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二集) 2012/7/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2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八百八十三页,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与《要解》之说,辞异而旨同。依信愿持名,他力大道,即得往生极乐。持名即是念实相。一超直入妙庄严路。如是之道,法尔自然」。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要解》蕅益大师这个说法,是很重要的开示,依信愿持名,完全要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这就是他力。念佛往生决定成佛,这是大道。持名就是念实相,这句话非常重要,为什么持名是念实相?这个理跟事都要清楚。那现在持名是不是念实相?不是的。什么人持名是念实相?我们看到那些阿公阿婆,他心里头只有一尊阿弥陀佛,口里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此之外,他确实没有妄念、没有杂念,一心专注,那是念实相。跟上上根人对于净宗法门理事、性相、因果完全通达明了,功夫是一样的。完全通达明了,他们念佛就跟阿公阿婆没有两样,阿公阿婆这是下愚,那上智,上智跟下愚成就是平等的。为什么?方法相同,信愿持名都没有杂念、都没有妄想。一般人念佛没有这个境界,他里头掺着有杂念、有妄想,这种人念佛不见得能往生。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不多,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学习这部经、这个集注,就是想把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什么时候真明白?彻底放下是真明白。没有彻底放下,自己一定要清楚,我还是没有搞明白。自己要承认才能改过、才能够提升,如果自以为是永远不能再提升,那就是大错。一超直入就是一向专念,妙庄严路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是之道,法尔自然,这个法尔自然是赞叹净宗法门,自自然然这一生当中成就往生。我们看到近代几个例子法尔自然,锅漏匠法尔自然,哈尔滨极乐寺的修无师法尔自然。旧金山在家的老太太(老居士),台南将军乡的也是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我们知道比较多一点,她只念佛三年,站着往生的。都是预知时至,而且她们很聪明,不告诉家人,家人晓得时,她已经走了,不告诉家人。告诉家人大概会要障碍,起障碍,不告诉,走得那么自然。这些例子都是给我们做见证的,让我们知道这桩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看底下一段,「行道和正」,这里头有三小段,第一段「观行无懈」。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无懈时。】
这段文念老这边有解释,「上文」,就是这段文,「显极乐会众殊胜功德」,极乐世界,也就是说一切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出入供养』,这一句见汉吴两种译本,「原文中尚有俱相随飞行,翻辈出入,供养无极」,还有这么多字。这个地方会集的,你看就四个字,意思都包括在里头,「出入供养」。出是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入是对本师阿弥陀佛的供养,叫出入供养。「盖指极乐国中诸菩萨、阿罗汉等」,等这里头有人天,菩萨实报土,阿罗汉方便土,这个等是人天凡圣同居土,这是把极乐世界这些菩萨全都包括。「其飞行十方」,实际上有没有飞行十方?比飞行还快,极乐世界的人想到哪个地方,念头他就到了。因为在那个境界里头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就是没有先后,前后没有;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是没有距离。时间、空间都不存在,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普兴供养,是修福」,普遍的他们去供养,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修福。
『观经行道』,「是修慧」,「观经」不是听经,听用耳,观用眼,也不是这个观的意思,这个观是智慧,也就是说闻经觉悟,是这个意思,所以这是修慧。「彼土圣众,于此福慧二种庄严,悉皆喜乐而愿久习」。可贵的是『久习』这两个字,长久他真干!把福慧用在什么地方?用在修福、修慧,用在供养、用在诚敬,「久习」就是长时薰修。虽然那个地方时间、空间没有了,时间、空间是从不相应行法里头变现出来。我们现在知道,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没有阿赖耶,都是转八识成四智,所以极乐世界没有变化,身是法性身,世界是法性土,法性身跟法性土都是不变的。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万物都是振动发生的,频率,这就是有生有灭。极乐世界一切万物不生不灭,没有波动的现象,所以也就没有时间跟空间,一念遍虚空法界。我们在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里面读到,《还源观》上明白告诉我们,宇宙从哪来,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所有的现象都是由于一念不觉。极乐世界它是一念觉,往生的人虽然不觉,到极乐世界就觉了,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的。
如果说是凡圣同居土不觉,他的烦恼习气没断,不能成为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叫不退转菩萨,不退转有三种,第一个是位不退,阿罗汉就证得了;第二个是行不退,三贤菩萨证得;第三个叫念不退,是法身菩萨证得。三种不退统统证得才叫阿惟越致菩萨,所以我们知道往生极乐世界,确实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虽然没有证得,但是佛力加持,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阿惟越致菩萨完全相同、相等。这是极乐世界殊胜无比,这也就是十方诸佛为什么赞叹。一个人要修到这个境界确实要无量劫,所以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凡夫一品烦恼没断,为什么能生?为什么一到极乐世界就变成阿惟越致?这是许许多多菩萨都不能接受,都不能够相信。这桩事情我们要知道,真正知道,才知道这个法门可贵,这个法门不容易遇到,遇到决定不能错过,错过了,叫真可惜!彼土圣众,于此福慧二种庄严,悉皆喜乐而愿久习。『喜乐』跟「久习」,我们都要非常认真来学习,这叫真精进。
下面接着说「才猛」,这句是赞叹法藏比丘因地所说的,「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这个意思。「才能勇猛」,这是因为有智慧,『才猛智慧』,意思就是「慧根猛利,才能超世」。在此地他所说的是极乐世界的大众,不是因地上对法藏菩萨的赞叹。这也是让我们看到,往生极乐世界这些人,我们特别注意的是什么?凡圣同居土的那些往生的人。为什么?我们生到极乐世界,可以说都是凡圣同居土,因为我们一品烦恼没断,全仗佛力。一生到极乐世界,也就像法藏因地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这太难得、太稀有了。阿弥陀佛真这样加持吗?我们相信是真的。这个世界真的跟一切诸佛刹土确实不一样,往生到极乐世界,让我们变得这么有智慧、这样有福报,这福德比福报更殊胜。
『心不中回』,「中回者中途退转」,极乐世界没有中途退转的,只有不断向上提升,而且提升的速度很快。「所以退转者,信念不坚,遇缘则退」,这是说我们这个世间人学道。极乐世界没有这些退缘,只有增上缘,没有让你退转的缘,极乐世界没有。你所见到阿弥陀佛,你所见到诸菩萨个个都是勇猛精进,在极乐世界看不到一个退转的,所以你不会起退转的念头。「极乐圣众,智慧猛利,断疑生信,坚固不动,如金刚山」。到那个地方,你已经见到阿弥陀佛,你还会退转吗?我们这个地方学佛,经上说得很好,特别是现在人,现在人喜欢怀疑,怀疑是现代人的时尚,都学会了,连小孩都学会怀疑。这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没有,小孩对于任何大人说的话都相信,从来没有怀疑;所以现在小孩聪明,都会怀疑。「故心不中回一往直前」,他没有后退的、没有退转的。
『意无懈时』,「懈者怠也。懈怠之因,愿不深故。愿不深切,行持无力,故时勤时懈,常自放逸」。这个现象,在我们这个地方修学的是普遍的现象,为什么他不能成就,进步很缓慢?在这就看到。所以佛在大乘经上讲,精进是菩萨唯一的善根,世间法的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菩萨的善根就是精进,精进的反面就是懈怠。这个地方的好处,这是我们要记到,懈怠,为什么会懈怠?愿不深;为什么会退转?信不坚固。没有深信,很容易退转,没有切愿就容易懈怠,这个我们常常要提起警惕。「故勇猛精进无有懈时」,极乐世界菩萨为什么能做到?那就是他们深信切愿。这个时候生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再也没有怀疑了。经典里面说的这些事,到极乐世界全见到了,不是听说,是你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接触到,所以信跟愿都不动摇。在这里头看的是一片精进庄严之相。
下面一段「中道自然」。
【外若迟缓。内独驶急。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自然严整。】
底下一段的头一句要移到这边来:
【检敛端直。】
这属于这一段的。『迟缓』,「迟者,迟徐」,徐是缓慢的意思,「安徐之义」。「缓者」,宽缓,「宽缓之义。故迟缓者即安闲沉稳而不紧张急燥」,有这个意思。『内独驶急』,「驶者疾速,急者紧急、急速」,外面迟缓,里面驶急,是指菩萨们表现在外面。「宽缓安闲,浑若无事。但其内心则精进不已,念念相继,心心无间,不令刹那失照,故云内独驶急」。这些都是功夫得力的相,我们要学就在日用平常之中,表现在外面若无其事,内里面信愿持名念念相续,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心心无间,这就是驶急。所谓一分一秒都不放过,这是精进的相,精进相在外面还看不到,这真正是所谓的功夫得力,功夫纯熟了。
不令刹那失照,什么叫失照?照就是明了,就是觉悟,这个意思是说,不令刹那迷惑,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如果这一念不是阿弥陀佛就失照了,为什么?迷了。这真精进!我们现在想想,是照住的时间长,还是失照的时间长?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的心在阿弥陀佛上有几许?心上失掉了阿弥陀佛那个时间有多长?两下一对比,我们自己心里就明白能不能往生。为什么一般念佛的人,念一辈子往生没把握?没有别的,心里头,这个事情要从心上讲,不从外面上讲,心上有佛的时间少,心上有杂事的时间多,所以没有把握。
为什么有人,像锅漏匠这样的人,这个人没有往生之前没人重视他,不认识字,现在讲没有文化。做锅漏匠这一行,谋生非常辛苦,这种生活可以说比讨饭稍微好一点,也几乎沦落到乞丐这个样子。比他差一点的乞丐,他跟乞丐也差不多,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人瞧得起他,他自己有严重的自卑感。这个人有善根,对他这个老朋友,谛闲法师是老朋友,从小在一个村庄上玩伴。看到他出家,出家生活过得很优裕,不像他那么苦,他很羡慕,自己实在太苦,决心跟他出家。谛闲法师在不得已的状况之下收了他,不能住寺庙,住寺庙至少你要参加早晚课诵,早晚课诵他没有能力。早晚课诵背不下来,你在寺庙无有立足之地,讲经说法是更不可能。所以把他放在乡下一个废弃的寺庙,没人住的破烂的小庙,让他去住。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就念这一句,这行,他学会了。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不分昼夜,什么时候念累了什么时候休息,休息好了立刻就接着念,他就这样念了三年。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老实、听话、真干就这六个字。三年的时间,他有这样殊胜的成就,这就是符合此地所说的,「外若迟缓,内独驶急」,他做到了,他真成功了。这个念念相继,心心无间,不令刹那失照,这就是内独驶急他做到了。
『容容虚空』,「容容者和同之义,不立异也」。容容是态度,跟什么人都能够和睦相处,也就是说没有对立。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万物,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心才能做得到。不执著就能和,不分别就能同,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如后汉《左雄传》」,有这么一句话,「容容多后福」。那我们就知道,佛教我们修福,教我们不分别、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的这个人有后福,斤斤计较的人没有后福,这是要学习的。现在经上讲「容容虚空」,这更殊胜,「指圣众之心和同于虚空」。和同于虚空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的心和于虚空,同于法界,颠倒过来讲也很好,同于虚空,和于法界。和于法界是跟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众生的本义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叫做众生。所以众生包括动物,包括植物,包括矿物、山河大地,同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没有一样不和。
和为贵,为什么会不和?有执著就不和,各人执著一端。为什么会执著?都以为现象是真的,不知道真相。所以只有佛菩萨知道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不执著,不但不执著,他不分别,甚至于不起心不动念,这才能够含容空有。「含容空有」是《妄尽还源观》上说的,心量多大,含虚空,含就是包含,他能够包含虚空;容是容纳,能够容纳万有,真不容易。中国谚语有所谓是「量大福大」,你有多大的福就看你有多大的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量大的人哪有没福报!我们平常观察一个人,这个人有没有福、有没有智慧,你看他的度量,你看他心里想的些什么?如果想的都是自己的,这量不大。如果想的是别人的,想的是社会的,想的是所有众生的,那个量大。这个福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修来的,自性里面所说的智慧德相,德相就是福。
「虚空无边际,故自心无边际。虚空无一物,故自心亦无物」,也无一物。「虚空以空无故,森罗万象十方刹土依空而生。虚空建立万物,故自心亦建立万物」。这些话全说的是事实真相,我们要知道,知道的时候得用上,怎么用上?心量拓开。确实大乘经上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都入这个境界,不入这个境界,不能见性,见性这个境界统统现前。「无一物故不落有边。容万物则不落空边。无一物而容万物,双照空有;容万物而无一物,则空有俱泯,从容中道」。所以经上讲的『适得其中』,「适者指洽合,得者指契会,中者指中道。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听忍和尚讲《金刚经》,就讲到这一句,他开悟、他见性。换句话说,这一句他完全明白,他那个时候的心就容万物,二边不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入了这个境界豁然大悟。他听老和尚讲经,听懂、听悟了,把这个所懂得的、悟得的境界说出来,说了二十个字,老和尚就跟他说,行了,衣钵就给他,叫他赶快走,免得嫉妒障碍。
两个人都不简单,这师徒,五祖看他八个月,惠能师也看五祖八个月,能大师到达开悟的边缘就差那么一点点,五祖把他点破,他就豁然大悟。一悟,遍法界虚空界性相、理事、因果没有一样不知道,全知全能。这什么原因?自性就是法尔如是,自性本来是这样的,这真心。修学大乘的人没有别的,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一桩事情、一回事情。但是方法没有一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实际上是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归纳为八万四千,八万四千就是无量法门,所以它没有一定的,佛无有定法可说,说法全是应机。惠能大师也就是差这么一点点,五祖忍和尚把他点破,他就大彻大悟,别人听听不懂,他开悟了。
能大师接受老和尚教诲是在半夜三更,只有他一个人,没人听见。可是以后法达禅师在曹溪去拜六祖,那是大庭广众之下,很多人,不是他一个人。六祖听法达禅师念《法华经》,法达是念《法华》三千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也是走到将悟未悟的边缘。三千部差不多要十年的时间,十年时间搞一样东西,这心定的,可贵在此地。叫他念,《法华经》二十八品,每品经文很长,是大经,他念到「方便品」第二品,六祖就告诉他,行了,这个经我全知道,不必再往下念。跟他讲《法华经》大意,就跟当年在方丈室里头,五祖跟他讲《金刚经》大意一样。这一讲法达开悟了,再礼拜傲慢习气没有了,真的明白。真明白为什么傲慢习气没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一句话他承认、肯定了,在佛面前还有什么傲慢的!惠能大师没有傲慢习气,法达开悟之后傲慢习气就没有了。烦恼习气断了他才能觉悟,带着傲慢习气是决定不能觉悟的。
这个地方无一物,容万物,这注解里头,这两句一定要晓得。无一物,不落有边,不执著有;容万物,不执著空,空有二边都不执著。空有二边都用上了,都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叫行中道,行中道是什么人?是菩萨。菩萨在这个世间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他行的是中道,也就是空有二边都不着,对人谦卑恭敬有礼,心里头干干净净。事上有,心里空,心里头无一物,外面表现的是容万物,跟一切万物和睦相处,从容中道。这经上说「适得其中」,适是什么?恰恰好,得是体会得,契会,中就是中道。二边不立,二边不离,全用上了,这才叫菩萨!所以跟《金刚经》上这个话是一个意思,《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无住,这叫中道。生心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生心。不住是什么?知道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了不可得,全是假的。
你认得它是假的,它就是真的,不认识它,它是假的,认识它它就是真的,为什么?认识它,它是实相。什么实相?无不相的实相。体,体是无相的实相,现相跟作用是无不相的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对于跟体上相应的,无一物,你看心地干净,一尘不染,于事相上相应的是包容万物。容万物,容前面说过和同,跟一切万物和睦、同体。万物它不知道,菩萨知道,同一个自性,都是自性所生所变之物。体就是自性,无二无别,体是真的不生不灭,相用是有生有灭,生灭即是不生灭,不生灭即是生灭,这就是法尔如是。这个意思很深,很深的道理、很深密的现象。但是今天阿赖耶的三细相,被量子力学家用科学仪器发现,观察到,他们的报告跟佛经上讲的完全相同。
可是佛没有这些精密仪器观察,佛怎么看到的?禅定当中看到的。禅定当中,时空维次没有了,他能够看到宇宙最初发生的状况,他能看到。最初发生状况在哪里?就在现前,因为时空没有了,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就在当下。时间、空间是个错觉,在相宗里面列入不相应行法,就是抽象概念,不是事实。真的这个我们要晓得,确确实实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给你讲真的,真的就是当下这一念。这一念不可得,说这一念,一念不见了,就是这一念。这一念灭了,下头一念又起来,底下这一念跟前面这一念相似,绝对不相同,找不到一个相同的。相同只有性体,自性的本体不生不灭,在净宗叫常寂光,这相同,体性、现象都相同。在实报土里面体同、相不同,余土亦复如是,余土是方便土、同居土,这个体是一,相不一。我们都搞清楚、都搞明白就不迷了,这叫觉者,觉者就是佛,就是菩萨。所以一定要晓得,无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无住,生心跟无住是同时的,这叫中道义。
『中表相应』。中是内心,表是表现在外面的,就是现象作用。「菩萨心契中道,得于中而形于外,故表里一如,自然相应,不必安排造作,而自然严整」。庄严整齐是自然的,所以极乐世界一切万物,没有人去设计、没有人去建造,完全是自然的。这个事情不好懂,可是例子也就在眼前,我们想想作梦,梦中的境界有什么人去设计?有什么人去建造?没有。佛告诉我们,这大千世界就是一场梦,我们知道梦中没有人建造、没有人建立,自然的。所以极乐世界也是自然的,而且无比的庄严,那是为什么?现在慢慢我们明白了,「境随心转」,真心现的是真实境界。极乐世界完全用真心没有妄心,所现的这些相纯净纯善,无比的庄严,那是从阿弥陀佛心中所现的。阿弥陀佛的心是什么?是十方诸佛刹土里面一切胜妙庄严,他心里是这个东西,不是自己想的。他到十方佛国土里都去参观,都去考察了,诸佛国土里头美好的全要,不善的统统不要。所以这个可以说是纯净纯善的心,法尔自然现出的形相,弥陀用这个形相来接引众生,来成就众生,做出最大的供养。所以阿弥陀佛是施主,我们到极乐世界是享他的福,是接受他的供养,他是大施主。我们什么都不要带去,那个地方一切现成,你说这个心量多大!
『自然严整』就是法尔如是,念老说,「自然严整」,一直到底下「无有忧思」这一大段,「其中菩萨种种妙德」,无有忧思还在后面。「皆因适得其中,而自然成就」,没有人设计,没有人去施工。「严整者,严肃整齐」,也是庄严整齐的意思,「指圣众之威仪」。『检敛端直』,就是严整的意思,严整的内容。所以「检敛端直」,应该在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以后再印时这个地方把它调整过来。
注解有三行,「检者检束,不使分散。敛者收敛。故检敛即经中耳目口鼻,皆当自端」,就是收敛的意思。「收听摄视,外绝诸缘之意」,这一句话就是世尊在楞严会上所说,「舍识用根」,像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我们一般人听,心都缘外面,向外攀缘,看缘外面的色相,听为缘外面的音声。现在菩萨告诉我们,我们收听不听外面,听里面,里面是什么?里面是性。外面是相,是形相、是作用;里面听,里面听自性。收听摄视,把听收回来,把看也收回来,看收回来,观世音菩萨用耳做代表,反闻,用眼反视,不缘外面的色相,缘里面的见性;耳,缘里面的闻性;鼻,缘里面的嗅性;舌,反闻里面的尝性。这就叫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就见性,也是见性的一个方法,观世音菩萨用这个方法。无上道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这个东西,佛没传到中国来,中国圣贤人也知道,孟子有一句话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句话说得好,学问之道没有别的,求其放心而已,就是此地收听摄视,外绝诸缘,就这个意思。孟子跟人家说的话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这叫收敛、检敛,约束自己,心不要往外面跑。那祖师大德有一句话教导我们,跟这个意思一样好懂,我们见闻觉知,看到外面境界相不要放在心上,就这个意思。不是叫你不看,不是叫你不听,不看不听做不到,看了怎么样?不要放在心上就没事。放在心上怎么样?放在心上你就有分别、有执著,不放在心上你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甚至于更高一层还没有起心动念,那就跟诸佛菩萨、法身大士一样的。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是智慧,心里怎么样?如如不动,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是大定,定跟慧同时起作用。
我们今天这个定慧不能同时起作用,我们见色闻声跟谁起作用?跟烦恼起作用。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我们跟这三个烦恼相应。要知道五根是中立的没有善恶,跟烦恼心所相应它就造业,造善恶业,心善就造善业,心恶就造恶业,它造业。如果不跟这个相应,跟法性相应就是佛菩萨,佛菩萨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心里头干干净净。清净平等觉是佛心,清净平等觉是法身菩萨的心,清净没有染污,平等没有分别,觉没有迷惑。你看看不是三善根吗?不染,无贪,不分别,无瞋,觉,无痴;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那是贪瞋痴。看我们六根起作用跟谁相应,跟清净平等觉相应是佛、是菩萨,跟贪瞋痴相应就造业了,痴是不觉,瞋是不平,染污是不清净,是贪。
所以佛常说,教导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一定要断。但是净宗不断也能往生,叫带业往生,净宗殊胜就殊胜在此地。但是这些事情,你要知道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假的总得要舍弃。现在还不行,习气太重了,已经养成习惯,丢不掉,但是要知道它是假的,它不是好东西。往生的时候得佛光加持,佛来接引先放光照你,接触佛光你的烦恼、业障就去了一大半,就消业。坐上莲花保证你产生蜕变,你在莲花里头就变化了,阿赖耶的相分这个肉身没有了,变成法性身;我们现前环境,这环境是阿赖耶的相分,也不见了;我们能够思惟想象的是阿赖耶的见分,统统转变了。这个转变不能不感谢阿弥陀佛,是本愿力变现的,本愿力最重要是第二十愿,二十愿末后一句,「皆作阿惟越致菩萨」。什么时候变的?就在莲花里头变的。莲花一开身体出现了,这个身相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端庄正直。「端直」,指外面身相的威仪,端正庄严;内是指心意,「心意之正直,是乃身心俱端」,这是严整的意思。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句,「咸为道慕」。要从:
【身心洁净。无有爱贪。】
从这看起:
【志愿安定。无增缺减。求道和正。不误倾邪。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咸为道慕。】
『身心洁净,无有爱贪』这一句,念老在注解里面说,「盖以契会中道」,空有二边都不着,这个时候中道的境界现前,这个境界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是自性的性体,色是现相,是从自性现出来的色相。自性能生能现,惠能大师告诉我们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生的是空,所生的是色,色代表物质、代表精神、代表自然现象,用这一个字做代表,它是自性变的,所以这些东西就是自性。自性的化身,它怎么不是自性!古人用黄金跟金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黄金能现相,我们给它造个佛像、造个人像,造出来了,相就是金,金就是相,分不开的,金能生能现。今天佛告诉我们,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森罗万象,都是自性所生所变,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性中有相,相中有性,你得要搞清楚。相是我们六根能够缘得到的,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够触得到,意能够想象能缘得到。可是性,六根缘不到,因为它不是物质现象,前五根缘不到;它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我们第六、第七、第八都缘不到,但是它永远不能够脱离,它是一不是二。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心经》上还有两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就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了。
「照破客尘,自然离爱」,这照破客尘,这万事万物都叫做客尘,用这两个字来形容,客是什么?不是主人,它是客人,在这里作客,旅游的,几天就走了。尘是尘土,尘土是什么?染污,所以它不是主人。你晓得它是临时来的,很快就离开了,你才自然离爱。爱代表是贪,你对它才不会有执著,或者我们说得更明显、粗一点,你对它不会有占有的念头,不会有控制的念头,这就对了。为什么?知道它是空的、是假的,自性不能占有,自性所现的一切现象也不能占有,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到。圆教初住菩萨明心见性,刚刚见性,见到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没有圆满。圆满的见性要到什么程度?一般大乘经上佛都说八地以上。这个意思就是说,八地以上的菩萨他见性,看到圆满了。
古大德有用月亮做比喻,初住菩萨看到月亮,什么时候月亮?月牙,大概是初二、初三看到月牙。八地菩萨看到是什么?八地菩萨看到大概十四的月亮,差不多快圆还没圆,很清楚。妙觉果位他看到的是满月,月圆满月。所以佛常常讲八地以上,你看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妙觉是圆满,妙觉好比是十五;八地到等觉这四个位次,大概十四的月亮。用这个比喻,我们印象比较深刻一点,见的是真月亮,不是假月亮。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叫分证即佛,分证就是不圆满,见到是真的不是假的。十法界里面的佛,也称之为佛,他所证得的是什么?天台大师讲的叫相似即佛。相似即佛是什么?不是真的。《楞严经》上有个比喻叫「捏目所见」,我们用一个指头按住我们的眼睛,就看到两个相。两个相里面一个是真的,一个还是幻相,这捏目所看的相,接近真不是真的,不是真佛,相似即佛。比这个更低一点、低一阶的,是「观行即佛」,观行即佛是什么?是真正在那里修,没见道,观行。观行好比什么?水中之月,我们看到池塘水里头有月亮,那比捏目看的还要假,叫观行。但是我们如果有观行这个功夫决定能往生,它属于什么?属于功夫成片。「名字即佛」是有名无实,尊称你是佛,你并不是真佛,假的,有名无实,名字即佛。这修行人在名字位中,是什么成就都没有,来生还是搞六道轮回。如果修一点善事,在三善道享福;如果造的罪业,还是要堕三途去受报,名字位中。天台大师这些比喻,比喻得很好。但是在理上讲理即佛,那佛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理即佛,从理上讲一切众生都是佛。
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人是众缘和合的,动物也是众缘和合的,植物也是众缘和合,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是众缘和合;换句话,就是统统是佛,一点都不错。《华严经》上有一句话,「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有情我们今天讲他有精神作用,也就是他有受想行识,非常明显,有感受。其实我们现在知道有情跟无情很难分,江本胜博士用水做实验,发现水有情,它会看、会听,懂得人的意思。美国修.蓝博士到这来看我,告诉我,这个桌子有情、墙壁有情,天花板也会看、会听,地板也会看、会听,懂得我们的意思。
只要是物质现象,因为物质跟精神是分不开的。科学家告诉我们微中子,大概是佛所讲的极微色,物质里头最小的,它里头有受想行识。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是物质现象,就是色,是物质现象。他说「形皆有识」,识是什么?受想行识。换句话说,那么小的一个物质,里头圆满具足了色受想行识。所以这一批科学家们,他们说近代这四百年,科学里面有个错误的概念,就是二分法,二分法讲错了。二分法是什么?把一切法分作二分,一个物理、一个心理,你看现在学校里面,物理学、心理学。这二分法错了,让我们研究的方向产生错误,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造成的灾难。实际上心跟物是一不是二,不能分,物里头有心、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里头有物质、有色,根本就没有办法分,它是一不是二。这些科学家还在搜集证据,来支持他这个学说,这个学说真的被接受、被承认了,那是科学界一个最大的革命。
所以他们提出这个新的概念,「以心控物」,我们的心可以控制物质现象。心能控制物质现象,这个事情就好办了,第一个我们身体有病,无论是什么样的病毒,不要用医药,用自己的意念可以让自己的身体恢复正常。所有疾病是不正常的念头产生的,端正心念身体就恢复健康,这是对我们人身有好处。第二个对环境,我们居住的环境,不可能有灾难,我们的心念正,一切灾难都不会发生。物质是听命于意念的,意念不善,就会有灾难发生。意念善,善是什么?没有贪念头、没有瞋恚、没有愚痴、没有傲慢、没有怀疑,什么灾难都没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自然的灾害,水灾贪心感应来的,贪感应水;火灾,火山爆发,地球温度上升,这是瞋恚;愚痴是风灾,傲慢是地震,怀疑是山崩地陷。现在这些现象统统都出现,说明居住在地球上的人,贪瞋痴慢疑太严重了。这是属于心理,只要一转过来,这个灾难就没有了。科学家教给我们的方法。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