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之与杲日,蚁垤之与泰山

杲(gǎo 明亮) 垤(dié 小土堆)

原文出处

印祖开示:回视人天王等,及出家为僧,不知净土,修余法门,历劫辛勤,莫由解脱者,如萤火之与杲日,蚁垤之与泰山矣。可胜悲哉,可胜悼哉。——《与徐福贤女士书》

大安法师开示:

如果我们念佛,由于发愿得到这样的一个结果的话,我们想到西方极乐世界,站在西方极乐世界那样的一个境界,再来回头看看:如果没有离开三界,还在这个人间,由于你学佛的因缘,你发愿的因缘,当了一个大国王,当了一个天上的大梵天王。以及你曾经发愿要童真出家,做一个僧人,但是却不深信净土,因为你带着你的习气,你肯定下辈子作为僧人还是不知净土。

因为你今生知净土的话,绝对不会发下一辈子我要童真出家的愿。你发这愿说明你对净土法门根本就没有信心,不了解。你既然出家肯定要修行,你修行不知净土你就修其他的门余八万四千法门,自力的法门、通途的法门,这样动经无量劫辛勤的修行,也没有办法解脱生死轮回问题,对这一点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法华经》大通智胜如来座下发菩提心的这批人,尘点劫来都堕在声闻位,不能解决问题。尘点劫呀!不是一般的,就是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土地磨成微尘,基本粒子,每一个微尘是一劫,没有办法数量的这样的一个时间,都没有办法解脱呀!就是分段生死都解脱不了,更何况解脱变异生死啊,莫由解脱。而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分段生死、变异生死齐断。

你这两者一比较,那用一个比喻,只能用比喻来阐述这样的一个优劣。就好像萤火虫,尤其是夏天的夜晚,看到那个萤火虫啊,它也能放点光,但那放的光非常有限。古人刻苦攻读,有时会抓很多萤火虫,放在一个玻璃瓶里面来勉强看一看书。这个萤火虫的光亮跟中午的杲日相比,那没办法比喻呀!这个萤火虫就相当于你下辈子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就像这个萤火虫。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像这个杲日,两者不成比例。这是一个比喻。

第二个比喻,就是“蚁垤之于泰山”,蚁垤是什么?就是蚂蚁筑窝,筑它的家,它不是要挖洞吗?蚂蚁的力量很弱,它挖洞运出来的土,就堆在那个洞穴的旁边,门口就形成一个小土堆。蚂蚁做窝形成一个小土堆,这个小土堆跟泰山比较,登泰山而小天下啊,那么蚁垤的这点小土堆,就相当于你发愿下辈子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修通途法门的一点利益。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好像登泰山一览天下小的气概、境界。

很多的人不了解这样的一个情况,那真是悲哀之极啊!可胜悲哉!而且值得哀悼啊,就是他在这个不能出离三界的过程当中,你说他童真出家,这是勉强第一生还能童真出家,他的第二生还能童真出家吗?他的第三生还能保持人身吗?一点把握都没有。这就常常有一个比喻,就好像你做一个器皿,是你用泥巴做的一个坯子,你在做坯子的过程当中,也会费很多功夫好像也有点小成就。但是这个坯子很危险,雨一来就没有了,前功尽弃呀。

我们今生几十年的修行好像修这个坯子,等你下一生隔阴之谜、转胎之昏,这个坯子就被轮回的隔阴过程给它化掉了。那你再做个坯子,再一隔阴又没有了,所以我们这个“坯子”赶紧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节选自 大安法师《与徐福贤女士书》讲记


念佛比喻示意图

净土专题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