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五讲)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65
请掀开经本,知足天长行最后一句:
【妙庄严天王。得一念悉知众生心随机应现解脱门。】
菩萨所修学成就的法门是教化众生,教化众生最重要的是观机。前面曾经讲过上求下化,下化当中第一个是观察,调伏,方便,这三个原则我们一定要明了、要学习,要好好的掌握住,自行化他决定就有成就。妙庄严天王他所修证的法门就是在观察;前面讲的观察,他告诉我们怎样观察,他是怎么修成的;这一句里面最重要的关键字眼,就是在『一念』,一念就是一心,一心能遍知。为什么?一心没有界限,二心就有界限,有界限就不能够遍知。我们今天知的能力非常有限,原因在哪里?就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将我们真正心性本具的能力完全丧失掉。我们今天是随顺妄想分别执著过日子,所以生活过得这么苦。佛菩萨,此地讲的菩萨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以下都没有得一念,得一念就是法身大士。由此可知,《弥陀经》上给我们讲的一心不乱,真正得一心不乱的,就是法身菩萨。古来祖师跟我们讲,把一心讲成两种: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就是天台大师讲的相似位,哪些是相似?十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佛,相似位,是事一心。理一心就超越十法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才叫理一心。这个地方讲的一念,就是净宗讲的理一心。这里面没有障碍了,因为一切分别执著都没有了,所以一念遍知。这个地方讲的众生是十法界,不仅仅是十法界,十法界还是一个佛国土,这是讲虚空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里面一切众生,一念全都知道了。
我们根据佛在经典所给我们讲的这些原理原则,得事一心的,一定是作意他才知道,不作意他不知道。就像得禅定的人一样,定功浅的人,必须入定他才能见到,不入定他见不到。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光目女遇到阿罗汉,她向他请教,问她母亲死了以后现在在哪里?罗汉要入定才见到这个境界,出定的时候才告诉她,这是定功浅的人。定功深的人不需要入定,为什么?他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他那个定没有出入。大乘经上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还有什么出入?有出定、有入定是定功浅者,我们看到阿罗汉需要入定,辟支佛也需要入定,权教菩萨还是要入定,乃至於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要入定。别教的佛,圆教的法身大士,他们不需要,他们虚空法界一切境界如对目前,一念遍知,不需要入定。这个境界,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没有出入的,这才能够遍知一切众生心。众生的心念很复杂,千变万化,佛菩萨知道,所以佛菩萨度众生契机,圆满的契机,随类现身,随机说法,众生有缘分、有福遇到佛菩萨,没有不开悟的,没有不证果的。他悟的浅深、证果高下,完全是他自己的根性;根性利的悟得深,证的位子高;根性浅的,他悟得浅,证的果位比较低,决定开悟、决定证果。这是佛菩萨善於观机。
妙庄严的法门,我们读起来看到好像我们做不到,这个境界太高了。可是佛在《华严》上教导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跟圆融可以同时学习,这是《华严》教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意思就是说,凡夫可以学等觉菩萨的法门,这是等觉菩萨的法门,不是不能学,而是学得没有办法像他那么圆满,他们是百分之百,我们学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二,管用,所以说不能不学。一念,这个关键是在一念。一念怎么学法?实在讲是有很大的难度。大乘法里面许多的宗派,无量的法门,老实说都是修这桩事情。这个一念,在禅宗里面就叫明心见性,在密宗里面就叫三密相应,在教下就叫大开圆解,在净土叫一心不乱,都是一念。名称尽管不一样,事实上是一样,一桩事情,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说修一念,方法不一样,门道不相同,但是所得到的结果都是得一念。一念是真心,一念是本性。如果就禅定来说,一念是自性本定,这个不是修来的。它的起用,就是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无量的德能。起用有两种:一个是知,一个是行;行门是无量德能,知是般若观照。所以解门、行门,它的根源是一个,就是一念。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然后我们才晓得,佛法里头修学理论的依据。它有真实理论的依据,我们的信心才坚固,我们的愿心才能够建立,勇猛精进,决定不退,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今天想精进,偏偏退转,很想建立坚固的信心,可是疑惑很多。经上告诉我们,「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这个意思就是说,修菩萨道、修菩萨行最大的障碍就是疑惑,所以世尊把它列入根本烦恼,我们不能不知道。可是信心的建立又谈何容易,不能够常常读诵大乘,深解义趣,信心就很难建立,境界风稍微动一动,我们信心就失掉。这是我们修行,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为什么不能契入境界,我们要了解,原因在哪里要把它找到。
「一念」修学的方法,总离不开禅定。可是你要真正想修定,实在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定。这个理跟事,我们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的疑虑就断掉。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修定?用「执持名号」修定,我们采取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方便,所有修定方法当中,这是第一方便法门。我们为什么修不成功?修不成功就是我们没能放下,我们在修学当中夹杂著疑虑、夹杂著妄想、夹杂著分别执著,所以功夫不得力。由此可知,你要想修定,你要先持戒。儒家讲到做功夫也不例外,它从哪里下手?「格物致知」,从这里下手。物是什么?物是物质的欲望,物欲。格是什么意思?格是跟它打仗、格斗。跟谁格斗?跟我们的欲望格斗。儒家讲克己功夫,克服自己的欲望,然后才能够修定。只要你自己的欲望没有能够降伏、没有能够克服,你这个定是决定修不成;换句话说,你的清净心不可能得到,这个东西是大障碍。
我们常常在讲席当中勉励同修,爱欲要断,嗜欲要断,嗜是嗜好。说话真是要讲清楚,不能不罗嗦,听话很容易把意思听错了。昨天我看了一个杂志,是一个素食的杂志送给我,他们来访问我,我跟他们讲的三句话,他全听错了。我跟他讲,素食卫生、卫性、卫心,他听成「为」,「为生、为性、为心」,你看看就差错了,意思完全不对。卫是保卫的卫,世间人只懂得卫生,不是身,生理,保护生理、保卫性情、保卫慈悲心,他听错了。以后碰到这个情形,这也是我们学习,讲到这些名词最好写给他看,他就不会搞错;不写出来给他看,听的时候有的时候听错。我们要把嗜好断掉,特别是饮食的嗜好,夫子说「人之大欲」。所有一切众生,包括动物,哪个不好吃?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可是这个东西是个麻烦事情,这个东西要是不断,对於修行证果决定产生障碍。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现托钵,这个嗜欲断掉了,托钵人家供养什么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所以在饮食里面人家修清净平等觉。穿衣吃饭,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都是在修清净平等觉。不被污染,就是清净;没有分别,不分别高下,不分别好坏,就是平等;境界在眼前,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点都不迷惑,那就是正觉。
《华严经》上讲修行,功夫怎样用?「历事炼心」,清凉大师注解上讲得好,历是经历,事就是日常生活琐碎的事情,我们接触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在这里头去炼,炼心;把妄想心炼掉,真心就现前,炼铁成钢,要把它锻炼掉。把无始劫来妄想习气,要淘汰得干干净净,这真用功,真下功夫。所以修行在哪里修?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之处用功夫,我们才真正有收获,才真得受用。那个受用是大自在,世间人体会不到。佛过的生活,我们世间人体会不到。我们今天看到佛经上记载,释迦牟尼佛那个生活太苦,这个我们怎么能受得了。其实我们全错了,说真实的,他个太乐、太自在,那个乐我们享受不到,他的生活真是大乐、大自在。我们今天堕落了,只知道五欲六尘是乐、爱欲是乐、嗜欲是乐,我们把这个当作乐,他们眼睛当中这是祸害,这是三恶道的因缘。享受这些东西,果报在三途;享受诸佛菩萨清净的法乐,果报是大涅盘,完全不相同。我们今天认为拥有一切这是乐、是享受。佛、觉悟的人是舍掉一切,那是真乐,舍掉一切回归自然。有谁能懂得这个道理,谁能够体会那个生活是真善美慧的生活,回归大自然。
我们世间人又常说,生活有压力,压力从哪里来的?你的包袱背得太多,所以你才有压力。佛菩萨没有压力,全部放下,什么都没有,所剩下来就是三衣一钵,这在形象上我们看到,他统统放下了。实际上,在他理念当中,不但三衣一钵没有,连身体都没有。所谓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话我们听得耳熟,真正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果然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们想想还有什么灾难?今天世间有很多预言家看到这个世间灾难,来告诉我们大家,还有更多更多看见的人没说出来,没有写成文字发表,只有他自己知道,他附近的几个朋友知道,那个就更多了,不计其数。为什么会有这些灾难?因为你的包袱太重,背的包袱太多,大灾难现前。你负担轻,小灾小难,负担重,大灾大难,把所有的包袱全部丢掉就没有灾难,就这么回事情。
这个世间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在凡圣同居土里面,有圣人跟我们在一起住。哪些是圣人?放得下的是圣人,放不下的是凡夫,诸位从这个地方去观察,你就会认识圣贤了。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无论是什么样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都能够发现他是再来人,再来人能放下。凡夫决定不肯放下,不肯放下他的心思是乱的,他的念头很复杂。一切放下的人,他的念是清净的,纵然不是一念,与一念非常接近,这是圣贤。得一念是圣,接近一念是贤。净宗法门好,我们放下一切杂念,一心念佛,这一心念佛是接近一念。所以这个法门,今天我们读到我们可以学,我们用什么方法学?用执持名号的方法来修学,二六时中心里不离阿弥陀佛,这就是接近一念。阿弥陀佛还是一念,这个一念不是真的,真的一念是没有念,无念才叫真正一念,我们现在还有一个阿弥陀佛。六祖能大师讲「本来无一物」,我们现在还有一物,这个好!我们不多,只有这一念,这一念就是接近一念,念头没有那么复杂了。可是你要记住,阿弥陀佛一忘掉的时候,乱想又来了。怎样能够维系著阿弥陀佛不间断,这就是功夫。所以,为什么建念佛堂大家在一起共修?无非是希望这一念能够绵绵密密保持住。除了睡眠,没有办法,自己不能控制。可是念个三年五载,功夫成熟了,作梦也念佛,那个时候你的功夫真的不间断。梦中也念佛,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已经成习惯了,这个时候才叫功夫成片,才叫功夫得力。但是现在的社会跟从前不一样,分工分得很细,竞争愈来愈烈,你要不竞争,你就会被淘汰,你就会落伍。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你也没有办法把这些工作舍掉,那怎么修法?工作的时候,把佛号放下,认真去工作;工作完毕的时候,把工作放下,佛号提起,这就行。这依旧符合不间断,这古大德教导我们的,这个法门对我们就方便了。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工作完毕的时候,佛号一定要提起,决定不要去胡思乱想。
居士林念佛堂建立了,提供大众念佛,好!我们这个地方,刚才有同学来找我,他们想到居士林念佛堂去念佛,不必要,我们那边的念佛堂可以念佛。我们在此地,我们的工作是研教,放下研教就念佛,我们就这两桩工作。不研究经教就念佛,不念佛就研究经教,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要让它空过,我们妄想分别执著不需要放下,自然就没有了,你这个功夫取而代之了。我们念佛堂旁边有个小房间,听说小房间放些东西,那东西可以搬走。现在我们男众同修搬到对面宿舍去了,有空间搬走,这个房间空出来,念佛念累了可以休息,休息好了赶紧出来再念,我们这个地方的念佛也不能够中断。男众同修,我们请李会长跟杜氏祠堂负责人交涉一下,他们的顶层是个祠堂,希望那个地方开放,让我们男众在里面念佛,他祖宗也沾光,也会跟我们一起念,好事情!
拜佛,我们可以去买小的、长方形的地毯,那个拜佛非常之好,一个人一个。采取我们现在念佛堂这个办法,绕佛,念佛决定是以绕佛为主,绕佛累了的时候,这才坐下来止静休息,这是不得已的;休息一会儿,一定要再绕佛。如果妄念很多,或者是昏沉,要拜佛。拜佛还打瞌睡,拜佛还要睡觉,那你就干脆去睡好了;睡好之后出来再念,这个没有压力,没有限制。我们这个方法,在海外提倡以来,很受一般念佛同修的欢迎,依照这个方法做大家都很欢喜。现在居士林念佛堂也采取这个办法,听说大家也很喜欢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我们进入念佛堂之后心地清净,一丝毫压力都没有。还是依众靠众,依众靠众当中,自己还能随顺自己的体力,身体好的拜佛拜得快,身体差一点拜佛动作就慢,各人拜各人的,这样就方便了。敲著引磬一起拜,动作快的嫌太慢,体力差的嫌太快,他都生烦恼,都有压力。现在是各人拜各人的,你喜欢慢你慢慢拜,你喜欢快你快快拜,彼此不干涉,这就自在了。但是念佛的佛号音声要统一,只有这一桩事情。因为念佛的声音不统一的话,那就太吵杂,变成噪音,秩序就破坏了。只有念佛的音声统一,其余的都随各人的体力。你绕佛,你喜欢走得快,你就快走;他喜欢慢慢走,他就慢慢散步,都不相干扰。
我们的目的无非都是要求得一心,我们明了这个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最重要是用清净心。我们一般讲,舍弃自己的成见,这就接近清净了。如果自己有成见,自己有主观观念在,就很麻烦。放弃自己的成见,纯客观的这种观察,你就容易开智慧,这才真正能达到恒顺众生,有成见就不会恒顺。你有你自己的看法,你有你自己的主张,你有你自己的好恶,有你自己的标准,一定叫别人符合你的标准,这叫攀缘。我们自己放弃成见,能随顺别人的标准,这叫随缘。随缘而不执著,就是佛菩萨;随缘里还有执著,这是凡夫。这里面的差别,实在讲非常微细。诸佛菩萨跟我们六道凡夫,他示现在六道,我们在生活状况,实在讲没有两样,看不出来,可是用心完全不相同,佛菩萨心清净,凡夫的心是染污的,染净不相同,迷悟不相同,所以善恶也就不一样。佛菩萨讲的善恶我们不懂,名称是一样,标准不相同。
这是讲我们在生活当中,如何来学习妙庄严的法门。这个地方说的是一个总原则,与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相应,不但是佛家讲的这些法门,世法里面无量无边的法门也相应。世法佛法本来就不二,讲到最极微细处那就是起心动念,念头,我们晓得太微细了,刹那生灭,每一个念头都相应,那就没有不相应的,这把世法、佛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我们要知道怎样去修学,从哪里下手?《楞严经》上讲的「最初方便」,我们要懂。如果不懂的话,不知道从哪里修起,你所学的东西没有办法落实,在生活上用不上,岂不可惜吗?一定要晓得如何去落实,从哪个地方学。利根的人,从起心动念之处学;根性不利的人,从言语造作上去学。先学什么?先学持戒,这是最初方便。持什么戒?五戒十善。不要搞得太高,太高了到最后都落空,都变成形式,我们从最低的地方下手,学五戒、学十善。同学们你们在这里发心学讲经,经律论我们都要讲,多讲讲戒律的方面。在《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就是讲五戒十善,细心的去读,认真的来宣讲,你体会到多少,你要落实多少,你就真得受用。你连这个经义都不能体会,你怎么能够落实?从这里学起。在佛教戒律里面,对我们出家人来讲,最有利益的是《沙弥律仪增注》。出家人能够把这个小册子里面所说的全都做到,你就是末法时期的圣人;比丘戒、菩萨戒太高了,真的我们不容易做到。能够做到沙弥就了不起,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你都能够通达明了,你都能够落实,你不是圣人谁是圣人?
经律论三藏,我们净宗的经有五经,论有《往生论》,律用《沙弥律仪》足够了。而印光大师他老人家,用《感应篇》、《阴骘文》来代替戒律,也是好办法,这个意思更好、更深、更广,很值得我们赞叹。他这种提倡,真正是苦心救度世间的劫难。因为我们标榜佛家的戒律,《沙弥律仪》确实很好,在家人也可以学;但是有很多人不相信佛教,佛教的东西拿出来,他排斥、他不接受。所以我们用《感应篇》、用《阴骘文》,不是佛教的,大家提出来,好像你很公平,没有门户之见,容易接受。印祖的苦心,我们要了解,只要能劝导一切人断恶修善,就能够达到消灾免难的效果,无论哪一家的学说都好,何必一定要把佛教搬出来?他讲的跟佛教没有两样,那就等於是佛说的,没有差别。从这个地方,你也看到佛法心量之大,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只要是符合善的标准,不管什么人说,不管是哪个宗教,我们统统采取、统统接受、统统尊重、统统依教奉行,没有成见,大公无私。世间有不少人先入为主,他坚持他的成见,很不容易接纳外人的意见,这个就很难了。我们从佛法里面来观察,佛法没有这个情形,这是佛法之殊胜。佛法讲真实,真实里面没有差别,真实里面决定没有自私,真实里头决定没有妄想;才起心动念,已经就离开真实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中庸、中道就是真实,中是中正,没有一丝毫偏邪。我们起一念偏了,就偏了一点点;再起一个念头,偏的幅度愈来愈大。所以一有妄想就偏了,一有分别那就九十度的偏差,一有执著那是一百八十度的偏差,全错了。诸佛菩萨一念,一念是中正,一丝毫的偏差都没有。
『悉知众生心』,一心是能知,众生心是所知。我们今天讲观机,你的心愈清净,你观察得愈真实;你有成见、你有分别、你有执著,你观察就非常困难;换句话说,你所看的是外表,真相你没有看到。人家的现相都摆在面前,都显露在外面,没有一丝毫的隐瞒,可惜我们自己看不出来,看不出来的原因就是自己有妄想分别执著。为什么诸佛菩萨看得出来?「一念悉知」,悉是究竟圆满,没有丝毫遗漏。我们今天没有自知、知人之明,明是智慧,就是受妄想分别执著之害,我们要是把这个东西舍弃,能力就恢复。唯有知众生心,才能够随机应现,就跟菩萨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分,应当给他说什么法,就给他介绍什么法门。而佛在《大集经》上告诉我们,「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一句真实话。可是劝导一切众生修学净土法门,是要有善巧方便,现在的话说,要有技巧。众生根性不相同,他喜欢学什么,不妨先随顺他修学,到他修学遇到困难,路走不通了,这个时候你可以劝导他:这个路走不通,我们不妨试试看那一条路。而决定不是说,净土好,别的法门都不行,这个样子人家起反感,决定不能接受;一定要随顺他的根性,随顺他的爱好,今天讲是多元文化。所以观机相当不容易,观机透彻,应化在世间,没有不得众生拥护的,大家都爱戴你。你没有私心,你没有成见,你不固执,跟你接触就觉得非常容易,才能够教化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让他们人人都知道断恶修善。
善心可以说一切众生都有,都喜欢善心善行,所以劝人断恶修善不是难事,难在哪里?难在如果自己本身做不到,劝人就难了;自己本身先要做到,然后劝人,人家才相信。世尊三转法轮,最后作证转,我已经做到了。四谛法那是举个例子,佛告诉大家世间种种苦的现象,这是示转。上根利智的人听到,他就觉悟;中根的人觉得你说这个与我还有一层距离,所以佛进一步劝他,「你应该要知道」,这是说到自己身上来了,中等根性的人明白了,佛是为我说的,不是为大家说的,不是与我不相干,他就能接受;下根的人还不行,还不相信,所以佛最后作证转,「我已经知道」,佛一定自己作证。佛说五欲六尘的享受是苦不是乐,你能知道吗?佛知道,所以佛把这个舍掉。佛舍掉这些,我们今天明白了是舍三途、舍六道,这个东西是三途六道的因缘。因跟缘舍掉,当然不会有果报,所以他过的这种生活方式,那是佛菩萨的生活方式、天人的生活方式,如前面所说的,一丝毫的负担都没有,包袱丢得干干净净,一身的自在。我们今天出来旅行,都带很大件的行李,我一看那个很苦,累赘!佛菩萨旅行,你们有没有看到佛菩萨旅行有带行李的?我们看那些变相图,画出来的在空中云彩里头,身上轻得就像羽毛一样在空中飞行,没有看到他带行李。
我们今天的根性,实在讲不是上乘根性,所以没有办法不带行李,行李带得愈少愈好,不是必要的决定不要带。我们是佛弟子,在末法时期不能离开经典,所以经书一定要带,带三本就行,《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解》、《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不要带那个本子,那个本子太重,不必带注解的本子,带完全是经文的。现在台湾有印的三种《华严》三册,我们带一本《八十华严》就行了,一部《华严经》一册,大概也只有这么厚的样子,那个本子好。无论到哪里,我们身上只带三本书,轻松自在。带一些换洗衣服,非必要的东西尽量把它放下,我们就得自在。这也是现身说法,我们出去旅行,「法师,你行李就这么一点儿?」是!从前出家人哪有行李?背个包袱,几件换洗衣服、经书,打个包袱背在身上就走了。哪有那么大的行李,笨重,手拉都拉不动,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道场是提供给大众薰修的,这里面设备当然愈完善愈好,道场是个学校,我们到那个地方去,设备齐全,参考资料很丰富,只限於在那里受用。学习抓住纲领、记住纲领,要深解义趣,我们这一生受用不尽。不仅仅在佛法修学上受用,实际上佛法修学就是日常生活,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不就这么三桩事情吗?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佛法。佛教导我们东西太多了,每一天薰修,毛病习气还是照犯,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到,烦恼习气是多么的深、是多么的重,要觉察得到!你能够觉察到,警觉心就提起来了,就晓得非断不可,不断这一生大好的机会又错过了,怎么样也要把它舍弃、也要断掉,求生净土重要。这一生要不能得生,将来决定还是会生净土的,为什么?我们跟阿弥陀佛结了缘。但是李老师讲的话讲得好,你不免长劫轮回,你还要受多少磨难。这些磨难,说老实话,叫冤枉受的。可以现在就去,可以不再受磨难,这个关键就是我们随顺佛陀的教诲,还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就这一念之差。随顺我们自己烦恼习气,那就慢慢来,长劫轮回;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我们这一生就成就,当生成就的佛法,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天王他所修证的法门因果都通,在他是果地上的,在我们是因地上的修学。这一段长行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我们再看偈颂:
【尔时知足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而说颂言。】
这是说偈的仪式,每一段都有这个仪式,我们读得太多,读多了千万不要厌烦,一看这个,这还有什么讲头的,翻过去就算了。要知道每一段前面讲这个是提醒我们,我们的毛病就犯在此地。研教、听经不能开悟,念佛功夫不能成片,毛病都出在这个地方。我们是粗心大意,没有一丝毫诚意,没有一丝毫恭敬,你怎么会得到?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是诚敬的教学。『承佛威力』,这是谦敬;绝不以为是自己的,自己有能力,自己有智慧,这个观念错了。纵然是自己有,也要谦虚,尤其是教初学,自己要做出谦虚,给初学人做个榜样。现在人不懂得谦虚,都以为自己很聪明,自己很有能力,自己发明的,自己创造的。诸佛菩萨,你查遍《大藏经》,决定没有这种字样。连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都不说是自己说的。《华严经》的注解,你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在玄义里面,佛说法跟孔老夫子一个态度,「述而不作」,不是自己的创作,他所说的是古佛所讲的,「我所讲的不过是转述古佛所说而已」,你看看谦虚到这个程度。孔老夫子也是这个态度,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创作,所讲的都是古圣先贤所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都是过去古佛所说的,谦虚!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菩萨说偈赞佛,陈述自己的心得报告,「承佛威力」,这是佛力加持,我们有什么能力?谦虚到这个程度,一丝毫贡高我慢的念头都没有。我们今天上台,展开经典能讲到一点道理,佛力加持,承佛威力。诸位在这里听讲,听到有一点心得,听到有一点欢喜,不是自己有能力、自己有智慧、自己有善根,承佛威力。处处要学谦虚,处处要学谦让,我们在佛法里才真正学到东西。绝不可以有一点点自尊自大,傲慢的念头,这个念头是障碍、是烦恼,障碍你智慧,你不会开悟。所以经展开你看不懂,给你讲你听不懂,听把意思听错了,什么原因?傲慢、自大。所以障碍在自己一边,不在外面。记住印光大师的话,学诚敬,诚敬是入道之门。
下面这一句表现得更好,『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这上面是对佛,下对一切众生。上面是对佛的尊敬,下面对一切众生的尊敬,显示出「生佛平等」。他看佛,这个佛说本师释迦牟尼佛行,说一切诸佛也行,本师的教诲,一切诸佛威神的加持,这都是真的。「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这是他们这个族群,大族群。诸位要晓得,一尊佛的化土,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知足天,知足天不是一个,诸位同修都知道它是欲界天。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一个大千世界里面四禅天只有一个,一个四禅天,三禅天有一千个,四禅是天顶。佛家讲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通常是这样讲法。三千大千世界,单位世界的天顶是初禅,小千世界的天顶是二禅,中千世界的天顶是三禅,大千世界的天顶是四禅,所以四禅一个。你想想看,三禅就一千个,二禅一千乘一千,百万个,初禅再乘一千;欲界天是在初禅下面,你就晓得知足天有多少个?弥勒菩萨到底在哪一个知足天?我们娑婆世界的兜率陀天就很多,你要知道弥勒菩萨在哪一个兜率陀天,给你讲兜率陀天,你都找不到。
我这个讲法,你就晓得他说的是个大的族群。还不够大,为什么?我们才讲一个大千世界。《华严经》上讲,它这个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每一个诸佛刹土都有这么多知足天,你才晓得这个族群之大,大到不可思议。所以是把虚空法界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类,归纳为二百七十多个,每一个族类里头都是无量无边。举出十位天王来表法,十位是代表无尽,它不是数字,代表无量无边。这里「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这个一切知足天众范围有多大,我们没法子想像。所以大家不要看到这个,大概就是讲前面这十个,那我们就全把意思错会了。这十位就是代表大千世界里许许多多的兜率陀天,他们都是兜率天王。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是知足的意思。而补处菩萨都在兜率天修行,为什么不在其他天上修行?其实是表法的。补处菩萨无论在哪个地方,都叫兜率内院,不管住在什么地方都叫兜率内院。兜率内院表什么?表知足。你只要知足了,你住在此地,此地就叫兜率内院,就是兜率天。它是表法的,并不专指一个地方。就像后面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参访南方,那个南不是东南西北的南;善知识所住的地方都叫福城,那个福城不是真正指定哪一个城市,只要是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住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叫福城,那个地方就叫南方。南是象徵光明,智慧光明这一方,取这个意思;兜率也取这个意思,知足。菩萨要成佛,记住!先要知足,不知足不能成就。样样都知足,我们的道业就有基础、有根底,要懂这个意思。所以普观一切知足天而说颂言。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偈颂下一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