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八讲)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88

请掀开经本,时分天偈颂第一首:

【尔时时分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时分天众而说颂言。】

这一行经文是说偈的仪规,前面说得很多,所以不再多说。最重要的是提示我们要谦虚、要恭敬,我们在这个经上在在处处都看到。『承佛威力』是谦虚,说明自己能够说的一些法,都是佛力加持的,不是自己有这个智慧能力。『普观一切大众』,这也是谦虚卑下的礼节,不敢轻慢任何一个人,表示我能够说,每一个人都能说,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学习。请看第一首颂:

【佛於无量久远劫。已竭世间忧恼海。广辟离尘清净道。永耀众生智慧灯。】

这是时分天王他的修学报告,他所得的,也就是他所学的,是「发起一切众生善根,令永离忧恼解脱门」。前面长行都跟诸位详细报告过,处处都值得我们学习。偈颂里面说的是如来果地,我们读了就应当要想到,诸佛如来在久远劫之前,跟我们同是凡夫,同样具足一切烦恼,何以人家现在成就圆满的佛道,我们依旧还沦落在六道?能够如是的思惟,才具足惭愧,惭愧是善心所。印光大师一生自称「常惭愧僧」,我们在他老人家许多题词当中、文字里面,看他的落款都是这样写的,「常惭愧」。我们看现前许多出家人,仔细观察发现到确实有不少贡高我慢,没有惭愧心。学佛首先就应当发这个心,这个心就是《了凡四训》里面所讲的「耻心」,羞耻,不如人。我们不能够跟世间一般人比,往上比,跟佛比。佛在『无量久远劫』之前,已经把世间这些『忧恼』,『海』是比喻,「忧恼」是烦恼,烦恼断尽了,『竭』是断尽;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都断尽了。我们今天依然还堕落在烦恼之中,烦恼只有增加没有减少,我们怎么能成就?即使我们常说,我们这一生当中很幸运,遇到净土法门,可以带业往生,这是无比的幸运。可是带业往生,祖师大德跟我们讲得很透彻,只带旧业,不带现行,这个我们要清楚。换句话说,旧习断不了不要紧,能够把现行伏住就行,这真正是大开方便之门。

第三句『广辟离尘清净道』,「广辟」是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离尘;「离尘」,就是脱离六道轮回;「清净道」,成佛之道,菩提大道,这是清净道。佛给我们开辟这个大道,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要断烦恼,才能成就。我们想想,我们自己确实没有能力断烦恼,心里很想断,敌不过习气。内敌不过习气,外禁不起诱惑;内有习气,外有诱惑,怎么能成就?印祖常说,如果不依净土法门,我们自己想想有没有能力,不要说超越三界,有没有能力证须陀洹果?这小乘初果。就好像念书,这是小学一年级,有没有能力去读一年级?须陀洹的条件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八品见惑不能断,学佛学得再好,都变成六道里面有漏的善业,决定不能够了生死、脱轮回,不能往生。所以我们要清楚自己的根性,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倓虚大师在《念佛论》里面告诉大家,他在一生当中看到修禅定的人,修禅定而得禅定的人他见过,也听过;修禅定开悟的人他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修禅定要不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出不了六道。得禅定,将来他的果报在欲界上面四层天,这是说你已经得禅定的。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是讲我们修禅定有成就的,往生在那个地方。真正得禅定的人,也只能够生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出不了六道轮回。黄念祖老居士跟我们讲修密的人,他说中国解放之后这五十年,修密成就的只有六个人,诸位就想想,这个事情多难!所以禅宗的大德虚云老和尚,密宗的大德们都劝人兼修净土,为什么?我们很清楚,唯有兼修净土,希望在净土这个地方取得成就。净土是带业往生,你有禅的功夫、有密的功夫,决定能够伏烦恼;断烦恼不可能,能伏。有伏烦恼这个能力,再发愿求生净土是决定得生,那就成就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已竭世间忧恼海」,可以这么说了。为什么?因为生到极乐世界,决定不会退转,决定得无量寿,虽然现前还没有能断尽烦恼,断尽烦恼指日可待,这是净宗这个法门的殊胜,是「离尘清净道」,没有比这一个道路更殊胜的。所以《华严》到末后也是指归净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文殊、普贤两位大士为我们示现发愿求生净土。

『永耀众生智慧灯』,「永」是永远,「耀」是照耀。这一句说明,佛法是十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智慧灯塔。众生没有遇到佛法,就像在苦海里面挣扎,这一盏智慧灯指出他脱离苦海的方向,脱离苦海的一条道路。合前面长行文来看,前面两句是离障,后面两句是善根,开发能离的善根,这个意思就很深了。我们要想断烦恼,我们知道十法界、六道是怎么成就的?怎么形成的?是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用佛法的术语来讲,无明、尘沙、见思烦恼造成的现象。唯有以佛法清净道,佛法就是离尘清净道,才能够消除我们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如果不在佛法上修学,我们决定没有能力脱离烦恼习气。可是我们现在已经在修学佛法,而且修学的时间也不算短,为什么我们的烦恼习气没有能够减少?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天天还在增长,这是我们要警觉,这样下去不是好事情,决定堕落。尤其是我们出家的同学,我们要是堕落,比在家同学堕落得更苦,堕落得更严重。为什么?因为我们穿上这个服装,这一身的打扮,这个样子像佛,心行不像佛,我们的罪过就重了。这个罪过,用现代人的话,现在法律上来讲,你是冒牌的佛,你是冒充佛。现在仿冒,每一个国家都定有法律惩罚,我们居然在十法界里面仿冒最高的形相,这还得了吗?这个罪过世间法律上没有,佛法里头有,给诸位说,鬼神法里头有,天神法里头也有,我们逃不过。所以既然具足这个形相,就要认真努力修学。

我们今天烦恼伏不住,是因为我们对於佛法深入得不够,我们所修学的佛法还不能够把我们的烦恼控制住、降伏住。怎么办?继续不断努力,学经教要用经教来伏烦恼,学念佛要用念佛来伏烦恼。念佛堂的人烦恼伏不住,是念佛的功夫不够、念佛不如法,怎样叫如法?「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如法了。可是这两句话真正的意思又不懂,有同学来问我,怎样「都摄六根」?我告诉他「净念相继」。他又问,怎样才能做到「净念相继」?我告诉他「都摄六根」,他还是听不懂。我们把这两句话换成普通话来讲,什么叫都摄六根?六根不受外面六尘的诱惑,就叫都摄六根。眼不为色所动摇,耳不为音声所动摇,不被外面诱惑,那叫都摄六根,你的心就清净。心清净就是念清净,净念,不怀疑、不夹杂;相继就是不间断。可是我们今天六根禁不起外面的诱惑,怎么办?一心专注念佛,把心收回来,专注念佛。儒家教我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那就是收摄六根的方法。所以为什么修行人要找一个清净的环境,古时候修学的道场都是建立在深山里面,人迹罕到,与外界隔绝,就是避免诱惑。现在我们修学的环境远远比不上古人,实在说今天有一个这样子好的环境给你,你还住不住,嫌太寂寞,那有什么法子?从这些地方看,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远远比不上古人。古人成就的人多,学佛的人不多,成就的人多;现在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不多,我们要明白这些道理。我们现在环境有没有能力改变?我们也没有那么大的福报,只有不得已,闹中取静,就用这个方法。闹中取静,难!所以自己要逼迫自己。我这一生所用的方法就是用讲经,用这个方法来逼自己。为别人讲解,解答别人的疑惑,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就应付不了,所以要把全部的时间用在经教上。这就是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教导我们「深入经藏」。到深入,你自己有法喜的时候,有法喜就是你有悟处;你没有悟处,你欢喜心、喜悦的心生不起来;到你有悟处,你的喜悦心就生起来了。悟很难,我们要借助古人的注疏,先靠他们,然后自己就有悟处,这个时候才法喜充满。

对於世出世间法愈看愈清楚了,这个看清楚就是看破。能看破,你就能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自己在生活当中得自在,与大众相处你就能随缘。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里头成就功德,这是真的随喜;随喜里头还有烦恼,那就错了,那不是随喜。诸位要晓得,随喜接著成就的是功德,什么功德?戒定慧三学,与戒定慧相应,与六波罗蜜相应,与十大愿王相应,那个随喜是功德。随喜里头要有烦恼,那就完了,那就是佛门里有两句话,所谓「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你那个随喜的结果是祸害、是下流。祖师大德常说,我们不能不提防。恒顺众生、随喜里头一定要与性德相应,也就是说与定慧相应,与净念相继相应,与都摄六根相应。色见不见?见;声闻不闻?闻,见色闻声不为所动,不是不见,不是不听,你一见一听,叫随喜、叫恒顺。见色闻声与定慧相应,那就是功德,决定不生烦恼,决定不被它所转。《楞严经》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不能被境所转,这是功夫,这不是初学人的功夫。初学人,决定要发心求三宝加持,我们真发心,佛菩萨就有感应。我在初学佛,可以说正式学佛的第一天就遇到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导我的,是我一生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他告诉我真正发心学佛,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佛菩萨照顾你,你自己什么都不要操心。我相信他的话,他不欺骗我,一生就靠佛菩萨,靠定了!什么都是佛菩萨安排,安排顺境我们也不要欢喜,安排逆境也不要烦恼,顺境、逆境,善人、恶人都是成就自己道业的。所以一生生活在感恩之中,生活在法喜之中,这样才能够深入经藏,才能把自己的烦恼从伏住慢慢到融化。融化是什么意思?经上讲「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盘」,做一个转变。

这个地方经文,「离尘清净道」这一句,也就是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但包括佛法,一切诸佛菩萨所说之法,也包括世间圣贤的教诲。世间圣贤教诲,如果能够依教奉行,不分别、不执著,他就变成离尘。如果有分别、执著,这个清净道是三善道,六道里面的三善道;离分别、执著,就是出世的清净道。底下一句是比喻,确确实实是永恒的众生离苦得乐的智慧灯。我们要怎样真正能够体会到,真正能够契入,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是我们现前唯一追求的方向,追求的目标。你要真想得到,那就是现在社会人常讲的分秒必争,决定不能够松懈。我们今天分秒必争的就是经教,全部的时间精力我们要投注,决定不放松,这里头有法喜充满。什么时候到法喜现前,你自然就锲而不舍,你自然就禁得起诱惑。为什么?世间什么样五欲六尘之乐,没有佛法之乐,你就有个比较了,那个不如这个,差远了!自然就不会受动摇。你的定功天天增长,你的智慧天天增长。戒律有定共戒、道共戒,那个戒律自然就清净。有定的人决不会犯戒,有道就是智慧开的人,他怎么会破戒?不可能的事情。学教,我常常劝同修们要欢喜讲经,四无碍辩才第四个是「乐说无碍辩」,欢喜跟人讲,遇到人就讲,不管他爱听不爱听,都跟他讲。一面学,一面讲,讲完的时候还要问:你有没有听懂?你听了有没有疑问?他不问我,我要去问他,这个样子自己才能够增长,才真正学到东西。我们再看第二首:

【如来法身甚广大。十方边际不可得。一切方便无限量。妙光明天智能入。】

这一首偈对我们修学基本概念关系很大,我们修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心量太小,所以不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读经,我们会思惟,我们会想像,但是你的思惟想像,总不能超越你的圈圈、你的界限,这个界限是心量的界限。所以说个老实话,多少人一生学教、一生讲经,都出不了他自己那个圈圈,他所修所学都有限。不是别人限制他,是自己限制了自己心量,这一首偈把我们的心量拓开了。『如来法身甚广大』,广大到什么程度?『十方边际不可得』,这两句是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念念如是,时时如是,处处如是,就是这个大心量。我们第一就是要把心量拓开,心量就是法身,这是如来身。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三身,佛有法身、有报身、有应身,我们人人都有。法身是什么?法身是自性的本体。体决定会现相、决定有作用,体相用是分不开的,一而三、三而一,哪有把这三样东西分做三桩事情?没有这个道理。真如本性现的相就叫法身,不现相的时候这是法。实在讲,连法也不可得,现相这才有法。现的是什么相?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心所现,不是心家所有是什么?诸佛如来他以什么是自己的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身、是自己,这叫法身。这个认知是决定正确,一点没有错误。六道凡夫完全迷失了自己法身,迷失了自己,不认识自己。自己跟自己作对,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你还怪谁?

宗门里面常说,你修行,你参禅,目的是什么?找回你「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法身。法身不是父母所生的;你要是说前世,前世还有父母,再前世还有父母,无量劫来都是父母所生身;本来面目就不是父母所生的,那是法身,法身没有边际。在空间上讲没有边际,在时间上讲没有去来,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尽虚空遍法界一个身,叫法身。禅宗大德开悟之后他说得好,「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你们想想看这个话什么味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他找到了,他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证得法身。《华严》这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称之为法身大士,法身菩萨;天台家称为分证即佛,因为他证得不圆满,他才证得一分、二分,但是这个一分、二分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十法界的四圣法界是相似位,不是真的,为什么?他无明没破,他没有证得法身。他理解法身,他懂得有这么回事情,自己没有亲证,要亲证才算数。什么叫亲证?虚空法界跟自己确实是一体,平等的尊敬,平等的爱护,平等的受用,那契入了。还有人我之分,还有差别,虽然懂得这个道理,你没证得。我们今天在经典上懂得了,对於这个讯息非常清楚,我们还没办法投入。见到别人有苦难,我们还不能够全心全力去帮助,还没有把受难的人看成跟自己一样。诸佛菩萨做到了,我们还差一等,还差这么一大段距离。我们今天是知道这个讯息,说老实话,跟相似即的菩萨相比,我们都比不上。相似即的,人家是真做,心境没有能够交融;心境融在一体,那是分证位,那是证得了。

我们要努力去做,特别像现在这种多元文化,我们先要学关怀一切众生,不分族类,不分信仰,不分宗教,以真正平等心去处事待人接物,真正平等。这就是修法身,久而久之就入相似位,从相似位再往上提升就入分证位。所以解跟行要合一,解跟行不能合一,不但不能够契入法界,解也不透彻,圆满是更谈不上。所以解在行中,行在解中。清凉大师分本经为四科:信、解、行、证,我们一定要认清楚,这四个字是一桩事情。信里面如果没有解、没有行、没有证,这不是真信;解里面没有信、没有行、没有证,他不是真正的解,充其量也只是相似的信解,相似位的。我们是不是相似位?够不上,相似位是十法界四圣位的菩萨,我们是六道凡夫,我们连个相似都做不到。我们今天能做的是观行即,讯息得到了,清楚了,学著做,很认真、很努力去学习,这是观行位,我们常讲功夫渐渐得力了。自己在菩提道上就像旅行一样,我走了多少路,走到哪个地方,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继续不断往前走,千万不能产生误会,把中途当作目的地,那就错了。

法身,也就是我们平常常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法身。我们说法对初学的人是方便说,人生就是我们自己,一般人听了这个话,人生是我自己;菩萨听到,人生是我的法身,不是这个我;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身跟境是一不是二,《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心境一如,到心境一如你就证得法身。心境是二法,心不是境,境不是心,心是能变能现,境是所变所现,这是在功夫浅的观行位,功夫深的相似位,心境不能融。到真正融成一体,心境是一,能所是一,能现所现是一,能变所变也是一,不是二。所以欧阳竟无居士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他就从这一点来说明佛法不是哲学,哲学是二元的。哲学里也讲一元,一元跟二元是对立的,一元不是二元,二元不是一元。佛法不对立,佛法一元就是二元,二元就是一元,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能就是所、所就是能。哲学里面能所对立,能生跟所生决定是两桩,不是一桩;佛法里头没有二元。佛法里面虽然说得多,但是多是一,你才能入法界。多是从相上讲的,从用上讲的,一是从性上讲的,性跟相是一不是二,所以多即是一、一即是多,相跟作用决定也是多即是一、一即是多。

前面两句是讲法身的体相,第三句是讲法身的作用,『一切方便无限量』。诸佛菩萨为我们显示的,智慧没有限量,善巧方便没有限量,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当中领会到。我们在小乘经里面,看到世尊为一切众生随机说法。小乘经都不是很长的,多半说事,众生有了困难、有了痛苦,遇到佛,请佛指点,请佛教诲,佛是随缘随机说,为众生解除一些疑难、疑虑、苦难。大乘经里面多半说到性体,说到心性,说事实的真相,这是要有定、要有慧才能够领悟,才能够契入。领悟,我们常讲的开智慧,智慧开了能入境界。智跟境融成一体,就是证得清净法身。智能够了解境界,不能够融会境界,那是相似位的菩萨;智不但能够了解境界,而且能融会境界,境智是一不是二,那是分证位的菩萨,法身大士;分证位跟相似位的差别在此地。我们看到佛法「一切方便无限量」,这句话在本经,佛非常慈悲,用善财五十三参表演出来给我们看,五十三参就是「一切方便无限量」。我们所读的《华严经》是下本,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下本《华严》,说得很简略,善财童子只有五十三参。如果我们看上本《华严》,上本《华严》分量多少?龙树菩萨跟我们说,「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古时候印度人计算经典的分量,是用偈颂做单位,偈颂不是像现在整整齐齐的偈颂,它只要是四句就叫一偈,长行文只要是四句,它是用四句做一个单位。不像中国人,中国人是算字数,是以一个字为一个单位,所以说问你这个分量多少,这是多少万字?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就是五千字,是以这个为单位。印度人的单位比我们大,四句叫一个单位,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切方便无限量」你才真的看到了。但是现在我们看到是最简略的本子,就好比我们讲《四库全书》,中国最大的丛书是《四库全书》。我们现在所学的是什么东西?是《四库全书》的目录,内容没看到。目录还有介绍的,目录提要,那个目录提要就好比是中本《华严》。我们现在连目录提要也没有看到,仅仅看到目录,我们这个《华严经》《华严》的目录,所以每一个字、每一句里面都含无量义。一句一偈,那在大经里面不知道有多少分量。但是在这个目录里面,我们已经看出来了,「一切方便无限量」我们能够体会到。

善财五十三参里面,善友总共有五十五个人,有两个人同一会的,像德生、有德这是同一会的,所以总共五十五个人。五十五个人,你去看看他们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世出世法都有。出家人里面有六个,有学佛的,佛门里面出家的一开端三位,我们用《四十华严》来说,吉祥云比丘、海云比丘、妙住比丘,这出家身分;八十经里面称德云比丘,是一个人。外道出家的,有胜热婆罗门,我们现在讲其他宗教;遍行外道,是其他宗教出家的。出家的少,在家的多。文殊、普贤他们示现在家的,我们今天看中国四大名山菩萨的造像,只有地藏菩萨相是出家相,观音菩萨、文殊、普贤都是在家相。从这个地方诸位仔细一观察,不就是现在讲的多元文化吗?不分族类,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是一体。所以佛菩萨随类现身,应以婆罗门身得度就现婆罗门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天王身得度就现天王身,应以鬼王身得度就现鬼王身,应以鬼族身得度就现鬼族身,牛头阿傍是鬼族,应以树木花草而得度他就现树木花草身,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我们凡夫最严重的执著,就是执著有一定的身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随类现身,随机说法。这个机是机缘,你现在的程度,你现在理解的能力。所以佛菩萨现身平等,说法平等,决定没有一丝毫的妄想分别执著,现身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定要现什么身,不是的,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如果有意思在里头,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不是佛菩萨。

凡夫跟佛菩萨差别,一个是有意,一个是无意,凡夫有意感,佛菩萨无意应。所以佛家常说,佛菩萨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是什么?说是应;无说是什么?佛菩萨决定没有意。我要跟你说些什么,我们都有意了。我们在经上看到,确实佛菩萨是因为众生有启请,佛才说法。无问自说,那又怎么讲法?《弥陀经》没有人启请,无问自说的。无问自说是众生有冥感,佛显应,还是感应的,还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众生心里念头有很强的、有很微弱的,强的念头我们很容易觉察,微弱的念头有时候连自己都不知道,佛清楚。佛何以清楚?佛的心是定的,寂灭定,所以一切众生再微弱的念头,他都能接收得到,他都很清楚。极其微弱的念头,念头是能接受佛法,佛也不舍弃他,也应现为他说法,《弥陀经》是这么说出来的。这正显示佛经里面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大慈大悲到极处了。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善巧方便无有限量。所以我们今天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我心目当中全是诸佛菩萨示现的。应以基督身得度者,佛菩萨就现基督身而为说法;应以犹太教身得度者,就现犹太教的长老为他说法;我看全是佛菩萨,这才是「一切方便无限量」,我们在五十三参可以看到证据。我们现在展开这个经文,我们读到这一段天王,这些天王都是诸佛如来应化的,应以时分天王而得度者,即现时分天王而为说法。《华严经》上每一个人代表一个族类、代表一个族群,今天一般社会讲的多元文化,你们想想是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所以我们在新加坡、澳洲,从事多元交流的这些活动,我跟你们想了一个题目:「大方广佛华严落实在新澳」,就这回事情。我们用这个标题,让大家晓得多元文化的教学。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示现成佛,一开口第一部就讲这个经,多元文化的教育,释迦牟尼佛首创,第一人。不仅是世尊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众生示现讲经说法,第一部都讲《华严》;而且在《华严》末后决定指归净土,所以这是圆满的教学。我们现在不讲圆满法轮,因为法轮功把我们佛法的形象破坏了,我们讲圆满的教学,免得人家误会。我们也要学得观机说法,尽可能避免人家误会,希望正法能够永住世间。我们认真努力修学,帮助一切众生认识佛法,明了佛法,修学佛法,得佛法殊胜的受用。

我们能把佛华严落实到生活上,给诸位说,就是契入法界。你是不是真正能契入,就看看你对於甚深广大的法身、无量无边的善巧方便的德能,你有没有体会,你有没有领悟,你有没有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用上?果然能用上,你就逐渐从观行位提升到相似位,由相似位再提升就入分证位。我们一生当中能不能做到?答案是肯定的,问题是在自己肯不肯做。自己肯努力、肯认真,可以在一生当中提升到分证位。提升到分证位,诸位同修要知道,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这个品位就高了。要不要认真去努力?要。为什么?佛在经上说,到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进展很慢,在这边很快,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西方世界修行一百年,西方世界保险是不退,但是我们这个地方大起大落,为什么不大起?大落会落到地狱,大起能够起到实报庄严土,能够入分证位,《华严经》帮很大的忙。所以彭际清居士说,《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弥陀》是小本《无量寿经》,这三部经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他说得好!确实《华严》提升我们往生净土的地位。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