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0讲)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90

请掀开经本,时分天偈颂的第六首,在长行里面是「不思议慧天王,得善入一切业自性不思议方便」,他的赞颂,这首偈我们先念一遍:

【业性广大无穷尽。智慧觉了善开示。一切方便不思议。如是慧天之所入。】

清凉大师注解里面告诉我们,第一句就是讲「业性」。业是造作,正在造作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事,造作的结果则称之为业。业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造作?追究它的根源,根源是性,『业性广大』,所以造作的自然就无量无边,无有穷尽。清凉在注解里面讲,「广大,一念造一切」,这五个字很不好懂,而这五个字正是虚空法界一切现象的说明。佛家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境界不算大,为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尊佛的报土,也是我们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尊佛他教化的区域,至少都是一个大千世界;还有一尊佛,他教化区域有两个大千世界、五个大千世界、十个大千世界不等。为什么诸佛的教区有这么大的差别?因地当中发愿不相同。有人发的愿范围窄小,有人发的愿范围广大,成佛之后教化众生,与他因地发的愿决定是相应的,所以佛法也离不开因果。而诸佛如来心愿最大的无过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教化的区域是尽虚空遍法界,不是一个大千世界。经里面讲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是表法的,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西方,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极乐世界,所以它的范围太大太大了,这都是因地作菩萨的时候所发的愿心不同。我们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自己心愿有多大?除了希望自己成佛作祖之外,发愿要想帮助别人,实在讲很有限。我们的心量,实在讲太小太小了;心量虽然小,业性不小。诸位想想,心量很小,画的圈子很小,业性不小,你在这个圈子里造作的业可就重了;心量要大的话,你造作的业也分散了,不至於这么集中,集中太可怕了。所以我们集中,集中到最后变成一点,就是阿鼻地狱了。由此可知,愿心不能不大,愿心大,你造作那些罪业,因为范围空间太大,看不见了;你要是把空间缩小,你的罪业很明显,缩得更小那就愈显著,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而事实真相是一念造一切,「一切」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从哪里来的?一念。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指的是什么?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际的依正庄严,是我们自己一念造的。一念觉,一真法界现前;一念迷,十法界现前,全是自己念头变现的。《华严》讲得好,「唯心所现」,这些现象是唯心所现的;所现的这些形相千变万化,刹那不住,那是识起的作用。为什么会有变化?什么叫识?妄想是阿赖耶识,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末那识,识起的作用。真正觉悟的人,他只有心现,没有识变,所以他住一真法界,他心只有现相,他不起变化。我们要问,不起变化是不是就常住?不是的。如果你要认为不起变化就常住,那你就错了,还是属於刹那生灭,不过他那个相续相不起变化,就好像真的常住一样。十法界里面的众生刹那生灭,前面一念跟后面一念不一样,於是相就不相同。一真法界里面前念跟后念是没有差别,所以他的现相就看不出有生灭,看不出有变化。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才是事实真相。刹那生灭,生灭不住,所以一切法不可得。世间法不可得,十法界的法不可得,一真法界的法也不可得。所以诸佛菩萨,我们讲法身大士,他们彻底放下了,心地清净,所谓是一丝不挂。

反过来看看我们,凡夫心里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数不清!诸佛菩萨心地里什么都没有,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我们自己的真心、我们自己的自性也跟诸佛如来一样,本来无一物,为什么现在牵肠挂肚搞这么多?自己原本是个佛,就是因为这些拉拉杂杂的,把自己变成了凡夫。自己本来有诸佛如来同样的智慧,现在是怎么样?转智慧为愚痴,诸位要晓得,痴跟智是一桩事情。所以大乘经里面才常说,智愚不二,迷悟不二,觉迷不二。觉悟了,愚痴就变成智慧;迷惑了,智慧就变成愚痴,愚痴也就是无明,一桩事情,就在觉迷。什么是觉?心里一丝不挂,觉了。什么是迷?心里牵挂的东西很多,迷了。迷有轻重,悟有大小。迷得重的人,心里牵挂的东西多,他就迷得重,智慧就少;迷得轻的人,心里牵挂的少,也就有一点智慧,就这么回事情。诸位真的懂得,真的搞清楚了,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一分,你的智慧就透一分;放下两分,你的智慧能力就透两分,就这么回事情。不肯放下,永远是迷惑颠倒,智慧透不出来。

世间哪个人没有贪心?哪个人没有瞋恚?为什么你有贪,为什么你有瞋恚?你愚痴,愚痴就是无明,没有智慧,它在作祟。你放下贪瞋,无明就薄了,智慧慢慢就开了,必须智慧真正的开了。我们见思烦恼放下,智慧开了,小智慧,为什么?一念造一切还见不到。再把尘沙烦恼也放下,智慧更高,有没有见到事实真相一念造一切?还没有,还得要破几品无明、证几分法身。法身大士,有没有见到一念造一切?还没有,法身大士在《华严经》上讲有四十一位,什么时候才真正发现一念造一切?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八地菩萨。无明四十一品,八地菩萨破多少品无明?三十八品。十住破了十品,十行破了二十品,十回向破了三十品,从初地到八地又破八品,破了三十八品无明。四十一品无明破了三十八,差不了多少了,这个时候见到一念造一切。见到一念造一切就见到阿赖耶识,也就是阿赖耶识活动的状况你看到了,不是普通的法身大士。八地叫不动地,真的不动,心如止水,不动,所以极其微细的境界统统现前,这才发现虚空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把它的根源找到了。我们今天是凡夫,距离八地菩萨远之远矣,我们今天听佛所说,能够信佛所说,这是我们的善根福德。没有善根的人听佛说这句话,他不能接受;不但是不能相信,「佛这个话是妄语、是邪见,绝对不是事实」,没有善根。有善根的人听了佛这句话不会反对,但是也信不过,不会反对,是佛说的,总得要尊敬佛,佛不妄语,但是这个话真有问题,那是有善根,没有福德。具足善根福德的人听了这个话相信,一点都不怀疑,但是不是自己的境界,佛的境界。佛见到了,我们没有见到。

今天在这个世间,也不只是现前,自古以来多少聪明人在那里探讨宇宙,我们今天讲科学家,从前讲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现在讲太空物理学家,探讨宇宙怎么来的,生命的起源怎么来的,写了很多书。现在藉高科技,他们也有不少的作品来探测宇宙,一般人看了都很欢喜,增长他的知识。事实是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他们现在所探讨的就跟那棵大树一样,只是一根树枝、树梢,根本没发现。所以据他们所探测的、所了解的,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现在科学家已经肯定,肯定什么?没有绝对的真理,你现在发现到的是定律、是真理,过几年后来一个科学家再发现,把你推翻了,现在科学家肯定了。唯独佛法不能被推翻,佛法讲根,根是什么?一念造一切。现在科学家没有发现,说这个话只有佛法,大乘经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今天早晨出去散步,看到许多人在那里练身体,打太极拳,在练功的,我看了之后我也笑笑,那身体能好吗?能不生病吗?能真正得到健康长寿吗?不尽然也。这是什么?外表功夫,现在一般人迷信外表。我们看佛门一些老和尚,一直到老,甚至於活到,虚云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岁才走,你们问问虚云老和尚有没有每天打太极拳,有没有练功?没有。他的身体为什么那么健康?为什么那么长寿?人家有内功,不是在外头形式上,内功是离一切烦恼,他心地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环境就清净,人家从内功上,那是真功夫,外功解决不了问题。「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什么时候该生病,到时候一定会生病,这个外功治不了的。内功行,为什么?内功能转业,外功不能转业,内功是戒定慧。

所以佛法里有没有运动?有。什么运动?散步经行,很慢很慢,我们念佛堂绕佛,他不是激烈的,他是很缓慢,心境一如,这是真正的练功。世间人不知道,真正觉悟、彻底觉悟的人明了,为什么?他知道根源,他的生活、他的举止与根源相应,这是最健康的。好像树木一样,它虽然是在一片叶子里,它那个叶跟根连到的,生命力就强;如果这个叶它的生命力达不到根,只到树枝、树梢,这一片叶子没有多久就黄了,就掉了,就凋零。你们诸位想想看这个道理,我们短短的这一生,这一个身体就像树上一片叶一样,我们这一片叶能不能跟根相连起来?根是自性、是法性,佛家讲「称性」,我们的生活能不能称性?我们的工作能不能称性?如果我们的生活、工作都能称性,这个身体自然健康,自然长寿。性是什么?性是寂静,清净寂灭,一个妄想都没有,就称性;还有妄想就不称性,再有分别、有执著,那愈来愈远了。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就好比这片树叶它能够达到的只是树梢,它的生命力当然不长,很容易凋零。如果他能够放下一切执著,好比这片叶的生命力能够达到树枝,它生命力就比较长;如果能够将一切法,世出世间法都不分别了,它的生命力可以达到本,本是主干,达到主干;如果连妄想统统没有了,它的生命力达到根。我用这个比喻,诸位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如果要想自己真正达到健康长寿,像佛菩萨一样自在随缘,他们生命力是跟根本连起来的。这个比喻浅显好懂,希望大家从这个比喻里头去体会,然后你再观察佛、菩萨、声闻、缘觉跟这些修行人,就像一棵树一样,树叶它吸取养分,它能从什么地方吸取;如果是从根本上,从根上吸取,这是佛,这是法身大士;从干上吸取,这是权教菩萨;从枝上吸取,那是声闻、缘觉;从树梢里面吸取,是六道凡夫。我看到这些是练外功,植物园树木多,我这一看,他们是这个办法。所以我们到那里去散步好,经行,在那边念佛,一步一声佛号,转一个大圈一个小时,念一个小时佛,也度不少众生。我们要把所学的东西,一定要运用在生活上,现在的话讲落实到生活上。一念造一切,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后面『无穷尽』三个字,意味就深长。「无穷尽」,清凉注解讲「未得对治,无能止故,有多门故」。他这三句话里,范围深广无尽。「未得对治」,我们不觉悟,没有方法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我们常讲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方法对治。实在讲,许多学佛的同修,根本就不想对治,你说你想对治,那是嘴皮上的说法,你从来没有真正发心要对治。如果真正发心要对治,对治就有效果;没有真正发心,口里说对治,决定对治不了。贪瞋痴慢,是非人我,天天还在增长,没有看到减轻,什么原因?没有真发心。为什么真心发不起来?你对於事实真相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你对治的心发不起来;了解的心要是透彻,对治的心就发出来了。要怎样才能了解?一方面要听经、要闻法,一方面要在生活里面起观照。也就是说佛在经典里面跟我们讲的理论,讲的事实真相,讲的这些因缘果报,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看得出来,这叫落实,你所学的东西落实了。眼看得出来,耳听得出来,我六根确确实实能够接触得到佛所说的事实真相,你的功夫才叫得力。什么时候你看到一念造一切,那就恭喜你,你是八地菩萨,你要不是八地菩萨,你见不到这个事实真相。而事实真相就在眼前,我们六根所接触到的,最浅显的你要能够觉察到因果报应,大乘经上讲的引业、满业,时时刻刻在我们现前。引业是引导你到这一道来投生,我们大家都得人身,这个业相同,引业相同。每一个人相貌不一样,身体健康状况不相同,生活不一样,那是属於满业。满业这里面讲善恶,善因得福报、得善果;过去造作恶因,我们的果报就不好,都在眼前。吃饭的时候,最好是自己去拿菜,你拿一盘菜,拿的这一盘,知道自己的食量,一定要吃完,不能有剩余,不能糟蹋。为什么?我们懂得满业的因果,我们随便糟蹋食物,今天世界上非洲有很多人在饥饿的边缘,得不到东西吃,他造的是什么因?前世糟蹋饮食,我们一看就在眼前,好清楚!我们自己决定不敢糟蹋饮食,决定不敢浪费饮食,要惜福。因缘果报,六根所接触的没有一样不是,这一点你能看清楚了,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还要别人劝你吗?还要别人讲给你听吗?不需要了,你自己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我们学到东西要会用,就用在日常生活上。

我们今天所谓善人,迷得少的人、觉悟比较多一点的人。什么叫恶人?迷得重一点的人,觉悟少一点的人。迷悟不二!所以我们用清净心、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但是在外表上,外表上还是有分别、还是有执著。为什么?外表上要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祸害就来了。这叫做什么?佛法不坏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的分别执著,佛菩萨怎么受持?恒顺众生。顺著众生的执著,佛菩萨也执著;随顺一切众生的分别,佛菩萨也分别。佛菩萨的分别执著是随顺众生的分别执著,他自己有没有?自己决定没有分别执著,所以自己心永远是清净。处事待人接物,应付社会大众,那是大慈悲心,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自受用的境界他达不到。他有烦恼,他有妄想,他有执著,他有贪、欲爱,那我们随顺他,随顺他决定是有界限,希望在随顺里面帮助他化解,帮助他放下,这叫大慈大悲。而绝不是随顺他、帮助他增长,那就错了。他有贪心,好,满足他,让他贪心更增长,这叫什么菩萨?这简直是魔王。所以佛恒顺众生,这里头还是有善巧方便,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离苦,帮助众生放下,这才叫善巧方便,才叫真实智慧。自己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完全帮助别人做对治的功夫。

佛用什么帮助我们对治?佛用六波罗蜜。用布施对治我们的悭贪,用持戒对治我们的恶业,用忍辱对治我们的瞋恚,用精进对治我们的懈怠,用禅定对治我们散乱,用般若对治我们愚痴,对治!我们烦恼习气虽然很多,归纳起来不出这六大类,所以佛用六个方法来对治,叫六波罗蜜。你能够通达明了,把这六种对治法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点点滴滴都具足六波罗蜜,这叫行菩萨道。譬如我们刚才讲吃饭,吃饭是六波罗蜜,是行菩萨道。吃饭不分别饭菜的好恶,断贪心;只取自己应该接受的分量,没有贪心,今天菜不错,多吃一点。我今天早晨散步,还有一个人也在那里散步,告诉另外一个朋友:昨天晚上吃得太饱,今天不走路不行。太饱,这明显他吃饭是贪瞋痴,我们吃饭是六波罗蜜,怎么会一样?他们吃饭是过六道凡夫的日子,我们吃饭是过佛菩萨的日子,诸位在这个地方转不过来,你学佛就难了。所以在饮食里决定没有贪心,生活愈简单愈好。但是客人来的时候,也要做得很漂亮,待客,那不是贪心,那是诚敬;那是主人敬客,不是贪心。主人也没有贪心,客人也没有贪心;客人作客,守礼。这是吃饭里面你们懂得了,这就叫布施波罗蜜,放下贪爱。我们吃饭的时候守规矩,就是持戒波罗蜜;餐具洗得很干净,摆得很整齐,这就是持戒波罗蜜。东西放得很零乱、很随便,那就是恶业。吃饭的时候细嚼慢咽,容易消化,忍辱波罗蜜,不是狼吞虎咽。吃饭有吃饭的规矩,要做出来给别人看,自行化他,所以在一餐饭里头,喝一杯茶里面,都是具足六波罗蜜,你们怎么会晓得?真正学佛的人一看明白了,他在行菩萨道,他是修菩萨行。外行人看不出来,内行人看得出来。

精进波罗蜜,不但是你在饮食里摄取养分,你的健康天天有进步,你的生活品质也天天有进步,欢喜快乐,法喜充满,精进波罗蜜。饮食上的调节也是属於精进,饮食决定是自己身体上所需要的,以这个为标准。而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有变化,随著年龄变化,随著节气变化,春夏秋冬身体就不一样,寒暑感应也不相同。冬天要吃凉的,夏天要吃热的,这谁懂?这是属於般若波罗蜜,智慧。身体里面跟身体外面的自然环境,一定要相应,就健康;冬天冷,我们身体冷,就健康。所以在北方,冬天为什么吃大白菜、吃萝卜?凉性。夏天吃的东西热性,夏天生长的植物也是热性,冬天生长的植物是凉性。你冬天吃热天的,热天吃冬天的,人怎么不生病?冬天吃火锅,夏天吃冰,非死不可。我举这个例子,你们细细去揣摩,点点滴滴都是菩萨道,一修一切修,跟此地讲一念造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所以《华严》给我们真实智慧,让我们懂得怎么去过日子,怎么去生活。吃饭如是,喝一杯茶也如是,穿衣服、脱衣服,没有一样不如是。佛菩萨的生活美满、生活自在,是真实的;世间人是有名无实,「真善美慧」没有一个字是真的。过佛菩萨的生活这四个字都落实,他怎么不自在?所以懂得对治法就能止恶,一切与性德不相应的结束了,都能够止住,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下面「多门」,方法无量无边,法门无量,八万四千,就看你会不会?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往往就用在一桩事情,所以一即一切。

『智慧觉了善开示』。「智慧觉了」是自受用,也就是我刚才讲,你过佛菩萨的生活,智慧觉了才行。关键在「智慧」这两个字,无论是自行化他,没有智慧都做不到;不但要有智慧,要有高度的智慧、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真实智慧是从自性里头来的,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悟性。佛法重视悟,过去儒家教学也重视悟。我这个年龄,小时候在学校念书,已经是普通的小学、中学,那个时候老师对学生的观察重视悟性;不像现在,现在当老师的好当,从前当老师不好当。我们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以普通考试来说,大概我们遇到考试,无论哪一个学科,考试题目最多不会超过五个题,多半是四个题,有时候少的时候两个题。老师出题目来问,让我们自己来作答;答的时候不一定照书本上答,你自己读的书,你所领悟的来答,看学生的悟性,你到底懂得多少,不是记。现在一定要记,答的时候一定要照教科书上一字不错,这个答覆是机械化的,这个东西学了之后只学些常识,没有智慧。所以遇到急难的事情,不知道怎么办法好,没有能力应变,没有能力通权达变。古老,我们在《学记》里面都念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孔老夫子讲得多好。你记得多,你向别人请教,就是你的常识非常丰富,你没有资格做人的老师。记问之学不行,为什么?全是别人的,必须是你自己领悟到的,那是你自己的,你自己真正得受用,你也能够帮助别人。可是要怎样才能够开悟?我们现在知道,堵塞悟门的是烦恼,妄想分别执著把我们的悟门堵塞了,你要想开悟必须把堵塞的东西拿掉。所以在佛法里面非常明显的告诉我们,见思烦恼放下你就得正觉,你智慧开了,但是没有圆满;你再把尘沙烦恼也放下,你就是正等正觉;再进一步,把无明也统统放下,你就恢复到究竟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诸位一定要晓得,无上正等正觉是我们每一个人自性里头统统具足的,不是外来的,只是我们自性上面有三重障碍,把我们无上正等正觉障碍了,透不出来,不起作用,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佛有没有帮助人开智慧?没有。佛哪有能力帮人开智慧?智慧是你自己开的,障碍是你自己放下的,佛没有能力把你的障碍去掉,没有能力。佛只能够把他自己修行证果的经验方法说给我们听,提供我们做参考,拔除茅塞要自己,什么人都帮不上忙。所以只要你把执著放下,什么都不要执著,为什么?假的,没有一样不是假的。告诉你世法是假的,佛法也不是真的,都是刹那生灭,你执著它干什么?自己都不应该执著,要执著别人的不就更糟糕、更麻烦?要放得干干净净。世出世间一切法,天天要学,绝不执著,天天学习,绝不分别,智慧才能现前。智慧现前就「觉了」,觉了是自受用。觉是觉悟,了是明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明了之后,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一切众生不觉悟、不明了,没有智慧,他过凡夫的生活。凡夫是六道轮回的生活,苦不堪言!觉了的人,至少是过四圣法界的生活:声闻、缘觉、菩萨,过四圣法界的生活。彻底明了,妄想也放下了,那是过一真法界的生活,《华严经》上讲法身大士。我们要问,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不能过《华严经》上法身大士的生活?我跟大家的答覆是肯定的,决定能,问题是你肯不肯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不再分别,不打妄想,你就过华严生活,就是佛华严,现前就是!我们两个人在一桌上吃饭,我过佛华严,你搞六道轮回。世出世间没有界限,一念觉迷。一念觉,出世间;一念迷,世间。世出世间没有界限,佛华严跟六道众生也没有界限。「善开示」是化他,帮助别人悟入。善是善巧,这个人有善巧方便,能够帮助不明白的人渐渐明白,帮助迷人渐渐也觉悟了。示是指示,这里面最好的指示是做出榜样给他看。

『一切方便不思议』,这一句清凉大师的解释只有四个字:「入门多种」。这四个字够了,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是指多数,无量无边的方法。「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是什么?这个方法在此时此处对某个人非常适合,这叫便。便,用佛经里面讲法是契机。契机是便,契理是方,契机契理能够收到教学的效果。理不思议,机也不思议,智慧不思议,方法也不思议,我们说了四个不思议,诸位有没有听出味道出来?不落在心意识里头就是不思议;换句话说,离妄想分别执著就叫不思议。你自己修学,你教化别人,你还有分别、还有执著,那就是可思可议。但是这个话要听清楚,形相上、事相上是有分别,是有执著,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心地上决定没有痕迹,然后你那个分别执著是种巧妙的运用,才叫善巧方便。如果这里头有分别、有执著,方便就不能加上善巧,所以佛菩萨讲善巧方便,我们凡夫只有方便,没有善巧。凡夫讲的善巧,跟佛菩萨讲的善巧,不是一个意思。他们是真善真巧,我们的善巧,那就是古人形容瞎猫碰到死老鼠,撞上了,不是真的有这个本事,是偶尔碰上了,哪里有这种智慧?哪有这个能力?佛菩萨真有善巧,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

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之中,决定不受外境的影响是禅;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那是定。这是自性本定,《楞严经》上讲「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也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头来的,不是修得的,跟般若智慧一样。我们今天的定被扰乱,这个扰乱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把自己的大定扰乱了,把自己的智慧闭塞了。第三句如果就事相上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一切方便不思议」。诸佛如来为法界众生所说的无量无边法门,都可以总包括在这一句当中,「一切方便不思议」,从事相上来讲。天王这首偈,可见得义理无限的精深,我们如果真能看得懂、看得明白,一生受用不尽。

『如是慧天之所入』。「如是」这两个字是指法之词,是指上面所说的「业性」「广大」是业相,「无穷尽」是业用,这是体相用,性是体,这一句话说的是六道众生。佛以「智慧觉了」,这是佛、这是菩萨,菩萨的自受用;「善开示」是菩萨的他受用。自受用与他受用合起来,「一切方便不思议」。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事业,如来家业。佛菩萨的事业是什么?教化众生,教化众生是佛菩萨的事业,如来家业是教学。不思议慧天王,他从这个地方修行证果的,成就无上道,我们应当学习,应当效法。今天时间还有五分钟,我想就讲到此地,这是一个段落。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