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八八集) 2011/7/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8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零五面第二行:
『戒若琉璃』,「戒者戒律,为戒定慧三无漏学之首。奉持戒律,明净清洁,以自庄严,持戒净洁,譬如琉璃。《梵网经》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故曰:戒若琉璃」。内外明洁。昨天我们学到此地。学佛,不但是学佛,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都重视戒律,戒律就是规矩,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学佛从哪里学起?要从戒律学起。戒律不是形式,而讲求实质。我在早年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那个时候我是在家身分,初学佛,刚刚接触一、二个月,老师善巧方便。以后,大概总有三、四十年,我在新加坡遇到纳丹总统,新加坡的总统,现在他还是总统,有一天在一起吃饭,我们坐在一起,他告诉我,他是印度人,也是印度教,他说他最佩服的是佛教,他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听的时候都愣住,第一次我听这个话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从来没有人讲过,纳丹讲的话跟章嘉大师完全相同,我就知道这个人是内行人,不是外行人。
今天戒律变成形式,有名无实,在家学佛五戒十善做不到,出家学佛沙弥律仪做不到。什么原因?为什么从前的人能做到?我们往前推,一百五十年前的人能做到,那不是假的,这一百五十年疏忽了。我们细心去思惟观察,把它的原因找回来。守规矩是要从小教,从小就不守规矩,儒家的礼、佛家的戒律都没有办法约束他,这是一定的道理。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叫「教儿婴孩」,你教你家的子女什么时候教?婴孩,婴孩是刚刚出生,长大了不好教了。你小孩时候,三岁教他,迟了,来不及了,真的是婴孩。「教妇初来」,娶妻子你教她,她刚进门的时候就要给她订一些规矩让她遵守。所以中国自古重视礼教,是从怀孕时候就开始,胎教。胎教如果注意,这十个月期间小心谨慎,这小孩生出来很好教,会非常听话,因为他在母亲胎胞里面他就能够感受母亲的思想、言行,跟她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这真正扎根。这个疏忽有一百五十年了。
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上说的话慈悲到极处,现在人什么都不懂,别怪他,为什么?先人无知。他的父母不知道,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也不知道,高祖父母也许知道一点,不相袭了。你要向上推多少代?要推到七、八代才知道。疏忽这么久了,我们怎么办?我们明了之后,只有自己下定决心去补习,把这个课补回来。要从哪里补起?要从基本课程补起,这个基本课程就是《弟子规》、《感应篇》,要认真学习。《弟子规》不是念的、不是讲的,是要做到,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做到,非常认真的做,我们的根就扎下去了。行不行?行,真正用心的话,二、三个月就做到了。
我们过去在汤池试验,招收三十几位老师,第一天跟我见面的时候,我就鼓励他们,我们这一次做试验意义很深,我们的使命很重,试验成功了,无量功德,试验要是失败了,那得翻过来,是无量的悲惨。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人相信了,试验不成功,可能中国传统文化就被人抛弃了,这么样严重的关键。所以我对老师殷切的期望,我们要认真,我们舍命也要把它做成功。我给老师是四个月的时间,没想到这一批老师两个月就做到了,我们真感动!做到了怎么办?下乡入户把它演出来,表演做出来。走到农民家里面,看到老人就是自己的父母,我是他的儿女,我应该怎样孝敬他,把弟子规认真落实。这一做到,真正去做,效果出来了,这个小区的人就受了感动。看到老师对他们行孝道,老人感觉到很惭愧,没有把儿女教好。他家里面的儿女看到之后也感动,我们对父母没有能尽孝道,用真诚去感动,这叫教学。中国古人提倡的是身行言教,身行在先,言教在后,你真做到了,你说出来人家相信,你没有做到你说出来,假的,没有人相信你。所以这样下乡表演了三个星期,我说可以了,开班教学。一宣传,开班教学,人都来了,自动的都来了。为什么?他看到了。街道一般人乱丢垃圾,我们怎样去教?不劝、不说,老师穿着制服每天早晨出去捡垃圾。捡了两个星期,人都不好意思再丢垃圾,所以街道就整齐清洁。不做不行,认真去服务。小街上遇到一个妇女,告诉我们的老师,她们家的厕所很肮脏,能不能帮助她洗一洗。我们有两位老师去,把它洗得干干净净。旁边邻居对她讲,妳太过分了!我们老师真干、真听话,服务到家,所以中心老师的话地方人民相信,这个教学就收到效果了。这是什么?持戒,《弟子规》是根本戒。
在佛法里面,世尊在《佛藏经》里说过,《佛藏经》是一部经的名字,不是《大藏经》,是一部小经,佛在这个经上说,「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释迦牟尼佛的教诲,释迦牟尼佛重视修学的次第,一定先小后大。小乘是什么?小乘教你怎么做人,怎样做个好人,怎样做个善人。经典一展开,「善男子、善女人」,那是有标准的,持戒、守规矩,这才叫善人。所以佛教在中国小乘经典翻译得非常完备,跟现在南传巴利文的《藏经》一对比,我没做过这个工作,章嘉大师告诉我的,大概巴利文经典比我们只多五十部的样子,全部差不多三千多部,巴利文只比我们多五十几部,你就晓得这个翻译是多么完整。在隋唐时候小乘有两个宗派,成实宗、俱舍宗,是学佛的人必须要学习的,在这扎根,这佛教小学。可是到唐朝中叶之后,我们这些祖师大德就不学小乘了。所以到宋朝的时候这两个宗派就没有了,现在不是研究佛教历史的都不知道有这两个宗派,这两个宗派大概失传一千年了。那怎么办?小乘不要了,去学大乘,这行吗?这是释迦牟尼佛所不许可的。我们的祖师大德就用儒、用道代替小乘,成绩不错!差不多一千三百多年来,无论是哪一宗,人才辈出,说明成绩可观,祖师们没有做错。
今天麻烦大了,小乘不学,儒跟道也不学,这个问题严重了,大乘不得其门而入,原因在此地。纵然去研究大乘,没有儒跟道的基础、没有佛的小乘的基础,变成什么?变成学术,他一生所研究的,他能讲、他能写,做不到,烦恼习气一点都没有断,还是凡夫。那他呢?我们今天讲,佛学,他是搞佛学的,把佛法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那么成绩是知识,不是戒定慧。学佛一定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戒定慧不要了,那就变成三有漏学,不是无漏学了,有漏学是世间法,所谓有漏就是烦恼习气完全没有断掉。这是最近这一百五十年普遍的现象,不但在中国,在外国也不例外。这个现象如果再要这么下去,佛法就在这个世间消失了,经典还留着在,统统变成学术、变成佛学的知识,里头戒定慧这三无漏学的功德利益我们完全得不到。
这些话早年我这三个老师都告诉我,都劝我要重视,因为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是跟方老师学哲学,把它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对于经论喜欢,对于戒律就疏忽了,不理它了。这里头有个很大的错误观念,认为戒律是生活规范,释迦牟尼佛订的这个戒律是三千年前,而且是印度,三千年前古印度的生活规范,我们学这个干什么?所以这是我们无法接受的,我们是现代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生活规范是中国古圣先贤订的。所以还好就是我对于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不反对,我还是努力在学习,可是对佛法戒律,那是印度人的东西,尤其是三千年前印度人的东西,我们没有学这个的必要。章嘉大师看得很清楚,知道我这个观念不容易纠正过来,所以他有他的善巧方便。我们每个星期见一次面,我跟他三年,至少有一百个星期。每一次我离开的时候,老人一定送我到门口,一定对我轻轻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他没有啰唆,他不劝你,只提一下,戒律很重要。我也是听得耳熟了,也不以为意,我总认为是老和尚他执着这个,也许对现在的东西知道的不多。都是我们对老人误会,老人慈悲!
到他老人家圆寂,我的指导老师失掉了,也非常的感动,他的火化是在另外一个单独的地方给他起一个塔,不是一般的火化炉,单独给他做的。甘珠活佛主持火化的大典,在火化的小塔他住了一个星期,我是因为有工作,只能请三天假,我在那里住了三天。三天三夜我就在想,我跟大师三年,他教了我些什么?我反省,做了一个总结,这一反省,这个印象太深了,戒律很重要。想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终于被我想出一个答案。我们所想的是世间法,这是我的一个概念,世间法三代的礼就不一样,三代是中国夏商周,不相同,有兴有革,好像现在我们的法律,过几年不太适用了,要修订一次,释迦牟尼佛的戒律没有人修订,还是老样子,总得适合于现代化的生活,它得有修订,没听说有人修订。悟出个什么道理?它是出世间法,它不是世间法。我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对戒律尊重的心生起来了,它是超越世间法,你如果不遵守你不能够超越世间。所以才晓得,因戒得定,想到这个,因定开慧。这个不是世间法,《弟子规》不能得定,《感应篇》也不能得定,可是佛法里面这个三皈五戒十善能得定,从这个地方算是认清楚了。这是章嘉大师苦口婆心,轻描淡写提醒我这一句,他也不跟我讲,我也不问他。他走了以后,在他的塔前面住了三个晚上,想出这个道理,于是乎对戒律就重视了,开始看戒律的经典。对于现代年轻人很难接受。
所以戒律从哪里学起?这些年来我们提出来了,从《弟子规》学起,从《感应篇》学起,有《弟子规》跟《感应篇》的基础,你学三皈五戒十善不难,可以能跟古人并齐,不会在他之下。如果不从《弟子规》,那你就没有根,这根之根你没有,你的成长速度会很慢,也可能你退心,这一条路你走不通。于是我们才真正认识《弟子规》跟《感应篇》的重要,有这三个基础,《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你就决定能生净土。为什么?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带业往生得有这个条件。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去作佛?你想到极乐世界作佛,先把人做好。好到什么程度?好到你确确实实有能力生欲界天,你得有这个能力。《弟子规》跟《感应篇》可以帮助我们生欲界天,来生不失人身那是肯定的,那一点怀疑都没有,你决定不堕三恶道,这在佛法是保证你不会堕三恶道。如果这个基础没有,学佛也不一定会堕恶道,很难讲,看你临命终时最后一念,如果最后一念还是贪瞋痴,三恶道去了。临命终时亲情不能放下,这是贪爱,财产不能放下,都是障碍,都属于贪,贪堕饿鬼道,愚痴堕畜生道,瞋恨堕地狱道。
为什么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嘱咐人送往生,八个小时不要去碰这往生的人,他断气八个小时连他的床都不要碰它,离它远一点?怕他发脾气,怕他生气。八个小时一般来说神识没离开,虽然断气了,没离开,就是说他有知觉,八小时之后神识离开了,那个没问题。为了安全起见,最好是十二个小时,或者十四个小时,那很安全了,决定没事情了。这个规矩要懂、要遵守,不要一会去摸他,一会去摸他,如果他一发脾气,你们这么讨厌,你摸他,他痛苦,一发脾气就把他送到地狱去了,那就变成冤家了,他会恨你。印祖说的这个话决定不是假话,我们要有这种常识。
戒要认真去做,要做得很干净,明净清洁,明净是讲心,清洁是讲行,以自庄严。持戒净洁,譬如琉璃,琉璃是比喻,透明的,讲琉璃瓶,我们今天很多用水晶,在佛法里,琉璃是翡翠这一类的,我们一般讲翡翠,透明的绿色的称为琉璃,佛经上讲的玻璃就是水晶,古时候没有现在这种化学做的玻璃。所以玻璃就是指水晶,琉璃是指翡翠,这是宝玉。《梵网经》,这个也是一乘大经,可惜没有完全传到中国来,只有一品传到中国,「菩萨心地戒品」,里面有「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这是用比喻,「故曰:戒若琉璃。」
「内外明洁。内者指心意,意业清净,起心动念悉离垢染」,这是内心,「外者威仪具足,德形于外,内外悉洁,故其言说令众心悦诚服」。这是效果,持戒的效果,人家对你尊重、对你尊敬,你说的话别人愿意听,别人愿意去照做。这个戒不就很简单吗?戒就是我们把佛的教诲表演出来、做出来,这就叫戒。现在我们谈到受戒,受戒能得戒吗?不能。这话不是我说的,谁说的?蕅益大师说的。蕅益大师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三百多年前的人,将近四百年。他老人家是研究戒律的,我们净土宗的祖师,精通戒律,在当代那个时候有人称他为律师,他说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南宋之后,元、明,元一百年,明大概三百年,就没有比丘,所谓比丘叫名字比丘,有名无实,也就是说比丘戒做不到了。如果想真正得比丘戒怎么办?他讲了,修占察轮相,依这个方法去修,自己修自己可以得到。所以他有《占察经》的批注。只有用这个方法,真正忏除业障,戒相会现前,有感应。不用这个方法,戒坛里面是有名无实。可是戒坛要不要参加?要。为什么?佛经上讲得很清楚,没有受比丘戒,比丘戒不可以看,比丘戒、比丘尼戒,不是比丘、比丘尼不能看他的戒本。为什么?不是秘密,不是不能见人,是怕你造罪业。你没有看,你对比丘、比丘尼很尊重,尊重是功德,你种福,你看了之后,你觉得他这里也做得不对,那也做得不对,你就批评他,你对他的尊重心失掉了,那你就造口业了,你造口业的时候是你在造业,你将来受果报,佛是为这个原因不准你看。但是有一个例子可以看,你看全部《大藏经》就能看。为什么?你了解,你看比丘、比丘尼不如法,你不会说他,你还是非常恭敬,修你的福报,是这个原因。不是有什么秘密,佛法里决定没有秘密。密宗也不是秘密,那是什么?深密,理太深,不是一般人能懂。所以它是深密,不是秘密。佛法大公无私,哪有秘密!
所以戒律里面最重视的是意业清净,我们老实念佛,我们这心里只有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之外统统放下,你说他的戒清不清净?清净了。不管他受不受戒,他戒都清净了。这叫什么?这叫定共戒、道共戒。你心里只有阿弥陀佛,你怎么会有过失?所以一句阿弥陀佛,三聚净戒统统清净了。确实有念佛的念佛人,连三皈依都没有受过,他念佛往生了,临终的时候佛来接引。你说他有没有戒定慧?统统具足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没受三皈五戒,你把《无量寿经》、《弥陀经》听懂了,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就是阿弥陀佛,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那叫大菩提心,圆满的菩提心。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还不就是为了要亲近阿弥陀佛吗?现在阿弥陀佛在你心里,你的心跟阿弥陀佛已经变成一体。像中峰禅师在《系念法事》里所说的,「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净土,净土即是此方」。你能把这两句话真做到,真兑现了,那你有真实功德。不但你自己将来决定往生作佛,你现在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没有灾难。为什么没灾难?心净则佛土净。你一个人住在这里心清净,你的佛土清净,别人住在这里他沾光了,别人心不清净,你清净,沾光了。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人说,「一个人有福,连带一屋」,享他的福报,沾他的光!戒经里面告诉我们,这个地球上出现一个僧团,整个地球都沾光。这个僧团什么?六和僧团。几个人?四个人。四个人真正修六和敬,这四个人不管是在家、出家,僧团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学佛四个也一样,四个人,那个功德就救全世界,就救了地球。
我从明白这个道理,就非常留意,想找四个人,找了五、六十年找不到。两个人都要吵架,怎么和合?没有法子,四个人不能不吵架,不能不闹意见。真正念阿弥陀佛的,把阿弥陀佛放在自己心上,一个也没找到。实在找不到怎么办?求自己,别求别人,我自己要做到。做到真快乐,什么灾难都没有了。为什么?灾难现前的时候到极乐世界去了,佛决定到时候他就出现,他就来接引你。我们念阿弥陀佛,句句声声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对这个世间亲情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欲望要放下,这东西障碍,还有你学的这些东西也要放下,你不放下是所知障,全是麻烦。这些东西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遵守戒律,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到大彻大悟再广学多闻,这就对了。没有大彻大悟不可以广学多闻,善财童子在《华严经》五十三参教给我们的。你看他在没有彻悟之前,他跟文殊菩萨,文殊是他的老师,在老师会下成就定功,成就了根本智,根本智是般若无知,把所知障放下了。根本智得到之后,遇到缘,智慧自然生起,变成什么?变成无所不知。这个时候老师就叫他去参学去,完全开放了,去参学,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什么?成就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他学得快,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明白,一接触就明白,一点都不费力气。佛门里面有一位大德曾经表演给我们看,龙树菩萨,这是印度人。释迦牟尼佛灭度六百年他出现在世间,他所证得是初地。别教的初地等于圆教的初住,他的境界跟惠能大师是平齐的,是相等的。他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广学多闻,统统来学习,花多少时间?三个月。如果没有得根本智,三十年都开不了悟,你都没办法。你看他开悟之后,三个月,我们相不相信?我们看到《六祖坛经》,相信了,一点怀疑都没有,他一听就懂了。惠能大师听无尽藏比丘尼念《大涅槃经》,那个分量很大,只听当中几段,他全明白了。听法达禅师念《法华经》,《法华经》很长,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的时候,不要再念了,我全懂了。这种学法,那《大藏经》三个月没问题,真可以学得了。一部经不必全部看,看几篇就行了,他不要从头学到尾,不需要。
我跟李老师学《华严经》,这是在台中最后一个课程。我也曾经跟诸位说过,《华严经》八十卷,我学多少?学第一卷,我只听他讲第一卷,后面我全会了。他在台中讲,我到台北讲,几个月之后我超前了。为什么?他一个星期只讲一个小时,我一个星期讲三次,一次是一个半小时,我一个星期讲四个半小时,他一个星期讲一个小时,所以不到一年我就超过他了,我没开悟。没开悟都有这个能力,那开悟还得了!这是佛法修学的秘诀,这个方法传到中国来了,儒学到了,道也学到了。所以这「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儒释道三家共同承认,都讲求戒定慧,守规矩,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得三昧,最后开悟,有大悟、有大彻大悟。所以戒是基础,决定不能够疏忽,疏忽成就就非常困难。一般成就那是世间的学术,就是知识,你在佛法里头得不到智慧,你没有办法得到法喜。佛法非常明显的效果就是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烦恼、忧虑、牵挂这些东西一扫干净了,清净心现前了,这是第一步的功夫;平等心现前,那是第二等,那菩萨境界;到后面这个觉,觉就是大彻大悟,法身菩萨境界,就是佛境界。
底下一段说,「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这几句是讲利他。「《会疏》曰:法音高响,犹如鼓声。威德摧邪,犹如胜幢。慧日照迷,犹如杲日。」下面这是念老的话,《疏》的意思是「法鼓喻菩萨法音,醒众远闻。法幢喻菩萨威德,摧破邪恶。如嘉祥师曰:建幢是战胜之相,譬说法降魔得胜也」。这个地方要加一点解释,鼓的音声远闻能振奋人心,所以古时候打仗冲锋的时候一定击鼓,鼓鼓起来的勇气向前冲锋。这个地方举比喻,比喻说法,讲经教学,这就好比是鼓的声音。威德摧邪,这是下面的这一句,讲的法幢。所以讲经教学能够振奋人心,让别人听到的时候觉悟了。未必是真觉悟,听的时候受感动。这是什么?这是你觉悟的缘,觉悟的因是你自己心性里本有的般若智慧,没有这个缘,你心性里头本有的智慧不能现前,用这个缘把它带出来,是这个意思。所以你悟入的全是自己智慧,都不是外来的,自己有的。
这就是《华严经》上佛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如来是自性,每一个人都有自性里面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一切众生平等平等。我们跟诸佛如来平等,我们跟蜎飞蠕动平等,我们跟饿鬼、地狱也平等,只是他们迷得比我们还深,他们很不容易觉悟。佛说了,六道里面人道比较容易觉悟。天道为什么?天道没有苦,苦少,乐太多了,他不想修行,他去享受去了,所谓是富贵学道难,他天天享受去了。三恶道学道困难,为什么?就相当我们所谓是贫穷修道也难,他三餐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来学道?所以人道在当中,并不很快乐,但是也不是很苦,小康之家,有苦有乐,比较容易觉悟。这就是得人道特别可贵,人身难得,佛道难闻。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最可贵的就是有机会闻佛法,有机会悟入佛法,那这一生到人道来就没有白来。遇到净土法门,那就无比殊胜,遇到这个法门,来生要脱离轮回、要脱离十法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这就对了。这个世间人间天上全部放下了,不要了,大梵天王让位给我,摩酰首罗天王请我去当天王,干不干?不能干,一干就错了。成佛的机会不容易遇到,当天王的机会很多,决定不能干。所以你要认识清楚,愈认识清楚你的心愈坚定,不会再改变了,决定成佛去,你在这一生在人道得到的是大圆满,能够回归自性。所以这是比喻法鼓,振奋人心。
威德摧邪,你有智慧、你有道德,邪魔会远离你而去,不敢接近你。反正是邪魔来扰乱你,是自己德行不够。小乘法里面有降魔,八相成道有降魔,大乘法里头没有。为什么?大乘法里头说魔也是佛,魔来考验你,有邪魔来扰乱说明什么?我自己德行不够,我修得不好。遇到这个情形,自己要更忏悔,更要勇猛精进,魔就离开了,魔佩服你。你愈是害怕他,他愈欺负你;你不在乎他,认真的反求诸己,改过自新,魔佩服。所以大乘,魔也是佛,是佛是魔是自己一念,自己一念正,魔就是佛,自己一念邪,佛也是魔,所以大乘无佛亦无魔。这是正确的,为什么?境随心转。真的果然是心地里头只有阿弥陀佛,你看到所有一切境界全是阿弥陀佛,你看到山河大地都是极乐世界,境界转了,不必等到极乐世界,现在就能转,你才会真相信。信心不坚定,不能学大乘。
法幢,建法幢,法幢就是战胜之义。古时候战争打胜仗回来,建法幢。这是属于旗帜,但是它的旗帜是圆形的,长形的这叫幡,圆形的叫幢。有一点像什么?飞机场那个风筒,像那个样子。诸位在大陆上有很多寺庙里头有,它挂在大殿,圆形的,那叫幢。古时候寺院都有旗杆,旗杆很高,它不是挂国旗的,它就是挂这些幡幢。如果这个寺庙今天讲经,挂幢,幢是讲经,喜欢听经的人一看到他自然就来了。所以从前没有宣传东西,只有用这个。挂幡,今天有法会,有这些法会活动是挂幡,挂幢是讲经。这都是通知一些爱好的人。所以佛不招生,佛是让你自己来,你喜欢来。佛非常谦虚,不敢说我有能力教你,为什么?你本来是佛,我们都一样的,我哪有能力教你?你自己来的。现在人要招生,拉信徒,宗教有拉信徒,佛门里不许可。但是佛教这么好,怎么样介绍给别人?那就是佛门弟子要把佛所教的东西表演出来让别人看,别人看到很好,你怎么这么好?我在哪里学的,跟佛学的。佛是怎么样?这就引起他主动来请教,而不是被动的,佛是用这个方法。所以寺院里面讲经有规矩、有威仪,法会也有规矩。那是什么?像舞台,表演给大众看的,人家看了很欢喜,慢慢的引导他来学佛。所以不许可你去通知、去邀约别人,用幡幢来表示,这是佛法接引大众的善巧方便。
现在你看大楼高楼几十层,你旗杆怎么挂得住?没办法。所以现在有现在的方法,有广告,报纸可以登广告,卫星也可以做广告,做这些,通知某个地方有法会、某个地方有讲经,用这个东西,这个意思跟从前的法幢是相同的。所以建法幢就晓得它什么意思。如果我们今天真正能够把佛法回归到教学,为什么这么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教学,这叫佛事。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到底干些什么?佛干些什么?干什么事?他的事就是讲经教学,他搞的是教育。他是什么身分?他是一个职业老师,四十九年如一日,职业老师,我们要把他认识清楚。佛教传到中国,当年那些大德,从印度来传法的,我们中国很多跟他出家的,都是教学,研究经教、讲解经教,自己依教奉行,这是佛事。以后变成经忏佛事,变成超度亡人。
我初学佛的时候对这些事情很疑惑,那时候有个老和尚,他对我很好,很照顾我,我也很感恩,道安老法师。第一次到日本是他老人家组团,也找了我,我跟他一道去的,我当他侍者,跟他住一个房间。我就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做过超度亡人的佛事,在经上没有,我说这个东西是从哪来的?他想了一想,告诉我,大概是唐明皇干的。我问为什么?唐明皇因为杨贵妃、安禄山这个案件几乎亡国,安禄山造反,杨贵妃是内应,幸亏郭子仪这批将军,把这个动乱平息掉了。平息之后,唐明皇在每一个战场建立一个寺院,叫开元寺,他的年号叫开元。所以开元寺很多,都是战场。用这个来追悼战争当中死难的军民,请出家人来做追悼会,大概就是这个开始。皇上这么一做,在我们想象当中,在那个时候文武大臣、大富长者,要有这样的身分才能请得动法师,法师不是随便好请的,得尊师重道,也可能只有一、二个人,家里有老人过世的时候,替你去念一卷经,总是这么个意思。这什么?开端。道安法师能说出一番道理出来,举出这个事实。没想到几百年之后把它变成正宗了,正规的讲经教学没有了。所以在那个时代寺庙是讲经教学,大概追悼是到人家家里,没有在寺庙里做的。所以这个历史我们要懂。
因此佛教要想复兴,一定要回归到教育。这个在早年方老师跟我讲过好几次,我印象很深,他老人家告诉我,佛教要复兴一定要恢复丛林制度。丛林制度是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佛教大学,这个在隋唐时代就非常盛行。原本佛教教学是私塾制度,不能成为一个正规的学校,马祖跟百丈,这两位都是禅宗大德,他们提出来,要将佛教正规化,正式建立学校,这学校称为丛林。这个里面分工,三个纲领执事就等于现在大学一样,确实现在大学是如此,丛林的主席就是住持、方丈,是校长,首座和尚管教育,教务长,维那是训导长,监院是总务长,职务完全相同,只是名称不一样,跟现在大学一样。所以它也分科、也分系,丛林里面想学什么,都有老师开课来教学。所以说分座讲经,每一个殿堂都是讲堂,你学哪一门东西,你上这个殿堂跟哪一个老师。但是它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不准你同时学几门功课,只是你一门学完之后可以学另外一门,正规学校化,所以它有组织,它有体系。现在学校分科分得很多很繁,佛法分的没有那么多,但是它已经形成一个学校化了,有制度、有计划的来教学,培养学生。所以寺院应当恢复隋唐那个时代,是讲经教学的道场。现在也专门有经忏佛事的道场,我们可以并行而不悖。民间有需求,老人过世都到寺院里面去诵经超度,这可以,但是一定要有学校,如果没有学校没有教育。单单是靠超度,社会上人说你是迷信,早晚会被淘汰掉。
前年我们访问梵蒂冈,天主教教皇就谈到这桩事情。陶然枢机主教告诉我们,最近这十几年来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信徒逐年减少,他们很担心,像这样下去,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信教的人寥寥无几,拿这个题目来让我们讨论。我当时发言就提出要恢复教育,每个宗教都不例外。早年,比释迦牟尼佛早,摩西在世的时候,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讲经教学,你到《圣经》去看,《旧约》里头,耶稣教学三年,他被人害死了,穆罕默德教学二十七年,释迦牟尼佛教学最长,四十九年,这些创教的第一代的祖师统统是教育。那个时候他们的学生,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学生分到四面八方也是教学,所以宗教确确实实是教育。变质,我们要了解什么原因。现在别的宗教也变质,以祈祷为第一。佛教的经忏佛事属于祈祷,包括我们提倡的三时系念,也属于祈祷,不能不知道。祈祷有没有效果?有,不是没有效果,治标不治本。教育是标本兼治,这社会大众能够接受、能够尊重。
如果当年佛教传到中国是经忏佛事,我们中国帝王肯定不要这个东西。进入中国来讲经教学、翻译经典,这些王宫大臣听到有道理,这才能接受。特别是佛教,佛教的基础,因为佛教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也是一般人常常讨论的。当年佛的这些大弟子四面八方传教,为什么现在只剩下中国这一支,南传的这一支,再就是西藏藏传的,其它地区为什么没有了?伊朗、阿富汗大概在七世纪就没有了,印度本身好像十一世纪之后就没有了。我们在印度尼西亚看到的,印度尼西亚有佛教的古迹,现在也没有了,只有中国还在,什么原因?中国人讲孝道,师道的基础是孝道,中国人孝顺父母、尊师重道,所以佛法在中国就特别兴旺,这个环境对于它太好了,这些我们都得要知道。所以建寺院应该是要把它学校化,寺院里头不做经忏法事,不要做法会。报这些过去护法大德的恩可以,像做什么?追悼会的形式,一年有个二、三次,够了,不能太多。所以是冥阳两利我们都顾到。这是建法幢的意思。「嘉祥师曰:建幢是战胜之相,譬说法降魔得胜也。」
「慧日喻菩萨智慧,照破痴闇,以醒群迷」,这话说得好。佛法的教学它有一个很鲜明的目标,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而不觉来的。你迷惑,没有智慧,于是你对于现前的问题你想错了,你看错了,当然你就会做错,不善的报应就现前,这是苦。如果你对于一切法理事性相因果通达明了,你的思想纯正,你的看法纯正,你的做法好,如理如法,你才真正能得乐。所以佛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用教学的方法,帮你开悟,教学的目的是帮你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目的是离苦得乐。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教学一天休息都没有,真是个标准的好老师,模范老师。我们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哪一天休假,没看到,而且教学几乎都没有中断的。除了大单元天天讲之外,我们知道还有许多临时来的,各人有各人的问题,都跟他请教。佛从来没有提出我累了,休息一下,没有,问都给他答,都给他解答。所以诸位看小乘经你就看到了,小乘经不长,二、三百个字,全是应对一般提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有共同性的。他个别的,没有共同性的,就不会记载。大家都有这个问题,他提出来了,佛解答,都把它写成经典。世尊在世给我们做出好榜样,我们要能体会,要能学习。
「又《净影疏》以闻思修三慧明此三喻。疏曰:言击法鼓,喻闻慧法。鼓声远被,名击法鼓。建法幢者,喻思慧法,立义称建,义出名幢」。指建立法义,彰愿于众,为建法幢。这个意思都非常好。「言曜慧日除痴闇者」,这就是讲的果,「说修慧法开众生也」。『痴闇』,「即无明之闇惑」。「《华严经二》曰:如来智慧无边际,一切世间莫能测,永灭众生痴闇心。是即慧日破痴闇之义」,这个解释得很好。那我们就晓得,佛法的教学,第一个目标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信愿行,头一个,信心从哪里来?你不疑惑了,所有的疑惑破除掉,信心自然生起来。信心生起来,第二个目标,怎样帮助你发愿,就是劝你发愿。这个还是要讲,要把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事情讲清楚、讲明白,你就有比较了。给你讲三世因果,给你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搞明白了,你的愿发起来了。世界这么大,佛剎那么多,我们就会选择了,肯定选择极乐世界、选择阿弥陀佛。为什么?我决定能成功,选别的法门要断烦恼,而且修行的时间很长,很不容易成就。不是那种根性他没有法子,即使是那种根性,依那个法门学,譬如学教的,学华严的、学天台的,华严、天台的祖师都到极乐世界去了。为什么?他们真的学到明心见性。生哪里?生华藏世界。可是到了华藏世界之后,他所亲近的是文殊、普贤,文殊、普贤到最后带着他们一起到极乐世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拐了个弯,很辛苦,拐了个弯最后还到极乐世界。那我们直接念佛,不拐弯,我们到极乐世界去见佛。可是这桩事情真正讲透,真正讲明白,在《无量寿经》众多批注当中,只有这一本讲得透彻、讲得明白,这个难得!
所以我非常欢喜这部经,我跟大家介绍,这部经从哪来的?集大成。就像我们今天在推广《群书治要》、推广《国学治要》。在这个时代这对我们是最好的办法,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很多书,但是你要不晓得,你智慧从哪来?修行的方法从哪里来?都有问题,要广学多闻。夏莲居老居士把五种原译本会集成一本,集大成,五种原译本相同的东西都把它删掉,都不要了,只选不同的东西,集合在一起。你在这一本当中,五种里面的精华全都看到了,重复的那个不要了,这对我们学习的时候提供了多大的方便。我们要去学五种本子麻烦,没有人愿意干,浪费精神、浪费时间,不得要领。所以会集有必要。
缘起,宋朝时候王龙舒居士第一次会集,这个本子收在《龙藏》里头,莲池大师讲《阿弥陀经》,这是《阿弥陀经疏钞》里面所引用的《无量寿经》,十之七、八都是王龙舒的本子,可见得龙舒会集这个本子祖师重视。但是它不完全,王龙舒只看到四种原本,还有《大宝积经》里面「无量寿会」唐朝这个译本他没看到。我们今天想想,以王龙舒他的身分地位、他的财力,五种本子都找不全,只找到四种,少了一种,不完整。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做第二次会集,五种本子他都看到了,确实会集得比王龙舒的本子好。夏老居士最初的时候他就是读魏默深的本子,很用心把它校订,照这个原书来校对,有些不妥当的地方他把它修正过来,叫校正本。到最后觉得这个还是个难事,重新会集,这是现在这个本子。所以他是先从校正,后来感觉得重新搞。老居士讲过几遍,他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是他的传人,交代他给这个经做个批注。所以黄老当年听经就非常用心,写了笔记。笔记在文化大革命毁掉了。所以文化大革命之后他开始做这个批注,好!我觉得这都是天意,上天安排的。这个批注用什么方法?也用会集,会集诸经,很多经里面讲到净土的时候,他会集诸经;会集中国、日本、韩国、古来净宗大德对《无量寿经》的注疏,会集注疏,这个妙极了,太好了,让我们从这个批注里面学到好多好多东西。他会集,后头有目录提出来,一共有一百九十三种,这不就又是治要吗?《无量寿经》的治要,太难得了!我们现在看到《四库全书》的治要,《国学治要》是《四库全书》的治要,唐太宗搞的是《群书治要》,从一万多种书里头去选择,到最后选出六十五种,六十五种里头有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这些重点文字全抄出来合成一本,你就不必看那么多了,哪有时间看那么多?今天我们读这个批注,读这个经,读这个批注,这就等于《大藏经》的治要,大乘佛法的治要,太殊胜了!
所以我们的缘无比的稀有,过去这些祖师大德、过去学佛的人没有这个缘分,我们不必去读《大藏经》,《大藏经》全部摆在面前。这真的叫曜慧日,除痴闇,痴闇就是无明、就是愚痴。《华严经》曰:如来智慧无边际,(刚才念过),一切世间莫能测,永灭众生痴闇心。《华严经》这三句话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我们今天的人太傲慢了,瞧不起古人,认为古人不如我们,我们聪明,会发明这些新的工具、科学技术,古人没有。这种轻慢心、贡高心,是我们学习最大的障碍。你看印祖的话,我们不能不记住,「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你对于古人没有诚敬,你怎么能得到利益?你看经上「如来智慧无边际」,他现在不相信,如来跟科学家比差远了,科学家发明声光这些电器,如来没有,也不过就是讲讲说说而已,还一切世间莫能测,这些教授们看到这个,释迦牟尼佛真会说大话。我初学佛的时候,台湾大学一个教授严一平,在台湾也小有名气,他是学考古的,是研究甲骨文的,在台湾大学教书,以后辞掉教授去开书店,搞了一个艺文印书馆,发财了。那个时候印《十三经注疏》,我第一部《十三经注疏》就在他家里买的,那时候一套书四百九十块,《十三经注疏》。这套书我送给慈光图书馆了,李老师办图书馆,我送给他了。昨天我得到一部,跟我那个本子是一样的,它是精装五册,字缩小了。我以前看的本子也是这么大的书,但是字大,字比这个字大,同样的版本。所以我们对古人,说释迦牟尼佛讲大话就是严教授讲的。他跟我说,我笑一笑,因为我们年轻,他是我们长一辈,不好意思说他,不说话而已,观念错了。你看方先生不一样,方东美先生对于释迦牟尼佛佩服得五体投地。它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世间莫能测,你不知道,你以为他说大话,还举出《金刚经》,《金刚经》算什么,像两桶水倒过来倒过去,毫无意义。毫无意义,在中国流通了一千多年,读《金刚经》的不知多少,六祖惠能从《金刚经》开悟的。现在像严一平这种人多,很多很多,这种心态在大乘不得其门而入。不但大乘,小乘也不行,你也不能契入。
所以我给一些同学提醒他们,我举例子说,就像神秀跟惠能,神秀对佛法百分恭敬,他得一百分利益,惠能对佛法万分恭敬,他得万分利益,不一样!不能说神秀没有诚敬心,神秀有百分诚敬心,所以他在五祖会下是五祖大弟子。一般人都认为五祖传法一定传给他,没有想到还有一个万分恭敬的,得万分利益的,这五祖传给他了。我们对古人不尊敬,这真的叫大不孝、大不敬。所以古圣先贤他们的成就什么?真的个个都是万分诚敬。万分诚敬怎么来的?培养来的。你真能够把这些经教真搞通了、搞明白了,你那个诚敬心会升级,从百分会升到千分,从千分会升到万分,到万分的时候,恭喜你,你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佛经上所讲的字字句句你都会尊重,你都能够信受奉行,你能够契入境界,你的障碍全没有了。障碍就是怀疑,从怀疑得到不敬,不能完全相信。现在的这些科学知识佛有没有?有。近代外国一些科学家,研究量子力学的、研究太空物理的,我们看到他的论文,大乘经上全有,而且讲得比他透彻,确实有超过而无不及。
所以方东美先生当年把佛法介绍给我,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释迦牟尼,他不加佛,他说「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这么进佛门的。他又告诉我:佛经哲学今天不在寺庙。问他:在哪里?在经典。这个指示非常重要,他老人家补充说,过去佛门这些祖师大德都是了不起的哲学家,各个都是有德行、有学问。现在呢?现在他不学了。再给我们点醒了。那我们要真学就得从经典上下手,你不从经典你学不到东西。从经典上来学习,诚敬是入门第一个条件。你要学释迦牟尼佛、学佛经哲学,瞧不起释迦牟尼佛,那怎么行?瞧不起经典,那不可以。就是你有几分诚敬心,你得几分利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就想到了,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发明现在科学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发展这个,他有能力,而且比现在科学家还高明,为什么不发展?如果发展这地球早就毁灭了。现在科学家发展,才三百年,你看地球搞成这个样子。怎么造成的?科学技术造成的,因为大家都相信科学,对于古圣先贤都不理了,认为古圣先贤无能,不如我们自己,自己贡高我慢,提升得太高了,把祖宗不要了,不如我们,古圣先贤不如我们,佛菩萨不如我们,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现在的社会怎样才能恢复?地球上灾难怎样才能化解?佛经上说的,依照大乘经修学,就全没有了,科学给我们做证明。美国布莱登,好像《解读末世预言》是他写的,他在悉尼会议上就讲得很清楚,只要地球上的居民我们大家一起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地球上灾难就化解了,是个明白人,不但地球灾难可以化解,会把地球带到更好的走向,真的了不起,这是外国人。我相信他没有学过中国传统文化,他也没有学过佛,他们的结论跟佛法、跟中国传统文化不谋而合。我们老祖宗晓得,他怎么也晓得,说出来跟经典上讲的一样,你能不相信吗?
我们现在对于佛法是一丝毫疑惑没有,不是我开悟了,我学了六十年,没开悟,但是六十年的熏修有这么一点小成就。但是我看到科学报告我看得懂,我一看就明了,跟佛经讲的是一样的,增长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对于经典、对于圣人、对于祖宗,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感不如,谦敬的心生起来了,傲慢的心完全没有了。年轻时候也很傲慢,也是跟年轻人差不多。这个道理明白了,我们好好的来学习,这一生最大的一桩事情,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去拜老师,这个老师会保证我们成佛,而且会很快的成佛。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