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五六集) 2011/8/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5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七百二十六面,我们从经文看起,第四行: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断除疑惑。】
这几句是佛说,假使有一些众生他有智能,『明』是有智慧,有智慧他才有正信,他相信佛智慧,相信前面所说佛有五种智,『断除疑惑』,对于这桩事情他不再有疑惑了。这五种智他未必真正清楚,未必真正了解,但是他相信,他不怀疑。这是自性般若起作用,信佛智慧。下面一段:
【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
这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善根,这个很难得,非常不容易。『善根』是什么?大乘经教里常说世间善根,也就是说世间所有一切善法都从这个根生的,这就善根,能够出生一切善法,这个善根就是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十善业道最后的意业,这三个根。出世间一切善根,大乘经教里佛也说,「精进」,精进是菩萨一切善法的大根大本。什么叫精进?精就是纯一、精纯,一点不夹杂;进就是永远前进,绝不会后退的,这叫精进。用我们这部经里面所说的方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真精进。这八个字做到,上品的功夫生实报土,中品的功夫生方便有余土,下品的功夫生凡圣同居土,没有一个不往生。所以精进两个字要认识,我们这个心里面有很多杂念就不精,精就失掉,纵然天天有进步不是精进,所以问题还是很多。真精进,问题没有了,这个事实真相一定要晓得。这两种人都决定得生,你看不怀疑佛的智慧,知道佛明心见性,所有智慧一切众生个个都有,只是佛把障碍都去尽了,智能现前;凡夫是障碍重重,虽有不能现前。佛给我们讲这桩事情,深信不疑,知道自己是在凡夫地,知道成佛之后自性智慧圆满现前,这五种智怎么会怀疑!
相信自己的善根,不贪、不瞋、不痴再加上精进,这样子断恶修善就是功德。如果没有三善根、没有精进,修一切善都是福德,福德跟功德不一样。福德,六道轮回里面享受福报;功德,能够帮助我们开智慧,帮助我们证圣果,帮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功德边的事情,福德做不到。福德跟功德在事上讲完全相同,断恶修善,在用心上讲完全不同,只要有自己、有我都变成福德。如果念头一换,无我,起心动念都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那你念念行行全是功德,这个功德就是大公无私,真正做到无私是功德。这个『至心回向』,诚心诚意,于世法、十法界,在十法界里一无所求,这就是纯一真心。将自己所做一切功德,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回向给阿弥陀佛,我这一生所修的一切功德,不是为别的,就是为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所以我们有愿有求,这个愿求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这一点真正求往生的人不能疏忽。
【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我们这一念回向心,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就通畅无阻,什么时候时节因缘到了佛知道,自己也晓得。一般人大概自己晓得,绝大多数的人是七天之前,就是预知时至七天前才知道,绝大多数的修行人有这个感应。三个月之前知道的,有,人数少一点,功夫深;如果一年、两年就知道,那就有相当的功夫。我这一生见到的,在台中修学的李老师,他是一年前宣布的,有一次讲经的时候告诉大家:我再跟大家讲一年就不讲了。当时有听到的同学特地跑到台北来问我,「老师说这句话什么意思?」他们不敢问,跑来找我。我告诉他,「老师说一年之后就不讲经,他一年之后就往生。」果然没错,这就是一年前预知时至,一生专修专弘,真实功德。你看看,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这讲往生的情形。
【跏趺而坐。】
这坐在莲花里头。
【须臾之顷。】
这时间非常快,几秒钟的时间。
【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坐在莲花上几秒钟,整个身体产生变化了,唯心所现、唯心所生,这个时候肯定是转八识成四智,念头一转,身心马上就起变化。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说的,他的身相跟阿弥陀佛一样,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又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体质不是肉身,血肉之躯没有了,法性身。所看到居住的大地,山河大地是法性土,也就是说完全是心现心生,这里头没有识,没有识是什么?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起心动念是阿赖耶,分别是意识,执着是末那,没有这个东西,全变了。阿赖耶变成大圆镜智,末那变成平等性智,平等性现前,意识变成妙观察智,就是我们这个经上的「清净」,第六意识变成清净,第七识变成平等,阿赖耶变成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转八识成四智。『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跟极乐世界阿惟越致菩萨完全相同,自己也成了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具足成就』。我们要相信佛的话,句句是真实的,没有一句是假话。
【弥勒当知。】
佛叫着弥勒菩萨,下面的话一定很重要,叫他一句提醒他,要专心来听教。
【彼化生者。智慧胜故。】
他所得到的智慧,跟佛菩萨是一样的,都是称性的智慧。
【其胎生者。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知菩萨法式。】
『法式』,我们现在人讲的威仪、风度、神采,里头具足这些意思。
【不得修习功德。】
修是学,习是实习,习是实行,把自己所学的都用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待人处世这叫习。因为他不见三宝,他没地方学,没有地方学当然他就没有办法实习,所以不得修习功德。
【无因。】
没有因缘。
【奉事无量寿佛。】
没有见到阿弥陀佛。
【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为什么说无有智慧?他有怀疑,他有迷惑。疑惑,大乘经上常说,是菩萨最大的障碍,对菩萨都是最大障碍,那对凡夫就更不必说了。凡夫学佛为什么那么困难?就是对它有疑,有迷惑;如果没有疑、没有疑惑,我们会说这个人善根深厚。深厚的善根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修学来的,绝对不是一世、二世、三四五世学佛,就像《金刚经》上讲的,这个人过去已经供养过无量无边诸佛。过去生中学佛有很深厚的基础,那他过去世为什么不成就?因为有疑惑,障碍他成就。假如对佛所说的话完全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他就成就了。我们一个人到这个世间来,我们冷静去观察,小孩,古时候大家都相信,三岁之前他有没有疑惑?他没有,他相信他的父母。别人的话未必相信,父母的话那是完全相信,没有丝毫疑惑。慢慢长大了,看的东西多了,听得多了,疑惑慢慢就生起来。所以古人懂得这个事实真相,教学对这个方面非常注意,从小培养他什么?培养他对父母不怀疑,这天生的,这性德。然后进一步培养他对家里面的长辈不怀疑,对祖父母不怀疑,对伯伯、叔叔不怀疑,对长辈不怀疑。再提升到对古圣先贤不怀疑,对佛菩萨不怀疑,甚至于对神都不怀疑。这个善根是后天栽培的,是父母教的,教得好;上学之后,对老师不怀疑,老师教的东西他完全吸收了。如果对老师怀疑,老师的东西教给他的,他没有吸收,充其量是他的参考数据,他没有真的了解,所以他没有办法奉行。这些事实真相、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搞清楚。
下面我们再看念老的批注,「右」,右面我们学的这段经文,「总明极乐胎生化生因果之相」,往生极乐世界胎生、化生不一样。「具信往生之人,既信佛智,亦信己善根」。这个太重要了,人的一生,在这个世间,一生的际遇,我们的富贵贫贱、苦乐的报应,都在这一念之间,一念信、一念不信这个关系太大了。佛法里面讲信,第一个是信自己,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信愿行,信,他讲了六条,头一个就是信自己。为什么把它摆在第一?因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法是自己心现识变的,所以头一个相信自己。第二则信他,他是谁?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本师为我们介绍的阿弥陀佛,这是他。世尊给我们的教诲,我们没有疑惑。阿弥陀佛给我们的教诲,我们没听到、没有看到,而是由释迦佛为我们转述,我们知道了,我们对释迦佛也不怀疑。譬如本经第六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将佛的四十八愿原原本本一字不漏转告给我们,我们听到,我们明白了,我们不怀疑,我们相信、我们接受,这叫信他。第三个信事,第四个信理,第五个信因,第六个信果,信因、信果,自他、事理、因果这叫六信。有这个信德,信是自性里面的德,道家讲道德。道的意思,佛家讲的自性,自性起用就是德。
所以道家讲五德跟儒家完全一样,仁义礼智信,信是最低的道德标准,信要没有,道德就没有,有信德才有仁义礼智。好像盖房子五层大楼,信是第一层,没有第一层上面四层盖不成。所以佛家把这个信也是看在第一层,最重要的,「信为道元功德母」,道是菩提大道,菩提大道的根源就是信。世出世法无量无边功德之母,就是信能生功德,没有信,功德就没有了,古时候教育、教学,从小就教这个字。现在不教了,现在换了,不教信,教你怀疑,科学的精神建立在怀疑的基础上,怀疑生出科学。信,信就生出道德仁义礼,生这个东西;怀疑就生出科学,科学不错,看起来挺热闹的,可是后果就不堪设想,我们现在科学的甜头尝到,科学的苦果我们也尝到,细细想一想,得不偿失。我们得到的太少,我们付出代价太惨重,你看社会的动乱、地球的灾变,这是惨痛的代价。所以在这个时候,确实有一部分善根深厚的人开始觉悟,要把老祖宗的信德找回来,来拯救社会,来拯救地球。不找回来,没救!自己信自己的善根,也信佛的智慧。
「外慕诸圣」,慕是仰慕,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诸佛如来,对他生起仰慕的心,见贤思齐,我也想跟他一样。「作诸功德,至心回向」,作诸功德就是断恶修善,发心念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以这个功德回向亲近阿弥陀佛。「皆于佛前莲花化生」,这满愿了。「光明智慧,功德成就,具如菩萨」,这是讲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所修积的功德在极乐世界开花结果。到极乐世界,你的光明智慧、功德成就了,像菩萨一样,这个菩萨什么菩萨?四十一位法身菩萨,住在报土的菩萨,跟他们一样。这个一样是阿弥陀佛愿力加持的,说愿力一定想到阿弥陀佛五劫修行,不是短时间。五劫没有说中劫,没有说是小劫,那就是大劫,五大劫修什么?修四十八愿,愿愿都兑现了。所以我们明白了,极乐世界怎么成就的?是阿弥陀佛愿力自然感应成就的。极乐世界不需要人去规画,不需要去设计,也不需要去施工,自然成就的,行吗?能相信吗?
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太多了,我们听到耳熟,「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要不相信,问你,你有没有做过梦?大家都有作梦的经验,有不少学佛的同学,梦到阿弥陀佛、梦到极乐世界。我问你,梦中极乐世界是谁设计的?是什么人施工的?没有。极乐世界亦如是,没有人设计、没有人规画、没有人施工,自然现前的。在我们这个世界,欲界,欲界第五天就是这样的,功德成就。第六天,那福报太大,自己不必想,第五天想好了都供养你,供养来的还正是我的意思,我就是这样想的,他已经把它做好送来了。所以我们这些人往生到极乐世界是什么身分?第六天的身分,阿弥陀佛是第五天,阿弥陀佛统统变化来供养我们。我们这才感激阿弥陀佛大恩大德,不是阿弥陀佛,我们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享受!阿弥陀佛无比恩德,不但把你生活照顾好,还天天教你,每天教经说法,极乐世界讲经教学没有中断的。
我在早年,二十多年前,在美国就有这个想法,但是那个时候没有福报,想是空想,做不到。如果有志同道合的同修在美国买一块地,我们大家住在一起,像弥陀村一样,变成一个小镇,我们小镇有念佛堂,念佛堂里面每天讲经教学。我们最便宜的,成本最低的是用播音的方法,无线电、有线电都可以,每天讲经,那个时候是录音带可以播放。庭院的小树,树里面放一个小扩音器,开放的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你都听到讲经的声音。现在比三十年前科技进步得太多,现在不但可以听到声音,还可以见到生动的画面。在这个小区每个家庭能够收到,闭路电视能够收到;外面小亭子下面、树荫下面都可以看到。这就是模仿极乐世界,让法音宣流二十四小时不中断,「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每个房间里面,都有这些小的播音器,有个开关想听打开就听到,不想听关起来休息。现在是连画面都可以做到,我们教学楼做好之后,头一个就做这个工作,把线路拉好,这个地方讲经,每一栋房子都能收得到,都能听到说法的声音,都能听到念佛的声音。外面人到我们这里参学,进入这个地区就听到佛号、就听到讲经,这是大乘佛法的道场,大乘佛法道场应该如是。阿弥陀佛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我们要如法炮制,让人家进入这个境界,耳目一新。
「反之」,就相反,从反面再看,「心中疑惑则堕胎生」,心中疑惑就生到边地去,生到疑城去,这叫胎生。「五百岁中不见三宝等」,就是等不闻佛法,见不到三宝,听不到佛法,这个苦。他物质生活不苦,物质生活就像忉利天、像夜摩天一样,快乐得不得了。苦就是什么?见不到佛法、听不到佛法,这个苦。「皆由无有智慧,疑惑所致。是以断疑生信,至为切要」。这八个字太重要!如何断疑?如何生信?如果不是长时间的熏修,你怎么能断疑?你怎么可能生信?只要信心一生,这个人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蕅益大师说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看头一个是信。你真相信,一点都不怀疑,真愿意去,不想在这个世界再住下去,真想去了,这样的念头就决定得生。生到极乐世界的品位,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没有说念佛多少,与多少不相干,功夫浅深,功夫在哪里?你那个心是真是假,这是功夫。你对这个世间毫无贪恋,你是真心,功夫深;你对这个世间还有丝毫留恋,这功夫浅。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浅深,这话说得非常之好。所以学习圣贤教诲,学习古老的传统文化,信心第一重要。
孔老夫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大圣,至圣先师,至圣是什么?圣中之圣。就像阿弥陀佛,佛中之王,这就是至圣。他告诉我们,他修学的心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八个字我们要认真学习,前面这四个字就是老实,后面四个字就是听话、就是真干,信才听话,好古是真干。述而不作是老实,我没有创造、我没有发明,我也不想创造发明,老老实实跟古人走,老老实实学古人,是这么成就的。所以断疑生信,释迦牟尼佛一天都没有放松,每天讲经教学,为什么?帮助众生断疑生信,这是接引摄受。接引摄受之后还是天天讲经、天天教学,那为什么?帮助大家、提升大家断惑证真,这是第二个目标的成就。第一个先帮助你断疑生信,进门,进门之后帮助你破迷开悟,你就证果了,不进门怎么能证果?进门之后帮助你证果。对初学的人,佛讲经说法就两个作用,第一个是断疑生信,第二个是帮助你断恶修善。这一品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我们现在看底下:
【第四十一品惑尽见佛】
这部经佛讲的时候确实自自然然有次第,最后是什么?最后成佛了,见佛就成佛,见菩萨就成菩萨。请看经文:
【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栏窗榻座。妙饰奇珍。饮食衣服。如转轮王。而以金鏁系其两足。诸小王子宁乐此不。】
这些小王子犯过失,转轮圣王要处罚他们,把他们关到监牢狱去。这个监牢狱也是七宝所成的,皇家的,皇宫里面的,把这些有罪的小王子禁闭在其中。这个里面物质上的享受,跟转轮王没有两样,楼台亭阁,宝帐金床,妙饰珍奇,饮食衣服,没有一样不好,都非常精致。可是,『而以金锁』,这就叫手镣脚铐,手镣脚铐不是铜铁的,是金银七宝的,『系其两足』,这就是脚镣。诸小王子住在这个地方快不快乐?
【慈氏白言。】
佛对弥勒菩萨说,弥勒菩萨回答:
【不也。世尊。】
小王子不快乐,世尊。
【彼幽絷时。心不自在。】
这些小王子失去自由。
【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
小王子的心念着哪一天才能够离开监狱,哪一天能够被释放,所以欲求出离。
【求诸近臣。终不从心。】
近臣,就是看守他的这些人,管理监狱这些人,求他们不行,他们没有权释放你。
【轮王欢喜。方得解脱。】
转轮王欢喜了,好:把他放掉。才能够放你,他才能解脱。这一段全是比喻,目的是劝大家知道恶苦,你才晓得断疑生信的重要。我们看念老的批注,「本品续劝」,这是接着前面一品,「劝断疑去惑」。「初」,这是第一段,「以王子被囚为喻」。「《嘉祥疏》曰:转轮王喻无量寿佛,七宝宫殿喻其净土,王子得罪喻疑心之人过」,对佛智慧疑惑,对自己疑惑,「金锁比喻花不开」,褥指物质环境,比喻物质环境跟转轮圣王没有两样,「褥不异(指饮食衣服如转轮王),喻于花中受快乐自在。合喻可知」,我们能够想到。『层楼』,即重楼,两层以上的。『床』,人所坐卧者。『帐』,床帐,张施于床上的,睡觉的时候预防蚊虫的扰乱。『榻』,用处同床,长狭而低者曰榻。我们早晨吃饭,餐厅里面摆了一张榻,功用跟床相同,但是它可以当作椅子来坐,也可以躺着睡觉。『鏁』即锁。『妙饰奇珍』,(这个锁就是比喻脚镣手铐)以奇异珍宝作为巧妙装饰。『幽絷』,幽是囚,絷是拘执。所以幽絷今天讲拘押,把他关在监牢狱里头。这是把里面一些名词术语做简单的解释。「慈氏所答,首云被押之时」,被转轮圣王关到监牢狱的时候,没有自在,自由失去。这个时候一心就是求出离,「方得解脱」,他不会有别的心,天天盼望哪一天能够重新获得自由。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
这是好比前面所说的被囚禁,被关到监狱去了。
【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
这个意思是比喻前面所讲的,这个监狱是七宝所建的。
【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远离一切殊胜善根。以此为苦。不生欣乐。】
这个地方是有享受,但是不能帮助自己提升,这是苦。好比在学校念书,这个时候退学了,虽然物质环境很好,学业要晚一年完成,以这个为苦,他没有快乐。
【若此众生识其罪本。】
一下明白了,省悟过来。
【深自悔责。】
悔是忏悔,责是自责。
【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
你有忏悔、你有改过,过去生中过失没有了,你就出来了,忏悔、改过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看念老的批注,经文开头是『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就像前面的比喻一样,举事合前面的比喻。「华胎」,合七宝狱。「不得出现」合「而以金锁系其两足」。「犹如园苑宫殿之想,无诸秽恶」,他居住的环境是净土,没有染污,这个秽恶今天讲染污,合「层楼绮殿,如转轮王」。「不生欣乐」,合「小王不乐」,他没有快乐居住在这个地方。「识其罪本」乃至「然后乃出」,合「轮王欢喜,方得解脱」。这是把比喻跟说法合起来看。「《净影疏》云:明胎生者,无余苦事」。生到极乐世界不苦,极乐世界是真乐,没有苦,他苦在哪里?苦在不见三宝,「但五百岁不见三宝,不得修善,用此为苦。以此苦故,虽乐不乐」。他不觉得自己快乐,为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目的何在?他不是享乐去的,希望到极乐世界就能见到阿弥陀佛,就能见到诸大菩萨,就能够真正接受阿弥陀佛教诲,这个是快乐。在极乐世界,每天分无量无边身到十方世界去供佛,乐事。供佛是修福,听诸佛说法是开智慧,到极乐世界干什么?去修福、修慧。福慧圆满就成佛了,你看我们「皈依佛二足尊」,这二是什么?一个智慧,一个福报,两个都圆满,足是满足,这两种圆满就叫成佛,佛是福慧二足尊。现在到极乐世界见不到三宝,是不错,这个世界没有染污,样样都好,我来到极乐世界不是为这个,我主要的目的达不到,这是苦事。
「又义寂云:但望胜乐,劣乐为苦。如欣上者,厌下劣定为粗苦等。虽名为苦,非苦受也。」义寂说得也不错,菩萨望佛,佛比菩萨殊胜,菩萨羡慕,不能跟他相比,这就感到苦了。如欣上者,羡慕上面,对下劣定就觉得粗苦,佛是自性本定,菩萨还是修定,定功、智慧比不上如来。可是往下面看,下面是权教菩萨、缘觉、声闻,他们虽有定,跟菩萨相比差很远。菩萨看他们那个定是粗、是苦,虽然有这个感觉,并没有感受,阿罗汉有定慧之乐,超过二十八层天。菩萨定慧之乐超过声闻、缘觉,佛的果报是菩萨所不及,等觉菩萨也不能相比。
「又望西《无量寿经钞》曰:问:生边地为是疑心果,为是修善果」。这问得好,也是我们的问题,这个人念佛往生生到边地,到底是疑心到了边地,还是修善到边地?你看这里答的,我们一定答疑心生边地。他这不是的,「答:正是修善果,非疑心果」,为什么?「但由疑心所间杂故」,意思懂了吧?修善有怀疑夹杂在里头,疑心怎么能到极乐世界?是修善,真正修行。修善是什么?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修善,这里修善不是讲别的善,就是念阿弥陀佛。可是念佛句句佛号里头有杂念,这就值得我们要注意了。所以为什么祖师大德教你念念当中没有杂念,印光大师教我们修十念法,就是十句,十句佛号不一定是一口气,不讲求这个。只讲求十声佛号,从一到十记得清清楚楚,你看,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记得清楚,这个样子杂念不容易进去。如果你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而不去记,不用心去记,它就有杂念进去。有杂念进去,这样念佛生边地,没有杂念就入品,没有杂念就是经上常讲的「至心一念十念」,至心是真诚到极处。什么叫真诚?曾国藩读书笔记里头,跟「诚」下了个定义,就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诚是什么意思?诚没有念头,有念就不诚。净宗只许你有一个念头,不许你有第二个念头,这一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我要到极乐世界,我要见阿弥陀佛,这个方法是佛教给我们的,这叫正念、叫正行。掺杂着杂念在里头,就把你的功夫破坏,打折扣了。所以往生还是念佛往生,为什么生边地?念佛里头有杂念。什么杂念?怀疑佛智,怀疑自己善根,有这个杂念就生边地。这个解答得好,把我们的疑问解开了,所以他是修善果往生的,不是疑心果。「但由疑心所间杂故,令所得果,不得纯净」,道理在此地。
「若此众生」下,正劝断疑知罪,忏悔求出。这是末后这一小段,「若此众生识其罪本,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就是这段。「罪本,《魏译》作本罪」,意思是相同的。「《会疏》云:本罪者,疑惑罪也。」就是这两种疑惑,怀疑自己善根、怀疑佛智。「望西云:疑佛五智」,怀疑佛五种智慧,「谓之本罪,非十恶业等」,十恶业不能往生,往生的人一定要断十恶业。『深自悔责』,忏悔、后悔、自责。「义寂云:言悔责者,此省察心,名为悔耳。责,呵责其迷心也」。这个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时,要常常提得起来:我一念错了,为什么又想这些事情?这个念头才起,立刻就转成阿弥陀佛,佛号念念相续,这就对了。所以这是检点心性,忏除业障最好的方法,我们通常把它放在晚课里头。为什么晚课我们选本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六品经文全是讲五恶五痛五烧,就是细说五戒十善的果报,帮助我们反省,帮助我们忏悔,帮助我们改过,用意在此地。
早课我们选第六品四十八愿,我们念念仰慕阿弥陀佛,念念想接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心愿就在这一品经上,希望我们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才是真正把阿弥陀佛变成自己,自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自心,用四十八愿把我们起心动念转变过来,起心动念全落在四十八愿里头。平常这一句佛号它才管用,这句佛号里头具足四十八愿,这一句佛号里面具足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六品经的忏悔,这样的早晚课没有白做。古人定的早晚课是那个时代的人,这个诸位要知道,你看国家的宪法隔个几年要修订一次,为什么?有的不适用了。现在我们的社会跟古代不一样,古人在那个时候定的这些课诵能摄心,能帮助你提升戒定慧。现在我们用他这个功课,古人得到的利益,我们一样都得不到,为什么?我们没有智慧、没有定功、没有规矩,所以那个课诵学不来的。五会楞严神咒,古人这个咒念出来是真灵,现在念的不灵。
李老师当年教我们,他学过隐身的咒语,咒语一念,别人就看不见他了,隐身的。他念给我们听,念完之后问我们,看到他没有?看到,每个人都看到他,不灵。人家那个时候念灵,为什么?他功夫到了。我们现在光学这个咒,没功夫,所以不行。古人他定慧到那个,那个咒一念就感应,它就灵;现在没定没慧,光学语言,不行。鹦鹉也能学人说话,牠不是人,牠还是畜生。我们今天根性是远远不如古人,我们的课诵要往下降,降到最低,阿弥陀佛能救一切众生。连释迦牟尼佛法灭尽,最后的一百年,《无量寿经》在;《无量寿经》没有了,还有一百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我们知道阿弥陀佛是底限,它太伟大!我们今天用阿弥陀佛来做早晚课,用《无量寿经》,这个没错,现在末法时期。那些古人定的是像法时期定的,像法时期禅定成就,依照这个定的。我们今天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要依《无量寿经》来定课诵,不是没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所以我们净宗这个课诵本,差不多也用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无论在家、出家同修,依照这个课诵本修学得利益。所以我们楞严咒、十小咒都不念了。我们的早晚课只有一个目标,我们要做到心同阿弥陀佛的心,愿同阿弥陀佛的愿,早课;晚课,德同阿弥陀佛的德,行同阿弥陀佛的行。我们只有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个心愿,愿意亲近阿弥陀佛,我们一心想见佛,不想离开佛,所以专修专弘。
「望西又云:五百年终,宿障微薄,识其本罪,而生悔责。依悔责故障尽,即到阿弥陀佛所。」这就是在边地上的人,他的业障慢慢也消掉,到消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就觉悟,就知道他自己错了,知错就能改,悔责是改过。改过才能够求生,他已经生到极乐世界,求脱离边地疑城,这样才能够到达,就见佛了,「即到阿弥陀佛所」,这就是见佛,见佛当然闻法,当然就入了品位。只要一入品位,自然就得到弥陀本愿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他就大幅度向上提升。
「又昙鸾师《略论》云: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这个意思跟望西讲的一样。「还同三辈生者,当是五百年末,方识罪悔」。「昙鸾、望西皆谓悔罪得出在五百年末」,认为五百年这么长的时间,慢慢的他觉悟了,他回头了。这种事情,在我们现前也常见,也能够体会得到,譬如人在年轻时候做了很多错事,年岁老了退休了,想想过去造作那些不善业,后悔了。年轻时候不知道,年老的时候晓得,为什么?他的心沉淀下来,年轻的时候心浮气躁。极乐世界边地疑城这个地区,你确实是有善根、有福德,你往生了,但是往生的时候还有这些心浮气躁的习气,必须要把这习气沉淀下来。为什么?沉淀下来之后,你见阿弥陀佛,见佛闻法才得受用;否则的话,见到之后还是不得受用。由此可知,这一个阶段是有必要的,没有问题的人当然无所谓,有这些问题的人就有必要,要经历这一关,在这个地方淘汰这些习气,让自己真正谦虚、真正悔过,这才能见佛。所以我们想,在这个里头的人也很欣慰,欣慰的是什么?他终于到了极乐世界,他不会再退转,这是自己非常欣慰之处。后悔的是什么?后悔自己信心不足,来了,来了没见到佛。
但是《嘉祥疏》有另外一种说法,「有异说,疏曰:深自悔责,明不必一种。若能悔即出,不悔必满五百岁。」跟昙鸾、望西的说法不一样。昙鸾也了不起,没有列入祖师的地位,他不比哪个祖师差,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人。他们的看法一定要满五百岁,必满五百岁他才会后悔。可是每个众生遇缘不同,这善导大师的话,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遇到无比殊胜的缘分,这一生也有可能实报土上品上生,这有可能;遇到的缘下劣,往生净土下三品往生,同居土。这些边地疑城的,他们不一定,这里头有可能有善根非常深厚的,他为什么生到边地疑城?遇缘不同。他有疑惑,没有遇到真正善知识,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断疑生信。可是他信愿具足,真往生了,因为疑情没断,到边地去了,什么时候觉悟回头不定,有人很快,有人很慢,但最慢不会晚过五百岁,这《嘉祥疏》里头所说的。「以上二说亦不相违。五百岁末方识罪忏悔,乃边地人中之多数。不待五百年忏罪得出,乃其中之上根也」。根性不相同,根性不相同从哪来的?都是从教育来的。前世今生有没有机会受到圣贤教育?或者我们说得更白一点,从小有没有接受过诚信的教育?印祖给我们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从小有没有人教给他,要真诚、要恭敬?这是属于善根。遇到在这一生当中,父母懂得教育,老师懂得圣贤教育,这个人善根自然就深厚。善根薄的也被教出来,那善根厚的就可想而知,这是决定能成功的。
『过失尽已』,过去疑惑的这种过失忏除净尽,「然后方得出离疑城,见佛闻法」。故知不论是五百年中,或者是五百年末,总而言之一句话,「总须宿过全消」,方得解脱也。这句话非常重要,一定要过失消掉,你才能出去。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就能够体会得到,能够推想得到,人堕地狱,到地狱里头,要把他过去今生所有地狱业统统在地狱消尽,他才能出离地狱。人堕饿鬼道,饿鬼道是贪心,贪婪的业习一定是在饿鬼道断尽,他才能离开饿鬼道,一个原理、一个道理。这就是说明,为什么三恶道容易去,不容易出来,不是说不容易出来,因为你的罪业,要把过去生生世世罪业统统在这里消掉,才能出得来。贪的习气不断尽,怎么能出来?瞋恚的习气不能断尽,怎么能出地狱?瞋恚里头包括傲慢、包括嫉妒,傲慢、嫉妒、怨恨、不平,都是从瞋恚衍生出来的。于是我们就晓得,三恶道是消恶业障的,三善道是消善业障的,全是消业障。业障是自己造的,天堂、地狱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天堂、三善道是善业功德所成就的,地狱、饿鬼三恶道是恶业功德所成就的。我们总是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清楚明白怎么?不怀疑了,疑根拔除,往后修行就容易了。我们接着看下面一段经文:
【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听闻经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修诸功德。汝阿逸多。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后面这一段,世尊苦口婆心劝我们要断疑生信,疑惑的伤害实在是太大太大了,特别是我们这一生当中,已经遇到这个法,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现代人业障重,于这些大法首先就是怀疑,这个怀疑不能怪他,他生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普遍怀疑的时代。你生在这个时代对圣教不怀疑,真叫稀有!我们见很多人先对这个圣教有信心,很相信,很认真修学,可是遇到一个缘碰到,他就把信心失掉,转信他教,那叫真可惜。如果这个人还有善根,还是有福德,有佛菩萨、善神保佑他,他吃尽苦头到最后又回来了。有,不是没有,但是不多;堕落下去,回不了头来的人很多。最后回头的我也看到过,我早年有一次在台湾南部讲经,煮云法师邀请我的,在凤山,遇到一位老居士,我那个时候大概顶多五十岁的样子,这个老居士有八十多岁,退休的,是个将军。早年信佛,中途退掉了,去学道,学其它宗教。到了晚年的时候,八十多岁又回头,他想想看:那些东西还不行,解决不了问题,现在年岁大了,我专心念佛。告诉我,他每天念三万声佛号,怎么念法?他不是在佛堂,他住在农村里头,在散步,一步一声佛号,他走三万步,每天早晨走三万步,念三万声佛号,这很好。所以八十多岁红光满面,身体很好,运动量够,他用这个办法。所以我看到他,我也很欢喜赞叹他。他偶尔也来听经,所以这是广学多闻,转好大的圈子,最后还转到念佛,不错,只要能转,他就能成就。
我们看念老的批注,『即得往诣无量寿所』,这句经文。「《嘉祥疏》云:即得者,不隔时义。」立刻,立刻他就见到佛了。「谓才出莲胎,立即见佛闻法,不再经历时刻」。一点耽误没有,一出莲苞就见到阿弥陀佛,就听到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盖以其人生前智能不明,知经复少」,经教学习不多,阿赖耶里头经教的种子少,所以智能就差一些,现在缘成熟了,「今虽亲见弥陀,耳聆佛训,但以心垢未除,情见犹存,故须多闻熏习,增长智能」。这个过程是必须的,阿弥陀佛虽然加持你,自己还得要用功。自己不用功,你的智慧、德相、神通不是自己的,是佛加的,也管用,不是不管用,但与自己总是隔一层。所以佛加是一回事情,自己还要继续努力用功,不能懈怠。「多闻熏习,增长智能,始能信解佛语」。这个几句话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现在是这个境界,不能不学,不能退心,不能中途改变主意,那就错了,一定要坚持到底,为什么?坚持到底会见性,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路走一半就回头,就改变方向,那就大错特错;不改变方向、不回头,一定可以达到目的地,目的地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见性成佛,这比什么都重要。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