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七集)  2011/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7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一十六面,第三行后面的两句看起,从「甄解」这里看起:

《甄解》曰:福田者,供养如来,所施虽少,获福宏多。犹如良田,所种虽少,收实甚多」《甄解》是日本净宗祖师所作的,他解释福田,供养如来就是供佛。为什么?佛的福报最大,智慧如海,福报像须弥山一样。我们供养他,供养得虽然少,但是得的福多、得的福大。譬如良田,这个田地非常肥沃、非常好,种子种下去虽然不多,它收获得多,这个比喻也很恰当。佛为什么福报大?中国古人常说的,叫量大福大,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你的福有多大,跟你的量可以说成正比例。贫困的人量小,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所以无论他怎么修福,福都不大。这个道理,学佛的同学应该懂得,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量很小怎么能生大福!佛的心量最大,尤其是阿弥陀佛,念念想着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没有人能够相比。他想不是随便想,他有真实的智慧、德能去帮助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众生,他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智慧。问题是众生能接受多少,他就能得多少,这个道理我们尤其要明了。我们的心量小,佛的心量大,我们得佛加持的也不多,这就是受自己心量的限制。

所以佛法常讲上中下三根,这个三根在佛经里面用雨露做比喻。大树,雨落下来的时候它吸收的水分多,小树它吸收得少,小草它吸收得更少。雨落下来是平等的,为什么大树、小树、小草各个吸收的水分不一样?心量不一样,小草只需要那一点点它就够了。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的心量一定要拓开,心量不拓开不会有成就。常常要为众生着想,不要为自己,自己天天在学习,为谁学习的?为众生学习的,不是为自己。心量大,肯学习,肯为众生想,肯为众生服务,这就能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得到多少,还是自己心量大小、愿力大小这个有关系。如果真的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我相信你不会超过十年,你的智慧、福报跟阿弥陀佛就差不多。佛的力量真加得上!这个话都是真的,不是假的,现在量子力学家都懂得,都能够做证明。

但是这个心量不容易发出来,原因是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烦恼、习气,我们通常叫业障。业障这个名词用得非常好,业是造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原因是我们对于真妄、是非、利害,我们自己搞不清楚,搞不清楚是没有这个智慧,有意无意念头错了、言语错了、行为错了,有意无意常常犯。如果不常犯,菩提道就很容易成就,不难!这业障怎么办?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忏除业障」,一定要懂得忏悔。什么叫忏悔?早年章嘉大师教我,后不再造叫真忏悔,忏悔那些仪式老师说不重要,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话我相信不是章嘉大师一个人说的,肯定很多人说,因为我在新加坡,纳丹总统他就跟我讲过。他是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告诉我,他在宗教里头最佩服佛教,他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跟章嘉大师讲的是一样的话。所以我相信这句话是古大德所说的,实质重要,形式不重要。所以在言行方面,他是活活泼泼,随顺机宜,才真正做到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因为他没有拘束,什么场合用什么方式,活的。那不重要,重要是真诚心,后不再造,要真忏悔。许多人虽然忏除业障,业障老忏不了、除不掉,什么原因?忏了他又造,习气,很难改过来,有意无意就犯。要真心去立志,像夫子所说的不贰过,过失只能有一次,没有第二次。第二次、第三次还重犯这个过失,这就错了,大错了,知过而不能改,这叫真的过失。

所以佛是大福田,佛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为自己,那个福是从这来的。一丝毫都没有为自己,为什么?佛我相破了、我执破了,没有我。须陀洹破身见,没破我执,什么人破我执?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我执是真的破了。我执是什么?末那识,末那是我执。初住菩萨转八识成四智,我没有了,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不再有分别执着了。可是在他境界里头,他是见性了,自性里面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自性有三德,三德每一样里头都有我;法身里面有常乐我净四德,般若里头也有常乐我净,解脱里头也有常乐我净。那个我叫真我,不是我执。那个我是什么意思?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佛家讲四净德,常乐我净四净德,常是不生不灭,所以般若、法身、解脱统统都没有生灭。乐是永远没有苦,三苦、八苦都没有;我就是主宰、自在;净是清净,就像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说第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供养这种人福报当然大,世间人也是一样,供养有福的人得福就大,供养没福的人得福就少,不是没有福,有福。

底下说,《菩萨本行经》,你看这个注解,他是用好多经论来作注。「所以佛为福田,贮无上功德故」。佛是每天都在那里积功累德,他的功德多大!一丝毫染污都没有,一丝毫执着都没有,永远是恒顺众生,永远是帮助成就众生,永远是顺着,不是逆着的,这个非常了不起。众生作恶,随顺他的恶,那个随顺是无量的慈悲。为什么?不随顺你不能接受,随顺你你就欢喜了。知道你造恶业,恶业要不除你回不了头来。甚至于菩萨还成就你的恶业,希望你的恶业提前把它报掉,有道理,报掉之后你就能接受,你就能回头了。这是我们凡夫看不到的,这是真实智慧,对众生的真实利益。「以上诸释」,经典里面的解释,祖师大德的解释,「皆与今经相契」,跟本经的这两句话相契合。

「又《俱舍论》有四福田」,这是讲我们修福,你要懂得哪是福田。第一个叫「趣田」,趣指什么?指「畜生」。我们对待畜生要知道布施恩德。年轻的法师讲经说法没人听,没法缘,老和尚教他每天拿点小米去喂鸟,布施牠们。到小和尚年岁大的时候,一群年轻人都跟他学习,哪来的?小鸟投胎做人了。这老和尚知道,小和尚不知道,真的如是!畜生接受布施,这个布施里头都给牠说法,都给牠授三皈依,都给牠祝福,牠的罪就很快消掉了。再得人身,跟小和尚有缘,就特别喜欢小和尚,小和尚老了,他们都做他徒弟,这福田。所以我们有这个机会不要错过,蚂蚁都是福田,好好照顾。菜园里头的小虫,跟我们最近的,要好好照顾牠们。院子里头、菜园里面,我们放上念佛机念阿弥陀佛,让牠们时时刻刻都听到。我们学习经教,不要忘记为牠们回向。

第二种「苦田,贫穷困苦之人」,这些人要照顾。我们居住在一个地方,对于地方的邻居、邻里乡党不能不照顾,要把这些人当作兄弟姐妹看待,年老的人当父母看待。为什么?度众生得由近而远,近水楼台先得月,跟你做邻居的没有沾到佛光,你还说你佛光普照,哪有这个话?讲不通。邻居先度,第一优先,天天见面,一见面合掌阿弥陀佛,好啊,佛号就进去了。我们早年住在外国,见面合掌,外国人看到知道我们给他鞠躬,他很欢喜。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什么意思?他会问。我们就给他说明,阿弥陀佛是长寿的意思,他听了很欢喜,我们祝福他长寿。阿弥陀佛是清净的意思,阿弥陀佛是快乐的意思。这个好,我们都要,所以他也会念了,我们邻居统统见面都会念阿弥陀佛。我们讲得没错,极乐世界是快乐,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无量寿,所以清净、快乐。你给他讲别的他不懂,这个讲法他很容易懂,一听就明白了,他就喜欢。苦田要记住,一定要照顾。

第三个「恩田,父母」,这是恩田。第四个「德田」,是老师,「三乘之贤圣」。老师也是恩田、也是德田,德田里面包括圣人。不同族群的圣人、不同宗教的圣人我们都应该供养,都是我们修福的地方,门户之见要突破。每个人都把门关起来,跟人家不往来,宗教就会有冲突,族群就会有冲突;门户打开,我们是一家人,这些冲突自然就化解了。我们对别人宗教,他们信奉的神,我们进他的教堂、进他的寺庙,我们也顶礼、我们也鞠躬、我们也恭敬,他们信徒欢喜。这里头许许多多的误会,自然就化解了。他们有些人会问,你为什么对我们宗教的神会那么样尊敬?我们就会说,我们宗教里拜的释迦牟尼佛,就是那个神的化身。他一听才高兴了,佛是我们这个神的化身,是一家人。你想想看,你那个神在我们佛教里怎么教我们的,你看到这个经,神在我们这个宗教里教我们的。原来是他的神教的,他就来听经了,慢慢他就明白了。我们没有骗他,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有一次在日本,日本有个老和尚,以前这些老和尚在,我常去,去看看他们,现在老和尚都不在了。中村康隆,我第一次跟他见面,他告诉我,全世界宗教的创始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了不起,观世音菩萨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耶稣身得度他就现耶稣,应以摩西身得度他就现摩西。所有宗教全是观世音菩萨化身,一家人,一个人!我们相信佛菩萨有没有化身?有。所以千手观音头上那个三十二应,三十二种相,我们现在全画错了,都画成一样的。应该画成各种不同宗教、各种不同族群,菩萨随类化身在各个不同宗教、各个不同的地区。我在马六甲一个缅甸的寺庙,我去参观,里面供养大概有三、四十尊释迦牟尼佛。玉雕的,都是站着的相,三、四十尊,统统是释迦牟尼佛。你看面孔,面孔不一样,有一个缅甸人,有一个马来人,有一个越南人,还有一个西藏人,有一个日本人,有个中国人,各种各族群不同的面孔,统统是释迦牟尼佛在那里化身变现的。这个好!这个非常有意义。可是我在那里就是没有看到耶稣的面孔,没有看到穆罕默德的面孔。这是正确的,这不是假的。所以你就晓得,这些有智慧的人有大福德,他们起心动念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他不分宗教,不分你是哪个族群,也不分你哪个国家、什么文化,他都不分,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所以「是为广义之福田」

今天的世界跟过去不一样,八十年前,先进的交通工具有,不发达,没这么普遍。特别是在中国的内陆,抗战期间,中国没有公路。我听说中国在战前,公路只有一条,南京到杭州叫京杭国道,是铺柏油的,双线道。那双线道很小,两辆车子一个去一个来,双线道,铺的是柏油。其他的公路都是泥沙、沙土,下雨全是泥巴,抗战八年,我们经历过的。每天逃难,跟行军一样,那个走路是非常困难的,平坦的道路没有。生活环境虽然很苦,但是人心都很善良,跟现在这个社会不一样。这两句经文提醒我们要积功累德,要广种福田,也就是说要修慧、要修福。底下一段,第三个小段「救苦」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这一段也就是两句经文。念老的注解,『以诸法药,救疗三苦』,「诸佛度生,应病与药,药喻如来妙法,病喻众生疾苦」。这个意思就说得很清楚。诸佛度众生方法多,所谓法门无量,大乘教常讲的八万四千,小乘常说的三千威仪,所以方法很多。该用什么方法?那要看众生,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佛说法是活活泼泼的。佛告诉我们,「佛无有定法可说」,千变万化,这才叫救苦救难,你需要什么就给你说什么,决定是相应的。「如《涅槃经》曰: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什么是无上微妙法药?把你的毛病治好了,也就是把众生的苦难解决了。

所有一切苦难从哪里来的?这个一定要知道。现在一般人都觉得是从外头来的,错误了,外面没有,外面是真没有。所有一切苦难是从自己错误观念当中产生的,外面真没有。如果外头真有苦难,诸位想想颜回,贫困到极处,居陋巷,住的是非常简陋的小棚,不叫房子。吃饭没有饭碗,用竹子编个篓子,「箪食」,喝水用葫芦瓢,「瓢饮」。孔夫子非常感叹,一般人过他那个生活受不了,谁能忍受那样清苦的生活?可是颜回没觉得苦,颜回很快乐,孔子弟子当中这是最快乐的一个人,法喜充满。他乐从哪来?这就说明苦乐跟外头境界不相干,完全是从念头产生,不善的念头带给你痛苦,善好的念头带给你快乐。这个事情佛知道,所以佛有本事帮助人离苦得乐,你开悟就乐了,你迷惑的时候苦!迷的人心外求法,那真苦;悟的人晓得,真法、正法不在外头,在哪里?在自性里头。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求智慧、求德能、求相好,应该从自性里头求,不在外头,外头求不到。

前两天丁居士来访问做为访谈,告诉我,现在很多女孩子去美容。她是不是真的美容?不是的,那叫毁容,不是美容。你的面孔,父母生下来就是最完美的,你要不喜欢、要改变它,你就毁掉容了。所以美容院那个美字是骗人的,千万别上当。真的应该写毁容院,你们哪个愿意毁容就来,我帮助你毁容,一点都不假。前几年我在澳洲,有个义工居士、义工同修在我那里照顾我生活。我每天看她愁苦不堪,我说妳怎么搞的?鼻子痛。我说什么原因?她说二十多年前美容去把鼻子整形,现在二十年之后苦不堪言。我说是妳自己愚痴,妳上当了。我看到美容受苦受难的看得很多,所以那美容院要改个字,叫毁容院就对了,愿意去毁容就到那儿去。一定要晓得,自然的是最健康的,你想要美容很容易,不要到美容院,你去找佛菩萨,那真的是美容。佛菩萨告诉你「相由心生」,你心美善,相就美善,相随心转。美容院只有佛菩萨有资格开,凡夫开的是假的、是骗人的,那真的是毁容院,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千万不能上当。你看学佛的人,相貌不好,可是学个三年五载,他相貌变了,十年八年你去看他很圆满了。你从这里证明,相由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里头有自私自利、有名闻利养、有贪瞋痴慢疑,那个相貌一定不好。你们看看佛菩萨的相貌多慈悲、多安详、多美,美容要跟观音菩萨学,观音菩萨美从哪来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从这来的。你们能够学大慈大悲,不各个都跟观世音菩萨一样吗?别搞错了。所以佛是应病与药,无量无边法门帮助无量无边苦难众生。

「三苦」,这是经教里头常讲的,第一个是「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苦苦里头常说的有八苦,诸位要晓得,八苦就是三苦里头的苦苦。这八种大家都知道,头四个就是生老病死,苦啊!生苦,出生的苦我们每个人都忘掉了,人很健忘,出生那个苦忘掉了。坐胎那个苦忘掉了,十个月住在母亲胎胞里面,那个胎胞美其名叫子宫,子住的宫殿。其实佛说那是地狱,叫什么?叫胎狱,不是宫殿,住在那里不好受。母亲喝一杯凉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狱,母亲喝杯热茶,他就像在八热地狱,母亲如果不高兴发一顿脾气,他就惊慌失措,他就吓死了。所以母亲的情绪对胎儿影响很大。懂得这些道理,怀孕期间一定要遵守古德所讲的怀孕之礼,十个月要心平气和,言语、意念都要端庄。

历史上记载,周文王的母亲,那是个很好的例子。她怀孕怀文王的时候,「眼不看恶色」,就是不好看的东西不看,不受它影响;「耳不听淫声」,不正当的话不听;「口不出傲言」,不要说发脾气,带一点傲慢的口吻都不会说的。你看,她就能够摄身口意。所以生下来小孩她会教,把他教成圣人,圣贤是母亲教出来的。人要有个好母亲的话,就是圣贤人,所以母亲对子女不能不负责任。母亲伟大之处在此地,替人类制造圣贤,这还得了!这个功德没人能比。圣贤是人教出来的,佛菩萨也是人教出来的,做母亲的人要会教。今天这个世界没有圣人出现,社会动乱,谁的责任?做母亲的责任,没有把儿女教好。所以现在做母亲很苦,为什么?果报!妳要把小孩都教好了,妳现在就享福了,妳没有教好的话,妳现在得受罪,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不是没有道理。问题不在外头,在自己,自己没做好。所以生苦。如果不知道生苦,你看看小孩出生,小孩一出生就哇哇大哭,那一定很苦,不苦他为什么哭?你有没有看到哪个小孩生下来哈哈大笑,很快乐的样子?没有。都好像吃了很大的苦头,九死一生,真是像这种情形。所以生之苦,我们要能体会到。

老苦,这大家都看到,尤其是现在的老人,现在的老人是非常非常可怜,为什么?儿女不养老。在过去,富有的国家还不错,国家养老。可是现在灾难这么多,国家养不起,老人就更可怜了,老人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国家供给不起,怎么办?这是严重的社会问题。老人退休了,晚年就靠那一点退休金,自己又不会理财,不到个三年五载钱被人骗光了。这个社会千变万化,所谓吃人的社会,现在老人多可怜、多苦!所以住老人院里头,自杀率大概最高的就是老人院,常常听到老人院老人自杀,为什么?孤单,没人照顾。亲人都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人的尊严没有了,最后寻短见自杀,带着怨恨离开这个世间。学佛的人知道,信仰宗教的人知道,他对这个世间怨恨,有怨恨他就有报复,冤冤相报麻烦透了,生生世世这个结都解不开。

病苦,这个一般人都知道,现在的疾病很复杂。中国有非常好的医疗,没人学了,中国的医疗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现在人不相信中医,相信西医,所以中医没有人学了,没有人学中医就会断掉,这真可惜。中国在古代,古代的社会对于两种人最为人尊敬的,一个是教书的老师,一个是行医的医生,这两种人生活都非常清苦。但是社会上没有人不尊敬,为什么?他们是舍己为人。这两种人都不是要钱的,说读书人,收个学生要收他的学费,这个讲不过去,良心上说不过去,怎么可以要钱?老师生活怎么办?是学生家长逢年过节送一点礼,让老师生活能过得去。所以,老师都是所谓叫穷秀才,他没有从事生产工作,全心全力教下一代。如果他服务这个地方是个富有的家庭,他的供给就会丰富一点;如果是个清寒的家族,他的生活就相当苦,苦他不会以为是苦,他还是教下去。这两种人有德行,真是清高士。医生是给人治病的,病治好了,人家富有的多给一点钱给你,供养你,没有的就少供养一点,再没有的,完全免费。甚至于这病人家里还有苦难的,医生有的时候还要补贴他一些。所以,学医是为了救人,不是为了赚钱,这种人在社会上普遍受到大家尊敬;老师是为了把下一代教好,也不是为赚钱的。不像现在,现在听说开补习班很赚钱,比学校老师的工资要高出好多倍,十倍都不止,听说。补习班是学店,开学店。变了,社会整个变掉了!所以这个社会有灾难,原因就从这来的,基本的德行没有了。

基本德行是五个字,仁,仁者爱人。现在的人连自己都不爱,他怎么会爱别人?他要爱自己他能毁容吗?毁容就是不自爱。诸位一定要记住,招牌上那个字是很美,叫美容,实际上它是毁容,这是不自爱。要把自己父母给你这个面貌你把它毁掉,大不孝!连自己都不爱,他怎么会爱人?第二个义,义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合理、合法。现在全违背了,不知道什么叫情理法。义没有了,仁义没有,道德就没有了。礼没有了,现在人不懂礼。不能怪他,没学过,现在社会上也没有礼,他已经看不到了。智更不必说,没智慧,全是感情用事,烦恼当家,没有理智。末后一个不讲信用,最后一个是信,没信用,说话不负责任。真的,所以现在多少企业家,我们所遇到的,都叹息找不到员工。大学每年毕业出来的学生很多,博士、硕士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他们学得不错,他不会做人。老板是希望会做人的,不会做人。这个是教育出了问题,出了很大的问题。最后就是信用,信用都没有了,破产了。中国人做人基本德行五个字全都没有了,社会就乱了,灾难就来了,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些课程非常重要,人生必修的课程,我们要认真来补习,把这些功课补出来。

这是讲生老病,末后一个死,死苦。死了真苦,为什么?恶道去了。几个人死了将来能够到三善道?绝大多数的都到三恶道去了。生老病死没有一个人能逃掉,你在这一生做人你必须得承受。除这个之外,有求不得苦,你心里面所希求的、所期望的得不到。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不希望看到的,偏偏天天见面,不愿意做的工作不能不做。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喜欢的不能够常聚,人事物都一样,人活得多痛苦。末后一个五阴炽盛,这是从理上讲的,前面七桩从事上讲的,你好懂。理上讲,五阴炽盛是烦恼、习气,日夜都不停止,晚上还作恶梦。这是佛家讲的人生,苦苦。

第二种「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坏是什么?我们中国人讲的乐极生悲,快乐的事情离开了,悲伤就来了,人间常事,没法子离开。但是坏苦天上都有,欲界天人有苦苦,但是轻,没有我们这么严重,有苦苦。色界天人就没有苦苦,这个八苦他们没有。色界天人是化生,不是胎生,化生。他们确实很快乐,他们没有七情五欲,所以心地清净,清净快乐。但是他们有老死,老化的时间很短,只有在寿命临终前七天,人才觉得老化,只要一发现老化就晓得寿命快到了。在这个之前没有感觉得老化,他寿命比人长,长很多。所以到临命终时坏苦,那个坏苦就非常非常的明显。快乐的事情过去了,像一场梦一样。

「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这个行苦意思就是说,你不能够永远保持,随着时间迁流你天天在变化,我们常讲青春不驻,这叫行苦。我们人衰老不是突然衰的,是一秒一秒钟在衰,这叫迁流,谁知道?我们看到老化,十年十年很容易看出来,一年一年不太容易看出来,一个月就更不容易看出来。殊不知老化是一分一秒在那里移动,你不能保住,你不能叫它停住不动,从生到死。我初学佛的时候体会到一桩事情,人的一生有什么意思,从出生那天就是一条路、一个方向,拼命勇猛精进,一分一秒都不停止,到哪里去?到坟墓去。不是从生到死吗?真精进,一秒钟都不停止。这叫人生,确实无常,我们不能没有警惕。这个问题是人生头等的大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古往今来,中国、外国,多少圣哲想这桩事情,寻求解决之道,有没有结果?有,有非常殊胜的结果。发现到什么?发现到肉体有生灭,灵性没有生灭,死了他又来投胎,还是他,我们中国人讲灵魂不灭,这真的。佛法讲灵性,灵性跟灵魂实在讲是一桩事情,但是不一样。灵魂是迷,迷而不觉,它不会出六道轮回。灵性觉悟了,觉悟了它要出六道轮回,它真的出去了。六道之外海阔天空,有很多奇妙的世界。

这些觉悟的人,一般人讲修行的人,把六道的因把它断掉,六道的果就能够脱离。六道的因是什么?强烈的情执,这是六道里头第一个因。古大德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这两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那个爱是什么?是爱欲,就是对财色名食睡的爱,这个执着要是很重的话,出不了六道轮回。觉悟了、明白了,我这一生想超越六道轮回,他就把这个爱欲断掉,不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我们这个身体灭了之后,灵性就超越六道轮回。念佛第一殊胜!念佛人的目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部经,就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让我们认识阿弥陀佛,我们到那边去学习。那边是个保证班,保证我们一生成佛,我们问题就解决了。八万四千法门不是保证班,唯独这个法门是保证班,阿弥陀佛保证,释迦牟尼佛保证,你只要认真修学你决定成就,成就的果德会跟他们一样。

底下说,《嘉祥疏》云:三有之苦,故云三苦」,这括号里头说的,「即三界生死」《甄解》谓祥释为稳」,这是日本祖师的注解,他也赞叹嘉祥大师这个说法,这个说法非常的稳妥,说得好。三有之苦,三有这个三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是什么?有了因。你有欲界的因你离不开欲界,你有色界的因你离不开色界,你有无色界的因你离不开无色界。只要不能离开,三界都苦,欲界苦苦、坏苦、行苦统统要受;色界没有苦苦,但是有坏苦、有行苦;无色界连坏苦都没有,但是有行苦。所以佛说三界统苦。真正聪明人要超越三界,也就是离开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不是个好地方,这个一定要知道,在这里头受罪、造业、受报。尤其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所有动物之间,人与一切鬼神之间,都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有意无意杀害的畜生、蚊虫蚂蚁,牠要不要报复?牠要,那是一条命。有意无意得罪树木花草,树神,得罪了山川大地,他如果怨恨,也都会来找麻烦。所以这里头的日子不好过。真正聪明人,明白事实真相,都会发心求出,想办法出离六道轮回。

我们看下面,「盖除三有生死之苦,更合净宗之旨」,净土宗它就是帮助我们离开三有、离开六道轮回。《甄解》释经文曰:如来大医王,能知其病,应病与药,治三有之苦。病有众多,法药亦多,故云诸法药」。这经文上,「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如来,这是释迦牟尼佛,比喻他是大医王,能治三界一切众生的病苦。他造业受报,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遇到佛法,佛就能帮助你,佛会教你,你如果是依教奉行,你真的能够离苦得乐。但是今天佛不在世,这个大医王过世了,虽然他过世,过去他治病这些药方都在。这个药方是什么?经典,过去跟很多人治病的这些方法,理论、方法都在这里,很多!后人搜集,现在编成一部大书,叫《大藏经》《大藏经》是什么?就是佛陀为六道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讲的这些方法。六道众生是病人,《大藏经》是药方,可是药方要用得对症,不对症的,不但治不好病,反而把命送掉了。你到药店,你没有处方,你敢吃那些药吗?有些药马上就要命。

现在处方的人没有了,过去有继承人,佛有继承人他的学生,依教奉行,他虽然没有能力开药方,但是他比我们经验丰富,他可以在药方里头去选择,哪个方子适合你。因为过去曾经有跟你相似的这些病痛,如果你用这个药方应当有效。如果没有能力选择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择好了,就是念佛法门。我们没有能力选择,我们也找不到高明人替我们选择,这个方法是世尊选的。世尊在《大集经》上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真正持戒就能够了生死出三界;「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现在是末法,「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末法有一万年,就这一万年当中只有这部经、这个法门,可以真正帮助我们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我学佛六十年,起初不相信,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总是怀疑。不断烦恼、不消业障,也能脱离六道轮回?没听说过。只有这部经上说了,其他经论上都没有,都是要消业障、要断烦恼。消业障、断烦恼几个人能做到?说得容易,忏除业障,后不再造,你能做到吗?孔子赞叹他的学生,他的学生三千人,三千里头有七十二个杰出的,叫七十二贤。真正做到忏悔、不贰过的,就是颜回一个人,所以孔子特别赞叹他。三千人只有一个做到,其他的都做不到,你就晓得忏悔改过之难。

难,难也有方法,孔子没有拿出方法出来,释迦牟尼佛拿出方法出来。这方法是什么?念阿弥陀佛。你把念头转过来,只念阿弥陀佛,其他的全部放下,这个方法妙极了。真正把一切都放下,烦恼也放下,业障也放下,烦恼不必断自然没有了,只有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念久了,烦恼就不见了,自然不见,业障自然消了。这个方法真妙!夫子没有这个办法,释迦牟尼佛有这个办法。诸佛如来也没有这个办法,只有阿弥陀佛有这个办法。所以释迦牟尼佛教我们,你就用阿弥陀佛这个办法,一生成功,念上个三年五载,成功了,就到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可了不起,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那是什么?那就成佛了,到极乐世界就成佛了。这种殊胜的利益到哪里去找!这样「救疗三苦」,第一,没有第二的。所以,这个法门遇到不容易,真正遇到了,千万要记住,要把它抓牢,不能让它空过。空过,我们后悔就迟了,下一次再碰到这个法门,不晓得哪一生哪一劫,很难遇到,太难了。所以一定要在这一生成就。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授记佛护」,经文:

【升灌顶阶。授菩提记。】

『升灌顶阶』,见《唐译》「阶者位也」,阶位。「灌顶者,印度古代国王即位时,取四海水,灌于王顶」。灌顶是印度一种习俗,国王即位的时候举行灌顶的礼。「密教同之,有灌顶法」,在佛门里头,密宗有灌顶法。「灌顶有多种,简言之,则为二种」,简单的说,把它归纳就两大类。第一种叫「结缘灌顶」,通常密宗的上师跟大家做灌顶,这都是结缘灌顶,让大家都欢喜,结缘灌顶。「行人乞法,为结佛缘,引入灌顶坛,授以本尊之印与真言,此后行人即可依教随分修习,是为结缘灌顶」。就像显教里面的皈依一样,显教里面传授三皈依,三皈依有结缘三皈。现在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出家、在家,统统都是结缘三皈,为什么?没做到。没有皈,也没有依,皈是回头,我们没回头;依是依靠,没依靠佛,全是假的,举一个形式,就是结缘。这一定要懂得。

三皈依在显教,是入佛第一个大典,非常隆重来举行,有老师传授,有大德来证明。皈依,皈是回头,回归,依是依靠。我们在没有皈依之前,我们是迷惑颠倒,我们所依的,日常生活当中所主宰我们是烦恼习气,是自私自利、是贪瞋痴慢,我们是听这个指挥,造作一切恶业。皈,我们从这里回过头来,我们依佛陀、依佛的教诲,不依我们烦恼行事,这得真干才行。皈依佛,佛是什么?佛是觉悟。所以真正皈依佛是觉而不迷,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觉悟。我们有没有做到?没做到,没做到就是结缘皈依,这个要知道。今天就是连受大戒都是结缘,为什么?做不到,头一个三皈做不到,五戒做不到,所以全是假的。

怎样才是真的皈依佛?你对佛要认识、要了解,那就是经典天天不能离开。我真正知道佛教我些什么,我要求个转变,我要依照佛的指导重新做人,断恶修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经本是标准、是依靠。这就真学佛,真的皈依三宝。佛教我们哪些可以做的我们就做,教我们不可以做的就不做。最明显的十善业,不能杀生、不能偷盗、不能邪淫、不能妄语、不能两舌、不能绮语、不能恶口(恶口是发脾气骂人,不可以的)、不能贪、不能痴、不能瞋恚。这个东西得真做到才行,有标准,觉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正确,没看错,这个不容易。法的标准是佛知佛见,入佛知见,那就成佛了。法落实在经典,佛在世的时候依靠佛,佛不在世依靠经典,三皈里头经典是第一重要。我们有没有真的这一生当中,依照一部经典来修行?不能多,多就乱掉了。一定要认识,经典再多,佛说得很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意思就是劝导,你只要学一样,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就成功了。不能贪多,贪多就乱了,你不会成就。我们得要听话,听话就是听指导,要遵循,那就一门深入,不能搞第二门。

话说得很容易,做起来很难,谁肯听话?谁不想多学一点?佛说话慈悲,真实智慧,你一门通了,一切自然通了。他是真的教你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全通了,怎么个通法?一门深入才通。你学很多法门你决定不会通,为什么?你的精神、你的时间、力量全分散了,这世间人没智慧。用佛的方法各个都成佛,佛是什么方法?就是一门深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一开了,全懂得了。禅宗六祖惠能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惠能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虽然是佛门的祖师,讲堂里头没有听过一堂课,禅堂里头没有坐过一炷香,念佛堂里头也没有去念过半个钟点,他成为祖师,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通。为什么?就是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全放下,放下就成佛了。所以佛教一般人,能大师那是上上根人,为什么?他一下能放得下,我们不能放下,慢慢放,那就是中下根人。中下根人慢慢放怎么个放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慢慢放。如果你不照这个方法,你一辈子入不了佛门,无论怎么样好学、怎么用功,于佛没有分。你走的是一条错路、是一条弯路,你不走佛的正路。自以为聪明,走弯路,这一生浪费了,到老死后悔莫及。这个道理古时候有人讲,现在没人讲了,没有人知道。

皈依僧,僧是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这个一定要懂得。一切三宝的根源是自性,自性觉是佛宝,自性正是法宝,自性清净是僧宝。不是假相,听说皈依佛就想到佛像,错了,完全想歪了,听到皈依法就想到经典,听到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全错了。经典不是经典的文字,是经典里面的道理,是经典里面的方法,经典里面所说的境界,这是真经。光读文字,对于文字里面所含的这些道理、方法、境界都不懂,读也是白读。为什么?不开智慧,得不到受用。僧六根清净,那是严持戒律,戒律没有别的,帮助你得清净心而已,它作用就在此地。心地清净自然就得禅定,得到禅定自然就开智慧。佛这个方法,不是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的教学,而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是用这个方法。净土宗,净土宗是戒定慧三学,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当中圆满,妙不可言。「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其他统统放下,这就是觉,不觉做不到。

这一部经,天天想着这部经,天天念着这部经,把这部经的道理、方法融会在日常生活当中,这真正叫得定。这个定是真的,不是盘腿面壁那个定,那个定没用处。真的定是什么?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他心不散乱,也就是说,眼耳鼻舌身不受外面环境干扰,这叫定;还受外头环境干扰,没有得定。为什么不干扰?因为他有觉,觉的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面环境全是假相,放在心上就错了,放在心上就被染污了,心就不清净。根本不放在心上,所以永远保持心的清净平等觉,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不就全在一句名号当中!这是净宗的殊胜。密宗里头灌顶,就跟显教里面的传授三皈同样一个道理。授以本尊之印,净土宗的印就是阿弥陀佛。真言也是咒语,密宗有,那要是净土宗,净土宗也就是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是无上的真言。此后行人即可依教随分修学,这是结缘,结缘灌顶。

第二种「受职灌顶」,这个不一样了,「于如法积行之士,传受祕法,而作灌顶」。这就等于念书毕业了,举行毕业典礼,颁发给他毕业证书,给他穿上博士的服装,戴上博士帽子,这个灌顶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里头也有等级的,不一样。譬如读书,你参加毕业典礼,有小学毕业、有初中毕业、有高中毕业、有大学毕业、有硕士毕业、有博士毕业,不一样。所以一个人在修学过程当中,要受很多次的灌顶。「得灌顶已,堪受师位」,得到灌顶之后,你就正式成为老师了,就是你可以传教,你可以教学。「于密法中作阿闍黎」,阿闍黎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亲教师,像现在学校里指导教授。他亲自教你才有这个关系,不是亲自指导我的没有这个关系。所以闍黎也不是随便称呼的,关系很亲密,他亲自指导我的这个老师,称闍黎。「是为受职(或传教)灌顶」

「上乃粗分」,这是大分,「若详论之,则在上述二者之间,尚有常行之四种灌顶」,不一样,这四种灌顶这里也说出来了。第一个「瓶灌」,这是最常见的。上师,你看拿着个小水瓶水,手指沾着水,弹到你头上,这灌顶。这是表法的意思,「得修习生起次第之自在」。第二「密灌,得修气脉明点之自在」。密宗里头确实有气功在里头,所以学密大概都懂得气功。第三是「慧灌,得具菩提心诀之修持自在」,这个位子一次比一次高,真正发菩提心了。换句话说,瓶灌是一般凡夫;密灌是真正修行人,真正发愿依照密教的仪轨来修行;到慧灌的时候,这是有成就了,发菩提心,这发菩提心是真正大乘菩萨。最后是「大手印灌,得修大手印道之自在」,大手印跟禅宗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的大开圆解,净土宗的理一心不乱,同一个阶层。所以通常有这四个等级。

我们继续看下面,「又灌顶复有初位与后位之别」「初位者,如《大日经疏十五》曰:(下文略有删节)譬如世间剎利之种」,这用世间法来做比喻,印度剎利就是王族,「欲绍嗣其位」,太子接受王位,「令王种不断故,为其嫡子」,嫡子就是我们所说的太子,「而作灌顶」「取四大海水,以四宝瓶盛之。水令流注太子之顶。灌此水已,大声三唱」,就是要说三遍,「汝等当知」,这就是大家,大家应该知道,「太子已受位竟」,他已经登基成为国王了。「自今以后,所有教敕皆当奉行」,皇帝有命令、有圣旨那应当要奉行,这个话要说三遍。等于说对全国人民宣布,太子登基做国王,全国人民都必须要服从,是这个意思。「今如来法王,亦复如是」,这是菩萨灌顶,菩萨成佛了,「为令佛种不断故,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这就是佛门弟子。「从此以后,一切圣众咸所敬仰,亦知此人毕竟不退于无上菩提,定绍如来法王之位」「以上就行人初位而释」,来解释,这是刚刚登基,刚刚入位。「至于后位」,则如《秘藏记》里面所说的,「菩萨初地乃至等觉」,这一共十一个位次,这个才是前面所讲的大手印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