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二集) 201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6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土大经科注》二百九十一面倒数第三行:「辗转弘护」,第四段「辗转弘护」。
【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我们看注解。『贤劫』。「现在之住劫,名为贤劫」。一个大劫有四个中劫,这四个中劫是成、住、坏、空。我们现在是住,住劫之后就坏了,坏了就是大灾难,不是地球的灾难,是整个银河系的灾难,这是我们遇不到的。「在此大劫中,有千佛出世,故名贤劫」。一个大劫当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是很不容易的,很难得遇到的。我们遇到了,释迦牟尼佛是贤劫里面第四尊佛,下面一尊佛是弥勒佛,弥勒佛以后,佛出现在这个世间愈来愈密集了,时间不会这么长。我们从这个地方去想,那个时候的人民非常幸福,遇到佛法这个缘无比殊胜,这么多佛出现在世间。
「《悲华经五》曰:此佛世界,当名娑婆。时有大劫,名曰贤善。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这是世尊在《悲华经》上说的,这个世界,我们现在住的这个世界,应该叫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意思是堪忍,就是这个世界不是很好,但是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人都能够忍受。这个时候有大劫,劫是时间最大的单位,称之为劫。这个劫是大劫,一个大劫就是世界一次成住坏空,这一个大劫。这个大劫的名字叫贤善,因为有很多贤人、善人出现在世间。譬如在这一个大劫当中有一千尊佛出现在世间,世尊就是佛,以佛的身分,「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这个世间善人多,我们现在有没有看出来?你细心去观察,有,就在眼前。凡是见到佛的形像,听到佛菩萨的名号,这都是有缘众生。这些人将来在什么地方成就?决定是在西方极乐世界。谁来教他,谁来劝他?就是这千佛,他们来讲经说法,他们来劝导大家。所以这个大劫当中,娑婆世界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不计其数,太多太多了。这些菩萨在这里示现成佛,成就大悲,出现于世。
「据《佛祖统记》」,这里头也有一段记载。「此劫中,第一佛名拘留孙佛」,这是贤劫第一尊。第二是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是迦叶佛,第四尊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此后有弥勒等九百九十六佛相继出世。今此会中」。现在释迦牟尼佛讲这一部《无量寿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多次宣讲,现在在这一会里头。「弥勒与其他贤劫中成佛之九百九十五大士」。将来在贤劫成佛的这些菩萨们,都来在这一会,都来听经。所以这个法会后半部是弥勒菩萨当机。这里表什么法,我们一定要晓得,表净土法门。弥勒菩萨以后,九百九十六尊佛都会弘扬这个法门,没有一个不是劝人到极乐世界去,为什么?这是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本怀。诸佛菩萨心里头没有第二个念头,就是希望众生返本还原,回归自性,这就是妙觉如来。希望这些迷失自性的人愈早回头是岸愈好。
极乐世界念佛成佛在一切法门当中,无量法门当中第一殊胜,为什么?佛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经上讲得很清楚,是心是佛,佛是什么?佛就是你的真心,你的真心就是佛。本经上讲的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际是什么?就是你的真心,就是你的本性。所以佛说你本来是佛,这个话一点都不假,佛是真心,真实之际就是真心。现在是心作佛,我现在心里就想成佛,你看你本来是佛,现在心里想成佛,这是念力,近代科学发现的念力。佛在教学当中常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是遍法界虚空界,无量剎土里面的依正庄严,全是从心想生。现在我想成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但是成佛一定要断烦恼。今天你本来是佛,为什么变成众生?因为你染上了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变成众生,这是《华严经》上说的。一般大乘经上说,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你染着这三大类的烦恼,你回不去了,堕落在六道搞轮回。无明烦恼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尘沙烦恼是《华严经》上讲的分别,见思烦恼是《华严经》上讲的执着。《华严经》上讲的名词,虽然意思很深,我们听起来很顺,好像知道,妄想分别执着,就是大乘经上佛常说的三大类烦恼。每一类的烦恼都是无量无边,统统断尽,全都放下,你就成佛了,你的真心就现出来。我们现在真心上这些障碍就是这些东西,障碍除掉了,真心就现前,这是成佛的原理。
可是这些烦恼,无始劫以来我们就染着了,严重的染着,现在要放下,难,太难太难了!佛有方法,这方法是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门道方法无量无边,都是帮助你放下。可是对于我们的根性、我们的习性来说,真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总是离不开执着。知道这个东西是假的,是虚妄的,对我们是决定有害的,可是我们依然放不下。在所有法门里面,统统是要断烦恼,才能证菩提,难,这是难行道!念佛法门不要断烦恼就能成菩提,这叫易行道。这个法门叫你执着、叫你分别、叫你抓住这个妄想,这个妄想是什么?阿弥陀佛就是妄想,你抓住这个妄想,把别的妄想放掉;你分别阿弥陀佛,你执着阿弥陀佛,其他东西都放下,你就对了,你就成功了。这个方法好,跟我们的习性相应,我们听到很欢喜,牢牢的抓住它,执持名号。你看看,执就是执着,持就是保持它,执持名号。
这是从前我们年轻学佛的时候,李老师教给我们换心。我们现在的心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把它换成阿弥陀佛。怎么换?我们不要打别的妄想,不要分别其他的,不要执着其他的,专门对准了阿弥陀佛,我就分别阿弥陀佛,我就执着阿弥陀佛,我就跟定了阿弥陀佛,就行了,心里头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不知道阿弥陀佛就是自性、就是真心的名号,真的找对人了。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一部《无量寿经》从头到尾都是讲名号功德,你真的参透了,都搞明白了,你会死心塌地执持名号。烦恼再多,不放在心上,别去理它,没事,罪业再重,也别管它;烦恼不消自然没有了,罪业再重,也自然不见了,真妙!所以一切诸佛都赞叹,这不是没有道理。阿弥陀佛第一个提出这种方法,十方诸佛都鼓掌、都称赞,太妙了!所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称为妙音,妙在哪里?烦恼不断自消了,业障不断自然化解了,这叫真妙。
那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介绍阿弥陀佛,劝大家念佛往生,弥勒在现场。除了弥勒菩萨在现场,还有九百九十五尊法身大士,他们就是贤劫未来的诸佛也都在场。这就是告诉我们,贤劫千佛,没有一尊佛不弘扬这个法门;贤劫千佛,没有一尊佛不学习这个法门。怎么成佛的?念佛成佛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净业三福末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一向专念。这个因果不是别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许许多多菩萨不知道。表法的深意,表法的密意,我们一定要能体会到。
这些菩萨『皆来集会』,「听佛说法,故知贤劫中未来一切诸佛,皆必同宣此经」。这底下「另说」,也有一个说法,「贤劫共一千零五佛,弥勒以下一千零一人,未成佛。非所常见,故不详录」。有的经上有这个说法,我们知道就好。「以上第一品」,末后这一段是总结。「以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为本经证信。经中大比丘众万二千人,超越余经,同于《法华》」。佛所说的一切经,听众之多,这一会最殊胜,跟《法华》相同。「又普贤最为上首,同于《华严经》」。《华严经》普贤菩萨是第一个上首,本经菩萨众第一位,也是普贤菩萨。「亦表本经之同于上之圆教二经也」。这个表法是代表《无量寿经》跟《法华》、跟《华严》同一个圆教,修学这个法门,你的成就是圆满的成就。圆满成就叫一佛乘,这不是大乘,这是一乘,一乘就是成佛。下面我们再学习本经的第二品:
【德遵普贤第二】
「第二品是上品圣众之补充」,所以它还是序品,还是属于第一品的证信序。「本品之首,于菩萨众中,拈出上首之贤护等十六正士。品末复标余之三众及诸天大众。以补足上品中六成就中之众成就」。前面是说出家众,大乘小乘,这个补充的是在家众,这个意思很深,说明这个经、这个法门是以度在家众为主。在前面我们看到出家的菩萨只列了三个人,普贤、文殊、弥勒;而在家众菩萨众,贤护等十六个,十六是密宗的表法,代表大圆满。贤护等十六正士他们全是等觉菩萨,地位跟文殊、普贤、弥勒是平等的,不是普通的菩萨,在家的等觉菩萨。这个表法的意味深!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在家的人多,在家的人成就不亚于出家人,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不晓得这个道理,所以出家人往往很容易生傲慢心,不知道谦虚。佛陀在世,当时示现的就是二尊佛,释迦牟尼代表出家佛,维摩居士代表在家佛,地位平等,没有高下。释迦派遣舍利弗、目犍连到维摩居士那里去听他讲经说法,舍利弗、目犍连见到居士的礼节跟见佛一样,顶礼三拜,右绕三匝,同样的礼节我们要看清楚。舍利弗、目犍连是出家人,四果阿罗汉,见到居士为什么这么恭敬?居士是佛,居士在讲堂里面是主讲,代佛说法。出家菩萨代佛说法,在家菩萨也代佛说法,对于说法的人恭敬是平等的,不能有分别。
佛法是师道,师道里面老师第一大。在居士这个道场,维摩是老师,出家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见到他,都要像对释迦牟尼佛一样。印光大师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果觉得我是出家人,你是在家居士,见到我应该要磕头顶礼,他是磕头顶礼,他修福,我们怎么样?我们折福,我们的道德、我们的修持都不如人家。他是恭敬心,我们是傲慢心,他成就了,到极乐世界作佛去了;我们也成就了,到地狱去受罪去、去消罪业去了,各有各的成就。佛没有欺骗我们,佛说得清清楚楚,理事都讲得清楚,而且都演出来给我们看。我们自己误会了,想错了、做错了,最后还埋怨佛菩萨没有讲清楚,你说你罪过大不大?所以真正成就,华严会上善财童子给我们做榜样,绝不可以轻视任何一个众生。怎么看待他?统统是诸佛菩萨、统统是我的善知识,都是我的老师。他们的种种表现全都在表法,问题是我们会不会看,有没有看懂。真看懂就开悟了,看不懂就迷惑了,关键全在自己会不会。为什么有的人会,有的人不会?真诚恭敬心的人会,贡高傲慢的人不会,道理就在此地。
而贡高傲慢的习气人人都有,儒家是世间法,不谈出世间,所以对傲慢他们的教诲,「傲不可长」,这《礼记》里头「曲礼」头一篇就说到,不要再增长了。佛家是因为要出世,要教你明心见性,你要想作佛、作菩萨,那有傲慢绝对做不到。不但作佛菩萨做不到,连阿罗汉都做不到,阿罗汉傲慢确实断了,没有了,但是他有傲慢的习气,他真没有傲慢了,习气还常常现行。要到辟支佛,见思烦恼的习气断了。所以菩萨在辟支佛之上,决定没有傲慢的习气。如果他是个菩萨、是个大德,他还带着傲慢的习气,孔子说是假的,不是真的。《论语》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圣人,中国人讲的圣贤,大圣大贤。一个人像周公一样,有他的才华,有周公那么样的能干,但是怎么样?他骄傲,「使骄且吝」,他吝啬、他骄傲,孔子说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其余则不足观也」。学佛的人,佛门大德,他对人还有骄慢,那下一句就是夫子所说的,其余则不足观也,不是真的。
所以傲慢对一个人产生的障碍有多大,无法称量,这个毛病要不改,菩提路上就行不通。这个障碍不是从外来的,是你自己内心发出来的,自己跟自己做障碍,五毒:贪瞋痴慢疑。最后一个怀疑也很麻烦,现代的人多疑,善根福德不如古人。古人不知道,他信,他不怀疑,所以容易成就,特别是念佛,真的往生了。如果有疑就不能往生,它障碍你往生。净宗要真正能不疑,谈何容易!一切诸佛都说这个法门难信之法,难信,它易行,真相信了,换句话说,没有一个不成就。而且成就的殊胜,让菩萨都感到惊讶,造作五逆十恶的众生,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真有,这真叫人难以相信。所以佛说这桩事情,「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彻底明了,等觉以下都不行。这是佛境界,不是菩萨境界。能遇到,那是过去生中你曾经供养无量诸佛,你今天有这个福报,你遇到了。遇到了就相信,遇到了就发愿,这个人肯定成功,这一生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
下面念老告诉我们,「尤应着眼,本品名《德遵普贤》,盖表与会之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之德」。与会的大众,换句话说,个个都是修十大愿王的,没有一个不是修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个个都是这样的。那个礼敬还得了!礼敬的对象是谁?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当来必定作佛,不敢轻慢一个众生,这是礼敬诸佛,所以他的成就不可思议。我们自以为比别人高,错了。大乘经里面讲得太多,讲得彻底,说明事实真相是平等的,为什么?同一个自性。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有高下这个念头就错了,这是烦恼习气,这不是性德,性德是清净平等。
「普贤之德,实亦无量,而其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则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是为本品之纲」。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就是普贤行,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是修普贤行的。但是普贤行的基础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这是普贤十大愿的基础。没有前面基础,普贤十愿做不到。现在前面这个基础我们也做不到,头一个净业三福没做到。净业三福第一条实际上是落实儒释道的三个根。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能不学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怎么做法?《弟子规》做到了,你就做到了;慈心不杀落实在《太上感应篇》上,有这个基础,《十善业道》你才能修;没有这两个基础,下面十善业道有名无实,修十善业。再以这个为基础,才能受持三皈,具足众戒。有三皈、具足众戒,才能够修六和、三学、六度,最后圆满到普贤十愿,它是有层次的。我们今天前面不要了,就想学大乘,好高骛远,一辈子不能成就,我们把根本疏忽掉了。
我们再看下面经文,「在家菩萨」,底下有个小括号,「他方影响众」,这里面在家菩萨多半都是他方世界来的。我们看注解,正士,这名我们就省略掉,不念它了,十六正士。「正士者,《度世经》曰:开士」,开是开悟,士在中国古时候说读书人,是个有智慧的人,他开悟了,叫开士。「大士」,都是对菩萨的尊称。「圣士」,这是圣人,不是普通人。「力士」,密宗里头都称金刚力士。「正士等」,这些称呼「皆菩萨之异称」,在梵语都称作菩萨摩诃萨。像大士、圣士、力士肯定是摩诃萨,法身大士。「又《甄解》云:正谓正道,士谓士夫」,叫士大夫。「在家之称。此等大士」,外现凡夫这个形状,「内深达正道故」。他们有修有证,真的是断烦恼,证菩提,居家示现的在家身分,我们称为居士,「居家名为正士」。
「又《会疏》曰:十六正士者,《文殊师利严净经》言:菩萨八万四千及十六正士。则明知正士之名,云居家菩萨」。这是在家菩萨的称呼。「正谓正道,士谓居士。此等大士,虽葆光和尘」。葆是保守,保守他的道德智慧与大家和睦相处。这个尘是一般凡人,杂居在一起,没有人知道他,一般人也认为他是凡夫俗子,其实他是菩萨。「久出于邪道」,什么是邪道?与自性不相应的全叫邪道。以十善来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是与自性相应的,这就是正法、正道。反面,杀、盗、淫、妄那就是邪道。这些在家的居士很久他们已经转恶为善、转邪为正、转凡为圣,这在家的大德、大菩萨,不是普通人!「深达于正法」,故称他们叫正士。
「准上可知,正士者,即在家菩萨。又十六者,密宗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出生义》云:厥有河沙尘海数量」。他们数量太大了,说这一类的正士像恒河沙那么多。大海已经很多了,这四个字都是形容的,河沙尘海,数量无尽,无量无尽、无有边际。「举十六位焉;亦尘沙之数不出于此矣」。因为十六是代表无尽的,代表圆满无尽的。在家菩萨之多,在家佛之多,我们不认识。甚至于他所示现的不认识字,居住在农村,看他什么作为也没有,你接近他,你感觉他慈悲,他爱人,真正能够爱人,以平等心、真诚心待人接物。你问他佛法,什么也不懂,可能他就知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心地无比的善良清净。一般人瞧不起他,他将来往生,凡圣同居土上上品,那不是菩萨是什么!我们一般人通宗通教,天天讲经说法教学,不如他!他是干真的,我们是干假的。如果我们落在名闻利养里面,那前途不堪设想,来生是走的三恶道。我们了解这些道理,那敢轻慢、敢不尊重众生吗?决定不可以。佛菩萨在哪里?到处都是,时时刻刻你都见到,你粗心大意没看出来。
下面一位一位介绍,十六位,第一位贤护。「贤护等十六正士,常见经论」,经论上常常看见他。「《胜思惟梵天经》及《思益经》,列十六名」,列的有菩萨的名号。「《智度论》标十六,但仅列六名」,论上标有十六正士,实际上只列了六个人。「论曰:善守等十六菩萨是居家菩萨」,这《智度论》上讲的,这个善守就是贤护。「下列五名」,这个不需要再引。「《思益经》云:若众生闻名者,毕竟得三菩提,故云善守」。这里显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佛菩萨名号全是表法,全都是教学,这个要懂。要知道佛菩萨没有名号,老子都懂得这个道理,「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佛菩萨哪来的名号!所以名号是表法的,凡是佛的名号都表性德,自性里头本有的,菩萨名号总的来说都表修德,修因证果,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贤护、善守,贤善、守护,你看是不是一个意思。守护的是什么?守护的是贤善。中国古圣先贤教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不是讲善恶的善,这个善具体来说,就是圣人贤人,这人中之善,圣贤。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老祖宗告诉我们,一切人本来是圣人、本来是贤人,没有一个是例外的,人人是圣贤。诸佛菩萨、大圣大贤都是自性性德的流露,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我们这些善德能不能把它守住、守护不要失掉,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它做出来,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中国老祖宗所教的,我们把它总归纳起来,不外乎十二个字,不多。这十二个字是「孝悌忠信」,孝,本善,从本性本善里头流出来的是性德。悌是性德,悌是什么?尊重长辈、敬长。忠是不偏不邪。信,现在人信心没有了,信德非常重要。在五常里面,信德是最低的底线,信德要是没有了,本性本善就消失掉了。
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五伦是讲关系,这是自性的关系,五伦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不是某人的学说,不是哪个人的主张,是天然的。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五常是性德,常是永恒不变,仁义礼智信,就是佛家讲的五戒,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信是不妄语;智是不饮酒。跟佛家讲的五戒相应,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有的。智就是不迷惑,不愚痴,不怀疑,都是属于智。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人说的;现代人讲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些都是自性的性德,应该要善守。都能够落实,都能做到,这是菩萨,这就是慈悲,这就是代众生苦。做出好榜样来给众生看,是教化众生,身教,为众生做好榜样。贤首国师《还源观》里头四德的第二,威仪有则,就是把道德做出来教人,这是身教不是言教,那个功德大!
《还源观》上讲的四德全是性德最高的标准,第一句是随缘妙用,第二是威仪有则,第三柔和质直,最后一句代众生苦,这是在家菩萨。出家菩萨比在家菩萨更令人尊敬,因为什么?他把家业放弃了,全心全力从事于教学工作。在家还有家累,家没放下。出家值得人尊敬,就是他把家放弃了,全心全力做这个工作,不是附带的,他主要做这个工作。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一生教学,说到做到,做不到的,决定不说,真正觉悟的人。自己没做到,说出去别人不相信,信心生不起来;你做到了,人就相信。
「若众生闻名者,毕竟得三菩提」,闻名是名里头有真实义,他也学会了,也学会善守,把自己的性德坚持,这就是持戒,持戒修定开慧,他真能得到。「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曰」,这里头说「王舍大城」,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王舍城里头。「有优婆塞」,在家学佛的居士。「名曰贤护,为众上首」。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他也常常在座,居士众里面的上首。「又《大宝积经贤护长者会》佛说贤护长者众乐事:其受于快乐果报,虽复忉利帝释天王,犹不能及,况复人间」。这个事情,佛要不说,别人看不出来。他个人修持的享受,他自己知道,这种受用是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真实受用。
早年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他就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不认真的学,这最高的享受你享受不到。那我们享受是真学佛了,而且出家了,真走释迦牟尼佛这条路子。我们遇到是什么?遇到很多人毁谤,很多人批评。批评全是负面的,说我们消极、说我们迷信,好好一个年轻人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可是我们自己快乐,真得快乐,这快乐是他们无法想象的。我们没有被这些人动摇,还是我行我素,我们对他们恭敬,我们没有恶意相对。二十年之后、三十年之后,大家年岁老了,退休了,他们年老了,退休了,做和尚没有退休的。世间人常讲,人老了就不值钱,可是和尚是愈老愈值钱,现在遇到,哎呀!你走对了。我走对了,当时你为什么不跟我走?现在后悔来不及了。
我学佛出家走这个路子,赞叹的人只有一个,方东美先生。我出了家去见他,你真干!我说是,老师说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怎么不肯干?你走对了、走对了。只有他老人家一个。为什么?对佛法不认识,对佛法误会了、错解了,这是很大的障碍。我们有责任把佛教的本来面目展示给大家看,佛教是教育,佛教真的不是宗教。因为宗教里头,头一个条件要有一个创造世界的神、造物主,佛教里头没有。佛教里头承认宇宙之间有天神、有鬼神、有众生,但是神在佛法里头是众生,是一类的众生,跟我们是平等的,没有什么高下。佛教我们要尊敬。当然,既然他是众生,他有佛性,他本来也是佛,现在他也迷惑当众生了。我们同样的迷惑,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类的众生,可是要是究其根本,那都是佛,本来都是佛。所以我们对他要尊敬、要礼敬;他做的一些好事,我们要赞叹,他做的不好的事情,我们不要放在心上,他教导我们处事之道。我们真的明白了,这全是性德,我们不是迷信,不是盲目跟着别人走,不是的。佛教我们开智慧,佛教我们认识宇宙之间万事万法的真相、实相,这真快乐,真的是法喜充满。所以这些在家居士所受的快乐果报,虽然是忉利天主、帝释天王,帝释天王就是忉利天主,因为忉利天有三十三天,真正修行人他的快乐超过忉利天主,人间不真修契入境界,他想象不到。
「又《名义集》曰:颰陀婆罗」,这是梵语。「翻为贤护。自护贤德,复护众生故」。这名词里头,头一个护自己,然后护众生,开导众生,帮助众生守护自己的德行。「或云贤首,以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故」。这是贤首的意思,等觉菩萨。「可见贤护正士,乃示生于王舍城」。等觉菩萨来示现,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在释迦牟尼佛会上做影响众,「位登等觉之在家菩萨」。「若按今经别意」,今经是《无量寿经》,要依《无量寿经》的别意。「据《般舟三昧经》」,《般舟三昧》是专修念佛法门,往生极乐世界的。「此跋陀和(即贤护)菩萨,是念佛三昧发起人,亲见弥陀。今故来此胜会,助显念佛三昧无上法门」。他是一个专修专弘净土的大德,修念佛三昧的第一个带头人,居士众中,所以他排在第一。遇到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他可以在会中现身说法,他是第一个带头的人。凡是会上列名的,跟净土念佛法门决定有密切关系。
第二位「善思惟菩萨,唐译为善思惟义菩萨,魏译为善思议菩萨」,这是五种本子里面翻译的不同。「按《四童子经现生品》」里面所说的,「善思惟等正士,是他方世界来此示现之在家菩萨」。这个菩萨不是娑婆世界的,别的世界。「经云:东方去此佛剎十千俱胝,有一世界名宝鸣。佛名狮子鸣声如来。有一菩萨名善思议(即善思惟)应托来到此土,化生阿闍世王宫内」。这是他方世界到这个世界来托生,这个里面的意思表明,佛经上常讲「一佛出世,千佛拥护」,看到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劝大家求生净土,诸佛菩萨看到生大欢喜心。这个世界众生与他们有缘,所以他们自自然然就到这个地方来化现,佛以应身,释迦牟尼佛来投胎,出生在这个世间,他们也来,也到这个世间来跟释迦牟尼佛在一个地区托生,所以化生在阿闍世王宫内。
「南方去此五百亿世界,有一世界,佛名宝积善现如来,有一菩萨名寂静转」,即是慧辩才菩萨。我们这里排名第三位。「于此舍卫城内,生大居士似师子家」,似师子是这位居士的德号,出生在他家里。「西方去此过八亿百千佛剎,乐音如来所,有一菩萨名无攀缘」,就是观无住菩萨,观无住就是无攀缘。「于此波罗奈国」,也是一个大城。「化生大居士善鬼家」,在善鬼大居士家出生的。「北方去此六万四百千亿佛土,住菩提分转如来所,有一菩萨名开敷神德(即神通华),生此毘耶离城大将师子家」。下面说,「此四童子与无量大众,共来娑罗双树所,恭敬供养」。这是对释迦牟尼佛恭敬供养来听闻说法,这是说他方世界来的,都在这个世界托生。
由此可知,我们这个世界看到现在人口膨胀,世界上这么多人从哪来的?每个人都有前生,都有后世,这一次到世间从哪里来,将来离开这个世间到哪里去,这是说明这个事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在现前这个世间,还能够坚守善心善念善行,非常不容易,决定不是普通人。为什么?普通人一定是同流合污。你能够像贤护善守,你跟他们不一样。我们定慧道力功夫还不够,不知道自己过去宿命,但是可以肯定,从这个经论里面,我们学习这么多东西,可以肯定我们过去在佛法里头种过善根,而且是深厚的善根。不是深厚的善根,决定敌不过现前诱惑的境界。你还能够有明眼,能看得出是非邪正、有能力辨别,弃恶扬善,转邪为正,这不是普通人,所以你遇到佛法。遇到佛法,真的是无量无边的福报!在这个环境当中我们能守得住,这一生就是我们圆满成就的一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圆满成就,决定成佛。
这些菩萨做这样的示现,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有来历的。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看看别人想想自己,我们的信心就生起来了。现在伦理道德、是非善恶的标准全都混淆不清,我们还能够分辨出来,哪是正、哪是邪、哪是善、哪是恶,这就不是个简单事情。在过去的社会,八十年前社会上有人讲解伦理道德,有讲的,还有听的,真正去做的人很少,但是有讲有听的。现在这个世间,讲的人没有了,听的人也没有了,现场讲经听众愈来愈少。为什么没有人讲经?没人听。所以讲经这个道衰了,有原因的,不是没有原因。如果讲经听众很多,当然讲得很起劲,讲的没人听,香港这个地区就是这样的。
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讲经的场所就是畅怀法师的中华佛教图书馆,在界限街。图书馆不大,大概只有我们这个摄影棚两个大,再加一倍,就这么个小道场。我第一天来我们见面,我没见面之前,都以为畅怀法师是老法师,结果见面之后才知道他比我小。告诉我,也是警告我,香港讲经的状况,香港人听经只听头尾,第一天开讲大家来捧场,到最后一天圆满来了,当中不听。所以他给我说,多少有名的法师都是这样。他说你没有名,大家不知道,你心里要有数,可能头一天有人,第二天就没人来了。我跟他讲不要紧,只要有桌椅板凳我一样讲。他说那这样行。我不在乎有没有听众,没有听众我也会讲下去,一个人也行、二个人也行、没人也行,为什么?我要练习讲经。我讲经不是讲给别人听的,我是上讲台练习的,只要有讲台、有桌椅板凳就行了。他没有想到我给他说这些话,我给他说真的不是假的。
没有想到,我的法缘真的很殊胜,听众天天都满座,他那里坐满了也不过一百多人,就挤满了,没有一天是空场的,所以感到非常惊讶!以后告诉我,法师,你的法缘的确很殊胜,很难得。他们老住在香港,看过。那一次来讲四个月,在他那里讲两个月,后面两个月是在香港蓝塘道寿冶老和尚的道场,叫光明讲堂,地方比他那里大一点,但是讲堂差不多大。他那边有宿舍、厨房,寮房多一点。所以我们抱着做学生的心态,不是摆大法师的架子,不可以,我们是学生是来学习的。所以第一天我就跟大家说,听众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监学。我说我是学生上台来做报告,请大家不要客气批评指教。初学讲经,第一次离开台湾。所以现实环境给我们的启示,经典里面看到古圣先贤也是给我们启示,没有一桩事情不是帮助我们、成就我们,我们要生感恩的心。
我跟香港的缘是那一次结成的,以后每一年到香港来讲一个月,很多年没中断。以后我移民到美国,这边就少来了。香港回归我很喜欢,我一定来看看,我也没有告诉大家。但是这边的香港佛教会知道了,所以在回归现场,它有宗教代表团,还给我排了个座位,我没去,那人多热闹。我喜欢在电视上看,看这个画面,不受干扰,看回归,从始至终这个典礼我都看到。所以就遇到一些老同修,看到我很欢喜,法师,你七年没来了。我说有七年,哪有那么长?算算真的七年。为什么不到香港来?没人请我讲经,有人请我就来了,没人请我怎么好来。于是他们就发心邀请我。所以回归之后,我住在新加坡,每一个月来讲五天,场所借用街坊福利会,借那个地方。每一个月来一次,好像讲了二、三年,听众也是愈来愈多,所以大家希望我能在香港常讲经,就买了尖沙咀这个道场,有固定的地方,也有网络,这是我们在香港这些年来的缘分愈结愈深。
早年出家,大家有个错误的观念,如果要走释迦牟尼佛这个路子,没饭吃。你看讲经没有听众,没有人供养,这是现实的问题。所以知道这条路是好路,不敢走。何况学讲经也不容易,没有把握,经忏佛事三个月就学会了。做经忏佛事、做法会,有收入,生活有保障,变成什么?走经忏佛事是安全的道路,讲经说法是险道。万一没有人供养,人家不喜欢听怎么办?所以这个路没有人敢走,知道是好路是正路,都有因素,我们都要了解。
学佛要学贤护,就是护法太重要,不能让佛法断掉,一定要培养弘法人才。香港现在也有,永惺法师办了一个佛学院在西方寺。但是佛学院的学生要不让他出来讲经不行,他学不会。要开放一些道场让这些年轻法师讲经,逼着他讲,他要上台去讲,他就不能不用功,他不用功,他下不了台,讲的人听了不满意,下次不来了。所以听众对学讲经同学是很大的鼓励,这是大家没有注意到的。一定要叫年轻人出来讲,他才有信心、才会有成就,这是护法的工作没做好。每一个道场都能够开放,欢迎大家来讲经,因为我们经忏佛事不是天天做,一个星期能空下一天,一天讲经。香港道场不少,讲经弘法能够带动起来,那社会大众对佛法看法就不一样了。佛法不是迷信,佛法是教育,佛法对社会有正面的贡献。这都是我们应当要检讨的,要如何改进,帮助正法才能够复兴。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