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七集)  2012/7/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3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零九页,最后一行看起:

【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这段经文是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不能有争执,这一点非常重要,无论是出家、在家,平时处世待人,要把争执放下。现在人口边上常讲的竞争,竞争可以说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竞争到激烈就变成斗争,斗争到激烈就变成战争。现在的战争是核武、生化,没有胜负,是同归于尽的。所以这是愚痴到极处。但是有时候人不能够忍受,原因是从很小很小事情起的动机,只要小能够忍,就不会出现灾难。我们看注解,念老在此地,为我们提供一些资料,给我们做参考。『或时心诤』,诤就是竞争的争,《一切经音义》解作讼」,诤讼,意思是一样的。《会疏》曰:人情平时虽无愤恨,违境忽生,不时鬪诤,故云或时」。或时,我们现在讲有时候会发生,不是一定的。在什么时候发生?两个人争执,意见不相同,谁也不服谁,这个时候就会发生。有智慧的人懂得让,什么叫忍让、谦让、礼让,都在这个时候用上了,只要用个让,问题立刻就化解。所以古圣先贤、诸佛菩萨,都教给我们修忍辱波罗蜜。中国古人很少讲争这个字,可是争这个字现在在全世界普遍用上了。

我曾经向一位美国的老教授请教,澳洲时候遇到的,这是一个资深的教授,在昆士兰教书。我向他请教,我说美国是不是从幼儿园就教竞争?他告诉我,是的。我说,一直到大学、研究所?没错。我说竞争再升级是什么?他没有想到我这个问法,当时他很震惊,不能回答。我告诉他,我说竞争升级就是斗争,斗争升级就是战争。这种思惟、这种理念,就是造成现前整个世界社会动乱、地球上灾难频繁的真正因素,教错了。我说在过去的中国,一百年前,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没有教小孩子竞争的,没听说过。我们童年,家里头教给我们,学校老师教给我们,都教我们让,没教我们争的,所以我们从小就没有争的这个概念。

我在学校念书,从来不跟任何同学竞争。考试,我父母对这个不关心,只要我年年升级,他们就很满意了。我了解父母的心态,所以我考试,算算我的分数有六十分,再多加个五分,六十五分,我就交卷。所以考试我总是第一个交卷。老师一看,我的题目没做完,为什么不做?分数够了,及格了。没有争的念头。小时候确实记忆力很强,所以学校的功课很容易应付。我听课是很注意,很用心听,听了就不温习了,应付考试足够。所以我的时间都在图书馆,去看我想看的书、欢喜看的书,我的常识比同学们都丰富,我看的东西很多。抗战胜利,我在南京,那时念初中三年级,我们班主任是我们的训导主任,他对我非常好。就问我,你为什么不要高一点分数?我就给老师说,老师,学校学这个东西在社会上用不上,所学非所用,我不用在这上下功夫。老师非常惊讶,他说那你到学校来干什么?到学校来学习,我学习的东西在图书馆,我要看我喜欢的东西。我喜欢那个功课,分数都很高,喜欢的。读喜欢读的书,干喜欢干的事,这个多快乐,没有人强迫我,也没有任何压力对我,我涉猎的范围就很大。

但是我有我的一个想法,好像有个中心的轴一样,不离开这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我这一生要为国家民族、要为人民做哪些好事,这是我的中心理念。各行各业很多,我选择一行,没有想到最后是走释迦牟尼佛的道路。好!释迦牟尼佛是教育,而且是义务教育,没有报酬的,义务教育,身心一点压力都没有。我真的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提升,最后提升到哲学。那是想到什么?再好的制度、方法,如果不是好人,就没有办法推动。所以到最后,大概在二十岁左右,就想到好人太重要了,这就走向哲学,得到方东美先生的帮助。

方老师告诉我,学哲学的人是最有爱心的人,没有爱心不能学哲学。没有想到他教给我,给我讲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讲的是佛经哲学,我们从这个地方认识了佛教。原本认为佛教是宗教、佛教是迷信,可是实际上让我们在表面上看到的佛教,你看寺院庵堂,真的是宗教、是迷信。所以老师告诉我,真正的佛经哲学现在不在寺庙。我说在哪里?在经教,经典里头。过去,二、三百年前,那时候佛经哲学在寺庙,这些出家人都有德行、有学问,他们真正是圣哲。现在出家人他不学了,只搞念经超度亡人,搞这个,为死人服务,不是为众生服务。所以告诉我这条路子,真正想学,到经典里面去找。跟方先生稍后,我就认识章嘉大师,这是个好老师、真善知识,指给我一条道路,叫我学释迦牟尼佛。第一部叫我读的书,是《释迦谱》《释迦方志》,唐朝时候人编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但是这个传记是经文里面搜集来的,都是经文的,经文里头有讲到释迦牟尼佛一生行谊,都把它抄出来、集中起来,用一个标题。读这个之后,了解释迦牟尼佛的生平,认识了佛教。

释迦是个非常慈悲的人,一生就一个目标,怎样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就这个目标。用什么方法?他终于了解了,苦从哪里来的?从迷惑来的,对于宇宙人生一切真相不了解,随着烦恼习气,这带来苦难;乐从哪里来?乐从觉悟来的。所以这个苦乐真实的受用,于富贵贫贱不相干。他终于搞清楚、搞明白了。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讲的果,因是什么?因是一定要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破迷就离苦,开悟就得乐。破迷开悟落实在教育,用教学做手段,达到这个目的。他一生就真干,身行言教。自己所明白的他全做到,然后教人,别人相信,自己率先做到。教人什么?教人做个好人。所以最初十二年,等于他办小学,这个小学叫普世教育,就等于说,这个地球上的居民都能离苦得乐,社会能安定和谐,人民能够幸福美满,以这个为目的。

我们发现,佛教里头没有神,它不是宗教,宗教一定有个造物主,不是的。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老师,有德行、有学问,肯教化别人,这么一个好老师。佛陀、菩萨、阿罗汉,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佛教的学位,像我们现在讲博士、硕士、学士,最高的学位是佛陀,第二个学位是菩萨,第三个学位是阿罗汉。这个学位有标准的,标准不在乎你念多少书,不在乎这个,标准是放下。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绝对是平等的,又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还得了吗?换句话说,每个众生都有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有圆满的德行,这能力;有圆满的相好,我们中国人讲福报,一点欠缺都没有。现在我们为什么变得这么苦?是因为我们有障碍,三种障碍,第一种叫无明烦恼,障碍了本性,第二种尘沙烦恼,第三种叫见思烦恼。这三大类烦恼如果你都放下了,你就成佛了,你全都恢复了。

所以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在黄梅参学,实际上就做义工,做苦工的,做了八个月,五祖的衣钵传给他。那个时候的祖师就是佛的代表,实际上就成佛了。什么条件祖师才把衣钵传给你?就是三种烦恼都放下了。只要放下,你的智慧就现前,你的能力就会现前,一切统统现前了这叫成佛,真的,不是假的。五祖在半夜三更召见他,跟他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把无明、尘沙、见思烦恼统统放下,这一放下就成佛。我们说能大师受教育,受正式讲课的教育,他的一生不过两个小时,他就毕业了。他的毕业论文就是说的二十个字,「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你看,他一说出来,五祖说行了,肯定了,毕业了。衣钵给他了,那就是毕业证书,就是第六代祖。这是个什么样的等级?他什么都没学过,他什么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他不认识字,你念给他听,他全懂,他能给你讲出来。这是佛法。佛法之外,世间法,孔子的书、老子的书,什么东西你念给他听,他都懂,他都能给你讲。这什么个道理?我们现在晓得了,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从自性里生的,你只要见了性,哪有不通的道理?所以要不要学?不需要学,放下就是。

我跟章嘉大师,头一天跟他见面,那是我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以前没有跟出家人往来过,第一次跟他见面。我也不知道他地位多高,不知道,把他当作老师看待。我见他的时候我二十六岁,他六十五岁,大我三十九岁,祖父辈的、爷爷辈的。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方东美先生告诉我佛法是哲学,佛经是属于高等哲学,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向他请教,在佛法里头有没有一个方法,能让我们很快就契入境界?我们着急,想学。我这句话问出来之后,他看着我,我也看着他,等他回答。没想到看了半个多钟点,他不说话。半个钟点之后说了一个字,有。我们就非常振奋起来,精神提起来,专听,专心倾听,他又不说了。大概六、七分钟之后,告诉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这种教学方法我第一次领教了,十几年之后我才真正明了这里头的道理。什么个道理?年轻人心浮气躁,提出一个问题,你心不定,讲了没用,耳边风,这个耳朵进去,那里出去了。他必须等到你整个把情绪定下来,他才告诉你。说了个有,我们又定不住了,精神提起来,那什么叫精神提起来了?叫妄念,又浮躁了,毛病又出来了。又有六、七分钟,叫你沉淀下来,再给你讲,有道理!这中国古老的教学方法高明,言语不多,你记住一辈子不会忘记,你印象深刻。

章嘉大师这个老人,行住坐卧都好像在定中,动作很慢,就像佛经上所说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你真能在他身上看出来。态度非常温和,佛经上讲的四摄六度,你都在看他一举一动,言谈之间都透露出来,叫人仰慕。你见到他,舍不得离开他,纵然一句话不说,你都很想跟他在一起,坐在一起,享受他的磁场。所以古人的教学方法,永远保持心平气和,没有浮躁,这样的人怎么会跟人起冲突?可是今天用这种方法来教学生,可能一个学生都没有,学生禁不起考验。这是真正道学的传授,是在定中。让我们真正认识,心浮气躁可以得一点知识,不能得学问,不能开智慧。智慧决定要通过戒定慧,戒是规矩,你得守规矩,这个规矩是恭敬,真诚、恭敬,又有耐心。去除浮躁的习气,你的六根在六尘境界上起作用自然生智慧,往往一桩事情,你看到,为什么别人没看到。

我出家之后,这些年在海外结的这些缘分,到底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缘分?偶然一个机会。我到台中,那个时候把工作辞掉,一心想学经教。讲经教学这一套是从台中李老师那里学来的,在台中先后住了十年。好像是我到台中第二年,台湾大学生学佛的这才开始,大学正式学校允许他们组织一个团体。晨曦学社,在台湾大学,领导他们的老师是周宣德先生。周老师跟李老师是好朋友,他到台中来访问,把这桩事情告诉李老师。李老师听到非常欢喜,认为高等知识分子学佛,可以告诉社会大众,佛法不是迷信。他们两个谈话那天我在座,我们听到很赞叹。

周先生离开之后,我跟老师报告,我说老师,这未必是一桩好事。老师很惊讶,你怎么说出这个话?这怎么不是好事?我告诉老师,我说古人讲的,先入为主,如果这个佛学社这些学生学佛,要是遇到一个对佛法不是真正透彻了解的,把他们误导了,将来谁能够把他纠正过来?老师听到这个话,表情就很严肃,说这是有道理。他问我,那怎么办?我就给他出主意,我们也办一个大专讲座。因为老师那时候办了个图书馆,慈光图书馆,慈光图书馆附设一个大专讲座。星期天,每个星期天上课,让台中附近的学生都可以来,来报名参加。我说我们培养一班,跟他们是同等的,他们可以开辩论会。老师就接受了,慈光大专佛学讲座。老师为这个事情找了我很多次,研究排哪些课程,请哪些老师,做得非常有成就。寒暑假,就开时间长一点的,两个星期到四个星期,全省各个大专学生都可以来,免费,吃住都供给。十几年,所以这里头的学生我都认识。以后道安法师在台北办一个大专佛学讲座,用中国佛教会的名义,请我去做总主讲,我在那里教了四年。

这两个讲座,十年当中我认识了将近一万学生。这些学生以后毕业出去,到海外留学,拿到学位之后在外面工作,都在海外生根了。所以我一出去之后,大家晓得,统统联合起来,你看我在全世界每个地方都有据点。偶然一句话,结下全世界弘法的缘分,要不是这个,谁认识我?没人认识。只是无意当中的一句话,这是什么?看到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这个问题以后有没有流弊。我当时在座的时候就想到这个问题,跟周老师不好讲,跟自己老师就可以谈谈这个问题,看老师的看法。缘是这么结的。这一结缘,缘的确很殊胜。

那个时候出家人出国,护照要经过佛教会来办理,佛教会是决定不给我办的,我自己心里有数。为什么?我的佛法是跟李老师学的,是居士,所以出家人对他有意见。那时候讽刺李老师,称他为四宝,佛教不是三宝吗,称他为四宝,四宝的学生。所以我在台湾每个寺庙,想去挂个单住一晚上都不行,都排斥、拒绝,走投无路,你说多痛苦。他怎么会给你办护照?那个时候我的护法,就是韩馆长,她是东北人,东北有一个好像世界道德会,她参加了这个组织。道德会在美国洛杉矶开全世界第三次代表大会,她请他们道德会的董事长聘我做顾问,我就跟他们这个队,道德会替我办护照,我的护照这么来的。不是佛教支持我的,佛教希望我不要离开台湾,封锁住。

我这护照办的时候也特别奇怪,这个团到洛杉矶去差不多四十多个人,我们拿着护照到美国大使馆去签证。护照发还给我们,那个领队的是旅行社的老板,他亲自领队,告诉我,他说你们两个人很特别,说我跟韩馆长,他说你们护照签的跟大家不一样。我说怎么不一样?我们怎么看也看不出来。他告诉我,你们两个人的护照是五年多次进出,他们的护照签证是三个月一次。我一看这样,这就方便了,五年随时可以到美国去,随时进出。我们不知道,我们也没有请求。他问我的时候,我说到美国开会。多久?半个月。他给我这样的护照,而且就是我跟韩馆长两个,其他的都没有,都是三个月一次。这是好像冥冥当中有这个缘分。

一到美国,同学们知道了,立刻就传遍了。在美国有三百多个同学,分住在各个大城市,都要邀我去逛一下。十个城市,一个城市讲一个星期就十个星期。从这之后,每年至少到美国去两次,做巡回讲演,包括加拿大,十几个地方。缘是这么结的。这个影响愈来愈广,美国的同学希望我在美国多住,最好拿个永久居留,拿个绿卡,避免签证的麻烦。十个同学,十个陪着我跟韩馆长,我们十二个人到移民局去办这个手续。在移民局拿的表格,在那里填,大概十几块钱的费用,填好之后我们就送去。送去,这个移民官拿到我们这个申请,他拿不定主意,大概德州移民可能是第一次看到出家人,他不知道出家人怎么办法。他就找资深的移民官,隔壁,两个人商量很久,不能决定,把他们的主管找来。

他主管一看到我们这些资料,申请的,他说他们这个,说我们这个案子不在美国移民条例之内,他说他这个可以立刻马上就办。所以我们就立刻拿个号码,要我们去排队,就办正式申请手续。手续只有十分钟,我说这比台湾报户口还简单。因为有人告诉我,有人等了七、八年都等不到,怎么我这个不到十分钟就拿到了,缘分太殊胜了。跟我们去的十个人都看呆了,不但没有见过,听都没有听说过。怎么一送件,人家还请律师,花多少钱,我们是自己办的、自己填的,立刻就拿到。十分钟,给我们一个临时的证件,告诉我,你可以在美国工作。那么简单,这是缘分。这样子我们就选择两个基地,一个在加州,一个在德州,在德州建了道场。

所以,什么都是缘分,广结善缘好。我给李老师这个建议,把台湾大专学佛的风气带动了。以后台湾,像佛光山、法鼓山,好几个地方都办大专佛学讲座。多替别人想,多替别人做事,自己才能够一帆风顺。结缘是李老师教的,一定要结法缘,法缘殊胜不是偶然的,要懂得结缘。

四摄法就是佛门的公共关系法,要会用,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任何一个人都不发生冲突,懂得忍、懂得让,知道这个世间梦幻泡影,不是真的,无论是顺境、逆境,都要用清净平等觉去应对。让决定有好处,让跟施是一个意思,布施,愈施愈多;让,愈让愈向上提升。有嫉妒障碍的他障碍不到,在国内能障碍,在海外他障碍不住,那个地方势力他达不到。最后,你看我们能走向联合国,跟联合国建立这个关系。昨天他们还问我,问我想不想用个人身分参加联合国的会员?还有这种事情,他们要替我办。我说我没这个兴趣,我说我想作客,不想作主,我是联合国的客人,我不参加它的会员。这都是一些好事情,能够帮助正法,对整个世界增长一分影响力,这好事情。

这种事情,「或时心诤」,我们常常见的,我们自己能克制,可是一般人克制不了,不肯让。因为这个就结怨了,引起往后冤冤相报,这决定的错误。我们学佛,在这方面要特别谨慎,特别是小的怨恨、小的不如意,一定要懂得让。有一方让,这个问题就化解了,决定不要去坚持。如果是个人名闻利养,那根本无所谓,我们相信命运,命里有的时候决定有,命里没有,求也求不到,命里有,愈让愈多。这是我们学佛真正得到最大的受用,就是忍让。一次大的忍让,就有大的提升,这在我一生当中大家都看到的,方方面面都提升了,好事!所以要从心地里头把那个争,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要真正把它拔掉,你在菩提道上才一帆风顺。特别是受到冤枉的时候、受到别人陷害的时候、受到别人侮辱的时候,一定要忍得住。这个什么?我们要把它看作考试,老师来考试,看看你功夫够不够?你通过就及格、就提升了,不能通过你就堕落了。要想到佛经上所说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只要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真的是好事。

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好事,他提升了,提前成佛。这个机会谁给他的?这国王给他的。国王真的是瞋恨心,但是菩萨是慈悲心,不但没有结怨,把这个事情化解了。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是暴君。忍辱仙人告诉他,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个得度的憍陈如尊者,证阿罗汉果,憍陈如尊者就是那个时候的歌利王。不但没有怨恨,双方都成就道业,这个好,这永远要记住,要学习。

「一时忽起相鬪与争讼之心,故云或时心诤」,这个情形有,在这个时候要特别提起智慧,决定不能争。要平时养成习惯,什么样的争端,到我这里来统统化解。争名,名给你,争利,利给你,总让你满意,争就化解了,我们自己决定没有损失。『恚怒』,「瞋恚忿怒也,乃三毒之一,一时瞋心,造成小恨」。这个小恨要不化解,麻烦很大,为什么?底下说,「但冤冤相报,无有已时」。这是真的,大家去读《安士全书》,前面一半《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自己说,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为了小不忍,犯了过错,跟这个冤家冤冤相报,愈报愈惨,愈报愈严重,最后还是遇到佛菩萨,帮他解决了。这些案例我们都要记住。「怨憎常会,互相杀害,愈演愈烈」,果报都在三途,都在地狱。「故云后世转剧,至成大怨」。括号里说,「如琉璃王为报宿怨,欲尽杀释种」。这个里头有一段故事,好像我们参考资料里头有这段,在《三藏法数》

这是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波斯匿王新绍王位,使臣求亲于迦毗罗国释种之家,时摩诃男婢生一女,颜貌端正,送与波斯匿王」。以后她生了一个小孩,名字叫流离,「及年八岁,与梵志子好苦」,好苦是梵志子的名字,到摩诃男家。这个时候,「迦毗罗国新起一讲堂,欲请如来于中供养,尔时流离太子往至讲堂,即升师子之座」「时诸释种」,释迦族的人,「见之」,骂他,这个小孩是奴婢所生的,怎么敢坐在当中。「于是出语梵志子好苦曰:此诸释种,捉我毁辱,乃至于此,我后绍王位时,汝当告我此事」。这是他受到侮辱,等到将来他继承王位,让他的周边人提醒他。流璃太子以后确实坐了王位,好苦把这个事情告诉他,「流离集兵往伐释种」。这是近因,近因是个缘,远因呢?远因在后头。有因没有缘不会起现行,不会发生问题,所以一定有远因、有近缘。

「佛告比丘」,这佛说的,「往昔之时」,这很久以前,「此罗阅城有捕鱼村,时世饥俭,彼村有池多鱼。时城中人,向于池中捕鱼食之。池中有二种鱼,一名麸,二名多舌,各怀报怨。时有一小儿在岸,见鱼跳而喜,以杖打彼鱼头。尔时罗阅人者,今释种是」,这是从前这个因,种下的因。麸鱼就是今天的琉璃王,多舌鱼就是梵志好苦,小孩就是释迦牟尼。前世的因缘,「故流离王杀释种也」。下面也有琉璃王的一个简单介绍。这就是说明,释迦族原来是一群渔夫,以打鱼为业的,琉璃王这一族就是池里头的鱼。当时把这些鱼杀来吃,结了这个仇。这一生又遇到这么小的事情,不是很严重的事情,辱骂这个王子,这是近因。近的缘、远因,因缘聚合。

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个事情,能不能救?不能救,业力不可思议。目犍连有神通,用他的钵装了五百个释迦族的人,送到天上,想避免这个灾难。佛就给大家讲,讲这段因缘,目犍连神通第一,让目犍连,你再去,去看看你的钵。结果他去看了,钵里头人都化成血水,这才知道定业不能避免,逃不掉的。释迦牟尼佛告诉他的族人逃亡、躲避,所以他这个家族一部分人逃到西藏,在后藏就定居下来,以后再没有回去。这个事情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释迦族的后人都在西藏,等于说佛教全到中国来了。在历史上有过这一次战争,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决定不能杀生。

今天有很多信息都讲有大灾难,我们怎样避免?几乎也是有同样的信息,多方面的信息,告诉我们三桩事情。第一个,要吃长素,不要吃众生肉。可见得这个灾难与杀业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要忏悔,不再吃众生肉。第二个,要有爱心,要能爱一切众生。第三个条件,要能镇静。灾难纵然来了,不害怕,不畏不惧,你能够度过这个灾难。如果灾难来了,恐怖,那我们相信,可能是被惊吓而死的人很多,被吓死了。所以一定要能够定住,心里头不惊不怖。我们学佛的人当然以念佛最好,不要去想这些事情,别去想灾难。佛在经上多少次教导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里头没有灾难,事上就没有灾难,法从心想生。心里面想佛,极乐世界会现前,佛菩萨会现前;想灾难,灾难也会现前,何必去想它?常常想灾难这是负面的意念,不好。我们要把负面的清除掉,有个正确的观念。正确观念,在佛法上让我们想十善、六和、六度、十愿,这是非常正面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头,我们常常想到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些都是纯正的念头,不会带来灾难。日常生活当中特别要留意的,有些小的冲突立刻化解,决定不能争。吃亏,好!记住,吃亏有福,肯吃亏的人会有福报,古人讲吃亏是福,很有道理,不跟任何人发生冲突。

我们再往下面看,『世间之事,更相患害』,指世间冤冤相报的事情,「互为祸害。既造业因,必结恶果,报应虽不立即显现于当时,故云虽不临时。但因果不虚,决当报偿于后世」。我在学佛早年,那个时候已经出来讲经了,讲《楞严经》,那也是一部大经。当时一个邬余庆老居士,浙江奉化人,在台湾也是个小企业,他是制造脚踏车的,有一个这样的工厂,生产脚踏车,老居士。每次讲经他都来,最早录音是他做的,他每次来都带个录音机,录音,不是录影。那个录音,从前最老的,箱子好大、好笨重,用盘带,胶卷转的那种带子,最早的,那时候我们都没有这个设备。他告诉我一个真正的故事,冤冤相报。

他有个朋友,在上海,他们都做生意的。抗战期间这个朋友是在一个轮船公司,其实轮船只有一条,只有一条船,老板是德国人。因为他做事情很负责,也很认真,老板很信任他,把这个公司交给他代管,他回国。回国之后就没有再回来,所以这个产业就变成他的了。他很会经营,以后又买了几艘船,这个公司就愈来愈大。以后结婚,也生了个儿子,儿子也很可爱,可是儿子不孝顺父母,很浪费,不知道爱惜物品,用钱更是浪费。有一天,好像是他过生日,请客大家吃饭,来贺喜的时候,他突然看到他这儿子面孔是他前头老板的面孔。他马上就想起来,是老板来投胎。他也很聪明,当众就宣布,所有产业是他儿子的,就转他儿子名下。这念头转得快,知道这是他的产业,就全部还给他。晓得什么?他是来讨债的。所以他的态度不孝顺,不孝顺父母,对于用钱方面,很大方,他不吝惜,很浪费就是了。这一下就觉悟了。

他说这是真的事情,他亲自,这是他的好朋友,遇到过这样的事情,真有讨债来的。你就晓得,你要杀人,杀人要偿命,他来索命,要来报仇;欠债他要来讨债,你得要还钱,这个事情决定不是假的。所以,我们在一生当中遇到这个事情,决定不能杀生,不但不能杀人,连动物都不能杀。不义之财决定不能取,有占便宜的念头都是盗心,都不可以。我们能忍一时,后福无穷。

我在前面跟大家报告,我以前老校长周邦道,晚年的时候做官,考选部的常务次长。公家给他们家里装电话,他的儿子,儿子跟我们同学,告诉我们,老先生除非是公事才用这个电话,私事不用公家的电话,他们巷口有公用电话。告诉他儿子,你们朋友打电话家里来可以,你们不可以打出去,你们要打出去的话,这是公家付钱,这个电话费是国家付的,不许可。公家配的有汽车,轿车给他,他上班公事用这个车,私事的时候他坐巴士。他儿子给我说,爸爸老顽固就顽固到这个样子,这是国家给你的,你当然可以用,哪个人不用?不用白不用。可是老先生就是这么固执,分得清清楚楚的,国家一滴汽油都不可以浪费,电话费,私人决定不能用公家的。大概到全世界找公务员,找不到一个像这样的。他儿女跟我们说。我就告诉他,爸爸是学佛的,懂得因果报应,他这样做,后福无穷,来生的果报殊胜。这是你们不知道,你们只看到眼前,你没有看到后来。老先生死了之后,如果不是念佛往生,决定生天道,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违背伦理道德,值得赞叹,值得欢喜。你们做儿女的也都沾光,这祖宗有德,他做得没错。

像这些事情,佛在此地提醒我们,『虽不临时』,因果不虚,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所以佛提醒我们『应急想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菩萨警觉性高,绝不造恶因,绝对没有恶念。别人毁谤我、侮辱我、欺负我,陷害我,都不能用恶意对他,总要想着这些全是误会,他对我们不了解,那是误会,绝对不可以有怨恨心,这问题根本就没有了。到他哪一天明白了,真正认识我们,自然就没有了。所以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常常反省自己,决定有因、有缘,绝对没有一桩事情是突发的。没有因缘突发的,没有。我们自己不懂事的时候,过去或者是今生,有意无意有得罪他的时候,有说错话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种下的因。今天别人这样对待我的,这是报。因是自己种的,报应该自己承受,不怨天、不尤人,这才是真正种大福报。特别是在现前的社会,佛在经上教给我们,「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做什么样的错事,都要想到这句经文,不要去责怪他,他没有受过伦理道德教育,没有受过佛法的教育。换句话说,做错事情是可以原谅的,他不知道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今天认为报复是正常的,我们要理解,就不会责怪他,也不会怨恨他,自己要做得更好,避免一切过失,这就对了。

底下一段,「谕舍恶修善」。这个里头有两小段,第一段,「生死自当」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这句句都是真话。「爱欲指情爱与贪欲」,一般人讲情执,对于情爱的执著非常严重。这四个字,情爱、贪欲,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古人说「爱不重不堕娑婆」,娑婆就是六道轮回。你怎么会到六道轮回来?就是爱、贪太重。还有一句话,是「念不一不生净土」,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要一心、要专注,不可以有妄念,不可以有杂念,一心专注他决定生净土。爱不重不堕娑婆,那就是说,爱我们一定把它淡化,情执要淡化。学佛要转爱缘为法缘,亲爱的人变成我们同参道友、变成同学,这样子好。我们在一起共修,目的地是同生极乐国,亲近阿弥陀佛,这就完全正确了。在这个世间互相照顾、互相勉励,要不断提升自己境界,决定要避免堕落。世间的东西应该要放下,生活所需一切随缘,有很好,没有也好,不要计较,不要放在心上,不要留恋这个世界,心心向往极乐世界。两个世界的比较,佛在这部经里头介绍得很清楚、很明白。

「世人举体沉溺于爱欲之中」,这个话说得不过分,「于是死此生彼,流转无穷」。我们从一些寺院有些放生的畜生,细心去观察,寺院放生这些畜生,多半都是寺院里头的修行人,他的爱欲没断,临终的时候堕到畜生道。前世毕竟还有一点念佛功夫,有这一点佛缘,这个畜生被寺院出家人收养。如果灵性高的,跟着出家人在一起修行。像谛闲法师所说的,他在年轻时,住在一个小庙,头陀寺。庙里头有一只公鸡,应该是个修行人,每天早晨起来报晓,叫醒大家上早课。那个时候寺庙没有钟,没有时钟,完全靠鸡叫,它来担任这个工作。大众念佛的时候,这个公鸡跟在后头,跟着大家一起绕佛念佛。有一天它寿命终了,它在大殿站在当中,眼睛看着佛,叫了三声,死了,站着死的。谛闲老法师把它处理的时候,当做出家人一样,把它火化。它修得不错,它那叫了三声,也许就是它念阿弥陀佛,它有灵性。古籍里头记这些事情记得很多,真的,不是假的。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我们用爱心来对待,可以跟这些畜生沟通。最近十几年我们这个事情做得很多,感应不可思议,确实有六道轮回。

「纵使眷属满堂,于生死之际,生是孤身来,死时独自去,无人相随,无人能代」。像这些话我们最好把它写出来,贴在很显著的地方,早晚都看看,提高我们的警觉,帮助我们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没有想破。真想破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还有什么放不下?放下就在眼前,不要等明天、不要等后天。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得自在。真正放下了,清净心念佛,平等心念佛,那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感应不可思议。我们看到念佛功夫成就,自在往生的,决定是真,不是假的。这些人做榜样给我们看,我们亲眼看见,亲耳所闻,这些都是佛菩萨大慈大悲的示现,增长我们的信心、愿心,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真相。

『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复指苦乐之果报,皆是自作自受,亦无有能替代者。憬兴云:自当,即自受也」。无论我们生活什么环境,都要有感恩的心,以报恩的心、感恩的心来对待一切万物。

下面一段,「六趣异途」

【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

每个人业力不一样。憬兴师说:「善变化即善趣报」,三善道,恶的变化就是三恶道。《会疏》云:今世虽善果,(所作)业因恶,则来世变招殃过」,现在虽然是恶报,可是所造的业因善,我们后生就化享福报,「千变万化,不可具述」「此则变化之又一解也」,这解释都解释得好。这一生我们得的善果,我们在人间享受富贵,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多的财富,这是今生现前享的善,这个善,善果,是过去生中修的。古人有言,四十岁之前,业因果报是受前世行业;四十岁之后,是自己这一生所造作的善恶果报,这个说法也说得很好。说法,勉励我们自己,断恶修善,改造命运。《了凡四训》就是非常明显改造成功的典范,为什么?因为命运是自己造的,命运没有掌握在别人手中,完全掌握在自己。过去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一生得富贵的果报。可是我们享福的时候,造的是什么因,这很重要。如果我们享福,造的是善因,来生善中之善,比这一生果报还要殊胜;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所造的因是恶的、不善的,这一生的福享尽了,来生就要受苦。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要把它想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于是我们就能够掌握来生来世。

现在我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无比殊胜的果报是成佛,成佛是智慧、福报的圆满。你看我们常常念三皈依,「皈依佛,二足尊」。二是什么?一个智慧,一个福报。足是满足。智慧圆满,福报圆满,这个人称作佛。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求的是什么?就是智慧跟福德,我别的不求,就求这两样东西。这两样东西就是两种享受,智慧是精神的享受,福德是物质的享受,两样都圆满,真正是福慧双修,没有缺陷了。

今天遇到这个佛法,遇到净宗,实实在在是大乘里面的大乘,无比的殊胜庄严,我们知道该走哪一条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对了。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好,在我们这个经本,实际上就是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菩提心。清净,阿罗汉的心;平等,菩萨的心;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佛的心。学佛就学这三种心,你要是得到了,就叫证果。清净心现前,证阿罗汉果;平等心现前,证菩萨果;觉心现前,证佛果,在经题上。证果之后得什么好处?清净平等觉是修因,果报是上半段,「大乘无量寿庄严」,果报。大乘是智慧,无量寿是福德。寿命是德里头的第一德,没有寿命,什么都落空了,所以寿命是第一德,无量寿。庄严是真善美慧。这本书里头所说的是什么,全在经题上。修净土,修净土的好处,修净土的因跟果,也在题上。

我们学到了一定要能落实,真学到了。怎么落实?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善恶的标准是利益众生,有利于众生的事业是善,有利于自己的事业就是恶。为什么?增长你的贪瞋痴慢,这就是恶,增长你的五欲、七情。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阿罗汉以上,身见破了,不再执著身是我。菩萨就非常明朗,菩萨认为什么是我?一切众生是我。利益一切众生,真正就是利益自己,自他不二,万法一体,他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大公无私,利用自己这个身体,这身体是假的不是真的,以假修真,用这个假身体来为一切众生服务,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真实功德。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做出最好的榜样,一生教学,没有一天空过。他在一生当中所遇到的,毁谤、嫉妒、障碍,甚至于有人陷害,世尊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我们要知道,要学习。我们今天遇到这些一点都不稀奇,如果我们遇不到,释迦牟尼佛何必做这个样子给我们看?惠能大师大彻大悟之后,大彻大悟就成佛了,还要到猎人队里头去避难十五年,不是短时间,等待机缘成熟才出来弘法利生。那个十五年是修忍辱波罗蜜,忍辱里头当然有定有慧,没有定慧怎么能忍?所以我们晓得,六祖接受衣钵之后,他就是修忍辱、禅定、般若;十五年之后出来,他修布施、持戒、忍辱,他修这个,都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

佛菩萨什么不能忍!我们有一点点小的都忍不过,这怎么行,怎么能成为佛菩萨的弟子?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起心动念就没有恶念,言语造作当然没有不善的行为。佛弟子都能依教奉行,我相信佛教会被社会大众普遍欢迎。今天人说我们是迷信,我们没有做出来,没有把释迦牟尼佛样子做出来,过失不在别人,在自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