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九八集) 2011/5/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39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百九十六面倒数第二行,这是一段,我从这个地方念起。
「次者引《净土论》」,《净土论》就是《往生论》,「谓菩提心,即愿成佛度生,摄取众生往生净土之心。此心初看似较前心易于发起,实亦不然,盖以净土往生法门,实为难信之法,信心未生,何能发心?」昨天我们学到此地,这是一段,而且非常重要。修净土,这一生唯一的希望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对于往生的道理、方法不清楚,这一生就免不了要空过。像这样的机缘在过去无量劫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曾经遇到过,遇到过怎么样?太大意,疏忽了,把机会错过。经无量劫到今天又遇到,这一生再错过又要经无量劫,无量劫轮回生死之苦,说不尽!如果我们了解事实真相,不愿意再受轮回苦报,我们下定决心在这一生当中希望成就,不希望再等下一次,这个几句话就非常重要。一定要发愿成佛度生,要发这个心,我决定要成佛,我决定要帮助苦难众生,这就是所谓度众生。我要发愿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净土法门介绍给这些有缘众生,他们一生才能成就。人生苦短,几十年寒暑一弹指就过去了,只有到晚年才有深刻的警惕。我活了八十五年,回忆童年就像在昨天一样,真的,一弹指八十多年过去了,人还有八十年吗?不可能。明白这些事实真相,你就真正会掌握时间,勇猛精进,这种殊胜的机缘不能再失掉。
这个文里面,说到发愿成佛度生,好像比起《净土论》前面讲的三种菩提心来得容易,前面讲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个地方只讲我愿成佛、我愿度众生,其实愿成佛度生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一点都不假。所以他说实际上也不然,为什么?净土往生实实在在是难信之法,难信,你还没有能够真的相信,你怎么能发心?这说明发心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但是我们看到,许多这些乡下农村的阿公阿婆,一劝他念佛他真相信,说西方极乐世界好,他真的就想去,就发心去了,往生的时候瑞相稀有,弥陀来接引,他真的往生!这什么回事情?我们要明了,这个不偶然,不是农村里每个阿公阿婆都能往生,也是千中一个、万中一个。这是过去生中曾经修学这个法门,功夫都很不错,临命终时一念之差没去得了。这一念之差就是情执难断,舍不得家亲眷属,只要有这一念起来,阿弥陀佛就走了,不再接你。我们修净土的人要注意到这一点,什么时候放下?平时就冷淡,临终就没有罣碍;平时这个情执很浓,临命终时就靠不住。爱不爱家人?真爱,往生到极乐世界是真爱。暂时把亲情放下,到极乐世界去了,你的家亲眷属无论沦落在哪一道,你都看得很清楚,他什么时候得度因缘成熟,你就会去帮助他。得度因缘成熟,真信、真愿、真放得下,就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个都不行,记住末后是真放得下。
「如《阿弥陀经》云:十方诸佛称赞本师」,释迦牟尼佛,「于五浊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真难信,难信能信这叫可贵,这就能成功。一定要知道,像前面善导大师教导我们的,知道娑婆苦,你真认清楚。这个地方娑婆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堪忍,就是这个世界太苦,你真能够忍受,就这个意思。一般人不能忍受,你真能忍受,叫堪忍。极乐是真乐,一切世界的苦事不但没有,连名字都听不到,你就知道极乐世界多么清净,清净庄严。佛对于世尊的赞叹是无比殊胜稀有,因为唯有这个法门才能够度脱像现在这个社会五浊恶世,人都造五逆十恶,遇到这个缘都能往生,这个不可思议。
「又本经《独留此经品》」,里面有这四句经文,「若闻斯经」,就是《无量寿经》,你要能够听到这部经,「信乐受持」,你听了就能相信,你就能接受,你就能喜欢,乐是喜欢,你就能受持,受持是什么?你能够真干,依教修行,「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我们今天遇到了,我们信,我们欢喜,我们依教奉行,不容易!它说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在我们想好像不难,我们很容易就接受。其实不然,你看看今天世界上将近七十亿的人口,几个人遇到佛法?遇到佛法的人,几个人遇到大乘?遇到大乘的人,几个人遇到净土?遇到净土的人,有几个人真信?这一重一重的淘汰,淘汰到最后真的没几个人,这才知道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是难中之难里头的一个,为什么我们能成为难中之难当中的一个?那是我们过去生中,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结下很深的缘,这一生当中遇到就一见如故,就非常欢喜,过去没有那么深的缘分不行。这是我们看到的,我们同学当中几个人真信,几个人真干?你说他不信,他挺相信;你说他相信,他对这个世间留恋,他决定放不下,这就是难中之难。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我们的善根比他深厚,宿世的善根他不如我们,才会有这个现象。
「是明能信净土,实是一切世间难中之难」。真的一点不假,一切世间是讲十法界,扩大讲就是十方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剎土里面的十法界。「于此难信能信,斯即大智」,这是真实智慧。这不是知识,知识分子不一定相信;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相信,有智慧的人这一生肯定得度。世出世间唯此一事真正是大事因缘,其它的全是小事,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顺此信心,发成佛度生同登净土之愿,即是发菩提心也」。顺这个信心,从信里头起愿,从愿里头起行,这叫顺此信心。发出这一生当中要成佛、要普度一切苦难众生同生净土,这就是无上菩提心。「但能真实信受,自然能发如上之心。是又为净宗之殊胜方便。」菩提心在修学大乘当中真不容易发,修学其它的法门,经上讲得很清楚,像《起信论》上所说「直心、深心、大悲心」,真不容易发。这个心一发就超越十法界,就是法身大士,这个心一发就成佛,菩提心是佛心。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忍和尚方丈室,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菩提心才发出来。你就想想,神秀大师那一批人跟忍和尚几十年,有没有发菩提心?没有,你才知道这是真难。净土宗比它发得容易,净土宗只要你真信,发愿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度众生,这个心就发了。所以这个文里头说,是又为净宗之殊胜方便,比起其它法门确实是方便。
「如《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这蕅益大师说的,这两句话,印光法师赞叹到极处,为什么?古来祖师大德从来没这个说法。所以很多很多人对于一些阿公阿婆念佛往生,感到无法解释,为什么?一定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些阿公阿婆只有一向专念,没发菩提心,他怎么能往生?蕅益大师说出来,深信发愿求生就是无上菩提心。你要问这些阿公阿婆,什么叫菩提心,他不懂;什么叫直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他也不懂,他都不懂。你问他这个法门相不相信?真信。想不想去?真想去,这就是发心。真信、真想去就是无上菩提心,蕅益大师第一个说出来,把这个问题给大家解决了。所以印光大师称《要解》,是《弥陀经》的批注第一,这排名第一,很多重要的意思古人都没有说,蕅益大师说出。譬如释迦牟尼佛怎么成佛?念佛成佛的,这古人没说过,也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说过的。他确实指出来,真的有经文,我们一般人读经都疏忽了,没有注意到,他给我们点出,释迦牟尼佛成佛是念佛成佛。
「是以念佛之人,必宜早生信愿,是即发菩提心也」。深信切愿不能迟,迟了将来就产生障碍,就有麻烦;赶快建立坚定不移的信心,决定求生极乐世界。在这个世界完全随缘,住一天很好,住一年也好,无所谓,时时刻刻准备往生,这一点很重要。不要「我要等哪一天,等什么时候」,不可以,有这个念头就是烦恼习气夹杂,将来会障碍你往生。念念想去,这个心殊胜,天天想去。我在讲席当中也劝勉过同修,每天晚上你都要睡觉,我躺在床上一躺下去,我就求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天天求他,没有一晚不求他,哪一天真来了,我求到了,佛就带我走了。这就说明,对这个世间样样放得下,没有一丝毫干扰,不受任何影响,就这么一个念头,念念求生净土就这个念头。
下面「第四,问答解释者」,这问答是假设的,当然也真有人有这些疑惑。「问曰:若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诸法无行经》云」,这是举经做例子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诸法无行经》里说,「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为什么佛在《诸法无行经》上这样说?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这也是佛说的,佛说这两句话完全相矛盾,佛怎么会说这种话?这就是怕看经看多了,佛在这个经上讲跟那个经上讲完全相反的,这个经里面讲有,那个经里讲空,这怎么办?要知道,诸佛菩萨说法没有定法可说,这个人执着有,佛就跟他讲空,破有的执着;这个人执空,佛就跟你讲有,破空执。最怕的是佛说空,你就执着空,佛说有,你就执着有,佛度不了你,那你就没法子,佛是为了破执着。所有一切法都叫做善巧方便,佛无有定法可说;佛也没有一定的形相,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相。现相、说法都不是佛的意思,谁的意思?众生的意思,佛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想佛来给你说法他就现佛身,你想菩萨给你说法他就现菩萨身,你想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你想他现。你想是有心,他现是无心,无心能应。你有什么样的疑问,这是你想,佛菩萨给你说法是无心,决定没有通过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决定没通过,完全是自性自然的响应。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这些问题全没有了。
我们看下面的解释,「释曰:有人根据《诸法无行经》中所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可得。此求者」,求菩提这个人,「乃远离于菩提,如天与地之相隔远」,这经上讲的没错。「既然如此,今何云,修万行,能得菩提之果,而成佛耶?以下作答」,下面再给你解释。我们看下面解释,「菩提正体,理求无相」,菩提是什么?菩提是正觉,正等正觉是菩萨的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是佛菩提。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都是自性里头本有的,你到哪里去求?《华严经》里面,佛对我们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这就是菩提。如来的智慧是什么?是无上正等正觉,皆有,人人皆有。你自性里有,你求什么?理上讲你求就错了,你本有的求什么?本有的「今作相求」,作相就是着相,你着菩提的相。无论是你着正觉的相,或者是着正等正觉的相、无上正等正觉的相,你着相了,着相是凡夫,着相是迷。所以说「不当理实」,你跟实际的理完全相违背了,所以用比喻说,你跟菩提距离是愈来愈远,是这么个意思。「是故经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这个心是妄心,你自己以为有个心,这心是妄心。我们凡夫以什么为心?能够思惟的、能够想象的这是心,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这个在大乘教叫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什么?分别。这是什么心?分别心;这是什么心?执着心;这是什么心?妄想心,错了,全错了。正是古大德所谓你错用了心,你怎么可以用妄心?妄心跟妄相应,妄心跟真不相应。
佛在经上讲得好,妄心能缘,对外能缘虚空法界,对内能缘到阿赖耶,因为都是虚妄,虚空法界是虚妄的,阿赖耶也是虚妄的。妄心能缘阿赖耶,它能够了解阿赖耶,它不能了解真的。菩提是真心、自性、真如、法性、第一义,这是妄心决定缘不到的,所以你就错了,真正是错到底了。真心,我们要想见真心怎么办?真心,把这些妄想分别执着所有妄心统统放下,真心现前,你就见到了。真的,那就不是妄的,妄的放下,真的就现前,不要去求,你一求就坏了。古大德说得好,只要把妄心放下、妄想放下,真心不求自得,因为什么?它本来就是的,妄的放下,本来就是真的;妄的放下再要去搞一个真的,那个真的又是妄的。大乘经这些道理讲得很多,讲得很清楚。所以《般若经》上讲,不可以用心去求菩提,也不能用身去求菩提,为什么?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如果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再给你讲,可以用心得菩提,可以用身得菩提。妙!妙不可言,这个里头要很细心去体会。
所以下面讲,「行人若作相以求」,这个行人就是修行人,指我们现在正在修学。「意存菩提之果」,我们心里真正以为有个菩提之果,「与求菩提之法」,这是什么?这叫「法执」,错了。「即是作相」,作相是什么?着相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八相成道,给我们做榜样,用意非常深。他十九岁离开家,他不离开家他是王子,继承他父亲的王位。这就是说,把世间荣华富贵舍弃、放下了,这放下什么?烦恼。他知道这个东西不是好事情,这东西是烦恼一大堆,十九岁离开家给我们表演的是放下烦恼。你看放下烦恼之后出去求学,学了十二年,十九岁学到三十岁,印度所有的宗教都接触、都学过,所有的学派也学过。三十岁这一年,学了十二年,把十二年所学的东西统统放下,那叫什么?放下法执。十九岁离开家是放下情执,放下烦恼障;三十岁这一年在菩提树下入定的时候,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放下法执,放下所知障。两种障碍都没有了,这明心见性,这个表演意思太深!
我们现在求学可不可以?可以,像释迦牟尼佛广学多闻,但是你要能放得下;你要是执着你所学的那个东西是真的,那就坏了。学的那些东西有什么好处?知道世间人想的是什么玩意。而自己呢?自己没有,自己不受干扰、不受影响,这叫大英雄,别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二障破了,所知障、烦恼障都破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东西可不可以学?可以学,不能着相,不能分别,不能起心动念,这样去学就对了;如果你要着相,错了。学是什么?你了解世间有这么一桩事情,有这一类的众生,将来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度他,是这个意思。世间人烦恼呢?有烦恼障重、所知障轻,有所知障重、烦恼障轻。像世尊面前两个例子,阿难尊者烦恼障重、所知障轻,阿难智慧高,所知障轻,情执重,释迦牟尼佛灭度他还流眼泪,情执重。富楼那尊者是阿罗汉,烦恼障轻,他证得四果罗汉,所知障重,听经听不懂,不如阿难。这就是演出根性不同,众生根性不同,必须二障两种烦恼统统放下你才能见性成佛。
所以只要作相,作相求,「自离于理体之实际,故云不当理实」。你跟自性相违背了,要晓得自性是什么?自性三种现象都没有,自性的心是清净寂灭,怎么可以有东西?不但没有烦恼,也没有所知。所以般若之体叫根本智,是什么?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它起作用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所不知,从哪里来一切智慧?无所不知是从无知来的。那你把所学的要是执着,你就有知,有知就有所不知,你没有学过的你统统不知道。如果是般若无知,没有学过的统统都知道,这才叫智慧,没学全知道。执着有,甚至于有学,学得还不够,还不知道,学了未必完全知道,未必是真正知道。我们就晓得,清净心跟广学多闻哪个重要?清净心重要,广学多闻不重要。广学多闻要是有执着就是法执,变成所知障,障碍你明心见性,这是佛法劝你放下的。可以广学多闻,决定不能执着,广学多闻里头的变化很大,非常复杂,千变万化。我们以预言来讲,做例子来说,预言过去老师给我讲有三种,第一种那个预言很正确,定中见到的,他入定,定中见到的境界那非常正确。另外一种预言,是以数学理论推断的,像《易经》那是用数学来推理,推到某个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第三种那是灵,不是你自己,外面的灵跟你有缘,藉你的身体来宣布的。这个三大类,三大类里头是以自己的定力最可靠,但是定力他所看到的,譬如他所看到一年以后的事情,是今天一年以后,过了一年之后是不是就这样?就又变化了。他所看到是今天,是时间完全相同的,看到这个境界,真过一年之后又不一样了。要晓得这个东西是人心的念头,人的心念头天天都有加减乘除,善念多一点,恶念多一点,天天不一样,所以外面境界它是从念头转的。
由此可知,预言只是个概略,不是个很仔细,不可以相信的,那个不是的。你明白这个道理,可以做参考,不能说十分确定,那你就错了,不可能有十分确定的事情。我们从《还源观》上讲,剎那变化,剎那剎那都在变,从来没有相同的,整个宇宙都是从人心念头「出生无尽」,这句话讲得多好,变化无穷。人念头转好,坏的就变好了;人念头变坏,好的境界就变坏,这就叫什么?风水轮流转。风水怎么转法?随着人心转,人心好,这个地方山河大地坚固,什么灾难也没有。预言看到的,那是什么?那个时候看到的事情,今天的人心不一样,产生变化了。若不是地上菩萨,只能做参考,不能用它来做决定。对治的方法就是闻若无闻,我听到这些话就像没听到一样,不受它的干扰,不受它的影响,提高自己的警觉。警觉提升之后,我们的思想、行为就变了,变什么?变得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把不好的境界统统都把它变好了,这个预言对我们就有大利益、大好处。不管它是真是假,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智慧,有什么不好!都是好事。连美国布莱登都晓得,你看「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跟我们佛法讲的一样,没有两样。不但灾难可以化解,而且会把社会、把地球带上更美好,愈来愈好。读书明理,学佛要开悟,不能学得愈学愈迷惑,那就错了。
我们看下面一段,「今者虽知修行往求」,佛告诉绝对大多数的人都教他先从着相,先从离相做不到,太高了,教初学就要教着相。着相就是教他什么?教他断恶修善,真的有善有恶,给你讲这些。这些都是没有离开六道,在六道里头帮助你什么?帮助你不堕三恶道,帮助你保住人天两道,你不堕三恶道,这就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人天德行具备了,再帮助你提升,超越六道,一步一步的来,帮助你上第一层楼,告诉你上头还有一层,再上去看看;到第二层,上面还有第三层,一步一步的诱导你向上提升,这是教导中下根性人用的方法。若是上根利智,那就不用这么麻烦,就直接告诉你最高层,能不能上去?能,你有能力上去,像现在坐电梯就上去了。乡下人没见过电梯,你跟他讲电梯他不懂,你说坐电梯他吓坏了;爬楼梯慢慢一层一层往上爬,他很高兴,最后都达到目的地。无论是渐修,无论是顿证,统统圆满无上菩提。
「今者虽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知道在理上、在自性上讲无求,在自性上说没有修,无修亦无得,无求亦无失,得失都没有,自性里头从来没有得失。「仍不坏假名,是故备修万行」。释迦牟尼佛慈悲给我们表法,做出最好的榜样,他老人家早就成佛了。《梵网经》佛自己说的,他这一次到人间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那早就成佛了!就在舞台表演一样,做第八千次的演出表演。八相成道,好像是个凡夫,一生修行证果把它演出来,舞台表演,表演给我们这些人看。如果他没有这个表演,说他一下就成佛了,我们把他当神仙看待,不敢向他学习:你是神仙,我是凡夫,我怎么能做到?他表演跟我们一样,也是父母所生,也是从小长大,他能成,我也可以成,让你生起这个信心,做这个表演。我们要明了,这就是本师对我们的恩德,对我们的布施,我们从这个地方觉悟过来,明白了。无修当中也能修,在他是无修,他圆满了,他还要做出修行,持戒修行的样子给我们看,让我们从这条路慢慢契入,慢慢的开悟,悟入这境界。他需要修这个苦行吗?每天日中一食,三衣一钵,树下一宿,需要这样吗?全都是做给我们看的,教我们要万缘放下。他先做出样子,他真放下,那这大概不是假的。放下是真难,先做榜样给你看。我们要能跟他一样,像他那样放得干干净净,你说一生能不能成就?肯定能成就。
我们搞了这么多年,经教这些道理搞明白了,凡夫成佛没有别的,就是章嘉大师第一天见面传给我的「看破、放下」,放下、看破。真的,六十年当中证实老师这句话千真万确,看破是什么?明白了。放下是什么?不再分别执着了。不再把这些万事万法放在心上,心要恢复真心,清净平等觉。一切万事万法都是垃圾,凡夫不知道,把这些垃圾放在心上,把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当作垃圾桶,不但收自己的垃圾,还收别人的垃圾,你说可不可怜?把这些垃圾统统搞净了,干干净净的,那就是自己的真心,那就叫佛。在佛法修学里头,佛经有个术语叫「止观」,止是什么?止就是放下;观是什么?观就是看破,观是明了,止是放下。儒家也讲「止于至善」,至善是什么?至善是自性,不是善恶的善。如果你止于善恶的善,你是人天两道,止于不善呢?那是三恶道。所以止于至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那是自性,那是赞美的话。
「仍不坏假名,备修万行」,真的持戒、真的修定,智慧开了,「故能感也」。我们认真修行有感,什么人来应?自性来应,我们一般人讲佛菩萨来应,即是自性来应。我们念佛,阿弥陀佛来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来了,是自性来应。心现识变,一切诸佛菩萨离开自性全都没有,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自性弥陀出现了,自性观音出现了,自性地藏出现了;你要做五逆十恶,自性地狱出现了,就是这么回事情。我们今天心行有感,自性它就出现,要晓得遍法界虚空界,上从诸佛如来,下到三途众生,没有一法能离开自性。大乘教上讲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个心是真心,这个心就是自性,统统是自性变的。自性怎么变?随着我们念头变,我天天念佛,自性就现佛;我天天念菩萨,就现菩萨;天天念贪瞋痴,现的就是饿鬼、地狱、畜生,就这么回事情。明白人心永远是定的,迷惑人心是浮躁的,不定,明白人是定的。所以你能够持戒,你能够修定,慢慢就归源,回归自性。你不能持戒、不能修定,你就回不了头,回不了头到哪里去?搞六道轮回,总在六道里头团团转,迷惑颠倒。
「是故《大智度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这个缚就是绳索绑住,把你捆绑起来,这比喻作烦恼。为什么?你见般若、不见般若,你全都是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你没有离开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把你绑得紧紧的,你丝毫不能动弹。为什么?你用妄想分别去见般若,用妄想分别执着不见般若,你根本就不懂什么叫般若。下面这几句话,「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解脱是得大自在,解这个字念动词(名词念「姐」),把它解开,解开什么?烦恼解开了;脱是什么?轮回脱离了,十法界脱离了,生死脱离了,见般若就脱离。你看一个见般若、不见般若都被烦恼拘束住了,一个见般若跟不见般若全得到解脱,什么原因?不执着。只要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恭喜你,你跟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同一个境界;你跟六祖惠能大师大彻大悟,同一个境界,你成佛了。你看凡夫成佛就这么简单,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就成佛了。放下一样,放下执着就成阿罗汉,放下分别就成菩萨,放下起心动念就成佛。你见般若跟不见般若都没有起心动念,你是真的般若现前。有没有般若?般若是假名,自性清净心里头一法不立,怎么会来了个般若?般若是佛讲经教学不得已用的一个假名。不可以执着名字,你要懂得这假名里头这什么意思,你明了这个你真的见般若。真见般若,这个名要不要无所谓,不能执着名字相。前面那个人见般若、不见般若都执着名字相,执着见般若,执着不见般若,你看执着没有破,执着没有破是六道凡夫。后面这个人,见般若跟不见般若他都不着相,不着名字相,他真的见般若,他真的得大自在,没有烦恼、没有生死、没有染净、没有邪正、没有苦乐,真解脱了。世出世间这一切相对统统都不见了,干干净净,惠能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境界是自性清净心。
「龙树菩萨释曰」,前面这几句话,《大智度论》这几句话,龙树菩萨解释,「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缚,离四句者为解。」,这就是大乘教里常讲的「四句百非」,离四句,绝百非。四句是什么?这四句都是执着,第一个是「有」,执着有,第二个执着「无」,第三个执着「亦有亦无」,第四个执着「非有非无」,就这四句。这四句里面,有,「有」中有四句,有中有、有中无、有中亦有亦无、有中非有非无。那就变成十六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一个里头有四句,四四一十六;过去十六、现在十六、未来十六,四十八句;已起的,已经起的四十八句,未起的也有四十八句,就变成九十六句;九十六句里面加上根本四句,就变成一百句。这一百句都是名相、都是假名,没有实质的东西。
经里有个问答,假设的,「问:经言离四句,绝百非,其意何居?」这是什么意思?「答。但举一对,便成四句」,如有无是一对,一异是一对,断常是一对,也就是相对的,真妄是一对,大小是一对,邪正是一对,只要举出一对就能够变成一百句。「且有无四句」,举这一个例子,有无这四句,像前面所讲的,「若云有,是增益谤」,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有上再加一个有,这就错了,这是毁谤,属于什么样毁谤?增益谤,你又给它加一点,加不得,它恰到好处,你加一点就错了。「若云无,是损减谤」,为什么?你不能跟它加一点,也不能跟它减一点,人家恰到好处。加一点是过失,你把它减一点也是过失,人家已经到了圆满,圆满是不增不减。「若云亦有亦无,是相违谤」,有不是无,无不是有,亦有亦无是相违谤,都是说谤佛。「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既俱有过,故须离之。根本四句既尔,枝末四句乃至百句皆非,故须绝之。」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才能真正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恢复你自己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你的真心,这个一定要知道。
大乘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它修心,清净心里头本来具足,具足什么?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相好,样样具足,一丝毫都不欠缺。遍虚空法界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它没有欠缺。自性里头你加一点给它,错了,减少一点也错了,你加不得,也减不得。自性清净心里面所生的这些万物变化无穷,《还源观》上三种周遍,第二种讲「出生无尽」。为什么会有变化?佛在经上常说「依报随着正报转」,就是随着你念头在变化,起心动念它就变化,变化从来没停过。微细的变化我们看不到,重大的变化我们也看不到,重大的变化是宇宙,我们感觉不到;小的变化是我们的身心,我们细胞里面的变化,我们也没有办法觉察到。这是什么?我们的心太粗,我们的心迷了。如果我们的心定,有很深的定功,宇宙这些变化,我们都能够知道。大变化、小变化,佛全知道,佛知道变化,变化是果,因是什么?因是众生念头。众生念头他知不知道?知道。所以我们常讲宇宙之间,性相、理事、因果,法身菩萨以上没有一个不通达,没有一个不明了,通达明了。
「根本四句既尔,枝末四句乃至于百句皆非,故须绝之」。所以我们一定要放下,这个绝之就是放下,别放在心上。「有无既尔」,这个例子明白,给你讲「断常、一异等四句例知」,刚才我们补充几个,真妄、邪正、苦乐,一切莫不如是,我们就完全明白了。「然此中根本四句是外道见」,佛门以外修道的人有这个见解,有说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枝末四句等,三乘亦未全离」,三乘是什么?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没有断干净。「唯佛究尽,故云离云绝也」,离四句,绝百非,谁做到?佛是圆满做到。三乘对这个事情还没有干净,还没有清楚,这就是学佛知见上的问题。不能不把知见放下,真性才能现前,知见障碍了我们明心见性,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知见有,不能在知见上再加知见,或者是知见上再减损知见,那就错误,叫画蛇添足。知见是自性般若的起用,自然的,不通过思考,通过思考就变质,不通过思考就是自性的般若智慧起用,那就完全正确。只要有一点点意思在里面,就错了,就变成四句百非。
「今祈(求也)菩提」,祈是求的意思,「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这个意思很深,「不行而行者,不违二谛大道理也」。这后头有解释,黄念老的解释,「不行而行,即无求而求。虽知理体无求,菩提无得,仍备修万行」。我们依然是圆满的修学万行,万行是什么?十善业道、六波罗蜜、普贤十愿,这是万行的纲领。展开来,像十善业道,小乘把它展开变成三千细行,十善业变成三千条。大乘菩萨把这十条,十善这个十条展开为八万四千细行,这叫万行,通常在佛门讲六度万行。《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任何一法展开无穷无尽。得真修,真正落实,「以感菩提,妙契中道」,只管去修,不要执着,不要分别,不要起心动念,自性性德自然现前,就是菩提,就是中道。凡夫为什么要修六度万行?实在讲是对付业障,是消业障的好办法,消除罪业。布施消我们的贪婪、贪心,这是烦恼,持戒是消除我们的恶业,忍辱是消除我们的瞋恚,精进是消除我们的懈怠、懒散,禅定是对散漫,般若是对愚痴,化解我们的愚痴。所以六度万行帮助我们消业障,业障消除了,性德就现前,自然现前,那叫做般若,那叫做智慧,那叫做性德,在此地叫菩提、叫中道。要不真修,这些东西你不能发现。真正修行,自然的感应,自然的契入,契入就是你证得了。
底下一段,「次者,《安乐集》依《净土论》指出,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先须远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这个很重要,与菩提相违背的。「一者,依智慧门」,人有智慧,「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换句话说,你要是跟这个相反,那不是智慧,依愚痴,愚痴是什么?专求自乐,自私自利,没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一定是不求自乐。释迦牟尼佛有智慧,过的是什么生活?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是依智慧门,真正做到了,远离我心贪着自身,做出圆满的榜样给我们看,不是做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一生是如此。老人家过世在树林,不是在房子里头,躺在地下过世的,吉祥卧卧在地下,不是卧在床上,真做到了。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大慈大悲帮助众生离苦,不说得乐,离苦就是得乐。要远离,远离是什么?无安众生心。前面是远离我心贪着自身,就是说绝不为自己身命着想,这个与菩提心相应,这是真实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念念为自己,你想想为什么?迷惑最严重的就是自身。所以佛法教我们修行,头一个破身见,这最大的障碍,为这个假身体,这个假我不是真我,不知道造多少罪业。轮回六道,沉沦三途,你想想看哪一样不是为自己身体?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佛告诉我们下手之处,远离,把它舍弃掉。所以老人在临终时候,圆寂之前最后的遗言八个字,教后世的弟子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你不能持戒、不能吃苦,你就菩提心生不起来,菩提心生不起来往生就有障碍。我想成佛,它障碍你成佛;我想度众生,它障碍你度众生,这八个字多重要!这八个字是我们一生修学能不能成功的关键。我们净宗同学最近这一年多听我讲经,我介绍刘素云居士给大家,许多人知道了,也看过她的光盘。刘素云有什么本事?就是学到释迦牟尼佛这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她的成就就靠这个,持戒、吃苦。这个人有善根,没学佛之前就能吃苦,就能舍己为人,看到别人有苦,她就伸出援手,家里明天有没有饭吃她不知道,她真能做到。没有想到自己,全心全力帮助别人的苦难,这救苦救难。学佛之后,我们听到她的报告,她每天吃饭就一个菜,请好朋友来吃饭也是一个菜,生活很像从前的出家人。不说现在,从前出家人确实就一个菜,大锅菜,生活简单、快乐,妄念很少,生活简化,什么都不必要想,这里头有大道理。第二,真正有拔众生苦,帮助众生离苦,念念想着如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她有这个心。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心,偶尔发这个心,不行;常常有这个心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安众生心,要帮助众生得到安稳、得到安定。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这都是要得真修,怜悯一切众生,不能够求众生对自己恭敬供养,有这个心就错了,有这个心攀缘。自己没有真正的德行,将来要还债,古人说的,这祖师大德讲的,「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我们净宗把这个了道,降到最低的标准,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你将来就披毛戴角还,一点都不假。所以我做了几次的声明,希望各地的同修不要再寄钱来供养我,我现在不要钱,为什么?不做事了。以前印经还做这些东西,现在不做了,年岁大了做不动,国内、国外所有一切的宗教活动,我不参加,没有需要用钱的地方,希望你们不要再送钱给我。你们怎样供养我?大家学习《无量寿经》,老实念佛回向,那就是供养我,这是最好的供养,其它的一概都不需要了。我念念只求往生极乐世界,弘法利生的事业有人去做,后人去做了,我要交棒了。晚年希望把《无量寿经》讲圆满,我估计一天讲四个小时,大概十月可以讲圆满。讲圆满这个身体还在世间,我继续讲经,除讲经之外哪里都不去。我也没有道场,诸位同学一定要知道,无论是国内、国外,用我的名号说是建道场,我将来会去住,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学佛要有智慧,不要迷了。如果还在这个世间,将来我讲经只有三处,实际上是两处,香港跟澳洲两个小道场,可以自给自足,大家对这个事情放心。自己好好的学经教,学《无量寿经》,认真念佛,将来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莲池海会见面,那多欢喜、多好!这是我们有信心决定可以做得到的。所以要记住佛的话,远离恭敬供养自身的心,不能有这个心。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这三种是违背菩提心的,有这三样菩提心怎么能发出来?我再重复一下,第一个,就是「我心贪着自身」,就这一句,贪着自身这个念头不能有,它跟菩提相背的。第二个,「无安众生心」,你没有帮助社会安定众生心,你没有这个念头,这是与菩提心相违背的。修学大乘的人,念念都要求社会的安定和谐,帮助社会大众心安。心安是理得,他道理明白了,他心就安,他心为什么不安?道理没搞清楚。佛法就是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了,心安了。第三个,就是「恭敬供养自身心」,这个决定不能有,这才跟菩提心相应,「此三者必须远离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