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六集)  2012/7/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六十八页,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句:

「十波罗蜜,能摧十种烦恼,成十种真如。便证十地」。这几句话很重要,告诉我们这个法门的殊胜,能够帮助我们证得十地菩萨的果位。这境界就很高,所以这十种要认真学习。没有清楚的,没有听清楚要问。昨天我们发现一个问题,过去讲席当中很多次讲到「不断之无」,结果一问很多人都不知道。都听,没听清楚,没有听懂一定要问。所以学问、学问,要学着问。那要不问?不问,人家要不问你的话,永远不知道。这个是值得去反省的。听不懂的,确实不能够立刻提出问题,也得记下来,记下来告诉我,我下一次再把它讲清楚一点。一定要完全听懂,我们这个课就没有白上。听懂之后如何落实,那就叫修行。

清凉在《华严经》上为我们说了四个科目,第一个是相信。真听懂、听明白了,你才会真有信心。没有听懂,信心怎么建立?有了信心之后,要认真去求解,要彻底的明了,没有怀疑,然后落实到生活上,那叫行,那叫修行。修行,不是每天念经是修行、每天听经是修行,这不是的,这是解。念了之后、听了之后,怎样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这叫行。行是生活,我们的生活跟佛讲的相不相应?不相应,那错了,我们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有三方面,第一个是思想、念头,第二个是言语,第三个是行动,身口意,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行成熟了,从行当中证明我所解的、我所信的是真实不虚,这叫证。信解行证,这真正学到东西。所以一定要注意,不怕问,应该要问。

十波罗蜜,现在我们学第三,「羼提波罗蜜」。第三,「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实在,羼提就是忍的意思。佛教到中国来,这是翻译的大师们把这个忍下头加个辱,这特别对中国人说的。中国古时候的读书人常说,士,士就是读书人,「士可杀,不可辱」,杀头没关系,不在乎,不能够受侮辱,把这个辱比杀头看得还重。所以这个翻经的法师说:好,就用忍辱,辱都能忍,当然什么都能忍。所以用辱这个字加在这一条,是特别对中国人。你看中国的环境、中国的文化背景不相同,这就说明,翻经要懂得它的真正意思,翻得正确,这个地方人得利益,中国人为什么把辱看得这么重?既然看得这么重,就教你忍辱。

忍辱可度瞋恚。忍辱的反面就是瞋恚,这是严重的烦恼。瞋恚是什么?发脾气。瞋恚心一生,你看全身发热,火,瞋恚是火,脸上通红的,这火气上升,火烧功德林。功德难修,经年累月修习功德,一次脾气发了,全没有了,功德全没有了,所以叫火烧功德林,瞋恚之火把我们所修积的功德全都毁掉了。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清心寡欲,是功德。所以脾气一发,清净心没有了,平等心没有了,这功德没有了。福德没有关系,福德发脾气还在,功德发脾气就没有了。这个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要修忍辱波罗蜜,任何状况之下不发脾气。也就是说,功德在哪里?清净心是功德,平等心是功德,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保持清净平等心,就是功德。为什么?清净心生智慧,不生烦恼;清净心生功德,不造罪孽。清净平等就叫做功德,功德就是清净平等。

所以底下说,「他人加恼为辱」,这外头来的境界,别人毁谤你,别人羞辱你,别人陷害你,你生不生气?你生不生烦恼?因为这些事情生烦恼,这都叫侮辱。那对这个我们要能忍,于辱安忍,安是心平气和,不为外境所动摇,这安,没事,忍是忍受,「于辱安受」。这个事情很难,难在我们烦恼习气很重,自尊、好胜这个念头很强,不能容许别人伤害,这是辱的形象。最大的伤害,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的时候,在没有成佛之前修忍辱波罗蜜,在一段时期里头他以这个为主。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是外面加给你生烦恼最严重的一桩事情,没有比这个更严重,你能不能忍?释迦牟尼佛能忍,不但能忍,还感激他。释迦牟尼佛把这一桩事情当作他这个课程最后的考试,这个考试通过,他升级了,所以对老师感激,提升了。这提升是什么样子?贤劫千佛,这一段时间在这个世界有一千尊佛出世,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释迦牟尼佛原本排名是第五,因为忍辱波罗蜜的圆满,释迦佛提前了,提前成佛,变成贤劫第四尊佛,弥勒,第五尊佛。本来应该是弥勒在先,释迦在后,那现在释迦排在前面,弥勒菩萨排在后面,这个顺序的重新排列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忍辱波罗蜜圆满。好事,不是坏事。

我们要把忍辱这桩事情看作什么?这是真的断烦恼、消业障最殊胜的方法。这种境界来了,为什么?最容易引起你的烦恼、引起你的瞋恚,你不生烦恼、不起瞋恚,这就是功夫,这就考验禁得起,看你忍辱功夫到什么程度,对于你修学的境界决定提升。忍辱波罗蜜有功夫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提升品位。蕅益大师说得好,生到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完全是你功夫浅深差别。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让我们能忍?难忍能忍,没有不能忍的,境界现前会归阿弥陀佛。遇到这种情节,恭恭敬敬合掌,「南无阿弥陀佛」,消归在佛号上,一丝毫瞋恚的样子都没有,一丝毫瞋恚的念头都没有,这真正是修忍辱波罗蜜的菩萨,瞋恨心没有了。瞋恨心是根本烦恼,瞋恨里头有傲慢,傲慢里头有嫉妒,这些造无量无边的罪业。所以修行证果难,两大难关,第一个难关是贪心放不下,第二个难关是不能忍辱。这两关通过了,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没有什么大障碍,这两大障碍突破,其他障碍是小障碍。

「谓内心能安忍外所辱。经云:菩萨悉能忍受一切诸恶」,这一句话要记住。一切诸恶,诸是多的意思,众也是多的意思,忍受一切众恶,不管是什么恶心、恶念、恶行,我们遇到了,统统能够忍受。最好遇到的时候把它消归自性,自性就是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把这个问题化解了。一切诸恶遇到阿弥陀佛,都没有了,烟消云散。这要懂得观想。为什么你能做到?那就是一切诸法真相是不断之无。无是什么?《般若经》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恶法,这一切诸法都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用一个字来讲,就是无。你的心就平了,你的心就清净、就定了,不会受外面境界相所动摇,这个就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把这些问题完全化解、克服了。念佛三昧生智慧,不生烦恼。经云:菩萨悉能忍受一切诸恶,「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摇动,是名羼提波罗蜜」

忍辱有三种,第一种,「耐怨害忍」。怨是委屈、冤枉,外人捏造事实来陷害,我们遇到了,要忍。这个文字上说,「谓若遇怨憎毒害,安然忍耐,无返报心」。学佛的同学一定要学,这是大乘的根本戒。我们是凡夫,没有神通,不知道前世的事情。那个人毁谤我、陷害我,他为什么不去毁谤他、陷害他,为什么专对我来?他认识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对我一个?一定有原因。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冤冤相报,我过去曾经害他,今天遇到了,他来害我,一报还一报。你要搞清楚了,笑一笑就了之,为什么?这笔帐消了、帐了了,再转过头来,见面就是好朋友,没有那种怨恨心,消掉了。这是一种。另外一种,菩萨修行要遇到考题。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故意来找麻烦,「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么来考试你的,看你能不能通过?不能通过就淘汰掉了;要能通过的话,下面有重任,重要的使命交给你。这是上天选拔人才考试的手段,看你能不能通过,能通过,被选中了。都是好事,没有一样是坏事。

所以人头脑要冷静,遇到外面境界要不为它所动,你才会看清楚、看明白,你处置的方法是智慧、是功德。方法恰当是功。自己怨结化解,境界提升了,这不就是功德吗?所以,无论在人事环境当中受到什么样的委屈,不可以有报复的念头,不可以有怨恨的念头,要心平气和,你立刻就感觉到,你境界提升了,你修学真有进步。以前不能忍,小小不如意就动肝火;现在能忍,大的怨恨都可以不计较,都能够原谅别人。自己认真去反省,别人说我的过失,有则改之,感谢他提醒我,我改过自新。没有?没有,他冤枉我,也不必追究,提醒我绝不会犯这个过错。

所以对于毁谤、羞辱、陷害的人,都抱一种感恩的心。菩萨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这个多好。把这种样子做出来,让社会大家看到,这就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这是用身教,我做出样子,告诉大家忍辱是德行,是应该要修学的,我认真在修。你看修这个,对自己身心清净、身心健康、幸福快乐,从这来的。一有怨恨、一有对立、一有报复,戾气就现前,那叫业障现前。想尽方法来报复,到最后是两败俱伤。如果对方也不服,这个怨恨就变成生生世世冤冤相报,那又何必!这个事情因果里面多,历史上有好多例子。大乘佛法告诉我们,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一体还有什么报复?这三毒烦恼是自己害自己,必须要把它断掉。三毒是贪瞋痴,忍辱能断贪瞋。

第二种是「安受苦忍」,苦是我们自己造的不善业所感召的。这个地方、这里说如果遇到水灾、火灾,刀杖多半是指战争,水火现在认为是自然灾害,刀兵这是人祸。天灾、人祸,我们一生当中都经历过,而且经历时间很长。中国跟日本有八年抗战,非常辛苦,我们正好碰到,抗战爆发那一年我十一岁,抗战结束我十九岁,在苦难当中长成。这些灾难,「恬然忍受」,知道这是共业、别业,大环境是共业,个人的生活际遇是别业。总而言之,遇到这些灾变,心要清净,心要定。乱世,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容易现前,现前就会造业,造业当然有果报,果报都是不善的。纵然眼前得一点小名小利,我们要想到将来的因果。有这种警觉心,好!不敢为非作歹,纵然做的是不善的,自己会收敛,自己有分寸,不敢造大恶。这是受苦,受苦受难要知道忍。

第三类的,这是对于学佛,佛法的理太深、太微细了,修学的时间要很长,如果没有耐心,不会成就。即使是净宗这个法门,这个法门说起来容易,实在不容易。真信、真愿,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几个人真正能做到?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句话,真正把这句话做到了,不是容易事;真做到了,这个人肯定往生,不但往生,肯定是上辈往生。凭什么?凭他能收摄六根,净念相继,就凭这个。这是什么人的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可是往往愚夫愚妇也能做到。在智慧见解上,他比不上上上根人,差太远了,但是在修行功夫上,居然是一样的。上上根人也是真信、切愿,真信切愿就是发菩提心,一向念佛,专念阿弥陀佛。这个阿公阿婆他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他也是真信切愿,他也专心念佛,在方法上跟上上根人没有两样,完全相同,所以他们的果报相同,不可以轻视。那些下下根人,确实在这个人世间没有人瞧得起他,可是他的成就,一般人决定无法跟他相比。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谛察法忍」,谛是真实,察是观察,认真观察一切世出世间法,要有耐心去学习。这个忍是耐心,长时间去薰修。这底下解释,「谓谛审诸法,体性虚幻,而本无生灭」,这三句意思很深,唯有上上根人他懂得,他在一切诸法里头如如不动,也就是他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四句要缩成一句,就是不断之无。诸法实相他了解,所以能够在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就是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这叫法忍,如如不动,这个人决定成就!那不能忍的人?今天听说这个人的法门好,想学,明天又有一个人说那个人的法比这个人更好,他又放弃了,再去学。这个人会不会成就?不会,心里头没有主意。古人说墙头上的草,随着风两面倒,这是说心行不定,犹豫不决。那要怎么办?听经。这就是印光大师一生教人,教学佛的人,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有经典做依据。离开经典,你怎么修?净宗所依靠的经典五经一论,五经一论要真的通达。

念佛的方法很多,祖师大德给我们讲一百种方法,那是归纳,实际上太多了,你看《华严经》就晓得。《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第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为善财童子讲了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不是数字,二十一是密宗的表法,代表大圆满。那个大圆满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就是无量法门。二十一种念佛法门就是说明,不仅是释迦如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经论,统统都回归到净土,也就是净土这一门包括所有一切法门。然后再告诉你,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包括净宗所有一切法门。净宗包括无量法门,名号又包括了净宗一切法门,你听听这味道。你掌握了这一句名号,就是掌握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你还能动摇吗?你真正把这些理事都搞通、搞明白了,你的信心才叫真信、才叫坚信,永远不会动摇,你往生才有把握!

《观无量寿佛经》专讲净宗的理论跟修学的方法。净宗的理论建立在「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基础上,决定没错。因为你本来是佛,现在又想作佛,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方法说了十六种,十六大类,每一类里头都无量无边。这十六类里头,有十四类属于观想,观想是大乘法修学最主要的方法。除这十四种之外,有一种叫观像,有一种叫持名,持名放在最后。放在最后的意思,是说明方法里头最重要的方法,摆在最后。古代的文艺表演,最后的节目,是今天排出去所有节目的精华,放在最后,叫压轴戏。为什么?最好的摆在后面,让人家来观看的一定看完,他不至于中途就走。中途走怎么?好的没看到,这好的摆在最后。所以会看戏的人,他就看最后,那一场戏快演他才进场,他前面不看。那是什么?那是行家,内行人。

净宗的方法,修行方法,压轴的是持名念佛,不是观想,也不是观像。这一个法门普被三根,利钝全收,不可思议。诸佛如来对于阿弥陀佛的赞叹,称他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他提出持名念佛的方法,太妙了!这一句名号含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圆满的大法,可惜没人知道!我们学佛,学了十几、二十年才知道有这回事情,虽知道,信心不深。加上这些年来不断提升,这一次讲《无量寿经》是第十二遍,对于名号功德才确实有一些深刻的印象,没有丝毫怀疑,知道这是宝,法宝!一切法宝当中无上的法宝,就是一句名号。执持名号,没有一个不往生。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成佛的。

无上成佛之道,专念阿弥陀佛,我们这一生能遇到,多幸运、多难得!遇到了,要是把这个经典疏忽了、念佛疏忽了,真可惜!确确实实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无量劫来稀有难逢,我们遇到了,我们逢到了,换句话说,我们在这一生成佛的机会有了。那关键,我们认不认识它,能不能把它抓住,这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不能说我们没有善根福德因缘,没有,你听不到,你这一生学佛,你遇不到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你遇不到。纵然遇到,你没有重视它,你没有认真去学习,就是你不理解它,这都是遇到等于没有遇到,可惜!遇到,真正理解,真正明了,你决定生信心,你决定肯发愿,你决定在一生当中成就,你的问题解决了。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没有办法把自己提升像诸佛菩萨一样的境界,这一生遇到这部经、遇到这部注解,认真学习,这个机缘就具足了。修学过程当中,自自然然什么境界都能忍,在境界里学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在这个世间随缘妙用,为众生做出最好的修行榜样,特别是弥陀弟子的榜样。这是忍辱度的三个行门。

我们再看第四,「毗梨耶波罗蜜,梵语毗梨耶」,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精进」,可以度懈怠。懈怠也是最严重的烦恼,人有懈怠懒散,他不能成就。所以,「练心于法曰精,精心务达名进」。这是解释精进两个字。精,简单的说,纯而不杂。我们在佛法当中练心。法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我们在这里只取一门,这就叫精,我取其精华。佛法在中国分八个宗派,大乘,中国没有小乘,在日本有十三个宗派,我选择这一宗来修,这是精。一宗里头还有派,派别也很多,这些派别里头我选一派,那叫精中之精。这一派里面还分,譬如说大乘里面我们选净土宗,这是精;净土宗里面我们选《无量寿经》,这就精中之精;《无量寿经》现在有九种版本,我在这九种版本里头选择夏莲居的会集本,那就是精中精又精。我守住这个法门,我专门学习这个法门,其他的我统统放下,这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勤修善法,心无懈怠」。这真精进,这个精进的速度就太快了,你走的是直路,没有拐弯。这就是告诉我们一门,只学一门,专修。这一门里面还好,现在还没有出第二种,夏老的会集本现在注解只有一种,黄念祖老居士的注子,如果将来还有别人注解,那里头又分了。譬如《弥陀经》《弥陀经》注解有很多,依哪一个注解就是又成立一个法门。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是《弥陀经》注解里头三个代表。《弥陀经》古今注解几十家之多,你学哪一家?愈分愈细。所以我们学习注解,年轻的时候,老师知道,教我们要以古注为主,不能用今注。为什么?古注,这些祖师大德可以说决定是有修有证,都是证果的人,才敢著书立说。这些著作流传给后世,经过多少人眼目,这些看的人都肯定这个注子没有错误。今人的东西没有经过考验,有没有错误我们不知道。古人的东西经过千百年的检验,那些读者都是检验,可靠。新产品没有经过检验,靠不住。这是老师教我们选古注的理由,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

尤其是现在,今人注解,第一个,他们的定力没有古人深厚,他们的智慧没有古人那么深广。为什么?智慧是从定里生出来的,这不是知识。今人所学的是知识,不是智慧。今人东西从哪里来?广学多闻,他看的东西多、读的东西多、记的东西多;换句话说,他的知识面很丰富,他搞的是这个,他没有智慧。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这个我们一定要分清楚。佛经,中国传统儒释道这三家的典籍是智慧,不是知识。不能把它看作知识,看作知识就搞错了,真东西你学不到,你学了之后能说能讲,你得不到受用;智慧,能说能讲,能得受用,不一样。智慧决定是从戒定慧来的,今天一些专家学者没有戒、没有定,哪来的智慧!

智慧是个什么样子?你读读《坛经》就知道了。多念几遍,念个二、三十遍,你慢慢去回味,智慧是什么样子。首先你会想到,惠能这个人是个普通的人。这个人命也很苦,很小父亲就过世,好不容易母亲把他带大。我们相信他二十四岁的时候,母亲也不过是五、六十岁,母子相依为命,生活靠苦力,每天上山去砍柴,挑到城里面去卖。一担柴很便宜,那个时候还用铜板。三个铜板,我记得很清楚,是一分钱,一毛钱是三十个铜板,一块钱是三百个铜板。但那铜板很值钱,小时候我们上学,母亲给一个铜板,上学去就能买一根油条、一个烧饼,一杯水,你看早餐就解决了,一个铜板。一担柴火很便宜,也不过就是十几个铜板而已,不到一毛钱,一毛钱三十个铜板。但是他一家两口,十个铜板一天生活费用就够了。抗战时候,那个时候的生活,但是很辛苦。

缘得偶然的,他那一天的柴卖给一个客栈。客栈是旅馆一样,规模很小,一个客栈只有几个房间,有五、六个房间就不错了。客栈里面听到有人念《金刚经》。他站在窗口,那个时候的窗户纸糊的,没有玻璃,纸糊的窗户,听得很有味道。等他念完,他就敲门。里头人把门一开,看到这个年轻人。跟他讲,你刚才念的是什么?很有味道。他说我刚才念的《金刚经》。他把他听的那一段,他体会到的意思讲给他听。这个居士感到非常惊讶,当然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你干什么事业?有没有读过书?有没有学过佛?问他。他什么都没有,居然能听得懂《金刚经》,能够把意思讲得这么清楚,这是奇人。立刻就劝他到黄梅,去参访五祖忍和尚。那家里的老妈妈怎么办?这个人拿出十两银子,可不得了,十两银子他一年都花不完,给他做安家费,找几个学佛的朋友照顾他妈妈,让他安心到黄梅去求法。

你知道这么一段故事,你就晓得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有智慧的人一定有知识,有知识的人没有智慧。智慧能解决问题,知识解决问题有局限性,而且有后遗症,这我们现在很清楚。东方,在中国、在印度,教学是教你求智慧,不是知识,所用的手段全是戒定慧。你看童蒙教学,六、七岁的小孩刚上学,这童蒙,启蒙,就依照戒定慧这个原理来教小孩。戒是规矩,小孩要学守规矩。规矩是要小孩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回家怎样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教这些,回去真做,这是实学,让他养成习惯。这做人的基础、做人的根本,知道长幼有序,这里面学忍让。忍让不是大的让小的,是小的要让大的,比你年长,你对他就要尊重。大的要爱护小的,小的要尊重大的,从小养成。

如何修定?这大事。小孩也会胡思乱想,如何防范他不胡思乱想,想出个什么方法?背书,背书他就不胡思乱想。所以要晓得背书主要的,第一个意思是防止小孩胡思乱想,修定的。书念、背,那是副作用,那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让小孩心定,保持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平等觉是你本有的,不是外来的。所以他念书别有目的。念多了、念熟了,不就会背了!会背了,这一本会背了,背得很熟,再挑一本叫你背。总是不让你闲着,不准你胡思乱想,你所想的是这个经里头的经文,这个可以,以外的不可以,修定。所以小朋友,早的,八、九岁智慧就开了。从哪里看?从他写文章看,小朋友初级小学的作文,我们就看到了。作文不长,只有几十个字,大概都不超过一百字的,写得非常好。小学,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六、七年着重在这些方面。可是高等小学,大概十一、二岁,那文章就写得非常好,真有一点智慧了,这个就是戒定扎根了。

如果是考取太学,那是国家办的学校,考取之后接受国家的深造,将来成为国家的公务人员。所以太学就像现在的党校,为国家培养干部。这里面教学着重在什么?着重在研究讨论。所有这些教材,都是你已经背过的,你都很熟悉。太学里头也分科,这个老师专讲《礼记》的,你学礼的就跟他学;专讲四书的,你就跟他学四书。上课的时候不用课本,为什么?都会背。学四书的,这老师会背,学生也会背,说到四书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都知道,他背得那么熟,这就精。

古时候也有科学概念。那个时候书是木刻版,一面十行,两面这一页二十行,一行二十个字,没有标点符号,不分段落,所以整整齐齐。天下刻书都按照这个规矩,所以不管哪里刻的书,说第几页、第几行,都是一样的,这就科学。不像现在,每一个排版的,页数行数都不一样,一定要找哪一年的版,哪一家刻的、排印的。你说多麻烦,这跟古人比差远了。古人不管哪一本书,页数行数一定一样的,所以说第几页、第几行、什么字,大家都知道。古时候没有版权,所以有钱的人家雇刻书的,自己家里可以印书刻版,私人藏版的。

小学是不讲解的,只读,老师只教你读,不讲。老师讲,都是讲故事给小朋友听。书背好了,背得很熟了,好,讲故事,那些故事都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像现在德育故事,那就是从前的教材,讲给小朋友听,小朋友慢慢都记熟了,都学会了。德行教育是从这样培养的。所以古时候教育,小孩身心健康,他没有负担。现在小孩好可怜,学的东西一大堆,累死了。所以我们看到今天社会情形,来生可不可以到人间?不能来,人间太苦了。我们那个时候来,小孩还不错,童年过得很幸福、很快乐,住在农村。一生读书,老师跟父母对我们没有要求,从来没有提到分数。我的父母对我,年年升级就可以了,不要留级,就这么一个标准。我们也满足家人的希望,我参加考试,我一看题目,答题,算到六十五分我就交卷了,后头会做也不做了。为什么?及格了。我考试没有拿七十分的,六十分以上,不到七十分,第一个交卷。老师都感到我很奇怪,不跟人争分数,不跟人争名次。而且,学校功课很简单,我听讲的时候专注,听老师讲课,不需要温习的,考试就能够答覆,就能保持六十分。这个方法很好,所以我有很多的时间看课外的书籍。学校图书馆,你会看到我常常在里头,我在里头找我喜欢读的书,所以读得很多。变成什么?常识很丰富,同学都不如我。有常识就有辩才,所以在学校功课虽然不好,我是学生头,同学都听我的。老师对我也很爱护,因为我这个头做得很好,不做坏事,对同学、对学校都有好处。所以学校连校长、老师对我都很欣赏,但是就奇怪,为什么不去拿好分数?我告诉他好分数没用,升级就行了,何必!你看从小就不跟人争。不跟人争好,好处太多了。

这一句谛察法忍,这就是求学,世出世间法统统用得上。这个地方讲的佛法,这佛法大乘讲得高,为什么?真正谛察就是观照,章嘉大师给我说的看破,就是这一条。把一切法看破了,于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佛的境界。如果你不知道它的真相,你把假的当作真的,你就吃亏了。假的当作真的是什么?你就有分别、有执著、有起心动念,就错了,这个知见是六道众生的知见。「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如来的知见、法身菩萨的知见。所以法身菩萨,在一切法得清净心、得平等心,不生烦恼,不造罪业。这是忍辱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中国意思就是圆满,要照字面来翻就是到彼岸,我们中国人讲到家,讲得比较斯文一点就是圆满,功德圆满,忍辱圆满。能忍才有精进,不能忍,精进谈不上。

这文里头教给我们勤修善法,心无懈怠。「经云:菩萨普发众业,常修靡懈,诸有所作,恒不退转,是名毗梨耶波罗蜜」,精进波罗蜜。普发众业,前头是菩萨,菩萨普发众业。众业是造作,业就是造作、事业。菩萨的事业决定是利益众生的,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菩萨的本愿。怎么落实?落实在断恶修善。为什么?众生的苦是恶业造成的,众生的乐是善业的果报。菩萨知道因果。

今天这个社会苦,什么原因?众恶之所感。现在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向着十恶业,很少人有十善的念头,杀盗淫真的到了饱和点。我这两天听刘素云老师这一次在这边报告的光盘,她所说的那些事情我都不知道,讲杀盗淫讲得非常微细、讲得非常清楚,举出很多例子,没有一句是假话。我听到之后,我都感到害怕。众生造这些恶业,哪能没有果报?这果报是什么?果报就是灾难。无论是别业、共业,这太可怕了。这个光盘要大量流通,希望能够唤醒这些迷惑颠倒的大众要回头、要改过。不回头、不改过,他们的前途一片黑暗。不仅仅是死亡,死亡之后到哪里去?地狱、饿鬼、畜生,不是人道,他不像人!中国古圣先贤讲人道的标准五个字,仁义礼智信。《左传》里面说:「人弃常则妖兴」。常就是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如果这个人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他就不是人。所以人弃常,弃是放弃,五常现在完全放弃了,那怎么样?妖兴,这个社会就是妖魔鬼怪,那怎么可能没有灾难?肯定有。

我希望我们净宗同学,所有认识的人,这个片子(光盘)都要放在家里,在家里面放给大家听听,先度你一家,让你一家觉悟过来,再给邻居。这个光盘大量流通,可以送给邻居,送给大家看看,决定有好处。也让大家晓得佛教在搞教育,搞伦理道德教育,救人的教育,救社会、救国家、救世界的教育,要从这里救起,人不回头没办法。她在这里几次讲演,我也没有去听,没有注意到,昨天听听,我觉得内容讲得太好了。刘居士没学佛之前,她是共产党员,是政府官员,她是处长阶级的,年轻时候做过老师,教过书,教过小学、教过初中,她所说的话是经验之谈。从她谈话里头,我们意识到社会的危机,如果不回头,果报决定不能够避免,这个果报就是灾难。灾难从哪来的?是我们不善的心、不善的行为所引发的。我们真正能够改过自新,回头是岸,灾难就能化解。这些光盘大有益于政教,政治希望社会安定和平,人民希望每个人一生能过到幸福美满的生活,她这个教育非常有说服力,要多流通。

经典上告诉我们,断恶修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要努力精进,恒不退转。精进也有三种,第一个是比喻,「被甲精进」,这个字念披,古时候打仗的时候,将士冲锋身上披的铠甲,保护自己身体,叫被甲。现在战争也是这个意思,你看冲锋陷阵是用战车,坦克车在前面,士兵在后面,坦克车是装甲的。「谓起大誓愿心,修诸胜行」。菩萨用什么为铠甲?用弘愿,四弘誓愿,这是菩萨的铠甲。四条,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发这个大心,要救苦救难,看到众生苦,就要伸出援手去帮助他,帮助他离苦得乐。

苦从哪里来的?菩萨知道,苦从一切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言语、不善的行为所造的,恶因感召的恶果,是这么来的。于是断恶修善就有方法,离苦得乐就有方法,离苦得乐一定要教他断恶修善,要把恶因恶果、善因善果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而且做给他看。你看心行善良的人,他多快乐,他多幸福。他看到了,他心里就服了。不看,跟他讲,他有时候不相信,看到之后他服了。特别是我们自己,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没有接触传统文化之前,跟他一样,也迷,也造罪业,但是没有他们造的那么重,所以接触圣贤教诲,很快就回头了。这就说明我们过去生中有善根,这一生觉悟得很快。现在迫切需要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回头。

我们居住在这个小区,这些邻居,刘老师这个光盘,定弘师跟他母亲在一起做的报告,《母慈子孝》,我们这个小村都要发;《认识佛教》也发给他们,告诉他们佛教是教育,不是迷信,佛教对每个人、每个家庭,决定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居住这个地方,首先得度的应该是最靠近的。我们的中心在尖沙咀汉口道这一带,我们像这些光盘也应该每一家都发,接受就给他,不接受我们就不给他,有好处。我们住在这个地方十年了,十年要真正有心的话,汉口道这一、二条街应该受感化了。现在人贪财,告诉他佛家生财有大道,多做好事决定发财。所以要有心去帮助别人,要懂得四摄法,四摄法就是人与人相处的原则。

第二种,「摄善精进」,精进跟持戒有相似之处。经典里面佛虽然没说,但是这个事是好事。善恶的标准有两种,一种对自己,一种对众生,对自己有利、对众生有利,这个事情一定要去做;对众生有利、对自己没有利,也应该要去做;对自己有利、对众生没有利,这个事要慎重考虑该不该做,要很小心,要很谨慎。这是「修方便行」,这是随缘,随缘要有妙行,「进趣无上菩提」,我们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永恒不变,就是接近无上菩提。我们采取的手段,先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就成就无上菩提。

第三个,「利乐精进」,利是利益,乐是喜欢,念成乐也可以,乐是快乐。「谓勤化众生,咸修于道」,这就是我们要把好的东西介绍给别人,让大家都知道。我们要尊重别人、要敬爱别人,传递善行善言,帮助大家断恶修善,帮助大家改邪归正、端正心念,这个地区就没有灾难,灾难就能够化解,这个地区的人民会幸福快乐,这个地区会非常稳定成长。无论在哪个方面,带给这个地区真实的利益。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