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六三集) 2011/6/22 台湾高雄 档名:02-039-046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八十二面,第六行最后一句看起:
「八、正定者,以无漏智相应,正住于理,决定不移故。」八正道最后一条正定,还是以无漏智慧。七觉支、八正道都是以无漏智为体,没有真实智慧这就做不到。正住于理,这个理是什么?就是真如理体、诸法实相,通达诸法实相这叫住。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说实相无相,是从体上讲的,理上说的;说它无不相,是从它作用上说的。惠能大师所谓「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是无不相。虽然生万法,万法不是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叫住实相。决定不移,是在这个现象当中决定不起心不动念,这叫不移;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当然没有分别执着。这叫正定。我们在前面读过,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无论他在没有去之前是什么样的身分,菩萨也好、声闻也好、缘觉也好、人天也好,甚至于三恶道众生都有,生到极乐世界皆入正定聚。这句话重要!正定聚是什么人?法身菩萨,不是法身菩萨到不了这个境界。于是我们这才知道西方世界无比的殊胜,只要能往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你就得到弥陀本愿威神加持,入正定聚。这就是第二十愿所说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是法身菩萨,圆证三不退的菩萨。
我们虽然没有证得这个境界,对于这桩事、这个理多少明白了几分。真明白了它就会起作用,起什么样作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古德常说的,你就看得淡薄了。于一切人事物不再执着、不再分别,就是起心动念也大幅度的减缓,这就是从解悟逐渐趣向修证。如果对于这桩事情不了解、不明白,烦恼习气不容易放下,真明白、真清楚了,自然它就放下了。所以,经义很深,是不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从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里面你能够表现出来,是不是真明白了,真明白你一定会做到。这也就是所谓知难行易,行不难,知太难了。凡是我们做不到,都是知得不透彻,那么经教的学习就非常重要。
古时候的人善根福德深厚,深厚的样子是什么?所谓老实、听话、真干。他不需要多学经教,为什么?他听话,他真干,所以成就的人很多。现代,特别是所谓知识分子,难度!为什么?他要不搞清楚、不搞明白,他不能接受,他不相信。往往因此这一生遇到大乘当面错过,这太可惜了!所以诸佛菩萨在过去度众生容易,在今天度众生就难了,太难太难了。难的原因是我们把圣教丢得太久,在中国一般人常讲至少两百年。两百年多少代?至少是八代。本经所说的「先人不善」,往上推八代都疏忽了,「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现在人无知,不相信、不能接受,不能怪他,圣贤教诲、佛菩萨教诲疏忽了这么多代,怎么可以怪现在人?所以今天我们自己修行、帮助别人,都要真功夫、真智慧,才有善巧方便。帮助人于圣贤教诲、于佛菩萨能生起信心,这头一个条件;有了信心之后再帮助他求解,求正解;真正得到正解,修行就自然了,他自然会修,他识货了。这是现代圣教与佛法弘扬的困难,不能不知道。
这下面有个总结,「盖谓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虽属小乘法,实通大乘」。天台智者大师讲得很好,他老人家讲三十七道品,分配在藏通别圆四教。藏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小乘,通教前通小乘,后通大乘,别教是纯大乘,圆教是究竟圆满,所谓是一乘法。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三十七道品的深玄。「如《智度论》云,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中」。这样说起来,这三十七品,品是品类,三十七类,是释迦牟尼佛,也是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的总纲领、总原则。分成七科,第一个四念处,第二个四正勤,第三个四如意足,接着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总共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小乘三千威仪,大乘八万四千细行,我们常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不出这三十七类,所以无量道品都在其中。
「《净名》云,道品是法身因」。法身是本有的,现在迷了,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虽有,它不起作用。我们现在要再恢复法身、回归法身,那就得要修证。从哪里修?三十七品修。三十七品一开端是四念处,四念处是智慧、是看破,你不看破你怎么能放下?四念处说了四桩事情。「观身不净」,这是看破,我们这个身体不清净。外面不干净,你能够把它洗干净,实际上也不容易,里面就更肮脏,五脏六腑,它不是个干净的东西。你要用它,用它修真,所谓借假修真。你不必珍惜它,你珍惜它你错误了,你要放下。「观受是苦」,受是享受,你享受什么?除了苦之外,苦是真的,乐是假的,所谓乐极生悲,它不是真的。苦到极处不会生起欢喜,苦是真的,它不变,乐会变,乐极生悲。所以乐是假的,苦是真的。「观心无常」,心是念头,念是妄念,前念灭了后念就生,一个接一个,永远不断。「观法无我」,我是主宰、是自在,一切法里面你细心去观察,都没有主宰,也不自在。所以四念处是智慧、是放下,智慧是看破,通过四正勤、四如意足是放下。这是佛法修学的基本法,像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从儒释道的三个根下手,三十七道品前面这三科是修行的根,看破、放下。所以《净名》说道品是法身因,修学三十七道品可以证法身,法身就是大般涅槃。
「又《涅槃》云:若人能观八正道,即见佛性,名得醍醐」,醍醐是比喻。观,他不用识,没有说若人能识八正道。识是认识,识是妄心;观是止观,是真心。离心意识叫做观,这是大乘,小乘没有离心意识,大乘离心意识了。心意识是什么?阿赖耶是妄想,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着。不用心意识,就是离妄想分别执着,这三样东西离开了,妄的离开,真的就现前,真实智慧就现前。我们在这边读过,七菩提分、八圣道都是依无漏智慧。无漏智慧是离心意识,如果是有妄想分别执着就叫有漏智慧,就不是无漏。离心意识叫无漏,这样你观八正道才见佛性。八正道就是佛性,这叫得醍醐,醍醐在此地代表无上正等正觉。
「故《弥陀疏钞》曰:道品是一」,三十七道品的名词是一样的,四教都相同,但是观智大小不一样。菩萨的智慧深,观三十七道品就明心见性,声闻、缘觉智慧少,虽然修三十七道品,不能见性,凡夫所得到的是人天有漏的善法,这就是「观智大小,固无定也」。「今经所云,依佛所行七觉圣道,盖谓彼土菩萨」,彼土是指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菩萨「以佛观智」。这话怎么说?这个佛是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的观智行吗?行!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你就成为阿惟越致菩萨。所以你对三十七道品,这个三十七道品是一乘法,还在大乘之上。所以,「以入道品也」,这个入道品的意思就是明心见性。
再看底下一句经文,『修行五眼』。念老的批注,「佛有五眼,菩萨志求佛德,佛德无量,故略举五眼,以概其余」。这个用意就很深。菩萨往生到极乐世界,求什么?求明心见性。见性是理体,理体证得之后,还希望像阿弥陀佛那样的作用,万德万能,没有一个菩萨不求。万德万能是佛德,佛德确实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世尊在此地为我们介绍,略举一种,以概其余,举一样来说,这一样就用五眼。如来五眼圆明,照真达俗,「此之五眼,照真达俗」,真是体,就是自性,俗是万法,没有一样不知道。「能见真空」,真空是自性之体,「及如来藏中不空实性」,这个不空实性是自性的相跟作用,《华严经》讲三个,体、相、用,一而三、三而一,「故云照真」。这句话很难懂,我们在学习当中,常常用电视,这些年来我们用网络、用电视与各地同学在一起分享。电视有屏幕,网络也有屏幕,我们把屏幕比喻做真空实体,把相跟作用比喻做屏幕当中的画面,画面是相。从画面上、从音声上,我们听到佛法,我们看到字幕,我们渐渐也能够明白这些道理。果然能够放下烦恼习气,肯定也能契入境界,我们得的利益就大了!屏幕是真的,它是空的,真空;屏幕里现相是有,假有。你看空有不二、空有一如,就在这个画面上看到了。
这是在课堂里、教室里面学到了,学会之后要会用,这个用就是修行。用在哪里?用在日常生活。我们现实的生活有没有体?有体,但是这个体我们不知道;相晓得,相跟作用非常明显,体不知道。为什么?不像电视屏幕,它有个屏幕摆在那里,我们很容易看到,现前这个实体我们就看不到了。前面给诸位讲过很多,这个实体就是自性。自性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为什么?所有一切相都从它这里现出来的,没有性哪来的相!像我们看电视,没有屏幕哪来的色相,色相决定离不开屏幕。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离不开自体,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佛讲的这个心就是自性,真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真心是一个,现象无量无边,所以能大师讲「能生万法」。西方极乐世界是自性现的,华藏世界也是自性现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离不开自性,自性是一,能现无量无边法界,这就是它的德用。
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他能见真空,真空是什么?体,我们见不到。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不但我们见不到,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不少挺聪明的科学家,他也见不到。世尊在经上说得好,凡夫,十法界都叫凡夫,六道称内凡,四圣法界称外凡,就是六道以外的凡夫。为什么不称圣人?大乘教里面凡圣的标准是指,你用真心就是圣人,你用妄心就是凡夫。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还是用妄心,所以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谁是圣人?生到实报庄严土那个人叫圣人。为什么?他用真心,他不用妄心,也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真的成佛了。他不在十法界,他生到实报土去了。这些人统统见真空,十法界里面的人见不到。为什么见不到?佛说得很清楚,因为凡夫没有离开心意识,妄心!心是什么?心是起心动念,意是执着,识是分别。凡夫因为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你就见不到真空。佛说得好,如果你哪一天把分别执着、起心动念统统放下,你就见到了。就好像我们现在看电视,看到屏幕,也看到屏幕里头的现象,一点都不迷。见空、见有,见真空,屏幕,真空,一尘不染,又看到里面现的现象,叫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你才把事实真相看清楚、看明白了。所以他们能见到真空,见到自性体,又能见到如来藏中不空的实性,这就是自性里头的现象、作用,体相用你都看到了,故云照真。
「复能见无数世界之色」,十方法界,「与彼中众生根性」,依正庄严,「及死此生彼之事」。这句话特别讲六道里面的事相,你都去看到了,这叫达俗;换句话说,对于自性的理体、现象、作用,你全都看到了。「以照真故,自觉行圆达于究竟」,这是自度,这是自利,你自觉,自觉修行圆满了。达于究竟,究竟是无始无明断尽,妙觉位。自觉行圆没有究竟,那是实报土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都可以说自觉行圆,但是没有到究竟。如果到究竟这一句,那就是妙觉果佛,在等觉菩萨之上,也是究竟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证得究竟的佛果。「以达俗故,随机设教,度生无量」,他有能力帮助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教化众生破迷开悟。为什么?他达俗,也就是说,对于十法界里面的事情、对于六道里面的事情,他太清楚了,一点都不迷惑。对于十法界里种种不同的根性,他自自然然的随机设教,无需要通过心意识,这叫不可思议。不但我们六道众生无法想象,就是四圣法界的佛菩萨也不可思议,不是一个境界。
下面这一句把净土赞叹到极处,「今此净土一法」,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方法、这个法门,「正照真达俗之极至」,极至就是圆满了,照真圆满、达俗圆满,再没有能超过这个法门。「照真,显真谛」,事实真相,「达俗,明俗谛」,十法界依正庄严,包括六道轮回,这里面的事情没有一桩你不知道。你不需要学习,不需要去思考,你一接触全明白了。所以,你有能力帮助十法界里一切苦难众生。十法界都苦,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都苦,他苦在哪里?苦在没见性,他求明心见性。「双举示中谛」,显真谛,明俗谛,这就叫中谛。「三谛圆融,不可思议」,三谛是天台家所立的。「又照真,故如实。达俗,故广度。故万类齐收,究竟度脱」,究竟度脱才叫大圆满教。
净宗实实在在是属于大圆满教,我们这一生能够遇到,不容易!「百千万劫难遭遇」,这是事实。彭际清居士所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这个话也不假。我们冷静去思惟,在现前这个世界,地球上将近七十亿人口,几多人闻到佛法?闻到佛法这些人里面,闻佛法的大概十分之一,七十亿人,大概知道有佛法的七亿人,十分之一。这七亿人当中,有多少人遇到大乘?真的不多,可能也是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一亿。这一亿里面,真正对大乘能够理解的太少了,恐怕百分之一都找不到,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真正对大乘通达明了的不多。中国可以说是纯大乘教,三百年前的学大乘,通达明了的人多,最近我们这一代,通达大乘的人太少了。我们在一生当中,学佛几十年,六十年了,听说的、亲眼见到的,一百个都找不到。佛法衰了,从这个地方你就很明显的看到佛法衰了。为什么没有?没有人去学了,学的人少,认真去修的人就更少。只有这一门,净土法门,念佛求生净土,还常常看到有真正往生的,学其它大乘的愈来愈少了,这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
净宗修学的人,不是说他通达大乘,真正往生的人是老实人,真的是老实、听话、真干。大乘知不知道?不知道,但是劝他念佛,他真信,他真念,他对西方极乐世界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他真想去。结果他念上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真往生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就,跟在这个世间通达大乘的还要超过,那是真的。你要问为什么?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他,他样样都通了,他什么障碍都没有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究竟得度。所以这个法门叫易行道,只要你真正肯相信,你不怀疑,懂不懂都没有关系,你就一句佛号念到底,万缘放下,决定得生。所以这个法门能度末法往后九千年的众生,因为它太方便、太容易、太简单了,什么人都能修。你要问理,理太深、太高了,一般大菩萨都没有办法究竟明了。究竟明了,经上佛说得好,「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真正成佛的人他知道,菩萨不知道。这个法门殊胜,应该晓得,应该要抓紧这个机缘,在一生当中决定得生。《无量寿经》,学这个本子够了,不必再找麻烦,一门深入,一生专学这部经典、专弘这部经典就行了。
下面五眼分开来介绍,第一个是「肉眼」,「即人间肉身之眼,能见现前色像,故曰简择」。简择是分别、是选择,这个是肉眼。肉眼有能力选择,有能力分别,只看到眼前的色像。如果是单单只有肉眼,不再加上其它的,很可能我们的选择错误了。在现前这个社会,这样的人太多,大有人在,看错了、选错了。那肉眼还加什么?要加智慧,有真智慧你就不会选错,没有智慧往往选错。亲近善知识,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天眼,为天趣之眼」,这个天趣就是天道,六道里面的天道,他们的眼。天有二十八层,也是随着他们修行的功夫,智慧、福德不一样,所以他六根能力有大小的差别。「《大智度论》曰,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自地是自己所住的这个界,底下譬如说「如色界天以色界为自地」。色界天有十八层,每一层,譬如四禅初禅天,初禅天就有三层,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以大梵天为例子,大梵天这一层是他的自分,是他的自地,以及下面的他都知道,往上去他不知道。上面比他高,他知道自己这一层,往下他都知道。底下讲,「及下地(低于色界自地之界,例如欲界)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他完全照见。《大智度论》上所说的不是假的,我们如果真正相信、真正明了,我们的顶上是四王天,四王天再上去,忉利天,中国人称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在忉利天;再上去夜摩天,再上去兜率天,弥勒菩萨修行的道场;再上去化乐天,再上去是欲界到顶了,他化自在天;再上去就是初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佛告诉我们这个,真正用意何在?告诉我们畏天敬圣。这些神圣,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全都照见,我们能瞒谁?做事情再秘密,心里起个念头,没有人知道,天地鬼神全知道了,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佛菩萨告诉我们事实真相。人一定要知道自爱,现在人最可怜的不知道自爱。自爱,爱自己什么?爱自己的性德。我们老祖宗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我要爱我的本善。伦理、道德都是性德,都是自己本有的,本有的不爱,你爱谁?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本有的。我们能自爱,诸天天神没有不尊敬你的,没有不保佑你的,他决定不会伤害你。为什么?你是好人,你是懂得自爱的人,懂得自爱的人就是好人。
我们再往下面看,「又《净影疏》曰,一切禅定,名为天住。依天得眼,故名天眼。能见众生死此生彼」,死此生彼就是讲的六道轮回,他们看得很清楚。《净影疏》里面讲是修禅定的,这个天眼是修来的。底下有解释,诸天,生到天上那个天眼是报得的,你生到天上自然就有。修禅,真正得禅定,实在讲,欲界上面的四层天不是单单修福。上品十善这生天,只有上品十善,没有禅定功夫,最高的只能生到忉利天,就是四王天、忉利天,再上上不了。再上去都是修禅定的,禅定没有修成功。譬如禅定初禅修到一百分,你就到初禅天去了;如果你只有九十分怎么办?初禅天去不了,在欲界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八十分呢?八十分就在第五层,第五天他化天;只有七十分,七十分就在兜率天,逐级往下降。这个叫什么?未到定,修定没修成功,有一点禅定,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是这么回事情。从夜摩往上去都有一点定功,没有定功他去不了。所以依天得眼,这叫天眼。
「天眼实具以上两义。又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一者从修得」。这两种意思都说出来了。《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是报得的,生到天上就有,《净影疏》里面讲的这个,净影是小慧远,隋朝的慧远法师,《无量寿经》的批注叫《净影疏》,他讲的是修得。「《净影》所云,是指修得者。生于色界诸天自然生得之净眼,是为报得。谓从果报而得,不赖修成也」。譬如我们到人道来,投胎到人道,你得的这个人眼是报得的,不是修得的。「又通达者,如《智度论》曰,肉眼见近不见远」,太远看不见,近距离的看得清楚;「见前不见后」,我们眼睛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见外不见内」,外面看得清楚,眼睛不能看自己;「见昼不见夜」,它还需要光做缘,没有光看不到,黑暗的看不到;「见上不见下」,这都是有障碍。「以此碍故求天眼」,肉眼有障碍,那怎么样?你求天眼,求天眼可以修。如果你得到天眼,远近没有障碍,前后没有障碍,内外也没有障碍,乃至于上下统统没有障碍,「故云通达」。这是说天眼通达。「又秽土天眼所见,不出三千大千」,这是讲我们六道,我们六道是秽土,六道里面的二十八层天,他们的天眼最大的,能力最大的,见到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娑婆世界,其它诸佛世界就看不见,它有局限。「彼土菩萨天眼」,彼土是讲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菩萨的天眼,「十方恒沙世界」他都能看见,「及其中众生生死」。十方诸佛剎土大多数都有六道轮回,也有没有的,《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里面说得很详细。这两品经文,用现在科学家的话,那是太空物理,说明太虚空的真相,佛眼所见。
第三种,「法眼」。「望西曰,缘俗谛智,能照法故,名为法眼。憬兴曰:法眼即以有智为体,能见众生欲性心及诸佛法,故名法眼」。《笺注》是丁福保居士的,他说「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谓之法眼」。「《魏译》曰:法眼观察,究竟诸道」。这是祖师大德跟经典里面所说的。「今经云,法眼清净,其义应如《三藏法数》所云,法眼者,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能知能行。谓因行是法,得证是道,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令修令证也。由上可见,菩萨于一切法,能知,能行,能知种种所行之法与所证之道,复知种种方便门,以普度众生者,名为清净法眼」。老居士引用了这么一大堆,把法眼讲清楚、讲明白了。
缘俗谛智,俗谛是对真谛说的,前面讲照真达俗。俗谛是对于六道众生、对于十法界的众生,他都能够通达明了。这是智能,不是知识,知识做不到,一定要智慧。智慧为什么称之为谛?我们要晓得,大乘教里面,不但六道是俗,四圣法界也是俗。明白这桩事实真相,这个问题就解决,就晓得俗谛智从哪来的?从不分别、不执着来的。你看阿罗汉,我们在前面八正道里面正见、正思惟,你就知道了。正见、正思惟,世俗人没有,谁有?须陀洹得正见,阿罗汉得正思惟。阿罗汉没有出十法界,只出六道,没出十法界。须陀洹,乃至于阿那含(三果),还没出六道轮回。三果圣人住四禅五不还天,他的智慧是俗谛智,他没有真谛智,真谛智现前他就超越十法界,他到实报土去了。所以这个俗谛真的有智,智慧,我们讲小智慧,不是大智慧,烦恼放下一部分,没有完全放下。见思烦恼放下了是阿罗汉,见思烦恼的习气断掉是辟支佛,尘沙烦恼断掉是菩萨。也没有出十法界,都是俗谛智。乃至于十法界里面的佛,见思、尘沙不但都断掉,连习气都断了,只有无明没破,就是起心动念没放下,他还是俗谛智。如果把起心动念放下,他就证得真谛,真俗圆融,他成佛了,法身大士,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大乘凡圣从这个地方分的,他不住在十法界了,他住在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一般修学大乘的,不是修净土的,不求往生的,多半生到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毘卢遮那的实报庄严土;如果是念佛人,他一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弥陀的实报庄严土。
所以,俗谛有智,这智慧,能照法故,他对于佛的经教能通达、能了解,不能够透彻的了解,他也能够了解一部分。这是过去李老师跟我说过,上上根人听经学教,听讲经、学经教,从教理上下功夫,这是上上根人。一部经,你从教理上,理通了,一切经全通了。那是什么人?惠能大师为我们示现过,他是教理通了,所以一切经全通。他说如其不然,我们不是上上根人呢?不得已而求其次,我们求通教义,通教义就是俗谛智,不能全通,通一部分。我学净宗,净宗的典籍,我这一部经通了,净宗典籍全通了;其它的还不行,像《华严》、《法华》、《般若》还不行,我自己这一宗通了。这都叫善学、会学。如果学习经教只记老师怎么讲的,把它牢牢的记住,这个不行,这学一部你就会一部,再换个本子你就不会了。这样学法就学得太苦、学得太笨,叫笨拙。
我早年学经教,老师给我讲这个道理,主要的就是教我听讲要听老师讲的义理,不要听他的言语。为什么?道理懂得,你自己会讲,何必要学人言语?这个对的。所以不准我写笔记。你要多听,一定把道理听懂,自己就会了,你讲的就活泼。如果复讲别人的,完全照人家怎么讲法你也怎么讲法,显得非常笨拙。上台去讲,没讲错,但是听众听不出味道出来,容易疲倦,提不起精神。不过,真正能够学到义理,还是要具备条件,这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悟性,没有悟性的人没办法,学教就很困难。在从前念书,即使是世间法,老师都着重学生的悟性。抗战期间我们念初中,念初中一年级、二年级,我们听到老师在一起谈话的时候,谈到学生,就说某个学生有悟性,某个学生悟性很差。所以考试的题目,考试题目不多,通常考试都是四道题,一道题二十五分,都是用智慧来解答,在这里面可以看到学生的悟性。有的老师考试的时候只出两道题,一道题五十分,完全看你的悟性。我们还遇到老师,数学老师,出什么题?问答题,它不是计算,问答题。全部是考学生的悟性,跟现在的考试不一样,现在的考试是什么?是非题、填充题,那个不行,那没有悟性,那是考记忆力。所以,要悟性,也要有记忆,这个学生能学得成功。这是解释俗谛智。
憬兴师也是这个意思,「法眼即以有智为体」,它还是智慧,俗谛智慧。智慧一定从放下得来的,不是学得来的,从清净心得来的,「能见众生」,「欲」是欲望,「性」是性情,「心」是念头,这是观机,下面「及诸佛法」,他对佛法有认知,所以能够观机施教,这叫法眼。世出世法里头,为人师者,这个条件必须要有。具足这个条件,各人根性不相同,所以法眼也有程度上不一样。有这个条件可以修,就是可以学习,真正能够持戒修定,能够研究大乘,法眼的能力就会增长,就能够慢慢扩大,这是属于德行里面的一种。《笺注》这是丁福保说的,「分明观达」,他这用观通达「缘生差别之法」。所有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法,因缘所生法就不是真的,为什么?它没有自体,缘聚的时候这个法现前,缘散的时候这个法就不存在。我们人身是缘生法,四大五蕴,聚的时候形状在,散的时候这形状就不在,这不是真的。到极乐世界,你所得的身体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它不是五蕴的色法,它是法性身,所以他的身体没有变化。他居住的是法性土,山河大地也永远不会有变化。不像我们这个世界,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山河大地,乃至于地球,都有成住坏空。所以说万法无常,只有自性真常。真的我们要爱惜它,妄的不要去理会它,随缘,有很好,没有也很好,就对了。真的要抓住。修养自己的德行,修养自己的智慧,这是带得去的。所造的一切善恶都应当放下,你才很容易往生,离开这个世界没有一丝毫的牵挂。
《魏译》,这是《无量寿经》康僧铠的本子,翻译的本子,「法眼观察,究竟诸道」。这是菩萨的法眼,不是声闻、缘觉,不是凡夫,菩萨法眼他才能究竟诸道。「今经云,法眼清净」,这个意思要应该像《三藏法数》里面所说的,「法眼者,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能知能行」。菩萨,最低的菩萨也要有清净心。什么人得清净心?我们知道阿罗汉得清净心。为什么?见思烦恼断了,也是我们在前面八正道里面所讲的,正见得到,正思惟得到。为什么得到正见?五种见惑断了,五种思惑断了,就是见思烦恼都断了,证阿罗汉果,得清净心,我们这个经题上「清净」他得到。菩萨得到清净心,他是什么样的阶位?《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十信菩萨他是第七信。初信菩萨跟小乘须陀洹断烦恼是平等的,见惑断了;七信位的菩萨跟阿罗汉是平等的,思惑断了,但是智慧比阿罗汉高多了,阿罗汉比不上,断烦恼是相同的、相等的。这我们一看就很清楚,六信位的菩萨都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七信离开了。这些人,从初信位都有俗谛智,都有这个智慧;也就是说,清净心一级比一级清净,到阿罗汉清净圆满了,再往上去是平等心现前。所以,他以净法眼遍观诸法,能知,更可贵的他能行!我们现在经教学多了,能知不能行,为什么?没放下。菩萨能知能行,真的把见思烦恼放下了。
「因行是法,得证是道」,不是说知是法你能证道,知是法不能证道,行是法才能证道。所以,清凉大师判《华严经》四分,信解行证,我们能信能解,如果不能行,后头证果就没有分,最重要的是行。真放下,真的把它断掉,这才能证果。「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令修令证」,这一句是讲教化众生,你看教化众生,自己先证得才能教人。世出世法没有例外的。老师教学生,释迦牟尼佛教学成功了,孔子教学也成功了,他靠什么?为什么他教学那么成功,别人都不如他?其实并没有秘诀,是因为他们做到了,然后再教,所以他成功了。我们做不到,所以怎么学也没有学好,怎么教也没看到效果,原因就在此地。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才晓得,行比说重要多了!行是身教,说是言教,有言教没有身教,人家不相信你。所谓的是「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反过来,能行他不能说,这个人还是真智慧。能行肯定能说,能说未必能行。
我们过去在汤池做实验,教《弟子规》,我们召集一批老师,三十七个人。第一天我跟他们大家见面,勉励他们,就举出这个例子。孔子教学成功,释迦教学成功,原因就是能行,所说的全都做到,没有做到的不说。所以,我勉励这些老师们,当时我给他们四个月的时间,希望四个月能够把《弟子规》上,《弟子规》总共一百一十三桩事,统统要做到,你才能教得好。如果自己没有做到,那我们这个教育会失败。这个教育的失败影响很大,所以希望大家把它当作一桩功德来做。做成功了,让全世界人都认识,传统的方法管用,让他能建立信心,这个功德多大!如果做失败,他们永远不会再相信,古老的东西过时了、没用了,不要去学它,应当要淘汰掉。你看,传统文化存亡在此一举。这些老师们了不起,个个都是菩萨,他们明白、他们觉悟了,认真去干。进度超过我的预料,我给他四个月,他们两个月就做到了。我每想到这桩事情,这不是人干出来的,祖宗之德,三宝加持,有这么好的效果。虽然中心关闭三年了,可是影响没有到全世界也到东南亚了,亚洲到处都受影响。现在连日本也希望真正看到汤池的面目,他们想学,他们也想干。
所以,能不能把正法真正落实,常住世间,传统的圣贤教学能不能再恢复起来,靠老师,靠真正觉悟的老师,有真正觉悟的老师决定成功。这个成败关系太大,如果是失败,不如不做,为什么?人家一个问号打在那里。做失败了,别人一个观念,错误观念,传统东西是落伍的,是做不到的,那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应当完全抛弃。这就麻烦大了,传统的根从这儿就断掉了。所以,做这桩事情是好事,要非常小心谨慎,从我自己做起。我们自己不作示范,老师们没有榜样。换句话说,成功失败在一个人,领导人,关系太大了!自己亲身去干有意义,要充满了信心,认真、努力,然后才能够令一切众生令修令证。由上可见,菩萨于一切法能知能行,能知种种所行之法与所证之道,复知种种方便法门,这才能普度众生,这叫清净法眼。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