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七集) 2011/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0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零七面,倒数第五行,从「智慧勇猛」看起:
「智慧勇猛。谓智慧明了锐利,能破烦恼憍慢贼军,故云勇猛。如《智度论》云:智慧箭劲利,破憍慢诸贼。又《维摩经》云:以智慧剑,破烦恼贼。」我们就看到此地。这是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确确实实是得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特别是说凡圣同居土。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身分还是人的身分,为什么?烦恼一品都没有破,完全仗佛力,佛的愿力,临终一念十念,这就是具足真信切愿,一念十念得生彼国。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本愿威神的加持,就是阿惟越致菩萨。智慧跟法身菩萨没有两样,所以到那边智慧现前。这个智慧能破烦恼,烦恼里面特别举出骄、慢,烦恼很多,这两种是属于根本烦恼。相宗经论里面常说,四大烦恼常相随,这是什么?正报。从迷的那个时候起,它这个东西就现前,这个就是末那识。八识五十一心所也是一念之间形成的,虽然有先后次第,可是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没有能力辨别它的次第。在我们感觉好像同时发生的,它速度太快,一念之间它就已经成就了。这个一念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速度确实是太快了。这一念里面就现整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这是依报,我们这个正报同时起来的。
正报,末那。末那四大烦恼,我见,我见这个时候不一定有身相,我们现在讲灵魂,或者讲灵性,总而言之认为这是我,执着这个是我,有了这个我,贪瞋痴就起来了;我爱,我爱是贪;我慢,慢是属于瞋恚;我痴,贪瞋痴跟我同时起来。这个骄慢是瞋恚的一分,疑也是同时起来的,烦恼里面讲贪瞋痴慢疑,同时起来了。所以说骄慢,世法也如是说,傲不可长,这是世间法。它不说断烦恼,它是限制你,不能再增长了,你要能把它控制得住。但是佛法里面一定要断,不断不能见性,不能开智慧,也不能得定,所以它是修行里面很大的障碍。如果傲慢严重一点,很难成就,为什么?连持戒都做不到,定慧当然没有了。所以骄慢,骄傲、我慢必须要放下,能破。什么东西能叫它放下?智慧。这个东西障碍智慧,智慧要比它高,它就伏住了;再高,它就没有了。
大乘教里佛常说「转烦恼为菩提」,其实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迷的时候智慧就变成烦恼,觉悟的时候烦恼就变成智慧,确确实实只在迷悟不同。由此可知,佛法修学它终极的目标是开智能。总的来说,说得很清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名词可以翻而没有翻,还是用音译,这属于尊重不翻。学佛求什么?就求这个,翻成中国的话很容易翻,「无上正等正觉」,就六个字。这六个字里面有三个阶段,先从正觉,正觉真正觉悟了就是阿罗汉;更进一步正等正觉,等是等于,正不是邪,等于佛了,他没成佛,只是菩萨,菩萨等于佛,比佛还差一等;到圆满的时候叫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佛的智慧,正等正觉是菩萨的智慧,正觉是阿罗汉的智慧,阿罗汉包括辟支佛,同一个等级。要智慧,才能够断烦恼。
定功、禅定是伏烦恼,它是先得定,因戒得定,所以戒就很重要。戒是学佛必须具备的条件,戒从哪里学起?从十善业道学起。十善业道在佛法里,无论大乘小乘,它叫根本戒。具足十善业道,才能入佛门。具足十善业道,在佛家称为善男子、善女人,才有资格、有条件礼佛为师,拜佛为老师,做佛的学生。在拜师的时候,老师把三皈传授给他。三皈是什么?是佛法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你修什么,总纲领、总的原则教给你。古时候人都是这样的,就把你一生修学的目标告诉你,你路可不能走错。三皈就是觉正净。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传授皈依,我们早年初读这部书,那时候还没有真正学佛。我是在一个朋友家里,是我父亲抗战期间的同事,他是一个将军,到台湾来的时候我们又遇到了。新年度假的时候,他邀请我到他家里住了一个星期。他的书架上有《六祖坛经》,丁福保的《笺注》,线装本。我翻开来看得很有趣,我一个星期居然把它看完了,非常欢喜。
《坛经》里面讲的三皈跟我们一般佛法不一样,六祖说三皈的时候,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是这么说法的。接着他有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他这么一解释,前面首先提出来觉正净。我们以后学佛就想到这个问题,他为什么这样说?一般传授三皈都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没有讲到觉正净。这使我们联想到惠能大师出世的时候,佛法是东汉时代传来的,到能大师那个时候将近一千年,佛法大概传的有问题了,一般人提到佛法就会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经典、出家人,这就产生莫大的误会。这三样,佛灭度之后称之为住持三宝,它是表法的。见到佛像就要想到觉而不迷,这是真皈依、看到经书就想到正而不邪,这经书,再把这个引申,无论看到什么书,只要看到书本就想到正而不邪,它起这个作用;看到出家人,不管是老是少、是男是女,马上就想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懂得这个表法的意思,你就晓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它时时刻刻根本就没有中断,在那里提醒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必须有十善业的根。
现在佛法衰了,衰在哪里?衰在我们把根疏忽掉。对大乘非常欢喜,大乘没有小乘的基础是学不到的,你所学的是什么?知识,如来真实义远之远矣。开经偈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没有根,你怎么晓得如来真实义?所以今天佛法要恢复难,难在什么?难在没有根。谁肯在扎根上下功夫?那个根,功夫要是扎得不深,它就不相应,或者我们说,它就没有感应。根愈深就愈有感应,我们跟佛菩萨就通气了。现在你说经教,有人喜欢学,年轻的人很多,你叫他去修十善业,他没兴趣,甚至于他受不了。那我们就晓得,他搞的这个经教是知识,于他的身心有没有利益?没有利益,真没有利益。有根的人有利益。所以这个根,今天我们还要把根之根加上去,那就是《弟子规》、《感应篇》,中国传统文化这三大类的根都要学好、修好。《弟子规》是儒的根,《太上感应篇》是道的根,《十善业道》是佛的根。佛这个根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没有儒道,这个十善业道做不到。我们很清楚,中国唐朝以后就不要小乘了,不修小乘,用儒跟道代替,成果卓著。如果没有儒道,又没有小乘,你直接学大乘,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释迦牟尼佛自己说过,「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认你。我们一般人学佛一定要听话,佛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祖师大德们有智慧,用儒道代替小乘,这个实验成功了。这一千多年来实验成功,我们可以接受,一点都不怀疑。虽然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小乘经应该还是要看几部。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小乘经大概学了有二十多种。李老师也重视儒跟道,小乘经也要看看,这是扎根。
关键,还是章嘉大师说得简单扼要,看破、放下。特别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如果头脑稍微冷静一点容易看破。你不能不看破,你不看破你的麻烦就大了,为什么?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大事。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我们肯定遇到过佛法,肯定在佛法里面有修行,没成功,没能往生。我们跟净土有缘,有很深的缘,这一生又遇到了。如果这一生再不能看破,那还要搞轮回,李老师说的,还得长劫轮回,不是短时间,很辛苦!如果我们觉悟,知道了,不想再搞了,那就得真干。抓住佛经讲的几个纲领,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就行了。六百卷《大般若》跟我们讲的,我总结十二个字,佛说二十二年,说什么?「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个意思就是对一切法都要看破,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错了。一切法可以受用,不能控制,不能占有,有控制的念头,错了,造业;有占有的念头也造业,连身都不能占有。
世出世间圣人都警告我们,人命无常,你能知道明天还能活在人间吗?天灾人祸很多!死于非命的人每天有多少人?这就是属于意外灾害的,网络上看看这些数字,太可怕了。这是警告我们,我们听到这些信息,看到这些画面,要警觉,无常。对身都放下,你智慧就会生起来;念念老为这个身体,你堕在烦恼之中,你没有解脱出来。所以学佛头一个要晓得,这身不是我。真明白了,再不执着了,这个人在小乘就证初果,在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就能随缘,为什么?不执着了,不分别了,什么都好。这个人不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心清净了。心清净了,身就清净,为什么?境随心转,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看到很多出家人身体不好,有很多病痛,你仔细一观察,他烦恼重重,他很执着。这是什么?这是他得病的原因。佛哪一部经典都教你放下,没放下,他经会讲,他放不下。这些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不能不把它搞清楚。
得真干,从哪里干?从日常生活当中干,从穿衣吃饭里面做起。大乘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大乘,工作是大乘,待人接物是大乘。要常常把自己想着,我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我到这边来是旅游的,是到这边来观光的,看看这个地方一切众生的生活状况。当然与自己有缘,没有缘你见不到,凡是见到、接触到的统统是有缘。能帮助的,要全心全力帮助他,知道一切有缘与自己是共一体,这是佛法里面讲的伦理。伦理讲关系,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山河大地、自然现象,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五脏六腑、眼耳鼻舌身,共一体,关系太密切了。你能够常常作如是观,自性里面的慈悲心就流露出来。不能见性,迷失了自性,慈悲心怎么发都发不出来。我要去爱护别人,为什么?我要去照顾别人,为什么?后面很多问号。知道是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这些问题就没有了,全都没有了。我们照顾他、爱护他,这是应该的,是爱护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我们跟自性愈来愈近,智慧慢慢增长,烦恼习气慢慢就淘汰了。转烦恼为菩提,一定要靠戒定慧。因为定慧有这么大的力量,定能伏烦恼,慧能转烦恼,所以称为勇猛。《智度论》里面这两句话,从比喻上说的,「智慧箭劲利,破憍慢诸贼」,用兵器来做比喻。「《维摩经》云:以智慧剑,破烦恼贼」,都是这个意思。
「又《心地观经》云:法宝犹如智慧利剑,割断生死,离系缚故。」法宝是佛、祖师传下来的一切经论,经论帮助我们、启发我们智慧现前。我们如果没有经论的启示,智慧永远不能现前。实在讲,我们得到这些经论还要有善知识引导,没有善知识我们看不懂。读经好事,也能开智慧,但是读不下去,厌烦。意思不懂,天天去念,枯燥无味。念上几年,愈念愈烦躁,最后都把它抛开,甚至于去学其它宗教了,这个事情常有。所以善知识比什么都重要。在今天,善知识愈来愈少,愈来愈少的原因,真正修学佛法经教的人遇到障碍,遇到困难。头一个,风气影响我们。这风气是什么?风气是不尊重。现在的人,社会提倡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特别对于古圣先贤都有怀疑,没有尊重的心,这已经成了风气,社会普遍都是这样的。我们如果对这个经典真正恭敬、尊重,别人看到我们,说我们迷信,不但得不到鼓励,而且被一般人轻视,造成我们对于古圣先贤把信心丧失掉了。
我们今天晓得,无论是佛法是世法,统统是从恭敬当中学来的。我们如果心态上没有这点恭敬心,我们什么都学不到。这点恭敬心从小学的,但是现在儿童不教了,父母不教你了,家里面的大人不教你,学校老师也不教你,你天性有这分美德被埋没了。于是圣贤典籍在,在,你入不进去。现在教育小孩的方法有问题。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年龄阶段不相同,他的能力也不一样,大概十二岁之前记忆力最强,中国古人懂得。十三岁以后到二十岁,这时智慧开了,应该要好好的给他讲解,跟他在一起研究讨论。所以十二岁之前只读、只背诵,不讲,符合佛法讲的标准,十二岁之前给他奠定的基础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定,小孩就要叫心定下来,不能胡思乱想,叫你背书,背书就不会胡思乱想了。该背的东西天天背,大人叫,过来,背一段给我听。那是什么?修禅定,用背书的方法修禅定。所以小孩像个小大人一样有规有矩,到十二岁差不多该背的东西都背完了。这些方法都记在《五种遗规》里头,陈弘谋,也是清朝一位学者,他对于小学有很深的研究。童蒙养正不能不学,小时候基础奠定得好,大的时候学起来就很轻松、很方便,真正肯学的,没有不成就的。
现在怎么办?遇到年轻人他真正好学、真正觉悟了,对传统文化有使命感,那我们劝导他,第一个树立德行,第二个要学习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得用古老的办法,就是背书,大概三十岁之前还行,三十岁之后就难了。为什么?记忆力慢慢衰退,五、六十岁往往就记不住了,七、八十岁刚想的事情一转弯就忘掉了。所以记忆慢慢会衰退的,随着年龄衰退的。最好都在二十岁之前,二十岁之前是学习的黄金时代。所以能够有两年的时间,认真去背五十篇古文,文言文的基础就拿到。这是什么东西?钥匙,《四库全书》的钥匙你就拿到,《大藏经》的钥匙,你没有这个钥匙,你家里供的《大藏经》进不去,没用处,家里放的《四库全书》也没用处,你没有能力去受用它。你看这个基础多重要!如果有家长有这种智慧,他认识这个,教小孩背书。我们自己错了,父母没认真教我们,我们现在明白了,我们要教下一代,希望下一代超过我。下一代再教下一代,大概有个三、四代之后,我们传统文化可以复兴。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当中决定没办法,下一代也很艰难、很辛苦,至少要第三代之后。我们有这个心,懂得这个,知道这个,过去错了,纠正过来,认真努力的来培养小孩。找一个好的环境来教学,远离城市,找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古人说人杰地灵,他没有污染,不受外面的环境影响,他心定了、心安了。好好带着他、培养他,总在二、三代之后才能看出效果。中国传统文化至少丢掉五代了,复兴也得要五代,不可能说在我们这一代就能复兴,这绝对做不到。所以智慧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今天全心全力帮助下一代,这就对了。
我们自己修学得非常非常辛苦,那么下一代?苦还是要叫他受,如果供养太优越,人就会懒散懈怠。释迦牟尼佛带这些弟子,所谓比丘常带三分病,那个病是什么?苦,以苦为师。物质生活上苦一点,你对这个世间你才能放下,你才不至于留恋。所以释迦牟尼佛不盖寺庙,过游牧生活,晚上走到哪里就地就可以睡觉。他们出生是在热带地区,所以生活很简单,三衣一钵就够了。那个地方没冬天,晚上睡觉地上铺一个垫,那就一块布铺在地上,佛经里称为卧具。现在,现在把它铺到拜垫上拜佛,在以前那不是拜佛的,是睡觉的时候再垫在底下的。上面盖的叫三衣,三件衣服。这就是一个衣,三件这个衣,就行了,他生活就能过得去了,叫三衣一钵。清苦一点好!对世间没有留恋,出苦的心坚定。生活过得太好,留恋。寺庙盖得富丽堂皇,那不是修行,那叫每个人住在那里,不但贪恋,而且还斗争,每个人都想霸占道场,都想控制,都想占有。那就全造的是轮回业,不但是轮回业,地狱业,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真正有人跟我们学习,发心跟我们学习的,生活简单,不能日中一食,晚餐也要断掉,要减食。在过去寺院丛林,国家建的,大富长者他们建的。寺院里面的生活,晚上是不吃东西的,中午这一餐正餐,早餐吃一点东西,一个菜,没有两个菜。我出家那个时候,六十年前,台湾的寺庙生活很清苦,寺庙里不拘人多少,吃饭的时候都是过堂,一个菜、一个汤。这个菜多少?每个人盛菜那个,就是我们现在装酱油的那个碟子,就那么大,一点点。我到寺庙里去讲经那是客人,给我一个碟子大一点,大不到好多,现在讲小碟。生活确实是清苦。为什么出家?为修行,为了生死,在台湾的时候净土宗比较盛,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不是为别的。所以在今天这个社会,印光大师有远见,真的是祖师,建道场建小茅蓬,别建大庙。这种小茅蓬,人家不要的,送人他都不要,他瞧不起你,你就能安心办道。生活简单,看你这么苦,他不来了。谁来?真正想修行的人要来,愿意来,想生活过得舒适一点他不来,他说你这太苦了。我们接引要接引什么样的人不能不知道,这个都需要智慧。
所以智慧是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的。《心地观经》里讲,法宝是智慧利剑。现在印刷术发达,《大藏经》很容易你就得到。实在说,在我们今天佛教是落难,这遇到大灾难,我们能不能深入经藏?不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一定要知道佛菩萨慈悲的教诲,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代、二代要用这个方法救佛教,就是一门深入。戒律的根扎好,文字这把钥匙拿到,然后再学习教学。要提倡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要帮助他得定,开智慧,他会终身感激你。你这种指导收时效了,一部经通他开智慧就通了,不是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他见性,他成佛了,他世出世间法全通了,没到那个境界,我们讲大悟,这是决定可能的。大悟是什么境界?能通一宗,就是与我所学的这类东西会贯通,不学就通了。你说我学《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经》没学过,你一看自然就通了,也就是跟净土宗有关的一看就通。这是当年李老师教给我的,上根利智开智慧、通教理,那就全通了。不是上上根人,上中人不得已而求其次,你要通教义。教义就是什么?一宗,我们净土宗的东西可以通。净土宗的东西通了,其它宗派也能触类旁通。我们自己真的得度了,也就是真正有往生的把握,其它东西通与不通没关系,我想学,到极乐世界再学,我不在这个地方耽误我的工夫,浪费我的时间。有缘分,有年轻人跟我们学,尽量培植他,尽量帮助他,后继有人,佛法就不会断灭,正法才能久住。
智能勇猛,下面接着就「神通自在」,有智能他就通了。神这个意思,畅通无阻,得自在。神这个字,在《六书》里面它是会意,如果用篆字写出来,你就会很清楚。旁边是个示,它的左边示,示范的示。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这个字在古写篆字里面是上;如果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短就是下。古字,中国篆字上、下是这么写的。这是上,上下面有三条垂下来,这代表什么?上天垂象。用现在意思就是说,示这个符号代表物质现象、自然现象、精神现象,它代表这个。这边是申,申你看看用篆体字来写,就很明显,它是通的意思。当中这个田是障碍,三道障碍,它能够贯通一直下来,就是通达上天垂象。用现在话说,通达自然现象、精神现象、物质现象,通达,这叫申。所以申跟通是一个意思,完全通了。怎样才真的完全通了?见性就完全通了,没见性可以通一部分,见性就全通了。神通自在是全通了,自性般若现前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他不通,「神通无碍」。
「如经云: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这是神通自在。这是不是真的?我们现在接受大乘经教的熏习也不少时间了,这句话我们肯定,一点怀疑都没有,是真的。为什么?他的掌中能持一切世界,因为我们的掌中也持一切世界,这有什么怀疑的?一点都不怀疑,只是说他能够见到一切世界,我们持一切世界而见不到一切世界,我们就差在这里。那你要问,我掌中没有能力持一切世界。《华严经》上说「芥子纳须弥」,有没有念过?念过了。大乘经论里面说,我们在这个经前头念过,一毛、汗毛,一尘、微尘,一毛一尘的微点,那就是现在讲的量子,不能再小了,也就是弥勒菩萨讲的那个一念,那一念里面的现象是什么?有物质现象,有精神现象,佛门里面讲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它具足。这么一个小的微点,佛说了,它能包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剎土都在里头。微尘里头有世界,世界里头又有微尘,重重无尽,这是性德。我们这手掌上你说能够托多少微尘?微尘里头有世界。只是我们没有能力发现,佛一看,没错,确实你掌中是三千大千世界,都在你手掌里头。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土,你再仔细想想,无量无边诸佛剎土都在掌中。自性没有大小,大小相容,大小不二,这有什么稀奇?微尘世界谁能进去?这个我们在《华严》上读到,普贤菩萨能入微尘世界里面去参学。微尘世界里面有诸佛剎土,普贤菩萨能进入到里面去拜佛、听经、闻法。微尘没放大,世界没缩小,比一般经里面讲芥子纳须弥那个意思更深、更玄。芥菜子很大,我们能看见,毛尘、微点我们肉眼看不见,这里头有世界。所以这是事实真相,不是比喻,佛与法身菩萨个个知道。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这是有智慧之后自然就有神通。神通一定是在智慧之先,禅定就发神通。所以智慧现前,神通就自在。「又《观经》中详明上辈之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兹节录嘉祥《义疏》」,《无量寿经义疏》,「第一谓上品上生。发菩提心,修行经七日,则生彼国。见彼佛身,闻说妙法,则悟无生法忍,当知此是七地无生也。」这是古德说这是菩萨往生,他也不是随便说的,确实他也有根据。《观经》上讲上品上生,有发菩提心,有一向专念,修行经七日是一向专念,生到彼国,见到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说法,悟无生法忍,这是七地。「第二,上品中生。不必读诵大乘经,但善解义理,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此功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彼国七宝池中大莲华中,经一宿则开,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此亦是七地无生。」七地的根有利钝不一样,根利的上品,根劣的就中品,上品中生。跟前面不一样的是他不必读诵大乘经,可是他能善解义理。善解义理可不简单,要具备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才能善解义理,心不清净生烦恼,不一样。深信因果,跟净业三福第三句所说的一个意思,「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相信这个因果,这个因果是许多权教菩萨都不相信的。念佛能成佛,特别是念阿弥陀佛。不谤大乘,这个大乘也是特别指净宗,净宗是大乘里面的大乘,没有比净宗更殊胜的。这个功德,以此功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大莲花中,经一宿花开,花开见佛。但是还不能够证无生法忍,证无生法忍必须经一小劫,这一小劫听经、闻法、修行,才能得无生法忍。我们知道,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是无量寿,所以经几个小劫、大劫都不在乎,寿命长!「前上品见佛闻法则得无生,今中品经一小劫得无生」,差别在此地。「第三,上品下生。此人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彼国华中一日一夜乃开」,这比上面晚了,上面是一宿就开了,他要一日一夜,「复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欢喜地是初地。「今下品得初地无生,故知前上品是七地无生。」
「又《弥陀疏钞》更谓上上品往生中,最上者可至八地」,八地是不动地。「《钞》云:则上上品中,从一地以至八地」,一地是初地,上上品是一地到八地,「已容多品,余可知矣」。「可见上辈往生,见佛闻法,即悟无生,可登八地,足证智慧勇猛」,这是得佛力加持。那我们要怎样才能得到佛力加持?佛力加持是平等的、是普遍的,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接受多少。那就是印光大师的话,我常念给大家听的,一分诚敬你就接受一分,你得到阿弥陀佛加持的一分利益,你十分诚敬你就得到十分,你百分诚敬你就得到百分,千分诚敬就得到千分,万分诚敬你就得到万分。这就是从一地到八地,不一样!现在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诚敬心最难,真发不出来。发不出来有一个办法,多读大乘。为什么发不出来?我们对大乘认识得太少,对佛菩萨的恭敬心生不起来。大乘念久了,你才晓得佛菩萨太伟大,佛菩萨太慈悲,佛菩萨无量的智慧、无比的神通,真正是热爱一切众生,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众生可怜无知,不听话。这也不能怪大家,为什么?我们从小没有养成尊敬祖先、尊敬老师的习惯,没养成。
我很幸运,生长在农村,小时候父母还教,城里面的人不教了,都疏忽了。乡下,我们那个乡下是沾桐城派的光,庐江、舒城、桐城,这个地盘是明清桐城派的发源地,所以文风很盛,农村里面的小孩都念书。都用祠堂做学校,因为祠堂都空着,只有春秋祭祀,一年就是两次祭祖,平常都是空着,没用,用这个地方办学。私塾的老师、父母还都认真教导,老师教我们孝顺父母,讲孝亲这些故事给我们听,父母教我们尊师重道。特别是上学那一天,父亲跟老师表演给我们看,这个印象太深刻了。这种表演一年还要看好几次,为什么?有新同学来,他拜老师的时候,我们老同学就旁边观礼,你看着他的爸爸,带着他来拜老师。在礼堂,礼堂就是祭祖的大殿,当中供一个牌位,大牌位,「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我都记得很清楚。老师站在旁边,站在牌位的旁边,同学站在两边,跟佛门东西单一样,两边站。这个学生家长先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礼,他的父亲在前面,学生,他的儿子在后面跟着拜。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老师坐在孔子牌位的下面,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拜老师。你们想想看,这是中国古礼,老师接受他的家长三跪九叩首的礼,能不认真教吗?你不认真教你怎么对得起学生家长?学生看到爸爸对老师三跪九叩首,敢不听话吗?敢不学吗?这个拜师礼,进学校第一堂课,很隆重。在小孩的时候,一生他不会忘记,一生他会尊师重道。不管是不是教我的老师,听说他是教书的老师,我们对他自然就生起恭敬心。为什么?看到他是学校教员,我们就会想到当年教我们的老师。
现在没有了,老师对学生管教严一点,小孩回家哭哭啼啼告诉爸爸,爸爸还到警察局去告这个老师虐待学生。老师敢教吗?不敢教了。这是小学老师不敢教了。中学老师也不敢教了,中学、大学是什么?现在是学生考老师。学校要不要聘请这个老师,看同学们投票,同学们喜欢这个老师,学校下一学期聘请他;同学们反对,下一学期不聘了。这老师还能教吗?所以变成什么?变成方东美先生所说的,六十年前的话,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大家在混,先生混钟点费过日子,学生混文凭。教育失败了,失败的根要找到,要知道。你说从前那个时代,那个旧社会是落伍的,落伍的人都懂规矩,落伍的教育出人才,真正出好人。现在先进的人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对于工作没有尽忠职守,没有;不但圣贤没有了,好人都没有了。旧社会跟新社会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去考察,我们将来这个路怎么走法,这是大问题。中国这几千年来,老祖宗教我们都是求智慧,修养品德,修学智慧,读书为这个。学校教学的宗旨,读书志在圣贤。现在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在谋生,学成之后将来在社会上可以赚钱,以这个为目的,跟从前完全相反。很多人问我,我赞成过去的社会,我怀念过去的社会。过去的社会国泰民安,社会安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真正是互相关怀、互助合作,社会像一家人一样。人是教得好,人也会教坏,就看你怎么教法。
接着底下的经文说,「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欲是想,希求,于今世我就见阿弥陀佛,这句话太重要了!这是我们一生唯一的一个希望,就是想见阿弥陀佛。「此指现在以及当来一切众生」,当来是将来,一切众生。「欲于当世」,就在这一生当中,「亲自眼见阿弥陀佛」,这种殷切的期望我们能感受得到。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想亲近一个善知识,想亲近一个好老师,那样的渴望,恭敬、希求。现在在这个社会里好像很少见了。我们真有这个心,他就有感应。感应道交是真的,不是假的,固然与缘分有关系。老师跟同学个个都有缘,没有缘怎么能在一个课堂上课?在一个学校读书?那都是有缘的。可是这个里头要有感应。「《观经》谓上品上生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这是今世见佛,什么时候?临终佛来接引。这个境界,往生的人亲自看到,他还没断气,他看到了,告诉旁边的大众,佛来接引我了,把这个盛况告诉大家。
《净土圣贤录》里面记载,慧远大师,我们净宗第一代的祖师,东晋时代的人,在庐山建一个念佛堂,东林念佛堂,现在这个地方是东林寺。当时志同道合,大家都发愿求生净土,一百二十三个人,真的,个个都往生了。远公往生的时候告诉大家,极乐世界我又看到了,并且告诉其它的同修,这个景观过去他见过三次,没告诉人,他没说,这是第四次见到佛来接引,告诉大家见到阿弥陀佛了。真的见到,像此地所讲,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真的,他真见到。而且还有莲社先往生的好几位,跟着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他,见面还跟他说:你老人家发心比我们都早,为什么这个时候才往生?他们早已经在极乐世界了。远公把这些事情都告诉大家,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观音菩萨手上拿着金刚台,七宝池里莲花当中的莲台,与大势至菩萨,到这个往生人的面前,接他。阿弥陀佛放大光明,这是佛光注照,照着这个往生的人。佛光照是加持,把他修行的功夫马上就提升一倍。我们功夫不够,我们连功夫成片也没有到,肯定把我们提升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什么?烦恼全伏住,不再起烦恼。烦恼没断,伏住了,这是佛的威神帮助我们。如果已经得功夫成片的,佛光一照就变成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如果已经念到事一心不乱,佛光一照就变成理一心不乱,佛来接引你,你到哪里去?到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佛光一照,功夫就提升一倍。所以玄奘大师翻译的《弥陀经》,经文是「一心系念」,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是「一心不乱」,一心系念跟梵文的原文一样,一心不乱就不一样了。我们现在明白,罗什大师翻译没错,是你功夫成片往生,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放光一照,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乱,没翻错。
诸菩萨众授手欢迎,打招呼,来迎接你。「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这是讲往生的状况,我们读了之后要一心争取,临终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不颠倒。我们一生所希求的就是希求这个东西,其它的都不要,全放下!「行者见已,欢喜踊跃」,就是往生的人见到这个境界无量的欢喜。「自见其身乘金刚台」,观世音菩萨把金刚台给他,他自己就看到自己也是自自然然的就上了金刚台。坐在金刚台上,「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当下,这一弹指的时间,已经在极乐世界了。这是上品,我们要争取上品,求不到还有中品。蕅益大师的话是勉励我们的,只要生到极乐世界,功德就圆满,不在乎品位。所以有人问他,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什么样的品位你就满足?蕅益大师答得很好,我下下品往生就满足,只要到极乐世界就满足。正确,怕的是不能去。去的条件一定要知道,很简单,一点都不复杂,真信、真愿意,就这么个条件。真信、真愿意,这个世间真能放下,你才是真信真愿。还有一点留恋那不行,那你是假的不是真的。对于这个地方,确确实实没有丝毫留恋。一定要把这个地方当作旅馆来看待,这不是我的家,我的家在极乐世界。你看看往生的这个现象,跟阿弥陀佛一起来迎接你的菩萨、声闻、大众,都是跟你有缘的人,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一切有缘人他们过去念佛早往生了,今天你去了,他们全知道,跟着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不是陌生人。所以到极乐世界别害怕,「我到那里人地生疏」,首先就有恐惧感、不安,到那边才知道全是熟人。你自己智慧、神通现前,宿命通现前,你过去生生世世的事情统统记得起来。所以热闹得很,那里开欢迎大会。以后天天在一起听经、学习,都在一起,一丝毫都不会陌生。有缘的人非常亲切,没有缘的人也像有缘人对你一样亲切的欢迎。
「又上品中生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前面是金刚台,这个地方是紫金台,级别低了一级。到往生的这个人前面,「赞言:汝行大乘」,念佛就是大乘,一念十念都是大乘,「解第一义」,第一义,明心见性,第一义就是一心、就是一念,也就是心里没有杂念,这叫第一。没有疑惑,没有杂念,一心一意就是阿弥陀佛、就是极乐世界,这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它养成,心里面除了阿弥陀佛之外,除了极乐世界之外,什么都不要想。眼前一切没有一样不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缘,样样欢喜。极乐世界!怎么不欢喜?顺境善缘欢喜,逆境恶缘也欢喜,没有一样不欢喜。亲切帮助我的欢喜,毁谤侮辱陷害我的人也欢喜,这叫解第一义,没有疑惑,没有杂念。「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上品上生是无数化佛,这个地方是有数了,千佛,「一时授手」,上品中生。「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这中品往生的。
下面是上品下生的,这上三品。「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这上品下生的见到五百尊化佛,上品中生看到是千尊化佛,上品上生是无数化佛。这种景观互为因缘,念佛的人心想生。你怎么会想到?经念得很熟,状况你完全了解,临命终时看到这个境界就晓得自己是什么品位,到极乐世界去了。这些信息,佛在经典上详细告诉我们,无非是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努力争取。为什么?这是真的,你来生后世,你真得受用。现前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你一样都带不走,你什么都得不到。确确实实,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要把心思放在不可得里面,去争取这个不可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今天时间到了,上品下生意思还没讲完,我们下面一堂接着从这个地方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