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讲)  1998/5/2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05

请掀开经本第一面,经文最后一行:

【始成正觉。】

这一句经文,前面给诸位报告过始成。什么叫『正觉』?在佛门里面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说的都是事实,都有道理。诸位都知道,佛法有大乘、有小乘,大乘法里面有别教、有顿教、有圆教。贤首大师判一代时教为五教,五教都成佛。天台大师判为四教,有藏佛、通佛、别佛、圆佛。究竟成的是哪一种正觉,我们不能不知道。可是古大德教给我们,他说一切菩萨决定先於无所有处,已经永远离开贪瞋烦恼;说贪瞋,是贪瞋痴慢疑,换句话说,这六种根本烦恼他确确实实断尽,这才能入见道位。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牢牢的记住。如果不在这上下真实功夫,无所有处这是慧,我们所讲的看破,看破什么?看破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佛在《金刚般若》里面给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给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经文我们都念得很熟,可是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还是把境界都当作真实,换句话说,没看破。依旧在梦幻泡影、虚妄境界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面对实相生起轮回心、造轮回业,本来没有轮回,将一真法界转变为六道轮回,在这里面受苦受难,错了,错得太离谱。所以见思烦恼一定要断,不能不断。从哪里断起?从贪爱断起,於一切法不生贪爱。佛教我们要生慈悲,不生贪爱;贪爱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慈悲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常说慈悲就是对一切众生的关怀、爱护、全心全力的协助,但是这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叫慈悲,如果这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就叫做贪爱。这是我们不能不把它分清楚的。

在小乘位,天台家讲的藏教,只要断三十四心,断有顶一地之迷惑,就能够证得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时候就叫做成正觉,小乘成正觉。他所示现的是藏教的佛,佛门也称之为藏头佛,这是藏教的佛。这些事相,将来在本经第二十二品「十藏品」里有一段很长的经文,到那个地方我们再详细跟诸位介绍。在大乘当中,如果就应化来说,佛所示现的八相成道,像释迦牟尼佛在当年出现在北印度,为我们示现的也可以说是「始成正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地修行圆满,十地菩萨修行圆满,转八识成四智,这个时候也叫做「始成正觉」。都是从事相上讲的。

如果从理上讲,古德所谓「古今情亡,心无初相」,这叫做「始」。什么时候叫始?说古今,意思就是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凡夫总是会怀念过去,会想著将来,这个所谓叫情见。如果三世情见都放下,都舍掉,你的心才真正平等,真正是离开了妄想分别执著;平等心现前了,清净心现前了,这叫「始」。一切妄念不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理事因果,这个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叫「正」,正知正见。见到自己觉心常住,这就称之为「觉」。始觉与本觉,本觉是本有。实在讲,哪里有始?不过是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本有的般若智慧、本有的大觉这个时候现前,佛法里称之为「成」。这是始成正觉的意思,这是从理上讲。

如果就佛性,或者是法性,或者是说真心理体,在佛法里面也称作法身,这里面没有成与不成。如果有成有不成,是两桩事。禅宗所谓「向上一著」,向上一著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如果你说成,成的对面是不成,成与不成是二法。使我们联想到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初次见到印宗法师,印宗那个时候是岭南的大善知识,在南方一带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突然认识能大师,这是讲经的时候听众里面有两个人在争论,看到外面挂的幡,风吹著幡动。有一个人说风动,有个人∶不是,幡动;他们两个在吵架,争论不休。能大师在旁边听到,就告诉他们:「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两个人听到都很佩服,於是很快就传给印宗法师,印宗法师觉得这个人有真智慧,很了不起。这一问,他知道是五祖忍和尚的传人,印宗对他非常恭敬。就向他请教:你在忍和尚五祖那边常常听法,五祖对於禅定、解脱怎么讲法?六祖惠能就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么说法是向上一著,你还在问解脱怎么讲法,禅定怎么讲法?你是落在第二义,不是上上法,上上法里头是不二法门。所以从向上一著来说,「成与不成」念头都不能生,这是真的,这个不是假的。这些意思,都是大小乘教义里头所说。

如果就华严本宗的教义来说「始成正觉」,华严是无障碍的法界,「以十佛法界之身云」, 这个意思将来诸位在古大德注疏里面常常看到,看到你要懂它的意义,十佛法界,这个十不是数字,是表圆满,用我们现在话说,尽虚空遍法界之身。这是什么身?法身,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身。这个说法我们很难懂,一般人的观念,讲到身,都是认为这个身体是自己的身。如果不说这个身,那就迷惑了,就不好懂了,你到底在说什么?说这个东西做身,这是假的,绝大多数的人误会,把这个东西当作身。诸位要晓得,法身是以一切法为自己的身。我们还得从比喻上来说,我们是凡夫,我想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所以佛在经论当中用作梦作比喻很多。当我们作梦,梦醒的时候,我们很冷静的想一想,刚才梦中的境界还很清楚、很明白,然后你再细细的思惟整个梦中的境界,梦中当然有自己,也梦到有别人,梦到有山河大地,梦到有虚空,所有一切境界从哪里来的?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自己的心是能变,梦中整个境界是所变,能所不二;能变的是性,所变的是相,性是真的,相是虚妄的。为什么说相是虚妄的?相是常常在改变,不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不变,我们就叫它做真的;常常会变化的,我们就叫它做虚妄的。相叫妄相,性叫真性,真妄是这个说法。

如果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心,心像什么样子?心在作梦的时候,心已经现一个相,心什么样子?整个梦境就是心、就是自己,所谓「全妄即真,全真即妄」。佛教我们从作梦的经验去体会,体会到事实真相。尽虚空遍法界这个相,这个相是幻相,因为所有一切的现象都会变化,而且刹那刹那在变化,这个相,虚空法界是我们自性真心变现出来的,唯有佛与法身大士亲证这个境界,他真的明白、真的知道,了解事实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真如本性的梦境。所以你要问他:什么是身?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自己。就如同我们作梦醒来之后,豁然体悟到整个梦境就是自己,肯定是自己,一丝毫没有错误,这叫清净法身。不再以为这个身是自己,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的身,叫法身。

在身后面用一个「云」,云字在此地是帮助我们觉悟的。云,我们知道,非有非无。云彩我们远看,有,一朵一朵的云彩很清楚。我们现在乘飞机,飞到云层里面去的时候,它不是真的,是假的。经典里面用个云,都是告诉你这个事情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没有,它有相;你不能说它有,它相是假的,幻相,不是真的,没有妨碍。大乘经教里面,「云」这个字用得很广泛,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佛的身是尽虚空遍法界,这是佛的身云。是佛的身云,法界身云,我们如果在这个地方豁然开悟,佛的法界身云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法界身云?佛证得清净法身,我们又何尝不能证清净法身?如果你从今天起豁然真的觉悟了,虚空法界原来就是自己真性的相分!你跟诸佛如来同一个见解,同一个看法,恭喜你,你就证得清净法身,佛始成正觉,你也始成正觉。这个不是邪知邪见,一点错误都没有,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然后如古德所说,「遍因陀罗网无尽之时处,念念初初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是那么样的自然,连痕迹都找不到,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个千不是数字,也是表圆满的意思,也是表无量的意思。

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为什么能应?因为他的身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他那个应身有没有来去?没有!没有来去,没有始终。《楞严经》上说得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句句都是实话。佛菩萨如是,我们一切众生又何尝不如是?只是他们在觉,我们在迷,只有这一点不同,除这个之外,没有一样地方是不相同的。所以才说一念觉悟,众生成佛;一念迷惑,佛变成众生,就是一念差别而已。境界相非常复杂,复杂的现象都是从众生妄想分别执著而生,正是佛在大乘经上所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现在这个世间混乱,有大灾难要来。怎么知道有大灾难?还是佛的一句话,「从心想生」。你们问问社会一些人,会不会有大灾难?有!我想可能。大家都在想灾难,灾难怎么会不来?想的人很多,想的时间很长。西方的预言,十六世纪就有人讲二千年有大灾难,换句话说,他已经想了四百年。这世间这么多人在想,这个灾难哪有不来的道理?如何叫灾难能够化解?大家都不想了,这个灾难就没有了;只要你还想,这灾难就不能够避免。这是我们从理上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真理。

如果从缘上讲,一切众生造作贪瞋痴慢,造十不善业。你看这个社会普遍的都在造杀盗淫,都在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里面充满贪瞋痴慢,这是缘,有因有缘,果报哪能不现前?我们处在这个环境里面,一定要觉悟。他们在造,我们在念佛,这是佛法所说的共业里面有别业。我们也不要存一个侥幸的心理,佛菩萨保佑我消灾免难,不要有这个妄想,有这个念头是妄想,你还没有摆脱妄想。我们连这个念头都没有,只有一个愿望,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只有这一个很单纯的念头,除这个念头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灾难自然就化解,自然就消除,不能夹杂一个杂念在里面。我们是不是很快的就往生?也不必去想,你想就有攀缘心,佛教我们随缘,不要去攀缘。

此地李木源居士,菩萨再来。他十年前得癌症,医生说他只能活六个月,李居士没有求长寿,也没有求早一天往生,没有。一切随其自然,这就对了。活一天替佛法做一天工作,哪一天往生不要去理它,早也好、晚也好,根本就不想。换句话说,看佛菩萨的意思,看大众的因缘,这个自在。这个地方的大众还有福报,佛菩萨还要他办事,所以他那个病自然就好了,他也没有求病好,病自然就好了。所以一切都交给佛菩萨,自己不要去关心这个事情,不要去过问这个事情,只问我们自己分内的事情。我们分内的事情,昨天跟诸位报告过了,传法利生。佛法「不贵能说,贵在能传」,大家发流通正法这个大愿,这一切、这一生都由诸佛菩萨照顾,我们何必去操心?何必为自己去起心动念?那就错了。

就本经的教义,这个境界非常广大。经中具足主伴,在这个法会里面,释迦牟尼佛是主,所有大众是伴。主跟伴没有一定的,任何人都可以做主;你做主,一切诸佛菩萨也是伴;菩萨做主,诸佛如来也是伴;主伴圆融,这才叫真平等。人如是,法也如是。《华严经》为主,所有一切经都是伴;《无量寿经》为主,《华严经》也是伴;《弥陀经》为主,《无量寿经》也是伴。任何一部经都可以做主,任何一部经都是伴,主伴圆融。这是真平等,这是真自在,真实的解脱,自自然然含摄包括十方三世,一法不漏。所以始成,这个「始」字里面就包含无量劫;说一个处所,就包含尽虚空遍法界;这是《华严》里面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成一切成。所以经上讲,这是出现品里说,「如来成正觉时,於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换句话说,如来成,众生就成,佛佛平等,一切成佛。《无量寿经》上讲「一切皆成佛」,跟《华严经》一个意思,正是古德所谓一鼻孔出气,没有两样。关键在哪里?佛觉察到了,我们没觉悟到,佛讲的句句是真实话。这些意思,将来在这个经「出现品」,第三十七品,以及「如来不思议品」,第三十三品里面,很详细的来解说,这都是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什么事实?自己。我们常讲,说明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真相在哪里?就在现前,没有离开一丝一毫。这是始成正觉的大意。

李长者对於这段经文,他说得也很好,值得我们做参考,也能帮助我们去体会。他说「如是我闻」说得简单,容易懂。他说「如,如佛所说;是,是佛所说」,这个好懂。确实,我们如果做《华严经》简单的注解,用这个好。「如是我闻」,如佛所说,这个经如佛所说;是佛所说,不是我阿难说的。阿难在此地给我们复讲,句句话都是佛说的,没有加自己的意思进去,如佛所说,非常忠实。阿难亲自在佛那里听讲经的,不是别人传闻,他亲自听说的。这个我们可以相信,如果是传说,诸位一定要明了,传说就不可靠。为什么?往往在传说里面,这个传的人,所谓在里头有增有减,不忠实,听人家说两句话,他要加上七八句话,渲染,愈传愈讹,愈传愈不是那个样子,传闻容易失真。阿难是亲闻,不是传闻。

长者在他的注子里,注子叫《合论》,有几句话特别提醒我们,我们应当要学习。他说:「心境不二,方闻佛所说经。若心境有差,不可闻佛所说,亦复不能信顺领受。」这句话重要。这个境界很高,说得是没错,但是不是凡夫境界。虽然不是我们凡夫境界,我们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依著这个道理去修学,对於我们领悟经典的真实义,是决定有帮助的。心是念头,起心动念;境是外面的境界。凡人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哪有不起心动念的道理?起心动念就落二、三。所以我们读佛经,读古大德的注解,如果说懂,实在讲只懂得一点文字皮毛,只懂得一点表面,里面真正的意思,开经偈里面所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能解吗?确实不解如来真实义。不解如来真实义,你怎么能够说你听懂了佛经?由此可知,真正要能够懂得佛经,一定要自己认真去修行,一定要自己用功。用什么功夫?看破、放下。看破,知道万法皆空;放下,再不分别、不执著就行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离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时候心境就一如,佛的一切经典不要听多,听个几句就开悟了。

这使我们想到唐朝惠能大师,他很年轻,才二十出头,五祖传法给他的时候,他才二十四岁。所以他二十出头,小伙子,没有念过书,也不认识字,但是很孝顺,每天上山砍柴卖柴,把卖柴的钱买一点米、粮食回家养他的老母亲。他有一天卖柴,卖完柴拿到钱了,偶尔听到有人在念经,他在窗外,站在那里注意听,听人家念的是《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开悟了,他真懂了。念的人不晓得念了多少年,不懂!他在旁边听了几句,他就听懂。他为什么听懂?心境不二,他是真正闻佛所说经。那个念经的人心境是二,有差别,所以天天念也不懂如来真实义。他天天念,他也不开悟;惠能大师偶尔听一句、二句,他开悟了。差别在哪里?一个人心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一个人心里充满妄想分别执著,差别就在此地。所以要晓得,妄想分别执著害死我们,害惨了,不是好东西。为什么还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还要这样继续下去?不要说听我讲经,我在这里,这一次我们开讲《华严经》预定四年到五年,你听上五年也不会开悟。如果你真的把妄想执著放下,这五年当中你一定开悟。我不开悟,你会开悟!就像我念《金刚经》,你在旁边听,六祖惠能旁边听;我念的人不开悟,听的人开悟了。讲经的人不会开悟,听经的人会开悟,会说不如会听。长者这两句话重要。你听经没有悟处,那个信受奉行你做不到。为什么人家听了之后能够信受奉行?他明白了,悟入了,所以他能够信受奉行。我们以惠能做一个例子,能大师能够信受奉行;念《金刚经》的人不行,他做不到。这是李长者很重要的一番开示,他的《论》好的地方很多,值得我们做参考。

讲到表法,他表法讲得很多。我们特别著重阿兰若法菩提道场,尤其是要懂得表法的意思。「菩提场」,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菩提是觉悟,你觉悟的那个处所就是菩提场。处所不能够定在某一个地方,所以大乘经上讲六度就是菩提场,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三学是菩提场,普贤菩萨十愿是菩提场。这些修学的纲领常常在心地,心地就是菩提场,你所在之处无一不是菩提场。由此可知,法界无边,菩提场也没有边际。这个道理懂了,然后我们才稍稍能够体会,佛与大菩萨,大菩萨是《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初住菩萨就能够示现八相成道,正是所谓「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某一种法门而得度者,他就示现某一个法门来帮助他。得度也有许许多多差别,在佛门里面,我们刚才讲了,天台四教,四种佛,贤首五教,五种佛,成佛成哪一种佛?佛法里头成不了,没有这个因缘,佛可以帮助你不失人身,也就是帮助你不堕三恶道,这是人天小果,帮助你生天,享受天上的福报。由此可知,套佛经的例子,如果应当以基督教身而得度者,佛菩萨一定示现牧师的身分去度脱他;应当以伊斯兰教而得度者,佛菩萨一定示现阿訇的身分;哪一个宗教里面都有佛菩萨在其中,佛菩萨无处不现身。法界无边,道场无边。那些宗教对佛教不尊敬,应该的、正常的;佛教如果对於其他宗教不尊敬,错误的,那个不正常。为什么?佛教了解事实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你怎么能分?

所以佛法里头没有界限,没有种族的界限,没有阶级的界限,没有信仰的界限,所有一切界限都没有,它是圆融无碍的。所以说恭敬,一切恭敬,决定不能分,学佛的我对他恭敬,学基督教的我对他不恭敬,不可以,一律平等的恭敬。我们对佛怎样的恭敬,对一切众生同样的恭敬,没有差别,你才能够契入境界。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这在头一天就跟诸位说过,为众生做最好的榜样。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有许许多多的过失,佛菩萨示现改过自新,做一个圆圆满满的好样子。所以诸佛菩萨应现在世间,为什么?帮助众生断烦恼、证菩提,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应当要学习。佛菩萨如是,我们今天也能如是,这叫做学佛。这是李长者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几句很重要的开示。

我们继续看下面这段经文。第一面倒数第二行,看科题:「别显处严」。下面给我们讲讲经的处所,主讲人以及听众,听众就是「众」。一般讲六种成就,这是处成就、主成就、众成就,这就是三世间,在本经里面讲的∶器世间、众生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主」,主讲的是释迦牟尼佛,智正觉世间;讲经的这个处所就是器世间。这三种世间前面的两种,智正觉世间跟器世间,本经显示的是如来果地上的依正庄严。「众」,这个众不是普通的大众,都是法身大士。古德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都是法身大士,所以这个法会显得无比的庄严。处所庄严是依报,教主难思是正报;众海云集是有情世间,古德讲「辅翼不空」,这些人庄严道场,帮助佛教化九法界的众生。世间人有家亲眷属,佛是以弟子为眷属,我们称为「法眷属」,这显示眷属的圆满。这四桩事在本经里面每一桩跟我们说十种庄严,它里面的含义是教我们「即染显净」。我们今天住的是娑婆秽土,如何能在娑婆秽土里面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净土,释迦牟尼佛也有净土。诸位要晓得,世尊本师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也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我们现在住的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每一尊佛都有,而且告诉你四土是在一起的。我们如何能在秽土里面见到净土?通过学习《华严》,我们在秽土里面见到净土,你成功了,你真正入了《华严》境界。

「别显处严」,处所里面有四段经文∶第一个是讲大地,第二个是讲树,第三个是说宫殿,第四个是讲师子座。这四段经文都有三种解释,第一个是从「事」,在经文都能够看得出来,这是事法,从事法里面,我们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第一个讲「地」,地是什么?地是表心地、法身。「树」代表什么?树代表建立、树立。儒家孔老夫子自己叙说他学习的成就,境界逐渐的向上提升,这就好像树木年年往上长高。夫子自己说「三十而立」,三十是成立,这个「立」是道德学问基础打好了,建立了。我们想想∶我们的学业、道业、事业有没有成就?这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孔老夫子说「四十而不惑」,他境界向上提升,不会被外面境界迷惑了,意思就是智慧开了。我们四十岁,还会不会迷惑?「五十而知天命」,这都是建树,都是树表的,又高一层,知天命。什么叫知天命?明白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他真懂得了。「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六十岁他到这个境界了,一切都能够顺众生。「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随心所欲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巧,不逾矩是善。随心所欲是自在,自在又合乎规矩;得大自在,不违背规矩,那是真的自在,不是放纵,纵欲那个造业要堕落的。你看看他这个建树,这个树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高。在佛法里面,「树」代表菩提,菩提是觉悟。孔老夫子十年、十年,一年觉悟的范围愈大,愈来愈高,我们的觉悟也要一年比一年范围大,一年比一年要高。所以佛家讲的这些树木表这个意思。

「宫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住在哪里?《金刚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应云何住」,这是个大问题。应云何住,意思是:我们的心要住在哪里?不是讲身,身不要紧,你这个心要安住在哪里?佛给我们说「心要安住在大涅盘」,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在《金刚经》上就讲「无住生心」「无住」,不生;「生心」,不灭;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个话如果听起来不太容易领会,换一个说法,要住在非空非有,空有二边都不住,这个就是涅盘境界。你这个心住在「有」,样样都执著,错了;你住在「空」,也错了;空有二边都不住,这就对了。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教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生心。宫殿是表这个意思。

「座」,我们每天都要找一个很舒适的座位坐坐,大概坐的时间是比较多。除了睡觉之外,坐的时间最多,所以这个座就很重要。如来升座讲经,他是坐著讲,他不是站著讲。座表什么?「座表法空」,万法皆空;以法空为座就能够随机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所以处所庄严(器世间庄严)给我们讲了这四桩事情,有很深的意思在里头,我们要明了。佛就是用一切万法来说法,明白了何必要开口?见到大地,你就想到心地、法身圆满;看到是树木,你就晓得我的智慧、德行要建立,要不断的往上提升;见到房屋,走进房屋,立刻就想到我这个心要住在非空非有;无论坐在哪个地方,看到座位就想到一切法空,都给你说法!所以要尘说刹说,无间断说。《华严》在哪里?《华严》就在我们生活当中,生活里头点点滴滴都是「大方广佛华严」《华严经》不在这个书本里头,《华严经》不在这个讲堂里面,《华严经》在我们生活里面;然后你才晓得这部经与我们的关系多么密切,字字句句都是讲我们现实的生活。这是从表法上说的。

表法的意思懂得,最重要的如何把我们这个观念换过来。我们过去起心动念错误的,与事实不相应,现在把观念转过来,念念与事实真相相应,这叫真正修行。第一个,我们一定要很认真、很努力深入学习「心地法身之因」,才能够获得如来果报里面的金刚之地。这个相确实是随心转。我们讲经这个场所,现在经过修缮,焕然一新;讲台这些布置,我们看起来赏心悦目,能生欢喜心。从前为什么没有?现在为什么有?以前的心不清净,现在心清净;以前随染缘,现在随净缘。念头改了,我们这个物质环境自然它就在变,心地不断的与大方广佛华严相应,我们依正的环境当然就跟著转了,这是要认真学习心地、法身的这些条件。「以般若为因」,佛法自始至终追求高度的智慧,我们要过高度智慧的生活。第三「以悲智相导为因」。有智,智要不能落实在生活当中,这个智是虚妄的。智慧落实在生活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大慈大悲,悲智是一不是二。更高一等的,能「以法空为因」《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里给我们说四种因∶心地法身之因、般若为因、悲智相导为因、法空为因。四个因都好,都是正因,能得正果,果报里面特别显示出来就是依报的庄严,正是依报随著正报转。或者是一个因,成就一切庄严;或者是一切行,成一种庄严。四种因成一种庄严,也有一种因成一种庄严,四种因成一切庄严,这里面可以互相融通,纯杂无碍。因正,果亦正。

向下经文这四桩事情都有十句。我们先看「地严」这段经文,请看第二面第一行∶

【其地坚固。金刚所成。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色相海无边显现。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及众妙华。分散於地。宝树行列。枝叶光茂。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於中影现。】

这段经文一共有十句,十句里面就分四个段落,诸位现在看这个本子段落很清楚。第一段一句,『其地坚固,金刚所成』。这是「总显地体」,告诉我们这个地坚固。不像我们现在居住这个大地不坚固,土石沙砾,古人常讲的沧海桑田,何况我们常常听到、常常见到地壳的变化,大地的震动,说明这个地不坚固。诸佛如来他们感得的依报的大地就特别坚固。你要问:什么原因?原因还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地怎么会坚固?哪有这个道理!佛菩萨的世界纯一清净平等觉,他们是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所感得的这个大地,当然是金刚不坏体,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能够相信,这个不是假的。

佛讲经说法,其他经论里面多半说到「敷座而坐」。在佛陀那个时代,敷座用什么敷座?都是用草。我们现在敷座用坐垫,这是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物质受用也随著时代在进步。多半都说佛坐的是「金刚为座」,这是大乘经上所说。可是讲整个地面都是金刚,这个经典就很少。佛在往生经里面,像《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讲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极乐世界的地体是琉璃,黄金为地是铺路面,地面上铺的是黄金;地的地质是琉璃,琉璃之地。琉璃,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绿色的玉,我们中国人叫翡翠,翡翠就是琉璃。世间人把它看作珍宝,希有的珍宝,在玉里头很名贵的。西方大地这个地是琉璃地,透明的,绿色的、透明的。这个地方讲的华藏世界毗卢遮那如来的报土,整个大地金刚所成,整个华藏世界都是这个样子。「华藏世界大莲花地,金刚所成故」,这句话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所说。所以第一句「其地坚固,金刚所成。」

第二段是「地相具德」,这个大地的相状,它所具足的德用。第一句给我们讲『上妙宝轮』,轮表圆满。大地既然是金刚所成,当然所有的器用都是众宝成就,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轮」在器用里面是最圆满的,它表圆满,代表一一行门里面具足一切行门,这才是真的圆满。『及众宝华』,花也是表法。花开,一般人看到花都喜欢,中国人喜欢花,外国人也喜欢花,文明人喜欢花,野蛮人也喜欢花,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喜欢花,他方世界的人看到花也喜欢。花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共同欢喜的,都不讨厌,所以我们用香花供佛就对了。用香花可以供养一切众生,表我们一点敬意。「华」代表六度因行,我们看到花就要觉悟。花能令人喜悦,我们的心行也要像花开一样,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大经里佛常说,「佛菩萨所在之处,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就是花的意思。所以我们见到花,前面跟诸位说过,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一看到花,提醒我们一定要修六度万行,唯有六度万行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及众宝华」,什么是宝?布施是宝,持戒是宝,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宝,这是性德的流露。

『清净摩尼』,摩尼是宝珠,叫摩尼珠,显得特别的清净,透明的,用这个来庄严自己的心地。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这三样东西都是我们世间人所喜爱的,是世间人很喜欢收藏的,现在话叫珠宝,大家都喜欢。出门都把珠宝佩戴在身上,庄严我们的色身,庄严身相。你如果懂得它表法的意思,你就知道庄严我们的心地。我们一一行能够包含一切行门,能令众生生欢喜心,心地清净光明一尘不染,就是「清净摩尼」。在外表上、事上,庄严我们的色身;理上,庄严我们的心地。下面是『以为严饰』。

『诸色相海』,海是比喻,是形容深广,『无边显现』,这是说隐显自在,显示出自在无碍。你家里的珠宝很多,你出门今天觉得想戴那一些,戴在身上是显,藏在家里是隐。可是现在人喜欢珠宝又不敢露出来,把珠宝放在什么地方?放在保险箱里,银行的保险箱。唯恐这珍贵的财物被人偷窃,戴在手上又怕人抢劫,人家为了夺你的这些财宝,可能伤害你的生命。想想还是生命重要,又不敢戴在身上,放到银行保险箱去收藏,我看了感触很深。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讲经,香港有一位同修很诚意要送我一个手表,大概是什么名牌的,现在也不晓得到哪里去了,不知道了。带我去选、去选购,到银行开她的保险箱;她珠宝不少,她有两个保险箱。两个箱子打开给我看,在我面前炫耀,她有这么多的珠宝,给我看。我看了之后点了点头,告诉她,我说∶你就这么一点点?她没有想到我说出这句话。我嫌它太少了,怎么就只有这么一点点。她感觉到很诧异!然后我就告诉她,我说∶你这个珠宝不是你的,不敢戴在手上,怕人家抢劫,不敢放在家里,怕人家偷盗,放在银行保险箱,每个星期打开看看摸一摸就是你自己的,如果这种方式是自己的,我的珠宝比你多得太多太多了。她说:在哪里?所有珠宝店都是我的,为什么?我叫他「拿来!」我摸一摸,「收好!」你看,都是我自己的。哪有这么笨的人!所以你那个两箱,我没有看在眼里。你看人多么颠倒,迷惑颠倒。为什么不拿这些财富去布施众生,跟一切众生结法缘?那个多自在,那才真正是你自己的;这是假的,不是你自己的。一口气不来,不晓得是谁的,一样都带不走。所以世间人迷惑颠倒到这种程度。这是说庄严诸色相海无边显现的意思。

底下这一段是「地上具严」,地上具足的这些庄严。宝幢,经文有五句,『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摩尼是宝珠,珠有光,『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光跟音都是讲作用,摩尼放光,因为它是宝物,就像西方极乐世界宝树一样,微风吹动的时候它就有微妙的音声出来,所以说恒出妙音。「罗网、缨络」这是装饰,它也表法。所以佛家讲经说法,常常被形容为高树法幢。「幢」是圆形的,跟幡是一样的,幡是扁形的、长形的。这个在新加坡比较少见,现在在中国的道场、在日本的一些道场可以见得到。现在台湾有一些道场最近悬幡幢也多了,形成一个风气。这是表「降魔伏外」,表这个意思,降伏魔王外道。哪些是魔王?烦恼是魔王。哪些是外道?错误的知见是外道,邪知邪见。由此可知,魔王、外道不在外头,魔王、外道都在我们自己内心里头。降伏自心里面的魔王,折伏自性里面的外道,这就是佛家常讲,破烦恼障是降魔,破所知障是伏外道。如果你把魔王、外道认为是外面境界,你永远不能成就。你修行,修了多少年、多少世、多少劫,你为什么不能成就?你就是把这个意思搞错了,以为魔王、外道在外面,想尽方法来对付他,自己的烦恼障、所知障天天在增长,分毫没有消除,你怎么能成就?依旧还是个凡夫,依旧还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你怎么能成就?所以降伏魔外就是对付我们的二障。

「智光常照,慈音悦耳。」我们今天的音,最妙之音是「南无阿弥陀佛」佛号,这个音微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因这个妙音而成无上道,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不讲往生经,劝人往生,就是净土三经一论,古德称为往生经,没有一尊菩萨不劝人念阿弥陀佛。以我们近代这些大德,虚云老和尚是禅宗的大德,你看他接触广大的信徒,他没有劝他们参禅,他劝人念佛。特别是在最后的开示录里,叫《方便开示录》;我看过这本书,是老和尚一百一十七岁说的,他的弟子们把它记录下来。这个在香港、台湾都有流通,我相信此地也很容易看到。里面十分之八都是劝人念佛,劝导人参究的很少;十之八九劝人念佛,十分之一劝人参禅。从这个比例上来看,老和尚劝人念佛符合「恒出妙音」这个经义,符合这个经义。

「妙香华缨」,缨是缨络,罗网、缨络。「周匝垂布」,垂布有保护的象徵。用什么来护持我们自己的正法?用什么护持我们自己来修持?一定要用戒定,这就是表戒定。如何护念一切众生?一定要学习佛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关怀、爱护一切众生,这就好像周匝垂布的样子。

下面说『摩尼宝王变现自在』,变现自在是讲神通如意。神通不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这个我们要搞清楚;神通是智慧、是德能。智慧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处事上,用得非常灵活,用得非常巧妙,没有任何障碍,能令一切众生生起信心,能令一切众生生起欢喜心,欢喜学习佛法,欢喜研究佛法,这就是变现自在的意思。我们佛家常讲「随机说法」,随机说法就是变现自在的意思。这一段没讲完,时间到了,我们就到这里做个段落。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