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七六集)  2011/4/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7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百五十四面倒数第三行,从经文看起:

【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这一段经文是讲饮食自在,我们看批注。经文上第一句话我们应当注意,「若欲食时」,这个「若」是假设的,假定的,假使你想吃,这个境界就现前;如果你不想吃,那就没有了。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大多数的人都不再想吃饭。吃饭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在我们世间,真正修行人一天吃一餐。佛陀当年在世,僧团里面,饮食就是中午一餐,叫过午不食。早晨有早晨的功课,功课完了之后就出去托钵,托钵也是一堂功课,吃饭也是功课,所以说是五堂功课。一餐饭就非常简单,经典里面告诉我们,阿罗汉一个星期出来托钵一次,换句话说,一个星期吃一顿饭。辟支佛的定功更深,半个月出来托钵一次,也就是两个星期吃一餐。我们知道色界天人饮食就断了,没有了,睡眠也不需要。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完全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地球上人的习性,为我们做一个很好的示范。简单的饮食,健康长寿。保养身体,不一定要吃很多,可是这里面还是有学问。人身体确实就像一部机器一样,这个机器你要会用、会保养,它的寿命就很长。

早年李老师告诉我,老师是个非常好的中医,他告诉我,他一生给人看病、用药,没有一次错误。他敢说这个话,他很谨慎、很小心。他做过司法官,他说司法官判案子也许会冤枉人,这是他一生当中,他不敢保证说,一个人没有冤枉过,他不敢讲。但是中医用药,他敢说。他告诉我,中国这个医学的目标,不是以治病为主,是以什么为主旨?是以长生。照中医的理论,人的寿命,就这个机器好好的保养,至少可以用两百年。两百年是你的天年,正常的寿命。这是中医的目的,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是预防疾病,怎样能叫一个人不生病,这是中医第二个目标。第三个目标才治病,所以治病是第三个目标。治病又有三等,第一等的,不必说话,看这个人的气色、音声,听他说话的音声,看他的动作,看他的气色,就知道他什么地方有病。这很高明的医生,望,看看就行了。第二等,望还没有把握,他得要问一问,问问你身体什么状况,要询问一下,这第二等。第三等,把脉,问了他还没有把握,一定要把脉。所以到把脉的时候,我们听老师说了这些话,称把脉的这个大夫叫三等三的大夫。治病是第三等,中医治病第三等。晓得中医第一等,长寿,这个是西医望尘莫及的。但是中医逐渐逐渐失传了,非常可惜,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中医不容易学,现在一般人想学中医非常困难,这是诸位同学不能不知道的。

世出世间一切法,要学得精,要学得圆满,一定是诚敬心。现在人没有诚敬,困难在这个地方。纵然遇到非常高明的老师,你都学不到他的东西。印祖说的话,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一分恭敬,他讲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诚敬,你就得百分利益,万分诚敬,你就得万分利益。没有诚敬,你什么利益也得不到。今天在这个社会,到哪里去找诚敬的人?找不到了。每个人都很想「我有诚敬」,怎么叫诚、怎么叫敬?他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学诚敬的时间错过了,诚敬要什么时候学?出生的时候就要开始学,父母要教你。

所以《弟子规》诸位一定要知道,不是教小朋友的,不是教他念的。《弟子规》是小朋友出生,婴孩出生,眼睛睁开了,他会看,他会听,父母、大人要把弟子规做出来,做成个样子让他天天看。他看了三年,学会了,根深蒂固。所以婴孩他的扎根教育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没人懂,大家都没学过。我这个年龄还算是非常幸运,生长在农村。如果生长在都市就完了,就学不到。生长在农村,我这个年龄还学。三岁以后学已经慢了,到少年时候再学,来不及了,怎么学也学不会。中国古人确实是太好了,教小孩,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教,这中国的古礼,孕妇的古礼,怀孕的母亲一定要懂得,她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统统会影响胎儿。所以古时候典籍记载着周朝,周文王的母亲怀孕的时候,这十个月,眼不看非礼之色,耳不闻非礼之声,口不出恶言,也就是我们佛法讲的口业,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这决定不可以,影响胎儿。行住坐卧都有威仪,这小孩心正,出生身体端庄。出生之后,父母要把弟子规做出来给他看,父母对他自己父母的尽孝,让小孩看,小孩看在心里,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古谚语有所谓,「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扎根的教育,三年扎得好,八十岁都不会变,他能守持得住。这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一桩大事,我家里有没有后代、有没有杰出的人才出来。人才是要教好的,祖宗有德,做父母的会教,后代哪有不出人才的道理!王季的母亲三个儿子,王季是老三,三个都是圣人。文王的妃子太姒也会教,儿子武王、周公,尤其是周公,孔子心目当中最敬仰的人,最佩服的人。夫子一生学周公,也学得很像,以周公为榜样、为模范,向他学习,所以孔子也成为圣人。周公是在位,有政治地位;孔子没有,孔子一生平民,但是他的德行学问跟有位的周公没有差别。国家社会世世代代有圣贤出世,就会有长治久安,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没有圣贤君子,这个社会不可能没有动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在全世界只有中国这个民族有智慧,懂得教育、重视教育、热爱教育,把这个理念写在经书里面,「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建立一个政权,领导人民,什么最重要?教育。只要把人教好了,社会上任何方面都好,没有不好的。人是根本,制度是其次。这个话写在《礼记》里面,一直到清朝末年,国家还是遵守,不敢讲废除。满清的晚年,慈禧太后执政,对于古圣先贤教诲不尊重了。这一不尊重,就上行下效,皇上不尊重,底下大臣,文武百官就随便了。演变到现在两百年,几乎消灭了,在中国没有,在日本也没有了。日本在三十、四十年前,我们去访问,还有人谈起这个问题,现在没人谈了。我们知道社会乱了,人心变了,变坏了。佛法里面讲「境随心转」,人心不善,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成问题,所以灾变异常,这么多的灾难。我们要知道,拯救社会,要拯救地球,没有别的,连美国布莱登先生都知道,去年他在悉尼开会,他们谈到二0一二马雅的灾难预言。他说话了,只要我们地球上的居民,都能够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不但灾难不会发生,这个地球会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所说的,实际上跟我们传统老祖宗的教训,跟佛菩萨的教诲没有两样,佛教导我们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佛教给我们的。如果地球上的居民出现一部分圣贤君子,这个世界的社会能恢复,地球的灾变也都能化解。

我们在这一节经文里面,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们的生活状况。经文上所讲的,全是刚刚往生的,凡圣同居土的这些菩萨,为什么?他们饮食习惯的习气还没有断掉,才有这个情形。经上说「若欲食时」,这句话意味很深,他不想吃就没有了,哪有这个事情!还想到要吃饭,为什么?刚刚去往生,这个饮食习气没断,他会想起来。想起来,这个事情它就现前。你看餐具,「七宝钵器」「钵器」,我们看批注,「简称钵,梵语为钵多罗」。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都省略掉,称作钵。翻译为「应器」,这也是省略,要说得清楚一点,应该是「应量器,乃出家人盛饭食之器」,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碗,饭碗。为什么叫应量?每个人食量不相等,有人吃得多,他的钵可以大一点;有人饭量小一点,他的钵可以缩小一点。所以钵的大小是自己的饭量,所以叫应量器。钵的质料有两种,一种叫瓦钵,陶器的;一种叫铁钵,就这两种。铁钵就是金属制造的。像现在寺庙里头有用不锈钢的,有用铝的,比较轻,用这个来做钵。但是现在用钵吃饭的人少了,只有在传戒的时候,看到过堂还是用这个做一个象征。一般几乎都不用了,都用我们现在一般的餐具。钵器,可以用餐具来翻译这个意思。「自然在前」,我们有这个念头,这些餐具就自然在面前。《汉译》曰:满其中百味饮食自恣」,满是指钵里头,钵里面饭菜统统都有了,都满了,是自然现前的,「若随意则至,亦无所从来」,它是变化的,你心里想,它就在你面前,就摆在你桌子上。无所从来,你说从哪里来的不知道,自然现前。「亦无有供作者」,没有供养的,也没有制作的,「自然化生耳」「是知钵器饮食等等,皆弥陀本愿所感」,也就是阿弥陀佛本愿所成就的,「故不须造作,自然出现也」

「百味饮食。百味,指百种好味。又《大论》曰:有人言,能以百种羹供养,是名百味。饼种数五百,其味有百,是名百味」。在中国古代,帝王吃饭,帝王吃饭没有人陪他,他一个人吃,多少道菜?就是一百道,每一餐饭都是一百道,饭碗不大,小碟子,宫廷里面的,真有百味饮食。佛门里面的饭,肯定具足百味,为什么?佛陀在世的时候是托钵,古人所说的「一钵千家饭」,那个味就具足了,百是圆满,代表圆满。托钵并不是我们托了马上就吃掉,不是的。我们现在看看南传的小乘,你在泰国、缅甸看他们出家人,每天出去托钵,那钵很大,上面有个盖,它是铁钵。我以前在台湾有个同修从泰国带一个来送我,那一钵饭足够四、五个人吃,那钵很大,像小锅一样。托回来之后,把饭统统会合在一起,然后再分而食之,真的是一钵千家饭。佛陀的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个人托钵回来,统统会集在一起,真是一钵千家饭。吃剩下来的供养鸟兽,决定不准留着到明天。留着到明天,怕饭食坏了,你吃了生病。每一天托的,当天吃完之后,就供养鸟兽。「有人言,百种药草药果,作欢喜丸,人饮食,故百味」。也有这种说法,这个「百」并不是呆板的指定一百,也可以超过,也可以不到,它是个形容词,形容其多。药草药果,这个做饮食也称之为百味。

「按菩萨之果报食与神通变化食,有无量味。彼土甘露味食,焉可思议」。这是讲菩萨,菩萨有果报食,有神通变化食。果报食是怎么回事?菩萨应身在人间,像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梵网经》里告诉我们,他这一次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示现在人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不是自己的意思,应以佛身得度就现佛身。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是「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惠能大师所证得的,跟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同一个境界。世尊证悟之后,把他的境界说出来,用了二七日,十四天,在定中讲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在定中讲的,是他所证得的境界。惠能大师在五祖丈室里面开悟的,悟了之后,只讲了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没有想到自性,见性了,没有想到自性本自清净,从来没有染污,纵然你堕到三恶道,堕到地狱,都不染污;「本不生灭」,真的是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五祖一听,行了,衣钵就传给他,他成为第六代祖。那我们就知道,释迦牟尼佛讲了那么大的一部经,《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说的什么?给诸位说,就是这五句,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这五句展开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一浓缩就这五句,同样境界。诸佛菩萨跟阿罗汉,在中国最近这两千年当中,应化在这个世间很多。《大藏经》里有一部《神僧传》,那是示现为出家人,佛菩萨再来的。他示现这个身,他要吃饭,跟我们一般人一样,有的一天吃一餐,有的吃二餐,有的三餐都吃,那叫菩萨之果报食。

另外一种神通变化食,偶尔也给我们示现,像金山活佛妙善法师,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他是在抗战时候在缅甸圆寂的。台湾乐观法师认识他,还跟他在一起住过四个月,对他老人家很熟悉。他记得很清楚,有一次他跟活佛在一起接受在家信徒的供养,中午吃饭,很多人端着饭菜面来供养他。他非常欢喜,当你的面就把它吃完。这一餐饭吃了多少?吃了二十多碗。乐观法师制止这些人,「你们可不要害活佛,你们这样做不可以。不要自己以为嘻嘻哈哈,活佛接受你供养,你有福了。你不能把他吃坏了」,着急!活佛告诉他,告诉乐观法师,说了一句「不增不减」。乐观法师一听都呆了,不增不减。真的若无其事,二天、三天不吃饭,没有关系;一餐吃个几十碗,也没有关系,神通变化食。这些都是教学,都是启发初学人的信心,知道佛法不可思议,做出来给你看。所以这个有无量味。

「彼土」是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甘露味食」,甘露是形容。天人最美的饮料称甘露,前面我们学过。换句话说,极乐世界那是最美的美味,不可思议,我们无法想象。「所谓百味者只是顺此方习俗耳」。此方帝王吃饭才一百道菜,这叫百味饮食。「实无食者,因彼土众生莲花化生,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本无饥渴之苦,故无食者,但为意乐而食也」。这就是说真的,事实真相。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他不是血肉之身。我们这个世界,这个身体需要饮食来营养它,这是个机器,它需要能量。能量从哪来?从饮食里头去摄取,来滋养这个身体。极乐世界不是血肉之躯,莲花化生,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这个前面都学过。身的相好庄严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他不需要饮食摄取养分,不需要。在我们这个世界,初禅以上不需要饮食。他们的寿命长,太长了。他用什么来养身体?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他们是禅悦为食。让我们想到古谚语有句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欢喜。他们的能量从哪里来?能量是从自性里头,自性本具的德能。自性能生万法,一切法的能量都是来自自性。我们也不例外,可是我们还是个间接的,不是直接的,直接的人不多,有修行功夫的人直接的;一般普通的人是间接的,间接从哪里来的?从太阳来。你看看这个地球上树木花草,五谷杂粮,都要摄取太阳的能量,我们人也不例外,太阳给我们充电。太阳的能量从哪里来的?从自性当中来的。修行功夫得力的人,直接摄取自性的能量。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他们都有这个本事,不需要人间烟火之食,他不要这个食物。又何况他们的身,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本无饥渴,这个饥渴的现象没有,他们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哪里要这些东西!所以这些饮食现前,完全是习气,往生到极乐世界时间还很短,有时候偶尔想起来,没吃饭,没吃东西,偶尔想起来。只要你一动念,这个饮食就摆在你面前;不想要?不想要就没有了。

我们看这底下的批注,「但为意乐而食也。故见色闻香以意为食」,不是真的吃了,见色闻香他就满足,不需要了。「又此妙餐具增上用,能增色力,而无便秽」,这个东西在现前,他也摄取能量,也起一点作用。「复显彼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一切悉皆超世希有」。实在讲这句话重要,显示出西方极乐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我们这个十法界人间天上所没有的,你到极乐世界都能看到。「又食者身心柔软,于此妙味亦无贪着」,不会让你起贪心。我们这个世间,饮食会让你起贪心,这就是起贪心引起烦恼。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会有这个事情,一切法都不会引发你的贪瞋痴,只帮助你提升你的戒定慧,绝不会有副作用。

「本经《菩萨修持品》云:于所受用皆无摄取」。一切受用,无有摄取是什么意思?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为什么?不需要有这种心念行为。你有这个念头,它就现前;没有这个念头,它就消失,这个多自在!跟我们这个世间不一样,有时候遇到心里欢喜的,失去之后再找不到。极乐世界不如是,你想,它就来了;不想它,它就去了。「又云:舍离一切执着。故无所味着」。对于饮食决定没有执着,决定没有贪恋。「食已」,吃完了,「便自然化去」,就没有了。也不需要收拾,也不需要洗碗碟。「欲食时随意复现」,这个欲食就是习气,你什么时候想到,它就又现前;你不想的时候,它就没有了,「一切自在无碍」

「又此经文,正显《往生论》中庄严受用功德成就」。这二十九种成就,功德成就,我们在前面都学过。「偈云: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这句话讲的是真的,西方世界里的人,为什么不吃饭、为什么不喝水?他为什么不饥不饿?他是闻法,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讲堂里面讲经说法没有中断,因为极乐世界没有白天,没有晚上,它一片光明,它不需要日月。佛身放光,每个人身都放光,花草树木放光,宫殿放光,大地放光,没有不光明的,光明世界,无量的庄严。你看诸佛称赞阿弥陀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讲经说法教学没有中断,你听经闻法也不中断,他成就快!所以你不可能懈怠,你不可能中断。我们这个地方再用功的人,晚上睡两个小时、四个小时。睡两个小时,中断两个小时;睡四个小时,中断四个小时。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你到达那一天,到你究竟圆满成佛,你的学习不中断,而且是福慧双修;亲近诸佛如来,亲近诸大菩萨,福报,听闻讲经说法,增长智能。所以到极乐世界,福慧双修。

我们看底下《论注》《往生论》昙鸾法师的批注,「是故兴大悲愿」,兴是兴起,这是讲阿弥陀佛兴大悲愿,「愿我国土」,这个我是阿弥陀佛自称,「以佛法、以禅定、以三昧为食」,所以他不需要这个世间的饮食,「永绝他食之劳」。其它饮食要人工,要有人去做,极乐世界没有,他以闻法,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以禅悦。三昧跟禅定,禅悦就统统代表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别人来设计,别人来烹调,没有这种事情。「爱乐佛法味者,如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谓如食顷,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时间不是真的,是假的,时间的长短是你分别执着造成的。你如果分别执着放下,时间就没有了。这个现象,现在科学家知道,他也跟我们说时间是假的。不但时间是假的,空间也是假的。学大乘的同学们,很多人都学过《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的。弥勒菩萨将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类,六百六十类,在《瑜伽师地论》里头。天亲菩萨认为六百六十法太多,对于初学的人不方便,把它浓缩归纳成为一百法,叫百法。一百法好记、好学。这一百法里又分为五大类,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又分这五种。时间跟空间都列在不相应行法这个项目里头,不相应行法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抽象概念,没有事实,所以它不是事实,它只是抽象概念而已。

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多长时间?六十小劫,一个小劫是多长的时间?佛在经上有很多种说法,最普通的说法就是增减。佛说,人的寿命最短的时候,十岁,这是讲平均年龄,十岁是最短的。每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八万四千岁是人寿命最长的,这是平均寿命。从八万四千岁每一年减一岁,又减到十岁,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六十小劫,这样一增一减六十次。佛告诉我们,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一个大劫就是这个星系成住坏空,这么长的时间。当时听经的人,大家都坐在一起,六十小劫就像什么?如食顷,就像吃一顿饭的时间,他们的感受怎么这么快,饭还没有吃完,怎么六十小劫过去了?爱乐法味。人在欢喜的时候,就显得时间怎么这么短;人在痛苦的时候,就感觉到时间怎么这么长,痛苦的时候度日如年。可见得时间长短不是个定法。无有一个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你就晓得这闻法是多么欢喜!没有一个人感觉到身疲倦,心懈怠,没有,这是法喜。法喜是能量,法喜的能量是直接从自性里头来的,摄取自性的能量。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听经,法喜充满;读诵,法喜充满。特别是这部经,你读这部经,听这部经,换句话说,等于说你摄受极乐世界的能量养自己的身心。不需要用外面的饮食,不需要。有没有这种人?有,很少,有人很多年不需要吃饭,只喝水。从水里面摄受能量,当然一定还从其它地方摄取,否则的话,人的身体懈倦,不能支持那么久。他一定有他的方法摄取能量,来养自己的身心。

「以禅定为食者,谓诸大菩萨常在三昧,无他食也。」这个是四禅天人以上,他们五欲断掉,财色名食睡统统断掉了。常在定中,定中的境界快乐,所以叫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三昧者」,这讲三昧。「彼诸人天若须食时,百味嘉肴罗列在前。眼见色,鼻闻香,身受适悦,自然饱足。」他有没有吃?没有。他看到、闻到了,非常欢喜,那个能量摄取他就够了,不需要再吃了,自然饱足。这些事情,我们在习俗当中,供鬼神,很明显的能体验到。供鬼神,饭食为多,供饭就可以了。同样是这一锅煮出来的饭,你盛一碗饭,这一碗饭供过鬼神的;再盛一碗饭,同时盛出来,那一碗没有供养过鬼神。你把它放一天,放到第二天,供过鬼神的饭,味道很难闻,馊了,坏了;没有供过鬼神那个饭,还挺新鲜,还很好吃。什么原因?鬼神见到、闻到那个味道,他吸收过去了。这个现象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供佛菩萨的也有这个现象,比鬼神的好。实际上佛菩萨有没有吃?没有,谁去享受?大概是些护法神,佛菩萨不需要,但是护法神他需要。

「食讫已化去」,吃完之后就没有了。「若须复现」,如果你再需要的时候,它又现前。「其事在经」,这个事记载在经典里头。「是故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这是讲的食自在。我们读到这个经本,知道这一桩事情,回头想想我们的饮食多麻烦!为什么不到极乐世界去?不是去不了,极乐世界很容易去,只要你遵守经典上讲的方法去修学。古来许许多多人给我们做了榜样,一般不超过三年,你就能取得极乐世界。一般人修学净土不能成就,来生还继续搞六道轮回,那什么原因?对六道放不下,以为六道还不错,对六道还贪恋,那你就一点办法没有了,你出不去。如果真的,你要认为经上讲的事情全是事实,字字句句都是真话,佛不会说假话的,你肯定,你真信、真正想去,你决定能成功。我寿命还有,可以不要了,我提早去,这样的人很多,我们不是第一个,有例可援。寿命不要了,欢欢喜喜到极乐世界。我们念头真正决心下定,这个世界舍干净,阿弥陀佛就现前,他就来接引你。下面一段是讲衣自在。

【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一般人所担心的饮食、衣服、居住的环境,人生在世,没有一个不想到这三桩大事。怎么比都比不上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一切都现成的,是我们的老家。弥陀是我们的慈父,天天在召唤,希望我们回家。我们在六道是流浪,非常辛苦。我们看批注,这好懂。「右明衣饰受用自在」。衣是衣服,饰是装饰,指这些璎珞等等。「冠」是帽子,「带」是衣带。「璎珞者,印度贵人男女,编玉以悬于身为饰,名璎珞」。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都不难懂。「如是衣饰皆以众宝合成,故云众宝妙衣等等」。西方极乐世界的宝,跟我们世间宝不一样。我们这个世间的宝,一般质料都很坚硬,像金银、琉璃、玛瑙都很坚硬。西方这些宝,它柔软,可以做布料,做衣料。黄金可以做衣料,非常柔软,像丝织品一样。白银、水晶都那么柔软,跟我们这个世间不一样。所以说是他们的衣服众宝合成,称之为众宝妙衣。既是众宝所成,「光色微妙,如《观经》云: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是故无量光明。」身发光,身上穿的衣帽、戴的这些装饰都放光,是故无量光明。「又云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是故百千妙色。所云百千者,盖极言其多也」。宝光妙色,实在是无穷无尽。

「又色中复放光明,如《观经》云: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玻璃,佛经上讲的玻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水晶。古时候没有玻璃,玻璃是人工造出来的。琉璃,我们中国人讲翡翠,绿色的玉,透明的。西方世界的大地,我们这个大地是泥沙,他们的大地是琉璃,所以地也是绿色的,非常之美,透明的,从上面可以看到底下,宝中出光。「故知光色重重无尽,如是衣饰,具足庄严,自然在身」。我们中国人讲,心灵福就至,佛宝如是,「非因造作」,没有造作的,没有人设计,也没有人制作,你想,自然就在身上,随心所欲。可是这句话我们要听明白,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同居土里面有习气。同居土有九品,习气最重的肯定是下辈,下辈上生,下辈中生,下辈下生,这习气重的。中辈习气可能就没有了,上辈那就不必说了,没有这个习气。又何况得阿弥陀佛本愿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一句话非常重要,那就是告诉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就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了。那这些衣着是自然的,并没有想象,也没有想象什么颜色,也没有想象什么质料,自然在身。这是什么原因?我们中国人谚语所说的,心灵福就到,这福报自然现前,没有任何作为。同时这里头还有个因,弥陀本愿威神的成就,再加上自己的福慧,完全是自然显现,没有想到,也不必去想。衣自在。再看末后这一段,居住自在。

【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这一段说明居住的处所受用具足。「舍宅」,所居的房屋,「俗云宿舍住宅」「称其形色者,《会疏》云」,这《会疏》里说,「形,其身大小;色,青黄等色」「盖指房屋之形体与色彩相调和,或舍宅之结构、大小、颜色等等皆与住居者之形色相称,故形状称身如意,色彩悦目赏心」。极其形容其美好。西方世界并不单调,真正是我们世间人称之美轮美奂,美到什么样的程度?无法形容。又没有人设计,又没有人制造,为什么会那么美?如果我们思惟它的根源,实在讲,同学们心里都有数,弥陀本愿威神的成就,自己所修福德的对称,自己在里头确确实实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当然没有分别执着,一切受用,正报依报无不是自然的。而自然成就的,自己一定非常觉得舒适快乐。与你自己所修学的,确实它对称。譬如你修行到哪一个阶位的菩萨,所现出来的境界一定跟你相等。《华严经》上菩萨五十一个阶级,西方极乐世界都能够证得,决定成就圆满,圆满是妙觉。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相当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十法界。同居土是人天、六道。我们这边有六道,他只有两道,只有人、天,饿鬼、畜生、地狱没有,修罗、罗剎也没有,只有人天两道。方便土里面,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我们四圣法界。都是得弥陀本愿威神加持,所以都称之为阿惟越致菩萨。真正阿惟越致菩萨是实报庄严土,那是真的,那不是佛加持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华严经》上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他们在那里修行。现在我们知道,他们修行功夫没有间断,无量的法喜,快速的圆满成就。现在我们看批注,「右明住所」,前面这是经文,说明菩萨们的住所受用具足。「舍宅」,所居之屋,宿舍住宅。称其形色者,《会疏》里面讲,大小,青黄等色。这里面就含有深义,西方世界一切受用无不是自然的,无不是性德流露的。弥陀的愿力,愿力引发自性的性德,帮助我们得到如此殊胜的受用,样样称性。

「宝网者,由宝珠连缀而成之罗网」。罗网多半覆盖在宫殿的上面、在宝树的上面,以为装饰。「弥覆者,遍盖也」「悬」是挂着的。「宝铃者,珍宝所成之风铃,随风能发微妙音声。」这前面我们读过,音声说法,演说妙法。「奇妙珍异者,奇特、美妙、珍贵、希异」,也就是稀奇,「此赞网铃中诸宝之殊胜也」「周遍者,遍及无余也」,在极乐世界处处你都看见。「校饰者,《会疏》曰:相交庄饰」,相互交织在一起。庄饰就是跟现在讲的装饰意思相同。「晃曜」,晃者,光也,晖也,曜是照耀。「如上云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映饰,故云光色晃曜也」「严丽」,严是庄严,丽是美好,都是赞叹居住环境的美好。「堂宇」,堂是殿。古云堂,汉代以后称殿。所以殿堂两个字常常连起来在一起。宇是屋檐,屋的边,我们中国人叫屋檐。房,这是住宅,「又堂之中者为正室,左右为房」。这是中国古老的建筑。「阁」是楼阁,阁就是楼。「广狭者,宽窄也。方圆,方形与圆形」。宽窄与方圆,就是方形与圆形。「又凡以直线连缀者,皆摄于方」。弧线形成者,都称之为圆。「例如扇形」,扇形是兼有方有圆,扇的弧是圆形的,但是扇有个直角,那是方,摄于方。

「其大小高下,或在虚空,或在平地,一一随人心意,随念显现。如《吴译》曰:所居七宝舍宅,中有在虚空中者,有在地者。中有欲令舍宅最高者,舍宅即高。中有欲令舍宅最大者,舍宅即大。中有欲令舍宅在虚空者,舍宅即在虚空中。皆自然随意,在所作为」「故知彼土舍宅之形状颜色大小以及升空在地,皆一一如人之意,应念而现」。这些经文,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无有一法不是性德的成就。所以经里面有很多欲令,我想怎么样。西方极乐世界人还有欲,还会去想,我想怎样怎样,那就变成凡夫了。那个世界人从凡圣同居土已经远离分别执着,应该是没有想了。没有想,为什么有人喜欢住大房子,有人喜欢住小房子,那是什么?还是在他方世界的习气。确实有人喜欢住大房子,有人喜欢住小茅蓬,尤其是长时期的习惯,阿赖耶识里头习气种子很深。这些介绍多半都是讲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里决定不是这样的。那你要去看他们方便土,看实报庄严土,那没法子形容,真的是大经里头常说「唯证方知」。你到极乐世界,你就见到了。谁见到?凡圣同居土的人他见到方便土,他见到实报土。虽然四土在一起,常寂光土是理体,知道,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同居、方便、实报土,虽然在一起,不一样。我们晓得极乐世界叫平等世界,每个人身都一样,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最难的是身,相貌相同,跟佛一样,生活环境怎么会不一样?实报土的习气没断,就像前面饮食一样,突然想到,它就现前,居住环境也不例外,习气所现的。说明极乐世界的神通自在,极乐世界神变不可思议,我们要从这个上面去理解。

在极乐世界真正用功的人,真正想早一天成佛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人在西方极乐世界不离讲堂。弥陀的讲堂,说法从来没有停止过,不是像我们这一堂课一堂课当中还有休息,他没有。他们不需要饮食,他也不需要去休息,他没有疲劳,没有疲倦,他也不累,永远精神饱满。而且同时在讲堂听老师阿弥陀佛讲经教学,还可以同时分身到十方世界去参访诸佛如来,供佛闻法,分身去的。自己的身还在阿弥陀佛面前,没离开。分身能起作用,不是说分身不起作用,分身跟本身起同样的作用,修无量福、无量慧,所以他的成就非常快速。至于这些衣食住行,是什么?给十法界众生看的,表演的。给他看这些是什么?让他生羡慕的心,让他兴起对于阿弥陀佛的信心,正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表演,没有一桩不是诸佛如来代替弥陀招生,这招生广告里头一个项目。就像《法华经》里面三车的比喻一样,喜欢小车的,羊车,羊拉的小车;喜欢鹿车的,就跟你示现鹿车;离开火宅之后,谁知道全是大白牛车。我们就知道了,鹿车、羊车是佛用这种手段来引诱你,你所得到的出乎你意料之外。西方世界实际上状况能说得出?说不出,真正是不可思议。

我们把这段文念下去:「又《唐译》曰:于众生前自然出现,人皆自谓各处其宫。如是无量众生,则有无量宫殿,互入互容,彼此无碍,正显事事无碍法界」。这是真妙不可言!这一段不能不做解释,不做解释我们看了会迷惑。现在时间到了,底下这一段,我们下一堂课再学习。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