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二集)  2012/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四十五页,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第三十「眼睫如牛王相」,这个睫是睫毛,牛王,牛的睫毛长也很好看。「眼毛殊胜如牛王」,这比喻。「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这经上说佛的白毫相很长,它是盘旋在一起,两根白毫像一颗珠子一样盘在两眉当中,眉毛这当中。第三十二相,「顶成肉髻相」,佛的头顶有肉髻,我们看画的佛像、塑造的佛像,佛头顶多了一块,这是肉髻相。「梵音乌瑟腻,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为什么叫无见顶?这个髻上面放光,如果从佛的上面来看就看不到它,光刺眼睛你没有办法看到它,所以叫做无见顶相。「其他经论与此大同小异」,这是《智度论》八十八卷里头所说的,经论里头说得很多,此地举例是引用《智度论》八十八卷,这里面都把这相好说出来了,但是相好的原因没说出来。

我们再往下看,「望西师曰:依此愿故,众生生者,皆具诸相,不假修得」。这就难了,往生的人没有修这些德行,到极乐世界个个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怎么得到的?他是依阿弥陀佛愿力得到的。阿弥陀佛有这一愿,而他的愿愿愿都兑现,没有一个愿是空愿,所以生到极乐世界就能得这样殊胜的相好。我们很清楚,这是世尊当年在印度随俗所现的,实际上不止,实际上就不是凡夫能够想象得到的。《观经》上讲的应该就是正确的,也是佛讲的,《观经》上说阿弥陀佛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又有八万四千好,不止三十二相。生到极乐世界都知道了。这些相统统有业因,怎么修得的?下面说,「问:具足此相,为华开后,将为前耶」。往生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在莲花里面所见到的佛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花开之后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化身无异于报身,但是不一样。所以这假设个问答,具足三十二相是在花开之后,还是在花开之前?「答:不待花开,是生得故」。只要一往生,花没有开也具足三十二相,这就显得非常的殊胜。

这段经文有一些参考资料,我这里他们给我搜集了一些,我刚刚看到。这里头《宝女所问经》第四卷,西晋月支三藏法师竺法护翻译的,这个文是「三十二相品第九」,专讲三十二相,我们看看经文,这里头讲的有因。「于是宝女问世尊曰。唯然大圣,今所可谓如来至真三十有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在体」。这是假设个问,这一问,「佛告宝女,吾往古世行无量德合集众行」。这句话总说,往古世,这就是时间很长很长,都是行无量德,德是善事、是功德,众行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来由是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布于体」,今全身都是一切众生认为是最好的相,佛全都具足。「今粗举要。如来之相」,这下面就是三十二相。

这一段很值得我们做参考。为什么?真正成佛不必修,明心见性,自性无量功德自然现前,那何必要修!经上说菩萨成佛用一百劫的时间修相好,就是讲这修因。这是显示给众生看的,鼓励众生断恶修善,用意在这个地方,是他在舞台上表演,我们一定要晓得。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具足无量妙相、无量妙好是一定的道理,我们没有理由去怀疑。自性本具的无量功德、无量相好,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相里头就包括相好。

这第一条,「足安平立大人之相者」,这是足底圆满之相,我们对照这个经文里面,《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这个经文三十二相是《三藏法数》第四十八的,第一个是足安平相,它这里足安平立大人之相,它多这么几个字,我们看它的因。这个相「往古世坚固劝助而不退转,未曾覆蔽他人功故」。也是我们要学的,意思很好,这就是长劫以来坚固劝助而不退转,劝勉别人、帮助别人。劝助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帮助人破迷开悟。佛的本愿,可以说一切诸佛的本愿,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离究竟苦,究竟苦就是六道轮回,就是十法界。如何能够离开六道、离开十法界,你才真正离苦得乐。苦从哪里来的?从迷惑颠倒,佛说这三类烦恼就是苦的根本。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是起心动念,凡夫不知道,念头非常微细,分别执着这个粗,我们能觉察得到。

分别叫尘沙烦恼,无量无边,就是我们今天的妄想、妄念太多,没有去想它,它自然就来了。特别是在念佛的时候,在入定的时候发现,没念佛、没入定,好像还没有觉得我有什么妄念,这一坐下来念佛才发现怎么那么多!所以有些人觉得不对,我不念佛的时候没有念头,这一念佛那么多妄念来了。实际上并不是不念佛的时候没有,不念佛的时候有,你没有觉察到;一念佛,心念要集中在佛号上,发现了,是这么个道理。不打坐不知道,一打坐这东西就来了,这是个麻烦事情,如何能把它化解?那就是你念佛要继续念,你别怕它,佛念得有功夫,纯熟了,妄念愈念愈少,这就功夫进步。这东西不能着急。一般人,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说的,一般人伏这些烦恼大概三年,真正用功念佛三年,在一支香里头有三、五个杂念。一支香,长香是一个半小时,普通香是一个小时,因为寺院从前没有钟,用什么来看时间?就是香,念佛念一炷香,一炷长香,都是用香来衡量时间,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一个小时,我们就算短香一个小时,一个小时里头只有三、五个杂念不错了,这功夫算不错了。初学的人,那个杂念一分钟里头都不知道有多少个。所以功夫得力杂念就少了。

像宋朝莹珂法师那种念佛,那是什么?那是求救命,所以他那个心特别勇,那是叫拼命去念,不眠不休、不吃不喝,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居然念了三天三夜,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勇猛精进在拼命,他能把阿弥陀佛念来,这也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典范。真在紧要关头的时候,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肯定把阿弥陀佛念来。莹珂是个出家人,但是破戒犯规,这样的人真正能忏悔,能知道错了,知道自己错,一心念佛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我们造作的业没他那么重,三天三夜也能把阿弥陀佛念来。阿弥陀佛对一切众生没有厚此薄彼,只要你有真诚心,真诚心能感,所谓至诚感通,佛一定有应。又何况遍法界虚空界诸佛菩萨、一切众生,跟我们自己是一体。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讲得一点都不错,从一体起二用示三遍,三种周遍。这给你从理上讲,理上讲通了,你能够肯定,就不怀疑了,然后才能依照这个方法去做。这第一个劝导众生、帮助众生永无退转。众生不好度,善意对他,他以恶意相向,还能不退转,这是难能可贵。因为这是行,所以用足来表现,足底得圆满相。

末后一句未曾覆蔽他人功故,就是别人有好处,别人有功德,从来没有障碍过别人。障碍别人多半都是妄语、两舌,用这种手段,有意无意的毁谤,造谣生事,都这些手段。别人有好处,佛教导我们欢喜赞叹,那个功德不可思议。如果这个人好事,只是他个人得利益,这个功德很少,很微薄;这个人的好事是能叫大众得利益,这功德就大。大众得利益的时间长久,那这功德就更大,看他影响的面多大,影响的时间多长。我们看像唐太宗这个例子,他做皇帝编这一套《群书治要》,这个功德大,帮助他那一个朝代三百年,唐朝三百年。三百年依靠这套书做治国的指导原则,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盛世。虽然末代的皇帝不读这个书,贪图自己的享受,疏忽了照顾人民,最后亡国。末代皇帝都是这样子的,只顾自己不顾人民,这亡国之君。

这部书到今天还有影响。今天世界动乱,全世界的,不是局部的,是整个地球。中国传统文化能挽救社会,能帮助这个世界,这英国汤恩比所说的,中国什么东西能帮助现在的社会?眼前这部书确实管用。能把这部书讲清楚、讲明白,大家觉悟、回头了,这个社会动乱的现象立刻就会停止,就能够恢复安定和平,这是大功德。这桩事情要把它掩藏住,这个罪业重,这过失就很大!有没有人干这事情?当年日本在中国留学的留学生,知道这个东西是宝贝带到日本去,中国没有了。日本人是不错,当时日本人真干、真学,所以它也盛极一时。一直到大概三百年前嘉庆登基,日本人进贡,给皇帝送礼有这套书,中国人才知道有这部东西,以前没人知道。那个时候正是乾隆的盛世,盛极一时,这些帝王没有过过那些苦难的日子,都是在皇宫里头养尊处优,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几乎每个朝代都是这样子的。这个书传来了,没有受到重视。嘉庆以后一代不如一代,嘉庆以后是道光,道光以后是咸丰,咸丰就出现慈禧,咸丰死了之后同治,慈禧执政,一代不如一代。清朝的盛世是康熙、雍正、乾隆,加起来将近一百五十年,鼎盛的时候。

古人讲的盛极必衰,什么原因?把忧患的意识丢掉,没有了,自以为是。人要永远怀有忧患意识,他不会亡国的。这些东西没有认真去学习,如果嘉庆当时看到这部书,让这些专家学者在宫廷里面细细讲解,文武百官都来受教育,他还是盛世,绝对不会亚于乾隆,甚至于比乾隆更好,我们能想象得到,可惜他没有做。一直到今天,我们才发现这个东西,真正是宝,宝中之宝。中国传统这么多的典籍,要救这个世界从哪里看起?我们找不到入门的地方,唐太宗给我们开了这个门!现在很多地方,国内希望把传统文化复兴起来,台湾也在搞,外国马来西亚也想搞,印尼也想搞。《群书治要》的英文翻译本流通出去,我相信想搞的人就很多,这是很好的征兆。我们从历史来看,传统东西丢掉了两百多年,复兴也要两百多年,只要这个火种不灭薪火相传,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可以兴旺起来。这是真理,字字句句与性德相应。尤其我们现在受的痛苦、这灾难,痛定思痛,看到祖宗的教诲明白、觉悟了,知道回头、知道改过。自己谦虚,尊重别人,决定不能隐蔽别人的长处,这个果报是足安平相。

第二,「如来手足而有法轮大人相者」,这就是第二千辐轮相,足底有,手心也有,足心、手心都有轮相,这个果报是「往古世兴设若干种种施故」。这个若干可能是若干,若干种种施故,这个字可能有问题。就是说自古以来,菩萨、善友他能够兴设种种施,施是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常常做这些事情,所以感得手心、足心有轮相。第三手指纤长,这是「往古世则说经义救护众生令无患故」,生生世世长劫以来,讲经说法,救护众生。这个经法,我们就要注意到,经法是帮助人开悟的,帮助人破迷的。佛对一切众生最大的功德就是讲经教学,也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手段就是教育。所以佛的这一生非常单纯,一生老老实实教学,为我们示现一个老师的榜样。而且教学心量大,今天所讲的多元文化,他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来学,他就会很认真教你,而且不收学费,完全义务教学,教了一辈子。这就是说,像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种功德就是手指细长的相。

第四个,「如来手足生网幔理大人相者」,这是第五相,「乃往古世未曾破坏他人眷属故」。这是手足有网幔,没有破坏过别人家庭,也就是说,没有这种不善的意念妨碍别人家庭,破坏别人家庭,连这个念头都没有,哪里会有行为!在反面,肯定是帮助每个人家幸福美满,得这种果报。第五,「如来手足柔软」,这个柔软,在我们经本上是第四。「乃往古世而以惠施若干种衣细软服故」,这就是以美好细软的这种衣服布施,常行这个布施,这也属于财布施的一种,你是用手去布施的,所以手得细软相。

第六这就是七处,我们这是第十七,七处平满,「如来而有七合充满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广设众施供诸乏故」。别人有缺乏的,他广行布施,你缺乏什么他帮助你什么,缺吃的就用饮食来布施,缺穿的用衣服来布施,缺医药的用医药布施,缺少什么他都布施什么。所有布施当中,佛常说「法布施为第一」,真正的苦难是人民愚昧没有智慧,所以教学的布施功德是无量无边。在古时候这家庭兴旺,老人懂得法布施。在中国古时候的家庭家学办得很好,乡里不是我们这一族的人,有优秀的小孩、聪明的小孩没有钱读书,都把他找来帮助他,甚至于供给他的生活费用,衣食住行都帮助他,这个小孩学成之后感恩,与这一家就变成世交。这种情形在中国过去社会里非常普遍,最著名的范仲淹,你看他办义学,专门帮助贫穷的小孩,供吃、供穿,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培养贤人,这个心量好。在中国历史上传家久远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就是范家。印光大师说,印光法师在那个时候早我们一百年,印祖说孔子两千多年而不衰,范家八百年不衰,到现在是九百年,后代的子孙都好、都不错,祖宗德积得厚。

这下面第七,「如来之膝平正无节」,这就是二十相,身端直相,无伛曲者。没有弯腰驼背这个情形,他的膝平正无节。这是「往古世奉受经典不违失故」,依照经典理论、方法去修行,奉受经典不违失故,得这个好相。下面说如来的马阴藏相,「乃往古世谨慎己身远欲法故」。这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生生世世他没有邪淫,他戒邪淫,得这个好相。「九、如来之身颊车」,颊车就是我们讲两腮充满,「犹如师子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广修净业修行备故」。就是三业清净,我们这个经本里头,佛所说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能把身口意都能够护持住,意业清净,三业都清净,意业离染,三业统统离染,得这个身相。

第十,这个我们前面本子里头好像没有,这是胸口卍字相,我们这个本上子没有。卍是表吉祥,胸前自然现这种瑞相,这是往古世生生世世远离染污,我们现在讲染污,身体的染污、心理的染污都能够远离,所有一切不善行都远离了,这个很不容易。现在要远离就更难,现在六根所接触的全都是诱惑你、在引诱你,唯恐你不染污,所以现在修清净心非常困难。古时候儒释道真正在培养的时代,都选择清净的环境,远离都市、远离聚落。佛教的寺院、道教的道观、儒家的书院,都是选择在山清水秀的地方,跟村庄都有相当距离,为什么?避免染污,环境幽静,人心是定的,定能生慧。现在这些古道场也没人修行,都变成观光旅游的景点,都变成古迹,真的是古迹,马路开上去,缆车也吊上去。从前建立在深山,主要就是让你走路不方便,你不愿意去;现在变成观光旅游的景点,没法子再修行。

我好像是在一九八0年代,第一次到北京去访问黄念祖老居士,同修们给我介绍去访问赵朴初会长,那个时候他是佛协的会长。我去访问他的时候,没想到我们一见如故,第一次见面我们就谈了四个半小时。一般我听说,朴老见人不超过半个小时的。那天对我们特别客气,愈谈愈有味道,晚上接待我们吃晚饭,我们好像有十多个人,两桌坐满了。我们就谈到现代的佛教,我说所有古代这些寺院庵堂统统把它恢复建立起来,做为观光旅游的景点,为国家带一笔观光收入,这好事情。为什么?那个地方不适合修行,它出名了,人家来观光一定得去看看,真正修行地方不能让人参观。观光客川流不息,那怎么修?专门培养一批接待观光的这些工作人员,要懂佛法,把佛法介绍给观光客。因为他来消费,我们也真给他东西,要给他上一堂课。所以藉着观光旅游把这个寺院,佛菩萨表法的这个,这一介绍就非常有意义,他听了很欢喜。

真正修行,我那时候建议,中国大乘八个宗派,小乘两个宗派都恢复起来,建十个道场。道场的方式,用外国大学城那种方式,一个宗派就是一个城,一个大城市,里面分成两个部分有学院、学会。学会是提供大家修行的场所,学院是提供你研究的场所,你研究这一宗派的经典,这有学院,好像天台有天台学院;修行的地方,学习的这就是天台学会。因为现在交通方便,不要建好多道场,一个宗就建一个道场。他听了欢喜,我们谈得很投缘。非常可惜,我们认识他已经年老,他好像有八十岁那时候,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想的这些,他都能接受。所以这个老人在,我每年都会到北京去二、三次,去看看他们,现在都不在了。所以有很多人说我为什么不到北京去?我说我到北京去会很难过,老朋友全不在了。自己也老了,那个时候还年轻,那个时候将近七十岁的样子。

下面第十一个,「如来肢体具足」,这是过去生中「施以无畏安慰人故」。如来肢体就是身体,具足成就,我们一般讲健康长寿,健康长寿的因是什么?是无畏布施,往古世施以无畏安慰人故。人有恐怖、人有畏惧的时候,你能够保护他,你能够安慰他,让他远离恐怖得到平安,这属于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种情形多半是没有人照顾的孩童,还有没有人照顾的老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有德行、有学问、有力量的这些大富长者,应该能照顾到让他离开恐怖,让他离开病苦,让他离开不安,这个功德就是健康长寿。第十二「如来手臂长出于膝」,这就是垂手过膝,「乃往古世人有所作佐助劝故」。喜欢帮助人,别人有做好事的,他能够帮助他、能够成就他、能够劝导他,所以得这样的果报。

「十三、如来身净而无瑕玼」,这是身体清净,身体清净是「往古世奉行十善无厌足」。佛所教导的,也可以说,佛的十善是彻始彻终,初学佛的人修十善,到成佛时候十善圆满。不能小看这个十条,这十条是纲领,展开无量无边;小乘所说的三千威仪,就是十善业道展开的,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也是十善展开的。我们看到绘画的佛像,佛顶上画一个圆光,圆光上面通常都有三个字,这三个字梵音念「唵阿吽」,多半是梵文写的,也有中文写的、有藏文写的,我们常常看到。这三个字就是身口意三业,那就是十善,身三、口四、意三。我们看到变相图就晓得,十善业道是佛教的根,也是佛教的大圆满,十善业道圆满就成佛了,所以这个不能不重视。现在十善做不到,什么原因?我们的根坏了,这个要知道,根真的坏了,没有了,不知道有这个根。这个根就是从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从前家家都有家学,家学就是私塾。家学对于中国社会贡献可以说第一大,为什么?它把人都教好了。

中国人教好,不是国家教的,是家教的。也就是帝王把教育的工作委托给每个家庭,教好,帝王有表彰,送匾额来嘉奖。每年举办考试,考秀才、考贡生、考举人、考进士的,你家的子弟考取的时候,皇帝都送匾额表扬。所以中国这个社会,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怎么来的?家把他教好的。所以古时候三百六十行,最令人羡慕的就是做官的,为什么做官?做官地位不错,大家尊敬你,有道德学问,待遇也不错,工作量很少,这大家愿意干的。社会安定,社会上没有坏人,也没有坏事,他没有案子办,非常清闲,这官好做。所以他有时间读书,有时间著作,他写文章、写诗词。你看中国古代这些官员,《四库全书》里头集部好多都是他们的东西。他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在写文章,著书立说?你就晓得,他没事干。要像现在这些官员,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他哪有时间读书?读书的时间都没有,他还有什么时间去写作?你看到古人做官的,哪一个做官的不留下著作到后世!他有那么多时间他就研究学问去了,令人羡慕。现在社会跟从前完全相反了,外国如是,中国亦如是。

所以教育由家庭来推广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家里人没有不爱自己子弟的,比学校老师爱护学生要更爱护,真想自己的子弟成就。请的老师一定真正有道德、有学问,懂得教学,谁去请?大概都是自己的祖父、曾祖父,他们经验丰富,阅历很深会看人。找的那些老师,请老师行大礼,老师在这个家庭里头,那个地位高,没有人不尊敬的。老师受到这个家族的尊敬,他一定就能尽心尽力的教好;他要教不好,他对不起人,对不起家庭。现在人对老师不重视了,纵然是好老师,他也敷衍。所以让我想到今天学校,就想到方东美先生,他在学校教书也敷衍了。我们想去听他的课,他叫我不要去听,他说你去听会大失所望,那就换句话说,彼此都敷衍。为什么要敷衍?你讲的学生不愿意学,学生到学校里来的目的就是文凭,他的目的是得到文凭。老师就是得到一点,现在讲工资,得到一点薪水回去养家活口,哪里真教!学生真听,他就真教;学生不想学的时候,他也就敷衍。所以方老师常常讲,说到教授地位很高,他摇摇头:我们这一行是误人子弟的行列。有新的老师进来:你也来参加我们这个行列,误人子弟。他是一点都不忌讳的。我们想学一点东西,他开特别通道星期天,每个星期天给我两个小时到他家去学,就是真学他真帮助你,我们也没有缴学费,完全是义务的。所以感恩!

「十四、如来脑户充满弘备大人相者」,这个相,好像我们在前面应对的是哪一个?应该前面有好几种,这个也是身心健康。也是过去世对有病者,若干种种药,「若干种药瞻视疗故」,这是照顾病人,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十五、如来师子步大人相者」,这是过去生生世世,「植众德本具足备故」。植众德本,众德之本是什么?中国人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众德之本,学佛、学做人都要从这个地方着手。《弟子规》一开端,就是孝道,「首孝弟,次谨信」,孝悌是什么?孝悌是德本,孝是顺亲,悌是尊长,年龄比我大的兄长,尊敬兄长,延伸就是尊敬长辈。德高望重就更不必说了,人要懂得敬长,孝亲尊长。

第十六,这就是「四十齿白」,白是牙齿里头的门牙,「乃往古世志性等仁于众生故」,这就是仁慈博爱对待一切众生。古人所说的「行有不得」,问题不在别人,要「反求诸己」,问题就统统能解决。现在人不知道反求诸己,所以责备别人,这是错误的。大乘佛法一切众生没有过失,所有的过失全在自己这边。纵然我遇到人家的迫害,甚至于讲连性命都丢掉,过失还是在自己,决定不在别人,这个理很深不能不知道。古人做学问最得力处,就是天天反省自己的过失,天天改过,那还得了,一天改一个,要改三年人就成圣人了。圣人不难做,勇于改过的人就能成圣贤,认真反省,原谅别人,不要原谅自己,我们才会有真的成就。「十七、如来牙齿无有间疏」,这如来牙齿好,四十个齿,齿白齐密相,「乃往古世设人诤斗令合和故」。这就是调解纠纷,就得这个相好,看到别人有纠纷的时候不能够助长,一定要帮助他化解。「十八、如来颔牙」,这是跟哪个相对?前面我们念过有四十齿,齿白齐密,四牙白净,有这三相关于牙齿的。这一个因,是过去世「以微妙可意之物而兴施故」,这个布施应该是言语,因为它跟牙齿有关系,所说的是别人欢喜听的而兴布施。这个应该是佛法里面所讲的法布施,以善巧方便,讲故事的方法,幽默的方法,启发人心,让人觉悟,应该属于这一类的。用心帮助别人改过自新,而言语却不伤人,这是智慧,这是学问,这是真正的善巧方便。

「十九、如来清白美好发眉」,这是眉间的相,好像此地有眼睫如牛王相,与这个能相应。这是过去世「善自护己身口心故」,这就是我们这部经上讲的善护三业得的好相,善护身业、口业、意业,心是意。下面是广长舌相,乃过去生中「所言至诚护口之过故」,广长舌相就是不妄语。所以佛经上有说,三世不妄语,舌头可以能够舔到鼻尖。佛的广长舌能够盖覆整个面孔,能够达到头发的边际,证明生生世世不妄语。

下面第二十一,这个好像不容易看出来,这个是「以无量福供养究竟。心行仁和与众生愿使得覆盖」。这在我们自己修行过程当中,与回向相应,无论是修福、修慧,都应该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才叫究竟。回向里头着重三种回向,「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回向众生」。学佛所愿、所求的不为自己,为菩提就是为觉悟,不愿意做一个迷惑颠倒的人,要做一个聪明、明白人,这就是佛菩萨。一切修为的功德都是为这个,不为别的。除这个之外,为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第三个回向实际,实际就是自性,回归自性,这才叫真的是圆满。心行仁,仁者爱人,和者和谐,这两个字东方人重视,孔子用仁做代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西方人用和做代表,他们文字里面和平的意思很多,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族群,虽然有这个字没有落实。如何让我们以善巧方便把这个和谐带起来,这个很重要。和谐带起来,一定要知道由近及远,这很重要。像稻盛和夫他一生所行的,他能够成功就是知道人和,从最近的地方做起。企业赚的利益,第一个受利益的是自己的员工,他想到什么?这个财富是员工共同创造成的,不是他一个人,所以员工是第一个得利益。第二个反馈主顾,第三个是自己公司,他做成功了,这很有道理的,一定是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如果反过来做的话,自己人一定不服气,那就是失败的因素。所以如何凝固人心,巩固这个核心,无论是齐家,或者是经营企业、治国都要懂得这道理。

下面这个是讲梵音,「梵音深远相」二十八,这是过去世「言语柔和。与众人言护口节辞。无央数人闻其所语无不悦故」。这是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四德里头的第三「柔和质直」,待人接物一定要懂得。人与人之往来言语是关键,最重要的是言语,言语要柔和,言语要如理、要如法、要小心谨慎。所以本经佛把口业在善护三业摆在第一,我们愈想愈有道理。人犯过失,口业最容易,而且犯得最多,护口节辞,言语愈少愈好,把事理讲清楚、讲明白而不费词,这是人人都欢喜的。能够叫大众听到了都生欢喜心,这你成功了。

下面是眼「绀青色」,这是往古,就是过去生生世世常以慈眼看人,这点重要。无论在什么时候,特别是在逆境,恶缘、逆境我们如果用慈眼看人,会远离很多灾害,纵然恶人想害你,也不忍心下手。谦虚、恭敬、慈悲,这个都要从内心里头做出来,真正爱别人。为什么?这经上讲得很好,众生跟我是一体,我怎么能不爱他!怎么能不关怀他!他有困难怎么可以不帮助!跟我无亲无故,但是是一体。无亲无故是世间人所看的,佛不是这么看法,佛看一切众生比一家人还亲。我们不学佛就成不了佛,成佛一定要学佛。

第二十四说如来的眼好,相好,像蛾眉月一样,「如月初生」,这是过去世「无粗暴志心性和顺故」。这个要养,没有粗暴就心平气和。我们讲心浮气躁,这是现在年轻人通病。心浮气躁障碍学习,特别是圣贤之道,圣贤之道没办法学。圣贤之道要从诚敬当中得来,与老师关系不大,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学生真正诚敬,老师差一点没有问题,你学习的成就会超过老师,老师欢喜,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老师最欢喜的。唐宋官员所戴的帽子称为进贤冠,古人做官的帽子前面低,后头高出一截,前面代表自己,后头代表后人,希望后人都高过我,社会才有进步,人民才有幸福;如果说是后人都不如我,那就悲哀了。方方面面都希望后人超过我们这一代,这心地多厚道,能够时时刻刻为后人着想,这是圣人,不仅为当代,为来世、为千年万世着想。然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圣人这些典籍,他们是为千年万世着想,他不是为一世。我们现在人没想到,反而对他们留下来的这些智慧、这些典籍轻视了,我们没为后世着想。

《周礼》我一直没有念过这部书,方东美先生叫我读,我对这没兴趣。他告诉我,周公作的,周公是圣人,孔老夫子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人。《周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周朝的宪法,治国平天下的一部宝典。方老师告诉我,周家如果后代都尊崇这部书,而不违背的话,现在还是周朝。他讲在法典上来说,全世界这是最好的一部,好在哪里?字字句句是为天下人着想,没有为自己着想,大公无私,所以它能够传之千年万世,道理在此地。他没为自己想,为国家设想,为人民设想,为天下人设想,这周公。唐太宗编的《群书治要》,那些大臣都了不起,都是圣贤人,会集群书撷取章句,也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为千年万世着想的,所以它能够传世,它能够让人欢喜学习。现在缺乏的,两百年丢掉了,造成眼前这个结果,这个结果不好,大家都不喜欢。如何能够恢复太平盛世?人人都希望,这是民心,人人都喜欢安定、都喜欢和平。生活苦一点无所谓,安定、和平、幸福都在这里盼望着,这些教训能帮助我们做到。

现在最重要是什么?最重要是老师,典籍有了,找到了,这两部《治要》宝典!一个是治国,一个是治学,治学是根,治国是本。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这个,在佛法讲这些人是佛菩萨转世来的,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应以宰官身而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这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今天从哪里做起?有人来问我,我的答覆很简单,《群书治要》取自于六十五种古籍,如果现在这六十五种古籍,都有最优秀的老师来指导、来讲学,问题马上就兴了。这里面是什么?是这六十五种古籍里面的精华。所以我心里就常想,只要两百个学生,什么学生?圣贤,这两百个都是圣人、都是贤人,三个人一小组学一个。这三个人学《易经》,那三个人学《尚书》,那三个人去学《礼记》,三个人一门,三个人专攻一样。在我想三年之后他们就成为汉学家,就讲这一门,专讲这一门,十年之后他们是大圣人,他们真的能把传统文化兴旺起来,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十年之后这些老师展开传统的教学,把《群书治要》完全落实。《国学治要》就是《四库全书》《国学治要》是把《四库》里头重要的东西都提出来了,也用这个方法专攻,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样十年、二十年之后,中国文化复兴了,得要有人去干!

昨天台湾来了些朋友十多个人,来的目的是请我回去过年。这次选举很好,我看到台湾人民已经觉悟了,很理智,不再感情用事了,以前感情用事,真正够得上谈民主。民主里头要搞感情就完了、就乱了,能有理性好,但是要教育。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很重视,我在台湾,跟现在当选的副总统吴敦义先生,他来看过我;我跟两个行政院长,前行政院长刘兆玄,还有前省长宋楚瑜,他们三个都来看我。很难得对于传统文化都很重视,搞这个好,比做官好多了,真有成就。能够好好的办个学校,办私塾,跟一般学校教法不一样,学生,三个学生一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办法是我在四十年前跟星云法师谈的。四十年前他办那个东方佛教学院,请我去做教务主任,他那时候有一百三十多个学生。我跟他的研究,三个人一个小组专攻一部经,我告诉他,十年之后佛光山至少可以出二十个讲经的人才,都是世界一流的。他听了想想:也很好,但是不像学校。我说学校出不了人才,不能走学校这个方法。我们这个,他坚持没有办法,我就离开,我就不教了,所以我在那里教了十个月就走了。我说这样教法,将来学生要骂我们的,我们误人子弟。他说他们还年轻。我说他会长大,他不会永远年轻。我们就这个地方产生了不同意见,没有办法,他不能接受,我只好走路,我不愿意干误人子弟的事情。以后人家请我教佛学院,不教了。

实在说韩馆长是听懂了,我们真想办个小型的佛学班,能有二十个学生,都在筹备差不多,她过世了,这个事情就没办法再继续。所以统统是缘分,真肯干她走了,没有这个福分,这是要大福德才能成就这个大事,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做成功之后,你看你培养的,不管你培养三个、五个都不得了,历史上都会留名,那大福德,没有那么大的福德做不了。我们能看出来,没这个福报,所以找不到地方。这个事情,我跟李木源谈过在新加坡,在马来西亚我跟李金友谈过,他也很赞叹,但是赞叹后头就没有了,不能起而行之。还是了解不够透彻,真正了解透彻,像他们这些人有这个能力的,怎么会不干!大好事。于你这一生有利,于你后来生生世世都有利益,这个不是一世的功德。

第二十五,「眉间白毫相」,这是德行,是欢喜赞叹「歌诵闲居之德众人行」,这个闲居要注意,这闲就是贤人,是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他们隐居不出来做事。我在年轻的时候,我读历史,那时候读二十五史,看到二十五史《隐逸传》,我很怀疑这些人有学问、有道德,隐居不出来为大众服务,为什么要给他写传?好多年这个疑惑都解不开。以后这下搞明白了,这些人是什么?就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有能力争,他有能力求,而不争、而不求,这个示现就是社会安定的原动力。现在人有一点点本事就要去争,就要去求,拼命,把社会搞得乌烟瘴气。这些人真有本事,真有能力,不干,过他的田园生活,非常惬意。诸葛亮没出山也过这种生活,刘备三顾茅庐,盛情难却,这才出来,不是他愿意出来求。像这些隐士真是大圣大贤,隐藏在野,真正的明君,一个好的领导人,求贤若渴,那真的要去三顾茅庐,用真诚心把他请出来,不是真诚心不出来。所以汉高祖做了皇帝之后,跟这些大臣们谈,他为什么成功?项羽为什么失败?别人没看到,他真的了不起,他的成功功劳就归三个人,称为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他说这是人杰,他们三个帮助我成功。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不能用,所以他失败了。这个说法大家都服了。张良,你看看功成身退,隐居了,这高明。

在古时候范蠡,那还在春秋时代,接近战国,春秋的末期吴越,越王勾践被灭亡再复兴,历史上很少看到这个例子,那是真不容易,被人灭了还能够起来,中国历史上好像只有这么一个。汉光武那是创业不是复兴,勾践真的是复兴,靠的两个大臣范蠡、文种,范蠡聪明,知道越王这人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所以国家一复兴,他就走了,改姓名去做生意去了。人有福报又聪明,做生意没做多久发大财,在历史上出名的三聚三散,发了财怎么样?贫穷人统统布施。然后从小生意再做起,三年又发了,这个跟佛法做了证明愈施愈多。那时候佛法没到中国,他做出样子出来,你尽管去施,施光了从头来起,几年又发了,发得比前面还多,愈多愈施,不要怀疑,要有信心。施财得财富,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为什么不干?这个东西就怕囤积,积财丧道,你所积的那只有这么多了,你就发到这为止。你要再散,那你这个财是永远没有尽的,法布施也一样,决定不要保留。性德是没有边际的,没有终止的,你一定明白这个道理,真明白就真干,真干马上就兑现。

我这一生要不是章嘉大师教我,不知道,干了六十年真有效果,愈施愈多。所以东西决定不可以留,财货叫通货,就是要流通,决定要流通,法要流通,无畏布施统统要流通。利益大众是真正利益自己,要利益自己,不利益大众,利益自己就到此为止,就停住了,停住之后还有麻烦、还有灾害。我们看最近这些灾难,一个地震、一个海啸,完全没有了,几秒钟的时间全都没有了。这是给我们的警惕。愈施愈多好,这个要学会。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