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十二讲)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62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四页倒数第二行,从当中看起,第九尊:
【普观海迦楼罗王。】
这一尊菩萨的德号意思也很深,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用心去学习的。此地说的『海』是指生死苦海,也就是六道轮回。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代,佛在经上常说「五浊恶世」,现在这个世间可以说是浊恶到了极处,所以灾难很多,我们看了应当要有警觉。『普观』,普是普遍,以清净心、平等心观察六道众生。这在一般讲经说法的法师都知道观机,观察六道众生的根机、机缘,有没有成熟的?没有善根的,菩萨要帮助一切众生种善根;已经有善根的,要帮助他增长;已增长的,要帮助他成熟;已经成熟的,一定要帮助他脱离六道,不退成佛。这就说明一切众生的根机大致这有四类。四种根机我们都要清楚,都要尽心尽力去照顾,要真正实现慈悲方便。对於一切众生,不仅仅是有情众生,就是无情的众生,植物、矿物、山河大地,都要以真诚的爱心去观察,这就是大慈悲心的流露。在一切时、一切处,以种种方便去帮助这些众生。凡是跟你有一面之缘,也算是有缘人,你应该如何去帮助他?这些人并不相识,可能在这一生当中只跟你见一次面,而且时间很短暂。我们在路上行走的时候,看到街上穿来穿去的这些人,可能一生当中,这个人跟你只有这么一次的缘分,再就没有第二次的缘分,我们如何帮助他?有没有这个意念?有没有这个想法?这就是看你有没有慈悲心、有没有爱心?真正有慈悲、真正有爱心,一个人都不肯漏掉。
关於这一层,出家人比在家人方便多了。出家人形相在,有这么一个形相。他一看到这个形相,阿赖耶识里就落下种子,这是佛教徒,他有个「佛」印在他阿赖耶识里面。在家同修应当怎么做法?最方便的做法,手上不要离开念珠,你手上拿一串念珠,走到任何地方人家看到你的念珠,这个人学佛的,这是最低的限度。换句话说,要叫一切众生见到我,他在心里生起一个「佛」的念头,他就得度,《法华经》上所谓「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所以是一切时、一切处要给众生种「佛」的种子,这很重要。观音菩萨做得很彻底、做得很好,非常值得我们效法。他怎么做?他的帽子里面有一个佛像,把佛像钉在帽子上,走到哪里人家抬头一看,就看到他这一尊佛像,这个方法很好。所以观音菩萨称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难,那个名号是有道理的,他把佛像镶在他帽子上,这就是给一切众生种佛种子、种善根。这是没有种善根的人帮他种善根,已经有善根的人要帮他增长;这些人对佛法有好的印象,不排斥,可以接受,我们应当把佛法介绍给他,帮助他增长。已经增长的,已经在修学的,我们仔细观察他所修学的法门,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成就。如果不能成就,你用什么方法去劝导他?
凡夫都有情执;换句话说,都有自尊心、都有成见,这是我们跟大众接触一定要明了的。要知道尊重别人,绝不伤人家的自尊心,那你有善巧方便去诱导。真正如《地藏经》上,诸佛如来差遣菩萨问候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知苦乐法」,我们要知苦乐法,还要知难易法,哪些法门难修?哪一个法门易修?我们要明白、要知道,去诱导他舍难修之法、学易修之法;容易、简单、稳当、快速、成就殊胜,你要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已经增长的,已经选择这个法门了,也很认真修学,决定要帮助他往生。实在讲「普观海迦楼罗王」,第一个要帮助的人,就是帮助他往生。他对净宗有坚定的信心,真的万缘放下,真正体会到苦乐法,娑婆是苦海,没有一样值得留恋,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苦海是一场空。佛在《般若经》里面千言万语提醒我们,这个世间一切法「不可得,无所有」,我们要真正能体会世尊的教诲。古人常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现在在世间确实有一些人觉悟,在佛法里讲开始觉悟,始觉;他会常常反问自己,常常检点自己,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是为什么?为什么而来?为什么而生在这个家庭?为什么生在这个社会?来干什么的?找到自己来到这个世间的目的动机,然后才明了这一生生命的意义价值到底在哪里。这个觉悟是不错,他有这个觉悟,有没有答案?没有。也有一些人提出答案,中国古人所谓「三不朽」,人生在世目的在哪里?立功、立德、立言,这是三不朽,这个人生有意义、有价值了。这是世间圣人所讲的,可以说是就事论事。外国有一些哲学家也有类似的说法,这种立论是就人这一生而言的,已经相当难得。可是佛法就不是这么说的,佛法要想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宗门里面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就不能在一生当中去寻求,一生当中是决定寻求不到的。一定要把眼光延伸拓展,知道人有过去世、有前世,前世还有前世,过去无始,所以佛法说「无始劫来」,时间是论劫来算的。无始劫来生生世世在六道里面轮回,为的是什么?这桩事情这一生要不能解决,你还有来生,来生还有来生,未来无终。无始无终你在轮回里面究竟搞什么?这种觉悟世间人没有,不但世间人没有,天人也没有,唯独佛法,所以我们尊称释迦牟尼佛为「大觉世尊」,意思就在此地。唯有彻底的觉悟,这才能解决问题。
世间有一些圣贤人,跟一般凡夫迥然不同,他们偶尔也能够达到与天地万物好像融成一体了,有这个境界。是不是真的跟天地万物融成一体?没有。他那个境界,只是与地球上一切万物融合成一体,跟我们近距离的太空融合成一体。他不知道世界之大,一尊佛教学的范围三千大千世界,他没见到。他讲的「与天地万物融成一体」,那个范围不大,顶多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一四天下」,一个星球能融成一体,这个境界就相当难得,可以说这个世间的问题能解决,有能力解决。如果比诸佛如来、法身大士,那他的境界差得太多太多了。可是我们连这一点小的境界都做不到,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明了的。可是在这个境界里面,虽没有忘我,接近了,但是他这个境界不能常保,刹那之间,正是佛法里面所说的「一念相应」,他没有办法保持到「念念相应」。如果保持到念念相应,他就能够离开人道,至少他可以生到天道。更高的他可以生到色界天,乃至於生到无色界天,出不了六道,依旧不能够脱离轮回。这是我们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观察到的。
假如我们没有能力,那就要记住世尊劝导我们的「读诵大乘」,要天天读经。读经的时候,真诚心、清净心去读,读经的时候不求解义,一遍一遍读下去,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戒定慧等学,平等的来修学。每天至少应当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读经,这是说在家同修。因为你们都有工作,都相当繁忙,每天能够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读经就很难得了。经读久了,就容易得定,定就能开慧;慧开之后,你才真正明了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佛说得好,「人生酬业」。你来干什么的?你过去造的业,缘成熟了;缘就是机缘、机会,机缘遇到的时候你要受果报。六道里面这一切有情众生干什么的?受果报的。你造作善业,你就得善果报;你造作恶业,你就得恶果报;造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就这么回事情。这是佛一语道破,我们怎么到这个世间来的,来干什么的,基本的因素就是酬偿过去所造的业因,现在受这个果报。虽然受果报,幸亏诸佛菩萨们,包括二乘圣者,他们真正是大慈大悲,天天普观业海、苦海,帮助这些众生提升我们自己的境界。这就是诸佛菩萨应化到六道来干什么?他动机在哪里?他的目的在哪里?他是来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的。
由此可知,六道里头两种人:一种是迷惑颠倒的凡夫,一种是真正觉悟的诸佛菩萨,菩萨也在其中,他是帮助众生觉悟的。众生有缘修学佛法,就有机会提升自己的境界,这就所谓是超凡入圣。你为什么会作凡夫?佛说得很清楚,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句话意思无限的深广,我们要冷静多想想,确确实实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要怎样提升自己的境界?必须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才能提升。简单的说,放下一切欲望,贪爱欲望害我们生生世世在苦海里面受罪。这一生闻佛法明白这桩事,还能不放下吗?有许多同修说:我很想放下,可是就是放不下。这也是事实。为什么很难放下?无量劫来的习气,不容易放下。内无量劫来的习气,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叫恶缘,哪有那么容易就放下!要怎么办?唯一的方法是深入经藏。深入之后你才有真实的智慧,你才能观察清楚,也就是说你才能看破;看破之后,放下就比较容易了。我们必须要晓得,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所以看破难,放下容易,这就是知难行易。行易,为什么放不下?你没有清楚、没有搞明白,对於事实真相不清楚、不明白,所以你不肯放下,这就难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就很愿意放下,欢喜放下,很痛快的放下,你的层次立刻就提升;这是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佛法里面讲「真实之利」。不住的看破,不住的放下,使你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提升到如来果地上,这是大圆满。我们现前也要学菩萨,每天从早到晚接触这些芸芸众生,要有这个心、要有这样的愿,时时刻刻观机。下面一尊是说法,观机之后要为他说法。
【普音广目迦楼罗王。】
『音』是法音,『普』这个字,平等;以清净、平等的法音教化众生。这位菩萨德号里面还有『广目』,广目的意思是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所谓是口到眼到、眼到口到。见到了就给你说法,加上一个广目,这个意思就很明显,应机说法;我看看该给你说什么法就给你说什么法,不会说错,也不会失时。遇到给你所说的非常恰当,正是你所能够接受的,你所能够理解的,也是你现前最需要的。这种说法就是「普音广目」。下面是这一段的总结:
【如是等而为上首。不思议数。】
看到这些数量都是称性,显示这一会不是我们凡夫所见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在那里打坐;这一会超越时空,圆圆满满含摄一切法界,所谓尽虚空遍法界,「遍」就是一切法界,从一真法界到十法界统统包括在其中,理事不二。所以佛菩萨示现为神众,示现为天众,都是示现的。末后叹德:
【悉已成就大方便力。善能救摄一切众生。】
叹德里头赞得好。『悉』就有圆满的味道在,没有缺陷、没有漏失,正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也许有人要问,既然不舍一人,为什么佛没有来度我?那不是把我舍掉了吗?佛确实没有把我们舍掉,我们自己不肯去,没法子!佛拉也拉不动。这就是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发心想离这个世间。虽然讲发心,天天说,不是真的,假的;真的叫你去,不干!这桩事情你现在自己并不知道,以为自己真的发心,到什么时候知道?临终佛来接引的时候知道,你的心是真还是假。确确实实我们曾经遇到过,一生念阿弥陀佛,病危的时候嘱咐家里人、周围的人赶紧念观世音菩萨,为什么?他不想去,救苦救难,他不想往生。念了几十年阿弥陀佛,到最后换观音菩萨,你说有什么法子?这个事情我亲眼见过。平常他在念佛堂领众,当维那领众带领大家念佛,功夫很不错,临走的时候不肯念佛,听到人念佛就要骂人,你是不是想咒他死?到那个时候原形毕露,贪恋世间,舍不得离开这个世间。佛看得很清楚,你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不来接引你,来了你也不肯去。佛一定观察真正想往生,真正对娑婆世界厌离,不愿意在这里再多住,这样的人佛就来接引他,这就叫圆满,圆是这个意思。
『悉已成就大方便力,善能救摄一切众生』,这里头关键的字眼在「善」。「大方便力」是讲智慧与能力,智慧、能力我们都很不容易体会,很难想像。佛菩萨的智慧是真实智慧,不是我们凡夫能思惟想像得到的,这所谓的般若智慧,权智、实智圆满具足。方便力就是他的能力,帮助众生一些方法、一些技巧。佛在经典里面跟我们说明,如来有十种能力,称为十力,十种能力。不但世间人没有,二乘权教菩萨也没有。法身大士他们有,有如来果地上这种能力,但是没有如来果地上的圆满,所以法身大士这大菩萨们也有十力。他有能力帮助苦海当中一切众生,取善根成熟的,这也就是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善根成熟,缘成熟了。我们现在缘有没有成熟?没成熟。虽没有成熟,接近成熟,这就很难得。在这种情形,我们每天在一起共修、研究讨论,可以把我们的善根提前成熟,我们是将熟未熟;这就是缘的关系,遇到的缘殊胜,现在我们这个缘非常殊胜。解门,每天研究讨论;行门,有这样殊胜的念佛堂;解行相应,缘成熟了。所以在这个道场里面,能够有三年、五年的薰修,未成熟的缘也成熟了,道理在此地。所以这个道场是增上缘,非常殊胜的增上缘,希有难逢,千万不要以为得来很容易,得来是真不容易。
诸位冷静去想一想,新加坡这个地区,从它整个历史发展来观察,从最初有人发现这个岛屿,在这个岛屿上居住,逐渐发展到今天都会的形式。几时这个地区才有佛法进来?几时才有人在这个地方建道场?居士林算是历史相当久的,六十多年了,你才晓得多难,多不容易!六十多年道场建立了,有几个人在此地弘扬正法?又到几时才形成今天这个局面?诸位如果冷静这样细细思惟,就知道今天的缘分不容易,希有难逢!怎么可以轻易把它舍弃掉?如果诸位真正能够认知,真正知道希有,你一定会死心塌地在这个道场。你真正明了这个道场是「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道场是成佛的道场,名实相符,成佛之道场,一点都不假。离开这个道场,纵然你善根福德因缘都成熟,你也不见得这一生能够往生不退成佛。为什么?善缘不足,你生活环境里恶缘太多,善缘不足,你会受到障碍,你会受到破坏,道理在此地。这个地方善缘具足,没有恶缘。只有彻底明了清楚,他才知道珍惜,他才知道宝贵。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再看底下这一段,三十五页第二行:
【复有无量紧那罗王。所谓善慧光明天紧那罗王。妙华幢紧那罗王。种种庄严紧那罗王。悦意吼声紧那罗王。宝树光明紧那罗王。见者欣乐紧那罗王。最胜光庄严紧那罗王。微妙华幢紧那罗王。动地力紧那罗王。摄伏恶众紧那罗王。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皆勤精进观一切法。心恒快乐自在游戏。】
『紧那罗王』,名号也是梵语音译的,意思古时候翻作「疑神」,令人见到生疑惑。他的形状跟人一样,头上长了一只角,所以你说他是人、他又不是人,你说他不是人,那个样子跟人完全一样,多一只角就是了。所以也翻作非人,这是从他的形状上来立的名号。紧那罗这一类的众生,一般来说面貌都非常端正,也可以说相貌都长得很好,只是头上多了一只角。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们这一类的众生特别有歌舞的天才,喜欢唱歌、喜欢跳舞,所以是帝释天的乐神。我们中国称帝释天叫玉皇大帝,在佛经里面讲忉利天主,帝释天王;是帝释天王的乐神,就是忉利天的乐队里面的领袖。乐队就是紧那罗,紧那罗王就相当乐队的队长,这些人都是善歌善舞。管理他们的人也是四王天,数量无量,人数也是无量,『复有无量紧那罗王』。
紧那罗王在此地的表法,我们要清楚。诸佛菩萨示现在六道,六道太广了,示现在我们人间,跟我们关系就非常密切。示现跟我们众生一个样子,有应身示现的,有化身示现的。应身也有父母,也投胎来的,像当年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而来的。化身那是突然之间你见到的,大概化身是某一种机缘,教化少数的众生,说完法之后就没有了,就不见了,这一类是属於化身。像我们在《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看到,虚老去朝五台山,三步一拜那种真诚恭敬,感动人!路那么遥远,千里迢迢三步一拜,要拜一、二年才拜到,当中经过春夏秋冬,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在路上病倒,谁去照顾他?菩萨化身去照顾他,菩萨照顾他。等到他身体养好了,这菩萨走了。再遇到病苦的时候,这个人忽然又来了,就那么巧又来了。这一类是属於化身。应身跟化身很多很多,跟我们人一样,其实他不是人,他是佛菩萨,所以用紧那罗来表法。紧那罗是人,仔细看看他有一只角又不是人。这些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我们看到他是人,男女老少,实际上他是佛菩萨应化的,取「紧那罗」这个意思。
另外紧那罗会唱歌、会跳舞,带给大家娱乐。佛菩萨亦复如是,常以法乐娱乐众生。佛法,给诸位说,如果你真正契入,佛法是享受。我们现在这一代的众生福薄,没有真正善知识,真善知识是诸佛菩萨再来的,那个教化众生的手段高明极了。所以修学佛法是高等的享受,是快乐,绝对不是学得很苦,学得非常快乐。佛法里面有歌有舞,特别是大乘法中,我们从敦煌、云岗石窟里面所看到的这些雕刻,看到佛菩萨讲经说法的时候,天人载歌载舞来供养。李居士也模仿这个状况,你看上面围著的一圈一百零八尊飞天,飞天就是以歌舞来供养。这是提醒我们,因为回向这一大段经文,教导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学佛,帮助一切众生修学,别忘掉娱乐,这一篇是讲娱乐。如果在教学里面讲,这一篇是乐教,你看学校上课科目里面有音乐,所以不要忘记,这是度化众生高段的艺术方式。
我们在《大藏经》里面看到,古时候佛教里面的歌曲,我看过有歌词但是没有曲,我们不知道怎么唱法,有歌词。分量相当之多,现在精装本三大册,全部是歌赞,歌曲、赞颂。至於将佛教故事编成剧本的,我们只看到一种:《归元镜》,净土传灯,是我们净土宗三位祖师的事迹。慧远大师、永明延寿、莲池大师,他们三个人的事迹搬上舞台。这个本子最近我看到会所里头有一本,台中印的。我有原本,木刻版的原本,搬家搬了好多次搬不见了。我有两套,一套是线装木刻版的原本,另外一套是中华书局排印的本子,上、下两册,排得非常好。但这个本子现在到哪里去,我不知道。我看到木刻版的影印本,交代忍师带到台湾,再印三千本送到这个地方来。佛法最好教学的方法,在现在来讲编电视连续剧,到电视台上去播放,每个人家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的统统都学佛了,你说这个多好!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剧本、题材,这里面的材料太丰富,每一段都可以编一个单元的连续剧。拿去电视台播放,比我们在此地讲效果大得多,我们讲起来枯燥无味,一表演就活泼了。紧那罗王表演,善於表演,我们懂得他表法的义趣,知道这一段它的中心、宗旨讲的是什么,我们就明了了。
请看上首表法,『所谓善慧光明天紧那罗王』。德号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善慧」这两个字,如果没有真实智慧,要想把教学带到高度艺术的境界,那很难,不容易。世间法也有将表演的技巧达到高水平,我们看到许多中国、外国的电视节目,令人赏心悦目,可是内容不善,内容我们可以说它很好,但不善;善的标准是令人觉悟,那才善,看了这个表演之后有所觉悟这就善。佛法的表演决定是帮助观众破迷开悟,这就是善慧。给你欣赏之后,使你自己明了前途一片光明,这是「光明天」的意思,唯有觉悟之后的人前途是光明的。迷人前途是黑暗的,黑暗,所以他害怕,他有恐怖。看出自己一片光明的前途,他心里面喜悦快乐、不惊不怖,就像经上讲「远离恐怖颠倒妄想」,他真的远离;都在善慧。
第二尊,『妙华幢紧那罗王』。舞台的表演决定离不开花、离不开幢,这是我们讲它必须要有的道具,连我们讲经的讲堂都离不开花。这个地方讲「华幢」,代表菩萨的六度万行,代表他的行门。这一句关键的字眼在「妙」,你怎样能够演出来相有体空、事有理无,能令人观赏之后,体会到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悟入这个境界。这个地方讲十尊名号,我们可以统统落实在舞台表演上必须遵守的十个原则,那你这个表演是成功的表演。这种歌唱、舞蹈、表演是菩萨度众生的方法,善巧方便。小乘法里面决定不许观听歌舞,小乘法不许。为什么原因?自己没有定慧,这种方式会引起你的烦恼。这个烦恼是什么?喜怒哀乐,也就是说会引起你感情的冲动,小乘不许。大乘法里面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大乘菩萨他有定功、他有智慧,他可以欣赏,他不落痕迹,高明就在此地。大乘法中这一切娱乐不是不能享受,可以享受,但是享受不可以执著,你一执著就造业,就坏了。小乘人还没有离开执著,大乘人对一切法不执著,不但不执著也不分别。所以不分别、不执著,一切歌舞可以观听、可以享受,甚至佛菩萨也可以上台去表演。大、小乘不一样,小乘法保守的教初学,大乘法是开放的,与民同乐,与一切众生同乐,大乘法是开放的。所以一定要懂这个原则,他有个妙,有个妙那就没关系了。
第三尊,『种种庄严紧那罗王』。「庄严」是美好,美好之物太多太多了,「种种」。像表演整个舞台,无论是道具、角色,没有一桩不是最好的,表演演出唯妙唯肖。「种种庄严」是形容表演的全部,演出的全部,无论是前台、后台都包括在其中,无论是演员,乃至於配合演员一些工作人员,也都包括在其中,舞台整体的美才能够表现出来。美里面有真有善,那就妙。世间可以表演到「美」,可以表演到「善」,「真」很难表演,很难显示出来。大意虽然是如此,是给我们说到演艺,表演的艺术,实际上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要晓得人生就是在演戏,每个人都是在演戏,社会就是我们大舞台。我们自己在表演,除自己之外那都是观众;他们也在表演,他表演的时候我当观众;互作演员,互作观众,实际的状况就是这么回事情。人生如戏,我们要能够真正体会到。你演的是什么角色?你演的是哪一出戏?你自己要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是菩萨,你觉悟你是在演戏;你不知道自己是在演戏,你是凡夫,迷惑颠倒。
我们知道演戏是按照剧本来表演,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演戏,是不是也按照剧本在表演?没错,确实按照剧本在表演。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剧本是什么?因果。因从哪里来的?因从自己造的。所以前面说过,我们要想真正认识自己,一定要从往昔历史里面去找寻,你要细细去观察过去生当中,生生世世造的是什么因,这一生受的是什么果报,丝毫不爽。可是我们在受果报的时候又再造因,这就是因蔓不断,因果循环。如果我们这一生在受果报的时候不造因,那就好办,问题就解决,戏演到这里可以收场、可以结局。但是你在受报的时候又造因,这一幕落掉,下一幕又起来,永远在这里演,演不完,这个麻烦就大了。而且我们所演的剧,说老实话喜剧少、悲剧多,造恶业搞三恶道演悲剧,造善业在三善道那是喜剧;喜剧少、喜剧短,悲剧多、悲剧长,我们是干这么一桩事情。所以佛在经上有的时候笑话我们,称我们叫「生死疲劳」,永远不得休息。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也进入我们的剧场,也进入我们的舞台,帮助我们觉悟,所以佛菩萨也夹在我们中间,他也表演。如果我们发现,发现有这么一种人,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处事待人接物跟我们不一样,他比我们自在,他比我们幸福,那我们就要留意了。再仔细观察,应当向他学习,这是菩萨在世间为众生表演。
菩萨示现什么身分?什么身分都示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示现。不但示现有情众生,还示现无情众生,树木、花草这些植物,乃至於自然现象,有的时候也会令人在欣赏之余豁然大悟,所以是情与无情他都示现。他也不是盲目的示现,也不是有意的示现,怎么示现?与一切众生感应而示现的。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他是应现;我们有感,他就应现。我们自己心里面有感,有的时候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我们的妄想多、杂念多,但是确实妄想杂念里面有一分感。这一分感像电波一样很微弱,而我们的妄想杂念这个波很强,但是波同时发射出去。一般人只感受到强的,弱的没感受到,诸佛菩萨对极其微弱的感,他都能够收到。极其微弱的感,佛菩萨也应,所谓感应道交。佛菩萨既然应了,对我们来说能不能产生效果?可以说效果是决定能产生,效果的大小不一定。对内要看你的善根福德,对外要看你的缘分。假如善根福德因缘具足,感应的效果就会扩大,扩大也是从小逐渐的扩大,逐渐的延伸;也就是说,你这个境界会逐渐往上提升,这是感应的道理。所以依正庄严种种示现,显示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愿大能,救护一切迷惑众生。
第四尊,『悦意吼声紧那罗王』。「悦」是欢喜,「悦意」这两个字非常重要。这两个字浅而言之,佛法里面常常教导我们常生欢喜心。欢喜心怎么能生得出来?这里面真正缘由就是一个爱心,我们世间人讲感情。我早年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方先生告诉我,凡是哲学家都是感情最丰富的人,如果不是感情最丰富的人,他没有能力学哲学。哲学上的成就,哲学上的造诣,基础就是在爱心。我们知道哲学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爱心里面来的。这个话一般人听起来很不容易理解,为什么一个爱心能够生智慧?在我们一般人讲,爱心生烦恼,没错!爱心的确生烦恼。生烦恼是你里头有执著就生烦恼,你爱心里头没有执著就生智慧。执著是迷,不执著是觉,觉悟的爱心生真实智慧。「悦意」就是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真诚的爱心,永无止竭的爱心,爱一切人,爱一切物,爱一切事,乃至爱一切的动植物,爱山河大地,这才叫真正悦意,我们佛法里面叫一片慈悲。一片慈悲这句话我想很多人听过,一片慈悲怎么讲?就这个意思。真实、清净、平等、普遍的爱心,就是一片慈悲,所以佛法才讲「慈悲为本」。我们修学,我们成就,根本是什么?就在这个慈悲。你没有这份慈悲心,你怎么能成就?
弥勒菩萨就表这个意思,就现这个样子来给我们看。古大德说,弥勒菩萨所现的相,两句话:「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弥勒菩萨笑眯眯的,对谁都是笑嘻嘻的,喜悦相。喜悦相从哪里生的?平等心里面生的,所以他是大慈大悲。弥勒表慈悲,在中国道场里面把他放在大门口,象徵著「慈悲为本」,就这个意思,这是悦意。我们学佛要特别留意,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一团欢喜。有些人说,我一天到晚烦恼都烦不够了,哪能生欢喜心?想欢喜,喜不出来。这什么道理?这里头不无道理。你没有在人事物里面看到它美好的一面,你只看到它丑陋的一面,当然你的欢喜心生不出来,你生的是烦恼,那个就麻烦了。你如果能在人事物里看到它美好的一面,你不就生欢喜心了吗?哪一面美好?你要仔细去欣赏,你会发现一切事物统统美好,这是修学关键,修学的入门。如果整体里面看不出美好,你就从部分看,看局部。你看这一棵树,这棵树长得不好看,你看它的枝,很美的枝,你看它的叶,看它的花,你从这里下手,然后慢慢把它扩大;花很美,花长在枝上,再仔细欣赏枝,然后你才发现整棵树都很美,你的喜悦心就生起来。看人、看事亦复如是。
菩萨接触广大的众生,悦意是先决条件,然后是吼声。「吼声」比喻说法,法说得好听,紧那罗用歌唱的方法说出来,这好听。所以佛门里面的赞颂非常重要,《华严经》从头到尾赞颂太多太多了,赞颂都可以唱的。通常一般赞颂都押韵,都可以演唱。用演唱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爱心,表达自己的智慧,用这个来供养大众,这是「悦意吼声」的意思,我们要会学。在佛门里面,现在我们基本的唱念是梵呗,梵呗是基本的唱念,好好的学,学会之后自己编歌词,谱歌曲。如果大家弘扬佛法能够从这个方向去发展,好!因为一切众生都欢喜歌唱的艺术,它比表演来得简单、来得方便,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任何拘束。用这个方法好,能够普度一切众生。
第五尊,『宝树光明紧那罗王』。「宝」一定是指佛法,佛法是宝,通常我们称为三宝。「树」是树立、是建树。建树三宝,有形的是建立道场,无形的是我们自身修道,以自己的德行感化一切众生。「宝树」就是指修道人的自身,身相就是宝,释迦牟尼佛就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他现的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光明,一切众生见到佛都生欢喜心,都生敬畏之心,都仰慕佛陀,希望跟他学习,所以他这个相好、这个身就是建树。「宝树光明」这四个字,里面也是包罗万象。道场是建树,我们今天在这里建一个道场,这个道场弘扬正法,这是宝树光明。在家同修学佛,你们结合建立一个家庭,家庭也是建树。你这一家人都能够接受佛陀的教诲,能信、能愿、依教奉行,你这个家庭就是宝树。由此可知,如果你做生意开个店,你那个店就是道场,店就是三宝。然后才明了,原来处处都是道场,这个我们在前面讲过,前面曾经引用《维摩经》里面讲的道场,哪里不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一切行业当中,只要你是行菩萨道,无有一法不是道场,这就是佛化世界了。
所以大家看到经典里面,不要想得那么窄小,一定是寺庙才叫做道场,不知道家是道场,不知道你开的店是道场,不知道你服务的机构是道场;无论是公家机构、是私人公司,你只要是菩提心,行菩萨道,那个地方就是道场。你首先第一个就是度你的同事,天天跟你接触的人,你度他们。你今天为什么度不了他们?你对他们没有爱心、没有慈悲心,看到他们都讨厌,天天造罪业;不知道学佛,还天天毁谤佛。你度不了他,你没有去反省,你为什么度不了他?一昧只怪别人,没有反省自己。过失,实在讲过失不在他那边,在自己这边,我们自己错了。自己如果做得如理如法,你在一个机构里工作,我想上上下下你全都把他度了。你没有智慧,你没有慈悲心,你没有善巧方便,还怪众生业障太重,一句话把人家法身慧命给断送掉了,好像与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错了!应当要学佛菩萨,佛菩萨教我们怎样接引众生?四摄法。
四摄法头一个是布施,你有没有做到?布施就是服务。你在这个机构团体里有没有真正发心,发欢喜心为一切大众服务?服务的事情太多了,随手!桌子不干净把它擦一下,地下有脏东西捡起来,都是给大众服务。每天带一点糖果,来的时候一个人分一个,布施供养;常常这样做,人家看见你当然就笑脸相迎,就欢喜了。先来布施,先结法缘,然后再爱语。爱语是什么?处处关怀他们、爱护他们,慈悲心现出来了、爱心现出来了,木头人也会感动;妖魔鬼怪也会感动,你是好人,他不会害你。你的所作所为对他们决定有利益,现前就有利益,你能做到这一层,你再把佛法介绍给他们,他们就相信了。他们认为你这个人很好,你为什么这么好?释迦牟尼佛教我的,我依教奉行,这样渐渐不就引进来了吗?可见得我们度不了众生,是没有慈悲心、没有爱心,对待一切众生太冷漠了。你学佛学得再好,人家一看你这个样子,冷漠无情,谁还愿意接近你?你有再高的智慧、有再大的道行,人家也不愿意接触你。慈悲心、关怀、爱护重要,我们这一点疏忽了,没有学到。这个实在给诸位说,这是入佛之门,学佛人的最初方便。你学佛有没有成就,你将来弘法度生有没有成绩,这是第一个因素,第一个关键,你不认真的学习怎么行?
我们读「宝树光明」,你要晓得这就是讲我们现实的生活,不是讲别的事情。我们在生活当中就懂得怎样做法,如何把它落实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光明」两个字是果,「宝树」是因,你先建立佛法,光明则是收到度化众生的效果。决定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为什么?佛法真实的利益你已经表现出来了。佛菩萨讲经说法,经上常说的,为什么先说果后说因?果大家看到了,你再说因他容易懂。你先说因,他没有见到果,他不相信,所以一定要把依教修行这个样子展现出来给大家看。这种慈悲热爱是无私的、是清净的、是无染著的,这就是光明,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众生、利益众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