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九集)  2011/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5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二百八十九面第二行,从第二句看起:

「如《心地观经》曰:三世觉母妙吉祥」,这是称赞文殊菩萨,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老师,代表智慧,智慧永远居师道,老师这个地位。「又妙德者,《法华嘉祥疏》曰:文殊,此言妙德」,此是此方,中国的话,「以了了见于佛性故」,标准都是明心见性,「德无不圆,果无不尽,称妙德也」。中国人常讲德圆果满,果圆满了,尽是满的意思,这才称之为妙德。《会疏》曰:具三德祕藏,神化不思议,故名妙德」。三德是讲法身、般若、解脱,也说是智德、断德、恩德。智是智慧,自性般若智慧现前,这是智德;断是三种烦恼都断尽了,无明、尘沙、见思烦恼统统断尽,这成佛;恩德,是佛的利他事业,不但是成佛之后,即使在未成佛之前行菩萨道,也是同佛一样的普度众生。所以这三种德也都圆满。神化,化是教化,神是形容,不可思议的意思,总称为妙德。

「妙吉祥者,《圆中钞》曰:微妙三德,同佛所证」,或者说法身、般若、解脱,这三德祕藏,或者说智德、断德、恩德,两种说法都能讲得通,跟佛所证得的是一样,「故亦云妙吉祥」「惑业苦三」,迷惑、造业、受苦,「有少分在,皆未吉祥」,必须都断干净。由此可知,实报土里面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的习气没断尽,他就不能够称为吉祥。吉祥依照这个定义来讲,只有妙觉果位才真正称之为吉祥。「位居究竟」,究竟位是妙觉如来,「三德圆彰」。这个三惑断尽了,《华严经》上说的妄想分别执着,在西方极乐世界,超越下面的三土,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都超越了,这才真正称之为吉祥。

「文殊于菩萨众中」,他表的是「智慧第一,本为龙种尊王如来,现在北方常喜国成佛,号宝积如来,未来成佛,号普见如来,故知文殊大士乃过现未三世成佛者。今示现会中,大智独尊,表此法门,惟大智方能信入」。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文殊菩萨这些事迹,说明他是三世示现成佛,实际上早就成佛了,本来就是佛,这是自性般若智慧的圆满显示。在世尊这次法会当中,他在此地表法,是说唯有像文殊菩萨这样的智慧,才能够深信不疑,才能够往生净土。「又妙德者,了了见佛性故,今邻普贤位列上首,正表禅净不二之旨」。文殊菩萨是禅宗、密宗都特别崇拜的大德,我们看藏密都供文殊师利菩萨,禅宗道场也都是供文殊菩萨,因为他们求的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要求文殊菩萨加持。在此地代表禅跟密跟净土,是三而一、一而三,都是求明心见性。这三个法门都是属于捷径,捷径当中的捷径那就是净土。净宗法门不可思议,真正是大智、大愿这种根性,才能得到净宗真实利益。

大愿、大智与读书认不认识字确实没有关系,这一点我们要清楚。与什么有关系?与清净心有关系,与平等、慈悲有关系。惠能大师为我们所示现的,他开悟之后,哪一宗都通,全通了。他没有念过书,他不认识字,你看他慈悲、谦虚。普贤十愿,你细心去对照他一生的行谊,「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你一条一条去对,他统统圆满做到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佩服的地方,应当向他学习。念老末后这个结论,说明他在这个法会上代表禅净是一不是二。禅不能成就,净能成就,成就的地位跟禅没有两样,甚至于比禅还要殊胜。

再看第三位菩萨,「当来承传,弥勒菩萨」「弥勒,此云慈氏」,弥勒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慈悲,「菩萨之姓也,名阿逸多,此云无能胜」,翻成中国意思是无能胜。「具足」,姓跟名合起来这是具足,意思是「慈无能胜」,那说他特别慈悲。在中国南宋,跟岳飞同时代,布袋和尚,《高僧传》上有记载,但是他姓什么没有人知道,从哪里来的也不晓得。这个和尚也好象是疯疯颠颠的,每天背个大布袋到处去化缘、去游化,人家供养他的东西往布袋里一放,背着就走了。传记里面有记载,有人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法?他把布袋放下,两个手也表示,就是叫一切放下,大家看这个样子懂得了。放下之后怎么办?他把布袋拿起来,背了就走了。这个含意很深,放下之后要提得起,放下之后就放下了,提不起来,那没用处;放下是自己,提起是为众生。没人晓得,圆寂的时候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化身来的。自己把自己身分暴露之后,真走了,这在佛法承认,这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说自己是什么佛菩萨再来的,说了又不走,这是假的,这是在迷惑众生。说了走了,你再想亲近他亲近不到了。

所以,确实有真人、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他不透露身分,你完全看不出来。他做的一些事情,有的时候你很欢喜,点头赞叹,有时候你也会摇头,你觉得他做错了,其实他有他的道理在。你要能看穿了,你才晓得他没有一桩事情是做错的,都是在教化众生,都是在帮助众生觉悟。众生根性不相同,他所用的手段也不一样,他们非常活泼,真实智慧,真实利益,这都是等觉菩萨再来的。所以中国人从此之后,弥勒菩萨统统塑布袋和尚的像,布袋和尚这尊像就流传差不多是七、八百年了,南宋时代。

《弥陀疏钞》云: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这是说他姓的来源,在母胎当中就有慈悲心。「又过去生中,遇大慈如来,愿同此号,即得慈心三昧」。这是讲菩萨过去世,他发心修行这些事迹。曾经遇过大慈如来,发愿学大慈如来,与大慈如来同号,就是弥勒,他得慈心三昧。心永远住在慈悲上,无论在什么环境他的慈悲心不会退失,这叫慈心三昧。「又昔为婆罗门」,他曾经现身在婆罗门当中,「号一切智,于八千岁,修习慈行」。这个时间是增劫是减劫没有记载。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人的寿命最长是八万四千岁,最短是十岁,这平均年龄。从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再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又减到十岁,这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所以,在一个小劫当中,八千岁在增劫的时候有一次,减劫的时候也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生在我们这个时候的出现,是人寿减劫,他出现的时候,那个时代人寿平均是一百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到我们现在,在中国记载是三千年,所以现在人的寿命平均是七十岁。这当中或长或短那是自己的业报不同。业报,佛告诉我们,健康长寿是属于无畏施的果报。常修无畏,那也是慈心,不忍心杀害一切众生,常常能够照顾苦难众生,这都是属于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修习慈行,菩萨发慈悲心,修慈悲行,时劫很长很长。

「又弗沙佛时」,弗沙佛是古佛,在那个时代,世尊跟弥勒菩萨都是弗沙佛的弟子,他们是师兄弟,「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常习慈定」。这是久远劫之前,弗沙佛的时代。「又《思益经》云: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弥勒菩萨的造像确实让人看到生欢喜。所以中国寺院,寺院实在就是佛教的学校。中国的儒家,他们讲学的地方多半称书院。佛讲学地方称之为寺,这个寺是皇帝命名的,这个名称非常尊贵,直接属于皇上管辖的机构称为寺。寺的意思它是永久设立,而不会被撤销,也不会改变,永久设立的机构。我们现在到故宫,在故宫还可以看到故宫里面一些办事的机构,它有九个寺。学佛的人对鸿胪寺很熟悉,鸿胪寺管什么?管外交。因为最初摩腾、竺法兰到中国来,这中国皇帝派特使从西域把他们请来,鸿胪寺负责接待。以后跟中国朝野这一见面,双方都非常欢喜,国家就把他们留下来,希望他们常住在中国。常住在中国,鸿胪寺就不能常住,鸿胪寺像外交部一样的,它有宾馆,临时接待的。常住就给他们另外设立一个机构,也称为寺,中国人心地厚道,这个寺的名字叫白马寺。那个时候首都在洛阳,白马寺是第一个建立的,为佛家教学的道场,称之为白马寺。纪念佛像、佛经都是白马辛辛苦苦从西域背到中国来,念白马的功劳,不忘记牠。中国古人的厚道,对一个畜生辛劳都不忘记,何况对于人?

当时白马寺所负责的主要是佛经的翻译,这是大量的工作,一直到宋,翻译总共八百多年的时间,寺院承担这个使命。第二个宣讲,经翻过来之后要讲解。当时的听众不是一般的百姓,都是朝廷的官员,士大夫阶级,读书人。渐渐的普及到民间,东晋南北朝之后就非常普遍,民间就很普遍了。学佛的风气是帝王带领的,影响非常大。那个时代,完全是依照世尊当年的模式,私人教学。一直到唐朝六祖惠能的徒孙,禅宗第八代马祖、百丈这两位大德,做了个佛教的革命工作,将佛教教学制度化,这叫佛教丛林。丛林就跟大学一样,制度化了,它有组织。丛林的主席就是校长,现在叫校长,或者叫方丈、叫住持,这些名字都可以称他。他下面有三个纲领执事,就是三个部分,第一个是管教学的首座和尚,像现在学校的教务长,维那管训导,监院管总务。一直到现在寺院里头还有这个称呼,可是管总务的是真的有,首座跟维那都变质了,实际上的工作都没有了。现在首座是个虚名而已,对他一种尊重;维那则上下殿早晚课里头领众,以前是管训导的。这个制度好,在中国产生很大的效果。丛林制度之衰,衰在清朝末年,应该是在慈禧太后的时代。因为她不尊重佛法,她不重视传统文化,在佛门里面说,她造的业就很重了。

到今天不但丛林没有了,小寺院也没有了。佛法的承传,在我们这一代是不是最后一代,很难讲,将来还能不能复兴,没有人敢说。为什么?经教丢掉了,佛教是教育,现在变成宗教。以前学佛的人对于经典没有不研究的,而且深入,真正依教奉行,契入境界。所以世尊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那是世尊在世的时代,有讲经的,释迦牟尼佛讲经,天天讲经,有听经的,听众很多。序分里面所记载的那些听众多半是常随众,长期跟佛学习薰修的,都不离开的,经典上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出家众。在家众有没有?有,也不少。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僧团很大!

出家众是托钵,日中一食,早晨的功课是出去托钵。托钵是自行化他,接受在家人的供养,这一钵饭,有时候不到一钵,一钵饭要托好几家,才有一钵饭。人家供养完了之后,不论多少,一定要向斋主祝福,他有什么疑难问题请教,要给他解答,要帮助他。斋主一钵饭是财布施,出家人回应的是法布施;不是接受供养就没事了,一定要有回报,法布施。所以他们对社会,确实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情,帮助社会安定,帮助人心转恶为善、改邪归正,转迷为悟、转凡为圣,天天都在教。佛的学生去托钵,我们现在知道,每天出去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个人都会教。对社会有利益,对社会有真正的好处,所以大家欢喜。当时朝廷欢喜、人民欢喜,学习的人多。

佛法世世代代承传,传到中国来这一支无比的兴旺,在中国的成就远远超过印度。这个原因我们现在很清楚,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孝道,而且把孝道摆在教育里头第一项科目。所以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接着「奉事师长」,中国人懂得孝亲尊师。我们把孝亲尊师疏忽了,应该是清末最后的一百年,丢失掉了应该是民国这一百年,讲的人都没有了。佛陀在世,有讲经的人、有听经的人、有真修行的人、有证果的人,佛说这是正法时期;如果有讲经、有听经、有真修行,但是没有证果,这叫像法;有讲经、有听经的,没有真修行的,这叫末法;如果讲经都没有了,法就灭了。那我们现在懂得,我们想续佛慧命怎样才能做到?佛门讲经的人多了,佛的慧命才能延续,佛的正法才能常住。我讲经行吗?古人讲经都是开悟之后,明心见性了,这才出来讲经,才能够著书流传给后世。如果没有真修、没有实证,没有人敢做,这个传统是大家都公认的,大家都遵守的。到今天讲经的人没有了。

我们初学佛听到这些事实真相,所以从来没有念头说发心出来讲经,不敢发这个念头。我到台中去学佛是去听经的,不是去学讲经的。没有想到到台中不到一个月,我就参加李老师的经学班,培养讲经人才。我问老师,我说照古大德这个标准,我们怎么敢讲经?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的公案,就说错一个字,要背这么大的因果,谁敢?老师告诉我们,是难,没错,佛讲的话真的,不是假的,但是现在要不讲的话佛法就灭了,没人讲了。我们怎么讲法?不得已而求其次,我们不敢讲经,我们讲注解。注解错了那是作注解的人他负责任,我只要把注解讲得不错就行了。注解里头也很深,自己不懂怎么办?不懂,把那一段念下去就好了,别讲。孔子说得很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知道的,没错误,我敢讲,我没有把握的我不讲,不讲不算错。这样我们就劝自己出来学习,希望自己做个抛砖引玉的工作,真正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人把他引出来。他们的成就在我之上,一代一代的再提升,大概有个五、六代佛法就兴旺起来了。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今天不能把它断掉,遇到学佛的同修都要鼓励他。

注解,一定要用古人的注解,为什么?古人有修有证,现在人注解就很难讲了。经典,一定要用《大藏经》里面有的,这是标准,《大藏经》里头没有的这靠不住。夏莲居这个本子民国初年出来的,这个本子《大藏经》没有,但是《大藏经》里头有会集本,王龙舒的会集本。如果夏莲居老居士这个本子能够在乾隆年间出现,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收在《龙藏》里头。可惜在那个时候会集本只有王龙舒的,所以王龙舒的本子收在《龙藏》里头,也收在日本《大正藏》里面。这个会集比王龙舒居士会集得完备,为近代一些大德视为善本,我们要有信心,我们要发心承传。肯定夏老居士的会集之功不可没,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是真实智慧,以经注经这个很难。我们真正要学习的人,这个会集本可以开一个专科的课程,这里面引用的八十三种经论,要不要把那些经论都查出来看看?应当。这些经论多半都有注解,看看古大德怎么注的。为什么?这部经、这个法门确确实实能够在末法往后九千年起作用。往后九千年包括我们现在,我们必须深信不疑,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决定得生。

造作罪业不怕,现在人哪个不造罪业?佛菩萨会原谅这些人。为什么?过去你不应该造罪业,你从小学过;现在你造罪业,你从小没学过,你不知道。无知所犯的过失,世间人都不愿意惩罚你,何况佛菩萨!所以只要知道错了,能够发露忏悔,后不再造,这就是真佛弟子。普贤十愿第四「忏悔业障」,忏除业障之后「常随佛学」,这句话重要。依照佛的经教来学习,经教里面教我们做的,努力认真去学习;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一定要守住,不能违背,不可以违犯,依教奉行。同时我们知道,佛为什么教我们不能做,肯定是对自己有好处的、有利益的。你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你会很欢喜接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实在讲肩负的使命非常沉重,佛法能不能存在,传统文化能不能存在,都在我们肩膀上,我们自己不能认真学习,后代就没有了。自己不行,不行也要做个好样子,希望底下一代比我们更好,一代比一代好,五、六代就能够复兴。一定要遵守老祖宗的方法,老祖宗的方法好,如果不好,怎么能流传几千年?几千年当中,多少人学习都遵守成规,而不改变它,这里头一定有大道理。一步改变灾难就现前,能守住老规矩就有好处。

我们学佛学了六十年,锲而不舍,明白老的这些规矩、方法真好,它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得清净心。得清净心的利益太大了,一般人体会不到,他心不清净,他名利心很重,他体会不到。清净心生智慧,心不清净生烦恼,烦恼跟圣学完全相违背,清净平等心跟圣学相应。我们能够把烦恼习气淘汰一分得一分利益,淘汰两分得两分利益,慢慢来,一分一分的去淘汰。有了相当的基础,你对于这个学术深信不疑,不再有疑惑,你进步就快了。开头十年进步很缓慢,时间又这么长,一定要把它熬过来,决定不能退步。再辛苦也要往前精进,愈往后面愈容易,因为你不怀疑了,清净心现前。欢喜心现前,法味尝到了,这个时候可以说你根基定了。学佛,退转或者放弃再去搞别的,都是这个关口过不去,没有耐心。当然环境对我们影响非常大,在今天,修学的环境确实找不到了,古时候有这些寺院丛林,现在没有了,现在完全要靠自己。所以我们自己如果有能力,有这个福报,一定要照顾行者,真正修行的人。有一个照顾一个,有两个照顾两个,全心全力照顾他、成就他,要把他看成这是传统文化、这是佛菩萨的传人。照顾他,也要督促他,不能害他。照顾他害他的人很多,怎么害他?你把他照顾很周到,让他舒舒服服的,他名利心生起来,道心退失了。你说我照顾他有功德,其实你把他毁掉了。

真正照顾他,得要让他修苦行,以苦为师、以戒为师,真正照顾他。物质生活太丰厚,不是照顾他,是害他,他能不起贪恋吗?顺境里面,贪恋心才起来,毁掉了。所以护法不容易,没有真实智慧,怎么能护法?我过去也常常提出这个问题,护法谁来做?弘法的人。早年我学佛,我认为四十岁之前,学生,在道场一定是义工的身分,什么都做。为什么?修福报。否则的话,将来你学成了,你没有福报,没有福报对于弘法利生有障碍,一定要修福。这章嘉大师告诉我的,单有慧没福不行,单有福没慧也不行。佛菩萨教人福慧双修,你看「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就是福慧,足是满足,福、慧两样都满足了,这成佛了,不是学一样。

福从哪里来的?从苦行里头来的,所以佛提倡苦行。这个经里面,大迦叶尊者代表苦行,那是大富长者出身;释迦牟尼佛一生修苦行,王子出身。保持清净心、平等心,永远不会失掉,这是福报。在经论里面佛告诉我们,这世间福报,财富、地位这些都是从布施来的,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出家人用什么布施?过去托钵,三衣一钵,一文钱也没有,用内财布施。内财是什么?做义工。随时随地,任何场所,我们遇到了,这随缘。我们走在道路上,看到道路旁边有垃圾,我们把它捡起来放在一个妥当地方,这都是内财布施,对一切行人是布施。不一定什么事情,只要跟人接触的时候,布施的缘就现前。在大庭广众里面学谦让、学恭敬,你说是不是布施?全是的。没有一处不是修福、修慧的机会,所以你自己要认识,不要把这个机会放过。

经教是我们最主要的一个部分,不学不知道,学了才晓得,学了要天天反省、天天对照,哪些我有没有做到。普贤十愿你说是不是布施?第一个恭敬,对于一切人都礼敬、都谦让。别人做的好事,我有能力,帮助他做,没有能力,赞叹他做,这属于赞叹。赞叹,有能力不帮助,这个赞叹不是真的。他做好事,我们有能力让他好事更提升,让他的影响更扩大,不就更好吗?我们能加一分力量进去,随喜功德。不是赞叹表示一下就完了,那不是真的,真修是全心全力帮助他。不求果报,名闻利养都不沾,这叫真实功德。为名为利、为有条件的,那就不是布施供养,那是一种生意买卖,商业行为了。所以要认识清楚。好事没有离开我们身边,到处都是,你懂得你就会做。佛菩萨示现在人间,时时刻刻做我们的样子,你看他任何一个机会他都没错过,都能掌握住,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做错事情应当忏悔,别人做错不要放在心上,更不可以放在口上。称赞如来,别人有好处赞叹,别人做错事情不提,自己做错事情向人忏悔,这就是自行化他。他做错事情,他自己说出来可以,别人不能说。他的境界没有提升,时节因缘没成熟,你说他的过失,他记恨在心,不但没有帮助他,反而害了他,严重会造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是真正修行人最大的忌讳。所以,善护三业在本经里头,是把口业摆在第一条,这都不多见的。本经讲善护三业,第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看一般经典里面,讲到三业一定先讲身、口、意,我们这个经上是口、身、意,它顺序调了,这里头有深意在里头。口业最容易犯,最困难的,就是口业,很容易造。所以,一定要谨言,小心谨慎,多听少说。真正有智慧的人、聪明人,言语一定少,言语虽然少,有分寸、有力量,让人听到能受感动。

布袋和尚在中国的示现感人很深,中国人称他作欢喜佛,把他放在寺庙大门口天王殿的当中。天王殿是山门,你一进门头一个就看到他,旁边是四大天王,头一个看到他。那代表什么意思?像弥勒菩萨这样慈心,慈悲心、欢欢喜喜的人才能入佛门,佛家「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有贪瞋痴慢疑,这都没办法入佛门,这个五条是入佛门的五大障碍,这个东西要拔除,真的入佛门了。首先学的四大天王的表法,东方天王代表负责尽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负责任,尽心尽力去做。南方天王代表增长,要天天有进步,日新又新。西方天王代表多看,北方天王代表多听,这是手段,多看、多听你才能增长智慧。

他的塑像都含的很深教育意义在当中,东方天王拿的是琵琶,弦乐器,表什么?表中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能太过头,也不能不到位;不到位是傲慢,太过头了显得巴结人,要守礼。现在人见人最敬礼是三鞠躬,你在三鞠躬后头再加一鞠躬,就巴结人了,这个不合礼;人家三鞠躬,我两鞠躬就够了,显得傲慢。一定要如理如法,不能过分,不能够不到,代表中道。那个弦你看太紧了它就断掉,太松了它又不响,一定调到恰到好处,音色才美。所以它是表法的。在儒家代表中庸之道,佛法就是讲中道,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中道是没有标准的,因时、因地、因人、因事不同,活的,自己要能够把握住,这是智慧。南方天王手上拿的剑,剑代表智慧,断除一切烦恼,洗刷一切垢秽。西方天王要多看,这个社会很复杂,多变的,变化很大。他手上拿的是龙、是蛇,龙蛇都是代表多变,非常不稳定。右手拿着个珠,代表三昧,在变化当中你能够不变,你就能看出它,你才能掌握多变的人事物的环境。北方天王拿的伞盖,伞盖就今天讲的防止污染,特别是防止心地上的污染。

你看它都有意思在里头的,你都要是知道的话,这不就是教育吗?所以佛教教育跟艺术融合在一起,这是最圆满的教学方式。不像现在,艺术跟课堂分开的,上完课之后到博物馆去参观。佛教的教室就是博物馆,博物馆就是教室,它融合在一起。所以寺院它是个艺术,多彩多姿艺术的宫殿,这教室,你在这个地方,你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接触到的全是智慧。这是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介绍天王殿,每个殿堂都有表法,很深的用意。我们就在这里能想到弥勒菩萨。

我们再往下看,「又《悲华经》云: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这真的是大慈大悲。刀兵劫是战争,在战争当中他拥护众生。这个地球有史以来战争没中断过,只是规模有大小不一样,地区有广狭不同。菩萨大慈大悲,在战乱当中保佑众生,用什么保佑?用慈悲,中国人讲的「仁义忠恕」。怎样化解这个灾难?那是教育,教育确确实实能解决问题。众生迷失了自性,这就变成佛经上常常讲的可怜悯者,为什么?他本来是佛,现在变成这样的,他本来是「清净平等觉」,现在变成无恶不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个原因一定把它找到。原因找到你就不会再责怪他,你会同情他,你会原谅他,你会帮助他回头。

第一步帮助他断恶修善,在六道里头保住人天的身分,不堕恶道。在思想上,要帮助他认识宇宙万有的真相,让他了解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事物跟自己什么关系。这个关系中国人是最重视,但是中国人讲得不究竟、不圆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不再向上提升了。《弟子规》里头发展的,「凡是人,皆须爱」,人以外,畜生要不要爱?有,也说到了,「爱屋及乌」,这说到了禽兽。有没有说到植物?也有,山河大地也有,但是虚空法界就没有了。佛家讲的这个慈悲、爱心遍法界虚空界,佛法的心量没有止境的,真正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是真心,说到究竟圆满。这心是什么心?慈悲心、爱心。自性是真诚,体是真诚,真,它不是假的,诚,不是虚伪的。对待一切,或是自或是他,都是一片爱心,这个爱里头有「清净平等觉」,对自己如是,对别人亦如是,自他不二。这样就能解决问题,就能真正帮助苦难众生,消烦恼、化灾难。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特别需要菩萨的慈悲。

底下讲,「是则慈隆即世,悲臻后劫,至极之慈,超出凡小,故无能胜」,没有能胜过他的。我们学佛,弥勒菩萨是我们学佛头一个对象,因为我们一进山门第一个看到他。所以佛家有所谓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他代表了整个的佛法。确确实实代表了今天我们讲的宗教的核心,无论是哪个宗教没有不讲慈悲的。佛家讲慈悲,《新旧约》,三个宗教所依据的经典,犹太教依《旧约》,基督教依《新约》,天主教《新旧约》都学。这部《圣经》里讲什么?「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就是弥勒菩萨的慈悲。伊斯兰教,这是世界上信仰人口很多的宗教,他们告诉我,他们的信徒全球大概有十五亿。基督教,通常是把这三个合在一起,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合在一起,二十多亿人。这两个宗教加起来超过世界人口一半,超过了。你看《古兰经》每一段经文前面,一定有一句「真主确实是仁慈的」。所以,我们看许许多多宗教经典,我们用四个字就全包括了,「仁慈博爱」,统统包括了。仁慈博爱是所有宗教的核心,弥勒菩萨代表了。

「大士位居补处」,这是说他现在,他是我们现前的娑婆世界第五尊佛,现在是补处菩萨,后补佛。在什么地方?在兜率天,「现在兜率内院」「四千年后」,这个四千年是兜率天的四千年,兜率天人的寿命四千岁,是他们那个天上的四千岁。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时差太大了。我们要这样计算下来,一天是四百年,四千岁,这里讲「指兜率天之四千年,相当于地球上之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他什么时候到地球上来示现成佛?在地球上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之后他来了。「下生此界成佛」,是我们贤劫第五尊佛,释迦牟尼佛之后第五尊佛。大迦叶尊者在鸡足山入定,等他下来,迦叶尊者还在,现在三千多岁,将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给他。「福德殊胜。三会龙华,度生无量」。释迦牟尼佛一生三百余会,办班教学三百余会;弥勒菩萨的会只有三会,三会都很大,时间都很长。我们释迦牟尼佛最大的一会,在我们世间人看是般若,《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所以,弥勒菩萨的法缘非常殊胜,虽然只有三会,会众、得度的人数这是无量无边。慈悲,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受人欢迎、都受人尊重,你爱人,人家怎么会不爱你!菩萨首先就把爱布施出去,对谁他都是先爱他。

「本经以上三大士为菩萨众中上首,盖因三大士净土缘深,正好影响海会大众,同归净土。」在本经众成就当中的菩萨众,会集本是以这三位菩萨为上首。《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于逝多林中,发十大愿王。继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这段经文,我们看出他跟净土宗的关系,跟净土宗的缘分。「又偈云」,这都是《普贤行愿品》里面经文,我早年就是看到这两首偈,我对净土才相信。「又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从这首偈里头很清楚我们就看出,他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才成就这个大愿。也就是说,他的十大愿王怎么修圆满的?在极乐世界修圆满的,极乐世界对他的帮助就太大了。换句话说,他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五劫修行这样的殊胜功德,能叫他十大愿王每一愿都圆满,这不可思议的境界。

我们看这段文,普贤菩萨在逝多林中发十大愿王,十愿发后他又说,是人临命终时,跟他一样发十大愿,修普贤行。所以普贤跟净宗关系非常密切,第二品就是「德遵普贤」,第二品还是序分。换句话说,极乐世界修什么法门?就修十大愿王,每个人都是修十大愿王成就的。世尊在《华严经》上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而十大愿王的圆满还在西方极乐世界。难怪《华严经》最后一着,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的圆满,大愿的圆满是在极乐世界。我们就肯定了、明白了,这十愿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这个理跟事就清清楚楚的。也就肯定古大德都说,《华严》《法华》最后的归趣就是极乐世界,就是《无量寿经》。所以说,《华严》是一切法门的根本,《无量寿》《华严》的核心。

我们对这部经的地位搞清楚了,这部经的功德、利益明白了,信心跟愿心才生得起来。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你会选到这一门?无量诸佛世界,为什么选择极乐世界?你对它认识不清楚,不能透彻明了,半信半疑,这是正常现象,一点都不奇怪。一听了就完全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我们就知道,那是经中所说的,这个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过无量诸佛如来。这一生遇到这个缘分,得无量诸佛威神加持,你才能立刻相信不怀疑,而且发愿往生,真干,你真成就了。这也不是偶然的事,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到一个人的过去世,如果每个人的过去世生生世世我们都了解,我们就不稀奇了,知道人家善根深厚。所以,修十大愿王,真正依照十大愿王去修学。

所以我们净宗学会当年成立,在美国,我写了个缘起,里面提出修行五门功课,简单扼要,人人都能记得住。第一门净业三福;第二门六和,六和敬;第三门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门六度;第五门普贤十愿,就够了,我们认真学习这个,决定得生净土。虽然提出来了,十几年看不出效果,我就着急了,这什么原因?不难,说起来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还不能成功?到底毛病出在哪里?我们的三福、六和(六和敬)、三学(戒定慧)跟六波罗蜜做不到,是因为什么?三福里头第一条不能落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没做到,其余的全落空了。这怎么办?我们想到这一条怎么做法?这就想到儒释道的三个根。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希望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后面「修十善业」,有前面两个这样的基础,《十善业》就没有问题。所以儒释道的三个根都在净业三福第一条,引起我们重视,这么多年来愈想愈有道理。如果不从儒释道三个根下手,佛教都变成清谈,都变成玄学,不能落实。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科注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