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六集)  2012/4/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8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六百三十一页,从第三行看起:

『无边光佛』。《赞阿弥陀佛偈》云:解脱光轮无限齐,故佛又号无边光。蒙光触者离有无,是故稽首平等觉」。念老在下面给我们解释的,「昙师此赞」,昙鸾法师这首偈,「远胜余师」。这个赞叹,法师们很多,像他下面所举的,「义寂解无边曰无边际故」,净影师解释「广也」,都很简略。「皆不如昙师之圆妙。昙师以解脱光注无边光。解脱者,涅槃三德之一」。他赞叹里面说,解脱光轮,这个轮是圆满的意思,显示出「解脱之德圆满具足」。涅槃三德,法身、般若、解脱,法身就是法性,般若是智慧,解脱是大自在。凡夫这三种都没有,小乘,声闻、缘觉有局限的解脱,不圆满,法身跟般若小乘完全没有。这三样东西既然是性德,我们就知道,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但是本来具足,而且是圆满的具足;换句话说,我们有圆满的法身,法身就是自性,法身就是常寂光。

大经里面佛常说,「十方三世佛」,这个地方要记住,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全包了,一个都不漏,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换句话说,时空之内,所有诸佛如来都在其中。「共同一法身」,这个共同是真同,不是抽象的同。为什么?法身没有相。有相,相有局限,一个一个的,同只能说理上同,事上还是不同。理跟事都同,那这个相就解脱了。解是把烦恼解除、业障解除,烦恼断尽,业障消尽,这是因。消尽之后,法身就现前,这个法身没有相。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像我们这个房间里面的灯光,十几盏灯光,遍照这个房间,光与光互相都融在一起,分不出是哪一盏灯的光。但是实际上还是有不同,你看我们熄掉一支光、一个灯,这个灯光就没有了,它就不在这个里头。增加一个灯光,灯光也融在里头,融在里面个别的身就不见了,见到什么?一个共同的身相,这个身相是无相的。所以净土里面称它作常寂光。常寂光是身,常寂光也是土,为什么?身跟土都融化成常寂光,光光交融,没有彼此。虽然没有彼此,这些诸佛如来在因地上修行的时候发愿不同,缘不一样,他在起作用的时候,一定是有缘众生,每一尊佛缘都不相同。现在我们知道,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感应一定是有缘的,无缘不起感应。

现在我们看到科学报告,知道所有一切法,像前面偈颂里面所说的,也是昙鸾法师,「有量诸相」。有量就是有色相的,实报土里面有量,同居土有量,方便土有量,常寂光土无量,只有常寂光,只有法身这是无量的。起心动念,我们在《还源观》上读到的,念头才动,周遍法界,凡夫不知道,声闻、缘觉也不知道,连权教菩萨都不晓得。谁知道?大经上说,八地以上,这是大菩萨。菩萨总有五十一个阶级,最上面的四层知道,八地、九地、十地、等觉,这四个位次知道。证得这四个位次的人多。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里面,他从初住算起,所以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因为前面十位没有离开十法界,不能算真正的圣人,真正的圣人要从圆教初住说起,所以只有四十一位。这些人他们是有量诸相。「蒙光晓」,这个光是常寂光,这个光是妙觉如来的光,就是究竟佛果,真正是无上菩提。等觉还不行,等觉有上,上面还有妙觉,妙觉就真的无上了,无上菩提。这个光是妙觉如来的光,是究竟圆满的光,也可以说是常寂光的光,等觉以下统统都被它照住。

这个得到了究竟的解脱,连无始无明的习气都没有了,真叫究竟解脱。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无明是破了,也就是真正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虽然成佛,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有断尽,习气可以说不碍事,只是不能回归常寂光,他就这么一个障碍,其他的什么障碍都没有。所以实报土里面法身菩萨,跟妙觉如来有同样的智慧、同样的能力,在十法界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现身说法,应该现什么身他能现,应该说什么法他也会说。现身说法不是自己意思,他自己不起心、不动念,当然分别执著没有,那叫随心。随不是随他的心,是随众生心,众生希望见佛,他就现佛身;众生喜欢菩萨,他就现菩萨身,他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感应道交是这么回事情。

千万不要误会佛菩萨还有念头,还会起心动念,那是凡夫。你看看,实报土里面,法身菩萨都不起心、不动念,何况妙觉!起心动念,十法界里面众生。《楞严经》上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就是感,起心动念是感,佛就有应。这就是大乘经教上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一定跟他有缘,你见过他的形像,木雕泥塑或者是彩画的,你知道这一尊佛叫阿弥陀佛,那一尊佛叫毗卢遮那佛,你知道,这就有缘,阿赖耶识有叫有缘。有缘,佛就一定会现相,会帮助你,我们念念都有感应。我们身体状况自己不知道,佛知道。为什么?这个肉体是物质,物质它有波动现象。现在我们知道,弥勒菩萨所讲的,它波动的频率是多少?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有一个同学送给我一份科学报告,现在的科学家已经测出来,这一些波动的现象测出来是多少?一秒钟一千兆。弥勒菩萨讲一千六百兆,现在科学家测出来的是一千兆,频率太快、太微细,我们一般人无法觉察到。但是这样的频率佛知道,法身菩萨全知道,知道你肉身这个频率,就是知道你身体健康状况。起心动念那个频率也是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没有一尊佛不知道!每一个诸佛刹土里面,实报庄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知道,因为我们念头才动,周遍法界,速度太快了,我们自己不晓得,他知道比我们清楚多了。

问题,我们一定要相信,对诸佛菩萨一定要有真诚恭敬,才能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一般人起不了,原因是他没有那种真诚恭敬心。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这个一分利益是佛的加持你能感受得到,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实实在在说,诸佛菩萨加持我们是圆满的,我能得到几分,看我恭敬心、诚敬心,我接受多少。佛菩萨没有分别心,所以加持都是圆满的,没有恭敬心加不上,加持你一丝毫都得不到。你多一分恭敬心,你就多一分受用。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否则的话,辜负了佛菩萨照顾,他照顾到了,我没有受用,接受,没有接受到。

解什么?解的就是烦恼、就是业障。我们一般讲断烦恼、消业障,这个解就是断的意思、就是消的意思。这个地方是用比喻,比喻一个人,有人用绳索把你捆绑起来,你就不自由了,现在把这个绳索解开,恢复自由,就是这个意思。佛告诉我们,我们今天身上有三条绳索,这三条就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见思烦恼解掉了,尘沙、无明还在,三条你解掉一条,这个人叫阿罗汉。虽然解掉一条,可是这一条,六道轮回没有了,就脱离六道轮回。再把第二条解开,第二条是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就是烦恼多,像尘沙一样,数不清、数不尽。《华严经》上称的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华严经》说的是这三个名词,执著就是见思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尘沙烦恼真是多,我们那个分别心,从早到晚念念都在起。尘沙烦恼断了,就是不分别,证得菩萨的境界,提升了。最后一条绳子是无明烦恼,《华严经》上叫做妄想,所以无明就是妄想。妄想断掉了,就成佛了,清净平等觉就得到了。清净心,没有执著,心清净;没有分别,心平等;觉现前了,妄想就没有了,经题上这五个字,三个境界。大乘教里修行,无论修哪个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都是指方法说的。无论用什么方法修行,要到这个境界才算是成就。如果清净平等觉统统没有恢复,还是凡夫,你在原地踏步,你没有走出来。那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是你没有放下。所以,佛法修学的功夫不是别的,真的是教你放下。

我的缘分的确很殊胜,学佛第一天跟出家人见面,就是章嘉大师。我就向他请教,我说佛法好,方老师给我介绍,我知道了,有没有方法能让我们很快的契入?我跟同学们说过,我提出这个问题向大师请教。大师看了我,看了半个钟点才跟我说话,这种教学的方法我没见过。十多年之后,我才真正明白,我们年轻,心浮气躁,提出的问题老师不回答你,一定等你浮躁的心定下来他才跟你讲。看了我半个小时,他看我,我也看他,等他的答覆。半个小时,定下来了,就像在禅堂一样,定下来了,说了一个字「有」。我们年轻,沉不住气,有,精神就抖擞起来了,他又不说了,第二次停的时间不长,六、七分钟。我们体会到古大德传法都在定中,决定不能有丝毫浮躁,浮躁听不进去,听进去也就像耳边风一样,你不重视。所以这种方法,真的叫你聚精会神,他才给你讲。言语很简单,分量很足,告诉我,「看得破,放得下」。实际上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止观。我们看《华严妄尽还源观》,最后教你修行的方法,五止六观,这贤首国师的。如果讲止观,我听不懂,是佛教的名词,那得很费力气。老师要我能听懂,所以不讲止观,讲看破放下。看破就是观,放下就是止,这个话我们听得懂,这里头的意思非常深广,我们不知道,但是说了我们听得懂。

我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给我讲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是我跟老师第一堂课,两个小时,说话不多。这三种布施都是放下,财要放下,法要放下,你所修学的东西也不能执著。放下财,这个财是代表烦恼障,法是代表所知障,这都是十几年之后我才明白的。老师那个话里头意思很深、很广,慢慢去体会,感谢老师把我引入门,善巧方便,让你对佛法产生兴趣,产生信心,这个初学的目标就达到了。对初学的人,这里头还带着点诱惑力,不跟你讲真的,讲假的,假也是真。告诉你财布施得财富,钱从哪里来的?从布施来的,布施是因,财富是果。命中有财库,你看算命看相的,命里头有财库,你这一生有多少财。财库从哪里来的?是你前世所修的财布施,叫财库。前世前生修财布施修得多,这一生你命里财库满满的。财库是满的,这因有了,随便你做什么你都赚钱,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那是什么?那是缘。因是命里有,因加上缘,果报现前,财滚滚而来,这么来的。

如果你命里头没有,再好的缘,你都得不到。皇上赐给你千亿两黄金,你得不到受用,你命里没有,你要接受,可能命就送掉了。为什么?那财把你压死了。你命里没有那么高的地位,你爬到那么高,高上去的时候,不是灾就是祸,命里没有。命里有的你能得到享受,命里没有的决定得不到。如果你真的明白这个道理,你的心就定了。你要不要求财?不必求。为什么?求不到。命里有的,到时候它就来了,缘成熟了,财富就现前了。所以决定不会用非法手段去取得财富,非法手段这都是缘,取得财富了,得到的是你命里有的。为什么?你没有生病,你没有遇到横祸,命里所有的,你看看冤不冤枉?所得到的跟你财库里头打折扣了,因为你非法得到的。你命里头有一百个亿,你现在只得到五十个亿,打对折了,还自以为了不起,我得这么多财富,其实打折扣了。手段愈毒辣,愈不正常,打折扣愈多,一百亿可能一生你只能享受到十亿,自己还感觉到很满足,其实十分之九没有了,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如果你是正常的缘所得到的,无论你从事士农工商,你是正常所得到的,你就是圆满的。如果得到了财富,你又肯帮助贫穷的人,你的财库上升,好像利息一样,它会上涨,你命里本来有一百个亿,说不定会变成两百个亿。你以财去养财,以财去积德,这是真正有智慧、真正有大福报。这一生做大官发大财,来生的地位比这一生还高。我们就知道,这个世间做大官发大财的,那个命都是从行善积德而来的。地位愈高,他积得久,三世、五世、十世。帝王的命决定超过十世,他要没有十世行善积德,他到不了这个位子,他得不到那么大的财富,生生世世累积的功德,不是偶然的。

了解这些业因果报,我们心就平了,对于富贵不会羡慕、不会嫉妒。为什么?人家过去修的,他这一生应该得到;我过去没修,我当然没有,心平了,人就老实了,安分守己。这是因果教育。别人有你没有,你不服气,你去夺取别人的,偷人家、抢人家的,不行,你还是得不到,你所造的罪业,来生在三途,更苦,你做错了。安分守己,安贫乐道,这是什么?消业障。业障消除,我所积累的功德成就,这使你一世比一世好。世出世间法里头有大道理在!这个道理,佛经里头讲得透彻,儒跟道里面也讲得非常好,要多读、要多学,你就明了。明了的时候,改善自己的命运。

改善命运最著名的一个小册子《了凡四训》。他这个书,于本意不是流通给大家看的,他是给他儿子的,告诉他儿子他的命运是怎么改过来的。以后这本书传出来了,读的人多,受益的人无穷,了凡居士的功德就大了,连外国人都学习。这个书在日本社会普遍流行,读这个书,依照这个书学习的比中国人多,日本天皇都念这个书,喜欢这部书。所以人不能不知道因果,不能不知道命运,不能不知道轮回。轮回是可以超越的,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六道就没有了,就超越了。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就超越十法界,就成佛了,你就生到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大概不是修净土的人都到华藏世界去了,毗卢遮那如来的实报土,都到那里去了。

这是讲解脱。这三大类的烦恼放下了、断掉了,你就脱离十法界,作佛去了,叫脱。解脱光轮,轮意思好,轮在佛法里头代表圆满,佛取这个。你看,轮有心,轮是圆,有心,有周,心是内,周是外,有内外。心不动,圆周动,这个意思好。佛教给我们养心,心要不动;养身,身要运动,身就是轮外面的周,它不动就没有意义了。我们现在人心颠倒,心,想这个东西多,不动的它偏动;身,要动的它不动。身要不动,身就坏了;心要动,心就坏了。轮的意思好,圆满具足的意思。解脱光是智慧,没有智慧,你不肯放下,智慧是看破,看破自然就放下。

这一桩事情,早年章嘉大师是多次提到,不是一次,我的印象很深。千万不要以为你懂得了,很多人都自以为我懂了。章嘉大师说你没懂,为什么?你没有放下,你要懂你决定放下。他跟我举了个比喻,就是懂跟不懂有关系。他说譬如我桌上,我这边放的是黄金,这边放的是黄铜,你要真正识货,我说这两样你随便挑一样,你要懂得,你一定取黄金。这就说明,看破决定放下,没有放下就是没有看破,你还要努力。最怕的是这个,以为自己看破了,他就不能再前进了。知道自己还没有看破,我得在这上下功夫,在解门上下功夫,我解得不够透彻。真正透彻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因为一切法是假的,它不是真的。

解脱就是放下,光轮就是看破,这两桩事情是没有边际的,「无限齐」,没有边际的。大师告诉我,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又帮助你看破,它两个相辅相成。到以后我们才晓得,老师讲的就是止观,止帮助观,观帮助止。他不用佛学名词,我那时候刚刚学,刚刚初学,说得我们印象非常深刻。所以阿弥陀佛又号无边光,蒙光触者离有无,你看把有无放下了,平等智慧现前,有无没有了,有无是分别。是故稽首平等觉,解脱就平等了,没有解脱不平等。平等比前面的清净又提升了一级,清净是阿罗汉,平等是菩萨,这向上提升了。「昙师以解脱光注无边光。解脱者,涅槃三德之一。复名之为轮。轮者,圆具之义。表解脱之德圆满具足」,这意思好,念老说得很对。

「无限齐者,离一切局限与齐同」。无边光没有边际,智慧没有边际,有边际就有局限,就有可以跟它平等的,齐同就是平等的。没有能跟它平等的,这就是无量无边的意思。「离有无者,离有无之二边。离一切边,从容中道。边中俱离,究竟解脱」。这大乘教里头,祖师们常说二边不立,二边就是有无,有无二边都放下,那叫中道,中道也没有。立一个中道,是把有无二边做为一边,从这里又产生一个中道。中道也没有,也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看边中俱离,究竟解脱。佛说中道,不要被中道迷了,以为真有个中道,错了。中道是对二边说的,有对面是无,无的对面是有,二边都放下了,那叫做中。从边又立个中,这叫中道,叫第一义谛,名字有,实际上没有。从名字上你要能够悟入真实,这叫开悟,所以不能执著。这就是佛《般若经》上所说的,法,佛法,佛法不能执著,非法你自然放下了。

佛法是智慧,一执著就是烦恼,不是智慧,它变成知识。知识跟智慧是两桩事情,知识有局限,不圆满,智慧没有局限,它是圆满的。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没有后遗症,知识解决问题,后头一大堆后遗症。今天都崇尚于知识,我们在国外参观很多著名的大学,我们去访问,跟他们做交流,统统是知识,包括伦敦著名大学里头的汉学系,我们很关心的。看看外国人研究中国东西,我们不能不佩服!我们看了,增长了我们的信心,那就是中国的文言文可以恢复。外国人讲中国的北京话,比我讲得好,我都不会讲,他们一口北京话。能看中国的古文,我们现在中国人连古文都看不懂,他们能看懂,他们学文言文。我问他们,你们用了多长的时间把中国文言文学会?他告诉我,三年。不难!在英国三个学校,牛津大学、剑桥跟伦敦大学,我去访问。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里面有学中文的,到台湾去留学,一个女生,她学什么?她学《华严经》。正好我在台湾讲《华严经》,她就找到我了。她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跟台大交换的学生,到台湾来留学,在我图书馆里面住了三个月。我问她,中文学了多久?三年。欧洲人学也是三年,可见得这个不难!我们中国人不会,为什么?中国人怕文言文,吓到了,为什么?太深了,学不会。外国人没有这个概念,没有这种畏惧心,三年就学会了。我们想想,中国古人教学,就想到可能。为什么?民国初年,我们看到小学生写的作文,文言文写的。年龄多大?大概十岁。十岁的小朋友写的作文,现在大学文学系毕业的可能都写不出来,没有教,一点都不稀奇。小孩从六、七岁开始读书,全读的是文言文,四书五经背诵,他就学成习惯。所以三年确实是能成功。

从前李老师告诉我们,熟读五十篇古文,这个熟读,要能够背诵,要能够讲解。一个星期学一篇,一年五十篇,这一年的时间,你就有能力阅读文言文。你再用一年时间,熟读一百篇,你就能写文言文,那中国人两年。外国人三年可以,中国人两年。一个星期背一篇不是难事。以前老师给我们选的课程是《古文观止》《古文观止》里面有三百多篇文章,老师不给你选,你自己选,选五十篇,自己去读、自己去背,老师只把这个方法教给你。你能够继续两年去背一百篇,那你文言文的基础就非常好。

台湾国语日报所编的《古今文选》,编得好,有注音、有注解、有翻白话文,最好的学习教材。我是让蔡老师他们将《国学治要》里面这些文章,跟《古今文选》去对照,对照有相同的,大概有两百多篇相同的,这就省事了,我们不要再去搞注音、注解了,有现成的。从《古今文选》里头抽出来,跟《国学治要》里头的目录对照,你就读这些东西。因为《国学治要》《四库全书》的入门,那你学会这个,你将来读《四库全书》没有问题,文字上没有障碍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都在《四库》里头,宝藏!祖宗留下来的。我们选东西,确实我们读得不多,不晓得从哪里选起。好在古大德已经把这个事情做好了,留给后人,古人用心,真难得!为后世人着想,这个恩德要知道,我们认真学习就真报恩。

他们编《国学治要》有不少人,专家学者八年时间编成的。我看到他的序文,编成的时候写了一篇序,序文是丁卯年,那一年是我出生的那一年。他们编完成写序文,我那一年出生的,就是说八十六年之前。又过了四年书才出版,才印出来流通。我们知道,印的数量肯定不多,顶多一千套。经过八十四年,一千套的书能有几部留在现在?太少了。我是同学们替我找到这部,寄给我,我一看,纸张变成黄色的,很脆了,很容易破掉,时间太久了,八十多年了。出版算是我四岁,也有八十二年,纸张保存八十二年不容易!所以还好,这祖宗之德,字没有损坏,字很完整。所以我赶快找世界书局印一万册,这就留下来了,不会再失传。分送给全世界各个大学图书馆收藏,我们中国东西就不会再失传,这是宝。有《群书治要》、有《国学治要》,恢复中国传统文化有门路可循了,否则的话,这么多东西从哪里下手、从哪里读起!

现代的印刷术发达,真难得!民国以来,这个六十年间,多少专家学者希望《四库全书》能够印出来,就怕它失传。因为《四库》只有三套完整的,原本一共是七套,战乱当中丧失掉了,现在只有三套半完整的。《荟要》只有一套,孤本,一个变动失掉了就没有了,那你到哪里去找?这真的是无比稀有的宝藏!所以在台湾初版,《全书》印了三百套,《荟要》印了两百套。我问书店的老板,怎么印得这么少?怕卖不掉,分量太大,定价很高,这成本很高。第二次,去年,孙中山先生倡导革命成立民国一百年,台湾为做一百年的纪念,政府要求商务印书馆《四库》再版,世界书局的《荟要》也再版。书店首先通知我,我说欢喜,难得,我就跟商务印书馆订了一百套,他欢喜,我是大主顾,一下就要了一百套。《荟要》,世界书局的,我跟他订了两百套。

那个时候,他们在倡印的时候,我在山东大学跟展校长,这是老朋友了,我就跟他讲,我们订这个书,希望用学校的名义代送给全国好的大学,一个学校有一套。他答应了,我才敢订,要不然这个书我放都没地方放。没有想到展校长调走了,现任的徐校长,我也认识,见过几次面,就没有那么热心了。所以这一百套《全书》真的很费事,大概国内送了三十几套,其他的送海外,送了印尼十套,马来西亚十套,澳洲也送了十套,这都已经送出去,现在我们这里大概还剩十几套。

五月《荟要》出版,印两百套,不知道中国有没有门路能进得去。如果进不去,我现在有个机会,也是五月份,曼谷有一个活动,是泰国世界佛教学人组织他们办的一个活动,找了我。我建议他,把这个活动扩大,不仅是佛教,各个宗教统统邀请参加,他同意了。所以我这两百套书,现在还没确定,以自己国家为第一个赠送对象,自己国家不能进去,我就想把这个交给泰国,世界佛教学人组织,由他们赠送给全世界每个国家,由泰国外交部代我送,这个都答应了。希望中国的宝藏,在这个世界灾难很多,变化很大,我们只有大量的分开来放,才能保得住,放一个地方不行,不安全,到处都放,总有地方保存下来。我们做这个事情目的是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这都是古籍,没有丝毫增加,原本。所以我们今天读到佛经上这些经文,很感慨。

「边中俱离,究竟解脱」,这是「无边」的意思。《论注》里面,「毕竟平等意业」。末后直接说平等觉,平等觉也是阿弥陀佛的圣号,或者前面再加两个字,清净平等觉,都是阿弥陀佛的名号。「顿显第一义谛,毕竟平等,万法一如。昙师此赞,剖显无边光佛号之深义。此真能赞佛者」。他这个十二光赞,非常之好,注解《无量寿经》的人很多,都没有他讲得这么深,意思深广无际。

我们再看第三『无碍光佛』。「无碍者,憬兴、义寂曰无障碍」《净影疏》里面说自在。昙鸾法师的赞,也是一首偈,「光云无碍如虚空,故佛又号无碍光。一切有碍蒙光泽,是故顶礼难思议」。这首偈子的意思,「光如虚空,故无障碍。本体常寂,妙用无穷。自在无碍,光明遍照,一切有碍,皆蒙光益」。念老的解释,解释得很好。我们怎么学习?光云无碍如虚空,光是智慧,云是形容,云表什么意思?在佛经里头,这个字用得非常之多,表非有非无。远看上去有,近看就没有,它代表非有非无,不能说它有,不能说它没有。这是什么?这是一切法的真相,相有体无,我们今天所看到一切现象,相有体没有。

现在科学家知道,这现象怎么来的?高频率振动产生的。弥勒菩萨不说我们不知道,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就是念头的频率,一弹指有多少?三十二亿百千念,单位是百千,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一弹指三百二十兆次的这么高的频率,让我们看到物质的世界。这些现象不一样。不一样是他的缘不相同,理完全相同,离开波动的现象,一切法都不存在。所以佛经上称相叫无常,就这个道理,它不是常住的,它是无常,波动状态底下产生的。像什么?像电影。特别是从前,我们看老式这个电影,这是电影的底片,就是幻灯片。这个幻灯片在放映机上放,用这个光打在屏幕上,屏幕上的像不就是波动的现象吗?它全是动的。不动,不动就没有了。所以跟这个道理完全相同,整个宇宙就这么个道理。

我们看电影,一秒钟才二十四张,频率是二十四,一秒钟。那个镜头开,放一张,关上,第二个出来了,再打开,关起来,第三个出来了。镜头开一次是放一张,一秒钟镜头开关二十四次,它播二十四张,张张不一样,没有两张是相同的。所以,我们看的这个相是什么东西?现在科学家的名词,就是许许多多的印象纠缠在一起,你看出来了。它要不纠缠在一起,你看不到,什么都看不到。弥勒菩萨告诉我们,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现象,它的频率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这个一秒钟二十四次,二十四次已经把我们欺骗了,我们看到电影好像是真的。现在用数码,不用胶卷,速度比这个快,所以看到的画面愈来愈逼真,就是它速度快。我们现实那是最逼真的,这个速度是一秒钟一千六百兆。你要说这个身体是自己,一秒钟已经换了一千六百兆次,哪一个身体是你?

所以这个事实真相明白之后,对身见就放下了,知道它真的不是我。身见放下了,你这个身体就健康了。为什么?它恢复正常。常常想着这个身体,今天这痛,明天那里不舒服,病就来了。从哪里来?从心想来的,你不想它,一切恢复正常。所以,李老师教我们一个绝妙的方法,当时教我,我没接受,现在想想,这个方法妙极了。他教我们把心里头垃圾、脏东西统统把它清除掉,打扫得干干净净,把阿弥陀佛请来,放在心上,我的心里头就阿弥陀佛一尊,其他垃圾没有。这老师教给我们方法,真好!修.蓝博士也是这个办法,他是讲记忆,你头脑里头还记得这个、记得那个,把一切不好的记忆统统清除出去,不要记这个东西,不要想这些东西。先把不好的清掉,然后好的也清掉,你才真正恢复健康。这跟佛法一个道理,不好的记忆,这就是业、恶业,堕三恶道,好的记忆生三善道,出不了六道,两边都清除掉了,你就能超越六道,是这个道理。

好的、不好的全是假的,所以它是平等的。换句话说,地狱跟天堂是平等的。地狱里头是干什么?消恶业,你造的恶业到那去消。天堂,消善业,你造的善业到天堂去消。你的真心里头善恶都没有,是清净的。惠能大师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是你的真心,你真心里头没有善恶,统清除掉了。我们现在没有能力清除掉,保不住,还会有胡思乱想,怎么办?换成阿弥陀佛,这是净宗无比殊胜的方便,妙绝的方法。起心动念就想阿弥陀佛,熟读《无量寿经》,起心动念想西方极乐世界、想阿弥陀佛。你天天想他,你决定到极乐世界,你不到那里去谁到那里去?心想事成。可别想别的,好坏都不想,这就完全对了。

这个经你要是真念通,你懂得意思了,你才知道世出世间法里头,还有比这个更好的吗?找不到了,在佛法里面这是绝顶了。《华严》说得详细,这个说得简单,我们用这个好。《华严》太大了!《华严经》讲一遍,不是一千二百个小时,至少二万个小时,我们过去讲了五分之一,四千个小时,五分之一。灾难太多就来不及了,换这个本子,这个本子跟《华严》完全一样,等于是《华严经》的精华,古人称这个是中本《华严》。大本时间太长,我们学中本,一千二百个小时讲一遍,真有受用。天天不离经教,天天不离阿弥陀佛。

所以光云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这种智慧光无碍如虚空,像虚空一样没有障碍,所以佛号无碍光。光如虚空,故无障碍。本体常寂,只有寂它才放光,它要是动,动,光就没有了。这个话重要。我常常说智慧、知识,在剑桥大学、在伦敦大学讲演的时候,我就提出这个,我把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外国人读是从这边到那边,我写的是佛学、道学、儒学,因为他们学中国传统文化,汉学系的,我说你们读是从这边读的,儒学、佛学、道学。中国人,中国人从这边念的,中国人从右到左,中国的念法是学佛、学儒、学道,味道不一样。儒学、佛学、道学是知识,学儒、学佛、学道是智慧,不相同。

你们大家今天搞的是知识,拿儒释道的经典去写博士论文。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他用《无量寿经》写博士论文。我问他,《无量寿经》中文本有九个版本,你用哪个版本?他用夏莲居会集本,跟我本子一样。还有个同学用《孟子》,儒家的四书里头《孟子》,用这个写论文。还有一个告诉我,他用的是唐朝文学家,以他的全集来写论文,难得,那个人的名字好像也是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我一下记不起来。我说你们所研究的是佛学、儒学、道学,这是属于知识。但是学儒、学佛、学道那不一样,学儒要学成跟孔子一样、跟孟子一样,学道要学跟老子、庄子一样,学佛要学得跟释迦牟尼佛一样。所以我就说,如果在现代这个时代,出现几个孔子,出现几个释迦牟尼佛,出现几个老庄,你说世界有没有救?有救。但是如果你专研究它,你做不到,把它当作一种学术来研究,你写成博士论文,将来可以拿到博士学位,在欧洲可以做一个汉学家、一个名教授,你得不到三昧,你智慧不开。换句话说,今天社会问题你解决不了,道理就在此地。

中国人自古以来求智慧不求知识,有智慧的人知识自然懂得。为什么?他一接触就明了了,不需要学,一看就懂,一听就懂,一接触就懂。智慧重要,智慧是自性里头有的,本体常寂,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你们现在一天到晚动脑筋,心不清净。心不清净生什么?生烦恼,不生智慧。我说得他哈哈大笑。真的,本体常寂,要知道,什么是真心?如如不动是真心,寂是真心。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没有动,没有摇晃,那就是真心,真心是不动的。妄心就是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频率,妄心是动的,真心不动。这一句话很深,不动妙用无穷;一动,动的时候,那个作用就有限了。就是前面讲的有量诸相,有量就是有限量的,动是有限量的,不动是无限量的,所以不动叫妙用。

于是乎我们就明白,佛法的修学,无量法门,都不出戒定慧三学,总纲就是戒定慧,戒定慧下面无量无边法门,统统是属于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寂就是定,它是枢纽,得到了寂,寂起作用就是照。所以佛常常用水做比喻,一个池塘的水,很静,不动,水清净一点污染没有,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风景统统照在里头,但是一动就不能照了,就支离破碎了。动是妄心,寂是真心。那个照就是智慧,就是此地讲的光。光从哪里来的?光从寂来的,从定来的。定从哪里来的?定从持戒来的。所以持戒,持戒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得定。今天持戒人,我见到一些,没有定。不但没有定,造业,自己持戒,批评别人不持戒,憎恨别人不持戒。看到不持戒的,好像就脾气很大,要批评人,那个定怎么能成功?持戒的目的是得定,不是教你拿着这个批评人,自己以为不得了了,别人都错了,把持戒的意思都搞错了,这叫盲修瞎练。

所以一定要懂得,戒律是一门大学问,在三藏里头独立一藏,那不是小事,很重要。如果不从这里入门,佛教就会消失掉。所以我们心里有数,佛教能不能复兴?难。佛教真能保存在世间只有净土宗,因为它带业往生,它能够禁得起大风大浪,其他的任何宗派都不行。为什么?它戒是根基,就像盖房子一样,你没有地基,你怎么能盖房子?净宗殊胜,它不需要地基。只要你真信,真愿意往生,真肯念这句阿弥陀佛,其实戒定慧都在这当中,你真信真愿就是戒,你一心专念就是定。李老师教给我方法,那不就是定吗?把心里面善跟不善统统放下、统统请出去,阿弥陀佛请进来,妙绝的方法,这妙用无穷,自在无碍。

自在是什么境界?自在是定,定就自在。为什么?烦恼没有了,有烦恼就不自在。烦恼没有了、妄想没有了、杂念没有了,你就自在无碍了。这个时候什么?真心现前,真心现前是光明遍照。这遍照是什么意思?一般宗教里头对神的赞叹,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光明遍照就这个意思。这个光明就是自性智慧现前,这个智慧不是学来的,智慧学不到。从书本上学不是智慧,知识,这个一定要知道。如果把知识当作智慧,那个误会可就大了。知识是凡夫,智慧是圣人。智慧人人都有,知识人人未必有,你要去学你才有,你不学你没有。但是智慧是人人本有,现在是什么?烦恼障碍住了。烦恼三大类,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这三大类。这三大类烦恼统统放下了,自然就出来了。

放下烦恼的方法是戒律,戒律的效果是禅定,得到了禅定就放光明,禅定是清净心,清净心一现前,智慧光就出来了。看经教看不懂,智慧光出来就懂了,就能在一句一字里头看很多意思,无量义,说不完。看人看事统统生智慧,不生烦恼,妙用,妙用无穷!没有智慧的人他都属于情执,所以他生烦恼。看到人事物,顺自己意思的,欢喜,欢喜也是烦恼。七情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欲,都不是真的,都是情绪在波动,那都是风浪,不是平静,都起波浪了。小的欢喜小浪,大的欢喜是大浪;小的瞋恚是小浪,大的瞋恚是大浪,反正统统都是风浪,你的心不平。这才教你要修定,道理在此地。要修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执著,我们一般讲,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也没有分配的这些念头,这都是属于执著,我们的心就清净了。这些念头愈强,烦恼就愈重,烦恼在造业,业有善恶,就感得善恶果报。这种造作念念都不间断,很麻烦,它为什么?习气。不想造,到时候它就会发作,自然发作,这是什么?养成习惯了。

净宗里面这个方法就是念佛,念佛在什么时候念?起心动念。顺境,欢喜心起来了,阿弥陀佛,归到阿弥陀佛那里去,把那个欢喜心打掉;不称心的,厌恶的念头生起来,阿弥陀佛,统统把念头归到阿弥陀佛。古大德所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一定要起,念不起你是圣人,你不是凡夫,凡夫哪有不起念头的道理?要觉悟得快,第一个念头起来了,第二个念头阿弥陀佛,不要让第二个念头跟第一个念头相续,这叫真功夫,这叫会念佛。念久了,养成习惯,这妄念就不生了,纵然有这个念头,很淡薄,不严重了,对往生不会造成妨碍。这个东西很浓、很严重,往生最后那一念你还要起心动念,那怎么办?麻烦在此地。所以送往生真的要注意,送往生的时候,决定不许可他的家亲眷属在旁边,他走的时候。为什么?动感情,一动感情就去不了,就搞轮回了。所以要靠念佛的同参道友替他助念,家人离远一点。家人什么时候来?断气十二个小时之后再进来。为什么?他神识走了,离开了。八个小时是决定不可以的,十二个小时,大概神识一般离开了,这个时候可以,我们不能不知道。

一切有碍,有情,情执,皆蒙光益,这是讲,一切有碍就是包括一切有情众生,都得到如来无碍光的利益。前面说的无量光、无边光,无边也就是平等,无碍,真正回归到清净平等的境界,所以说「难思议」,不可思议。学佛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的东西用在生活上,真用上了,我真学会了。如果学了与生活不相关,那等于没有学。所以这个光,十二光,实际上全是智慧。为什么十二种名称?十二种不同的作用。这个十二种一展开,无量无边的德用,举十二个例子,让我们在此地学习,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才管用。学一样只知道一样,那要什么时候才能学得会?所以一通一切都通,这就好教了。

惠能大师那个天分,老和尚只需要两个钟点教他就行了,就全通了,他就毕业了。为什么?心清净,他的心本来就清净,所以一点就通了,就差那么一点点。这不是凡人,从什么地方看来?从他的恭敬、从他的谦虚。我们在《坛经》上看到,六祖在黄梅八个月,对待任何一个人恭恭敬敬,那个恭敬不是装出来的,真心里头流露出来,自己谦卑。没有念过书,没有上过学,其实智慧比谁都高,他看、听、接触,理解得深广,只有老和尚晓得,别人不知道。印证了中国古人所说的「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是有学问,愈是有德行的人,愈温和,愈没有脾气,心平气和。说有学问、有德行,脾气很大,那不是真的。《论语》上有一句话说,孔子讲的,说假设有个人,「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圣人,孔子一生最佩服的人,有他的才华、有他的德行,但是有两个毛病,一个是骄,骄傲,一个是吝啬。他说「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的,决定没有骄慢的习气,决定没有吝啬的习气,那是什么?小气,肯定他是大方,心胸广大,一定是这样的。孔子用这个标准看人,真有德行、真有学问从这看。好,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