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九集)  2011/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八十面第四行:

继续学习佛的十号。第一个,如来。「盖佛有法报化三身,故如来之释」,这是解释,「亦有法、报、应」,应就是应化,「之异。具如《会疏》所释」《会疏》第一个,「无来去者为法身」,法身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能现报身、应化身,我们在这部经上学得很多。第二「正觉于第一义谛、真如实相如是而来,是为报身」,报身是智慧身。前面注解里面我们看到《转法轮论》里头,第一义谛名如,正觉于第一义谛、真如实相如是而来,这报身。第一义谛我们在大乘经里面常常看到,为什么叫第一义谛?这是佛经的术语,《佛学大辞典》里头有简单的解释。「二谛之一」,二谛是真谛、俗谛,「对于世俗谛之称,又云真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名词不一样,意思都完全相同。这是我们多次提醒同学,一桩事情佛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名相?这是教学的善巧方便,让我们不要执着名字相,名字是假的,不是真的。从名字里头要悟入真理,这比什么都重要,这真正把佛法学到了。

《大乘起信论》上告诉我们,会学的人,听经会听的人,不执着言说相;不执着名字相,名词术语是名字相,不执着这个;不执着心缘相,心缘是讲望文生义。我听到这句话,我看到这篇文章,我觉得是什么意思,那不是如来真实义,是我们自己的意思,这个不可以的。可是,学佛的同学哪一个能像《起信论》上所说的?《起信论》上所讲的这三个原则,大概只有法身菩萨会做到,也许阿罗汉、辟支佛还不一定能做到。为什么?他还起心动念,他还有分别,阿罗汉还有执着的习气,所以很不容易做到。《起信论》上冠上大乘,不是小乘,所以大乘菩萨他们懂得。只是听,听懂了就开悟了、明白了,决定没有通过心意识。听经不要用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听经、读经都不要用心意识,这是大乘。这种方法去听去读,确实会开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彻悟。所以佛法里头教学的善巧方便很多,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听不懂怎么办?没关系,听第二遍,二遍听不懂听第三遍,决定不要有自己的意思在里头。有自己,以为我懂了,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如来真实义。许许多多人把自己的意思认为是如来真实义,错了。所以他不会开悟,没有办法证果。

你看看在最近这一百年来,这一个世纪,有几个人证初果的?没听说,再往上去就更不必谈。证果的没听说,往生的可听说不少。往生真的等于证果,他修的方法不一样。往生是只着重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叫一向专念,或者是一心专念,这行,肯定有成就。所以证果难,你听经、读经都不容易。读经会开悟,那就是古人常说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为什么?一千遍读下去了,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不着心缘相。这是什么?用清净心去对着经读,一千遍得定了,得定之后就会开悟,是这么个道理,开悟才真正管用。要晓得,一切诸佛所说的经不离自性,自性跟自己的自性是一样的,没有两样。开悟,悟入了,悟入什么?悟入自性,自性里头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你全就通了;换句话说,世出世间法不学全通了。怎么通的?开悟了,悟就通了。这样的人在过去很多,家户喻晓的,特别是在南方,尤其在广东,惠能大师是广东人,每个人都知道。惠能大师真开悟了,不是假的,佛教的经典,无论是什么经教你向他请教,你念给他听他就讲解给你听,他真的通达,没有障碍。世间法你去跟他讲,他也通,四书五经、古人写的一些文章,你念给他听,他全知道。他记忆力不错,很好,跟一般人谈话的时候常常引经据典,他听到他就能记得。为什么能记得?他懂得意思。所以说了有这么多名词。

谛,现在的人所说的真理,就这个意思,它是真理,在佛家用个谛。真谛、圣谛,圣人所证的真理,它是真实的,它不是虚妄的。对世俗谛,世俗谛是假的,诸佛菩萨所证的是真的。胜义谛,这后头都有解释,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遇到,「总以名深妙之真理」,是深妙真理的名称。「谛者真实之道理」,所以谛当作真实讲,真实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一切法中第一,所以称为第一义,它在一切法之先。实际上第一义就是哲学里面讲的本体,一切法是从它而生的。「真实故云真,为圣者所见」。我们平常念菩萨名号,三贤十圣、菩萨摩诃萨,三贤是菩萨,十圣称摩诃萨,摩诃萨是大菩萨。圣者,摩诃萨才称圣,菩萨称贤,通常这是什么地位的菩萨?登地的菩萨,称圣,从初地到十地。即是圣者所见,「故云圣」「为殊胜之妙义,故云胜义」

「大乘义章一曰:第一义者,亦名真谛。第一是其显胜之目,所以名义」,第一义。「真者,是其绝妄之称」,我们知道,《般若经》上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第一义谛里头没有现象。今天科学家所说的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第一义里头统统没有。在净宗,常寂光这称第一义,实报土里头都没有,只有寂光、只有涅槃、只有自性才能够称之为第一义。所以,它是绝妄之称。「世与第一审实不谬,故通名谛」,这是世间法与第一义都没错。为什么?第一义是圣人看的,没看错,世俗谛是我们凡夫看的,也不能说它错。所以,世谛跟第一谛都称为谛。「彼世谛若对第一,应名第二」,第一谛是在第一,世俗谛就是第二;如果对真谛来说,那它就是妄谛。「第一义谛若对世谛,应名出世」,它超出世间了。「若对俗谛,应名非俗。若对等谛,应名非等。立名一一不可返对。是故事法,旦名世谛、俗谛等谛。理法,旦名第一义谛乃至真谛」。这是名相的解释,我们学佛,第一义谛,或者说二谛,经论里头常说,不能不知道它的概念。

这一句,正觉于第一义,只有第一义里头有正觉,正确的觉悟,不是邪觉,不是错觉,不是妄觉,真正见到一切诸法的实相,真相。真如实相如是而来,换句话说,禅宗里面所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而来,这就是报身。第三,「乘真如实相之道而成正觉」,这是示现成正觉,「如是而来,是为应身」。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应化在印度,他是应身,示现八相成道,住世八十年,中国人算虚岁,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这是应身佛。「诸释皆可依」,上面各种解释都不错,都没说错,《会疏》之说,而知其意」,诸释都可以依《会疏》,可以依《会疏》的说法。这个意思我们慢慢就了解,为什么称之为如来,如来,十号里头把它摆在第一。真正明心见性了,在哲学里面说,真正把宇宙万有的本体找到了。

第二『应供』。《大论》曰: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以是故佛名应供」,这是应供的意思。佛诸结使除尽,结使就是烦恼,见思烦恼除尽了,尘沙烦恼也除尽了,无明烦恼也除尽了,这就是现在科学所谓的回归零能量点,得一切智慧。理性全现了,就明心见性,他应该接受一切天地众生的供养。为什么?这个人是福田,供养他有福报,真正有大福报的人。他给一切众生带来了大福德,大福报是什么?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所以应该接受大众供养。而佛,只要是开悟都是佛,无论是在家、出家,佛接受大众供养是很有限的。戒经里面说得好,他所接受的供养只有四种,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叫四事供养,这四种供养,其他的不要。释迦牟尼佛在世给我们表演得干净利落,真的是最好的榜样。一生,到圆寂的时候,八十岁走的时候,他在树林里面走的,不是在房子里头,就是在野外。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道场,讲经教学也有不错的环境,像竹林精舍、祇园精舍。那是国王、大富长者他们私人的财产,请佛到那里讲经说法,佛很随缘,你诚心诚意请他,他就去。他没有接受财产的供养,我常说,佛接受的是使用权,他不接受所有权,财产是主人的。佛这个经讲完了他就离开,别处去了,没有拘束,他太自在了。如果有个地方,他就不能走了,要常住在那里。

佛不会做这种示现,但是祖师可以,祖师不是佛。祖师是什么身分?菩萨的身分、声闻的身分,再比丘的身分。他不是大彻大悟,他不是明心见性,他要在一个安定的环境当中去修行,希望达到佛的境界。安定的环境修行比到处云游要好,而且佛确实是主张,真正修行人、佛弟子,没有开悟之前住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寂静处,很安静的地方,没有闲杂人来。所以,中国古时候兰若,就是寺院丛林,都建筑在山上。深山以前没有路,要想到那里去很难,不是真正发心参学的,谁愿意走这么远的路?尤其山路很难走。所以佛这一生的示现,我们要了解他的意义,要向他学习。为什么不建一个道场?一生过着云游的生活,哪里有缘哪里去,居无定所,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样的。这表示什么?放下,我们常说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释迦牟尼佛做个样子给我们看,做得很彻底,表演得圆满,到家了。这是四事供养,是应该接受的。

在印度,民众都尊重出家人,都想供养出家人。出家不一定是佛教,印度所有的宗教,出家几乎都是托钵的,都是苦行的。所以,他们对于苦行僧是非常尊重。在现在的社会行不通了,现在社会你要到外面去托钵没人理你,没人供养你。这个地方佛教徒多,看到会供养你,不信佛的人不会供养你。甚至于毁谤你、侮辱你,真有!我到香港来讲经的时候,畅怀法师告诉我,我是一九七七年,他说二、三年前出家人走在街上就有人吐口水,吐沫吐你。我来的时候就没有了,这个风气没有了,对出家人不会吐口水了,二、三年前有。这个地方学佛的人很少,不多。所以因时、因地不一样。印度的出家大德、长者,像摩腾、竺法兰,到中国来之后,完全要适应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到中国来,是皇上的老师,封为国师,皇上的老师如果到外面去托钵,那人家就要骂皇帝,你不知道尊师重道,那还得了!皇上的老师到外面去讨饭,哪有这个道理!所以,一定要在宫殿里面供养。你不能不遵守,你要不遵守,「我持戒,我不行」,那你就不能在中国住了。佛法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它随缘,恒顺众生,一点都不执着,真的能得一切众生欢喜心。

到中国,中国的纬度比印度高,印度在热带,我们中国在温带,有四季,印度没有四季。所以衣服,三衣是决定不够的,于是三衣就做为一个纪念,我们这个披的衣,三衣,二十五条、七条、五条这三件。在印度,热天够了,晚上三衣叠起来就可以当被子,有个卧具铺在地下垫的,在野外露宿。在中国,南方都不行,晚上还是很冷,所以要四季衣裳,这个搭在衣服外面,做个纪念。拜佛的时候搭衣,念经的时候搭衣,讲经的时候、听经的时候都搭衣,这是纪念本师释迦牟尼佛。衣也就改了,你们看看印度小乘法师穿的衣服,那是当年释迦牟尼佛穿的,裹在身上,比我们这个衣大一倍。我们把它裁成一半,缩小了,用成钩环,以前没有的,它这用带子,系带子。传到日本,日本就更简单,你看把这二十五条衣剪成这么小方块,平时装在口袋里,西装口袋里。他们做法事的时候拿出来套在头上,做完了叠起来装在口袋里。这是可以的,这是佛法要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所以它没有拘束、没有障碍。

尤其重要的,一定要懂得,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可以随缘,本质决定不变。所以戒重视心地戒。形式上的戒有作用,为什么?做给别人看的,让别人对这些修行人起恭敬心,目的是在此地,没有恭敬心学不到佛法。所以,出家人有些是做给别人看的,有些是自己真正下功夫的,不能不知道。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持戒,给大家看的,给学生做榜样,给社会大众做榜样,用意很深。自己心地清净不染,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实质;讲经教学、一切的生活都是表演给别人看的。

「又《净影疏》曰:证灭相应」,证是智德,灭是断德,断的是烦恼,证的是智慧,你看他相应。烦恼断一分,智慧就透一分,这叫应。「又证灭故,合应供养」,证灭这是证果,前面是讲相应,这个地方是证果。证满了,灭尽了,这什么身分?阿罗汉。小乘见思烦恼断了,正觉现前了。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证的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佛所证的加个无上正等正觉。所以,阿罗汉是正觉。「合应供养,故云应供」,这《净影疏》说的。「又《会疏》曰:万行圆成,福慧具足」。这是大乘,大乘如来行成圆满了,福慧具足,福慧圆满,二足尊,这是佛。二,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福德,二足尊。

我初学佛的时候,佛法还不很盛,懂得佛法的人不多,真的不多。外国人学佛,听说李老师在台中,对佛法很有研究,就到台中去参学向李老师请教。李老师不懂英文,他带着翻译,提出很多问题。李老师给他解释他都摇头,很难接受,好像跟他自己所学的,讲得不一样。李老师看他手上带了一本书,就问他,那是什么东西?他说佛学字典,英文翻的佛学字典。李老师灵机一动:好,你查查看,二足尊是什么意思?他找到了,两条腿里头最尊贵的。老师一笑,好了,不必谈了,送客。二足尊是两只腿里头最尊贵的,老师说这怎么办!这不知道是什么人编的佛学字典,望文生义。我们念三皈依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二是什么?智慧圆满,足就是圆满,福德圆满,两种圆满,这两种圆满就成佛了。所以如果有人问,学佛学什么?我们修福报、修智慧。这个我也要!智慧、福报圆满就叫成佛,这哪是迷信?两只腿里头最尊贵的,这是迷信。

所以老师那时候很感慨的说,西方人学佛学的是些什么佛我们现在了解大概了,意思全翻错了。绝对不是说懂得英语、懂得中文的就可以翻译,必须通达教理、教义,这个东西不通达你怎么个翻法?譬如翻涅槃,这都是老师问的,问了几个题目,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是死了,死了就叫涅槃。老师说那都不必学了,每个人到死都入涅槃,那还用得着修吗?统统搞错了。涅槃通常翻圆寂,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涅槃不是死,活着证得的。我们世俗之间也有很多误会,出家人死了都叫圆寂,不能这样用法,会引起很多人误会。所以这个名义一定要搞清楚。《会疏》里面说得好,「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饶益有情」,为众生做福田。你看看经上告诉我们,遇到念佛法门能信、能愿、能持名,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这样深厚的善根福德。得到无量诸佛加持,你一遇到就欢喜、就相信、就真想往生,肯念佛,他就真成功了,不是偶然。从这个地方想到,遇到佛、能供养佛,这个福报多大!

第三个圣号,『等正觉』。「梵语三藐三菩提」,这里头有省略,具足应该要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翻成中国是无的意思,耨多罗是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菩提翻作觉,整个翻出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这个意思。「菩萨因行圆满而成等正觉」,菩萨在因地上修行圆满了,成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成佛。「旧译为无上正遍知」,把觉翻作知,觉知,行,可以,觉知。正遍知,正是正确,遍是普遍,没有一样不知道。翻作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新译,玄奘大师以后所翻的,旧译是玄奘大师之前,以他为标准。在玄奘以前,所有的翻译都称旧译,玄奘大师以后,所译经的都称为新译。旧译为无上正遍知。

《维摩经肇注》,僧肇大师的注解有解释,「阿耨多罗,秦言无上」。僧肇大师是鸠摩罗什的弟子,罗什当年住在中国是在姚秦的时候,所以称为秦。秦国的语言,无上,这都是中国,那时候是秦代。「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你看这玄奘大师之前,是这么个解释。「又《净影疏》曰:正者理也,于理穷照」,就是彻照理体,「故云遍知」。彻照理体就是大彻大悟的意思,明心见性,这就是三藐三菩提。由此可知,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都是等正觉。宗门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真的成佛了,但他不以佛身示现,示现完全看众生的根机。世尊在印度,印度人心目当中是常常想着佛,希望有佛能住世,所以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在中国,中国人不知道有佛,中国人心目当中最尊敬的是圣贤,所以佛菩萨到中国来示现,肯定是示现圣贤。佛教传到中国,祖师大德里面确实不少是佛菩萨再来的,也都是以圣贤僧,佛门出世的圣贤,以这种身分出现在世间,中国人称为祖师大德。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方丈室里面开悟,境界完全相同,而六祖一生的示现是比丘身分出现。这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叫遍知。明心见性,这十个号就都有了,都具足了。

第四个『明行足』。明是智慧,有多解。下面举《大论》《大智度论》「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这是什么?六通里头的三种,这三种特别殊胜,所以讲三明六通。三明六通一共只有六个,不是九个。这里头三明是六通里面的宿命、天眼、漏尽,这三个。《会疏》《净影疏》同之」,都把这个地方的明解释为三明。「但《净影》又谓:明是证行,证法显了,故名为明」。明是智慧,般若智慧,智慧才能够证得。对于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显明了悟,说了解也可以,完全通达明了,这叫明。「是说较深」,这个意思比前面讲的有深度,「盖《华严》一经唯是信解行证,若于行法显了明证,如是方为明也」。这举《华严经》为例子,《华严》这部经清凉大师把它分为四科,就是四大部分,信、解、行、证,真的是圆满的法轮。于行法显了明证,信了、理解了要把它做到,从行里面去证实。证,证的什么?证的前面信、解、行是一不是二,行是行其所解,解是解其所信,一而三,三而一,这叫证。所以这才能称之为明,这个意思比前面深。

《涅槃经十八》曰:明者,名得无量善果」,善果是什么?「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明是真正得无上正等正觉,才能称之为明,这都是果地上的。「是说最深」,这个说法,只有菩萨修成佛果才是明,明行足,「盖以得无上正等正觉为明也。今释本经,以《涅槃》之说为妥」《涅槃》就是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才叫明,这是在本经明行足,念老是用这个做标准。「又行足者,《涅槃经十八》曰:行名脚足。脚足者,名为戒慧」,乘是戒,慧是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为明行足」。行就是现在所讲的真干,是这个意思。明是智慧,智慧明了、能真干,你才能得无上菩提,这才叫做明行足。这是《涅槃经》上说的,说得也很好。《净影疏》同之。疏曰:龙树说,戒空慧等,名之为行。此二」,这个二就是一个是戒,一个是空慧,「圆具」,圆满具足,这叫足。所以足在大乘教里头,常常用它来形容圆满具足,表这个意思。「又《会疏》稍异」《会疏》的说法,「行足者,谓身口意业,真正清洁,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满足,故号明行足」,这个意思比较浅。所以,念老他取《涅槃》,就是前面《涅槃十八》所说的,这个意思很好。

下面第五『善逝』。「善者好也,逝者去也,故又名好去。《大论》曰:好去者,于种种诸深三摩提」,三摩提是正定,「无量诸大智慧中去。如偈说:佛一切智为大车」,这是比喻,「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好去的意思就很明显,好去到哪里去?到大涅槃,也是我们本经里面所说的真实之际。我们走到真实之际里面,这是好去,真实之际就是西方世界的常寂光净土,真的,是净宗学人终极的目标。入常寂光不是等觉,《华严经》上的妙觉如来,证得究竟圆满的自性,连无明的习气都断干净了,这回到常寂光。回到常寂光才真正平等,这里头没有先佛后佛,完全是一样的。常寂光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这真正叫好去。

「又《合赞》曰:善者,最初发心。逝者,大般涅槃。如来不舍最初发心,得大涅槃,是故如来名为善逝。」这个意思也很深,对我们初学的很有启发性。这是什么?中国人常讲的报本反始,是报恩心,永远记住最初发心。祖师大德也常说,「不忘初心,成佛有余」。初发心的时候勇猛,佛门里头有谚语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那种热情可嘉,「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变成云烟」,没了,变成老油条了。为什么?学佛不明教理,只是在形式上,形式上没有办法让人耐久,这是人之常情。一年很新鲜,二年味道就淡了,三年就厌倦了,所以退心了。这桩事情不是现在有,自古以来就有,甚至于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就有。烦恼重的人、情执重的人,初见佛不错,跟佛很有缘,二、三年之后退心了。为什么?情执放不下,还有他的一些爱好放不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个时代那就更麻烦了,古时候对于这些东西诱惑少,国家禁止,违背伦理道德的言行都在禁止之例,现在不但不禁止,鼓励。中国古时候读书人给人的概念,《礼记》里头第一篇,「欲不可纵」,这中国圣人说的,因为它是世间法。欲不禁止,但是有节制,不能超过,不能纵欲。现在?现在鼓励,对于财色名食睡放纵,所以招来的灾难,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不忘初心这个好,就始终保持着精进不懈,得大涅槃,是故如来名为善逝。「是均以入涅槃为善逝」,也就是现在科学所说的回归零量点,也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

「又《会疏》曰:善逝即妙往之义」,这个说法也很好,「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趣佛果」,这个意思也很好。「是以趣佛果为善逝,与上说亦无实异」,就是并没有不相同。「至于佛无来去,云何名好去?」这是假设有人问这个问题,寂光里头时空都没有,怎么可以说好去?《净影疏》曰:佛德圆满,更何处去,而言好去,虽无去处,非不能去。如劫尽火,虽非所烧,非不能烧,故得云去」,这是隋朝慧远法师解答的。佛的德是性德,自性里头本具智慧德相他统统证得了、圆满了,还有什么地方去?善逝是好去的意思。「虽无去处,非不能去」,这个意思是什么?证得圆满菩提,肯定与十法界一切有缘众生感应道交,这肯定的。连科学家都知道,众生起心动念他知道,众生我们身体状况他也知道。为什么?物质身体状况,每个细胞都在那里波动,这个波动的信息从我们身体发出去,他们都收到,知道你身体状况,知道你的念头。我们的缘成熟了,也就是,他都晓得,这个法门我们可以接受、欢喜接受、能够理解,他一定现身为我们说法,一定来帮助我们。这就是他去了,去而没去,没去而去,这不是善逝吗?在常寂光里面确实没有来去,但是示现,示现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无去而去,去而无去。这个解善逝也都能解得通。

这个后头举了个例子,如劫尽火,这个大劫尽的时候,这个劫是成住坏空。我们现在是住劫,住劫尽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坏了。世界怎么坏了?星球都烧掉了。现在天文学知道,每个星球都有寿命的,都不是永恒的。太阳就是个火球,有烧尽的一天,太阳烧尽了,没有了,太阳系就没有了,太阳系里面这些行星,小行星统统都有大灾难。所以劫尽火,这个火就像太阳一样。我们知道,在太空当中,自己发光的叫恒星,恒星全是火球,行星没有火,但是它都离不开火。地,地心是火,是非常猛烈的火在里面烧,关在炉子里头,外面这层壳包围着它,叫地壳。地壳并不很厚,所以常常火山会冒出来,那是什么?地底下火冒出来了,我们称它作劫火。虽无所烧,为什么?一切法都是空的,都不是真的,但是在事相上你看到它真的在烧,从理上讲的时候完全是空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事上有,理上无,相上有,性上无,面面都看到。所以可以说去,说来去,从事上说、从相上说。

第六个德号,『世间解』。「又译知世间」,也翻译作知世间。世间,《甄解》曰:世间者,名为五阴」。这个道理很深,我们现在读这一段,跟从前理解的不一样了。为什么世间名为五阴?是五阴造作出来的世间,世间不能离开五阴,离开五阴世间就没有了。也就是世间之组成,五阴是它的基础,像盖一栋大楼,五阴是砖头、瓦块,是砖瓦,是由它堆砌成的。五阴从哪里来的?从一念不觉,自性里头变出来的。最初的名字叫阿赖耶,阿赖耶怎么来的?一念不觉。一念不觉没有原因,一念不觉没有时间,所以这一念不觉叫无始无明,这个要记住。无始什么?没有开始,叫无始。不是说很久很久,说不出来,数字说不出来,称作无始,不是这个意思。无始什么?就是现在,它确实没有开始。既没有开始,当然就没有灭,叫不生不灭,真的是不生不灭。有没有这个现象?有,这种现象现在科学家把它称作能量。从这个现象里面产生了转相,阿赖耶的第二个现象,转相,转相是什么?转变。转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意念、念头,从意念出现了物质现象。叫阿赖耶的三细相,一念不觉是业相(能量),转变为第二个现象,就是转相(信息),由信息又转变第三个现象,境界相。这个东西是宇宙的基础,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都是这个东西变现出来的。

这个最小的物质现象里头是什么东西?包括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我们讲物质,今天称物理,受想行识是心理。心跟物是一不是二,不能分的,为什么?受想行识变现出来的物质现象,物质现象里面决定含着有受想行识。是一不是二,没有受想行识,物质现象决定不会存在。近代科学才提出来,二分法是错误的,把这个现象分做心理跟物理是错了,心理跟物理是一个,不能分的。物是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心可以控制物质,现代科学家提出「以心控物」,这是最近发现的,最近三十年。科学相当进步,从八十年前发现原子,到现在八十年之间,从原子发现到真正叫基本粒子,可是科学家讲基本粒子讲有一百多种。由此可知,研究的人多,发现的人多,各人用的名词不一样,都是最小的物质现象,小到不能再小了。

我们没有详细阅读这些报告,这个经上,黄念祖老居士,他也是个科学家,他是专攻无线电的。书里面告诉我们一桩事情,应该是在七十年代发现的中微子,中微子多大?是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它的体积;换句话说,一百亿个中微子才能组成一个电子,你说多小。这个中微子是什么?就是佛法讲的色受想行识,这么小的物质里头,它有物质现象,有受想行识心理现象。所以宇宙之间没有一样东西说是无生的,用现在话说,整个宇宙都是有机体,你找到是个无机的你找不到,全是有机体,也就是说全都是活的。我们起心动念他们全晓得,千万不要以为没有人知道,错了!桌椅板凳知道,我们这个房子它知道,物质现象都知道。一粒尘沙它知道,一根汗毛它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的。要知道整个宇宙全知道,做不善的事情就很难为情,不好意思。我们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都以为人不知道,哪里知道全知道。只有什么?糊涂人他不知道,他收到信息了,信息不是他没收到,他收到了,收到他不晓得,机器坏了,机器有了故障。故障是什么?妄念太多,这故障,如果心地清净,哪有不知道的。所以我们才晓得,佛菩萨神通广大,无所不知,连现在科学都证明了。他心没有染污,清净平等觉,所以他无所不知。遍法界虚空界任何一个波动现象,一个信息,他全收到。五阴,世间名为五阴。

「解者名知。诸佛世尊善知五阴,故名世间解。」什么回事情?连那个根、源他都看到了。《净影疏》曰:世间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间,名世间解。」对,这是教化众生的,帮助众生觉悟,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所以同学们你们一定要知道,佛法是教育,经典是教科书。里面讲些什么?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讲科学、讲哲学,可以说这五大类。五大类都讲到究竟圆满,都讲到登峰造极,这是一门大学问,这里头决定没有丝毫迷信。我们看到现前科学报告,我们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后佛教不是宗教了。为什么?科学家承认了,哲学家承认了,佛教是高等科学、高等哲学。哲学与科学所探讨的终极的目标,现在还没找到,佛经三千年前就说明了。有人比喻科学技术像爬山爬到最高峰,爬到顶上去看,顶上释迦牟尼佛坐在那里已经坐了三千年,你现在才爬到。这个比喻很有味道,确实是最高峰。所以是化他智。

《会疏》曰:谓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解了,故名世间解」。综上这三种解释,「故世间解者,乃化他之圣智,谓如来如实知世间与出世间种种因果诸法」。我们在大乘学习当中,通常用六个字,包括全部的佛法,这六个字是性相、理事、因果。性相,性是法性,相是法相,法性是体,就是自性,所有一切现象全是法性变现出来的。法性能生能现,惠能大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首先讲的性相。第二个讲理事,事一定有理,理一定有事,科学很多发明都是从这个地方推演出来的。先研究有这个道理,有这个道理肯定有事相,再去探索、去发现这个事相。任何一个现象有因有果,能把这六个搞通达明了就能够教化一切众生。对上中下三根,上上根的跟他讲性相,中根的跟他讲事理,下根的跟他讲因果,这都能接受,帮助他们断恶修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教化众生,对世出世法不了解不行。

说到了解,难!佛家的出世间法,这一部《大藏经》,你能把它念得完吗?你能通达吗?不能通达《大藏经》你说法就不契理,通达《大藏经》,要不通世间法你就不契机。世间法可复杂了,李老师以前跟我们讲,就以中国这套丛书《四库全书》,你能读得完吗?这世间法。你不通,不通不契机。除《四库》之外,世间所有的这些书籍也都是世间法,你怎么能通!我买第一套《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总经理跟我说,这套书就算一个小孩一出生下来他就会念,念到一百岁这套书还没有念完。现在是缩印本,一千五百册。换句话说,通世出世间法用我们的方法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就得用佛法、用我们老祖宗的方法。所以老祖宗不能瞧不起他,他们有智慧,他们有善巧方便,这个善巧方便,开悟,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这个概念,在佛教没传到中国来,中国人就已经知道了。《大学》里头说「明明德」,夫子说人性本善,我们相信夫子述而不作,人性本善可能是老祖宗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不止二千五百年,老祖宗知道。教育的目的,就是如何将这个本善保持永远不变,将这个本善发扬光大,这是中国教育的目的,教你做圣人、做贤人。所以读书志在圣贤,不是在升官发财,学佛志在成佛、成菩萨,跟中国老祖宗的理念完全相同,目标相同、方向相同。所以读书乐,读书之乐乐无穷,契入这个境界法喜充满。证实了古人所说的「世味哪有法味浓」,你尝到法味就快乐无比。所以,圣贤、佛菩萨在这个世间都是从事于教学,他不搞别的行业,他都从事教学。

盛世众生有福,国王大臣、地方的官员是佛菩萨来应化,跟这些教学的人配合,教学的人教,他们来护法,那就变成盛世。中国像这样的盛世出现很多次,历史上有记载,每个朝代建立,大概都有一百五十年到二百年的盛世,太平盛世。那个时代国王大臣确实很多佛菩萨,他们理解,他们认识、护持,热心护持来推动圣贤教育,让这个社会得到安定和谐,人民幸福,国泰民安。现前这个社会,大家都知道灾难频繁。能不能化解?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化解。连美国布莱登都晓得,只要地球上的居民觉悟了,他也是个量子学家,懂得以心控物。所以他说,地球上的居民如果在这时候真正觉悟,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灾难就可以化解。谁去做?自己做,每个人自己都肯这样做,地球上灾难就没有了。认真努力去做,实现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制心一处。我们今天把心制在哪?制在阿弥陀佛,能救自己,也能够救这个灾难。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就能救地球。我们在这个经典上学的,再看到科学报告。唐太宗也是个大护法,没能往生,情执太重、杀业太重,就这两个,他不能往生。杀业太重可以消掉,忏悔可以消掉,那个情执一定要放下,不放下不能往生。

所以世间解,化他之圣智,这里面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教化众生必须要圣智,自己有圣智还得要教人民都有圣智。那应该怎么做?宗教教育是圣智。宗教的经典不光是念,念不行,没用处,要把它讲透,要把它落实。普世的教育不外乎伦理、道德、因果,这三样东西每个宗教里头都有。能把这三种教育讲透了、讲明白、讲清楚了,大家都觉悟了,自然弃恶扬善,自然就改邪归正。所以宗教教育能救社会,宗教教育能救地球,我们要认识它。宗教教育里头,佛教是纯粹的教育,这我们要知道。佛教里头讲有诸天、讲有鬼神,那是什么?那是事实真相。宇宙之间确实有这些众生,这些众生也都是凡夫,这些众生也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他来求学,佛没有拒绝的,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所以,我们今天说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他们知道有释迦牟尼佛,他们知道有宗教教育,他们非常向往、非常好学,我们应该满足他的愿望。这圣贤教育。

圣贤教育如果我们自己不真学,你就讲不透,你就讲不清楚。所以自己,教别人先教自己,自己一定契入境界,真清楚、真明白了,把这桩事情讲给别人听,告诉别人。自己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业顺利,社会和谐,天下太平,地球上所有灾难都化解了,真做得到,不是做不到。我们要加把劲努力,怎样把宗教教育推动起来。我们自己做了个实例,五十三年教学没中断,产生这样好的效果,这大家看到的。我们做得很辛苦,没有人护持,没有背景、没有依靠,真在千辛万苦当中我们做出成绩来让大家看。大家看到,统统都来做,我们的社会问题、地球问题就化解了。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