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十五讲)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95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二面第五行:
【种无量善获众大福。悉已入於方便愿海。所行之行具足清净。於出离道已能善出。常见於佛分明照了。以胜解力入於如来功德大海。得於诸佛解脱之门游戏神通。】
这一段是讲「德行圆备」。经文里面第一先给我们说明他的因殊胜,这是第一句,第二是讲入果海,得果用,我们先看前面两句,总共有五句经文。『种无量善』是因,『获众大福』是果,此地经文都是赞叹毗卢遮那如来从修因到证果种种殊胜的功德。佛如是,菩萨亦如是,我们修行也不能够例外。与会这些法身大士,在开经的时候就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凡是参加华严海会的这些大众,无论他在什么时候,无论他在什么处所,他现在是什么样的身分,那都是示现的,是法身大士随类化身、应机度化;菩萨能现无量的分身,应化在十法界里面,这才是「种无量善」。这一句我们要留意,最重要的是「善」,善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要知道。这个字的标准很多,我们随顺佛的教诲,这里面区别就很大,小乘有小乘人的善,大乘有大乘善的标准;显教有显教的标准,密教有密教的标准;乃至藏通别圆四教的标准不相同,贤首家所讲的五教「小始终顿圆」,标准也是各个不相同。乃至世间法,古人跟现代人所立善的标准不一样,古今不相同,中国人的标准跟外国人的标准又不一样。我们要如何适从?还是古人教导我们「入境随俗」,这话很有道理。某一个地区有某一个地区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标准、他们的风俗习惯、他们的礼仪,各个地区、各个时代都不尽相同。佛教给我们,可以说超越时空,这是佛定的规矩,好!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在哪个地区都能符合他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五戒十善」。诸位细细想想五戒十善,无论放在哪个地区,无论放在什么时代,大家都会觉得这个说法是好的,这个说法是善的,这是「善」的最低水平。
此地的标准当然跟这个不一样,虽不一样,还是从最低标准学起。这个地方赞德,这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的善是究竟圆满的大善,所以他获得的是「众大福」。「众」怎么说?因为前面他讲「无量」,无量是多,所以他得的福也多;因为他的善大,他得的福也大。大、小在此地,我们一定要明了。佛在大乘经里面常常教诲我们,心量大,虽修小福也获大福报;如果心量小,虽做大福,他还是受小福报的果,可见得一切法确确实实从心想生。菩萨修的福大,他心量大!这些人即使是圆初住的菩萨,初住的菩萨是发心住,换句话说,菩提心初发,初发就了不起。诸位细细看一看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就是刚刚开始,刚刚开始就是初发心,就是发心住,你看看那个功德。诸位《起信论》有很多人没有念过,《金刚经》念过,《金刚经》是什么境界?给诸位说,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也就是说大乘最低的水平。你再看《楞严经》,《楞严经》里面讲「二十五圆通」,也都是发心住,初发心的菩萨。《楞严经》上,诸位同修大家都赞叹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地位。《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也参访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什么地位?第七回向地位。哪一个法会,菩萨所示现的身分就不一样。《法华经》里面的「普门品」,那是等觉菩萨的地位。这是说明「善」的标准,法身大士的标准,他福大。我们虽然是凡夫,希望你发大心;这部经开头的时候,我们在清凉注解里面读到,《华严》当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怎么能读这部经?如何有能力来说听?清凉大师说得好,除法身大士之外,还有一类的人可以当机,什么人?「大心凡夫」。我们听了这句话感觉得很安慰,我们是凡夫,只要发大心,华严会上也能占一角,纵然不能做正科班的学生,也可以做旁听生。由此可知,大心一定要发,我们在前面这一卷经文读下来之后,才知道发大心重要,发大心是《华严》当机,我们在《华严经》确确实实能得真实利益。
这个地方无量善应当怎么学法?起心动念要想到利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是修善。断恶,不但在行为上,我们不可以做损害一切众生的事,损害一切众生的念头都不能够生。你能把这个原则明白,能够坚持遵守,依教奉行,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在种无量善。「无量善」里面有两个说法,不说出来你不能够觉察到。我没有做好事,哪里种善根?起心动念,点点滴滴,你所造作的都如理如法,都遵守佛陀的教诲而没有违背,这样做,给一切众生做榜样。没人看见?没人看见,有鬼神看见。给一切众生做榜样,除了人之外,众生多的是!我们这个道场诸位能够看得到,是我们在座的这些人,看不到的这个道场里面有菩萨众、有声闻缘觉、有龙天善神,也有鬼神在这里听经,在这里闻法,我们肉眼没看见;不可以说我肉眼没看见、耳没有听到就没人,你就错了。所以二六时中,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我们依教奉行,做给一切众生看,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你这不是种无量善吗?这真正是如夫子所言的「有教无类」,有缘的众生来向你请教,你给他讲解,这是语善;有时候我们看到他能接受,但是他不会问,我们也可以无问自说,做一切众生不请之友,这都是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由此可知,一切时、一切处,我们有一个善心,与人为善的心,非常非常重要。善心的目的在哪里?帮助一切众生开悟,这是第一大善;我们念念要有这个心,要有这个行为。如果有缘,缘要成熟,帮助众生建道场、树法幢、度众生,善就更大了。
今天的法幢一定不能离开现代的高科技,法幢是这样建立的,不同於古代。古代讲建法幢,就是建寺院、建道场,为的是帮助那一方人闻法薰修。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不必建道场,现代我们建网路就可以,网路同时能够传遍全世界,我们可以跟全世界的人面对面的讨论佛法,面对面的解释疑难。现在许多公司,跨国的这些大公司开会都利用电视,利用网路传播。会议室里面坐著一个人,面对著大萤幕,世界各个地方的分部,在萤幕里面统统看见、统统展现,就如同面对面在谈话讨论一样。今天我们建法幢要懂得这个方法,我们现在利用科学技术还不算完备,现在只有把讲经的现场用网路传播出去,其他地区在网路上听经的场面我们没有看见。可不可以做到?可以做到。如果我们讲堂四周围装几十个电视机,接收其他各个地区他们的网站,我们同时看到他们在那里听经,他们听经的反应不都看到了吗?今天中午美国德州打电话给我,他们那边看我们的网路,画面、音声都很清楚,这是地球的那一边,差不多正好一百八十度,我们时差十三个小时。我们跟纽约的时差十二个小时,我们白天十二点,他们晚上十二点,清清楚楚。今天建法幢是这种方式。道场需不需要建立?建道场就是两个目的:一个是大家在一起共修,像我们现在建弥陀村、建念佛堂;另外一个就是培养弘法人才,现在筹办佛学院,这是必要的。至於弘法利生,帮助别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一定要用高科技同时传播。时代不一样,我们的做法也不一样,这样你就获众大福,很多很多的大福报。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悉已入於方便愿海』。愿,一般讲四弘誓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每一尊菩萨、每一尊佛在因地里面都发了许多愿。无论他发愿多寡,归纳起来不外四弘,所以四弘誓愿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愿,把它归纳归纳不外乎这四种。这四种愿无量的深广,所以用「海」来比喻,与会的这些菩萨,他们都已经「入方便愿海」;换句话说,这些大愿他们都做到;入就是做到。我们虽然发,没有入;四弘誓愿常常念,一条都没做到,这是没入。他们都入了,由此可知,这些人是法身大士。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解释,第一句是七地菩萨,第二句是八地菩萨,第三句是十地菩萨,他讲得太高了,我们不能得到受用。清凉提供我们做参考,我们要想出如何落实到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对我们现前生活修行有帮助,这个经我们才欢喜,我们才用得上。如果都是讲到七地、八地、九地,太玄了,是很好听,我们没用处,不能得力。所以清凉的注疏我们可以参考,我没有照他的说法来讲。
愿发了之后,一定是以行践愿,我们不能忘记。行是行持,思想、言语、行为一定要跟愿相应,最重要的是要跟第一愿相应。其实四弘誓愿就是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这一条,这一愿就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本愿圆满相应,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萨不是发愿度尽众生?我们也发这个愿了。因为你要满这一愿,所以才有后面三愿。你不断烦恼,你度自己都度不了,你还能度人吗?你那个愿是空愿,永远不能兑现。为了要度一切众生,先要度自己。先度自己是下面三愿,你要断烦恼,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这是真正修行,超越六道十法界;你不断烦恼,不能超越。然后才学法门,你只有道德,如果你没有学问,你度不了众生;你还要有学问,你要有丰富的知识,你才能应付无量无边种类的众生;所以你要成就圆满的智慧,要成就无碍的辩才,你就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你有这两个本事,你才能够实践你的大愿。这两种能力都具足,如果要不能够达到最高的水平,你那一愿就不能圆满。怎么不能圆满?你只能度比你低的众生。譬如你是初地菩萨,你只能度十回向以下的菩萨,初地菩萨跟你是平等,你度不了他,二地比你高你也没办法。所以后头一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你要成佛才行,你成佛度众生才能度圆满。为什么?等觉菩萨你也能度他。众生无边,上至等觉,下至阿鼻地狱,这是众生无边,所以你要不能够圆成佛道,你这一个愿怎么能够圆满?由此可知,四弘誓愿只有第一条真的是愿望,后面三条是如何能达到这个愿望,是你必须要遵守、要修学的。
由此可知,我们今天是不是真有这个愿?自己细心去想想,好好的反省反省、检点检点。不能说没有愿,没有愿,天天在佛面前发愿;也不能说你有愿,为什么?虽然天天发愿,根本就没有兑现。那要怎样才是真的有愿?真有行,「以行践愿,愿以导行」,愿在引导你修行,修行满你的大愿,行愿相资,相辅相成,你这个愿是真的。这些与会的菩萨大众们他们的愿真实,为什么?「悉已入於方便愿海」;方便是从度众生上讲,他们展示的善巧方便,已经契入了。这些人是法身大士,我们应当要学,要认真努力去学习,所谓勇猛精进,永不退转。只要诸位真正发愤努力,契入这个境界,法喜充满。没入这个境界的时候很难很苦,开头你会觉得很辛苦,为什么?无始劫以来你过的是放逸的生活,随顺烦恼、随顺习气,现在佛菩萨教导我们,远离烦恼,要断习气;当然这一个改变你就觉得很不习惯,跟你过去的习惯相违背很不习惯,你就觉得受不了;这是一个关口,这是一个瓶颈,突破之后就自在了。
前几天台湾悟圆法师到这边来,他在没有出家之前是文化大学的教授,晚年出家,他今年七十岁。我有好几年没见他,这一次见面,我觉得他老了。他告诉我他在家里面念佛,念二十四小时不中断,开头觉得很难、很不容易,几次之后觉得行,可以;於是他就再进一步两天两夜,再进展到三天三夜,他觉得不感觉到困难。他告诉我,他在这两三年当中已经念过将近六十次;他不是天天接著,一个月念个两三次,所以他看到我们这边念佛堂生欢喜心。他是大学教授,做过中学校长,我把他找来办佛学院。他很欣赏我们念佛堂,他想来念佛,我说不行,你进念佛堂我不答应,你还是给我办佛学院,等到佛学院上轨道,我们的同学可以接你的班,那时候你可以进念佛堂。说明我们要突破旧的习惯、旧的习气,而后菩提道上才能够一帆风顺,你的愿才能满,才能够实现,这是我们不能不明白,不能不认真努力去做,天下没有难事。
今天还有几位同修来问我,怎样往生才有把握?他说看到一些念佛的同修,念了几十年他还不往生,问他往生有没有把握,他摇头,於是就生起疑惑了。每天在念佛堂念佛,甚至是每天二十四小时念佛,你要来问我:他能不能往生?我不能说他不能往生,我也不能说他能往生。这里头什么原因?往生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信愿要真切,所谓「真信切愿」,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万缘放下」。你具足这两个条件,你决定得生;这两个条件有一条不具足,未必往生。虽然有深信切愿,这个世间还有牵肠挂肚放不下,那就不能去。所以,你要放得下!古人讲深信切愿,信愿行这里头是说明已经放下,那个行。现在我们必须多罗嗦一点,多讲几句,你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还有牵挂、还有恩怨:哪个人对我有恩没有报答他,那个人有仇我也没有报他,你还能去得了吗?阿弥陀佛总不能说,等你报了恩、报了仇再来接引你,没这个道理。一定要放得下,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然后具足深信切愿,这个人决定往生。念佛多少没有关系,如果你放不下,你信不真,愿不切,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说得很清楚吗?你不会往生。世尊在经典里面给我们的警告,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有一条你就去不了,你五条都具足,阿弥陀佛拉都拉不动你,你还能去得了吗?所以你必须把这些根断掉,你往生就没障碍。
而往生最明显的例子,实在讲这些例子在我们眼前很多很多,诸位稍稍留意你都看到。刚刚李居士告诉我,有一个同修今天往生,这个人名字我记不得,印象很深刻,没多久,他来找我,跟我谈了很多话;听说没生病,今天就走了。最明显的例子,《净土圣贤录》里记载宋朝莹珂法师,虽然是个出家人,不守清规,破戒的比丘。但是这个人有一个长处,这是我们现在一般破戒做恶比不上他的;他有一个长处,他知道他自己将来要堕地狱,他很怕堕地狱,可是造了地狱的业不能不去,又非常恐怖,求教他的同参道友,有没有办法救他?他的同学拿《往生传》给他看,他每看一个人都非常感动,《往生传》看完之后他觉醒了,把自己寮房门关起来,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他念了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也没有吃饭,也没有喝水,就这么念了三天。那个心真诚,的确放下了,把阿弥陀佛念来;感应道交,诚则灵。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行,到你临命终时我来接引你。莹珂法师就回报阿弥陀佛,他说:我的习气很重,禁不起外面的诱惑,外面一诱惑我,我又要造罪业,自己把持不住,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走。阿弥陀佛也答应,佛很慈悲,佛就说:这样子三天以后我来接引你。他三天以后,也没有生病就往生。他念佛念多久?三天三夜,给我们证明《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有什么难处?往生西方净土是易行道,问题就是你想不想去。
我们在这里开念佛堂,念佛的人这么多,如果门口挂个牌子:三天决定往生;恐怕一个都没有,谁还敢来念佛?三天就死,这还能得了?没人!所以你才晓得能不能往生关键在什么地方,这不就清楚了吗?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在念佛堂求什么?求一心不乱,我们求的是这个。如果你得一心不乱,别说得事一心、理一心,功夫最浅的「功夫成片」,你只要得功夫成片,你往生就有把握了。功夫成片这里面浅深也不相同,如果我们用三辈九品来说,功夫成片上三品的人可以自在往生,你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想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不碍事,寿命到了也没关系,你真的了生死。功夫中下等的,大概一般是临命终时一两个月之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要走,我们看到的太多太多了。我自己这一生当中遇到的就不少,预知时至,不生病,走的时候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你说多潇洒、多自在!不生病。功夫成片程度浅的,下三品,临终也许生病,大概在走前一个星期他知道,有的时候五天、三天之前他知道,佛来接引他,这是功夫成片浅的。功夫成片深的,生死自在。我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有些同学来问我:老师到底到什么样的功夫?我说:什么样的功夫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最低限度是上三品功夫成片,这个大概没有问题;如果你说是事一心、理一心,我看不出来,但是功夫成片上三品,我觉得他确实是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明了净土法门的殊胜,因为要想念到事一心、理一心,确实我们很难办到,如果讲念到功夫成片上三品,人人做得到,只怕你不肯做,你确确实实可以做到。
念佛念到上品功夫成片,这时候会不会往生?给诸位说,多数人都往生了。往年有人问过我,而且还不只一个人,我遇到好几次同样的问题。这些人拿著《净土圣贤录》、拿著《往生传》来问我,他说:法师,这里头很多人念佛三年就往生,是不是这些人他的寿命三年刚好就到了?他问得很好。我答覆他:恐怕没有这么巧的事情,哪有那么巧!为什么念三年就往生?他功夫成就了。如同我们现在向往一个很好的地区,我们想移民到那个地方,现在移民手续都办好,你的证件统统拿到,你去不去?他就去了。这些念佛的人念了三年,西方极乐世界移民手续办好,他统统拿到,那个地方比这个地方生活舒服太多,他就去了,他对这里不留恋,这个道理才是正理,合情合理。何必在这个世间多住一天!多住一天多受一天罪,我们是去不了没办法,这个罪不能不受,有能力去你在这里多受一天罪,不叫冤枉吗?你何苦来受这个罪!所以手续统统办妥之后还没有去,只有一个道理,还有有缘的众生你要度他,那你就不能先走,你先走对不起这些人。什么人有缘?他能相信你说的,能够理解你说的,你跟他讲他能够依教奉行,这就是与你有缘,你不应该早走,你要帮助他。度化众生的缘尽,那你就可以走了。什么叫尽?这些听众虽然很多,没有一个人听话,没有一个人依教奉行,这就是缘尽了。诸位要知道,以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做一个例子来说,他老人家讲经,听众每一场当年在台中那时候总有三、四百人,他的讲堂没这么大,三、四百人就挤得满满的,法缘殊胜。他为什么走?听的人虽然多,没有一个依教奉行,真正能够依教奉行的都已经得度,如同世尊当年在世一样,所以他走了。如果有一个,大众当中还有一个真正能够依教奉行,真正能够得度,他就不能走,「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才叫大慈大悲。所以诸佛菩萨住世,如是因缘而已,我们要清楚、要明了,也要发诸佛菩萨同样的大愿。
第三句说『所行之行具足清净』,这里头最重要的是清净,不但清净,是具足清净。具足是什么意思?圆满的清净。所行是菩萨行。菩萨行,世尊在经典里将它归纳为六个纲领,叫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做了没有?我们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有没有认真在做?什么叫「布施」?这里面讲的范围太广,《华严经》到末后「十回向章」里面,细说布施说了一百多种,说得细,不是我们平常讲三个纲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是含糊笼统说说,这个经里都要细说,讲到的时候我们才讲,那一段经文要很长的时间来介绍,是我们修行的重点。换句话说,我们起心动念与这六个纲领相不相应?我们有没有布施的心?布施的心有两种:对自己来讲是放下,有没有放下一切这个心;对别人来讲,我们要帮助他们,无论什么样的人都需要人帮助,诸佛如来也需要我们帮助他,我们帮他宣传,帮他介绍佛法,帮他推荐佛法,我们也帮助他,他帮助我们,这是布施。我们有没有这个意念?有没有认真去做?
「持戒」,广义的讲,遵守佛陀的教诲,佛教给我们要做的,我们有没有去做,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有没有去做。持戒是广义,不是狭义,就是守法、守规矩,遵守佛菩萨的教诫。「忍辱」是耐心,对人、对事、对物,对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修行,都要有耐心,要有长远心,愈是大事时间愈长,愈需要耐心,我们有没有耐心?凡事所谓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怎么可能有成就?决定不能有成就,有成就的人有耐心。不但有耐心而且还要「精进」,精是一门深入,这是精,进是绝不退转,那就是进步;一门深入,永不退转,无论世法、佛法,没有不成就的道理。六度里面「禅定」是讲你心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这就是禅定。换句话说,不会受外面境界的诱惑,无论是人是事是物都不受诱惑,你的心是定的。《金刚经》上给我们讲,「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就叫禅定;不取於相这一句话,就是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不会受外面境界诱惑,就是不著相,不取相,心里如如不动。最后一个原则是智慧、是「般若」,智慧是观照,「照见五蕴皆空」,这是般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道能取之心不可得。《金刚经》上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取这个心不可得,你所取的诸法,这一切法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告诉你能所都不可得,这是般若智慧。你真正明白,你才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不再执著;我可以用它,我绝不执著它,你这样才过佛菩萨的生活,觉者的生活,那你是具足清净了。如果没有般若智慧,所行之行纵然讲清净,不能讲具足,具足决定与般若相应,也就是决定与诸法实相相应,你是真清净。
我们怎么学法?给诸位同修说,唯一的方法天天薰习,这是修学重要的手段。凡夫无量劫来累积的烦恼习气,要想断掉谈何容易,唯一的办法天天听经。古时候的道场就像一个炼钢炉子一样,中下根性的人进入这个道场,都被它陶冶锻炼而成为法器,现在没有这个道场。道场是解行相应,古时候的道场有道风、有学风,道风是行门相应,学风是解门深入,解行并重。每一个道场道风不一样,学风也不相同,但是都是佛教,都是佛传下来,都有成就,虽然道风、学风不同,正所谓是殊途同归,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成就。学风是天天讲解,天天研究讨论,帮助我们断疑生信。道风是天天淘汰自己的烦恼习气,向具足清净的方向目标迈进,这是道风。行门虽然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这三大类就是禅、密、净,讲修行不外乎这三大类。
一个道场,你看许多道场有讲堂、有禅堂、有念佛堂,一看就晓得禅堂、念佛堂是行门,修行的场所,讲堂是研究讨论的场所,每天讲经,每天念佛,没有间断的。我们在《仁王经》上看到,佛教导四众弟子在一块共修,每天二时讲经,讲解研究讨论,二时。世尊所说的二时,诸位要记住是印度的二时,古印度的二时,古印度将一昼夜分做六时:昼三时、夜三时。二时是现在多长的时间?八个小时。佛所讲的一时是现在的四小时,每天讲经听经、研究讨论是八小时,真的是精进。解门八小时,行门也八小时,我们现在没有做到,我们现在这个道场算是不错了。我今天上午去看仁德法师,仁德法师对这个道场很赞叹,他说大概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是第一道场,每天有两小时讲经,有十二小时念佛。没错,念佛的时间是增加,八个钟点念佛,现在念十二个小时,加了四小时;可是讲堂,八个小时少了六个小时。你要知道,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与这个有关系,解得不够透彻,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深解义趣,你要解得够透彻,你才会放下;解是看破,真正看破之后才肯放下,看破放下之后功夫才得力,我们今天功夫不得力,关系还是解得不够。
可是我们今天有业障,现在叫我给你每天讲两个钟点,我很轻松、很自在,叫我每天给你讲八个钟点,我很辛苦,我受不了。年轻的时候行,现在老了不行,很多同修看到我这个样子好像没有老,精神体力不如从前了。十年前我在美国一天讲八个小时没有问题,行!记得我是八三年还是八四年到洛杉矶,一下飞机就进讲堂,一天九个小时,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晚上三个小时,我是站著讲。在外国讲堂,你们也许在电视看到,美国总统跟大家报告,小桌子一点点大,一根棍子支柱,人是站在那里的。我也站在那里讲,听众坐在底下听,一天九个小时,听的人累了,我站的人不累。我那时候有体力,现在精神体力不够,现在每天跟大家讲四个小时还行,讲八个小时我恐怕就受不了,这就说明,无论干什么都要年轻。
你们诸位要记住,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黄梅得法几岁?二十四岁。诸葛亮初出茅庐,在新野把曹军打得大败几岁?二十七岁。所以诸位珍惜自己宝贵的青春,认真努力发愤。六祖能大师二十四岁就明心见性,我们为什么不能?他为什么能?他之能,他能放下;我们不能,没放下,还有一些牵肠挂肚,受这个累赘。你要真正想学佛菩萨,没有别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能,你也能。然后所行之行才具足清净,所行之行又升了一级,为什么?具足清净升了一级,这一级就升到普贤菩萨的大行,必须具足清净之后,这个行就是普贤行。所以这一句清凉大师配在法云地的菩萨,他说的不无道理。
第四句『於出离道已能善出』,这里头关键的字眼在「善」,这个字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道」是无量道,通常佛把无量道归纳为十法界,如果特别对我们凡夫来讲归纳为六道,而实际上是无量道。道要怎么出离?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对我们来讲是真实法,你要不能出离,你就免不了生死轮回,既然逃不过生死轮回,一定要知道在三善道的时间短,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寿命最长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个大劫是我们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八万大劫是多长的时间?这个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他还在定中,世界成住坏空与他不相干,为什么?他在无色界,他不在色界。这个寿命不长,《地藏经》里面佛给我们讲地狱,地狱的寿命经上讲得很清楚是无数劫,八万是有数,无数劫你才知道三恶道的寿命比三善道的寿命长得太多了,难怪莹珂法师造作罪业,想想自己堕地狱,不能不害怕了。诸位对六道轮回的状况,你要是能了解一些,你就知道这个问题严重。我们世间这些事情有什么大不了,小事一桩,轮回生死才是大事情。
你怎么样脱离?有什么方法脱离?这样严重的问题摆在面前,我们迷惑颠倒,麻木不仁,怎么得了?佛菩萨来给我们讲经说法,慈悲救拔,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真是《地藏经》上所讲的「刚强难化」。什么叫刚强?自以为是,把佛菩萨所说的看作迷信,未知数,不见得是真的,总是这么怀疑,不能够深信。所以诸佛菩萨苦口婆心的教诫,这个因缘当面错过,你说多可惜!什么时候才相信?那就是天天听,天天读,听了很多遍,读了很多遍,搞了几十年豁然开窍,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哪有听经听一遍就开悟的?没这道理。听一遍就开悟,是再来人,不是凡夫,凡夫哪里可能?决定不可能听一遍就开悟。天天听,天天读,锲而不舍,听了之后思惟经义,依教奉行,这样才叫精进。可是这个缘困难,我很有这个心,我有这个愿望,我有这个毅力,我有恒心,我很想修、很想听,谁给你讲?没人给你讲;我每天想听八个钟点,找不到这个老师。跟诸位说,你们还算是有福报的,诸佛菩萨都恭喜你,从前没有办法,现在有办法,录相带拿回家去,一天听八个小时,行!一天听八个小时,不要听八个录相带,听一个,一个从头到尾反覆听八个小时,你才会有用处,这叫一门深入。你每天听八样东西,听第一个后头不知道,听后头一个前面忘光,那有什么用处?我们根性不利,每天我们就用六十分钟带子,一天听八次,如果你三年不间断,准有悟处;你悟的境界浅深我不敢说,但是我知道你一定有悟处,三年能够锲而不舍,你的心定了。所以现在有办法,现在人有福报,科技帮了忙,我们利用这个工具,善於利用它就好。这样多听多学,听了之后能够解其义,把这些道理方法、原理原则,活用在自己生活当中就是修行。解行都能与佛经所讲的相应,你就知道怎样出离,不但是永脱轮回,而且永脱十法界,这就是超越生死。
可是它下头有个「善出」,这个善字可妙了。什么叫善?确实超越十法界,菩萨他又不离十法界,确实超越六道轮回,他还在轮回之中,这叫善。这是大乘了义经上常讲,「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这叫善住,也叫善出,空有二边不住。超越生死,是出离轮回、出离十法界;不住涅盘,依旧在十法界、在六道里度一切众生。正是像观音菩萨一样三十二应,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随机说法,丝毫不染著;染著就是住生死,不染著就是住涅盘,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可是诸位要知道,我们现在是生死凡夫,这一生当中纵然是个聪明伶俐汉,在佛法里面有一点体悟,好像是生死、涅盘都不住了,寿命到,来生怎么办?如果真的出不了三界,一个轮回前生的事情忘光,菩萨也有隔阴之迷,前世的事情不记得了,来生能不能遇到好缘分再继续不断的学佛?没有把握,靠不住,所以这是一条险道。最稳当的道是什么?决定求生净土,这个要懂得。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海会文殊、普贤对他们的教诲,统统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知道华严海会这些菩萨们,数量是无量无边,他们所学的法门不同,所以在华严会上你能够看到无量无边的法门,每个人学的都不一样。但是都能够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破无明烦恼,他才能超越十法界,而证入华藏海会,真正是殊途同归,都归华严海会,就是华藏世界。到那个地方遇到文殊、普贤,接受这两位大菩萨的教导,跟著他们两位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华严经》,我们要知道。
唐朝时候有一位法照禅师,你们同修都晓得,以后是净土宗第四代的祖师。法照禅师原来在衡州,衡州就是现在的衡阳,南岳,有那个地方修行。有一天早斋的时候吃粥,我们叫稀饭,那时候出家人都是用钵,在吃饭的时候忽然低头向钵里一看,钵里现出境界、现出寺院,文殊菩萨在讲经说法,看得很清楚,连山路都看得很清楚。他吃完饭之后,把这个事情告诉他的同参们,讲这个境界;同参们有些人知道,他说你看到的境界大概是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他就发心去朝五台。到五台山果然看到这个境界,跟他钵里面看的一样,他就找到文殊菩萨的道场「大圣竹林寺」,看到文殊、普贤在讲经说法,听众一万多人,他进去了,也把这一座经听下来。听完之后他向文殊菩萨请教,他说现在佛法已经进入末法时期;实际上唐朝那时候是像法的末后,接近末法时期;问菩萨:众生修学哪一个法门契机?文殊菩萨劝他修净土法门,菩萨劝他的。他向菩萨请教怎么修法?文殊菩萨念「阿弥陀佛」给他听,他跟著文殊菩萨学,学会了,以后就把这个念佛方法传下来,叫「五会念佛」。所以当时有人称他叫五会法师,他建念佛堂提倡念佛,学文殊菩萨的腔调。当他离开大圣竹林寺,路上还做记号,希望下一次来的时候能找到,结果回头一看一片荒山,那个境界完全没有了,才知道是菩萨示现的。他与这个法门有缘,菩萨传授给他,他不愧菩萨的指引,成为净宗一代祖师。这是五会念佛的由来。但是诸位同修要晓得,现代社会上也有五会念佛,还有一个录音带,我也听过,那个不是法照禅师传的,不是的。为什么?我们听了之后不能摄心,也就是听了之后心不能清净。如果是祖师传的念佛方法,你念了之后心一定很清净、很摄心,那才是。它这个五会念佛是唱歌,唱得很好听,不摄心;也有好处,不念佛的人叫他唱佛也好,结结法缘,所以它是唱歌,它是音乐。这个五会念佛是民国初年有一位法师,他懂得音乐,他自己编出来的。所以法照禅师从文殊菩萨传的五会念佛已经失传了,我们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
所以此地善出,「善」字非常重要。我们明白了,怎样才真正能做到善?决定先生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见了面,这是「往生经」上讲得很清楚,你见过阿弥陀佛,如果你的慈悲心很切,你就可以向阿弥陀佛报告:我现在还想回到娑婆世界去度众生。只要在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见一面,你就可以请求回来度众生,你就能做到善出。为什么?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在六道里决定不会迷失。你要不到西方极乐世界打个转,跟阿弥陀佛见一面,你在六道里决定会堕落,决定会迷失,这一点重要;千万不能自负,自以为了不起,不行,要知道有隔阴之迷。所以一切诸佛如来、历代祖师大德,苦口婆心劝导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大道理。
现在在这个世间,我跟诸位同修讲过好几次,你们细心体会。我讲经四十年,四十年当中没有间断过,一个星期最少也讲三次,现在在这边每个星期是七天;我当时在年轻的时候,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那一段时期,我一个星期讲三十多个小时,没有离开讲席。我常常讲,谁得受用?我自己得受用,为什么?我一堂课没缺,你们听的人不行,缺课太多了;我得受用,这是我自己亲身的体验。习气毛病是真难断,天天讲,天天劝人,天天也劝自己,这样劝了四十年才觉悟、才醒过来。所以你们要不发心上讲台怎么行?讲台是磨炼自己,我们哪有本事讲给别人听。所以听众都是老师,都是我们的监学,都是我们的护法,他们来督促我们,来警惕我们,勉励我们,我们决定不能够松懈。明白觉悟了,决定求生净土,然后倒驾慈航,乘愿再来,这正确;你乘愿再来是善出。《无量寿经》里面讲得很详细、讲得很清楚,不但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同时也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护念。小本《弥陀经》说得多清楚,「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依这个经修行的人当然也得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你说这个法门多么殊胜!实实在在找不到第二个法门。我们有幸遇到,这个缘相当不容易,一定要珍惜。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