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五集) 2012/4/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1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六百九十四面第四行,从第四行看起:
「又此经文,正显《往生论》中庄严受用功德成就。偈云: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现在我们接着看下面。《论注》,这是昙鸾法师的注解,说「是故兴大悲愿,愿我国土」,这个我,是极乐世界,「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为食,永绝他食之劳。爱乐佛法味者,如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谓如食顷,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昙鸾法师解释《往生论》里头这两句话,「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这两句话意思很深、很广,确实我们凡夫无法想象,经上讲的不可思议。所以昙鸾法师说,因为这是十七种庄严器世间的功德成就,我们在前面学过。所以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细心去观察,许多佛国土里头,饮食这一道很复杂,也带给众生许多的苦恼。阿弥陀佛他有个终极的愿望,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他做到了。什么原因做到,前面我们都学过,知道佛的悲心,知道佛所用的方法,那就是参访一切诸佛刹土,一个都不漏,用了五劫这么长的时间。
那个时候人寿的寿命是四十二劫,我们依照世间自在王寿量,知道那个世界的人福报很大,有佛住世,寿命很长,这福报大!我们现在的人跟他们比差太多了,人家寿命四十二劫,我们寿命很少超过一百岁。所以,世间自在王佛让他参访一切诸佛刹土,他用五劫的时间结得大愿。四十八愿就是他参访的,总结他所想取得的,总结为四十八桩事情。这是一切诸佛刹土里头的精髓,所有一切不善的统统不要,这样造成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不是阿弥陀佛凭空想象成就的,不是的,是实际上去考察,取长舍短,这样成就的。总是,这是守住一个大原则,一定要帮众生离苦得乐,他做到了,这是十方一切诸佛称赞他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成了佛,佛佛道同,智慧、神通、道力没有差别,但是许多菩萨在因地上没想到这桩事情。愿是发了,希望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愿发了,但是没有认真去做。阿弥陀佛这个愿发了,发了他真干,怎么干法?老师教他到一切诸佛土里面去考察,他真去了,所以总结成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就是他考察的总结,他的报告,这不可思议。
愿我国土,极乐世界的众生不需要其他的饮食,以什么为饮食?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三昧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不依靠外面,依靠自性本具的功德能量,用这个来养身体,不向外求,这就自在了。所以永绝他食之劳,这个劳特别是我们这个世界,你看做饭,这厨房里多辛苦。农夫种植稻米,多少人力加工才变成我们煮饭需要的白米。从农田里面采割,到煮成米饭我们来食用,我们都没想到这里头经过多少人的付出,才有这一碗饭,还要加上一些蔬菜。一般社会大众还需要肉食,肉食,杀众生来补充自己的能量。这个饮食所造的业,太苦了!联合国的报告,每年全世界被杀的、被吃的这些众生,陆地上走的、水里面游的、空中飞的,平均大概是三千三百七十亿,单位是亿,每年杀这么多,三千三百七十亿。这些众生甘心情愿被杀吗?被吃吗?不甘心、不情愿。不甘心、不情愿,这个东西就是弱肉强食,要不要遭果报?
佛告诉我们,一家人,小孩投胎到你家来,为什么不到别人家去,到你家来?跟你有缘。有什么缘?佛说四种缘,到你家来,一家人,有报恩的、报怨的、讨债的、还债的,不是这四种缘不会成为一家人。报恩的,这就是孝子贤孙,过去生中你对他好,有恩德。如果是报怨的,也许过去你杀他、吃他,这一下来了,他要来讨命,这叫败家子,会搅和你家破人亡,报怨的。有讨债的、有还债的,无债不来,这变成一家人的。不是一家人,亲戚、朋友相识的,还是这四种缘,这四种缘比较浅一点,深的就一家人。没有缘,对面也不相逢,也不认识,没印象。我们从街道上走,看到街上人很多,都看到了,有没有印象?没有。为什么?没有缘。佛说缘生,不讲因生,讲缘生。因,十法界的因我们都有,大家都一样的。这十法界我们到哪一道、哪一界去受生?各人的缘就不一样,缘非常复杂。在这一世当中,我们都得人身,那就是我们有这一世间的共业。共业是什么?我们所遭遇的就是的。
共业在佛法叫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受生,这个业叫引业。人的引业是什么?五戒、中品十善,在中国是五常、五伦。过去生中修得不错,这一生得人身,这一生得人身之后,我们有没有继续去修?我们的五伦、五常够不够标准?我们的五戒、十善够不够标准?自己心里明白,不用问别人。果然能够有六、七十分这样的水平,来生决定不堕三恶道,还是人身。如果修得好,我们的五戒十善能够到八、九十分,你肯定到天道去,人间没那么大福报,你福报太大,你生天去了。所以六道十法界到哪里去,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于别人不相干;换句话说,无一不是自作自受,决定不能够怨天尤人。
命运有,命运是自己造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的命不好,修善、积德就能够改造命运。明朝袁了凡先生就是最好的榜样,他自己把自己的命运整个转变过来。云谷禅师教他的,依照《感应篇》的原理,道家的《太上感应篇》,功过格就是根据《感应篇》编出来的。真干!每天忏悔,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整个命运改了,连寿命都延长,他没求寿命。孔先生给他算命,他寿命五十三岁,他求功名、求富贵、求儿女,没有一样不满愿,没求寿命,寿命延长了二十一年,七十四岁走的。往后这四百年,许许多多人读了这个书,照他方法去做,没有一个不应验的;也就是说,用他的方法来改造命运,统统有成效。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要相信、要认真去学习。
日月灯明佛,这是佛名,《佛学大辞典》里面有。此佛光明,在天如同日月一样,在地就像灯一样,日、月、灯,叫日月灯明佛。白天太阳照明,夜晚有月亮,照晚上,日月照不到的地方有灯。这个意思就是说他全照到了,没有他照不到的地方,叫日月灯明佛。「过去世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同名」,同名的人很多,同名的菩萨也很多,同名的佛也多,这是个正常现象。二万日月灯明佛同名,「相继出世而说《法华经》」,在《法华经》序品里面所说的。可见得这个世界是非常殊胜,因为讲《法华经》的地方,这是究竟圆满一乘大法,人有福报、有智慧,能接受这样的大经。
这《法华经》上说,「六十小劫」,讲一部《法华经》讲六十小劫。「时会听者」,在法会里面听众,「亦坐一处」,大家坐在一处。「六十小劫,谓如食顷」,好像吃一顿饭的时间,把时间忘掉了。「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没有一个人有懈怠,没有一个人有疲倦,六十小劫好像是一刹那,这个不可思议。我们回过来看本师释迦牟尼佛,世尊当年示现初成道的时候三十岁,大彻大悟之后,他在定中做了一次报告,我们用现在话讲大家好懂。那个报告就是讲《华严经》,《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成佛,把他证得的境界详细说给大家听,这次的报告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多长的时间?应该是无量劫。在我们这个世间,经上说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也有人说三七日中,三七二十一天。无量劫,浓缩成二十一天,他就讲圆满了。这个报告结集成经本,大龙菩萨收去了,藏在龙宫。
六百年之后,印度出现了一位初地菩萨龙树,龙树菩萨被大龙菩萨邀请到龙宫,看到《大方广佛华严经》,释迦牟尼佛最初成道时说的。这个经多大?他看到的,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是诸佛如来所说的究竟圆满的法轮,圆圆满满的,一法不缺。这个经要是装成我们现在这个本子,再小的字我们地球装不下。不但地球装不下,释迦牟尼佛三千大千世界装不下,因为它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三千大千世界都装不下。称性说的,在自性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时空都不可得。十玄门里面「念劫圆融」,一念可以展开为无量劫,无量劫可以把它收摄成一念,一念跟无量劫是划等号的,是平等的。这叫不二法门,这是性德,不思议的境界。
在中国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也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所说明心见性,是同样的境界。可是惠能大师开悟的报告,只有五句话,二十个字,太简单了。但是我们要晓得,他这二十个字就是一部圆满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略说,佛是细说,都是开悟了。能大师一说破,五祖就听懂了,就认可、承认了,衣钵就传给他。证入决定是圆满的,不是说你证得是一部分,没有这个道理,一证一切证。我们用六祖大师的话来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说的是什么?说的是自性的体、相、用。自性之体是他所说的第二句,「不生不灭」,就是大般涅槃。自性的相是清净的,第一句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自性的相。后面是自性的作用,德用,第一个「本自具足」。虽然自性什么都没有,因为自性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现象,这三种现象全没有,所以今天的科学跟哲学永远达不到。为什么?科学、哲学一定有现象,它才能够探测,才能见证。自性不属于物质现象,也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他永远找不到它。它在哪里?就在现前,它遍一切时,遍一切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我们眼耳鼻舌身,这是属于物质,五根,五根缘不到,这五根只能缘到物质,物质现象。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这是五蕴,缘的是五尘,五尘是色声香味触,五根在这上起作用。第六意识对法尘起作用,第七识也是缘法尘。所以八识五十一心所缘不到。我们今天用思考、用心去研究,这个思考、能研究的心,就是第六识跟第七识。特别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能缘的境界,五十一个心所统统具足,一个都不漏,就是缘不到自性。第六意识对内能缘到阿赖耶,对外能缘到虚空法界,就是不能见性。性才是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法的大根大本,哲学里面所说的本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有。谁知道?大乘经教常说「唯证方知」,你证得你不就知道了!要怎么样才能证得?放下才能证得,科学家、哲学家没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你就证得了,就在你眼前。
几个人证得?佛教传到中国来快两千年了,差不多快两千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汉明帝永平十年。当时皇上,就是汉明帝,派特使到西域,去把佛法请到中国来,请来两位法师,印度来的。他们在西域,就是现在新疆那一带弘法利生,汉朝的特使在那里遇到了,把他两位请到中原来。带着佛像、带着佛经、两个出家人,三宝具足,就是住持三宝。二0六七年就是两千年,今年是二0一二年,大概还有五十年就圆满,就两千年了。这两千年在中国,中国成佛的人,就是明心见性的人,有几多?我们没有统计过,概略的估计应该有三千人,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看禅宗,禅宗《五灯会元》就一千七百个人,《景德传灯录》除掉跟《五灯会元》重复的,再加上教下的,像华严、法华、法相唯识、三论,各个宗派的那些祖师大德,在教下大开圆解,也是同样的境界(净土宗不算,另外再算),密宗三密相应成就的,我们估计,最保守的估计有三千以上。佛教传到中国,中国人成就的,这个成绩非常可观,超越印度,中国人跟佛有缘分。净土宗成就的,我们保守的估计,决定是十万人以上,这两千年来。修净土的人成就太多太多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等于成佛,这真正不可思议!
现在到末法,黄念祖老居士很严肃的告诉我,从今往后,宗门、教下,包括密乘,他说都没有成佛的根器了。我们修行要想成佛,只有净土一门,这他告诉我的。他跟虚云老和尚学禅,在密乘里面他是金刚上师的身分,可是他老人家最后走的时候,选择的是念佛求生净土。那时候他告诉我,每天十四万声佛号,追顶念佛,做给我们看的。告诉我们,从他之后,这末法时期,只有这一门靠得住,能成就。六个月,每天十四万声佛号,他往生了。不是说别的法门不好,别的法门要断烦恼、要消业障,末法时期烦恼太大,业障太多,消不掉。只有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可以不必断烦恼,不要消业障,叫带业往生,我们每个人都能学,而且每个人都能成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四十八愿讲得好,「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吗?不得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不是普通菩萨,这是我们必须要牢牢记住的。阿惟越致菩萨不就等于成佛吗?跟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跟六祖惠能大师大彻大悟,同样的境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这真便宜!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难信,容易成就。只要你肯相信,只要你真信,真愿意往生,真愿意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成功了。古往今来,依这个法门成就的,不知道有多少人!
净土宗从慧远大师到印光大师,这十三代的祖师给我们做证明,一点都不假。这十三位祖师有不少是禅宗的,在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回过头来念佛,变成净土宗的祖师,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的。永明延寿大师,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他是禅宗大彻大悟的、明心见性的人。在世的时候编了一套书流传给后世,他的这部书收藏在《大藏经》里面。说明什么?说明他通教,通宗通教,不是普通人。他的这部书叫,我一下想不起来,现在单行本流通很多,念老也引用了很多在这个注解里头,永明延寿大师编的,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这部书是从《大藏经》里面的节要,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大藏经》,看他这部书就可以,这部书一百卷,号称为小藏经。这是想学教的人,他是个代表,通宗通教,最后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都是给我们做示现的。
这些都足以证明念劫圆融,说明时间不是定法,长短是每个人概念不相同,我们能感触。过苦难的日子,所谓度日如年,感觉时间很长;欢乐的日子里头好像时间很短,怎么很快就过去了。我想起来,他的书叫《宗镜录》,一百卷,那就是小藏经。老人家做这本书是给学教的人看的,在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是给修禅人看的。最后他完全放下,修净土了,让大家不敢小看净土。永明大师都念佛了,这什么意思?让我们多想想。通宗通教,显密圆融,都念佛修净土,这个意思很深,给我们做好样子。
日月灯明佛,二万尊佛同一个名号,相继出世,这一尊佛入灭,下面一尊佛出世了,也叫日月灯明,而且都是讲《法华经》。六十小劫就好像一刹那,一食顷,听经的人没有疲倦的、没有懈怠的,也就是说以法味为食,法喜充满,取这个意思。下面,「以禅定为食者,谓诸大菩萨,常在三昧,无他食也」。诸大菩萨需不需要饮食?不需要,他在禅定当中。禅定,诸位同学一定要知道,不是说一定是在禅堂里面打坐叫禅定,你在家里打坐叫修禅定,不是的。那个盘腿面壁是禅定的初级,初级班,还不能起作用的。禅定得到了,真正得到禅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怎么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断掉了,就叫禅定。禅那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静虑,所以把它翻成禅定。禅是梵语,定是中国字,它有定的意思,定就是心专注在一上,制心一处,这叫定。它定里面有观,不是死定,它起作用,它能办事,如果盘腿面壁就不能办事,那是阿罗汉的禅定。
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光目女母亲过世,遇到一尊阿罗汉,她供养他。阿罗汉问,凡是接受供养都要问问斋主,有没有什么事情要求的?光目女告诉他,母亲过世了,生前造的杀业很重,不知道她在哪里,请阿罗汉帮忙,替她看看。阿罗汉入定,从定中出定之后告诉她,她母亲在地狱。所以,必须入定才能办事,不入定不能办事。菩萨的定比阿罗汉高,菩萨不必入定就能办事,你问他,他什么都知道。为什么?他在定中,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心都不会散乱。日常生活是在定中,工作也在定中,处事待人接物都在定中,「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菩萨的定。所以菩萨不需要入定,他常在定中。
大乘的修学跟小乘不一样,小乘要入定,大乘自然都在定中。他是在生活当中去入定,在顺境、善缘不贪、不痴,这就是有定;凡夫没有定,顺境、善缘起贪爱,就没有定。逆境、恶缘没有瞋恚,他在定中。所以《华严经》鬻香长者,这是修禅定的,他在哪里修?在市廛。古人讲的市廛,就是现在所说的百货公司,最热闹的地方。他逛百货公司,干什么?修禅定,那是他的禅堂。逛百货公司看得清清楚楚是慧,新的产品他没有一样不知道,看了怎么样?没有放在心上,这就叫定,如如不动。这叫禅定,这真有功夫,禁得起诱惑,那是真的禅定。盘腿面壁那个定不行,百货公司逛一趟,定就没有了,禁不起诱惑。大乘的禅定禁得起,什么样的诱惑如如不动,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面境界是虚妄,里面身心是虚妄,一切法不可得,他在定中。这个境界高了,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念佛人是大乘,念佛人修不修禅定?修,这一句佛号就是禅定,也能够把百货公司当作道场。你在里头念佛,一声一声的佛号没有间断,你什么都看见,什么也不动心。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定在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当中,这是不可思议的禅定。就是世尊在《大集经》上所说的,执持名号那是甚深的深妙禅,我们一般人不知道。念佛怕人干扰,定功不够,定功要够的话不怕,你干扰,我不接受,我不受你的干扰,我一句佛号念到底,你干扰不到。你嫌我念佛你讨厌,我心里头默念我不出声,能恒顺众生,功夫又不间断,这法门妙。世尊说这个法门是深妙禅,有道理,不是随便说的,真的是深妙禅。
「三昧者,彼诸人天,若须食时,百味嘉肴,罗列在前。眼见色,鼻闻香,身受适悦,自然饱足。食讫已化去」。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他们还有极少数的人有习气,这是什么?像我们往生的,我们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肯定有一段时间,为什么?每天吃饭吃成习惯,多生多劫都在吃饭,到西方极乐世界会想起来,好久了,怎么没吃饭?这个念头一动,你看百味嘉肴,罗列在前,就在你面前。你眼看到了,你也闻到了,你感觉得很快乐了,要不要吃?不需要,自然饱足,这个自然饱足就是三昧。念头上不需要,就没有了,这些饭菜全没有了,干干净净,不需要去洗碗洗碟,也不要去收拾,自然就没有了。「若须复现」,若须就是你还想要,还想要它就现,不想要它就没有了。「其事在经」,这个事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释迦牟尼佛不会打妄语。「故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这西方极乐世界饮食不需要,没有这么麻烦。
下面一段再介绍衣服,这穿的。我们在这个世间,衣食这两桩事情让你忙碌一生,为什么?为衣食,辛苦一辈子。到极乐世界这两桩事情不用再愁,阿弥陀佛供养,阿弥陀佛是化乐天子,我们自己到那里去,都是他化自在天人,接受化乐天子的供养。所以要知道感阿弥陀佛的恩,全是阿弥陀佛供养,我们是带业往生的。我们看经文:
【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这妙不可言,我们看注解。「上明」,上面的经文说明,「衣饰」,衣是衣服,饰就是前面『冠带、璎珞』这一类的,「受用自在」,不操一点心。在六道里头,没有人不操心,只有往生到极乐世界,不再为衣食住去操心。冠是帽子,带是衣带,古人的衣服都是用带,没有钮扣,钮扣是后来才有的。中国在唐朝时候都没有钮扣,衣服都是用带。我们到日本,看日本人穿的衣服,是什么时候的?是春秋战国时候的。日本的衣服,卖衣服的店叫吴服店,我在日本还买了几套,穿起来舒服。都认为那是日本人穿的衣服,错了,中国人的,吴服。吴,春秋时候吴国,吴国在江苏,越国是浙江。那个时候日本人到中国来留学,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把中国人的衣服、房屋统统带到日本去了。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化,全是中国的,一直到现在。我们对它很佩服,非常赞叹,它没有改变。大家知道日本人住的是榻榻米的房子,中国的,中国古时候就是那种建筑。服装,学回去之后到现在没有改变,所以日本的和服,就是吴服,没有钮扣,完全是系带子的。我们的海青也没有钮扣,但是现在的海青有钮扣,日本的海青没有钮扣,韩国的海青没有钮扣。我穿这个海青是韩国的,这个海青没有钮扣。所以要懂得,系带子,衣带。
「璎珞者,印度贵人男女,编玉以悬于身为饰,名璎珞」,璎珞就是珠宝、宝石。中国古时候君子佩玉,身上戴的玉的装饰,多半都在衣带,挂在衣带上。印度富贵人家都带璎珞,我们今天讲首饰,这一类的。「如是衣饰」,这些衣跟饰物,「皆以众宝合成,故云众宝妙衣」。还有,印度人的衣,诸位看小乘的法师你就看到了。他们的衣没有裁缝,就是一块布,下面是一块布围起来,裙子,上面这块布裹在身上。西藏出家人穿的服装,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款式,跟中国不一样,这些我们都要知道。
佛出现的时代是在古印度,现在的尼泊尔,属于热带,所以三衣就足够了,他不需要多。而且衣,衣不太容易得到,饮食比较容易,每天出去托钵,这饮食。衣从哪里来?多半叫粪扫衣。意思是说,一般人家衣服穿旧了,不要了,丢弃到外面,出家人把它捡起来。因为它衣是一块布,不是完全坏,还有可以用的地方,坏的地方把它裁掉,用几件拼成一件,这叫百衲衣。因为一件衣许多拼凑的,质料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当然就很难看,所以一定要染色。用什么染?用五种原色,原色就是红黄蓝白黑,这五种颜色和在一起,染成现在的咖啡色的样子。五种颜色染在一起,叫染色衣,染色衣梵语叫袈裟,袈裟就是很多混杂的,不是纯的,就是杂色。所以饭也叫袈裟,饭是什么?饭不是一家供养的。佛托钵的制度可以托七家,七家要是都没有,不能再托,再托就是贪心,你回去,回去有人托钵托很多的可以分给你。只许七家,如果一家给得很多,那就不必到第二家;一家不够,太少了,你就可以到第二家、第三家,不能超过七家。这个也是戒、也是礼,主要的我们对于衣食住行没有贪念。
贵重的衣服都有这些宝石,金银珠宝装饰,所以「光色微妙」。西方极乐世界的衣全是珍宝,西方世界的珍宝跟我们这边珍宝不一样,我们这边珍宝是坚硬的,黄金没办法做衣,它分量太重了。极乐世界的金银珠宝,这个七宝表无量珍宝,它都是软的、都是很薄的,所以可以做衣。连玉跟宝石都是柔软的,都可以做得很薄。所以珠宝放光,衣也放光,光色微妙。「如《观经》云: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是故无量光明。又云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是故百千妙色」,这些都是真的。世尊为我们介绍阿弥陀佛,《观经》上讲的,阿弥陀佛的报身,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好,每一个好有八万四千光明,每一个光明里面都有化佛菩萨,他们到十方世界普度众生,他起作用。
「所云百千者,盖极言其多也。又色中复放光明」,这引《观经》上所说的,「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琉璃是我们现在讲的翡翠,绿色的玉石,透明的。极乐世界的大地是琉璃,不像我们这边是泥土尘沙,不是的,是琉璃世界。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琉璃里头肯定有金色,放金色光明。玻璃色中,玻璃古时候没有,玻璃是化学工业制造的,古代这个玻璃就是现在说的水晶。佛经里面讲的玻璃是水晶,现在的水晶,所以它是宝,玻璃的价格很便宜。水晶色中出红色光,水晶有红色的。像这些经文都告诉我们,「故知光色重重无尽,如是衣饰,具足庄严,自然在身,非因造作」。极乐世界想什么衣,衣就在身上,不需要裁缝,也不需要设计,想什么款式它就什么款式,没有一样不如你的心愿。想换一件,念头才动,衣服在身上了,一点都不操心。
最后「住自在」,你看,衣食住这三个问题,在极乐世界统统都是阿弥陀佛供养你,你一点都不要操心,如意供养。
【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
住自在分四段,这第一段,先说居住房屋的形状、色彩。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上明住所,受用具足」。『舍宅』,「所居之屋,俗云,宿舍住宅」。『称其形色』。「《会疏》云:形,其身大小」,这个身是房子的大小,房子大小,「色,青黄等色」,各种不同的色彩。「盖指房屋之形体与色彩相调和,或舍宅之结构、大小、颜色等等,皆与住居者之形色相称。故形状称身如意,色彩悦目赏心」。你居住的环境你满意,能称每个人的意。所以极乐世界的房屋是多彩多姿的,每个人喜爱不一样,完全随你的喜乐。因为它是变化成就的,没有人去画图,没有人去施工,随着念头就出现。想什么样子它就现什么样子,喜欢住楼房就楼台亭阁,喜欢住平房就是平常宫殿,没有不随心如意。
『宝网』,「由宝珠连缀而成之罗网」。罗网现在不常见,古时候常见,富贵人家居住的这些宫殿都有,寺庙也有。因为古代的建筑现在人看起来叫艺术品,所以古迹现在人懂得要好好的把它保存,不能把它摧毁。我所看到保存最完整的、保存最多的,日本人,日本人是个很保守的族群,从中国学过去的,两千年来他就没有改变。所以在日本你看到一千年以上的建筑物很多,特别是寺院,都是六、七百年,一千六、七百年,这样建筑,汉朝时候建筑的。为什么还能保存到现在,保存得那么好?我们感到奇怪,那东西没有坏的吗?有。坏了怎么办?换,这个柱子坏了,要找同样的木材,要做成同样的样子换下来,他用这个方法保存。所以虽然常常换,但是样子从来不改变,还老样子,这是他们的高明处,我们不能够不佩服。衣着款式两千年来不改变,愈是到日本的农村你就愈看到它保守,在日本农村里面就好像回到唐朝以前的时代,很值得留恋,彷佛是我们回到古代了。农村里面日本人一般都非常纯朴,很老实,而且都很节俭,中国很多的美德他们依旧保存。都市改变很大,农村似乎没有改变。
『弥覆』,「遍盖也」,弥就是普遍,覆盖在宫殿的上面。『悬』,挂也。『宝铃』,「珍宝所成之风铃,随风能发微妙音声」。极乐世界这些音声都说法,所以在极乐世界闻法不中断,无论在什么地方。风吹树叶,你看房子里面挂的风铃,七宝池里头八功德水流出来的声音,还有众鸟,没有一样不在那里说法。这些全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变化所作,换句话说,都是阿弥陀佛的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做到究竟圆满。『奇妙珍异』,「奇特、美妙、珍贵、希异」,就是稀奇。这些话「赞网铃中诸宝之殊胜也」,宝网、宝铃。『周遍』,「遍及无余」。『校饰』,《会疏》说「相交庄饰」,互相的庄严、装饰。这是介绍居住的环境,大小、色彩一切庄严都随自己的心愿,你所喜欢的、你所想要的应有尽有,一样不缺。下面一段讲「光丽」。
【光色晃曜。尽极严丽。】
『晃』是光,光晖,『曜』就是照曜。像上面所说的,「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映饰」,所以经上讲「光色晃曜」。『严丽』,严是庄严,丽是美丽,无比的庄严美丽,不是人工造的,都是随自己意念自然现前的。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念头它也现前。自己没这个念头,习气里头有,习气没断,而且全是称心如意。
第三段讲「大小」。
【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
这个大小自在,有人喜欢住大房子,有人喜欢住小房子,每个人爱好不一样,各随所好。『堂宇』,堂也叫做殿,殿堂,古时候叫殿,这个地方说古时候称堂,汉以后称殿。但是殿一般是富贵人家,大概在中国习惯上,地位高的,帝王居住的是宫殿,大臣大概都是用堂,不用殿的名称。如果说古时候封爵位,有帝、王,所谓公侯伯子男,王公他们居住的可以用殿,公爵以下,侯爵都不称殿,称堂。宇是屋檐,房屋的边缘,这叫宇。『房』是住宅。「又堂之中者为正室,左右为房」,厢房。『阁』是楼,楼阁。「广狭者,宽窄也。方圆,方形与圆形」。又凡以直线连缀都属于方,以弧形形成的都属于圆,譬如扇形,这个形状兼有方圆,无一不随人的喜爱。
下面再为我们介绍「居处」,你这个房子在哪里,这要说明。
【或在虚空。或在平地。】
跟我们这个世间不一样,我们世间房屋一定建在平地上,没有办法建在空中。但是极乐世界可以,你想你的房屋在空中,它就在空中,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其大小高下,或在虚空,或在平地,一一随人心意,随念显现」。真的,现代的科学,最近这三十年来,科学发展到另一个极端,科学家发现了念力的秘密,说念力能量不可思议。依照量子学家他们的看法,这个事情可不可以做到?可以做到,你的意念清净,你的意念平等,你就能做到。在我们这个世界不算太高,欲界,欲界第三层天,他们就住在空中,没有住在地面上。夜摩天、兜率天这以上都不住在地面上,空居天。忉利天、四王天地居天,他住在地面上,住在地面上意味着住在星球上,星球地面。也有很多这些众生不是住在星球上,住在虚空里面,在现在科学家有承认,这是高维次空间的众生。我们现在三维,四维大概还在地面上,五维就离开地面了。五维更高的,七维空间、十一维空间,再往上去,在理论上讲,空间是没有限制的。佛与大菩萨他们所居住的空间,我们不能想象,叫不可思议。在极乐世界,这些事情全都看到了,都能随自己的意思。
「如《吴译》曰」,五种原译本里头吴译的本子,「所居七宝舍宅,中有在虚空中者,有在地者。中有欲令舍宅最高者,舍宅即高。中有欲令舍宅最大者,舍宅即大。中有欲令舍宅在虚空者,舍宅即在虚空中。皆自然随意,在所作为」。经文上这些话,念老为我们做个简单的解释,「故知彼土舍宅之形状、颜色、大小,以及升空、在地,皆一一如人之意,应念而现」。特别是末后这句话,应念而现,居住的环境。不但是房屋在空中,你房屋附近有没有庭院?如果没有庭院的话,那一出门就掉下去了,在空中,我们都会这样想法。它连庭院都在空中。这是自性里头变化的,法性土、法性身,所以让你能称心如意。
在我们这个世界,是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相分如果你能够制心一处,也能随你的意思变化,称心如意,这是最近科学家才发现的。现在这些报告,就是这些书籍,是他们的研究报告,市面上很多。我不主张你们都去看,为什么?耽误时间太多,不如念佛,念佛你可以到极乐世界去享受这个环境。你现在看那些东西,时间耽误了,你去不了,你做不到。为什么?你的念头不能集中,制心一处,理明了,做不到。我们现在努力是要干的,我们要学制心一处,把心放在阿弥陀佛名号上,就是制心一处。真正放在名号上,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你就什么事都能办了。大概让我们这个房子升到空中,还是办不到,可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决定没有问题的。这些是极乐世界奇妙的境界,到极乐世界是我们受用的环境,不是别的。
「《唐译》曰:于众生前,自然出现,人皆自谓各处其宫。」每个人都感觉自己住在自己宫殿里面,住在自己房子里头。「如是无量众生,则有无量宫殿,互入互容,彼此无碍,正显事事无碍法界。」它是无障碍的法界,我的房子妨不妨碍你?不妨碍,重叠在一起也不妨碍。就像我们今天电视屏幕上,几十个频道、一百多个频道,有没有互相妨碍?没有。它的确重叠在一起,不相妨碍。所以从屏幕上我们能够觉察到,《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末后这一段,总结自在。
【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清净安隐,微妙快乐』,「《会疏》曰:无五浊,故云清净」。五浊是劫浊,我们现在都有,时代不好,整个地球染污,我们身心被染污,居住环境被染污,严重的染污。这五种《弥陀经》上讲的「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这些都是,浊就是染污,不干净。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染浊,所以清净;没有变易,所以说安稳。「尘尘不思议,故云微妙。永离身心恼,故云快乐」。「又按《往生论》,如是种种,悉为一清净句之所显现,故云清净。如上种种不思议受用之物,悉皆应其心念,立即显现,故曰应念现前。诸受用物,圆具万德,无欠无余,故曰无不具足」,得大自在。现在时间到了,今天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