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二二讲)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22
请掀开经本,日天子偈颂第七首看起:
【世间所有诸光明。不及佛一毛孔光。佛光如是不思议。此胜幢光之解脱。】
最胜幢光明天子,他的得法是「光明普照一切世间令成办种种妙功德解脱门」。这个赞颂举例来显示,显示称性的功德不可思议。『世间所有诸光明』,世间是通指十法界。『不及佛一毛孔光』,此地的佛是指一真法界。十法界的众生没有见性,一真法界的众生最低位次是圆教初住菩萨,已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换句话说,他是用真心。十法界的众生是用妄心,在法相宗里面讲,用的是识心,八识五十一心所,用的是这个;而一真法界他们所用的心,转八识成四智,四智叫菩提心,我们也称为四智菩提。这就是说,用识心跟用真心差别很大。像这些经文,我们如果坐实,这是佛,一定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诸佛如来,把佛跟众生对立,这就错了,这个解释、体会就会错了意。这两句是讲的真心跟妄心,都是说自己。
六道凡夫,我们以人天两道来说,不能说没有聪明人,不能说没有有智慧的人。我们世间所谓的是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们,都是有智慧,那就是他们的光明。智慧大小不等,天人的智慧德行比我们更高,我们可以在许多宗教典籍里面读到,确实比我们的德行高,确实比我们的心量大,能爱世人,能爱仇敌,这我们世间人很难做到的。四圣法界比六凡高出太多了,六凡没有放下我执,也就是说我的利益没有放下。在人道讲,自利跟利他是一半一半的,这是人道;如果利他的心行超过自利,这个人就生天。假如我们用十分来做比喻,这个人有九分是利他,一分是自利,这个人是四禅天人;有八分利他,有两分自利,三禅天人。就用这个比例,你就能体会生天层次愈高,利他的心行愈多,自利的念头愈少;如果到只有利他,没有自利,就出六道。所以阿罗汉以上,我执断尽。我执尽了,就是说明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一点我们不能够疏忽,自己一定要清楚,只要还有「我」在,我们自己明白我是六道凡夫,出不了六道。哪一天我执放下了,妄想、分别、执著三大类的烦恼,执著放下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这个人就超越六道,不是六道凡夫。现在这个身还在六道,身虽然在六道,说老实话,他已经是乘愿再来,他超凡入圣了。圣人没有我执,凡夫有我执,非想非非想天人还是有我执,我执没尽,断尽了就出六道。我们学佛,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对於我执要淡,要淡薄!
过分的执著,只是修六道里面有漏的善法。譬如持戒、修定,甚至於念佛,「我的功夫不错,看看别人都不如我」,这里头就是有我执。什么样的人没有我执?惠能大师说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自己认真努力去做,应该这样的,别人有没有做,绝不放在心上,绝不轻慢一切众生;不但不轻慢,看一切众生犹如诸佛如来,恭敬之至,这人是大乘菩萨。礼敬就是降伏傲慢的,为什么普贤菩萨十愿第一愿是礼敬诸佛?知道众生傲慢的烦恼非常严重,用这个方法来降伏,来灭这个烦恼。儒家也是用这个方法,控制自己贡高我慢的烦恼。儒家教礼,礼是行法,教你怎么生活,教你怎么做人。礼的精神就是自卑而尊人,《礼记》里面说的,自卑是真正的自尊。自尊绝对不是高高在上,压抑别人,不是的,是自己尊重自己;依照圣贤教诲修学,就是自己尊重自己。你能够尊重别人,别人尊重你,敬人者人恒敬之,尊人者人恒尊之。佛不但这样教导我们,在《华严》末后五十三参表演给我们看,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不仅是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在这个经里面看到,每一个代表的人物,现在我们念的这段是日天子,日天子,我们民间称太阳神,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这个意思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真相,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统统是诸佛如来的化身。你要真的把《华严经》念懂了,你就肯定,不怀疑。怎么说是诸佛如来的化身?诸佛如来是什么?是真如本性,大乘经上常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什么是佛?真心是佛。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所现,那就是心的化身,他不是诸佛如来,谁是诸佛如来?所以你能够把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看作是诸佛如来,这个观察正确,丝毫没有错误,正知正见,这是佛的知见,《法华经》上说「入佛知见」。我们要是把自性变现的这些相分,看作是凡夫,看作是众生,我们看走了眼。这是什么知见?轮回知见。凡圣差别就在此地。
我们学佛,学得这么辛苦,学得这么困难,学了这么多年都不能够契入境界,错在哪里?根本观念上错误。我们的根本观念就是永远脱不了妄想分别执著,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全是自心显现,唯识所变。心、识都是自己的真心,真妄不二。所以《华严经》,佛告诉我们「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有情众生是诸佛如来,无情众生也是诸佛如来,我们没有恭敬心对待,就是不敬诸佛如来。所以,善财为什么一生能成佛,我们这一生连个须陀洹果都证不得,道理在哪里?应该懂了,应该明白了。所以儒家、佛法教人第一条,儒家教人,你们手上都有《礼记》,没有全本,《礼记菁华录》我们印出来送给大家。你展开看,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佛法教人「一切恭敬」,我们没做到,天天念,念了没做到。为什么做不到?不晓得这句话什么意思。一切恭敬是我们性德流露,这哪里是勉强的!谁做到?诸佛做到了,菩萨做到了,声闻缘觉也做到了,六道凡夫做不到。因为他做不到,所以他是凡夫;他要做到了,他就不是凡夫。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应该从礼敬诸佛学起。
这个地方讲「世间所有诸光明」,这光明是智慧光明,世间所有的这些贤圣众生,他们的智慧光明,「不及佛一毛孔光」,佛是自性,称性的智慧、称性的德行超过世间所有,这句话的意思在此地。清凉大师小注注得好,我们念一遍,他说「通明举劣显胜,以辨难思」,让我们能够辨别称性的功德不可思议,「故能成办诸妙功德。言世不及者,世虽多光,益非究竟;佛光虽少,必彻真源,不可尽故。以一况诸」。这个地方节录清凉的注疏不多,意思已经说尽了。世间,这是讲到十法界,十法界没有见性,所以他的智慧光明德相不是称性,是带著烦恼的,这个烦恼主要是讲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没有断尽。执著是烦恼障,分别是所知障。执著断掉了,分别没有断,这个人出离六道,没有出离十法界。分别的念头也断了,妄想也淡薄了,这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这是宗门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人用的是真心,不再用妄心。真心跟妄心的样子是什么,我们总得要理解,真心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妄心里面有分别执著,这是真心跟妄心的样子。我们明了,要常常自己反省检点,我还有没有分别执著?我们功夫有没有进步也就在这个地方检查。如果我们的分别执著轻了、少了,我们功夫有进步;假如我们学佛,我们的分别执著不但没有少,更严重,那我们退堕了,退转、堕落了。每天做晚课的时候要反省,晚课的时候认真检讨,检点自己心行,我们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堕?在进步,好!如何保持;退堕了,赶紧改过自新,不能再继续堕落下去。
性德落实在生活行为上又是个什么样子?佛菩萨在经论里面的教诲,字字句句就是自性落实在生活行为上的样子。为什么我们要天天读经?从前儒家教学,有所谓「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这个意思是说明读诵的重要性。读诵就是薰修,读诵经典、读诵圣贤教诲是自性的薰修。为什么三天不读就面目全非?三天不读是烦恼的薰修。烦恼已经很严重,无量无边,又加上三天的薰修,那还得了吗?再说古人的读诵跟我们现在读诵不一样,古人读诵真有受用,我们现在读诵是口边上滑过,心地上不落痕迹。烦恼在心地上落痕迹,圣教在心地上不落痕迹,有什么法子?所以读了,只可以说读比不读好,有没有效果?太难讲了。什么时候会产生效果?不是口读,心要记得,心要悟入。口念、心入,那就管用,才能真正把它落实到生活当中。真正落实,就是佛在经教里一句话「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落实了。受是信解行证,这才叫受。我们天天念,念了不信,念了不解,没有做到,这是没有受。所以「受」这个字是具足信解行证,这我们真正受了。受还要保持,永远保持,不能失掉,这是自利;后面是利他,读诵是利他,为人演说是积极的利他,演就是落实,完全做到,做出样子来给人看。为别人解释,为别人说明,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成佛,这是性德透出来了。
清凉说「世虽多光,益非究竟」,这两句话很重要。世间有许多好的教学,但是说到利益,不是究竟的。世间能够帮助我们生天,享天福,二乘能够帮助我们脱离六道轮回,契入四圣法界,这都是世间的光明,世间智慧的教导,可是不是究竟。怎么不是究竟?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干净,这三种障碍断干净了,那才是究竟。这三种烦恼断尽,就是佛光,就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光明。所以说再少,一毛是比喻少,像我们身体这汗毛,一根汗毛,少;虽然少,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所以它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世间的光虽然多,虽然很广大,它不称性,它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世间的聪明智慧,这是十法界,从哪里来?识心里面来的,是从八识里头生出来的。诸佛菩萨,这个菩萨是法身菩萨,他们的智慧德能是从自性里面生出来的,不一样。那个根源从自性是真的,从八识那个源头不是真的,所以功德就不一样。
天台大师用六即来形容,六即的第一个是根本,我们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这个道理要懂得。「理即佛」,理是性,在有情众生称作佛性,无情众生称作法性,佛性、法性是一个性,这是理。从理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普贤菩萨教我们修「礼敬诸佛」,一切恭敬,是从理上说的,不敢对任何众生用轻视的心。轻视心,是我们的烦恼现前,我们的恶习气现前,这种烦恼、这种恶习气决定会使我们堕落。如果我们明了事实真相,事实真相确实我们不明了,佛菩萨告诉我们,我们要相信,那就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告诉我们,我们相信佛的话,从这个地方建立清净的信心,生起恭敬,真诚的恭敬心,对待一切众生,与诸佛、法身大士没有两样,这叫学佛。
凡夫,理虽然如是,事不如是,事跟理不相应,所以我们学佛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我们受了三皈,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受了比丘戒,没有做到,没有能把佛陀教诲落实,所以叫名字,有名无实。这个位子上功夫不得力,修学的时间再久,修学了一辈子,还是被业力所转,敌不过业力;换句话说,将来死了,还是搞轮回,你在名字位中。如果真学佛,真学佛是一定依教奉行,那就叫「观行位」,功夫会得力,你真干!你每天读诵,对於经典里面的意思明了,明了之后照做;放下自己的成见,就是自己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放下了,随顺佛陀的教诲。佛教我们怎么想,佛教给我们怎么看,佛教给我们怎么说、怎么做,依教奉行。这个人叫观行即,观行是真学佛,真干!他能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还是不能;虽然真干,真在学,学得还不像,学得还不够。以佛做模范,一心一意跟他学,虽然学得不像,真学了,这种人决定不堕三途。名字即免不了三途苦报,观行即的人决定不堕三途,为什么?他真的是断恶修善。什么是善?依照佛陀的教诲是善;什么是恶?放弃自己的成见是断恶。自己的成见,自己怎么想法看法,错误的,把这个东西能放下,这是断恶;随顺佛陀的教诲,这是真正修善。可是怎么样?没有开悟,只能够得六道里面的人天福报。可是这是个危险事情,享福的时候很容易迷惑;换句话说,很容易退堕,这是我们凡夫修学最大的一个障碍,最严重的障碍。所以经典上我们看到,每一个人修行都是无量劫,无量劫都不能上轨道。好像你们现在开车上高速公路,都在底下转来转去,没找到路,转了无量劫路没找到。没有觉悟,虽然断恶修善,不开悟。经上讲的世间善,世间善就是没有开悟,所以福报在人天,在欲界天、在色界天,更高明的在无色界天,出不了六道轮回。
如果学佛学得像,很像,但是不是真的,叫「相似即佛」,这个人超越六道。虽然不是真佛,但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像个佛,相似即佛。烦恼障断尽,见思烦恼断尽,所知障没尽,也就是说,执著的念头没有了,分别还有,果报在四圣法界。四圣法界论分别心,有四法界,愈往上面去分别的念头愈淡薄,缘觉比声闻淡薄,菩萨比缘觉又淡薄,佛比菩萨更淡薄,但是没有断尽。如果把分别断尽,妄想也淡薄了,这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叫「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也就是妄心尽了,不再用妄心。相宗里面所说的「转八识成四智」,法相宗讲这些人起心动念是「四智菩提」;也就是说,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四智菩提现前。这个人是真佛,不是假佛,这个人的智慧光明,他的德行作用虽少,殊胜,不可思议。为什么?真,他从真心,四智是真心;八识是妄心,妄心做再大的功德,抵不过真心一丝毫;那是真的,纯真无妄。为什么不可思议?因为一个微弱的念头都尽虚空法界,这里头没有时间的障碍。我们今天讲波动,大家都晓得光的速度大,一秒钟三十万公里,三十万公里还得要一秒钟,一秒钟已经太长了。真心,念头才一动就周遍法界,这不可思议。妄心一动也周遍法界,但是有时差;换句话说,它那个光波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
我们凡夫起心动念能不能周遍法界?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凡夫有执著,你不可能超过你的心量,这个心量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也就是说,你的光波不会超过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古德才讲「量大福大」,量大,你所修的善大;量小,修再大的善,福还是很小,为什么?它没有办法超越你的心量。一真法界的这些诸佛如来,这个诸佛,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所讲的「四十一个位次」,「诸」是讲四十一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为诸佛。他们的心量拓开了,为什么?不再有分别执著,所以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丝毫之福周遍法界,这不可思议。这才叫究竟,这才叫彻法真源,普遍利益法界众生。
我们要说,诸佛如来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普利法界众生,我们为什么没沾到光?没有得到佛法利益?我们今天发心学讲经说法,没有得到佛光的加持,智慧不开,经文、注解看不懂。是不是诸佛光明不加持?加持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自性般若光明统统加持给你了。问题在哪里?我不接受;不是他不加持,是我们不接受。我们怎么不接受?我们分别、执著,这就不接受了。就像阳光普照,我们出门,不但戴个帽子,还要打一把伞,双重障碍,那有什么法子?诸佛光明对我们就像光明普照,我们不止戴一顶帽子,戴好多顶,还要加好多顶伞,不让它照。这个帽子、伞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我们的心量很小,不是它不照我们,是我们抗拒,不接受。我们在这个小圈圈里面受什么控制?妄想分别执著的习气控制。这是生活在烦恼里头,所以经教展在面前看不懂,意思看不出来。所以学佛没有别的,断烦恼、除障碍而已。我们的障碍愈薄,烦恼愈轻,你的感受力量就愈强,我们一般人讲开智慧,悟性愈强;烦恼习气愈重,悟性就没有了。所以,真心本性在哪里?虚空法界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明了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学习就有下手之处。非断烦恼不可,一定要放下分别执著,学佛菩萨恒顺众生,随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众生的执著而执著,自己心里确实没有分别执著。随顺众生的分别执著,自己心里不落痕迹,自己心地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叫从根本修。
『佛光如是不思议』。这个佛光是自性光明、自性的智慧德相,就是经题上讲的「大方广」,大是自性,是自性之理体;方是现相,妙相无穷;广是德用。大方广在哪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性的相好德用。知道自性是自己,就晓得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我们的恭敬心才生得起来,称赞、供养,不但这个心生起来,事也欢喜去做,这是真正尊重自己,懂得自尊自爱。世间人有自尊自爱之名,没有自尊自爱之实;世间人有真善美慧之名,没有真善美慧之实;我们通过对於佛法的修学,才知道这些事实真相。明了事实真相,才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下手,从哪里入门。《华严经》一开端,第一品「世主妙严品」,诸佛菩萨给我们示现,给我们做榜样,演说,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是演,说偈赞叹是说,为我们演说,教我们从哪里入门,从哪里下手。这是一部最好的佛学概论,是从前方东美先生讲的,《华严》是最好的哲学概论,他说:世出世间所有哲学书籍里面不能跟它相比,理论圆满,丝毫没有缺陷,方法精密,五十三参还带表演;实际上,在生活、在工作、在应酬里面做出来给我们看,这样的教材圆满到极处。确实,他在一生当中所涉猎,古今中外典籍里头,找不到第二种。他这个赞叹,是他一生读佛经的心得;他虽然不是佛教徒,没有皈依,但是他一生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天天读佛经,尤其是《华严》。
他曾经告诉我,接触佛法的因缘是在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中央大学那个时候在重庆。有一个时期他生病,生病,别人就劝他到峨嵋山去休养,山上环境好,他到峨嵋山去养病。他在山上,也没有报纸看,也没有杂志看,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佛经。於是在山上没有事情做,就看佛经,就跟山上这些法师研究讨论。他从这个地方认识了佛法,发现佛的经典是世界上哲学的最高峰。我跟他学哲学,讲到最后的一个单元,他的题目是「佛经哲学」,我学佛也是这个因缘介入的。他说,哲学真正的高峰、真正的好东西在佛经里面,特别是性相两宗。《华严》是属於法相宗的经典,而实在是,《华严》是通达各宗,所以称为根本法轮。所有一切宗派都是从《华严》流出去的,分支出去的,《华严》是根本,所以他称赞《华严》是佛法里面的概论,全部包括在其中,他的认识。他这个认识不错,一生就没有离开读经。所以我们对他实在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出家的法师大德比不上他,重要经论里面的经文他都能够背诵。从这里,他涉猎之广,涉猎的深,他真用心。我们多少法师讲经,或者是写东西,都还要拿著书找参考资料,他不要,随口一段一段就给你念出来,可见得读诵太重要了。
台湾第一次翻印日本的《卍续藏》,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他非常欢喜,立刻就去订了一套。《卍续藏》里面所包含古大德的注解特别丰富,讲经教学是一部最好的参考资料,这是我们看到真正是一个做学问的人,他懂得,他明了,他认识透彻。我们对他能生信心,能接受他的引导,我们自己省了很多事。他几十年的成绩做为我们修学的基础,我们踏著这个阶梯再向上爬升,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青出於蓝而胜於蓝。我们是以老师的成就做基础,从这个基础上再向上提升,这超过了。如果守住老师这个基础,不是好学生;你这一生修学,也达到他的水平,不是好学生。好学生一定超过,为什么?超过,这个世界社会才有进步;不能超过,就没有进步。如果达不到,那你就退转了,这不是师资之道。师资之道要求的,学生一定超过老师,这个社会才有进步,众生才有幸福。如果说是老师对学生,学生超过老师,老师要嫉妒,这不是个好老师,这也不是个善人;真正的善知识,决定希望你超过他。
我们在《华严》五十三参里面看过,每一个善知识自己谦虚、谦卑,赞叹别人超过自己,这一点我们要学。除什么障碍?除嫉妒的障碍。嫉妒是很大的障碍,不但障碍我们契入境界,契入是证果,不但你不能证道,你连正解都做不到。嫉妒心重的人,读经不解其义,听讲也不能解其义。所以这才知道贪瞋痴慢,嫉妒是属於傲慢,障碍我们戒定慧,障碍我们修学。甚深的大法被它障碍了,实在讲,极其浅近的小法也被它障碍了,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什么是极其浅显的小法?十善业道是小法,人天法。我们为什么十善业道都做不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三业;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口四业;不贪、不瞋、不痴,意三业;这是佛教一般大众,没有受过三皈的,教一般世人的。我们连这十条都不懂,都不能做到,什么原因?贪瞋痴慢障碍住了。这十条是什么?这十条是人间的福报;你要是做不到,来生得不到人身。这十条,我们仔细看看,天主教、基督教里面讲的十诫,伊斯兰教里面讲的戒律,也是以这个为基础,所以这是真的。这十条做不到,人天两道没分。於是我们才体会到,自己烦恼习气多么重!障碍我们的善心、善愿、善行。善没有了,我们一定是恶心、恶念、恶行。恶行,与这十善相反的,就是造恶。造恶不知道悔改,不晓得回头,还继续不断再造下去,这是积恶。恶积多了,果报就苦,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幻想,只可以说在阿赖耶识里面落下这个种子,这个种子在这一生当中不能起现行。为什么不能起现行?缘不具足。你有这个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四种缘里面亲因缘有了,其他的三种缘没有;你没有所缘缘,你所缘的还是五欲六尘,还是贪瞋痴慢;无间缘没有,无间缘是不间断,你对於求生净土的意愿间断了,一天二十四小时才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有这个念头,大部分的时间还是留恋五欲六尘,所以无间缘你没有;增上缘在现前虽然有,你不知道珍惜,你不晓得应用。经教不能专心学习,念佛堂不能认真去念佛,不解经义,不知道修行的方法,所以还是一般人常讲的盲修瞎练。盲修瞎练对於没有增上缘的人来说情有可原,我们这里增上缘很殊胜,我们自己还是盲修瞎练。原因在哪里?烦恼习气太重!如果这四种缘统统具足,这个人这一生决定往生。
可是修道最困难的事情,前面我们讲过,舍己为人。从哪里学起?从物质生活学起。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示现给我们看,我们过最低生活水平,从这里做起。换句话说,要重视苦行,知道苦行之可贵。苦行可贵在哪里?时时警觉到世间苦,对世间没有留恋的意愿,常存此心,道业就能增长。所以物质生活太富裕了,很难!你会贪恋这个世间,留恋这个世间,舍不得离开这个世间;虽然给你讲极乐世界好,极乐世界没有在现前,我现前过得很舒服不错,对於求生极乐世界的念头淡了。这是一般人没有办法脱离轮回,真正原因在此地。所以降低物质生活水平对我们有大利益,我们能够将我们福报当中节省出来,帮助一些苦难众生,这是修真实的福报。要肯干,要真正肯干!不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我们学佛不真实。我在七十年代,开始印经流通法宝,那个时候生活程度比较低。我讲《华严经》,印《华严经》送人,我印的是袖珍小本成本低,一套《华严经》十二册,小本十二册,那个时候台湾钱二十四块钱,一本两块钱。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花两块钱,我立刻就想到,这两块钱如果能省,就多印一部经本。非必要,决定不浪费,所以我们印的经书量愈来愈大。别人委托我们印经,他送来这个钱,跟我们讲这个钱是印经布施的,我们决定印经。有一年过年,简丰文来找我,他说:法师,我们这个道场经费缺乏,道粮几乎要尽了,里面有一些工作人员,我们也有很微薄的薪资发不出来。他问我:可不可以在印经钱里面暂时拿出一部分来,给大家过年?我说:不可以,这违背因果。我们那个道场,人家指定做什么用途的钱一定要做到;指定放生,决定是给他做放生;指定救济,一定是做救济事业;我们没得吃、没得穿,也不可以动用一块钱。到最后怎么解决?有一些人供养我的钱,我说把这个钱拿来供养给你们,度过年关。那个时候还不错,我在银行存款还有六十万,送一半给基金会,另外一半送图书馆。我的存摺给他们,叫他们去提;存摺交回来还不错,里面还有几百块钱。两个道场要平等。
业因果报,我们要清清楚楚,钱不可以随便用,能够省,尽量节省。节省不但是惜福,实际上讲就是修福;糟蹋,那就是折福。不懂得节省,任意的破费,这是折福,不是修福。都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养成习惯,儒教我们节俭,孔老夫子做给大家看。《论语》上学生记载的,夫子的德行是温良恭俭让,是中国读书人的模范,我们要学习。温是温厚,存心厚道;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夫子不但有言教,还有身教,做出来给大家看,学生不能不服,学生不能说不知道怎么学法。世尊的示现更是彻底,更是究竟,更圆满,都做我们的好样子。我学佛,李老师教我学印光法师,近代人,以他老人家做榜样,向他老人家学习就没错。我们仔细观察思惟,印祖一生的行谊,一心为佛法、为众生,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跟行为,没有。一生的事业是弘法利生,他老人家用文字,因为我听说他的家乡口音很重,住在南方的时间很多,南方人听不懂,所以多半用文字,留下一些《文钞》,都是他老人家自己写的。自己生活非常节俭,所有一切供养都做印经的事业。一生没有建道场,没有收出家徒弟,这些都是在末法时期给我们做最佳的榜样。我们要向他看齐,要跟他学习,只有功德,决定不会有过失。所以要找一个学习的模范,学习的榜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