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三0集)  2011/5/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3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四十二面第一行。

《往生论》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往生论》里面这一段最重要的,我们要特别留意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字,善的标准就是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经文里面,把儒释道的三个根都包含进去了。孝亲尊师是《弟子规》,慈心不杀是《感应篇》,以这两个基础再学习《十善业道》,所以这一句里面把儒释道三个根都说到了。换句话说,儒释道三个根没有做到,就不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标准一定要记住。由此可知,这三个根是多么重要!具足这三个根的人,才是世间的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读这个经文我们就有分,如果没有做到,善男子、善女人不包括我们。

经文上说得很清楚,必须是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如果这个净业三福第一条我们没有做到,我们修五念门行就不能成就,不能成就就不能往生。我们希望这一生当中决定要得生净土,要亲近阿弥陀佛,这三个根就不能不认真的学习。这三样东西都不深,尤其《弟子规》,蔡礼旭老师用了四十个小时详细解释。他讲过很多遍,讲得很熟,我们用他这一套光盘就行。一般人心浮气躁,学习东西都不认真,听一遍、二遍、三遍不够,至少要听三十遍。四十个小时,一天听十个小时,四天听一遍,四十天听十遍。如果一天只听四个小时,一天听四个小时,十天听一遍,那就要一百天的时间,你才能听满十遍。一百天不算很长,三个多月,这个根扎下去了,会扎得很结实。然后再听《感应篇》会容易很多。为什么?四十遍《弟子规》,你心定下来了,只要心定下来,学东西就快了。你再用三个月时间去学《感应篇》《感应篇》学完之后,再用三个月的时间学《十善业道》,一年的时间这三个根根深蒂固,净业三福第一福你就得到了。

诸位一定要记住,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修多久才成就?五劫才成就,才能感得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庄严。我们如果用一年的时间,真的其它的都放下,把这三个根扎下去,换句话说,这个庄严功德你就真得到了。像盖房子一样,你的地基打得非常好,你的房子盖得没有问题,就会成就。我们今天学佛最大的困难就是基础没有。你看一年的时间就把地基打好,地基打好之后有两年的时间,我相信往生就有把握了,两年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两年的熏修足够了。对自己来讲,真的转恶为善、转迷为悟了,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转凡成圣,你的功德就圆满,为什么不干?这个世间拉拉杂杂的东西统统放下,心里面常常有这些东西这叫轮回心,造的是轮回业,造轮回业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阿弥陀佛确确实实是念念希望我们早一天到极乐世界,而我们自己偏偏对于六道轮回这么执着,这样的难放下,这个错了。希望我们真正从这里觉悟过来,认真努力,依教奉行。

接着说「妙因感果」,落实三个根,再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叫妙因。感的果是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个果报多殊胜,前面跟大家讲得很清楚,世出世间第一等有福报的人,这大福报!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你,你比第六天的福报还大。第六天有物质的供养,没有精神供养。到极乐世界,除物质供养之外,阿弥陀佛天天讲经说法给你听,智慧的供养,所以很快你的智慧、你的福报就达到圆满。福慧二足尊是什么?成佛了,成佛才叫二足尊。成佛的快捷方式!下面「是故临命终时,蒙佛本愿加威,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就是阿弥陀佛将他本愿五劫修行的功德加持给你,你真得到了。为什么?这个时候你真正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在我们这个世界修行得不到,到极乐世界很快就得到了。「故得不惊不怖,心不颠倒」,这个惊怖颠倒永远没有了。我们在这个世间如果真的遇到灾难肯定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办,这才叫真正大难。这个大灾难是什么?不是灾难害你的,是你自己惊慌失措,你接受了灾难。如果你不惊不怖,灾难来的时候跟你没关系,不惊不怖,这种人就消灾免难了。消灾免难不是说没有灾难,有灾难,对他无所谓,他没有感觉到,这就叫消灾免难。消灾免难什么?定功。念佛人的定功是什么?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就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佛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那就是「无上深妙禅」,所以你在禅定当中,你不惊不怖,心不颠倒。

「不怖者,不畏怖恐惧」。你没有畏怖,畏怖是害怕,你没有害怕,你也没有恐慌,灾难在面前心是定的。「不颠倒者,心不错乱」。为什么心不错乱?你的心里面在念佛,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影响都没有。「忆佛之正念依然现前,故得往生」。很多人都在问,二0一二马雅灾难的预言怎么办?美国的布莱登说,他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够觉悟,认真的弃恶向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就能够应付这个灾难。他讲得不错,这个地方这一段经文讲得比他更好。我们怎样能够消灾免难?「妙因感果,临命终时,蒙佛本愿加威,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不惊不怖,心不颠倒,故得往生」,这几句就行了,这灾难没有了。所以这灾难,对念佛人来讲他就化解了。大灾难现前,你所看到的景观是什么?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来接引,不一样!这段经文重要,要牢牢的记住,三个根一定要做好,阿弥陀佛决定不能忘记。我常常跟同学们说,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全都抛开。

「本品经文,未言临终见佛,但既得往生,则佛必然来迎」。这个一定要记住的,经文上虽然没有说临终见佛,只要往生,往生一定见佛。为什么?这是佛的本愿,佛说话算话,绝对不会食言,每一个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阿弥陀佛都会来接引他。所以怎样证明他真正往生?临终的时候他看到佛来接引,就真正往生,不是别人看见的,是他本人看见的,决定往生。我们对于经教要相信,决定不能有丝毫怀疑。这里讲得很好,「因佛本愿,临终接引。若无佛迎」,临终没有佛来接引你,「则凡夫自力不能往生」,决定要求佛接引,你真的往生了。末后这一句话是念老为我们解释,这一段经文里没说,「今不言者,以此品专论因行,故不多涉往生之果境」。往生的果、境界,前面讲得很清楚,前面讲三辈往生,这是讲往生正因,所以这两品要合起来看,可以帮助我们断疑生信。这一段就学到此地,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

这一小段是「端心精进」,这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落实。下面第二小段:

【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

这个几句是教我们要「断恶修善」,举了几个例子。下面一段:

【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

这几句是「深信因果」。后面:

【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

这是教我们「忙中念佛」。工作很忙,我们一个月找一天一夜念二十四小时。如果能有长假,放长假的时候,十天十夜,念十天佛。通常用七天,就打个精进佛七。但是精进佛七,这一段经文必须要做到。

【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你在这一生当中曾经打过一次精进佛七,或者是曾经十天十夜修过这样的功德,临命终时回向,都能往生,乃至一生当中只有一次,一天一夜念佛,可是前面这些条件统统要具足,要端心精进,断恶修善,深信因果,忙中念佛,妙因,后头这一句,『寿终皆得往生其国』,这妙果,妙因妙果。这部经确确实实稀有难逢,太殊胜了!我们有幸在这一生当中能遇到,要生欢喜心,要生感恩的心。念老的批注说右明这段经文「第三类」,往生正因的第三类,「有二句」,这两句是两段。我分得比较细,我分了五段。第一「修行世善」,这个世间善,念老分的是到「至诚忠信」,下面「忙里偷闲,正念得生」,从「当信佛经语深」「往生其国」,他分这两段。「此类指事物繁多之人」,如果我们平常没有这么多事情,那要把境界提升,提升到前面两类。真的工作太繁忙,「平素暇时甚少」,平素就是很少有得闲的时间。现前的社会一般人都生活在竞争之中,跟古时候的社会完全不一样,古时候社会人心是定的,为什么?没有竞争。现在好像不竞争就活不下去了,其实这是错误的,是一个很错误的观念,我们自己把自己逼上梁山,实际上不竞争也能活得下去,也能过得很自在,何必去竞争?胡小林没学佛的时候天天跟人竞争,学佛之后,明白了,觉悟了,认真落实《弟子规》,不跟人竞争了。他告诉我,反而业绩年年上升,并不是说不竞争这个事业就做不下去,不竞争比以前做得更好、更殊胜,这才恍然大悟,发财是命中有的,命里面既然有,何必要去争!

没有觉悟的人,每天闲暇的时间很少,所以「未能大修斋戒」,跟一般真修行、老修行人不能比。「更难于一心清净」,这一心清净太难了,你说他每天的妄念多少,杂事太多。「如是之人当努力行善」,这句话劝得好,应该努力多做好事,多行善、多积德。「并应」,并且应该「忙里偷闲」,一定要找一点闲暇的时间去念佛。「善择时机」,你会在一年当中挑选几天的假期,假期不要把这个时间浪费了,到外面去旅游,那很可惜,应该这几天空闲的时间好好的来念佛,日夜不断。「遇缘即修」,能够有几个同参道友在一起,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最好的方法,可以依照印光大师所用的方法,他老人家用了一辈子,念佛真成就了,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不使空过,亦定得往生」。这个地方「定得」两个字是关键,只要你不浪费时间,有空闲的时间就念佛,你也会一定得往生。

「净宗之妙即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这两句是《报恩论》上的话,讲得太好了!净宗契合世尊末法九千年一切众生的根机,修别的法门未必契机,修净宗法门没有一个不契机。我们修行的目标没有别的,修行目标就是成佛,不是用成佛做终极的目标我们就错了。净宗成佛的方便,先求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着阿弥陀佛,决定一生成佛。所以这个法门古大德称之为一生成就的佛法,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是一生成就的,到极乐世界去再成佛也是一生成就的,没有到第二生。这是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找不到的,一切诸佛无量无尽的法门,只有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一生成就,稳稳当当。如果你想学其它的法门,可以,到极乐世界再学,不要在这个地方耽误时间,在这个地方耽误时间我们就错了。在这个地方的时候,把全部的时间、精神,都投注在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要投注在这一点上。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有的是时间,寿命长了,阿弥陀佛无量寿,每一个往生的人都是无量寿,跟阿弥陀佛一样,所以你学任何法门都容易,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修学的环境,老师是诸佛如来,同学是诸大菩萨,当然成就!我们在此地修学,你学其它的宗派、其它的经论,现在没有老师了,过去还有老师,现在找不到了,这一些老师都往生了,都不在世了,这是客观环境,让我们在今天想学任何大乘法门感到困难。我们把方向转一转,先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无论修什么法门,佛都欢喜,佛都赞叹,佛都帮助你、都成就你,你在所修学的法门肯定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的愿望也圆满了。

下面解释这一句,「有空闲时。承上所言,事物繁多」,你的工作很忙,「未能身暇心净」,你的身得不到休息,心里面忧虑牵挂的事情太多,你没办法放下,你的心就不清净了。斋戒是什么?斋就是心净,戒就是把事物繁多放下,你这个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则当善用时机,遇闲即修」。这就是你要抓住时节因缘,像一般逢年过节放长假的时候。现在放长假不多,能有五天到七天都算是长假。好,五天也好,这五天不能空过,找个地方去念佛。如果平常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念佛的佛友,就可以约定,我们利用什么假期的时间,找一个清净的环境去念五天五夜的佛,不休息。这五天五夜万缘放下,什么都不想,什么事都不要过问,电话永远关掉,人家要找你也找不到,五天清净的时间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平常呢?平常随着机会多做好事,断恶修善,做这个事情。一定要找时间去念佛,「摒除世虑」,把所有的这些杂事统统放下,「勇猛专修」,这上加上勇猛两个字好,精进。「此句有空闲时总贯下文,直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这个有空闲时,就是这一段经文教我们所做的都是在有空闲时,把这个抓住,一直到我这一年只有一天一夜可以做得到,也行,你就抓住这一天一夜,有两天两夜更好,有十天十夜那就好极了,不一定是一年,三个月,半年,有这种机会你就把它抓住,决定不放松。心里常常有这个意念好,这个意念是正念,这个意念是跟佛相应。所以有机会、有时间你才能抓得住,你才不会轻易放过,这是好的念头。

下面这些解释都是我们平常必须要知道,必须要随时随地认真去学习。头一个是「端正身心,端身正意也」。也就是美国科学家布莱登告诉我们避免灾难,他讲了三句话,这是第三句话,他讲端正心念,端正心念跟我们此地端正身心一个意思,这个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修行概念。「浊世恶苦品」,第三十五品,还在后面,我们这是二十五品,佛在这一品经里有这么几句开示,「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汝等就是你们大家,能在现在这个世间,此世是讲今天现前这个社会,佛知道,佛在三千年前就晓得今天这个世界怎么样子,在这个世间你还能够端心正意,不为众恶。众恶是什么?十恶,你在这个世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你不干这些恶事情,这个里面包括的范围就很大,没有自私自利,不搞名闻利养,不贪五欲六尘的享受,安分守己,这是大德!一般人做不到,你居然能做到。

「又重重诲勉品」,这第三十六品,佛说「若曹作善」,这个若曹是古时候的话,就是你们,或者你们大家,你们大家作善、做好事,「云何第一」,什么是第一?也就是你们作善,什么善是第一?佛也说了,「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这句话就是前面「端心正意,不为众恶」。心要端正,什么样的心才是端正?念阿弥陀佛的心就是端正。我们就知道,我们如果把阿弥陀佛忘掉,我们心就邪了,心就不正。我念别的佛呢?念别的佛,心也偏了,不能说邪,你偏了,你方向偏了,我们的目标是走极乐世界,是走这一条路子,你偏到另外一条路子去了。所以只有念阿弥陀佛,心里只有阿弥陀佛,这叫正念,这一点太重要了。一向专念,只能有一个方向,不能有两个方向。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又想到东方琉璃世界,那就错了,琉璃世界药师佛,错了。也许你身体不好,想药师如来保佑你。那阿弥陀佛不能保佑你吗?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念药师如来可以;但是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要念药师如来,专念阿弥陀佛。药师如来要是看见你,他生欢喜心,他赞叹你,你身心有毛病,不用求他,他会帮你治好。为什么?你是弥陀弟子,弥陀弟子太尊贵,每一尊佛都欢喜、都赞叹,弥陀弟子,这还得了!我们自己要懂得,要有这个认知。

所以端心就是心里只有阿弥陀佛,端身,身只礼拜阿弥陀佛,看一切众生、一切万物,统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就像在极乐世界一样,那我们就时时刻刻都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无论是顺境是逆境、善缘恶缘,念头起来的时候,「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都是佛来帮助我、来成就我,应作如是观,应作如是想,这叫端心正意。「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耳听的是什么?念佛的声音。眼睛看的是什么?是阿弥陀佛的现相,眼睛所看的一切境界,统统是阿弥陀佛所现。口念佛,鼻是呼吸,有人用呼吸摄心,一呼一吸一句佛号,这叫自端,这就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加上前面身是五,再加上心是六,这不就是都摄六根了吗?这一句教给我们,都摄六根怎么个摄法?这就明白了,六根全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一样东西都没有。「是故遇空闲时,首应端正身心也」。能够有得空闲的时候真干,不浪费时间,乃至一天一夜,我都要好好的把它抓住。在平常,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专心念佛。念佛没有任何拘束,站着念可以,坐着念也可以,走着念也可以,没有拘束,甚至于躺下来念也可以。睡着念不要出声,出声什么?伤气,也是不恭敬,但是睡着默念,好!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就是念阿弥陀佛,这叫真念佛人。

下面是「绝欲」,这个很重要,烦恼里头最严重的,「在此期间绝断男女间之爱欲」。这是什么时候?端正身心念佛的时候,心里面不能有情欲的念头,因为它会把你的功夫破坏,你有这个杂念,念佛的功夫破坏了。「去忧,放下世间忧虑」。所以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身心是自己,世界是我们身外的环境,统统不要想,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好,这才能成就。去忧,有没有这个世间值得我们忧虑的事情?没有。真有,你忧虑也解决不了问题,忧虑能解决问题可以,忧虑只有把问题搞糟了,你不能解决问题,那你何必忧虑?只有冷静,只有念佛,真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念佛能解决问题?念佛得佛力加持,心地清净能生智慧,自己有智慧,又得到佛力加持,你才有办法解决问题。你一慌一乱一忙,问题搞砸了。冷静比什么都重要!愈是遇到灾难现前的时候愈冷静,不惊不怖,我们才真正能够解决问题。佛经里面讲的,心不颠倒,问题就能解决。

「慈心」,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慈悲心,「与众生乐之心,今此修持是为饶益有情而修也」。菩萨修行不为自己,为众生。我们要想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先要成就自己。所以在修学过程当中欢欢喜喜,没有一点忧虑。被人欺骗了,凡夫苦恼,被人骗了,上了当,菩萨怎么?菩萨若无其事。为什么?菩萨知道一切法皆不可得,《般若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他有什么忧虑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得失。怎么没有得失?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能把这个世间看作一场梦,梦里得到是不是真得到?没有,醒来之后什么都没有,梦里面失掉,醒来之后什么也没有失掉。你能把人生看作是梦境,你就没有得失,你心就平了,心就快乐了。得到没有欢喜,失掉没有忧愁。功夫真的有一点底子的时候,得到欢喜,失掉也欢喜,没有一样他不欢喜,这就看功夫了。没有功夫的人,天天失掉的时候,哎呀!真可惜,我又丢掉了。那什么?那功夫不行,没功夫。真有功夫的时候不会,得失都欢喜。欢喜是什么?欢喜,他已经如如不动,心里只有佛,没有别的东西,心清净了,心端正了,这个端正就是有佛。世间人为什么有忧虑?他心里没有佛,钱财丢了,他心里只有钱财,亲情遇到灾难,他心里只有亲情,他心里五欲六尘,他有这个东西,所以他有得失。如果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就没有得失,没有得失多快乐!多自在!

所以利益众生的心要常有。我们修行,这么认真修行,想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干什么?成就圆满的福慧,就这么回事情。我们在做三皈依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这二足什么意思?二是两种,足就是满足,就是圆满的意思,这个二就是智慧跟福报,智慧、福报两样都圆满了。圆满当中第一圆满称之为尊,究竟圆满这叫尊,没有比这个更超过的,这才叫尊。我们到极乐世界是干这个,不是干别的。所以要常常想到,要把机会抓住,有这么一个环境,大家好好在一起念佛,认真的学习《无量寿经》,今天讲学经教,我不学别的,我就学这一样。我早年,那算是年轻时代,讲《华严经》,我记得前后一共讲了十七年,没讲完,讲了一半,《八十》讲了一半,《四十》也讲了一半。李老师把《大乘无量寿经》这个本子给我,给我的这个本子是他老人家自己讲经用的本子,他用毛笔小楷,字写得很好,眉注,我看到非常欢喜。尤其读了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序文介绍得非常好,很长的一篇序文,读了之后我就发心讲《无量寿经》。老居士在序文里面讲得很好,《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大本《华严》分量那么大,讲到哪一年才讲完?我就讲中本好了。所以我就真的发心讲《无量寿经》,前后讲了十遍,这是第十一遍。

本来不想讲其它的,就专讲《无量寿经》,这一次又再讲《华严经》,是韩馆长往生前两天,她很清楚、很明白,要求我讲《华严经》。她想法不错,她说我要不讲恐怕以后没有人讲了,希望留一套录像给后人做参考。我答应她了,希望她能病好,没想到两天之后她走了。请我讲《华严》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是台湾台南的开心法师,第二位是黄念祖老居士,第三位是韩馆长,他们都是同一个看法、同一个想法,我能理解。所以住在新加坡的时候,偶尔谈到这个问题,李木源听到了,他代表这三位大德认真的来礼请,我们《华严经》第二次开讲。这是这一次讲的,也讲了不少年,从新加坡到现在有十几年了。这一次讲得详细,比上一次讲的详细多了,很得受用,讲了四千多个小时。

去年清明看到灾难愈来愈多,《华严经》来不及了,所以我决心讲《无量寿经》,救急!至少要把这个《演义》讲完,这一套《无量寿经》就完整了,有会集本、有批注、有演义,我为全经还做了一个详细的科判,便利后人学习。这个经讲完之后,我在考虑是继续讲《华严》还是继续讲《无量寿经》?救急要顾到,《华严经》确实是续佛慧命的大经,也非常重要。不过我们现在外缘放下了,佛门内外、国内海外所有活动我都不参加了。明天到日本去是讲《无量寿经》,接着讲,这个我去,不是接着讲这个经我决定不干。明天我去,一号,后天就接着讲这个,不中断,这个可以,一天四个小时。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一切苦难众生,祈求诸佛菩萨慈悲化解灾难。我们以什么功德?我们是以念佛求生净土的功德。如果我们不是真念佛,真求生净土,想亲近阿弥陀佛,就没有功德,拿什么功德?我们是真正一心在求往生净土,身心清净,就像此地一样,端正身心。

「精进,勇猛于修善断恶」。讲经就是修善断恶,一天到晚想的是经文,想的是极乐世界,想的是阿弥陀佛,世间事情全放下,不就断了吗?一心专念这就是修善。我们用什么功德回向?用这个功德回向。「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这是精进两个字的解释。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染着,于世间法没有贪瞋痴慢疑,于出世间法,于《华严》,于《无量寿》,也没有贪瞋痴慢疑,这叫精,没有染着。念念我们只有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个目的,亲近阿弥陀佛,这叫进。精进两个字的意思,对于修净土的人来讲,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我们真精进,这个功德回向就真有效果。

《华严大疏》第八卷有这么几句话,「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这两句话说得好!下面批注说,「盖谓:精者,乃精一其心于佛法也」。在我们净土宗,要精一其心于信愿行。「以此精心,唯以达本为务」,我们的达本就是往生净土见阿弥陀佛为务,这叫「进」《华严经》是大经,它是就通途来说的。我们修净土的是有局限,我们先到极乐世界,先见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跟华严会合了,入华严境界。华严境界是什么?这底下说得很好,「本者本源也」,识心达本。「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是为达本。《大疏》之义较胜」《华严经》讲得好,讲得殊胜。我们要达到华严的境界,先取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华严境界我们就证得了。我们要不从这个地方拐个弯,到极乐世界去证华严,我们没有办法证得。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白,我们哪有能力入华严境界,不可能的事情。要入华严境界一定要有方法,这个方法是最可靠、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所以我们终极目标是入华严境界,我们到极乐世界那是第一方便,在这个地方断烦恼、证菩提难,在这个地方我们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容易,这个难易要分清楚。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再证华严的大法就容易了。谁来给我们讲《华严》?毘卢遮那如来的报身,诸位知道吗?毘卢遮那的报身就是阿弥陀佛,毘卢遮那如来的应身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到极乐世界是见报身如来,我们在此地的学习是跟释迦牟尼佛学习,跟应身如来,法、报、应是一体。这是法门当中第一方便法门,不可思议!我们修净土没有违背《华严》,修净土实际上就是学《华严》,所以古人才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这个意思讲得多好!

「从不当瞋怒到至诚忠信」,这一段我们在科判里面标的科题是「断恶修善」「乃第一句,为人乘之世善」,这一段讲的是人间的善法。学佛,求生净土,先要把人做好,人都没有学好,给诸位说,不能往生。为什么?如果你还带着人间烦恼习气到极乐世界去,你会把极乐世界的气氛破坏了。阿弥陀佛很慈悲,即使他老人家接你去,极乐世界的大众不同意,他们不希望有人破坏他们的环境,阿弥陀佛也要顾虑到大众,大众不愿意做的事情佛不会做。所以佛来不来接引你,关系在你自己,你的条件具不具足。信愿行统统具足,你的烦恼习气没断,佛还是不来。换句话说,你念佛的功夫至少要能把烦恼习气控制住,这叫带业往生。控制什么?不发作,不是没有,贪瞋痴慢都有,但是这一句佛号压得住。这是我们平常用功,在什么时候用功?这种烦恼一起来的时候,立刻就把它控制住。古大德教导我们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贪心起来,这个念头起来,阿弥陀佛,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瞋恚心起来,阿弥陀佛,压住了。所有一切善不善的念头起来,统统一句阿弥陀佛压下去。这叫什么?叫功夫得力。还会现行,说明什么?你功夫不得力,你是念佛了,念佛不管用,你的念佛伏不住烦恼。换句话说,你还是那么多妄念,你没有减少,你心不清净。

念佛功夫端在身心清净,心地愈清净,今年比去年清净,去年比前年清净,一年比一年清净,好境界。从哪里看?一年比一年烦恼少,烦恼轻了,一年比一年轻。真正能提升到一个月比一个月轻,你决定得生,你就没有问题了。如果境界现前还发作,顺境里头有贪心,逆境里头有瞋恚心,还会有这个念头起来,念佛功夫不得力。日常在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时时刻刻都在考验我们的功夫。所以能不能往生,有没有把握往生,不要问人,你问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能不能生净土?我应不应该生净土?自己比什么都清楚,对这个世间确确实实没有贪恋了。所以这是叫人乘世善。

这里也举了几个例子,「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盛事是好事,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心里面受不了,要想方法破坏。「又害贤曰嫉」,好人做的好事,他偏偏要障碍,让他这个好事做不成功。这桩事古今中外常常看到,这是烦恼当中造作罪业极重的一项,它摆在第一。嫉妒,你障碍别人,要看这个障碍的影响多大,范围多大,影响时间多久,从这里结罪。如果这个事情好事,是他个人的利益,与别人不相干,你障碍他,你破坏他,那个结罪很小。为什么?对一个人,冤家对头只有一个,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也就这么一回事情。如果他这个事情对社会对众生有大好处、有大利益,你把它破坏了,这个事可麻烦了,结罪不是跟他结罪了,跟所有得利益的人结罪,这个范围就太大了。如果影响深远,不但现在人这个好处你得到了,他这个好处会延到将来,能延到将来的时候,连将来的人也得不到好处,这个罪可重了,这个罪就变成无间地狱的罪了。世法里面一个好的政策,像国家的好的政策,利益众生的大事业,你把它障碍了,这个结罪可不得了。

好事也不行,要知道,因果这桩事情善恶没有抵消的,没有说我做了很多坏事,我多做一点好事可以弥补,可以把那个恶的抵消,没有,因果里头没有抵消的,善就有善报,恶就有恶报,种瓜就得瓜,种豆就得豆。不能说我种的这个瓜,我不想瓜了,希望这个瓜能长出豆来,这不可能的事情。因果确实就是如此,你一个恶念一个恶行就有恶报,一个善念善行它就有善报,不能说用善来抵恶,不可能的,这是一定要知道的。你真明白之后,你就晓得人不能有恶念,不能有恶言,不能有恶行,肯定有恶报,善做得再多,那是善报,各有各的报。什么时候先报,什么时候后报,那是缘不一样。所以佛法讲缘生,它不讲因,缘决定你果报的先后,因是决定你有果报,你有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决定有,什么时候报,什么在先,什么在后,缘,缘非常重要,要明白这个道理。佛家讲缘生,讲得很深。

害贤曰嫉,嫉妒贤人罪恶非常重。为什么?贤人他能为社会、为国家、为大众做许许多多的好事,你要是嫉妒他、障碍他,他无所谓,他可能还很欢喜。为什么?我不需要做了,你不障碍,他事情很多,他天天要忙碌去做事情,你障碍他,他就不要做了,他好好去念佛去了,可是那个罪可不得了。如果这个贤人,你不障碍,他能够利益千万人,他能够利益,时间来讲能利益几百年、几千年,这个功德多大,你障碍他,让他不能成就,这个罪多重、多深,你自己能想得到。所以佛家,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有「随喜功德」,这个好人他做好事,不嫉妒,随喜。随喜什么?欢喜赞叹,尽心尽力帮助他,他有多大的功德,帮助他的人也是一样大的功德。这有智慧,他才会干这个事情,没有智慧的人他就嫉妒,有智慧的人随喜。随喜,把他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嫉妒呢?障碍他,他没有事,他那些不善的一些影响,他的善行的影响,你障碍他不能成就,许许多多人不能得到他的利益,这个帐全算在你身上,那个罪就太重太重了!在中国古代国家法律里就有这一条,进贤受上赏。就是国家最高的赏赐是给谁?替国家推荐好人、贤人,国家给你的赏赐是最高的。如果要是嫉妒贤人、障碍贤人,那你受的这个刑罚是杀头。这个事情是真的,在历史上我们看到有记载,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所以看到别人好事,欢喜赞叹,有力量的,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他。这不是成就他个人,成就他的好事就是成就利益社会众生。这是第一个例子,也是最容易犯的,犯了之后,这个罪过非常非常之重,摆在第一。

第二个「贪餮」。餮是什么?贪吃。这个也严重,在现前社会我们能看见。一个宴会听说一桌酒席的菜几十万,我听到这个话都吓到了。你想想看今天世界上有多少穷苦的人三餐不继,怎么能忍心这样浪费!一桌酒席十几万,一般人一家四口一年的生活费,你一餐饭就吃掉了,你知道这个罪多重!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的生活,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佛,不是别人。佛是智能圆满、福报圆满,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这个做法叫代众生苦,做出样子来给大家看。佛是一点点都不浪费,懂得惜福。今天世间大福报的人很多,如果是这样浪费的话,他的福报能享几年?他有一百年的福报,大概不到十年就享完了,享完之后,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禄尽人亡,你虽然还有寿命,你福报没有了,你也活不了了,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三途、地狱,都到那里去了。现在人不相信有三途、地狱,不相信有六道轮回,他说这是迷信,等到他见到了,后悔莫及。怎么能干这种事情!所以这个一定要戒除。学佛的同学能够把肉食断掉,荤腥断掉,这是好事情。可是素菜里面如果也贪图,也在这上面多做讲究,也错了,还是在享福。所以古时候寺院庵堂,现在变了,古时候寺院庵堂就一个菜,大锅菜,省事!寺院庵堂过堂吃饭它有规矩,一个菜、一个汤。古人修福不享福,把享福都回向到极乐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享福,没到极乐世界之前决定不享福。现在的人现前讲究享福,能不能到极乐世界就成问题了。所以这是一定要知道,把贪念放下,贪吃也放下。

下面「悭惜」,悭是什么?悭心。《大乘义章》曰:吝惜财法称悭」。悭是我们讲舍不得,自己有财富,不能帮助别人,自己懂得这些法,不愿意传给别人,教别人总得留一手,为什么?怕别人超过自己,别人超过自己就嫉妒,自己教别人总留一手。这个心不好,这个心完全是轮回心,他所造作的是轮回业。「即耽着于财与法,不能施舍利人之心」,不愿意帮助别人。那我们知道,这个不是佛心,这不是菩萨心,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你看学佛,四弘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用什么去度?就是用财、用法,有财没有法不能度众生,有法没有财不能普度。所以佛能够普度一切众生,靠什么?财法统统都具足,法是智慧,财是财富,有财有法才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中悔,信仰不坚,先信后疑,故曰中悔」。中悔我们通常讲什么?后悔。为什么会后悔?还是有悭贪,贪心没放下,嫉妒没放下。所以先听了,一时冲动,做了好事,做完之后后悔了,我今天被骗了,无缘无故你看丢了这么多财物,好处在哪里?发财是好处,无缘无故把这财捐献,送给别人,这于我有什么好处?得的是荣誉,假的,给你一张奖状,一张纸,自己真的损失了很多钱财。这全是轮回心造轮回业。对于诸法实相当然不了解,不但不了解,对于诸佛菩萨不认识,把诸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这种人太多太多了,这些人信佛叫迷信。所以冲动常常有,怀疑也常常有,后悔也常常有,他是不是真的信佛?不是。是不是真的佛门弟子?不是,假的,对佛教一无所知,他是迷信,他不是正信。他学佛,以为佛是神仙,可以帮助他升官发财,拿一些供养,像行贿赂一样,跟佛谈条件,你保佑我发财,发一百万,我供养一万给你。以为佛菩萨也是贪官,也是会接受贿赂的,造罪业!不学佛还好,学佛就学到地狱去了。念佛人要不明白这些道理,果报也在地狱。

前清乾隆时代慈云灌顶法师有一本书,《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疏钞》,我早年讲《圆通章》就采取他老人家的《疏钞》《疏钞》后面最后总结,念佛一百种果报,都是念佛人,果报不一样,一百种果报。我相信一百不是数目字,举出一百个例子,果报太多了,不一样。第一个果报就是阿鼻地狱。我当时,那时年轻,看到这个很惊讶,念佛是好事情,怎么会堕无间地狱?我拿到这个书去问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一看到这个问题,这是大问题,这不是小问题,我不给你一个人说,我要在讲经时候给大家说。像这些心态去念佛,都去阿鼻地狱。你要问为什么?你给社会大众产生严重的误会,认为学佛人是这个样子,让人家毁谤佛法、怀疑佛法,不再相信佛法,断了人的法身慧命,这个罪要不要堕阿鼻地狱?要,一点没错。

好,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学习到此地。底下这一段就到日本继续再讲了。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