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九讲)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19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经本第九段∶

【如来智慧无边际。世中无等无所著。慈心应物普现前。广大名天悟斯道。】

这是广大名称天王他的赞颂。在前面长行文里面,他所得的是「一切佛功德海满足出现世间方便解脱门」,他的赞颂与他自己所修学的法门相应。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每一位菩萨,他们的身分代表著不同的族类,不同的文化,这是异;异中有同,同得三昧,同证菩提,同得法身,同成佛道。我们在这里就能很明显的觉察到,同不碍异,异不碍同,显示出《华严》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无障碍法界。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必须理解,必须体会,也必须落实。落实我们就过佛菩萨的生活,就过「佛华严」的生活,当然也就契入「大方广」的境界。能有这个体会,我们读这个经文,感受自然就不相同;没有这个认知,在一般讲都是被经所转。像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法达没有遇到六祖之前,虽然读《法华经》三千部,他自己说被《法华》所转,这个意思诸位细细去体会。开悟之后,则能转《法华》。什么叫能转《法华》《法华经》落实,他完全得到《法华》的受用,这就转《法华》。自己不得经的受用,那就被经所转,被经所转的现象是傲慢;见六祖,礼拜的时候头不著地,那就被《法华》转。这里头极其微细的地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佛法贵在自己得受用,自己不得受用,那就变成玄学,对自己的确没有真正的利益。

菩萨赞叹,『如来智慧无边际』。这个赞叹我们要明了,无论是说如来、或者是说佛,意思都是圆满的。通常在大乘经里面,称佛多半是从事相上讲的,说如来多半是体性上讲的,但是在此地体性跟现相是融合在一起;我们从这里面去会,意思就圆了。这个经是大乘圆教,一乘圆教,字字句句都是圆满的法轮。从相上说这是称赞毗卢遮那如来,从理上讲是赞叹我们自性的功德,理事无碍,性相圆融。更重要的是要从体性上说,我们自己真心自性智慧是没有边际的。不但智慧没有边际,所有一切都是无边际的;德能无边际、福报无边际、色相无边际,所有的一切都无边际,这是我们自己,是我们本人,我们要晓得。我们跟毗卢遮那如来,跟释迦如来,跟阿弥陀如来,无二无别,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落到这种地步,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我们几时也能够证得毗卢遮那、弥陀的境界?要怎样才能够契入佛的境界?佛在经上给我们说真实话,这个关键在一念之间,就是这一念能不能转得过来;一念转过来,超凡入圣。我在讲席当中常说,诸位也听得耳熟。

但是,怎么转法?转自私自利的念头,念一切众生,要从这里做起。我们今天坏就坏在自私自利,不知道自私自利是迷妄的根源,一定要把它突破,转妄想心为清净心。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我们六根接触的时候,心地清净一念不生,这是如来智慧现前,如来智慧就是自性般若现前了。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才起分别执著,就堕落成凡夫,佛就堕落成众生;境界里果然一念不生,众生就成佛。成佛有什么难处?就在这一念你能不能转得过来。所以佛教导我们念念为众生,不要去想众生这是好人、那是坏人,这是好事、那是坏事,你又在里面分别执著了。不分别,会不会帮助众生做坏事?给诸位说,不分别你有真智慧,你不会做错事。你在那里分别,你以为是善,实际上未必是善事;你以为是恶,实际上未必是恶事。为什么?你还有烦恼习气,说老实话,真妄邪正、是非善恶,你没有能力辨别。佛在经上讲得好,没证阿罗汉果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这句话说得好,为什么?正觉没有现前,凡夫往往把善看作恶,把恶看作善,你看的东西不圆满、不透彻,往往只看到片面,你就依照自己意思去做,那叫造业。善业三善道受报,恶业三恶道受报,永远出不了轮回。善里面有恶,恶里面也有善,善恶混杂,你哪里能搞得清楚?

我们没有明心见性,这个时候怎么办?佛教导我们,依据佛的教诲,以真诚、清净、慈悲心去处理,这就如法。佛教诫弟子,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是教给你三皈依吗?依三个原则,你就不会错了。「依觉、依正、依净」,觉正净是三宝,没有开悟的时候依靠它,开悟之后就是它。没悟之前,是依佛菩萨的觉正净;悟了之后,是依自性的觉正净。什么是觉?自己以为觉,错了。什么是觉?觉心不动。我们的心动呢?动是不觉,动是无明。什么是正心?正心不邪。什么叫邪?错误的知见叫邪。自以为是正的不行,与性德不相应,与事实真相不相应。第三教我们依清净心,什么是清净心?不染著。这个地方有,『无所著』,那是清净心。「著」是著相,心里头真正有了。譬如我们修布施,布施完了之后,痕迹都没有。还要著布施的相,我做了多少好事;佛给我们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哪个是好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正事实真相是「无所有,不可得」,那才叫好事,那才叫至善。无所有、不可得,不是叫你不做,做。做了无所有,做了不可得,与自性才相应,那是诸佛菩萨之所做。与这个相应,给诸位说,恶也变成善;与这个不相应,善也变成恶。你们想想,为什么善变成恶?不能出六道轮回,只能感三善道的果报、福报,善也是恶。为什么说与它相应,作恶也是善?虽作恶行,没有果报,不落三恶道,也不在六道轮回,那怎么不是善?换句话说,能不能与性德相应,性德就是觉正净。学佛一入门,就把这个传授给你。你虽然在形式上接受三皈,三皈意思没懂,三皈完全没有做到,那怎么行?

我刚才说的这两句话,还怕诸位听不懂,还有误会,我们就用《华严经》来做例子。《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有没有作恶的?有,你在事相上看,有。胜热婆罗门愚痴、伐苏蜜多女贪爱、甘露火王瞋恚,这三个人代表贪瞋痴,他是善不是恶。贪瞋痴是三毒烦恼,他们去做不生烦恼,为什么?无所著。不但没有烦恼,是无量功德,实在讲值得称赞。但是善财不称赞,为什么不称赞?这是怕我们众生不懂得意思,天天搞贪瞋痴了;他搞贪瞋痴可以,我们搞贪瞋痴要堕三途。他搞贪瞋痴不堕三途,学不得,所以不赞叹。有礼敬,没有赞叹,在我们世间传颂《华严》。如果在诸菩萨当中,给诸位说,就赞叹,对象不一样。众生有善度、有恶度,恩威并济,都是帮助众生。他造作罪业,示现恶道、示现地狱,让他在里面是什么?让他在这里面消业障。业障消除了,他哪一天后悔,一后悔就出来,就超越了。我们如果明白这个意思,你才知道古圣先王制订法律、制订刑法,叫你坐牢,把你监禁,是善心,不是恶意,让你在里面去反省,让你在里面忏悔,回头是岸。所以说实在话,那是教育里面一种手段。父母哪有不爱儿女的?疼爱他,有时候也骂他,有时候也打他;打他、骂他都是爱他。诸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也是如此,所以示现里面有善有恶,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

善我们感恩,恶行也感恩,为佛弟子永远生活在感恩之中,所以念念都是「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下济三途,怎么济三途苦?报恩就是济三途苦。你能做出报恩的形象,让一切众生看到之后效法你,向你学习,那就是度三途苦。所以报恩跟济苦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换句话说,我们为度一切苦难众生,要做出报恩的样子,要把报恩这个事情做好。为什么?为这些苦难众生,他们不知道恩德,一般讲忘恩负义,没人教他。我们怎么教他?我们要做出榜样来给他看,让他看到,让他听到,他心里有感动。一时不能感动,长时,一年;一年不能感动,三年;三年不能感动,十年;这一生不能感动,来生。生生世世,再顽劣的众生也有回头的一天。诸佛菩萨教化众生那种耐心,我们要学习,永远不舍弃众生,就是永远不舍弃菩萨行,永远不舍弃报恩的念头、报恩的行为,我们活在这个世间就是为干这桩事情来的。佛教导我们,「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读诵是向佛菩萨求教,每天展开经卷就是向佛菩萨求法,听到佛菩萨的开示要受持,要解其义,要认真的去修行。解其义之后,修行就是今天讲要落实。你理解了,理解之后一定要落实在自己生活行为上,那就是为人演说。所以这第一句,显示性德无有边际。

第二句赞叹,『世中无等无所著』。「世」是讲世间,包括三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没有能够跟它相等的,为什么?三世间都是现相,是所现。如来智慧是能现,所现的相分要跟能现的自性来比,当然自性殊胜,这是「无等」。如来智慧无边际在哪里?佛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原来就是六根的根性。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六根根性就是无边际的自性德能。如果你要是恍然大悟,一下觉悟过来了,再给诸位说,所现的相分都是自性的德相。你看,不都转过来了?一念觉转过来了,所有相分都转过来了。所以华藏世界是自性的德相,极乐世界是自性的德相。我们今天现这个相分是秽相,迷失自性变现出染污的现象,佛经上常讲「五浊恶世」。我们的相是浊恶之相,人家那个相叫德相。这桩事情,实在讲就是交光大师所讲,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上说「舍识用根」。如果能舍识用根,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是识;舍识之后,你要用六根的根性,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是法身大士。所有境界都转了,你的身是德相,你的环境是德相。这个现相那就不是五浊,五浊反过来,五清世界,是清凉世界、清泰世界,岂不是境随心转吗?佛经上讲得没错,境是心造的,境是心变现的,境随心转。所以,能不能转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今天转不过来,实在是正法薰习的力量不够,一定要靠薰习。古人有个比喻,如同薰香。现在没有了,现在薰香没有了。从前衣服要叫它有香味,用香料来薰,大概要薰个两、三天,衣服才有香味。现在比从前进步多了,现在不必薰,衣服上喷一点香水就香了,很快,哪要那么长的时间?人都喜欢香,古人用薰香的方法,一定要相当的时间才有香气。我们拿这个做比喻,要有相当长的薰习,特别是圆教大乘,长时间薰习你就会觉悟。是不是每天读诵、听讲,这叫薰习?这是薰习,薰习的力量很薄弱,这个薰习你要能吸得进去,什么叫吸收进去?受持,也就是依教奉行。不能完全依教奉行,能奉行个一分、两分,那叫受持。由一分、两分,慢慢进步到三分、四分,再进步到五分、六分,到个七分、八分,就觉悟了。如果说完全不照做,虽薰,它渗透不进去,那个香味进不去。所以自己要接受,这个很重要。读诵没有受持,就一点用处没有;充其量只给你说,阿赖耶识落一个种子而已,这一生决定不会起现行。所以要受持、要接受,接受就是真干!我懂得多少,我就做多少,我真做。持是什么?保持不失,我天天做,时时刻刻都在做,持之以恒,生生世世都不舍弃,那叫持。

这个法是无等伦之法,后面这三个字非常重要。怕你执著,你一执著就错了,「无所著」就对了,一定要照做,虽然做,三轮体空,心地完全是清净的。布施不著布施的相,持戒不著持戒的相,忍辱不著忍辱的相,六度万行是我们日常生活,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准则。我们很热心的在做,很精进的在做,心地又清净、又一尘不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是第二句的意思。你做了要是著相,就变成有漏的福报,这个要知道;有漏福报,不能超越轮回。即使念佛堂念佛也无所著,念不念?真念。著相念佛,真正愿意往生净土那还行,比修其他的法门殊胜。殊胜在哪里?它可以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但是除这个法门之外,别的法门那就不行,别的法门决定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这个要知道。净宗的殊胜,净宗之所以被一切诸佛如来赞叹,就在此地;净宗著相修行,可以往生。

第三句,『慈心应物普现前』。「应物」,就是应付外面的境界。对人对事对物要用什么态度?大慈悲心;这个慈心,就是我们现在讲真诚的爱心。「普」是普遍,决定没有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就不普。这个人我喜欢他,我帮他忙,我不喜欢他我就不理他,这就不普,那就不是慈心,那是世间的感情。情爱,有分别、有执著;慈爱,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不信佛,你侮辱佛、毁谤佛、消灭佛,佛还是爱你,你有苦难的时候还是帮助你;决定没有说,你以前对我不好,我还要帮助你?他不会动这个念头,没有念头,所以这叫大慈大悲。世间人何以做不到?世间人是无量劫来妄想分别习气太重,无量劫来的恩恩怨怨永远不舍,世间人讲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他不舍弃。佛菩萨报恩无所著,佛菩萨决定没有报仇的,只有报恩的,报恩还无所著。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才能普现前。「普现前」什么意思?就是经中常讲的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普现前,你说这个多自在!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众生有感他马上就有应,感应道交绝不失时,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看看他的程度,应该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随机说法。这就是天王他所得「一切佛功德海满足出现世间方便力」,这是我们应当学的。

出现世间就是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慈心应物普现前」是出现世间。为什么要出现世间?给诸位说,没有理由的,没有道理好讲,法尔如是,我们能不能体会得到?一切众生即是法身,一切众生即是自性,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你还有什么理由好讲?我们这个身体,一个身体哪个地方有点痛痒,立刻手就去搔痒,还有什么理由?还问它:这手为什么去帮它?一身一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性体,用我们现在粗俗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自他不二,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自己跟一切众生是一不是二,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能够明白这个真相,肯定这个真相,「慈心应物普现前」,你就自然做到了,法尔如是,一丝毫勉强都没有。再看末后这首偈∶

【佛昔修习菩提行。供养十方一切佛。一一佛所发誓心。最胜光闻大欢喜。】

这是最胜净光天王他的赞颂,他所得的是「如来往昔誓愿力发生深信爱乐藏」,他从这个地方契入的,我们讲从这个地方见性的。法门虽然不一样,最后都是明心见性,所谓是殊途同归。现在讲多元文化,这也是多元文化,每一个法门不一样就是多元的,最后都是明心见性,都是见性成佛。赞颂里面都是说明往昔誓愿的力量。『佛』,这个地方用「佛」,从相上讲。『昔』是往昔。『修习菩提行』,每一个字里面含的意思都很深。首先要了解什么叫「菩提行」,行是生活行为,这个字里面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大致上把我们生活行为都包括了,思想见解是意业的行为,言语是口业的行为,造作是身业的行为,身口意三业与菩提相应,就叫菩提行。什么是菩提?觉正净。所以佛弟子,一入佛门就受三皈依。如果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都能够遵守觉正净的原则,而不违背这三业行,就叫菩提行。「修」是修正,我们三业行为跟菩提不相应,所以受三皈之后,就要依这三个原则来修正,将迷修正为觉,将邪修正为正,将染修正为净。修是修正,修正之后要落实,落实是「习」,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习、去学习,学过菩萨的生活,学菩萨的行持,这样子三皈就落实了。三皈戒到什么时候才圆满?给诸位说,成佛才圆满,等觉菩萨都没有圆满,千万不要把这桩事情忽略了。现在一般受三皈都是形式的,有没有落实?没有;所以学佛怎么用功,怎么发愤,怎么精进,都得不到结果。你要晓得,为什么得不到结果?三皈失掉了。这是修学的基础,像盖房子一样,这是地基;基础没有了,你怎么能成就?我们不能不重视。

念念要与觉正净相应,念念要与戒定慧相应,戒定慧是三皈的落实。什么叫做觉?什么叫做正?什么叫做净?不舍三学、六度就是觉,就是正,就是净。戒定慧里面的根本戒是五戒十善,我们今天从哪做起?从五戒十善下手。如果不能从这里下手,那你与觉正净就完全相违背,你就不是学佛;你有个学佛的样子,实际上你没有学佛。再讲到菩萨戒,那就更高了。受菩萨戒的人很多,一受菩萨戒都自以为我是菩萨了,送人家东西落个款∶菩萨戒弟子某某。我是菩萨戒,是真的、是假的?我们念念《金刚经》,佛讲:「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我们想想,受菩萨戒作菩萨,最起码的条件是四相破了,四相没破,佛不承认你是菩萨;你自己以为是菩萨,佛不承认。换句话说,如果四相破了,你没有受菩萨戒,佛也承认你是菩萨。可见得形式并不是很重要,形式要有实质。佛建立这些形式,无非是让这些形式启发你的道心,引发你的实质,用意在此地。绝对不是止於形式,那就错了,那我们对佛法完全误解了。所以形式是慈心应物,是表演做个样子给别人看的,自己真实的功夫是实质。

下面『供养十方一切佛』。供养,我们在《无量寿经》,最近讲得很多。修习菩提行就是供养十方佛,你们想想对不对?普贤菩萨讲的「如教修行供养」,法供养里面第一条;最后一条「不舍菩提心供养」,你看看这一前一后。我们用什么供养十方佛?觉正净。生活在觉正净中,生活在五戒十善之中,就是供养一切佛。十善是性德,什么人能把十善做圆满?如来果地。我们常常看到佛的画像,彩画的,彩画的佛像,在佛头上圆光上面有三个字母,梵文字,通常是用梵文写的「唵阿吽」。这三个字什么意思?就是十善,十善圆满之相。唵是身业,阿是口业,吽是意业,身口意三业清净,十善圆满。所以佛不吝法,你一入佛门就传授给你,就把三皈十善传给你。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世间,处事待人接物决定要依十善;违背十善就是迷邪染,就不是菩提行;遵守十善去做,是修菩提行、供养一切诸佛如来。

「十方一切佛」,意思很广。说现在佛,行!讲得通;说过去佛、未来佛,也讲得通。说过去佛、现在佛,我们是依教修行供养;讲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我们今天这样做,做出一个榜样来给他看,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这是真供养。我们如理如法的去做,在现前的社会也许有一些不方便,有一些要吃亏的地方,要吃苦头的地方,要记住这是「代众生苦供养」。譬如在生活上我们今天素食,社会一般人看到这很苦,许许多多好吃的东西他都不吃,都没有分;穿的衣服穿得这么简单、这么朴素;居住的环境这么样的窄小;五欲六尘的享受、荣华富贵,统统舍弃得干干净净,世间人所追求的我们全舍,「代众生苦供养」是这么修法。在哪个环境里,完全看到众生的状况,修对治的法门。心心念念帮助众生、利益众生,学习佛的四悉檀、四摄法,摄受广大的众生,帮助他们、利益他们、成就他们,这都是属於「供养十方一切佛」,我们要去做才行。

这里头不能分族类,不能分宗教。我们学佛的人,一般人也很执著,没有觉悟,学佛的人遇到学佛的人特别亲切,全心全力帮忙照顾;不学佛的人,家里的父母、妻子都不愿意理他,都像仇人一样。这不叫学佛,这样学佛,一家人都反对,一家人都毁谤。你的家人反对你学佛,他们也劝他的亲戚朋友不要学佛,要小心防止小孩决定不能让他学佛。为什么会变成这种现象?这是自己完全离开觉正净,迷在佛法当中。从前李老师讲,像读书人一样,不了解书中的意思变成书呆子,学佛变成佛呆子,不解如来真实义;还以为自己做得正确,以为别人业障深重、罪业深重,哪里知道自己错了都不晓得。所以学佛最重要的,倓虚大师讲的,学佛就是学做个明白人,通达事理,包括人情世故都要通达,决定没有分别。如果能够帮助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更好,说明你的心量拓开了,你的分别执著化解,逐渐跟事实真相相应。事实真相就是一切众生是自性,一切众生是法身,一切众生是自己,你还有什么好分别?无论帮助哪一个宗教,无论帮助哪一个族群,都是真诚的欢喜心普供养。

『一一佛所发誓心』。这是讲菩萨修行时间很长,每一尊佛所,在佛的面前都发愿心,我们现在通常所讲的四弘誓愿。「一一佛所」,我们没做到,我们今天做的,只是在早晚课诵,在佛菩萨面前把这个偈子念一遍,有没有发?不见得。这个地方法身大士他们了不起,「一一佛」是指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三世里面,未来佛,所有一切众生,我们有没有在所有一切众生面前都发四弘誓愿?念念要发四弘誓愿,时时要发四弘誓愿,处处要发四弘誓愿,所以佛菩萨那个愿心坚固。我们要不捧著经本,四弘誓愿忘掉了,那怎么行?诸位晓得「愿以导行」,修行是愿为先导,没有愿哪有行?「以行践愿」,你说这个多重要!我们今天的行不得力,什么不得力?没有愿、没有信。没有信愿,行怎么会得力?所以要记住,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四弘誓愿就涌现在现前,这是我们行为的引导、指标。

第一愿,浅而言之,像楞严会上所讲的「最初方便」,也就是我们现在下手的地方,怎么去做法,「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念头提起来,帮助一切众生没有条件,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念头油然而生,你的愿有力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个念头起不来,你的愿没力。「烦恼无尽誓愿断」,重要!因为接触外面境界的时候,凡情不可能没有爱恶的念头,顺心的喜欢他,不顺心讨厌他,这一愿马上现前∶「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个要把它解除掉,那就真做功夫,真在修行。一定以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来对待,不可以好恶的心;一定要恢复自己清净平等,这是断烦恼。我们最初方便是这两愿,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能现前,接触一切众生就要发心帮助他,要发心成就他。帮助他、成就他,一定要清净,用清净心,那就是断烦恼,没有分别、没有执著。

世尊在般若会上教诫须菩提尊者,度化众生,接引大众,必须遵守的原则∶「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真的断烦恼了。我们今天接触外面境界是起心动念,做一桩好事还要仔细去盘算,你说那多操心!哪有菩萨做事那么样干净俐落,没有考虑,没有通过思考。通过思考,就是通过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没有。像我们看古人笔记小说,里面讲阎罗王、判官审判那些罪人,他们说阴间没有法律,不像我们世间有法律,根据条文来判断,阴间没有法律;可是他判断的时候,决定没有错误,判断非常正确。为什么?没有通过思考。换句话说,阎罗王、判官心地清净,正直无私。我们中国人对神有个定义,「正直无私谓之神」,这个人神而明之,他起作用的时候他就有智慧,他没有感情。智慧做事情就没有错误,情识里面,依照法律条文来判断还会冤枉人,情识在做主还会冤枉人。「一一佛所发誓心」,我们要著重在一一佛所。换句话说,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你的愿心都能够现前,这就是发心。这样子才能把整个大乘佛法,统统落实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佛法真实的受用就得到。

天王他所入的这个法门,是「如来往昔誓愿力」,这是说明善根愿力深厚,从这个深厚的愿力里面,「发生深信爱乐藏」。深信的是什么?蕅益大师告诉我们,深信的是理事、因果。这个深信是过去生中善根福德的现前,所以往昔的誓愿,善根福德非常的深厚,今天有这个缘分,一接触佛法,他对於理事因果深信不疑。这个「深」字味道很足,如果不能落实,这个信不深,一定要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那个信才是真的。爱乐是什么?爱自己、爱别人、爱一切众生,这是爱乐。何以故?因为他晓得一切众生是自己,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一个自性,好像我们这一个人身体,这是一个生命整体。我们自己是什么?是这个身体的一个细胞,别人也是这个身体的一个细胞,别人不是外人,别人真是自己。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是自己,谁知道?佛知道。佛为什么知道?佛是究竟觉悟。他怎么觉悟?他亲眼见到,我们没见到,他见到了,所以他不是假的,在诸佛如来是现量境界。

我们要问,他怎么见到的?障盖断尽了。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我们有障、有盖,障盖是烦恼的代名词。我们有见思烦恼、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把自性盖覆住,事实真相是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每天在哪里过生活?在妄想里头过生活,在烦恼里面讨生活,你说这个生活多苦!我们真的是非常有幸,在这一生当中居然能得人身、闻正法,有机缘接触到如来甚深法藏、如来第一法藏,这个缘分很不可思议,没有法子形容。经常我们看到,开经偈讲「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这个不只百千万劫,百千万劫难遭遇是一般的佛法。今天这个世界上学佛的人多少,他们遇到的佛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他们没有遇到这个法门。我们是百千万劫里头,还要加上稀有难逢,如果我们不知道珍惜,不知道掌握,那叫真可惜了,当面错过。你要想下一次再遇到,恐怕又是百千万劫,还不晓得能不能遇到稀有难逢。缘!要知道。

前天我从香港回来,我们在机场餐厅里面吃饭。机场人很多,送我的人也不少,我们一桌总共十一个人。我告诉大家,我说:你们看看来来往往的人,仔细看看,大家看了。你们晓得吗?这些人我们跟他一面之缘,一生当中见一面,还有第二次会碰到吗?不见得,一生当中只遇到一次。你要了解的时候,所以对每一个人我们都笑脸,太难得了!一生当中见一次面,为什么不笑笑?为什么瞪眼睛?那叫处处都是佛法,处处都是佛在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教我们珍惜缘的稀有可贵。在在处处自己有警觉、有认知,他不晓得,我们晓得;他迷惑,我们清楚。我们笑脸相迎,就是又结一个善缘。他对我们友善,我们就可以跟他结缘,送他一个小念珠,送他一个小卡片。他接受了,再欢喜,我们就再加一点,再送一本书给他,送个卡带给他,看他们那里反应。他要没有什么反应,那我们就到此为止,缘就到此为止。所以佛法全变成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在「大方广佛华严」之中,这个生活多美好!所以最胜净光天王,听到佛所说法,生大欢喜心,他要不明了,要不得受用,要不能落实,大欢喜生不出来。能生大欢喜心,就是我们常讲的法喜充满,他契入境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