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五集)  2011/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0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零四面,倒数第三行,从当中看起:

「经云临终不能观佛,但仍能念佛名号,是显持名之法实为至易也。临终易念,因得往生,是为至稳也。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是为至顿也。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即得往生,带业凡夫顿齐补处,是为至圆也」,我们看这一段。佛在经中告诉我们,临终不能观佛,前面我们讲到《十六观经》《无量寿经》是净宗概论,对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做很详细的介绍,让我们认识净土、认识阿弥陀佛。至于《观无量寿佛经》,它偏重在方法,有了信愿,这佛怎么念法。所以世尊在经中提出十六种方法,全都是念佛。念佛,总的来说,不外乎四大类,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跟持名念佛,这四大类就都包括尽了。十六观里面有十四种是观想,有一种是观像,最后一种是持名。所以,持名念佛是十六观里头最后一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前面十五种方法都用不上的时候,最后这一种方法可以用上。

临终最后这一念,往生的人断气最后这一念是最重要的。这一念如果把佛忘记掉,这一生就空过了,又去搞轮回去了。能不能往生,决定在最后一念。所以第十八愿里面说,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这是关键时刻。这个时刻也是最痛苦的时刻,神识离开身体。离开身体,这个痛苦到什么样的程度?佛在经上有个比喻,譬如生龟脱壳。活活的乌龟,把牠的壳扒下来,让我们想象那种痛苦,神识离开身体就像那样的。所以这是最苦的一刻。通常在这样痛苦之下,什么方法都用不上,为什么?人到太痛苦了,甚至于平常所修的方法在这个时候都忘掉了,提不起来了,而这又是个关键的时候。他在这个时候能遇到善知识,善知识能够劝他念佛,这一句话提醒,念佛容易,还能念佛名号,这一句名号就能帮助他往生。像前面讲的,「如是至心,令声不绝」,这个时候的心,除了这句佛号之外他什么念头都没有,真正是清净心、平等心。所以这一念往生到极乐世界。

品位高下全看缘分,缘分如果殊胜,非常可能到上辈往生。这就是善导大师跟我们说的,「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个话说得好,这个话是真话。念佛名号往生净土,是显持名之法,实为至易也,这个是容易到极处了,临命终时容易念。什么方法到这个时候提不起来,念佛行,这句名号可以能提得起来。因得往生,是为至稳也,最稳当的方法就是念佛。于念念中,每一念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消业障真快。但是你要记住,这后面还有讲到,一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是用什么心去念?至诚心。所以古大德说这个心是什么?这个心是理一心不乱,真诚到极处,这个心是佛心,事一心都做不到,这是理一心。是事一心,是理一心,是功夫成片,都在这个时候遇缘不同。他有这样殊胜的成就,所以至顿,顿到极处了。顿是顿超,没有次第,从博地凡夫就提升到地上菩萨,这叫至顿。五逆十恶,这是决定堕地狱的,而且是无间地狱,这极重之罪。临终十念即得往生,叫带业凡夫,带极重罪业的凡夫,你看顿齐补处,他往生极乐世界跟补处菩萨平等,这是至圆,圆满到极处。这几句经文把持名念佛的功德说尽了,有这么多的好处,这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找不到的,真正是圆顿到了极处。

「持名妙法既至简易稳妥,又复最极圆顿,是故十方如来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净土宗这个修行方法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又最极圆顿,圆是圆满,顿是顿超,这个超一直超到等觉菩萨,所以十方如来没有一个不赞叹的。前面我们读过,释迦牟尼佛代表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诸佛赞叹。千经万论共指,这个指就是指归,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统统归净土,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华严》到末后,可以说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最后的成就都是往生华藏世界,毘卢遮那佛的报土。到了华藏世界,随着文殊、普贤这两位菩萨导归极乐,到极乐世界去,向阿弥陀佛学习。这就是为什么十方如来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很明显的例子摆在眼前。末后这一句,念老劝导我们大家,「世之行人」,这个世间修行人,实实在在应该「速发大心」,赶快发心。发什么样的心?发真信心,对于极乐世界、对于阿弥陀佛再也不怀疑了,真信,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你发这个心,然后「一向专念」,就用持名的方法,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就对了。

底下这段说,「本经」,就是《无量寿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宗就是修行的宗旨。这部经修行用什么方法?就是用一向专念,用这个方法。「因上二者,不可分割」,前面所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两者不能分割,它是一体的。为什么?「发菩提心」是信、是愿,真信切愿,「一向专念」是行。信、愿、行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这三个字。蕅益大师注《弥陀经要解》《要解》里面就是以这三个字为核心。你看他的三分,序分他分的三段,信愿行,正宗分也是信愿行,后面流通分还是用信愿行。蕅益大师《要解》讲得好,印光大师对他的赞叹,说即使古佛再来替《阿弥陀经》作个批注,也不能超过其上。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如此赞叹,蕅益大师是什么人?虽然没有说出来,我们心里有数,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佛菩萨慈悲,知道末法众生业障太重,堕落不能说十之八九,几乎全部都是堕落,真正能够念佛往生的人非常稀少,所以世间才有这么多的灾难。念佛往生的人要是多,这个世间不可能有灾难。为什么?前面讲过,念佛的人是世间最有智慧的人、最有福报的人,中国古谚语有所谓「福人居福地」,有智慧、有福报的人住在这个地方,怎么会遭难?

这个时代,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长在这个时代,对这个时代前因后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球这个社会普遍的把伦理、道德、因果疏忽了,一昧的崇尚科学。科学不能说它不好,但是科学不是万能,科学也有弊病,科学也留下很严重的后遗症,这个事情很多学习科学的人也知道。中国不是没有科学,《易经》就是科学。几千年前,中国有过科学的萌芽,但是古人不愿意向这个方向发展,把它消灭了。什么原因,我们现在知道了,那就是,科学如果没有伦理、道德、因果做基础,它的害多过于利。如果有很好的伦理、道德、因果做基础的话,科学对人类的利就多,害就少,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细心观察,咱们中国古人有智慧、有使命感、有慈悲心,不忍心让科技带来灾难来消灭人类,所以不向这个方法发展。三个条件,信愿行,这是净宗修学的叫三资粮。资粮是比喻,我们一个人出门旅行,必须要携带的,要带一点钱,这是资,还得带一点粮食。现在不需要带粮食,为什么?旅游的事业发展可以说相当圆满,出门吃、住、行都没有问题,只要带钱就够了。在古时候不行,古时候甚至于你多少天找不到一个旅馆,要向人家借宿,吃饭自己带干粮,旅途确实很辛苦。佛经是古时候传到中国,很多的例子都是过去生活习惯。所以,译经的大德、注经的大德都用当时生活这些条件,信愿行称之为三资粮,缺一不可。

《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这句话说得好,印光大师特别赞叹。为什么?《无量寿经》讲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怎么个发法?这个问题重要,自古至今多少人在讨论这个问题,说法很多。诸多的说法,以蕅益大师所说的简单、扼要、详明。对于净宗你真信,还深信,又能发愿求生,发愿就是求生极乐世界,生极乐世界就是亲近阿弥陀佛,发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合此信愿,即为净土指南」,这是什么?方向、目标非常正确。「由此执持名号,乃为正行」。你向着这个方向,向着这个目标,再一向专念,执持名号就是一向专念,这正行,条件具足了。下面是念老的批注,意思是说,「无上菩提心,乃修净土者之指南针,航海者,赖指南针以定方向」。大海四面都是水,水连天,天连水,船在大海,你向哪个方向去航行能达到你的目的地,要靠指南针,没有指南针你不能辨别方向。现在飞机在天空飞行,没有指南针也不能辨别方向,我们用这个比喻。

「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极乐彼岸者,则赖菩提心以为导引」。菩提心就好像指南针一样,我们现在要出生死苦海,就是六道轮回。这是一定要认识清楚的,我不想再搞六道轮回,我这一生真的想离开。为什么?没有这个认知,你对这个世间放不下,虽然想到极乐世界,去不了,必须把这个世间放下。什么时候放下?现前就放下,不要等我临命终时再放下,来不及了。现前怎么个放下法?就像我们旅行一样,我们在旅途,住宿的地方是旅馆,你把这个地方当作旅馆来看待,就放下了。我离开,明天上路,这个地方一样都带不走,这旅馆的。天天作如是观,念念作如是观,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没有牵挂、没有顾虑,你走得自在、走得轻松。这种修学的方法非常重要,自己有一定的方向。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我们的方向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目标就是阿弥陀佛,一心想亲近阿弥陀佛,想见阿弥陀佛。

「直登极乐彼岸者,则赖菩提心以为导引,故知发菩提心者,修净业者,必不可少也」。菩提心就是真信切愿,不能少。「又由此菩提心,而持名号,乃为正行」,没有菩提心持名号,不能往生。你对这个世间还有贪恋,还有分别执着,还没有彻底放下,名号念得再多、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这下面说得好,「是谓,苟无菩提心,虽持名号,亦非正行也」,这不是真正修净土。「如《弥陀要解》云,若无信愿」,他对于净土往生见佛他不相信,他有怀疑。我们知道,这种情形的人不在少数,什么原因?可以说都是有意无意受了科学教育的影响。科学头一个条件就是拿证据来,我相信你,证据拿不出来我就不相信。极乐世界在哪里?你把证据拿来,阿弥陀佛在哪里?我们拿不出证据。而科学是最重视怀疑,怀疑才能发现真理。圣教决定不能有疑,有疑你就得不到丝毫利益。

今天佛法的衰,科学兴旺,佛法衰了,这肯定的道理。为什么?大家对它怀疑,诸佛菩萨慈悲到极处也帮不上忙,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只有少数人,这少数人善根、福德、因缘,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能接受。善根是能信、能解,这是善根。真正肯念佛,发愿求生净土,这个人有福,世出世间福报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地位高不是福,拥有财富也不是福,前面说过了。纵然请你去做摩酰首罗天王,三界之内地位最高,没有比他更高的,统领娑婆三千大千世界,为什么说他没福?死了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这就没福。念佛的人为什么说有福?死了之后生到极乐世界,不再搞六道轮回了,这真正有福,真有智慧。对于这个法门不怀疑是智慧,真肯干是真福报,天上人间福报那算什么福报,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蕅益大师在这里说得好,要是没有信、没有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这是比喻,「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不能往生。没有信、没有愿,佛念得再多都没用,不能往生,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反之」,反过来,「虽发菩提心,但无求生净土之愿行,另修他门,则非净土之机,亦不得往生」。这都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是不是这一类的众生。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虽然是发了,对于佛法能信、能解,但是对于求生净土没有这个愿望,这一类修行人多!我在年轻,最初接触到佛法,大概总有十年,真信了,真发菩提心了,很用心的学习大乘经教,就是对净土没有意思。最初是排斥净土,以后忏云法师、李老师教我去读《印光法师文钞》,李老师送了一部《文钞》给我看。我读了《文钞》之后,对净土不排斥了,我也很欢喜,我也很赞叹,但是不愿意求生净土。老师的善巧方便,我们现在感恩,但是那个时候不听话,认为净土太容易了,这大概是释迦牟尼佛度老太婆的方法,不是对知识分子。一直到我自己讲《华严经》,应该讲了十年,我第一次讲《华严经》好像讲了十七年,讲了一半,《四十华严》讲一半,《八十》也讲了一半。有一天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成就的?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成就的?我起了这么一个疑问,还没有讲到。我把《华严经》后面一直翻下去,翻到《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看到了,文殊、普贤发愿求生净土。我看到这段经文寒毛直竖,非常惊讶。再仔细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讲过一半,这次第二次细看的时候看出来了,善财童子修净土。老师文殊师利菩萨发愿求生净土,善财是文殊师利菩萨得意门生,入室弟子,他能跟老师学不同的法门吗?大概不可能,一看果然没错。

文殊菩萨叫他出去参学,那是什么?他已经得根本智了。一般的说法,他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就是证得圆教初住果位。在文殊菩萨会上他毕业了,文殊菩萨叫他去参学,介绍他一位善知识,让他去参访。吉祥云比丘,这是个出家人,吉祥云比丘是初住菩萨,初住能见到初住。吉祥云比丘专修念佛法门,他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所以也叫佛立三昧。他可以站着,可以走动,不能坐下来,不能躺下来,修苦行,没有很好的体力决定做不到。九十天是一期,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他修的是净土,他是一向专念,我们这才知道了。第一个善知识,中国人讲的先入为主,印度也是这个风俗,先入为主。再看到最后,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换句话说,善财童子学的法门,彻始彻终就是念阿弥陀佛,我们才恍然大悟。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那是什么?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广学多闻,任何一个法门他都去看看,他都去学学,但是不修。看看什么?我知道,我了解,我不修这个法门。所以每一参访后面有感恩、有礼谢,礼辞就是礼拜、感恩,感谢他,辞是不学,不修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我知道了。那是求后得智,无所不知。无所不知,要学它干什么?学它为了度众生,众生根性不齐,不是用一个方法能普度的,你要接引一切不同的根性,你就要懂得一切不同的法门,是这个意思。那什么?为他而学的,不是为自己,为自己就是一向专念。所以五十三参是一向专念,彻始彻终他就是求生净土,就是想亲近阿弥陀佛,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

我这个时候就念头完全转过来了,对净土真的认识了、明白了,这才专修。专修,那个时候《华严经》讲一半,我后头不想讲了,我专讲《无量寿经》。因为梅光羲老居士在《无量寿经》前面有很长一段序文,这个序文我念了好几遍,他老人家讲得很清楚,告诉我们净宗跟《华严》的关系。古大德说的,《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华严》,经文分量广略不同,内容完全没有两样。既然《无量寿经》《华严经》是一样的,我讲《无量寿经》就可以了,不再讲《华严》。所以《华严经》就中止了,讲了一半就不讲了。《无量寿经》一遍一遍的讲,讲了十遍。为什么又讲《华严》?这里头有原因。三个大德启请,第一个是台南的开心法师,法师已经往生了,第二个就是黄念祖老居士。这两位大德劝我讲《华严经》,他们说我要不讲,恐怕以后没人再讲了。最后的这一位就是韩馆长,往生前两天提出要求,我答应她了,我们是希望她病赶快好,没想到她走了。她希望我把《华严经》从头好好的讲一遍,留一套光盘给后人做参考,这是她的一个愿望。她走了以后,我接受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的邀请到新加坡讲经,偶然谈到这桩事情,李木源居士很受感动,就代表这三位大德启请讲《华严》。所以《华严经》的缘分,这是第二次讲这个经的缘分。于是就在新加坡居士林开讲,也讲了十几年,讲了四千多个小时。所以,到现在我才真正了解,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每天没有中断。一天讲几个小时?至少八个小时。佛陀在世,后人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

我在年轻的时候多灾多难,没有福报,没有道场。我如果有一个固定的道场,一天四个小时可以说是非常正常,我也不吃力,也不会辛苦,很多大经都可以重复再讲一遍。因为没有道场,就是接受各个地区的邀请,哪里请就到哪里去,旅行耽误很多时间。在外国弘法耽误的时间更长,因为外国人工作很繁忙,一个星期只有星期五、星期六,星期五的晚上,星期六、星期天可以听经,那就很了不起了。星期五晚上二个钟点,星期六早晨二、三个钟点,下午二、三个钟点,晚上二、三个钟点,星期天只能有上午,下午他们要准备明天上班。这是在外国一般状况。我们也没有摄影棚,也没有这些设备,所以读经、念佛的时间比较多,讲经的时间相对就减少了。一直到晚年时候,我们才有这些高科技的设备,我们用网络差不多有二十年,用卫星电视九年,这个影响很大。

这桩事情,早年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他说这个工具是个好工具,如果有机会去用,一定要用这个工具。所以用这种工具,讲经的效果扩大了,听众多了,遍及全球。很多学佛的同修听经,他们对我很熟悉,我不认识他,没见过面。也有部分,当然是少数,从远道来看我,这是听众当中的少数,有这种机缘可以在国外旅行,知道我在哪个地方,我们短时间的聚会。工具好!可惜主持传播事业的人疏忽了,所传播的内容是负面的,造成社会的严重染污,带给社会是负面的影响,这些都是事实。宗教都是好的,没有认真将宗教教育、宗教的精神、宗教良好的教学发扬光大。也许是没人提醒,我要是当年不是方老师的提醒,我没有想到这个事情,也不敢想象,因为这个费用太大了,没有人支持。科学愈进步,进步到现在真的是日新月异,成本大幅度降低。现在要建一个电视台很容易,花费不多,在二十年前那是非常非常艰难。修净业,用这种方式来传播,联合全球认识净土的、欢喜净土的、真正想求生极乐世界的同学们,能够长时间在一起分享,这种缘殊胜,得来不易,我们应当要珍惜。

念老这部批注非常难得,我们读这部批注,等于读了有关净宗的经典、论注一百九十多种。所以读了之后,无意当中对于佛门祖师大德的开示、教诲,我们在这个批注里面统统都读到了。帮助我们坚定信愿,鼓励我们一向专念,这非常难得。我们知道了,不管自己是贤、是愚,是上根或者是下根,应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不要再涉猎其它的,为什么?时间来不及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们会成就,我们有信心成就。如果涉猎太多,我们分心了,我们的时间也不够用,精力也分散了;换句话说,成就没把握,只可以说对佛学常识丰富一点,自己很难成就。这一点佛学常识有什么用?有什么好处?说实在话,没有好处。真的,祖师常常劝导我们,佛也劝导我们,先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了再去度众生,这是对的。自己没成就,去度众生,浪费了自己的精神、精力、时间,障碍自己这一生往生。这桩事情不能不认真去思考。

所以,没有求生净土的愿心,修学叫广学多闻,这也不能往生。「是故经中,三辈往生,俱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三辈,上辈、中辈、下辈,上辈是上根利智,下辈是一般的凡夫,经上劝我们就这一句话,「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上根要专念,中根要专念,下下根更不必说了,除了一向专念,你修不成。「盖此实为三辈往生必备之正因」,你必须具备。底下一段说「修诸功德」,一向专念就学习到此地。

底下讲,『修诸功德』。「见弥陀第十九」,十九愿,「闻名发心愿」,第十九愿主要是讲发菩提心。「愿曰,闻我名号,发菩提心,奉行六波罗蜜」,奉行六波罗蜜就是修诸功德。「又《汉译》《吴译》同之)曰,其最上第一辈者,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者,作沙门不当亏失经戒,至精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当念至心不断绝者」。下面是念老的话,「综上二经,则知修诸功德正指奉行六度」。这一段的经文是说,其最上第一辈是上根上智,上品上生,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上上根人与性德非常接近,无为,底下还有无所不为,如果只有无为,没有无所不为,就不能度众生,只有自利,不能利他。所以接着说,当作菩萨道,当作菩萨道就是无所不为,我度自己还要度众生。这两句合起来,就是《还源观》四德里头的第一德「随缘妙用」。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这是随缘。妙用,妙用就是无为道。大乘教里面说菩萨,「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无作就是无为,妙用;而作那就是无所不为,就是随缘。随缘妙用,大菩萨所修的。凡夫是随缘随着变,这就不妙了。

随缘不变,在很早年,我出来讲经,就把随缘不变说成四句。经上讲,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加了两句,随缘随变,不变不随缘。不变不随缘是阿罗汉,随缘随变是凡夫,不变随缘是佛,随缘不变是菩萨,我把它这样分开来说。我们不能学凡夫随缘随变,跟着外头境界去转,受境界的影响,跟着它在转,这就搞六道了,这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也不学阿罗汉,阿罗汉不变不随缘,自己成就了,不度众生,众生难度,不度他。要学菩萨、要学佛,佛是不变随缘,菩萨是随缘当中学不变,这是功夫。我随缘,不被缘所转,不被缘所影响,这是菩萨,当作菩萨道。随缘随什么缘?就奉行六波罗蜜,随顺布施、随顺持戒、随顺忍辱,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六种都要修。到底哪个先后?没有次第,平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工作、待人接物,统统修。时时刻刻与菩萨六波罗蜜相应,对待人满面笑容,欢欢喜喜,这是布施,布施欢喜,这是内财布施。对人恭恭敬敬的深深一问讯,这持戒布施,是持戒,也是布施。所以,一个动作里头,一个言语里面,六波罗蜜统统在里头。六波罗蜜怎么修法?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在那里什么?在那里行六波罗蜜,把六波罗蜜全做到了,这样才圆满成就菩萨道。

底下说,作沙门不当亏失经戒,这个沙门,出家人称沙门,在家人也是沙门。沙门是什么意思?「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叫做沙门。所以沙门是修行人的通称,他真干的,不论在家、出家。可是佛教传到中国来,在印度不论在家出家,不论是佛教、其它的宗教,只要是真正修行人都称沙门,它是个普通名词。佛教传到中国,那就是中国出家人,变成他们的专有称呼。但是有些居士也称沙门。沙门,真正修行人不应当亏失经戒,这意思是什么?真正修行人不能不读经、不能不持戒,就这个意思。无论在家出家,经、戒重要。戒在哪里?戒在经里头,任何一部经里面都有戒。我们这部经可以说四十八品每一品都有戒。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戒。特别讲戒律,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这几品全部讲戒律,五戒十善,业因果报。我们净宗早晚课特别把这段经文提出来,做为晚课必修的,必须读诵的经文,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早课就念四十八愿,第六品。我们把这两段经文取出来,做为我们的早晚课诵,重要!早课着重在信愿,晚课着重在忏悔。读这段经文,天天对照我今天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违背佛陀的教诲,这叫真修,叫真干。

「至精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至是到极处,精是纯而不杂,就是说你只有一个愿,没有第二个愿。我这一生当中至精愿,这个愿是什么?就是欲生西方净土。那怎么办?「当念至心不断绝者」,我们应当念,念佛,念至心,至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至心。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法事》里面讲得很清楚,「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这是至心,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如果你真的是至心念佛,你居住的地方就是净土。净土代表什么?净土代表这个地方是福地,这个地方没有灾难。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这个地方原本有灾难,有真正修行人住在这里,它就没灾难。由此可知,我们真正修行,度自己,同时也利益别人,居住在周边环境里头它没有灾难,这帮助别人。一个道场建立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福地,为什么?这个地方有很多在这里真正修道的人,有智慧、有福报。至心念还得不断绝,不断绝就是相继,大势至菩萨念佛的标准,「净念相继」,相继就是不断。

「综上二经,则知修诸功德正指奉行六度」。要知道,六度之前它的基础是十善、三皈、五戒,没有十善就没有根。今天佛教修行的困难,那是什么?十善不能落实,根没有了。我们看到这个事情,也是深入去探索,为什么古时候,无论在家出家,十善修得好,所以成就的人那么多,现在为什么十善做不到?我们追寻它的根源,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什么教育?家庭教育。中国五千年来,这个民族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也就是讲儿童的扎根教育。谁教?父母教。在中国古礼,妇女怀孕有怀孕之礼,怀孕的时候她应该怎么做法。端正心念,她要知道她起心动念影响胎儿,所以不可以有不好的念头,一定要清净、要守礼。像周文王他的母亲怀他的时候,这历史上有记载,她能够端正心行,目不视恶色,眼睛看的,不好看的东西不看,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身口意都守住,为什么?她影响胎儿。生下来这个小孩好教,十个月的功夫没有白费,小孩非常善良、非常好教。

生下来之后,小孩会看、会听,他已经在模仿。在胎里面就模仿,何况生下来!所以《弟子规》不是教小孩念的,不是讲给小孩听的,这个道理要懂。《弟子规》是什么?父母在家庭里面做出来给小孩看,让小孩小眼睛刚睁开他就看到了,看他的父母怎样对待他的父母。是做父母的人在家里把《弟子规》做活了。所以,小孩从出生到三岁,一千天,这叫扎根教育,他全看会了。什么道理他不懂,但是他学会了,自自然然他就都做到了。这是扎根教育,这是圣贤教育的根,是佛教育的根源,佛陀教育到中国能发扬光大靠这个。中国传统教育给佛法提供了最好的养分,使它能在中国茁壮、开花、结果。能够在大乘上这么多人的成就,佛法到中国两千年,我们估计,最保守的估计,成就三千人以上,这三千人成佛了。像惠能大师这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五灯会元》里面记载的一千七百人,还有《景德录》里面记载的,还有教下的,净土宗念佛往生的,往生的另当别论,太多了,密宗里面成就的,至少三千人以上成佛,这还得了!中国这个大地,宝地,福地,这么多人成佛、成菩萨。

今天中国的动乱虽然一百多年,把传统文化疏忽了,可是过去祖宗积的德厚。所以中国有灾难,我们造作不善业,感召当然有灾难,绝对不会灭亡,在全世界还找不到第二个能跟中国相比的。所以要记住,中国自古以来圣贤起家,所以得天独厚不是没有原因。我们这一代儿孙不好,我们的祖宗好。我们的不好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丧失了传统教育,上了外国人的当,去学外国人,把中国传统丢掉了,叫大不孝。大不孝要遭难,要受果报,但是绝对不会灭亡。

《观经》中上品上生者,应具诸戒行,读诵大乘及修行六念」,六念下面注出来了,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回向发愿,其实亦即奉行六度也」。佛法实在讲面面都顾到,六念是大乘法里面普遍共学的,修学大乘没有不修六念的。前面是念三宝,念佛、念法、念僧,三宝是觉、正、净,这个意思一定要搞清楚。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得很明白,他是讲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用佛法僧,他用觉正净。你看《坛经》里面祖师传授三皈,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用这个字样。他用这个字样,让我们就想象到,大概在他那个时代,佛法在这个世间就有很多人误会了,着相了。皈依佛一定是泥塑木雕的,皈依法一定是经典,皈依僧是出家人,这就错了。这些什么?这些是三宝的表法,它代表什么你要知道。

所有一切的佛像代表性德,菩萨的塑像、阿罗汉的塑像代表修德,全是代表自己,这个要知道。佛表大觉,大彻大悟,法表正知正见,僧表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你要懂这个意思,你真的皈依了。看到佛像,就想到我要觉而不迷,真皈依了;看到经卷,立刻就想到正而不邪,经典上是正知正见;看到出家人,我们就要想起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净而不染是僧宝,觉而不迷是佛宝,正而不邪是法宝,得搞清楚,一点迷信没有。看到这个出家人,他持不持戒与我不相干,他是好的出家人、不好的出家人,不相干。你看到这个相,马上就想到自己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你真皈依了。念三宝是念这个,千万不要搞错了。

下面念戒,十善、三皈、五戒、十戒有没有做到?念,不做,没用,要做。施,施代表什么?中国古人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句话说,我不愿意别人对待我的,我就不应该对待别人。我喜欢看到人欢喜,我见人一定很欢喜,这就是施,先施。我愿意别人赞叹我,我就先赞叹别人,我愿意别人帮助我,我要先帮助别人。所以,布施要懂得爱别人、爱天地万物,布施爱心、布施关怀、布施照顾、布施帮助,你能这样做人,无往而不利。后面一个是念天,这个天用现在的话说,大自然,对待大自然有敬畏之心,尊重,树木花草、山河大地。现在我们每天早课都把它列上,我们早课一定礼拜树木花草众灵、山河大地,十方剎土微尘世界,这山河大地,这是念天。天有光明的意思,有慈祥的意思,我们要懂、要明了。实际上来讲,无一不是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德能,增长自己的智慧。回向发愿,这些功德,天天不间断修学这些功德,回向给极乐世界,发愿求生净土。所以,这就是奉行六波罗蜜,就是修诸功德。这个是天天要做的,时时刻刻要做的,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一切恭敬。对一切恭敬就是恭敬自己的性德,因为一切法全是自性变现的,我们深深相信,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下面一句,『愿生其国』,这是第十八愿里面,「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这个我是阿弥陀佛自称。「第十九愿,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与第二十一愿中,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第二十二愿,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你看十八愿、十九愿、二十一愿、二十二愿都讲到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愿很重要很重要,要把自己的善根、善行念念回向,求生净土。这几段经文是阿弥陀佛劝我们发愿往生,显示无尽的慈悲,恩德广大无际。佛对我们太了解了,我们沉沦在六道,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出不了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受尽了苦难。什么原因?迷惑颠倒,对于事实真相一无所知,还都以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想的是对的,自己做的是对的,殊不知全错了,错到底了。

什么时候你才能觉悟?在这个世间读诵大乘、修行佛法,只是一个启蒙,真正觉悟在哪里?往生极乐世界你真觉悟了。因为没往生极乐世界之前,真的是半信半迷。为什么这样说?这是事实,你没放下,你没有一心专注,真搞透彻了,万缘放下,没事了。也就是说什么?他什么事都不关心,他就关心一样事情,老实念佛。一天到晚他只照顾话头,佛号不断,他就这么一桩事情,除这桩事情没事。这样专精念佛,需要多少时间预知时至往生?决定不出三年,他成功了。我们在《净土圣贤录》看到这个例子,在《往生传》里头看到这个例子,在我们同学当中看到这个例子,现前看到的,这不是假的,这个不能骗人。对这个世间没有丝毫贪恋,这个身体留在这个世间不为自己,自己没事了。留在这个世间,留在这个世间是帮助别人,给别人做样子。所以,你对于样样事你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你一丝毫迷惑没有。迷是哪里?有自己就迷,没有自己就清楚。

所以无论是大乘、小乘,第一个条件就是破身见,不能执着身是我。什么人能做到?身见破了,自私自利的念头一扫而光,绝对不会有一念自私自利,为什么?我没有了,心量拓开了。什么是我?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法是我。在我们中国人有个谚语,大家都晓得,母亲宝贝她的小孩,特别是婴儿,二、三岁,把他看作心肝宝贝。那真的是什么?是一体的感触,母子连心,小孩虽然不会说话,小孩有什么状况,母亲能感觉得到,一体。慢慢长大忘掉了,这种感情就远了,淡薄了。诸佛菩萨对我们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就像母亲照顾婴儿,心肝宝贝。我们芸芸众生都是如来的心肝宝贝,可是我们自己完全没有这个感触,还对他怀疑,甚至于还对他批评,你说大不敬、大不孝。极乐世界是为我们建立的,不是为他自己。特别是为六道轮回里面的众生,为什么?迷得太深,业障太重。六道轮回里面的众生也能够一念就成佛,这个原因我们要肯定,不要怀疑。为什么?造作恶业的众生他一念能成佛,为什么?他本来是佛。所以就看那个缘,善导大师讲的话讲得太好了,总在遇缘不同,他缘要特别殊胜的话,一下就成佛了。虽然造作五逆十恶极重的罪,他念头一转他觉悟了,大彻大悟,他就成佛了。而且念佛法门这个缘无比的殊胜,它是圆满的、它是究竟的。但是我们自己能不能遇到?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

所以它经上讲的,心、缘,最后是觉定,这个后面我们还会念到,就在这一品里面。心比什么都重要,心一定要纯净纯善,绝不要让外面境界染污了我们的心。外面境界好,没有贪恋,外面境界不好,没有怨恨,永远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真心,受外面境界的感染那是妄心,真心不会受感染的。也就是时时刻刻要保护真心,不要受到外面感染,最好的方法是天天读诵大乘。如果感觉到我心里被感染了,不自在,心动了,那你就念佛、就读经,你就会能够恢复正常。正常是喜悦、是智慧、是德能,当然就相好。为什么?相随心转,心好相就好,心健康身就健康,这一定的道理。心清净身就清净,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修行修什么?就是修这个。

今天时间到了,这个四愿里面都是讲到愿生其国,我们学到二十一愿。好,今天就学到此地。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