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七七集)  2012/8/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7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七十四页倒数第五行,从当中看起:

《净影疏》云,从这里看起。「罪者归之,无人伴匹。故云茕忪当入其中。下云:古今有是,痛哉可伤!」隋朝慧远法师,他注的《无量寿经义疏》叫做《净影疏》。注解里头有说,罪者归之,造作这些罪业的人,归,归到什么地方?五道之中,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出不了六道轮回,五道里面肯定是三恶道。堕落到三恶道是独去独来,没有人陪伴,生前再亲爱的人,因为造的业不一样,所以就不可能遇到,故曰茕忪当入其中。茕忪是孤独的意思,是惊慌、恐怖,身心不安。古今有是,自古至今没有例外的,这是因果报应。善因有善果,恶因决定有恶报,明眼人看到,叫痛哉可伤。「表三毒所作恶因,定感痛烧之恶果也」。这个文字,字字句句都非常肯定,没有丝毫怀疑,决定感得五痛五烧这个结果,都是指的三恶道。

「以上诫恶」,这是念老告诉我们,这以上的这些经、注解都是告诫,造恶应该要受三途苦报。向下的经文这是劝善,劝我们要断恶修善。

请看经文,下面「劝善」分三段,第一段「依教奉行免苦」。这对谁说的?就是作恶的,造作恶业的这些人。我们看经文: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

这段经文「乃如来普劝闻经之人专精修善」,我们先看这个文的大意。佛叫着大众,『汝等』,这个汝等包括我们现在在内,我们今天展开经卷读到经文,都是这一大会的听众。『得佛经语』,这专指《无量寿经》。得人身,闻佛法,能够听到《无量寿经》,这是无比殊胜的缘分。就像佛在《弥陀经》上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人人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纵然像张善和那样的往生,他这一生当中没修善,杀牛为业,屠户,临命终时一念回心,你看,地狱相就消失了,看到佛来接引。好像这太容易了,世间哪有这等的事情?其实我们肉眼凡夫不知道,佛在大乘经上说过,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皆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只是这一生没有遇到佛缘。张善和在临终最后那一念遇到了,就把他无量劫的这个善根引发出来,还是得到无量诸佛的加持,生生世世修积的善根起作用了,他能往生。

我们今天知道有这么回事情,一定要『尊圣敬善』,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知道,佛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实话,没有一个字是假话,我们要珍惜。对于这个经要『熟思惟之』,怎么「熟思惟」?多读,多读自然明白。不明白的地方不要去想,愈想都想错了。我们去想是自己的意思,不是如来真实义。我们不想它,只读它,一遍一遍的读,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那个意思自己跑出来了,这是真的。这是感应,我们用真诚心去读它就会有感应。从感应当中可以知道自己善根的厚薄,有人读三、四十遍就有悟处,意思就出现了;有人要读二、三百遍,意思才出来。这就是各人善根不一样,善根厚的,二、三十遍就明白了,善根薄的要念三、四百遍,都不错,都能把善根念出来。古人定的一般标准,普通人的标准,千遍。明白了,意思明白了,就要『各自端守』,这佛说每个人,每个人应当要端守,端是端正,把它守住,依教奉行,终身不能懈怠。

我们这一生决定求生净土,心态决定是尊圣敬善,所以孔夫子求学的心态是我们的榜样。夫子一生求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个态度好,这就是老实。你说什么叫老实?孔老夫子这就是老实。老实人守本分,没有创造、没有发明,这就老老实实。对古圣先贤东西信,这个信就是敬善,你要不尊敬,你就不会相信,你真正相信,一定是敬。内心有这敬,对人尊重,尊重圣贤,礼敬一切善行,看到人行善生欢喜心。

『仁慈博爱』,博爱这两个字出自《无量寿经》。仁者爱人,大乘佛法里头这些菩萨,不但爱人,爱动物、爱花草树木、爱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他不爱,真正叫博爱,名实完全相符。慈是慈悲,慈是与乐的意思。悲是拔苦,看到众生有苦难,帮助他化解,这叫悲;给众生安稳、快乐,这叫慈。『当求度世』,度世就是希望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这个心一定要有。

『拔断生死众恶之本』。「本」是一棵树的主干,这叫本,从根上生下这个主干叫本。从本分支,那叫干;干再分,这叫枝,愈分愈细,枝再分是条。所以,通常人讲根本,直接从根上那一段的,那叫做本。我们常常讲净业三福前面两句,孝养父母是根,奉事师长是本;换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善法都不离这个根本。根本要没有了,根本就是孝亲尊师,这个没有,其他的就完了,全是假的,决定不是真的。假的到最后,一定弊病丛生,为什么?他会走向名闻利养、会走向自私自利,会变质。有根本就不会变质,所以这个根本,中国人叫它做扎根教育。这个教育决定是在三岁之前,就是这个小孩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这叫根本教育。三岁之后,根本已经坏掉了,他已经学坏了。你教他东西,他也很乖乖的学,他欺骗你,他不是真的,离开你,他的行为就变了。所以根本教育谁教?母亲教。一个尽责任的母亲那太伟大了,尽责任的母亲教出的孩子是圣贤。中国古谚语说的是有道理的,叫「三岁看八十」,三岁扎根教育扎得好,八十岁不会变节,不会改变。

人一定要求离,不仅是三途六道,要离十法界。十法界不究竟,四圣法界也有『忧怖苦痛之道』,他无明没破,八识没能转过来,这就是他的忧苦。必须转八识成四智,脱离十法界,往生到实报庄严土,这是世俗人讲成佛了,永远不会退落到十法界,永远不会退转。十法界他来不来?他来,他来去没有障碍,他来是来应化的,众生有感他来应。虽然来应化,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现,住世八十年,应化。他这八十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有没有起心动念?给诸位说,决定没有。如果起心动念,他就退转了,他就变成凡夫了。人家高明在此地,跟大家和光同尘,不起心、不动念。但是跟人,你分不出来,他也有说有笑,也有高兴,也有发脾气的时候,怎么没有起心动念?真没有起心动念。他高兴、发脾气那完全是真实智慧在起作用,是教化众生的。笑可以让众生开悟,生气也会叫一类众生开悟,没有一样不是他教学的工具,叫善巧方便。我们没办法做到,原因是什么?我们起心动念,不但起心动念,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这就不行。阿罗汉比我们强,阿罗汉有起心动念、有分别,他没有执著,我们还有执著,这他比我们强的,他没有执著。菩萨比阿罗汉又强,阿罗汉还有分别,菩萨没有分别。菩萨比不上佛,菩萨有起心动念,佛没有起心动念。

我们学佛学哪些?就学这个,练习,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练习,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跟大家在一起和光同尘,也挺热热闹闹的。这是大乘佛法,密宗里头是无上的密意,凡夫看不出来。凡夫学佛一定要按照顺序,不能躐等,躐等决定出毛病。净土宗的净就比不上密宗的净,净土的净是对染污远远的离开,这样得清净;密宗的清净,他根本不离开染污,他那个清净确实心里头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那是真净,究竟圆满的净。财色名食睡他都不离,真的是功夫到家;功夫不到家,你要学他那个,果报在地狱。章嘉大师当年教我,密宗只有两条路,没有当中路线,一个就是成佛,一个下地狱,没有当中路线的。净土宗有当中的、有阶梯的,所以净土容易修,密太难了。

黄念祖老居士是密宗金刚上师,他受过三昧耶戒。他告诉我,他说从今而后,禅跟密都没有了,修禅不但说没有开悟的,得定都不可能。民国以来,中国这么大的地方,这么多的人口,学密宗真正成就的,他说只有六个人。你就晓得这个多难。所以他自己离开这个尘寰,他采取的是念佛求生净土,他没有用密、没有用禅。你看他走的那年,前半年,六个月,每天十四万声佛号,念了半年他往生了。这是做给我们看的,真干!这个注解完成之后,再校、再补充,成为定本,他就一心念佛了,万缘放下,办自己的事。以这样大修行、大成就的人还要这样做,我们敢不念佛吗?还有时间去打妄想吗?

尤其是社会上大家都在讲二0一二马雅灾难预言,十二月二十一号,日子愈来愈近了,现在进入倒数计时。你要问我,用什么方法?用黄念祖老居士的方法,你一天没有办法念十四万声,念十万声;没有法子念十万声,你至少也念五万声,你能往生,真有把握。灾难对你不是灾难,你不遭灾难,你到极乐世界去了,你不会受灾难。佛如果不来接引你,把你留在这个世间,那你有任务,你的任务是救苦救难。凭什么本事?凭你念佛的本事,你就能救苦救难。一天决定不能少过一万声佛号,这是最低的。一定要用念珠,要老老实实计数,一串念珠一百零八声,就算一百声,算整数,认真去念一百串,最低数。能够念三万声最好,古来的大德,一般给人的标准是三万声,三万到五万,人常修的,十万也挺多,真精进!

我们现在看黄念老的注解。「佛经语」,这是经文上「汝等得佛经语」,叫佛经语,「通指舍恶修善、背尘合觉之一切法门」,广义的就是一切经教,这都是佛说的。佛所说的一定是教我们舍恶修善,我们常讲断恶修善。背尘合觉,尘是六尘。六尘是什么?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六根所缘的境界。眼见的是色,耳闻的是声,鼻嗅的是香,舌尝的是味,身体是接触的,念头想象的是法,这六样东西统统染污我们的心性。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平等的,现在为什么不清净、不平等,就是因为六尘障碍了。六尘为什么会有障碍?因为你有执著、你有分别,它就起障碍的作用。

声闻、缘觉、菩萨他们有本事,六根接触六尘不执著、不分别,那就不产生障碍。不产生障碍他产生什么?他产生智慧。产生障碍,他就产生烦恼,烦恼是什么?贪瞋痴慢疑,他产生这些东西。产生智慧好,于一切法他真明了。明了什么样子?明了相是幻有、是假有,性是真空,他真正明了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在这些虚妄相上,虚妄相包括今天讲的三种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他都如如不动,在这些现象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而这些现象他又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点都不含糊,这个难得,这叫智慧。如如不动,这是禅定。不执著,阿罗汉的定功;不分别,菩萨的定功;不起心不动念,佛的定功。所以,他有定他就有慧,慧是了了分明。绝对不是鬼神、天神、魔神他们的神通能比的,因为他神通里头他没有真实智慧,他没有定、没有慧,那些神通多半是报得的。我们要背尘,不能随顺它,要跟它相背,要合觉。凡夫是合尘背觉,这凡夫。现在佛教我们,我们要背尘、要合觉,要跟觉相应。这个觉,就是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觉是佛知佛见。这个舍恶修善、背尘合觉,这一切法门就是佛经语,这就是佛法。

「别则专指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净土三经。其中第一,即本经」。这是特别的,对修净土宗的同修来讲,这个佛经语就是指的这部《无量寿经》,就是指的这个会集本。这部经里面专讲弥陀一乘愿海,一乘是成佛的道路。学这个法门,不是成小乘,不是成就小乘,也不是成就菩萨,决定让你一生成佛。成什么样的佛?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今天成佛是依阿弥陀佛为模范、为典型、为样子,我们要学得跟他完全一样,做弥陀弟子,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六字洪名,这是阿弥陀佛度一切众生的方法,就用名号。名号要不算南无两个字,实际上就是四个字,阿弥陀佛,就四个字,这名号,就用这个东西。所以净土三经,其中第一就是本经,希望我们深入、专修、悟入,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活学活用。

「熟思惟之,从闻而思也。端守不怠,从思起修也。端守者,正守。如教奉行也」。从闻而思,这个地方有一点参考资料,从思而修,这是菩萨的三慧,闻思修三慧。小乘有戒定慧三学。菩萨三慧从哪里来的?就是三学里头戒定慧,就这个慧,这个慧有闻慧、思慧、修慧,菩萨有的。但是这个地方所节录的参考资料是《三藏法数》,三慧这一条出《成实论》的,《成实论》是小乘论,这不是大乘。看看小乘怎么个讲法。第一个「闻慧:闻慧者,由于听闻而生智慧」。我们听经,经听多了,慢慢就有智慧了。这是「从经论中闻,或从善知识处闻,以因闻故,能生无漏圣慧」,这智慧来的。第二种「思慧:思慧者,由于思惟而生智慧也。谓若能思惟经论中及善知识处所闻法义」,你去想,你常常去想它,「能生于无漏圣慧」,想的时候你有悟处。第三是「修慧:由于修习而生智慧。谓既已闻法,思惟义趣,即当随顺修习,因此修习,能生无漏圣慧」。这个地方讲的无漏统统是小乘无漏,《成实论》的标准,不是大乘。所以这是小乘里面这三种,这三种我们都能做到。

可是大乘里面的菩萨三慧我们做不到,大乘菩萨这个智慧就是以阿罗汉的慧为基础,戒定慧的慧。你看,因戒得定,大乘的修法,因定开慧。所以,修定是手段,不是目的。为什么要修定?是为了要开智慧。定了就有智慧吗?没错,只要定了,智慧就现前。什么原因?因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你的心本来清净,你的心本来平等,所以清净是定,平等是大定,清净是菩萨定,平等是如来定。平等,决定没有分别了,众生跟佛是平等的。不但跟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一切无情众生也平等,花草树木、山河大地,大是太空,小是一微尘,完全平等,无二无别,这是如来的大定。

菩萨的三慧,闻是什么?闻是接触,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个接触叫闻,用闻来代表。眼看见、耳听到、鼻闻到,都用闻字来代表,闻是接触,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思慧是什么?思慧就是明了,一接触就明了,一看,明白了,一听,明白了,这叫思慧。不是真正去想一想,想一下那不行。不想你没有智慧,想怎么会有智慧?所以回去去研究研究,那是凡夫、那是声闻,他需要去研究研究,菩萨没有。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了,还要研究吗?不需要。什么叫修慧?修慧就是不迷。从不迷来说叫修慧,从明了来说叫思慧,从接触叫闻慧。所以它这个闻思修是一体的,不是阶段的,不是先闻再思,不是的。小乘是这样的,大乘不是的,大乘是一次完成,一刹那他就完成,菩萨比二乘高明多了。这是什么?真正开慧、开悟的人才行,不是真正开悟的人,这做不到。所以,菩萨的三慧是谁有?法身菩萨,也就是明心见性就有,就有这三慧。这个三慧,《华严经》上所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具备的,不接触的时候他不知道,一接触全知道了。你跟菩萨在一起,你不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他心里头空空如也,一法都没有。你这一问,他万法就生起来,他什么都知道;你再不问的时候,他又没有了,真正得大自在。

所以自性的妙用不可思议,每个人都平等,没有哪个比哪个多,哪个比哪个少,没这种现象,决定是平等的。所以,佛就平等,因为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没有一切法可得。这个声闻的三学跟菩萨的三慧,这个意思一定要懂。从闻而思,从思而修,这是对初学,用小乘,佛法的修学确实要从小乘扎根。现在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根本没有了,这是真正困难地方。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孝亲尊师,现在找不到这样的人,人都没有学过。换句话说,今天学佛再用功、再努力、再聪明,都像什么?没有根的树插在地上,它能长出根出来吗?能长出根出来,它就活了,那他就是真的善知识。不能长出根出来的时候,那就是今天所讲的佛学家,佛门的专家学者,就这个,就这种称呼了。像我们在伦敦汉学院所看到的,他们拿着佛经去写博士论文,可以拿到博士学位,将来可以做个名教授、做个汉学家,他不能往生,他不能离开六道轮回。他把佛经做为世间一种学术来研究,佛法里头的真实利益他没有得到。

传统文化亦如是,研究儒家的伦理道德,自己没有落实,讲得头头是道,没得受用。父子有亲,我们是不是还像婴儿那样对父母的真诚亲爱?没有了,丢得干干净净。但是天性有,不管中国人、外国人,你要去看,你看那个婴儿,三、四个月的婴儿,你就能看出来,没人教他,这是天性。你看他对父母的那种爱,他不会说话,你看他的眼睛、看他的神态、看他的表情,你就真能看到。中国老祖宗有智慧,就看出了这一点,就想到这样的亲爱是天性,不是人教的。如何能让他保持一生都不变,这是受用,这是父子之亲,这里头有真乐,无法形容的。

所以就想到,他怎么变坏了?习性变坏了,本性是善的。老祖宗说「本性本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善是个形容词,就是说什么?它一点缺陷都没有,它是圆满的,太美好了,在婴儿身上看到。习性是什么?他慢慢学,学坏了。他睁开眼睛会看,竖起耳朵会听,看什么?首先看他的父母。中国古时候是以农立国,我们晓得,农事最重要的人多,人多好办事,要耕田,人少很辛苦,不行。所以家庭人口愈多愈好,工作的人多。小孩头一个就是看父母,大家庭五代同堂,看到父母对他父母那个孝顺,他就学会了。所以《弟子规》不是教小朋友念的,那就错了,大错特错。《弟子规》是自己孝顺父母,婴儿在旁边他看会了,他看了三年,全学会了,这么教的。教婴儿,不但父母在他面前要守礼,一举一动都不能违背规矩,为什么?他在学。所以,不善的不能让他看到、不能让听到、不能让他接触到。母亲在这个三年当中要好好保护他,只能让他看到正面的,不能让他看到负面的。告诉他,正面是对的,负面全是错的,他都记在心里,他一辈子都不会违背,这叫根本教育。

现在我们把根本都丢掉了,三岁教他念《弟子规》,他已经学坏了,他念给你听,他巴结你,不是真的。他有求于你,你喜欢这个,好,我背给你听,其实不是真的。从小,他看到你们做出来,他知道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所以,中国古人有两句成语,现在也听不到了,叫「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娶太太,你教她,要进门那天就要教她,你不教她,她养成习惯的时候,她就不听你的了。古时候,老人经验非常丰富,说得真好。所以母亲,那个根跟本都是母亲辛苦把他栽培成的。

六、七岁上学了,聪明、根利的六岁上学,一般七岁上学。老师不得了,老师要做出来给他看,不是讲给他听。老师怎么教?老师是用身教。你看,小时候父母身教,然后接着老师身教,从七岁大概教到十二岁。这段期间他长大了,长大怎么样?也会胡思乱想,所以规矩很严,老师管教,要守规矩。教他干什么?教他背书。背书的用意在哪里?不是叫他记。现在很多人不晓得,认为小孩子这种死记的教育,这有什么意思?背书的目的不是,背书的目的是让他没有时间去打妄想;换句话说,用这种方法是修定,修清净心。第二个作用,就是他把这些书都记熟了。所以,背书两个目的,主目的是修定、修清净心,不让你打妄想,副目的是才叫你把经书记住。

所以中国的小学,对小孩的教育只教他背书,句读分明,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念错,不讲解的。讲解是什么时候?讲解是大学,中国没有中学,叫太学,古时候大概十三岁。进入这个学堂的老师,就是专门研究、讨论、讲解。讲解的时候通常是不用书本的,古时候没有那么多书,读书都是抄的本子,都得自己去抄,印刷术不发达。所以讲解的时候,老师背熟了,学生也背熟了,说在第几行、第几页、什么字,大家都知道,熟到那种程度。真的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确实应该说都念足千遍,所以他记得很熟。古时候的书,一页十行,每一行二十个字,无论哪个地方刻书统统都是这样的。不管哪个地方印的书,你问第几页、第几行,字都是一样的。中国人很聪明,不管什么地方印书,从前印书没有版权,但是你刻版的时候一定守这个规矩,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没有标点符号,读的时候要自己圈,最初是老师给你圈,用红笔给你把句子圈出来,给你念。段落勾一下,勾那是段,给你圈点那是句子。挺有味道的。

所以德行完全是身教的,那个根深蒂固,不是教你要怎样怎样,不是。父母做到了、老师做到了,做人应该要这样做法,五伦十义。你看,他落实在生活上,这个家庭就美满了,就幸福、快乐,家和万事兴。每个人晓得每个人的地位,每个人自己的身分。长幼有序,年长在前面,年幼在后面,同年再比月份,同月份再比哪一天,你大一天也不行,大一天他站你前面,你站他后面,长幼有序。所以,兄友弟恭,年岁大的对年岁小的要友爱,年岁小的对年岁大的要恭敬、要尊敬,在家里头就养成了。到社会上,见到比自己年长的,就像自己的哥哥一样恭敬;见到年纪小的就很爱护,就像弟弟妹妹一样。统统变成生活,这个东西叫实学,实实在在的学问。所以这种教育效果是什么?家和万事兴,一家和睦,不是学着没用处。到太学的时候,老师再按照这些经书给你讲,为什么要孝顺、为什么要友爱,把道理给你讲清楚。所以你已经做到了,统统做到了,然后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白这个道理,一生不会改变。这是中国人的教育,外国不是。中国这个教育中心点,我叫教育的原始点,就是父子有亲,就是那个亲爱,永远保持,永远不变。父母过世了,你看有祠堂,还供奉着神位,念念不忘,不能忘本。

聪明智慧,佛家讲的法身,得自于老师。一个人成就,必须是父母跟老师合作把他教出来的,老师教学生孝养父母,父母教儿女尊师重道,这样教出来的。父子有亲,但是小孩长大了,你不能说「我是你的父亲,你应该孝顺我」,这话说不出口,不好意思说,要老师说;老师同样道理,对学生说「我是你老师,你应该要尊重我」,也说不出口,父母教。所以双方密切配合,把这个人教出来,老师之恩跟父母没有两样,这是不能缺少的,缺一半不能成就。所以古人,师徒如父子,现在叫师生,古时候叫师徒,徒弟就是学生。老师的儿女跟自己的亲兄弟没有两样,一生都要照顾,跟自己兄弟姊妹一样,他有什么困难,不能不帮忙,一生照顾。所以老师教学生认真,为什么?学生真正教出来,学生有成就了,他家就有保障了,他的后代没有问题,学生会照顾。现在人没有这种情义,不懂得,完全不知道。你给他讲,他听故事,陌生,非常陌生,还有这种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中国的社会,这几千年来能够维系着统一,长治久安,靠什么?就靠这个教育。而且一定是大家庭,小家庭不可能,小家庭那个亲情没有办法,无法凝聚,大家庭一定凝聚。小孩从小训练他心量要大,不能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我整个家庭想,不是为个人想。所以,他要出去做官,他很容易为老百姓想,因为从小就养成习惯了,不会想自私自利的,都是从小培养成功的。

「熟思惟之,从闻而思也。端守不怠」,端是端正,遵守,不会懈怠,这是「从思起修」,所学的东西决定落实在生活。下面说,端守就是正守,如教奉行。又憬兴法师说:「端守者,匡邪守正故。」匡是修正的意思,把我们的偏见、邪行修正过来,这叫匡邪守正。邪正的标准就是五伦十义,十义是标准,从这个标准衍生出来的,五常、四维、八德。中国的社会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人人讲求,人人都遵守,没有例外的。做人都懂得仁义礼智信,跟佛法的五戒完全相同。仁是仁慈、仁爱,仁者爱人,不会害人。所以仁是不杀生。义是不偷盗,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合情、合法、合理,情理法面面都顾到这叫义。所以义是不盗。礼是不淫;智是不饮酒,饮酒,酒醉了就愚痴,就失掉理智,做错事情;信就是不妄语。所以,佛家的五戒跟中国的五常意思完全相同。世出世间圣人教人,这是人德行的根本,这五个字一定要遵守。

我们早年在汤池做实验,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个东西教化人民,让人民都懂得,懂得尊重别人,懂得敬爱别人、关怀别人、照顾别人,互助合作。你看这个社会多么美好,知廉知耻,社会风气很快就端正了,居住的人民非常欢喜,外面人民去参观很羡慕。所以不难,难在什么?教的人自己做到,自己做不到,人家瞧不起你,你来骗我们的。自己本身做到了,大家没话说,一看,这是真的,对我们自己真有好处。真肯学,真的有成绩拿出来,感动人的事情很多。所以要如教奉行。「尽此一生,端守佛诲,终无懈怠,故云终身不怠」。知道父母之恩、知道老师之德,我们要孝养父母、我们要尊重老师,父母、老师教诫的一生都要遵守,都不能把它忘记,都要奉行。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憬兴曰:圣通佛僧」,佛是圣人,僧里头也有圣贤。「善,世出世法,是无上宝,故敬之」,在佛门里面称三宝。尊圣敬善,对好人好事尊敬、赞叹,如果有力量,随缘协助,把他的好事做得更好。「仁爱慈悲,博济众民,故云仁慈博爱」。用仁慈的心帮助广大的群众,哪些群众?在受苦受难的群众。今天我们放眼这个世界,哪个人不在受苦、不在受难?无论富贵贫贱日子都过得很辛苦,没有乐。无论是哪个行业,你能看到有快乐的人吗?为什么看不到一个快乐的?他不能放下烦恼、他不能放下业障,这就没办法了。

地位高,有烦恼!澳洲陆克文先生被选上总理,邀请我到堪培拉小聚。我们是老朋友,我去了,他在国会山庄招待我。跟我见面,端个大杯子,有这么大,可能比这个还大一点,咖啡,告诉我一天至少要喝五大杯。我吓一跳,为什么?提精神,事情太繁太多,没有办法。我给他开玩笑说,我说今天在这个世界,三百六十行,这中国古语,现在不止三百六十行,以前说这个行,各行各业,哪个行业最辛苦?我说现在这个社会,干你这个行业最辛苦,国家领导人,事情太多了,谁都要找你。我说干我这个行业是最快乐的。他现在辞掉了,我给他写一封信,希望他不要从政,来搞教育,培养底下一代人才。他是学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有意义!所以我叫他学释迦牟尼佛、学孔子,不去搞政治,搞教育,学圣人,圣贤事业,这个快乐。

中国古时候,真的,三百六十行,哪一行最让人羡慕的?做官。做官为什么被人羡慕?他有很高的地位,得到大众人的尊重,又有很好的待遇,养家活口没有问题。再最大的好处就是他没事情干,没有案子办,社会上个个都是好人,人人都干好事,所以他没案子办。一个月有三、五件案子就多了,你这个地方怎么有这么多事情!哪里像现在,现在一年到头办不完的案子,一天要处理几百件、几千件的案件,你怎么办?这个是事实现象。古时候为什么人都是那么样的守法?他从小就教好了。真的是社会上人人是好人,人干的事,事事都是好事。所以做官的很轻松,做官的人游山玩水,带着朋友,访问住在山上修道的这些出家人、道长,他们常常访问这些人。真自在!《四库全书》集部,集部是文章,诗词、文章,里面一半以上他们写的。你看,他有这种闲情逸致,去作诗、作词、画画、写字、写文章,没事干。所以从前做官好,人羡慕。现在这个做官,你磕头作揖请我去我都不干,要去竞选那更办不到,怎么能干这种傻事情?

所以我非常感激我的老师,章嘉大师,他就教我,劝我出家,教我学释迦牟尼佛。这个当然前面还有个底子,底子是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话我听了很动心,最高的享受。所以我出家之后,穿了这个衣服去见方老师。方老师一见:你真干了!我说是!你老人家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对,对,对!我出家只有他一个人赞成,非常赞叹,做对了,完全做对了。别的同事、朋友看到我这个样子,你怎么会走这个路子?都不懂。是不是走投无路了?可是二十年之后他们都明白了,跟我见面:你的路走对了!他看到我这么自在、这么样潇洒,云游世界,非常羡慕。所以,环境不一样了,社会风气变了,现在人都学坏了,人都学坏了,那做官是非常辛苦。

在乱世,孔子生在春秋,社会乱了,孟子,更乱了,孟子生在战国。在乱世,从事教学是最好的,要知足常乐,每天能吃饱、能穿得暖,有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矣,就非常快乐了。有学生,志同道合的在一起研究、学习,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学术不要中断,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现在科学技术发达,有利有弊,弊我们要回避,利我们要利用它。像媒体就是很好的工具,我们利用它来做远程教学。我们哪有能力去办一个学校?这个学校里头上千人、上万人,那个管理也是头痛,现在学生不听话。用远程教学多好,学生不在面前,而且可以遍及全世界,有志一同,知道这个时间,打开频道就能收到,全世界都能收到。这是古人享受不到的,这也是方先生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

所以,在这种时代过一个快乐人生,不容易!我们能够做到,快乐人生。每天跟佛菩萨在一起,展开经卷就跟佛菩萨在一起,展开传统文化的典籍,就是跟古圣先贤在一起,你说你多快乐、多自在。真正做到了「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你才能真正得到自在;如果你欲望多了,那很苦。这是佛法帮了我们大忙,让我们认识宇宙,让我们明了因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就非常知足,一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讲自己喜欢讲的经论。社会有些好事,随缘,随分随力,一点都不勉强。遇到我们能够做的,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尽心尽力多做一点好事,这里讲的,仁慈博爱。决定不勉强,佛教我们随缘不攀缘,不去找事情做。一切缘都具足了,我们可以随缘,好事情,于众生有利的。

于众生有利,于众生有大利,这就是如何回归到传统文化,如何让佛法再回归到教学。让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寺庙,这是佛无尽的慈悲,给我们做出榜样。不是他没有能力建,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佛当年在世,印度有十六大国王是释迦牟尼佛皈依弟子。这些人对老师都非常尊敬,老师要要个道场太容易了,不要。但是佛陀也很慈悲、也很随缘,这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家里很富有的,有花园、有别墅,请释迦牟尼佛到这里来讲讲经,佛也答应,也能够去住一个时期,讲一部经,讲完了走了,还给你。用现在的话说,主权是你的,佛有使用权,借用一段时期,几个月,一、二年。怎么样?让他的学生知道,这些楼台亭阁、这些花园别墅是有主的,不是佛的,你们别想继承,可以暂住。常住在哪里?还是山林树下,在野外,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所以佛灭度在树林里头,不在房子里头。告诉我们他舍干净了,全放下了。如果有个寺庙,没放下,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不能要,要了有麻烦,没有多干净。

所以,中国古时候的寺庙是国家的,皇上下命令,地方政府建造的,叫十方道场,不属于哪个人的。财产真的是国家的,这些出家人有使用权,国家也非常尊重你。经济自给自足,古时候寺院丛林都有田地,农耕的土地,都有山林。所以,出家人让农民来耕种,向他收租,将来长成这些粮食,寺庙里头分一部分。这个样子寺庙的经济非常稳定,它不化缘,它也不需要别人捐助,所以,修行人心是清净的,不攀缘。现在麻烦,现在没有收入,靠什么?靠香火、靠经忏佛事、靠法会,这个东西属于攀缘,你的心不能定下来。

所以,将来不但是佛教,我想到所有的宗教都要有恒产,这恒产就是土地,自己能耕种可以,不能耕种,交给农民。我们现在在做实验,实验成功了,跟大家做个好榜样。我在澳洲买了很多土地,大概有一千三百亩,英亩,一个英亩是六个中国亩,合中国是一万多亩。我们种农作物,自己不会种,请农民种,我们给工资给他,你做八个小时,这一天我给你多少钱。我们不用农药、不用化肥,照我们的方法,我们的田里面都放念佛机念佛号,他们看得也很奇怪,反正我给钱给你。去年我在澳洲第一次收成,小米一万三千多公斤,这个不错,我们除了自己吃的之外,到市场卖非常欢迎。为什么?真正是有机的,大家放心,吃得放心。卖掉的钱付给农民的这些还有多的,还有赚的。所以这个做成功了,道场的经济就会稳定了,我们要办什么事业,我们有多少钱能估计得到,这个方法好。所以,大众捐献给我们的钱,买土地,不搞别的,买土地发展农耕。今年种小米、种水稻、种小麦、种玉米、种花生、马铃薯这些可以做主食,水果、蔬菜样样都种。这是我们经济来源,我们可以不做经忏佛事,没有法会。我们的法会,春秋祭祀,祭祖宗、纪念祖师,我们做这个法会,报恩法会。平常道场讲经教学,培训弘法讲经的人才。

将来有这个缘分、有这个机缘,我们可以帮助各个不同宗教培养弘法人才,我们搞多元文化。净宗学院可以聘请各个不同宗教的老师,到这里来讲经教学。帮助宗教统统回归教育,对社会做出正面积极的贡献,大家就欢喜,不再说佛教是迷信,不再说佛教是骗人。这是我们真正要去做的,这都是属于仁慈博爱。憬兴法师说,圣通佛僧,善,世出世间统统都有,善是无上宝,所以要敬之,在佛法称三宝。「仁爱慈悲,博济众民,故云仁慈博爱,所谓博爱济众也」,一定要想到照顾大众。

全世界的人都关心今年十二月所说的马雅灾难预言,前年澳洲悉尼,有些科学家在那边集会,讨论这个问题。他们也邀请我,我没有去参加,我让我们的学院派了八个人去参加活动。同学们会后给我一份报告,第一天他们所讨论的是量子力学最新的发现,我们看了非常欢喜,科学跟大乘愈来愈接近了,这好事情。第二天专门讨论这个灾难问题,美国布莱登博士做了总结,告诉大家,希望地球上的居民能够觉悟、能够回头,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不但灾难可以化解,而且可以把地球带上更好的走向。这些完全都是正面的。

我们学院的同学打电话来问我,他说要不要准备一些,万一有灾难,要不要做准备?我说准备比不准备好,不管它有没有。他们做准备,准备干粮、准备水,饮水,准备一些药物,急救的药物,照明设备。还有怕大地震,大地震房屋会倒掉,最安全是帐篷。我就告诉他,帐篷不如蒙古包,蒙古包比帐篷好,冬天还能保暖。他们同意了,购买蒙古包。我说你买多少?他说准备一百人份,一个蒙古包住十个人,一百人买十个。我说你们要这样搞,真有灾难来,你们头几个就被人杀害了。他说为什么?人家抢你,人家没得吃的你有。他说那怎么办?多准备一点,你们这些人心量太小了。他说那多少?一千够不够?我说不够。那要准备多少?我说图文巴这个城十万人,我们至少要负担一万人,十分之一。我们要真有灾难,我们能够救一万人,这是对的。所以,你要准备粮食、口粮,要一万人的,饮水,这些救济的药物、照明,一切设备,蒙古包要买一千个,一个住十个人,一千个住一万人。到那个时候真有灾难,大家欢喜你、感恩你。我说你这么做就对了。积极在准备。量大福大,小心量不行,常常替别人着想,不要为自己。你为大众,大众会保护你;你要为你自己,大众不会照顾你,你一定会被人侵犯、掠夺,甚至于命都保不住。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