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五二集) 2011/8/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5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七百一十六面第三行:
【边地疑城第四十】
请看经文: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这一段是对智怀疑,对罪福他相信,这一类的众生。念老在批注里面告诉我们,「本品明胎生之因」,胎生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不是真正的胎生,是用胎生来做比喻,「劝生深信,免堕边地疑城」,边地就是疑城,疑城就是边地,也叫做胎生。「五百岁中,不见佛僧,不闻经法」,之所以称它为边地、胎生,就是这后面十二个字,他生到极乐世界,五百岁是我们人间的时间,不是极乐世界,我们人间五百年,这是最长的时间。那个时间短的有三、五天,只要他不疑惑,花就开了,莲花化生。他有疑惑,花不开:花不开,他就没有机会见佛闻法修福修慧,所以他要耽误一点时间。如果花开了,他就入品,最下的地位是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这带着疑惑。我们学佛的同学带疑惑的人很多,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样的人不带疑惑?现在我们住的这个地方乱世,地球,社会混乱,地球灾变异常,只要你还关心这些事情,还在打听这些事情,都叫做疑惑。你要不疑惑,问这些干什么?一心念佛就好了。什么叫真信?这经上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叫真信,这叫正信,这个人没有疑惑。
各方面的信息来,我们看到、听到了,最后总结都是念阿弥陀佛可以化解,那就好了,我就不必再听,不必再打听,咱们一心念佛,不就问题解决了吗?真的,一点都没错,只要放下万缘。还打听这个、打听那个,还不相信,还有怀疑,怕这样往生恐怕都是边地,都是疑城。所以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什么都放下;如其打听这些事情,不如念经打听极乐世界,咱们对极乐世界搞清楚、搞明白,一点都不怀疑,这就对了。我们亲眼看到的,真正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一些阿公阿婆,他们一句佛号、一串念珠,一天到晚都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他什么念头都没有。念个三年真往生,站着走的、坐着走的,不要人助念,连家人都不告诉。我在四十年前见到一个,台南将军乡的老太太念佛三年站着走的,没有告诉家里人。怕什么?怕惹麻烦,又问长、又问短,那尽是夹杂。真聪明,真有智慧,把家里人支开,不让他接近,她走得那么潇洒,走得那么自在。
我在美国,我早年在台中求学那个十年,有一个甘太太她护持我。她在台北她带头,找了十五个人,每个月一个人出十块钱,就是我每个月有一百五十块钱零用钱,十年没有间断,月月给我寄来。以后她移民到美国去了,在美国住的时间很长,我是一九八二年到美国,她去得早,她大概在七0年代的时候就移民到美国去。我离开台中了,在台中住满十年离开台中。她告诉我,她一个老同参、老朋友,也是个老太太,儿子在美国念书,毕业了在美国工作,也娶了媳妇,生了一个小孙子让她带,把她请到美国去照顾家、带孙子。孙子大概有三、四岁,可以上幼儿园,她在美国住了三、四年。美国的环境清净,白天儿子媳妇都上班,小孩能上托儿所也都送去了。老太太一个人在家里,念佛没人知道,她也不告诉家人,往生的那一天,她是半夜,什么时候走的不知道。早晨每天都是老太太最早起,把早饭都准备好,儿子媳妇吃了早饭就上班。这一天大家起来的时候,老太太还没有起来,房门关着,也没有煮早饭,感到很奇怪。把她房门推开看看,老人的房门没有锁的,打开一看,老太太穿得整整齐齐,穿着海青盘腿坐在床上,叫她也不答应,仔细一看她走了,坐着走的。而且遗嘱写了放在床上,儿子、媳妇、孙子孝服她都做好了,她自己做的,统统放在床上,预知时至,没告诉任何一个人。这是什么?这叫信佛,这是真干。
灾难这么多,每个月我们看到一个报表,看看就好了,就可以了,不必再去打听。十方神圣传递信息也没有这个必要,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万缘放下,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灾难不必过问。我早就讲过,在澳洲的时候,今年三月在澳洲我就说得很清楚,劫难来了,该留的留,该去的去。该去的这是共业,你不能不去,去到哪个地方我们现在可以决定;现在如果不决定,去的地方是被业力牵走的。我们希望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我们在这个时候真的要把万缘放下。神明传递的信息也放下,就是经上所说的,要真信,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我决心要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话蕅益大师讲的,在《弥陀经要解》里头,不必疑惑,我决定得生。我们学了这部《无量寿经》,我在经上告诉大家的,我们决定能生净土。为什么?净土是我们自己心性所现所生,是我们自己阿赖耶识所变,「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跟识都是自己,不在外头。大乘经教里佛讲得太多了,「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你要不相信这个,念佛生净土也是边地疑城。真正有智慧,真正明白了,统统放下;如果我们不在共业里头,那还留在这个世间,留在这个世间你有使命。留下来都是善人,善人就好教,他能信、他能解、他能行,行就是他也会念佛。那我们留下来,要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
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极乐世界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剎土的好榜样,所以诸佛如来称赞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个赞誉怎么来的?阿弥陀佛给一切诸佛跟诸佛剎土做出最好的榜样,最好榜样是什么?讲经不中断,念佛不中断。极乐世界念佛不中断,极乐世界讲经教学不中断,这就是最好的榜样,我们要应当学习。我们的老祖宗懂得,完全懂得,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太平盛世教学为先,修身齐家教学为先;极乐世界教学为先,阿弥陀佛教学为先。不能离开教学,离开教学人就胡思乱想,那就「性相近,习相远」。一切法的成就都离不开教学,这是我们在这部经里看得清清楚楚,有很深刻的体会。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么?读书,读经书;讲学,讲学是跟大家在一起分享。念佛,除这个之外,什么事都没有,天下本无事,你能不成就吗?不可能,你决定往生,你决定成佛,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不必再多事,把心定下来,这是什么?真明白,真觉悟了。
社会的动乱、地球的灾变,你不闻不问,自然清楚明了,为什么?你心清净,清净心能照见。心觉悟、明白了,众生的别业、众生的共业,你清清楚楚、明明了瞭。自己成就功德才能帮助别人,自己不成就,没有能力帮助别人。地球这些灾难,会有一般人传说那么样严重吗?不会。为什么不会?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都在祈祷,真正修行的人都在忏悔,都在改过自新,所以大灾难化成小灾难,小灾难就变成没有灾难。这一个地区忏悔的人多,改过的人多,念佛的人多,这个地方灾难就减轻。这个地方如果没有佛法,没有人改过,没有人自新,没有人回头,他那个地方灾难就重,不就这么回事情吗?学佛学什么?学智慧,不能迷信,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真搞清楚,心就定了。所以在这一品里头,世尊劝勉我们大家要深信,这个信浅了不行,要深信。浅了是什么?你还到处去打听,打听这个、打听那个,那信都不深;信深了没事,心是定的。凡是生到边地疑城都是信心不够深,带着疑惑。我们今天要到处问这个、问那个,问佛菩萨还是信心不够深;信心深,佛在面前也不问他。我这个话,阿弥陀佛听到了,你看他点不点头?我没有说错,全是事实真相。
我们看下面经文,「望西云:边地胎生,同体异名」,一桩事情,说边地也行,说胎生也行,说疑城也行,名词不一样,只有一桩事情。「《略论》云:又有一种往生安乐」,安乐就是极乐世界,「不入三辈」。三辈九品是正科生,他没有入进去,他也到极乐世界,就好像现在念书他是旁听生,他念预备班,一年级还没有上去。他进到极乐世界是进预科,别人去的是念一年级、二年级,还有插班进去的,下下品往生他是一年级进去的。不入三辈中,「于五百岁中」,你看都是讲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不见就是没有福报。「安乐国土,谓之边地」,在极乐世界这个情形就称之为边地。「亦曰胎生」,也叫它做胎生。「可见望西正承昙鸾师旨也」,《略论》是昙鸾大师造的。「《略论》复云:边地者,其言五百岁中,不见闻三宝,同边地之难」。这个边地之难是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你看佛经上常说,正信的人生中国,邪见之人生边地,那个中国不是我们中国,这个要搞清楚。佛经上讲的中国,有佛法的那个地区就叫中国,没有佛法的地区就叫边地,是这个意思。就是前面我们读到过的,佛法推行的地区、佛法教化的地区,这叫中国。我们看到经文上这个意思,不能够错会。哪个地方有佛法,那个地方就叫中国,没有佛法地方叫边地,所以同边地之难。
「或亦于安乐国土,最在其边」,这是比喻,为什么?极乐世界没有边际,它是法性土,它不是法相,所以这个境界真正不可思议。你要问极乐世界有多大?中国古人有两句话用在极乐世界是恰到好处,古人所谓「其大无外」,你说多大?无外就是没边;「其小无内」,小到什么程度?小到没有内,这讲到极处。真有这回事情吗?有。大乘经上就是这么说的,为什么?法性没有内外。没有内外就是没有空间,没有先后就是没有时间,时间跟空间全是假的。时空从哪里来?从错误观念上产生的,在佛法称它为不相应行法。它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所法,它又不是真的,所以在佛法把它建立归纳在一类,凡是这种性质归纳一类叫不相应行法,它有这个事。为什么叫不相应?它跟心不相应,跟心所不相应,跟色法不相应,但是它也离不开这些法,从这些法里头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时间、空间这么来的。所以它确实没有,它不存在,我们概念,让它有这个概念存在,有四方、有四维、有上下,有这个概念,实际上你找不到。时间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这也是抽象概念,实际上也找不到。《金刚经》上所说的三心不可得,三心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所以说安乐国土最在其边,它边不可得。
「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时,人法未成」,婴儿刚刚生下来,还不能有人的行为。「边言其难」,他在边地没有机会修福修慧。「胎言其闇」,这个闇就是愚痴,他的智慧不能现前,他对于外面环境完全是蒙昧。「此二名皆借此况彼耳」。借着这个难、借着闇来做个比喻。「谓边与胎皆是喻也」,都是比喻。「非是八难中边地,亦非胞胎中胎生」,八难中的边地是没有佛法的地方。「何以知之」,为什么我们知道它不是真的边地,不是真的胎生?「安乐国土一向化生故」,只要是往生极乐世界,都是莲花化生,「故知非实胎生」,不是真的胎生。「五百年后还得见闻三宝」,所以它不是八难当中的边地,八难当中的边地是永远见不到三宝。五百年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人的寿命是无量寿,无量寿五百年是非常短暂的时间。「又疑城者,若人于疑心中念阿弥陀佛,则生极乐边地之七宝宫殿中,五百岁中不得闻三宝之名。乃疑人所居,故曰疑城」,这比喻。
「如《守护国界主经》」,有这么一段话,「若人命终之时,预知时至,正念分明,洗浴着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见佛相好,众善俱现」,这就是瑞相,「定知此人决定往生净土」。这是瑞相,这样走的人他决定生净土,也不用怀疑他。他念佛走了,他是不是真走了?到极乐世界他是哪一品位?操这样心干什么?大可不必!为什么?一操心你的心就乱了,一心不乱,这个人往生把你的功夫全破坏了。他没有意思破坏你,你自己乱了阵脚,自己禁不起考验,真有功夫的人如如不动。你要问这人是不是真往生?我自己到极乐世界我就知道,看他在不在那边?在那边不就往生了吗?不在那边,无论在哪一道里头你都看到。跟他有缘,等到他缘成熟了再去接引他,正确!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须臾间之事耳,为什么那么短的时间都不耐烦,都不能等,要立刻知道?立刻知道把自己的清净心打掉,甚至于把自己这一生念佛往生的缘也断掉,这叫真可惜。这什么原因造成的?对于诸法实相欠缺明了。什么诸法实相?这部《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就是诸法实相。我们对这个经典了解不够,认识不够,所以在境界上才出现这么多麻烦,妄想、杂念没消除。有人说:众生遭这么大的劫难你不动心吗?动心没用,救不了。怎样才真正救?一心老实念佛是真救,老实念佛,拿这个功德去回向,管用。怎么知道?我们在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他老人家发的四十八愿,五劫修行。这个五劫修行的功德不可思议,是用这种功德来加持我们,我们才有这种殊胜的缘分感到他的加持。如果我们没有修行,没有功德,再好的心也帮不了别人;你要帮人一定要有真实功德,真实功德是什么?真修得来的。信跟解都不行,功德是有限的,真干,就有大功德!
我们再看另外一种人,「若人念佛持戒无精进心」,我们现在就是这样的人,没精进心,精是什么?精是精纯。我们杂乱,我们到处想知道灾难的样子,灾难情形,这个心就是杂乱的,这不是精进心。精进心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想知道,这叫精;进是只往前,没有后退,也没有偏差。我在这个道路上,我没有走邪路,没走岔路,往前进,叫精进。所以什么心是精进的?清净平等觉是清净的。心不清净,心不平等,心还迷而不觉,这就是没有精进心。「命终亦无善相,亦无恶相」,因为什么?他没造罪业,他也念佛、也持戒,只是杂念太多,妄想太多。「地府不收,赡养不摄」,赡养是极乐世界,阴曹地府不收他,极乐世界他也去不了。「如睡眠去」,就好像睡着他去了。「此人疑情未断,生于疑城」,不错,他还是到极乐世界去了,去的地方没入品位,就是他不在三辈九品,他在边地疑城。「五百岁受乐」,疑城也很快乐,前面我们念过,疑城里面的环境相当于夜摩天,比忉利天还高一层。「再修信愿,方归净土」。「可见信愿二者实为往生见佛之根本」。这部经,一切诸佛,释迦世尊也不例外,统统告诉我们,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疑情太重的人很麻烦,往往连边地都去不了,疑情太重就变成罪业,这个事实真相要知道。佛菩萨对众生那个恩德是多大,你怎么能怀疑他?父母养育子女,对子女的爱心是多亲切,你怀疑他,你不叫造罪业?罪业一成立就去不成了。那时候此地讲地狱就收你去,不是不收,它收你去了。
此地所讲的疑都不重,经上讲得很清楚,第一种是怀疑佛的智慧,经上讲的智慧太大了,不可思议。真有那么大智慧吗?是不是太过分?这是怀疑。第二种怀疑是怀疑自己,自己造的罪业太重,我这样能生吗?佛会来接引我吗?生这个疑问。有这种疑惑,这个疑惑没有断,但是他还是很精进、很努力,还念佛,这是生边地的缘。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信愿」这两个字,我们怎样把这两个字培养好?信心、愿心如何去培?读经、听经。上智与下愚好度,他听话,他不怀疑,他老实。最难度的是当中这一部分,上不上、下不下,而这一部分人最多。上智少,少之又少,下愚也少,也是少之又少,这两种人一接触决定成功。所以我们今天死心塌地再不怀疑,再不过问。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李老师常常大声疾呼,提醒我们大众,「要换心」!这个字我听到耳熟,印象深刻。换什么心?把我们这个肮脏心放下,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这叫换心。我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心,行不行?行。为什么?阿弥陀佛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阿弥陀佛不是外人,本来就是我变现的。我今天心里这些拉拉杂杂东西也是自己变现的,自己变现的,换不难,容易;不是自己,找别人,那这难,太难太难了。就像中峰禅师所说的,「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净土,净土即是此方」。此方即是净土,此方就没有灾难,净土从哪里来的?心净则佛土净,讲得多清楚、多明白。心不清净,国土就不清净,心净才佛土净,还要问什么?不需要了。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此外更有懈慢国,或称懈慢界」,界就是世界,有这么个地方。「在此土至极乐国之中途」,这十万亿佛国土当中还有这么个地方,这个地方不错,非常快乐,五欲六尘的享受,到那里去一留恋,好,极乐世界就去不成,就被它留住了。我们知道,真的不少人到这里去。「生此国者,染着其国土之快乐,而起懈怠骄慢之心,不更进而生于极乐,故称为懈慢国」。真有这个地方,这个地方非常像我们娑婆世界,经上告诉我们北俱卢洲,北俱卢洲快乐,福报很大。经上告诉我们,人的寿命大概都是一千岁,很少夭折的,就是短命的人很少,都能够活到千岁。一切衣食享受自然的,像他化自在天一样,想什么东西就现前。所以一看到这个地方,这地方不错,误会了,以为这就是极乐世界。跟极乐世界差别在哪里?这个地方没有佛、没有法、没有僧,北俱卢洲就是这个地方,永远不见三宝,不闻法音。
「如《菩萨处胎经》曰: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有懈慢界,国土快乐。前后发意众生,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深染着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这个问题严重,要小心,你看看,亿千万众生,这个众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绝大多数都到懈慢国去了,把懈慢国当作极乐世界,那很快乐。这个地方真是要特别特别的信愿,我们在这个世间要不把这个愿心养成,你在中途看到这个地方怎么办?你还想离开吗?这是从娑婆到极乐世界一个中途站。所以求往生者,必定是有坚定的弘愿,就是一个目的,我要亲近阿弥陀佛,我要依止阿弥陀佛,我要做阿弥陀佛的学生,做阿弥陀佛的法子。将来跟阿弥陀佛一样,在遍法界虚空界普度一切苦难众生。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总部,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总领导、导师,我们永远依靠他,不离开他。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心、愿心,其它的全放下,不要再去想了,不要再去理会,一心专念,你跟阿弥陀佛直接联络,不必再用当中的。心心相印,我们才能成就,这比什么都重要。心真的定下来,什么样快乐的境界都不再理会。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这一人就是我们自己,什么都不要过问,这一句阿弥陀佛希望二六时中都不要中断。听经、读经,读经读《大乘无量寿经》的经本,不读批注,读经本,读经、听经、念佛。一切世间事随缘而不攀缘,而且随缘当中要学菩萨的妙用,妙用是什么?不把它放在心上就妙了。世间一切法放在心上就错了,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弥陀佛,只有《无量寿经》,这就对了。
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何以故?皆由懈慢执心不牢固」。你看多可怕,一个懈怠,一个傲慢,懈怠、傲慢人人都有。印光大师教导我们,末法时期以小道场,人数不超过二十人,非常非常有道理。一千七百年前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东林念佛堂,人数一百二十三个人,定的,就是这些人在一起修行,一点都不杂,这真正是修行道场,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成就,个个都往生。后往生的人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莲社的老同修都在阿弥陀佛身边,一起来迎接,这多么殊胜。决定没有怀疑,所以这个没有怀疑很难,如果对于经教没有相当的认知,这个疑是断不掉的;真清楚、真明白,没有了。人到怀疑心断掉,自性的功德就慢慢向外透,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智慧,般若智慧慢慢现前,这个不能不知道。即使念佛修行,还是远公的办法好,人是定数的,就是报名参加定数的。当时谢灵运非常想参加,远公大师拒绝了,谢灵运在历史上是大文学家,晋朝时代大文学家。远公为什么不答应他参加?文人的习气没断,喜欢作诗、作词、写文章;换句话说,不能一心专念。偶尔到莲社来住几天,老朋友,远公也不拒绝,至于长期参加我们念佛堂,不行。你看远公的为人,活泼,不呆板。我们这个念佛堂,你人少一、二个人来随缘念一支香,住个一、二天可以,长期不行。祖师把这个模式都告诉我们,表演给我们看,我们真干,就是这个干法。
「准上经义,懈慢国亦属边地疑城之类」,也属于这一类的,但是它比不上边地疑城,因为边地疑城只有五百年,他还能再精进。到懈慢国时间可就长了,决定不止五百年,他的烦恼习气统统都现行,什么时候能断得掉?极乐世界边地他在莲花苞里头,莲花苞是他安全保护网。虽然不能见佛闻法,但是外面这个习气他不会沾染的;懈慢国不行,懈慢国一定会让他的烦恼习气渐渐又现行。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大段,这一大段讲五种智。『不了佛智』,昙鸾师《略论》云:「不了佛智者,谓不能信了(不能相信,不能明了)佛一切种智。不了故,故起疑。此一句总辨所疑,下四句一一对治所疑」。在这个地方,因为佛智就是大乘教上常讲的转八识成四智。这个地方五智,五智前面这个佛智是总说,就是一切种智,转八识成四智加上一切种智,就是五种智慧,这也是佛学常识。我们先把这五种智简单介绍一下,然后我们再看这段批注就容易了。这个「五智」,是从《佛学大辞典》节录出来的,「名数,显教转八识而成四智,以立为究竟之报身如来」。这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都转识成智了。「密教于此加第九识」,八识再加个第九识,实际上八识里头是两分,一个是真,一个是妄,妄叫阿赖耶,真就是真如自性。所以在密宗就称它为第九识,第九跟第八是一样,一个在迷,一个在悟,迷的时候叫阿赖耶,悟的时候叫它做第九识,也叫奄摩罗识。「所转之法界体性智而为五智」,叫法界体性智,这就变成五智。「以为金刚界智法身之大日如来」,所以有五智的说法。
《无量寿经》这部经不算大,它分量不多,但是它是大经,大到什么程度?跟《华严经》无二无别。《华严经》说得仔细,它说得简单,内容完全相同。所以这部经里有显教、有密教、有宗门、有教下、有大乘、有小乘,《无量寿经》全部都包容了。所以隋唐大德判这部经,也是一乘圆教,《华严》、《法华》到最后都归《无量寿》,所以这部经是圆满法轮。我们去年把《华严经》放下,《华严》讲经讲了四千多个小时,大概只讲了四分之一,全经要讲下来大概是两万个小时。灾难这样迫切,我们着急了,《华严经》太长、太大了,改成这部经。这一部经讲下来,我们预估是一千二百个小时,现在已经讲了一千一百个小时,后面还有一百个小时大概差不多,顶多两百个小时。我相信不会超过一千三百个小时,不会超过,这个经能救急。五智是纯粹的哲学,里面也有科学,「金刚界智法身之大日如来」,就是本师阿弥陀佛。
我们看第一种,「法界体性智,是转奄摩罗识所得」,奄摩罗识就是第九识,就是阿赖耶第八识清净的那一分,第八识叫染净混合体,净的就叫第九识,染的就叫第八识。法相宗不立第九识,它只讲第八识,染净二分;密宗把它阿赖耶染净二分分开来,染叫阿赖耶,净叫奄摩罗。「法界有差别之义,诸法差别,其数过于尘沙,是为法界」。法是万法,界是界限,界限就是有差别;没有差别,界限就没有了。所以分为十八界,有界限,六根、六尘、六识就十八界,这归纳,无量无边的法界归纳为十八类。《楞严经》上又加上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就变成二十五,这些全都是开合不同,展开真的是无量无边。总归纳给诸位说,总归纳归纳到最后成一个,那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你就晓得阿弥陀佛真正不可思议。阿弥陀佛的意思,你看它归结起来,你晓得意思你就会相信,阿弥陀佛的意思,阿翻作中国是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无量无边法界你统统知道就无量觉,这一句就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一条都不漏掉,就在名号当中,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你念这一句佛号,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法,所修的一切法,统统念到了,一样不漏。所以你就不要再一桩一桩去搞,一样一样去打听,没有这个必要。心完全定在这六字洪名当中,你就圆满统统得到,死心塌地执持这句名号,你所得的功德就是大圆满,跟阿弥陀佛一样。「法界体性即六大。大日住于此六大法界之三昧,名为法界体性智」。大日如来住在这六大法界,这三昧,三昧是定,他的心就定在这里,这是法界体性智,法界是从这个智里头流出来的。「主方便究竟之德」,这一句讲的是用,有体、有用,体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它的德用。
下面四个这是分说,第二、「大圆镜智,是转阿赖耶识所得。显现法界之万象,如大圆镜之智也」。这是我们大乘教常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识变的,就是阿赖耶所变的。法界体性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是体,大圆镜智是它的作用。六祖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大圆镜智,能生万法。万法出现了,变成现象,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它变成这个东西。法界体性智它没有现象,它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这一转过来就叫大圆镜智,什么人转过来?《华严经》圆教初住菩萨就转过来了,转八识成四智;这一转,十法界就没有了。十法界是阿赖耶所变的,现在阿赖耶变成大圆镜智,十法界没有了。没有,现什么?现报土,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也是自己的实报庄严土。自己的报土跟诸佛报土是一不是二,他就回归报土去了,这个里头有相,不会变化,寿命无量,一切法统统都是无量的,人无量寿,花草树木也无量寿,山河大地也无量寿。而且它是净土,它没有染污,为什么?自性变的,自性没有染污。惠能大师见性第一句话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它是自性,法性土。所以极乐世界清净,一点灰尘都没有,那个地方用不着清洁,为什么?它不会染污,没有染污的。十法界有染污,有轻重染污不相同,法性土里头没有染污,人身是法性身,不是物质身体,也不是精神的身体,自性功德流露。它那边精神,它不是受想行识,阿赖耶里头有受想行识,法性身没有,法性身有见闻觉知。迷了之后见闻觉知变成受想行识,开悟之后见闻觉知又恢复到正常,就见闻觉知,不是受想行识。
第三、「平等性智」,这是末那识,末那识不平等。末那的性质有四,第一个我见,这就是十法界一切众生烦恼的根,他有我;「我」要没有了,根都拔掉;所以他有我。我见,见就是一个想法,跟着这个想法就有我爱,大乘经教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这两句话好,念佛要一,一就不准有乱想。你心里一起心动念就是二、三,就不一,不是一心专念,念要能归一的话决定生净土。所以我爱出来了,我爱就是贪,贪毒的根;我痴,愚痴的根,痴毒的根;我慢,傲慢,慢就是瞋恚的根。这就贪瞋痴三毒烦恼,跟我同时发生的,所以末那识讲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四大烦恼就是我见、我爱、我痴、我慢,这个东西一转过来,就是平等性智。「成诸法平等作用之智」,有这个东西不平等,对于一切法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这个我尊重,那个我轻慢。他就有这些念头,这些念头是六道生死轮回,尤其是三恶道的根。所以末那一转这就是菩萨,末那一转的时候就恢复自性。
第四、「妙观察智,是转意识」,意识是什么?意识主分别。「分别好妙诸法而观察众机,说法断疑之智」。它一转,不分别了,末那识不执着了,意识不分别了,只要你于一切法当中不分别、不执着,这两个就转了。这两个一转,阿赖耶自然转了,前五识也转了,转成所作智。所以转八识成四智,是六七因上转,八跟五是果上转,就是你因上转过来,它连带就转过来。你没有办法在阿赖耶转,因为你找不到阿赖耶;你也没有办法在前五识转,眼耳鼻舌身你转不过来的。就是要在意识跟意根,功夫就下在这个地方,你只转过来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事事无碍。为什么?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了,他就没有障碍,得大自在,这是大乘修学理论的核心。所以戒律是行门,日常生活当中规矩里头的一个总的原理原则。唯识转八识成四智,是教下明心见性最高指导原则,它跟宗门、跟净土不一样,它是从正知正见上转的。这个功夫,中下根性人都能做得到,要很长时间去修学。那我们今天在这个时代,这个法门来不及了,像读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要搞二十年。我们没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希望一年半载就成就,那怎么办?净土宗就行了。净土宗修的是什么?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用一心念佛的方法,一句佛号把所有这些杂念、欲望全部打掉,他就成功。所以这个法门最稳当、最快速、最简单、最容易、成就最高,难信易行,修很容易,道理太深了。
「此五智虽为一身所具之智德,而为引摄众生」,引导摄受一切众生,「自本体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四智就是此地讲的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分配在四方,四智四佛。「此时法界体性智住于本位」,它在当中,「而为中央之大日如来。由大圆镜智而成东方之阿閦如来,主发菩提心之德」。你看我们这个净宗教导我们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是东方阿閦如来他所主的,大圆镜智。「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宝生如来,主修行之德」,人不修,宝不生,这个宝是什么?宝就是自性。你不肯修行,你的性德不会显露出来。「由妙观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弥陀如来,主成菩提之德」。成就菩提,你看前面发菩提心,菩提心发了之后,不修行就不能成就。那要修行怎么样?要修行一定把烦恼断掉,我见、我爱、我痴、我慢要断掉。这个时候怎么样?心净则佛土净,阿弥陀佛出现了,主成菩提。「由成所作智而成北方之不空成就如来,主入涅槃之德」。这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决定在一生证得无上菩提,契入大般涅槃,这就圆满功德,这是证得究竟果位。「由此五智成为体相二大。盖法界体性智之大日为六大,是体大,四方之四佛为其所出之别德,则是四曼(曼是曼荼罗)之相大」。「大圆镜智之阿閦,为大曼荼罗身。平等性智之宝生,为三昧耶(三昧耶是平等,平等)曼荼罗身。妙观察智之弥陀,为法曼荼罗身。成所作智之不空成就,为羯磨」。羯磨是作业,这个业就是事,就是做事的曼荼罗身。「理智不二,故此五智五佛,即胎藏界地水火风空之五大。其分配有二样」。底下叫你「参见五大」,《佛学大辞典》里面你查五大就找出来了。「此有通别二门,今依别门。若依通门,则五智直为五智,五如来直为五如来,教观大纲曰:慈觉云:真言天台立五智者,法界体性智缘中道遮照境」。
这一段意思比较深,念老下面的批注说得很详细。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念老的批注,我们从「不了故」,这里看起。「不了故,故起疑」,疑惑就生起来。「此一句」就是不了故,在经文里「不了佛智」这一句,「总辨所疑」,疑,疑什么?疑佛的智慧。「下四句一一对治所疑」,疑必须要断,疑要不断它就成了障碍,障碍一般讲障碍你明心见性,这总说。在此地障碍我们的真信,我们这个信心里头有疑,这信不是纯正,所以怕的是在中途懈慢国你过不去,怕这个,所以不能有疑。有疑你的愿力不坚固,遇到懈慢国的境界,你会退心,所以对治所疑就很重要。下面「净影、法位、元晓诸师均同上之说」,这几位祖师大德都同样有这个说法,「以不了佛智一句为总,余四为别」,这大家都是这么看法。「《净影疏》云: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总,不思等是别」,就是不思议智。「佛智渊深,余不能测」,余是菩萨以下,声闻、缘觉、人天没有办法测度,「不思智」就是『不思议智』。「佛智众多,非言能尽,言不可称」,『不可称智』。「于诸法门,知之穷尽」,佛有这种能力,无量无边法门他没有不知道的,他没有不清楚的,「名为广智」。经文里面讲的『大乘广智』,这种智慧。「位分高出,名无等伦最上胜智」,经上讲的这是四种智。
「唐海东元晓师更于余之四句配当四智,如《宗要》云」,元晓是韩国人,韩国净土宗的大师。他把经文里面这四种智配法相唯识的四种智,把它配合起来,在《宗要》里头说,「此言佛智,是总标句。下之四句,各显四智。不思议智者,是成所作智。此智能作不思议事」。我们前面看到作业,作业就是做不思议的事。底下说,举一个例子,「谓一念称名」,我们念一声佛号,「永灭多劫重罪。十念功德,能生界外胜报」。这就是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个界是娑婆世界以外的,胜报就是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如是等事,非其所测,是故名为不思议智」。这个例子举得好,完全从正面的。如果从反面的呢?那就不是成所作智,那是什么?眼耳鼻舌身这五识造业,阿赖耶指挥它,它就造业了,造杀盗淫妄。如果是成所作智指挥它的,它就造善业,这五个识本身做不了主,谁给它做主?第六分别,第七执着,六七做主。阿赖耶那是高高在上,阿赖耶不分别、也不执着,它是什么?总报主。阿赖耶称为藏识,就像仓库一样,数据室一样,所造一切善业、恶业这些种子,我们讲这些数据全都藏在这个数据库里头,无始以来一桩都没有漏失,全在里头,非常不可思议。转识成智之后,它就变成智慧,大圆镜智,不但自己自性里头本具般若智慧现前,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所造的业习他全知道。就好像什么?数据室东西联机了,现在网络上联机,不但知道自己的,别的人全部都知道,他联机通了。所以佛法讲到这个地方,确实这一部分是高等哲学、高等科学,绝对不是讲迷信。在佛法,法相唯识是佛教的心理学,你读了这个东西之后,你要在大学里头看到心理系的课程,你都会觉得枯燥无味,不能跟这个相比,这个里头趣味无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