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0集)  2012/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4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一十七页,倒数第七行看起:

科题,「子三、恶逆罪极」,恶是十恶,逆是五逆,造作十恶五逆罪到极处。这种情形在过去不容易看见,有,很少,现在这个社会几乎到处都看见。我们来学这段经文,请看经文:

【各怀杀毒。恶气冥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

这是很严重的事情。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上」,就是上面这段经文,说明「从痴起瞋之过」,都是愚痴,愚痴是根本,瞋恚是地狱的业因,造这种罪业都堕地狱。「三恶业中,瞋业为地狱因。又云:一点瞋心火,能烧功德林」。这一句话意思相同,用字不一样,我们常常听说的,「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这个地方是一点瞋心火,能烧功德林,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功德很不容易修,心里头,你看这个地方的文字,一点,不多,一点瞋心火,功德林就烧掉了。跟一般人讲的一念瞋心起,一念也是很少,就火烧功德林。一念是心才动。功德,先要晓得功德是什么?功德是定慧,定慧成就的善行、善业是功德。如果没有定慧,修的善行善事是福德,福德不会烧掉,发再大的脾气,福报还是在。

脾气大的人修大福报,都落在修罗道、罗刹道。修罗、罗刹福报大,品德不好,没有德行有大福报,也不错了。可是修罗、罗刹命终之后决定堕地狱,为什么?他造的业太重,他伤害的人太多,决定堕地狱,所以这条路还是不能走。我们要学这个功夫,如何在任何逆缘(逆境、恶缘)之中,不起瞋恚心,自己真正能忍受得了,功德才能保全。如果这个人一生行善修持,临命终时最后一念是瞋恚,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为什么祖师大德教导我们送往生,一再嘱咐不要碰往生的人,甚至于他的床铺都不要碰,在他身边,离床铺远一点,他有感觉。碰他什么?他痛苦,痛苦就容易发脾气,生瞋恨心。这个时候一生瞋恨心,极乐世界去不了,到哪里?到地狱去。送往生的意义送错了,希望你送他到极乐世界,你把他送到地狱去,这样不如不送。所以这几句经文意思很深很广,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白。

下面说,「故心怀杀毒,残伤他命,恶气炽盛,从冥入冥」。故云『恶气冥冥』,这第二句。常常杀生的人,杀生,原因都是贪吃,吃众生肉。贪瞋痴叫三毒,杀生是瞋毒,所有一切病毒都离不开贪瞋痴。这是残伤他命,多半指动物,被他杀害恶气炽盛。被杀害的这些动物,这有情众生,它有没有怨恨?有。它会不会报复?肯定会报复。所以我们细心观察,吃肉的这些众生以人最为残忍。动物互相吞噉也只是当它饥饿的时候,狮子、虎、狼它吃饱的时候,对于周边的小动物,决定没有伤害的意思。我们在电视过去看「动物奇观」里面看到,所以人比动物互相残杀还要残忍。由此可知,动物是用什么心情来看人?人是最可怕的动物,不吃也要杀你。恶气是怨气,怨恨炽盛。现在这个大地上每天杀害的,陆地上走的、空中飞的、水里头游的,每天有多少?我记得有人给我提供一个资料,一年三千三百七十亿,一年,那差不多每天要一亿多杀害的。所以这个地球磁场不好,我们坐飞机飞到上空,看下面灰土土的,那怨气。

从冥入冥,冥是幽暗,无知妄为,下面是恶道,三途地狱。底下有解释冥冥,「又冥冥者幽暗也,无知也,暮夜也。所作皆妄,故云为妄兴事」。冥冥可以说是迷中入迷,愈迷愈深,迷了他造罪业,业必定有报。『为妄兴事』,兴起这些恶念,干这些恶事,妄统统都是虚妄,罪愈造愈深,于是『违逆天地』。这个注解里头说得好,「上不顺天心」,天神看不过去,下面也违背阎罗王的意思。阎罗王执行造作恶业的人,让他们在地狱受这些苦报,是不是阎罗王的意思?不是。我们现在完全晓得,地狱完全是自己不善业变现出来的,与阎罗王不相干,确确实实都是自作自受。天人,佛经上讲得清楚,什么人生天?在世间存的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造的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造上品十善,这是生天的因。所以天人慈悲,天人不喜欢看到杀生,杀生吃肉天人看不惯,不顺天心。阎罗王、鬼王也很慈悲,不忍心看到造作罪业这些人在地狱受罪,所以告诉地狱的人,你们所受的罪都是自作自受。地狱里所有一切状况,都是业力变现的,不是阎罗王在那里造的地狱,不是的。

「如是任意作恶」,故云『恣意』。「一旦罪恶满盈」,这叫『罪极』,有没有满盈的时候?有。罪恶满盈,底下说,「于是罪业牵引,则不待世寿终了,乃顿夺其命」。这句话一定要重视,罪业轻的是你的寿终(寿命到了)才论互相酬偿,造业极重的人,不到他的寿命终了,谁来夺他的命?都是冤亲债主。债主是讨债的,你夺取他的财物,他不甘心,一定要讨回来,这讨债的。你杀害这些众生,众生还不能夺你命,是因为你有福报,有福报就有守护神保佑你。你恶贯满盈的时候,这些守护神离开,索命的人就来了。

学佛的同学都知道,佛门里头有《慈悲三昧水忏》,你看看那个故事。悟达国师是个了不起的修行人,你就看他的传记,十四岁做沙弥就登台讲经,聪明、记忆好、悟性高。长大以后,皇上对他礼敬,封他为国师,这很年轻。皇上供养他一个沉香宝座,我们叫太师椅,这个太师椅是沉香雕的,沉香名贵,一点点你买的时候价钱都很高。这一个沉香宝座真的是宝,他接受,起了一点傲慢心,觉得自己有这样的荣耀,皇上对自己这么尊重,出家人当中没有超过他的,起了这么一点念头。这个念头一起护法神离开,真的,要命的人找上身,害了个人面疮,几乎送了命。毕竟是修行修得不错,有一个阿罗汉迦诺迦尊者帮他调解,对方答应了,离开。这才晓得前世的因果。

事情发生在汉朝,十世,他很难得,十世都出家,修行十世,所以做个国师也不是容易事情,十世修行累积的功德,有这么大的福报。这个冤家是被他杀的,不甘心等着报仇,他就有耐心等你十世。你修行得不错有护法神,他不敢贴近你;你哪一天有点过失,护法神走了,这个机会来了,他就入进来。你说这个多可怕,给我们学佛人很大的警惕,微微动一个不善的念头,你想想看,护法神都离开你。你有正念现前,护法神欢喜,尊重你,你不如法,他就走了。这些神他们不是感情用事,他完全是智慧。所以罪业牵引不等待你寿终,他就来要你命。现前在这个世间,有很多造作恶业,他还在世间,还继续在造,说明这个人过去生生世世修积的大福报,今天造这么重的业他还在享福。这种人如果是一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的福报还得了!来世肯定他不在人间,为什么?福报太大,人间没有这么大的福,他到天上去享天福了。

天上寿命长,四天王,欲界六层天这最低的一层,福报就不可思议。四王天一天,他们的一天人间五十年,他的寿命五百岁,单单从这点,你就看到他福报之大。长寿是福报里头的第一福。忉利天玉皇大帝,中国人所说的,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间一百年,寿命一千岁,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寿命一千岁,你就晓得,天上福报多大。所以人都喜欢生天,我们看世间许多宗教,他们终极的目标是生天,享天福,没有讲到出离六道轮回。出离六道只有佛教,佛教不是宗教,对这些情形了解得非常透彻,佛教终极的目标是回归自性,回归自性这叫做成佛。回归自性就是一切大圆满,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福报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

这冤家来夺命,『下入恶道』,就看他造的罪业,这种人死了,这叫非命,寿命并没有到就死了,夭折、横死这一类的。「恶道」,这是指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他们的去处。我们要晓得,晓得你就不会造恶业,过去造的我们要忏悔,忏除业障。忏悔的方法很多,一切方法都不如念佛,这点我特别要告诉同学们。乾隆时候慈云灌顶法师,这在中国佛教是个很出名的大德,他的著作等身,至少有五、六十种,我看过它的目录,《卍续藏》里面收入了二十多种。我过去曾经讲《观无量寿佛经》,讲这部经的时候参考他老人家的注解。他那个注解叫《观经直指》,注得好,里面有一句话非常重要,《直指》里面讲,世间人忏罪,造极重罪业,所有一切经教、忏法都没有办法忏除的,他说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他灭罪,这个方法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我们在他这里面才真正了解到,这个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超过一切善法。

这一部经佛教导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净宗法门是主张带业往生的,烦恼不要断,业障不要消,殊不知都在声声佛号里面,不知不觉的烦恼断了,业障消了,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古大德说「暗合道妙」,真实不虚,哪有不消业障、不断烦恼能成就的?原来这个法门断烦恼、消业障,是在念佛里头消掉的、断掉的,自己完全没有觉察到。我们从《观经直指》里面看到,回想到今天这部经,黄念老居士的集注,里面给我们说明,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与《观经直指》上讲到的完全相应。才知道念佛有这么大的好处,千经万论不如这一句佛号,谁肯相信?所以这个经叫易行难信之道,真难信。往生到极乐世界一切都圆满成就,尤其是一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现在我们相信,不再怀疑!过去总是有疑虑,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一般菩萨修无量劫还没到这个地步。念佛的人像第十八愿一样,临终一念十念也作阿惟越致菩萨。所以许多人看到这个经文,不相信,摇头,哪有这种道理?这叫真难信。

所以佛在经论处处提倡,黄念老引经论就有八十三种,古来祖师大德的注疏就一百一十种,为我们解释这部经,证实这部经功德不可思议。我们有缘遇到,要知道这个缘太难了,「百千万劫难遭遇」,你今天遇到了。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这一天我们也遇到了。遇到了要不认识,不知道珍惜,当面错过,那叫真可惜。遇不到是没有福分,遇到了不相信是没有智慧,必须有福分、有智慧你才能得受用,这个受用是真正肯放下万缘,一向专念。修行成就代表的人物,实在讲最殊胜的是一些阿公阿婆,表面看起来鲁钝、愚痴、没智慧。其实佛眼睛当中,他们的福慧太大了,为什么?他相信,他没有杂念。他什么都不需要学,就这一句佛号念到底,信心具足,愿心具足,这一句佛号也具足。

他们往生是自在往生,是不是命终?不是的。我有理由相信,如果这个阿公阿婆念到三年以上他还没走,那就是菩萨在世间示现。他功夫成就了随时可以走,随时可以走而不走,那不就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吗?天天在做这个样子让你每天看到,看你什么时候觉悟一下看明白了,这是菩萨示现在度众生的,我们会对他另眼看之,对他生起恭敬心,对他生起仰慕的心。回过头来看自己,我们学佛没有他这么真诚,没有他这么老实,没有他听话,没有他那么真干,样样不如他。他一天到晚没有第二句话,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于世间一切人事物,没有计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种人真菩萨在示现。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夺者强取也,使丧失也。顿然断其寿命」,这叫『顿夺其寿』。《嘉祥疏》解释「顿夺」,说的是「灭寿夺算」,本来他有八十岁的寿命,五十岁、六十岁就死了,这就是「顿夺其寿」。这种情形很多,都在我们眼前,我们稍稍留意,细心去观察你就见到,古时候有,现在更多。「又《净影疏》曰:痴故起瞋」,愚痴没智慧,对于世出世法理事、因果都不知道,都不相信,所以起瞋恨心。「共相残害,各怀杀毒,恶气窈冥,为妄事等」,愚痴,发脾气、瞋恚,共相残害就互相残害,跟他一起的人,必定是业报相同,善人、君子不会跟他们在一起,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贪瞋痴总是跟贪瞋痴的人在一起,所以恶气窈冥,为妄事等,所作所为都不合礼义,不顺人情。

继续又说「造罪之人,宿罪之力」,这是讲业因,他为什么会造这个恶业?过去生中,有不善的因、有不善的习气,带到这一生来,所以「自然招集非法恶缘」,跟前世是分不开的,这就生生世世冤冤相报。「随而与之,恣其作罪」,随他去造,现在不但随他去造,还要怂恿、鼓励他去造,希望他早一天罪达到满盈,到极处了,「顿夺令尽」。这些怂恿的、帮凶的都有罪业,「将入恶道,受苦无极」,这个将入就是带着他,谁带着他?无常小鬼。这是在他生病,在他临终的时候他见到,真有。早年我在台湾,台湾荣民医院住院组的组长,抗战期间我们同班同学,念初中时候。以后在台湾他在荣民医院服务当住院组长,那时候我学佛了,告诉我真有无常大鬼。医院里面的人都相信,医生、护士都相信,因为他常常看见。只要看见无常大鬼在病号门口,看见他,这个病人不出三天他就死亡,无常大鬼把他带走了。所以真的,这不是假的,带到恶道,受苦无极。

下面,「疏谓:世人因愚痴而生瞋心,相杀相害。心怀毒恶,唯作妄事。如是造罪之人,由其宿世罪恶之业力,种种恶缘自然相随」,恶因决定有恶缘跟着。「恣意作恶。待其恶贯满盈,果报显现,顿然夺尽其寿命,堕入三恶道。所受果报,无有穷极。欲出无期」,故云『无有出期』。这讲的都是事实真相,在眼前这个社会,如果我们心冷静,心地比较清净,你细心观察,统统在眼前就上演,在表演给我们看,我们的警觉心才生起来,这种游戏不能再玩下去,太痛苦、太可怕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世尊在大乘经上所讲的话,我们就相信了。我们能接受,真正要依教修行,决定不能造恶,造恶对我们往生决定产生障碍。不但不能造作,连念头都不能有,为什么?往生的时候是一念万德洪名。这桩事情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它养成习惯,养成念佛的习惯,不要有任何杂染扰乱,我们念佛念到清净心现前,就有把握了。

请看底下一段经文,「谕离恶劝修」,这里头有四段,第一个小段「离恶行善」

【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

这是普遍的劝导学佛的同学们,要止恶从善,求生净土。过去造的恶,已经造了没有关系,只要真正忏悔,后不再造,这是忏悔最重要的意义。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忏悔不必仪式,老人常说「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什么叫忏悔?知道错了后不再造,叫真忏悔。知道错了还常常造作,这叫不通忏悔,那个果报自己要承当。『若曹』,这是汉朝时候的话,现在就是你们,你们这些人,你们应当要『熟思计』,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深思熟虑,要多想想,『远离众恶』。佛门善恶的标准十善业道,杀盗淫、妄、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恶!要远离。『择其善者』,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这善。善者要奉行,恶者要远离,得真干才行,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六和敬,这是僧团。

世间善法也非常重要,因为善它是一体的。世间善法中国人也讲根本,根本戒,五常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义者循理,讲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合情、合理、合法,这叫义。礼是礼节,礼节必须遵守,一般讲规矩,人不守规矩,社会就乱了。智是理智,不能讲感情,感情里面的弊病很多,所以佛教给我们,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五常里面的智是理智。最后一个讲信,人言有信,在这五德里面信是基础,人要不讲信用,前面四个全都没有,信德是基础,今天连信都没有了。《左传》上讲「人弃常则妖兴」,人要是把仁义礼智信这五德都丢掉,都没有了,这个社会是什么?妖魔鬼怪。中国人把这五个字定作这是人必须遵守的,人跟禽兽不一样,人懂得这五德,力行五德。中国人的德目简单明了,综合四科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除去相同的只有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与善相应,要与不善远离;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我们要远离。不管别人,把自己管好,用十二个德目非常好。

不孝、不悌,不孝是不孝顺父母,不悌是不尊敬尊长,不仁是自私自利。没有义,人没有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人情事理。无廉无耻这都不必细说了,后面仁爱和平当然做不到。所以我们用这些标准来看今天的社会,得失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社会动乱,灾难频繁,是一切不善的心行所感召的。如果要社会恢复安定和平,得把这个找回来,非常重要,找回来问题就解决了。过去英国汤恩比所说的,「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我们就这一点浅显的认知,就能懂得汤恩比博士的意思。这个社会对于善者迷了,迷惑了,不善的思想、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在今天都看作是正常。把善行都看作不正常,善行都看之为那是封建时代,那是落伍的、旧的,现在要新的,新是什么?正是古人这些道德的反面。古时候的时代是太平盛世,是和谐幸福,今天这个没有了。今天人是唯利是图,父子没有亲,兄弟之间没有友爱,为争夺财产上法庭,太多太多了,几乎天天都可以看到这些信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要知道。下面这更深一层告诉我们: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世间人为什么造作罪业,还不就这四个字!迷在其中,不了解这事实真相。『爱欲荣华』是真有,世间人搞错了,错解了其义。《会疏》曰:荣华不可保,会者定离散」,会是聚会,聚会一定有散会的时候。「爱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看历史就非常明显,盛极一时到最后还是被毁灭,衰灭了,所以盛者必衰。「颠倒妄乐」,故『无可乐者』,你要看清楚、看明白,你才能把这些假相,假的幸福你才能放下。这种世间人所谓幸福,不知道那是在苦中作乐,不是真乐,是在麻醉自己,真正的乐他不知道。《论语.学而》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是真乐,世间人不懂。大乘有至乐,不但是真乐,是最高的快乐,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阿弥陀佛的世界称为极乐,这都是真实的,这种真乐是永恒不会失去的,会失去的不是真乐。

「彭际清曰:一切世人以欲为乐,不知是苦」,这一句话讲破了,欲是苦不是乐。「智者观之,唯苦无乐」,真正一个有智慧人,在他心目当中,这些人只是在受苦,他哪来的乐?「所以者何」,这下面略略加以解释,「以有为乐,无即是苦」。你的地位不能永远保持,你的财富也不能永远保持。在现前的社会里实实在在说,你的那些欲念完全没有保障,哪里会有乐!「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以得为乐,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以聚为乐,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以生为乐,灭即是苦,不知生者灭所因故」,举这几个例子,说明「众生所乐正是苦因」。你在造苦因,「必生苦果,故云无可乐者」,你乐从哪里来?

那真正的乐?真正乐不在外面,与外头境界不相干,自性里面有乐。自性乐的什么?自性乐的是智慧,智慧开了,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这乐。德能现前,这里头有真乐,永恒之乐。乐在什么地方?乐在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乐事;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世间乐事没有能跟这个相比,所以这是永恒的,它是不断的。如果这里头没有乐趣,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教学,他怎么能教得下去?他为什么要这样的精进、这样的认真?其实乐趣,我们中国古德也有这一句话说,「得天下英才而乐育之,人生一大乐事也」。得到一个真正好学的人,你教他,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把他教成就了,这个学生将来成人为家庭造福、为社会造福、为国家造福、为一切众生造福,你得这个快乐,没有能够相比的!佛法当中那更如是。

末后这段「劝生净土」

【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

这是快乐达到圆满了,注解里头说,「继劝精进,求生安乐国」,『安乐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得生彼国」,只要你能够生到极乐世界,末后这一句你就圆满了。「悉皆」,悉皆是个个都是,『智慧明达』,明是明了,达是通达,『功德殊胜』,下面说,「明者明了,达者通达」。这是人生第一乐事,为什么?世间众生苦,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惑来的。心里面迷惑,没有智慧,所以他对于一些事理看错、想错了,于是就做错、说错,这个错误感受的是苦报。他有智慧,他聪明,他没有一样不知道,所以他看法正确、想法正确不会做错事情。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利益众生的,利益众生是真正利益自己,这就是智慧。只知道利益自己不晓得利益别人,这就是蒙蔽、愚痴,这个事情一定要知道。

《净影疏》曰:智慧明达,得智胜也」,胜是殊胜,「功德殊胜,得福胜也。智福并胜,故劝世人,精勤求生」。智慧跟福报两个都殊胜,这是谁?这叫佛。你看佛弟子常常念三皈,「皈依佛,二足尊」,今天这个世间,对佛法不认识的人很多,遇到我们学佛,有时候会问到什么是佛?我们就用二足尊给他解释。佛是智慧圆满,福报圆满,这两种圆满就称之为佛,你要不要?如果你智慧圆满,福报圆满,就叫做成佛。这个解释正确没有说错,而且人喜欢听,很容易接受。如果用三种智、三种觉来解释,怕他听不懂,产生怀疑;要用最浅显,正是他所期望的,念念祈求的,原来就是佛,接引众生。学佛,学佛确实就是求这两样东西,求智慧、求福德,智慧殊胜、功德殊胜。功德一般人不懂,跟他讲也很难懂得,功德跟福德在事上是完全相同,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完全相同,只是用心不同,功德是用真心,福德是用妄心。

阿赖耶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妄心,也就是说,有分别、有执著、有起心动念,这是福德,这是妄心。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断恶修善,这是功德。功德跟自性相应,福德跟自性不相应,这是必须要搞清楚的。世间人修福德他乐意、他喜欢,修功德他不懂,也不容易做到。要用《金刚经》的话来说,具足四相就是福德,他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什么?有分别、有执著。破四相是功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断恶修善是功德。接引初机要简单、要扼要、要明白、要简短,让别人听到生欢喜心。所以智福并胜,故劝世人,精勤求生。人真的明白了,都想要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德。福德是福报跟功德,到哪里学?到净宗去修,净宗去修,你决定能得到。你要得到真正的圆满,那你要到极乐世界,真得到圆满。没有到极乐世界你能得人天福报,人天福报确确实实不能跟极乐世界的人相比,差远了,差太远了。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他的智慧、福报都超过大梵天王,超过摩酰首罗天王,往上那就可想而知。

最后佛劝诫我们,「勿亏经戒」,亏是亏欠,我们今天讲的对不起,不可以对不起经戒,经戒不容易遇到,要认真修学。请看经文:

【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这落后,注解里面说,「亏者,缺也」,欠缺;「负者,欠也。经指经教,戒指戒行。此处特劝持戒」,为什么?「以戒乃万行之基」。如果把戒丢了,学佛所得到的是佛学常识、佛学知识,不但与生死没关系,在我们这个世间,改善我们生活环境都做不到,所以,戒行太重要了。《了凡四训》里头,我们看了凡先生他的自述,他是依照云谷禅师的教诲断恶修善。云谷禅师用的教材是《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里面教人断恶修善,总共有一百九十多桩事情,那是基本的条目,告诉你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先要有能力辨别善恶,然后才能够断恶修善,真干!这人要发真心真干,感应立刻现前。我们从他的记载,他记载绝不是骗人的,他这四篇文章是留给他儿子的,自己一生断恶修善的经过,以及得到殊胜的感应。

第一年,明白了,发愿做三千桩好事,以报祖宗之德。愿一发他就真干,到第二年参加考试,孔先生算他第三名,他考取第一名。他三千桩好事做了多久才圆满?十年。你看他发心是真的,所做的善事并不是很多,第二年就起感应,信心就起来了,真的,不是假的,十年圆满做了一次回向。又发做三千桩好事的愿,断恶修善渐渐得心应手,四年就圆满。你看第一次十年,第二次发愿四年圆满,果报是愈来愈殊胜,真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命里头没有功名,功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学位,他命里头只有秀才。在中国过去举人、进士叫有功名,他没有举人、进士的命,他发愿求,真的考取举人,也考中进士。举人我记不得了,进士好像参加了三次才考中。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延寿二十一年。本来他做的官位不大,是个小县的县长、县令,结果这个升了宝坻的县令。宝坻县是直接归皇上管的,等于像现在直辖这个县市,这地位就高了,跟巡抚差不多了。这都是命里所没有的,从哪里来的?从持戒修善来的。

我们今天学佛,不真干不行,净宗我们持戒五个科目,好记。第一个是最高指导原则必须要记住的,净业三福,从哪里学起?从这学起。净业三福第一条,叫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把这条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孝亲尊师《弟子规》,不容易做;慈心不杀,这是讲因果,《感应篇》;有这两样基础,《十善业道》你才能做得到。为什么现在在家学佛,十善业道做不到,出家学佛沙弥律仪做不到,佛教为什么衰就衰在此地,这叫根本戒。佛经里面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以这个为标准,真正能做到,这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我说这是儒释道三个根,这三个根做不到,学佛,那天台大师所说的名字佛位,你说佛门弟子是名字弟子不是真的,有名无实。你要做到了,那真佛弟子,没有入门,第二福才入门。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小乘。那从这里我们就看到,古人受三皈是要善男子善女人才有资格受三皈,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能受持三皈,这有条件的。现在三皈五戒都是有名无实,三皈是佛门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不能不知道。学佛学什么?就学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的意思是觉正净。我们从《坛经》上看,六祖能大师在那个时候给人授三皈,已经不说佛法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六祖不说。六祖说什么?「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再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再给你解释。我们读了这个文,自然就想到为什么他这么做,六祖那个时代佛教传到中国,大概七百年,这个时间也不短,时间长了就愈传愈讹,变质了,大家对于佛法僧的意思都不懂。皈依佛,泥塑木雕的这是佛;皈依法,这经典是法;出家人是僧,错了,这个指导原则都指歪了。所以他不用这些名词,他用这些名词里头含义,大家就清楚,不至于迷信,不至于错解了。

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的意思。皈依佛是从迷惑颠倒回归觉悟,这叫皈依佛,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是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所以皈依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清净的意思,皈依自性清净心,这叫皈依僧,净而不染。这样一说大家就明白了,不至于犯过错。这是佛门,一入佛门老师就传授给你,最高的修学指导原则。学佛修行修什么?修觉而不迷,修正而不邪,修净而不染。外面事相上的三宝没关系,那叫住持三宝,它有起作用,起什么作用?提醒我们。我们看到佛像,马上就想到觉而不迷;看到书本,不一定是佛经,一看到书本的时候,就会想到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就想到净而不染。所以它起作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用什么方法达到觉正净?方法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我们今天用的方法就是净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用这个方法。

初学,我们具体说了四个方法落实净业三福,我们用的是十善业道,十善、六和敬、三学(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最后一个普贤十愿,我们能够把这个做到就很好了,如果是出家就加上《沙弥律仪》。我们跟蕅益大师学习,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没有比丘了;换句话说,没有真正的比丘,戒律就得不到。有一个得戒的方法,那就是修地藏菩萨占察法,用这个方法求佛菩萨证明你得戒,用占察轮相,这是蕅益大师提倡的。所以他自己受了三坛大戒之后,他把比丘戒退掉,一生持菩萨戒、沙弥戒,所以常常称菩萨戒沙弥。因为他称沙弥,他的弟子成时法师就不敢称沙弥,成时法师我们看他落款的题字,出家优婆塞,菩萨戒可以得戒的,菩萨戒出家优婆塞他这样称。在近代弘一大师也自称出家优婆塞,名符其实,不敢僭越,这都是留给我们后人做榜样,所以行门不能不重视。

『勿得随心』者,《涅槃经》云:常为心师,不为师心」。下面有解释,心就是理、就是性,真如本性,万法的理体。不为师心,下面解释,「盖师心自用,乃行人大失」,师心是什么?自以为是,不遵经教,固执自己的成见,自以为是,这是学者的大病。这个事情很难,但是它是真的,老师给我们讲解字字句句都有根据;没有根据,我自己想法是这样的,这不可以。特别是在教初学,像这个注解,黄念老给我们做了最好的典范,解释这个经每句都引经据典,不是自己的意思。一句经文引各种不同的经,祖师大德的注解,换句话说,他搜集这么多资料,提供我们自己做参考。显示什么?谦德,老居士谦虚不敢自以为是。引完之后,有几句话随顺着解释,说得更清楚、更明白。

「因此妄心,正是生死根本」,我们要师心自用,那就是「师此妄心,恰是认贼作子。煮砂作饭,何能得食。何况随心任性,妄作非为者耶」。这个过失就更重,但是今天这样的人太多了,所以学佛真不容易。《四十二章经》曰: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与这个意思完全相同。『在人后也』,「落后于他人」,这世尊在此地教诫我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