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讲) 1999/6/2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9
请掀开经本,请看化乐天偈颂的第二首:
【种种观佛无所有。十方求觅不可得。法身示现无真实。此法寂音之所见。】
这是寂静音光明天王他的赞颂。在前面我们读过,寂静音光明天王他是从「舍离一切攀缘」所证得的解脱门,赞颂里面也是他修学心得的报告。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解得比较多,《纂要》里面是将他重要的意思记录下来。第一句是讲所攀缘,『种种观佛』。种种,最明显的像《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十六观,那就是十六种方式观佛。这十六种,还是说一个纲要,细说说不尽。末后这两句,『十方求觅不可得,法身示现无真实』,这是他观察之所得,他看见了。总而言之,这里面给我们说明两句话:一个是不可得,一个是无真实,这才是事实真相。不可得,那就真正得到,真的得到了,我们总以为有可得,所以始终得不到。无真实,那就是究竟真实,我们以为有个真实,哪里晓得全是虚妄!《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清凉在小注里说得好,他说缘境有两种,就是我们攀缘的境界,一个是真,一个是妄。真妄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真妄都不可得,那才是真的。我们凡夫所攀之缘,无论是一真法界、是十法界,总是虚妄。什么原因?我们没有能够舍离妄想分别执著。这就很明显的告诉我们,境缘没有真妄,蕅益大师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我们用个妄心,面对一切境界都是虚妄的;如果我们用真心,面对境界都是真实的。所以用真心,你见的是一真法界;你用妄心,你所见的是十法界,十法界虚妄不实。所以境缘当中,哪里会有真妄?凡是攀缘都是妄的,随缘就是真的。我们今天讲随缘,还是用个攀缘心随缘,随缘还是攀缘,所以永远没有办法见到真实。他注得好,「真佛有缘,亦成妄惑」,这个句子里关键是「有缘」,就是你有心去缘,有心去缘就是攀缘;攀缘,真佛也变成虚妄,也变成迷惑。「况於妄耶」,这个意思就是说,你缘诸佛如来,你缘一真法界,诸佛跟一真法界也成了虚妄,何况你攀缘六道,攀缘六道里面的众生,那哪有真实的?
底下说,「种种观者,五求不得故」。五求不得,是出在《中论》里面,清凉大师也把这一段节录出来了,在《疏钞》里头有,《纂要》里面节录了部分,说五求不得。这里面讲的意思很深,他说《中论》上有首偈子讲,「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这是佛菩萨随顺真谛而说的,真谛就是事实真相。阴是讲五阴,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有没有?通常在教学当中讲「事有理无,相有性无」,我们听了好像是懂得,其实佛菩萨这种说法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理无、事也无,性无、相也无,但是这个说法我们就不懂,我们反而迷惑。那才是事实真相,那才是佛菩萨的见地,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理解佛的境界,所以佛不得不随顺众生的知见,给你说相上有、性上无,事上有、理上无,用这个方法来诱导我们,循序渐进。到最后才真正明了,原来性相是一桩事情,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你就入如来境界,就入一真法界。才真正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对於得失、有无、性相理事种种相对之法,这里面再也不会有分别、不会有执著,问题才能解决。
非阴,否定了五阴。否定五阴,这五阴的现象有没有?有。诸佛菩萨随类现身,现的身相也是五阴,离开五阴怎么能现相?凡夫认识不清楚,在五阴这个地方生起法执。二乘圣者、权教菩萨知道「我」没有,我执放下了,认为五阴有。佛说,我们这个身相是五阴四大和合而现的相,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他明白了,身没有,五阴有、四大有。他没有再进一步去观察,再进一步观察,五阴四大也没有,为什么?它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现代科学家利用精密仪器来观察物相,他发现了,发现什么?发现物质根本就不存在,这个发现跟佛所说的相当接近。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佛经里面讲,四大五阴的现象是什么?科学家今天讲,完全是波动的现象。很可惜这些人没学佛,他们要学佛,觉悟比我们快,这是缘不具足。佛经早就把这个事情说清楚、说明白了,很可惜他们在一生当中没有能够接触到,还认为这个东西是自己的新发现。四大五阴真的是波动现象,佛法里面没有讲波动,佛法里讲无明,无明就是波动现象,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诸位要晓得,纵然从无明里面生起三细六粗,生起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其中任何一个物相都没有离开无明的波动。无论是物质现象,或者是精神现象,都是无明波动所现,事有实无。《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给你说事有实无,森罗万象总不可得。
「法身示现无真实」,这句话讲得好,十法界森罗万象都是法身示现的。法身,就是我们在《地藏经》纶贯一开端第一句所讲的「一念自性」。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念自性所现,能现跟所现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能所不二。如果能现跟所现是两桩事情,给诸位说,那就是有真有妄,有可得、有不可得,就会产生这些现象出来。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这里头决定没有真妄,决定没有得失。可得是得到,不可得是失,真妄得失这个事没有,理没有,事也没有。我们今天以为有,这真是迷,迷情,迷执。迷情是惑,迷执是从迷情里生起的执著,分别执著是业,已经造业了。
你要问,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佛家常讲「四句百非」,四句是根本: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句,这四句是根本。从这四句演绎成百句,都叫戏论,都叫废话,都是迷惑颠倒,都是妄想分别执著。在佛法,总而言之,这都是属於邪见,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注子里说,「佛有耶,常见为惑」,迷惑,这属於常见;「佛无耶,邪见深厚」,佛无是断见,断见是邪见。「四句百非,所不能加」,那就是变成什么境界?不可思议,给你讲不可思议是真话,诸法法尔如是。清楚,非常清楚,可不能动念头。像我们眼睛睁开,外面境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念未生,这个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才起一念就错了,一个念头起来,迷了。
诸佛菩萨的本事,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永远保持住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他那个境界法法皆如,法法平等,法法清净,永远是清净平等觉。不得已说个一真法界,说一真已经是多余的,已经错了,但是为了教学方便,不用这个方法,不能帮助迷惑众生开悟,这是不得已的说法。因此四依法才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你要体会那个意思,意思说不出的,意思是真相。能够说得出,能够展现出来,统统是方便法。你要从方便里面去悟入真实,你就会学了,在佛家称为善学。你要是执著这些方便,你决定不能够体会到真实,你不善学习,永远体会不到佛讲的真实义。马鸣教我们「离言说相」,佛教导我们,有没有言说?有言说。有言说,我们决定不能执著他的言说。为了教学方便起见,创建许许多多的法相名字,五阴是名字,四大也是名字,你不能执著名字相。你执著名字、分别名字,结果是什么?解释名字,与事实真相毫不相干。名字相有,不能执著,名字相是方便。语言、名字相是方便,是佛菩萨的善巧方便,他用这种方法帮助众生开悟。非常可惜,一切众生又迷在佛菩萨言说名字上,这样一来永远不能开悟。不但言说、名字不能够执著,心缘相也要离。心缘是什么?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那个心缘相,就是此地讲的攀缘,起心动念就攀缘了。佛菩萨随缘度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从来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他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讲,点点滴滴都与自性相应,那是佛菩萨的生活。
我们今天点点滴滴与自性相违背,所以不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自己以为懂得,其实不会。自以为懂得,实际上是误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如来有没有真实义?如来没有,如来要有个真实义,有真,真对面就有妄,他就堕落,他就退转了。跟诸位说,如来没有意。永嘉悟了之后,六祖问他:你还有分别吗?他说「分别亦非意」。你们想想这个话的味道,这个话真正的意思不能想,不想你就明白了,你就点头了。一想,想怎么会想得到?想就错了。这句话意思深,分别亦非意,他有没有分别?有分别;有没有执著?有执著;但是他没有意,没有意就是随缘。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自己决定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所以分别跟不分别是一,不是两桩事情,执著与不执著也是一。宗门有一句话说,「识得一,万事毕」,宇宙人生的问题没有了,解决了。禅宗里还有个话头,「万法归一」,这也就是识得一。一就是不二,分别跟不分别是一,执著跟不执著是一,分别跟执著也是一。万法归一,你觉悟了,你真的是大彻大悟,你见性了。见性之后怎么办?祖师又问了一句,「一归何处」?你们说一归何处?一归万法。万法跟一无二无别,一归万法就是佛菩萨倒驾慈航度化众生,他归万法,在十法界里随类现身、随机说法,他有作用。万法归了一,一不归万法,那有什么用处?那不变成死的?万法千变万化,一是一个不变的真理、不变的原则,在哪里?就在万法之中。有事必有理,有相一定有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不过是换一个讲法,又把我们搞迷惑了。所以,一悟一切悟,一迷一切迷。
「应化示现」,底下讲,「非真实故,求实无得,即见真身」。凡夫总有一个欲望要求真,舍妄求真,有没有真?真是确实有,你决定见不到。你为什么见不到?你妄心。有求有愿的心就是妄心,这个心不能证真,这个心用得最纯、用得最正,只能得个相似位。诸位要晓得,观行位里面用的是妄心,相似位里面也不是真心,什么时候用真心,你才能够见到真实的境界。什么是真心?一念不生是真心。好了,你回去什么都不想,一念不生了,你还不是真心,你那个一念不生是无明。为什么?因为你还有个一念不生,这就错了。连一念不生也没有,那才叫真心。我们念佛人,许许多多同修急著要得一心不乱,很努力、很拼命在念佛,念了多少年,一心不乱影子都没有,他来问我。我说:你这一生都不会得一心不乱。他说:为什么?因为你有一个一心不乱的念头,阿弥陀佛里头夹杂著这个念头,把你的功夫破坏掉了,所以你得不到。怎样能得到?一心不乱的念头舍掉,一句弥陀念到底,功夫成就了,一心不乱自然现前。所以你有求的念头,把一心不乱破坏了。佛教我们发愿,没有教我们求。愿心在注解里也说希求,希求是愿,但是这个希求决定不是凡夫观念当中的希求,凡夫观念当中的希求是攀缘,修行人的希求是随缘,也就是希求跟无希求是一不是二,凡夫希求跟无希求是二决定不是一,这就是不同之处。所以要把希求那个念头尽了,希求跟无希求就统一了,就是一桩事情,这个时候你就见到真身,你就见到事实真相。
清凉《疏》里讲,「真即无缘,佛尚应舍,何况余境」。这三句话说得好,但是这三句话不利於初学,初学的要听到这个,「佛尚应舍」,算了,佛也不要念了,念佛堂也不要进去,那行吗?准堕恶道。这个话是对什么人说的?是对相似菩萨说的。相似是什么境界?四圣法界,不是六凡。罗汉、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对他们讲的,他们现在还没有办法摆脱十法界,没有办法证得一真法界,关口在这个地方。这三句他要是明白,他就超越十法界,就证得一真法界,所以这些话是对他们说的,绝对不是对我们说的。《华严经》上说法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我们听了这些话,知道这个道理,才晓得八万四千法门,虽然说法门平等,无有差别,凭我们的根性决定得不到受用。为什么?我们不要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起妄想分别执著,不接触还是堕落在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话怎么说法?你晚上睡觉睡著了,你六根不接触外头境界,还作梦,你作梦,不是依旧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吗?你就知道难!所以阿弥陀佛大开方便之门,教给我们带业往生的办法,我们才能得救。带业往生的办法,就是用攀缘心念阿弥陀佛,除这个办法之外,你们想想还有什么好办法?用攀缘心,根本就不可能超越六道轮回,但是用攀缘心念阿弥陀佛,行!蒙佛本愿威神加持,所以是横超三界,这不是竖出,横超。竖出,那从人道、天道、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样子超越十法界,这是竖出。我们今天从人道这个地方,旁边溜走了,就到一真法界。所以这个法门非常奇特,不可思议。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我们是用攀缘心,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只能够生到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攀缘心没舍。如果舍攀缘心,念佛往生净土,他生的是实报庄严土,那个不一样了。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够舍攀缘心?攀缘心,实在讲,也不好体会,也不好懂。我说一个最粗最浅的说法,大家容易明白一点,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们能不能做到?我这四句话,实在讲,就从《金刚经》上来的,《金刚经》上两句话,我把它说成四句。《金刚经》上佛教须菩提,「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就是随缘,不是攀缘了。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入世度化众生要坚持这个原则,自己就不会堕落。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用现在的话来说,绝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这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是讲自己的内心,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样子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自己永远住一真法界,因为你没有失掉真心。自己住一真法界,示现种种身,在十法界里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这叫随缘。如果内动心、外著相,那就是攀缘,不是随缘。攀缘、随缘一定要搞清楚,千万不要把攀缘当作随缘,你永远没有回头的日子了。佛家常讲破戒有救,破见没救。破戒,佛菩萨还能帮得上忙;破见,佛菩萨帮不上忙。你如果把攀缘当作随缘,这是破见,不是破戒,你见解错误了。破戒是我们行为上不检点,有过失,那个很容易补救;见解错误之后,没有法子了。见解错误,以为没有错,这是佛菩萨帮不上忙。
在一真法界里,佛有没有?有;菩萨也有。《华严经》上,明明讲毗卢遮那如来,文殊、普贤尊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怎么会没有?有。何以祖师又说「佛尚应舍」?他们在这个境界里面,说真的话是无佛、无众生。佛跟众生是对立的,对立就不是真实。无佛、无众生是没有佛的分别执著,也没有众生的分别执著,无佛、无众生是说无妄想分别执著。不是众生、佛境界都没有了,你这样想法,你完全错了。十法界依正庄严存在,为什么?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哪有不存在的道理?你决定不能错会这个意思,不能看错。性相是一不是二,理事是一不是二,所以它才没有障碍。不但理事无碍,事事都没有障碍,为什么没障碍?事事都是自性。宗门开悟的人常讲,「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一法不是!不是什么?哪一法不是自性!明心就见性,性在哪里?哪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法法皆如。既然法法皆如,就不会有障碍,有障碍就不如。由此可知,所有一切障碍都发生在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没有障碍。换句话说,你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你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还会起心动念,你就样样都有障碍,处处成障,障碍是这么来的。果然离开了分别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诸位想想,障碍在哪里?就没有障碍了。这个时候,你的境界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你过华严的生活,华严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障碍大自在的生活。
我们今天修行,念佛要紧,念佛要追顶。念佛一定要知道,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三句话是《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讲的。觉明妙行菩萨这九个字,实际上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所讲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注解。我们不懂得怎样都摄六根,我们不晓得什么叫净念相继,他这九个字给我们说出来了。有一些读《楞严》的同修,或者是读《圆通章》的同修,对於末后所讲的念佛方法,都知道非常重要,但是他们没有法子理解,遇到我来问我:法师,怎样才能做到都摄六根?我告诉他:净念相继。他说:我们怎样能做到净念相继?都摄六根。他听了还是不懂,觉明妙行菩萨这几句话就好懂了,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大概不怀疑我们能做到,真有信心,也有愿心,最难做到的是什么?夹杂。譬如我前面跟大家讲,有求一心不乱这个念头,夹杂在佛的名号里头,一心就得不到,你的功夫不纯,你是杂修,你不是精进。夹杂著求进步是杂进,如果夹杂太多的话叫乱进,不是精进,你的功夫不得力。间断,间断也是一切修行人多生多劫不能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功夫决定不能间断,一间断烦恼习气就起现行,又造轮回业了。念佛人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功夫讲求绵密不断。古人讲,只是你睡眠的时候,你功夫间断,一醒过来马上就要接著。睡眠的时间愈少愈好,那是真正念佛人。
现在有几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不要工作,生活有人照顾,你一天到晚可以念佛,大福报!没有这个福报,需要自己工作赚钱来养活自己,这个时候怎么办?如果你的工作是需要用思考的,你就得把念佛放下,专心去办事,事情一办完,佛号就接著,那就行,也是不中断,也是属於净念相继。如果你的工作是不需要用思考的,一面工作一面也能念佛,这个好!工作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用心的,一个是用力的。用劳力,我们念佛可以不间断,不要用心思的。但是要用心的,那是没有法子不间断。过去我在台北有一次坐计程车,这个计程车司机是个念佛人,他告诉我,他一面开车一面念佛。我就告诉他:不可以,太危险,要是发生车祸怎么办?车祸是自己往生,那坐车的人呢?你不害死人吗?我就告诉他:开车的时候,你的车上可以放佛号。放佛号是什么?放佛号是给乘客听的,你跟他结佛缘,这个正确;你自己要专心注意路况,你为他服务。没有客人,你在休息的时候,你坐在车上你可以念佛,有客人坐你的车不可以,这一定要懂得。他也跟我说,因为那个心在佛号上,常常把客人要去的地方搞错了,或者绕了很多冤枉路,他说:我绝对不是有心的,我收的费还是收得很少。我说:没错,你收得很少,你浪费人家的时间,人家预算多少分钟要到达,你把他绕大圈子,这是你造业,你罪过。念佛是个好心,好心做错了事情。所以驾车也是用心,用心也要用劳力,两方面都要用。这是一定什么时候要专注在工作上,什么时候专注在佛号上,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的功夫才真正能够得力。
天王这个法门是高超,因为他能舍离一切攀缘心,他之所以能够放得下,就是因为看得破。他看破「十方求觅不可得」,他看破「诸法无所有」,不可得是讲的心,能得这一面,无真实是讲所得那一方面,无所有。《金刚经》上给我们讲三心不可得,那是说明能得不可得;你所求的是法、诸法,诸法因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所二边都不可得,你要是在不可得里面起了得失的念头,叫妄念,叫妄想,这是错误。我们今天为什么放不下?就是以为有能得、有所得。这是我们的分别执著,是坚固的分别执著,无始劫以来的分别执著。我们今天学佛这么困难,不能够悟入,障碍就在此地。这种分别执著,你能够放下一分,你就有一分的悟处,你能够放下两分,你就有两分的悟处。为什么?悟是本有的。现在我们这个悟不能现前,是因为这个东西障碍了,所以这个障碍除一分,这个障碍淡一分,我们自性的智慧德能就往外透一分。佛家的修学,不是修智慧,不是求智慧,也不是求德能,去障碍而已。智慧德能是本有的,你修什么?你怎么能修得到?只是把障碍除掉。古人讲「但除妄想,切莫求真」,为什么?求真又是一个妄想,妄想决定不能够悟入真实。妄除掉之后,就是真,这不但是个理,而且是事实。我们今天从寂静音光明天王这里得到消息,他也给我们做证明,他从这个地方入门,从这个地方契入一真法界。我们虽然功夫做不到,道理了解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逐渐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又帮助你放下。这首偈就介绍到此地,我们再看底下一首:
【佛於劫海修诸行。为灭世间痴暗惑。是故清净最照明。此是力光心所悟。】
变化力光明天王他的赞颂,也是他的报告。他得的法是「普灭一切众生痴暗心令智慧圆满」,跟前面天王所证得的法门很相应,有连带关系。天王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启示,那就是修行要长时间,要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才能够成就。他在这里举出的例子,这都是事实。『佛』,诸佛如来,『於劫海修诸行』,「海」是比喻,比喻时间长,无量劫,不只三大阿僧只劫,在无量劫里面修行。可见得这个事情不是短时间,我们想在短时间成就,这个念头就错了,这是妄想分别执著。最好的方法是把修学时间长短这个念头打掉,修行是永远没有间断的,生生世世的。成了佛之后,还要示现修行的样子,度众生,做给别人看。所以修行,怎么能有中断的时候?「修行」两个字的意思要搞清楚,行是行为,诸行是众多的行为。无量无边的行为归纳起来,总不出身语意这三类,佛家讲三业,三业就把「诸行」总说了。无量无边不同的思想见解,是意业的行为;每天接触一些大众,言语口业的行为;身体一举一动,身业的行为;把无量无边的行为都包括了。我们行为有错误,将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什么叫错误?正、错有个标准;没有标准,你怎么知道你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标准很多,这什么原因?众生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不可能一下觉悟。佛教化众生,祖师大德在经论里面给我们概略的区别,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五乘佛法,五个标准。用这五个标准来检定,我们的行为是善还是恶,是净还是染。
凡夫先从善恶上来订标准,佛给我们订五戒十善,我们现在用得上,最低的标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言语造作与十善相应,这是正行,与十善相违背是邪行,邪正、善恶用这个标准来界定。再向上提升,天道还要加上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十善与慈悲喜舍相应,这是天道;十善与慈悲喜舍相违背,是人道,不是天道。愈往上去标准愈高,到法身大士那个标准完全与自性相应,这是善,与自性相悖那是染。我们前面读的这首偈子,寂静音光明天王所说的那是与性德相应,那是菩萨的标准。如果我们说得浅显一点,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与这十大愿王相应是法身大士的标准,就是与性德相应;与十大愿王相违背的是与自性相悖了,那是染,那是恶。所以标准有很多,我们现在是在什么地位,应当要认真努力采取哪一种的标准?但是佛法的修学跟世法不一样,我们虽然是以五戒十善为我们修学第一个标准,我们同时可以修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是《华严》里面所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因此,经要多读、要多听、要多明了,都有悟处。积小悟成大悟,这就是悟处提升了我们的境界,对於我们的修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一定要有正确的认知,有信心、有耐心、有毅力,一门精进。
『为灭世间痴暗惑』,这是修学的目的。为什么?为断贪瞋痴。目的要纯正,不是求世间的福报,不求名闻利养,不求五欲六尘的享受。目标若定在世间法里面也能够得到,不是不能得到,那不是果报,那是得不偿失。我们费了许多精力,费了许多时间去修行,得的不过是人天福报,你说有什么意思?好像你在开矿,找到一个金矿,费了许许多多时间去提炼,纯金炼出来了,到外面去换一块糖吃,你说你冤枉不冤枉!所以一定要把世间种种诱惑、种种受用舍弃掉。释迦牟尼佛证的是圆满果位,他所示现的生活方式,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这是告诉我们,如来在果地上,尚且不贪图名利,不接受五欲六尘的受用,何况我们初学?这个示现就告诉我们,那个方式是有害的,名利、物质上的享受决定有害,有大害,要舍得干净。我们有,有就布施,供养别人,这是福;只修善福,不受其害,很重要很重要。
『是故清净最照明』,这一句,智慧透出来了,我们现在讲过高度智慧的生活。这是变化力光明天王他所悟入的,他用这个方法证得的。这个报告对我们初学非常有利益,告诉我们修行要有耐心,要有纯正的目标,要记取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示现的意义我们要能体会得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