自性相分?既是自性的相分,哪一个不是阿弥陀佛?我们的心才真正做到清净平等。我们每天亲近的是诸佛如来,而且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这是事实真相,不是假想的,我们有没有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是大善。这个比修平等还要善,还要方便,还要殊胜。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在这一句阿弥陀佛之中,圆满无缺。
下面一句,『善恶所行无失坏』。这是我们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修如是因,必证如是果。我们对这个道理,对这个事实,深信不疑。念佛是大善,念佛要像我刚才所说的,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皆是阿弥陀佛。普贤的十愿,文殊的十波罗蜜,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极其微不足道的细行,都圆满具足十愿、十波罗蜜,你要是修行功夫不得力,无有是处。所以古大德,无论是宗门教下,常常劝导学人「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这个念头转过来是根本。我们看自古以来,多少修行用功的人以后得不到结果,念头没转过来。安世高这个朋友堕成水神,念头没转过来;心行很善,明经好施,基本的念头没转过来。我们用《金刚经》上话来说,四相、四见没转过来,不管他修的什么,依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四相、四见就是轮回心,怎么样把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这个问题总解决了。所以佛经里所有一切经论都劝人发菩提心,菩提心不好懂,我们现在讲起来比较好懂,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就是菩提心。真发,没有自己,众生就是自己,我们为一切众生受苦受难,很欢喜,很自在。
托钵,托到一些难吃的,在所不免。释迦牟尼佛在世,我们也会想到他也常常遇到,佛没有一念不高兴的念头,没有一念怨恨的心,所以他成佛。只有凡人在这个境界里面,心里才起烦恼、才起分别,我付出的太多,我得到的太少,不成比例;才有这个念头就造业,他就得受报。所以理要不能够透彻,事不能够真正的明了,这种念头是在所不免的。不要以为这个念头很小,好像微不足道,殊不知影响可太大太大了。大的过恶容易发现,这种小的不容易发现,一天当中这些小事情,引起自己不满意、不自在,有那么几次,几次恐怕还是少说了,要有这么个几十次,麻烦就来了。时间纵然很短,几秒钟的事情,这种业习累积下来,果报就可怕了。所以为什么不把念头转过来,专修善业?如果念头真的转过来了,看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受极大的苦难也甘心情愿。我替父母做事情,替诸佛如来做事情,受什么样的委屈也欢欢喜喜,也不会在意。所以这一点,我们要常常想想古时候的舜王。孝养父母,舜王做到了,那种心行才叫做孝养。我们一般人孝养有名无实,你还有怨恨,还有不高兴,还有埋怨,不是孝养,已经是得罪了。这种心态对老师就大不敬!道,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不懂得尊师重道,你怎么会得利益?还有分别、有妄想、有执著,已经是背师叛道,这个人怎么可能有成就?
现在人,在修学上,在日常生活当中,都不会做人,我们常常看到很感慨,但是念念《无量寿经》,我们那个感慨的念头也平了。《无量寿经》上说得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四句念念心就平了。没人教他,他怎么会懂?先人是他的父母,是他的长辈,是他的老师,没有教导他,他不懂,所以就不能怪他。但是他所造的业,他必定要受果报。这就是讲,佛菩萨看见了,也没有办法帮助他。佛菩萨慈悲,念念不舍众生,要等他回头,才能帮得上忙。什么叫回头?真的相信了,真懂了,真肯依教奉行,佛菩萨就来帮忙。
所以我们清楚,「教、理、行、果」是一,「信、解、行、证」也是一,《华严》上说得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真正相信,他就决定能够理解,他就肯依教奉行。不能够依教奉行,没懂,没有信。信解行证四个字是连在一起的,不能分割,不是有四个阶段。跟佛法里面讲四大,四大是一桩事情,不是四桩事情,一桩事情。老师教导,教理行果这是四教,是一,一而四,四而一,任何一条里面圆满具足其余三条。我们作学生的信解行证,我们作学生的也是一而四、四而一;信里面决定有解、有行、有证,行里面决定有信、有解、有证。这个老师叫善教,学生叫善学,师资道合,非常可贵。所以一个好老师要遇到一个好的学生不容易,可遇不可求。一个好学生想亲近一个善知识,也是可遇不可求,到哪里去找?遇到了,缘分,希有的缘分。遇到了,老师的道传下来了,有了传人;学生得到真实的果报,开悟证果。师资之道不能勉强,勉强不来的,都在一个「敬」字,好的老师敬爱学生,好的学生尊师重道。
我们今天的困难,自己认真反省检点,就认识了,就明了了。我们对於孝顺、尊重,尊师重道,欠缺太多太多了,甚至於根本不懂孝顺两个字的意思,尊敬的意思也不懂,这是真的。懂得,懂得你就做到,是从你行为上去看,不是从言语。真正善知识接待学人,从他的言行上去观察,听其言而观其行,言行相符,这个人可教。有孝顺心,有尊敬心,处事待人接物,从这个地方看出这个人有没有善根,善根深厚的程度从这个地方可以见到,我们要懂得,要学习。我们的法从老师那里接来,要传下去,可是找一个传法的人相当不容易;但是这种人是可以培养的,尤其是《华严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锲而不舍,把我们不成熟的根性薰习成熟。这个缘就非常重要,学习的机缘一定自己要掌握住,不能够空过。
昨天竹林寺的主席一行来访问,他告诉我,道场现在已经建立完成,他们请茗山老法师来给他主持开光大典。茗老大概要元月份才能来,本来预定十二月,最近听说身体不很好,在休养。他问我这个道场要怎么做法,我给他建议,道场建成,最重要的是道风与学风。我贡献他,我说:你们今天看到居士林的兴旺,这是事实,非常羡慕。居士林兴旺,旺在哪里?旺在天天讲经,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念佛,就旺在这里。所以我说,你们道场如果开放,希望每天讲经,我们这边培训班的同学们不少,可以轮流到你们那边去讲。还要提倡念佛,因为是竹林寺,他所供奉的本尊是观世音菩萨,很好!你们那边开念佛堂,专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居士林这个地方念「南无阿弥陀佛」,你那个道场专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讲什么经?观音三经为主,提倡观音慈悲救世的精神,学习观世音菩萨,你的道场会兴旺。一定要发心为社会、为众生,不要为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名利掺杂在里面就错了,你得到的很少很少,果报不如意。放下自己的名闻利养,决定不为自己,为社会,为众生,为佛法,果报不可思议。所以我叫他学习李木源居士,李居士在此地做了最好的榜样,居士林给道场做了最好的榜样。
他会请我们去讲经,我们要了解这个时代,现前社会需要什么。最需要的是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帮助一切大众断恶修善,才能挽救眼前的劫难,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到那边当然是以观世音菩萨三经为主,观音菩萨三经:第一部是《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这一章,我们过去单独讲过;第二种在《楞严经》里面,第六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三种在《法华经》里面,「普门品」。三经都不是独立,都是附在大经里面,可以把它抽出来单独的讲。除此之外,我们一定要明了印光大师的教诲,讲《感应篇》,讲《安士全书》,讲《了凡四训》,唤醒大众明了因果,断恶修善,改过自新。这样才能够救自己,才能够帮助社会大众,消除劫难。好,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