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0二集)  2011/2/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0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五十四面倒数第三行,从最后三个字看起:

「此六度,乃菩萨究竟自他兼利之大行,能到涅槃彼岸。菩萨自行此法,亦以此教导利益众生,故续云教化安立众生」,我们把底下这一句也念下去,《会疏》释曰:以道授他为教,转恶成善为化。引导众生安住正道,建立大心,故云安立。」我们就念到此地。六波罗蜜,六个修学的纲领,是一切菩萨自己修行的科目,依照这个科目修,同时也以这六个科目教导利益众生,所以经文里面,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六度前面讲了很多,后面还有很多地方都提到,在这个地方我们重新简单的温习一下。确实有这个必要,为什么?这是菩萨行最重要的核心,我们没做到。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我们读诵、听闻肯定没有到一千次,一千次也不算多,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长时熏修」,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六度,第一个是「布施」。经文上很清楚的,恒以布施。布施有三大类,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财布施得财富,财富可以滋养我们的身命,也就是肉体得利益;法布施得智慧,智慧能养我们的慧命,让我们明心见性,换句话说,这是精神上的利益;无畏布施是善法、是好事,对待一切众生,众生有苦难的时候尽心尽力去帮助他,让他离开恐怖,平安度过艰难,这一类都是属于无畏布施。特别是人在临终之前所感受到的病苦,如果我们能帮助他,把他的病苦减轻,让他感觉到快乐,感到安慰,感到有人照顾,他离开恐怖了,这一类无畏布施非常重要。这三桩事,果报,三个果报,世间人没有不希望得到的。希望是希望,不见得你能得到,这是八苦里面求不得苦。我想求财富,想求聪明智慧,想求健康长寿,想求到老的时候有很多年轻人照顾,这大福报!福报从哪来的?从修来的。诸位要知道,福报是果,果必有因,我们没有修因,哪来的果报?古时候出家人,一入佛门剃度了,首先就是叫你修福。为什么?佛法里常说「法轮未转食轮先」,如果你生活都有困难,三餐不济,明天住在哪里不知道,你还有心学道吗?

我们的同学有福报,十方善友护持,这些你们都不用操心,这是多大的福报,你们福报比我大多了。我可以说在七十岁之前,到七十多岁以后才有个小道场,七十岁之前我不知道明天在什么地方,人身心无依无靠。早年算是很幸运,有缘遇到韩馆长,我们在台北建立一个图书馆,华藏图书馆,她担任馆长,统理大众。我们相依为命三十年,她走了,我们又要开始流浪。早年流浪她收留了,我住在她家里,他们一家人对我很厚道,可是我们自己心并不安,念头只是想到今天,不敢想明天,明天人家不高兴叫我们走,那就得走路。好在她照顾我三十年,才有今天的成就,她过世之后,我们又开始流浪。在新加坡居住的时间最长,三年半。到这个地方来,政府给我们优厚的条件,容许我们在此地建道场,这是稀有难逢的因缘。我们道场在这里建立了十年,照理说十年,儒家讲法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小成是君子,大成是圣贤,在佛法里面小成是得三昧。确实真正用功,平常人、普通人三、四年就得三昧,六、七年开悟的人就有了,十年,我们相信开悟的人不少。但是我们疏忽了,没有能够依教奉行,把光阴耽误掉,十年空过了。心没有得清净,身体健康不如十年前,身心疲惫,杂念、妄想不但没有减少,可能还是增加。我们也是在修行,也是在修道,修的是六道轮回,不是菩萨行,是凡夫行。

我们自己要知道,菩萨这三种布施我们是在做,做得不够。财布施,每一个同修真正是为正法久住、为度化众生,帮助这个小城人民趣向伦理、道德,帮助这个地方人民团结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这个小城是全国、全世界和谐的典范,我们有没有在做?有做,不是没有做,做的功夫不够。不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疏忽了从本身做起。我们这十年,这一方面利生的工作,最有效果的是我们每个星期的温馨晚宴,这是从学院开幕的头一天开始的。我们第一天开幕,到这个地方来人地生疏,这个地方是澳洲著名基督教的根据地,没有其它宗教在里边,我们佛教到这边来,多少人感到惊讶,还有很多人问我,你怎么敢到那里去!我们开幕发请帖,周围两条街道,邀请当地居民参加我们的开幕典礼,接受我们的晚宴。我们向他报告,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到这里来,为什么到这边来,到此地来的目的、用意,向大家报告。我们素菜接待他们。他们听了很欢喜。当然,听其言而观其行,我们说得很好听,我们做的是不是这样?这十年他们也相当肯定了,都能生欢喜心,这个基础做得算不错。吃完饭之后就有好几位同修来告诉我,他说:法师,你们这种活动能不能多办几次?大家欢喜。我说:好,既然大家这么喜欢吃素菜,我们每个星期六晚上来供应,任何人都可以到这边吃饭。十年如一日。我们星期六的晚宴永远办下去,不会停止的。跟图文巴的市民结了非常好的缘,地方上的慈善事业我们全心全力的支持,这都是大家看到的。所以现在当地人对我们的称赞,说净宗学院的人都是好人。政府支持我们,人民支持我们,难得!

希望我们往后十年,不能像以前这么疏忽,往后十年如果不能落实三个根,不能落实六和敬,我们就有罪了,我们怎么能对得起佛菩萨,怎么能对得起全世界四众善友的护持?要记住古大德有一句话说得好,「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我们的了道就是往生净土。首先要想一想,我们现在这种心行,极乐世界欢不欢迎我们。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的时候讲得很清楚,《弥陀经》上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极乐世界原本是诸上善人的俱乐部,我们要想参与,我们具不具备上善的条件?这是所有净宗同学都应该知道的。如果我们心行不善,念阿弥陀佛也没用,阿弥陀佛要把我们接引到极乐世界去,我们在极乐世界作乱,把人家的社会搞混乱了,阿弥陀佛不会干这个事情。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具备有条件的,上善的条件。我们也看到一生作恶的人,为什么临终往生瑞相那么好?他符合那个条件,一生作恶,临终忏悔,业障忏除,后不再造,他就是上善之人,他就具备极乐世界的条件。所以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是培养这个条件。

六波罗蜜也是帮助我们培养,财布施养我们的身,果报是养身;法布施是养我们的心,得智慧;无畏布施这是善行,我们会得到健康长寿的果报。健康长寿是这里头最重要的,年老的时候有人为你服务,这个果报是什么?我们肯照顾老人,我们肯为老人服务,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我们如果嫌弃老人、讨厌老人,到你老的时候,年轻人都讨厌你、都嫌弃你,那是果报现前了。到那个时候你忧悲苦恼、心里不平,好了,你就六道轮回再去流转去了,你念佛求生净土不能满愿。因果报应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学院帮助图文巴医院,医药费一个月一万块钱,一年十二万,年年不缺;基督教办的赡养中心,它们相当困难,我们赞助它,赞助它的经费也是一个月一万块钱,一年十二万,这二十几万都是无畏布施,照顾生病的人,照顾重病准备往生的人。我们所缺乏的,对一般的老人我们还没有能照顾到。

我们很想办个老人院,老人福利事业我们一向都关心,在全世界每个地区、每个国家我们都细心去考察、去参观。澳洲的老人福利在世界各个地区来相比,澳洲是最好的,澳洲有先天的条件,地大、人少,所以居住的环境是最好的,但是它缺乏精神生活,缺乏温馨。澳洲人非常守法,这是值得尊敬的,法如果再加上礼教那就完美了,合情、合理、合法。老人的晚年那是他一生最幸福的一段日子,我们想了多少年,总希望把这桩事情能够落实。佛法里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只要我们不放弃这个念头,心想事成,希望有一天这个事真的成就。我们没有能力办大型的老人院,办个小型的,二十个人、五十个人的,他们的老人院都住几百个人,我们没有那个力量,我们造一个三、五十个人的,做成一个好样子,做成一个典型。我们参观基督教关怀中心,临终关怀中心,他们只有六个房间,同时只能照顾六个人。我去参观,他告诉我,有的人住得最长的,三个月他就走了,还有些人一个星期就走了,二、三个星期就走了。它只有六个房间,专门做送终的事业,让他在临走之前心情愉快,能够感到温馨。这在佛法里头说,临终时候没有恐怖、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决定到好地方去,他不会堕恶道。信仰宗教的他会到天堂,念佛的他会往生极乐世界。临终要有不平,临终要有怨恨,那肯定到三途。所以这个中心做的事业是菩萨事业,等于说把一个老人从恶道送到天堂,从恶道送到极乐世界,你说这个事业多么伟大、多么的殊胜。所以这是无畏布施。

「戒」,有律仪戒,有摄善法戒,有饶益有情戒,我们前面念过。律仪戒是自善,佛门里面讲善根福德因缘,我们善根从哪里来的?从律仪戒里头种的善根。律仪戒一定是从《弟子规》《感应篇》下手,我们今天的戒律有名无实,什么原因?我们把根丢掉了。千万不要有分别、有执着,《弟子规》是儒家的不是佛家的,《感应篇》是道教的不是佛教的,我们这样分别执着就错了,你对于大乘完全不了解。真正通达了解大乘,大乘怎么说的?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自性清净圆明体,从体上来说称之为佛,佛性、法性都从体上讲的,所以大乘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我们要问,孔子本来是不是佛?老子本来是不是佛?是,怎么不是,一切众生皆是,不能说孔子、老子是例外的。应化在中国,应以圣贤身得度者即现圣贤身而为说法,这问题不是解决了!在印度,应以佛菩萨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菩萨身而为说法。佛没有一定的身相,佛没有名号,佛没有定法可说,你要明了通达这些道理,你是真正认识佛法,你才能学佛,有分别、有执着永远不能入佛门。前面跟诸位说过《金刚经》的宗旨,远离四相,那就入佛门了。《金刚经》的经文讲得很好,小乘初果须陀洹,须陀洹破了四相,须陀洹自己说,如果他没有破四相,释迦牟尼佛就不称他作须陀洹。须陀洹自己承认不承认破四相?他没有这个心,他要有这个心,我破四相了,我没破,执着还有我、还有人;他绝不以为他自己破四相了,那叫真破四相,这个事实真相要懂得。

所以律仪是自己修善,你都能把它做到,《弟子规》做到,《感应篇》做到,《十善业》做到,然后三皈五戒、《沙弥律仪》你自自然然就很容易做到,这是真正的佛弟子。摄善法增长菩提。摄善法戒也就是十善法,戒律上没说,要做。只要是对自己真正有好处的,对自己身心健康,帮助自己断恶修善,戒律上没说也要做,这增长菩提。第三个饶益有情,对一切众生有好处、有利益,佛经上也没有说,我们遇到了要不要做?要做。我举一个例子,有一年我到北京访问,住在国际旅店,我从楼梯上下来,遇到美国一个同修,华侨徐先生,碰到了非常欢喜。他住在马里兰州,常常到我们华府,那个时候还不叫净宗学会,华府佛教会,所以我们很熟。他告诉我,他非常欢喜,他说我儿子今天娶媳妇,媳妇是日本人,今天来了很多贵宾来贺喜。他请程思远,是政协的副主席,请他做证婚人。所以来的有好几个部长参加,日本的大使,还有日本很多企业家,这是很殊胜的一个婚礼,新娘跟新郎都是北大的学生,他们同学,日本人。看到我把我拉去,也叫我去做证婚人。我就坐在证婚人桌上,我跟程思远坐在一起,一僧一俗。这是饶益有情,这些大官平常接触不到佛教,他们看到我好像很稀奇。证婚人一定要讲几句话,所以我就晓得我可以讲十分钟的佛法,把佛法介绍给大家。我是临时去的,所以也没有准备素菜,我就吃肉边菜,拿一杯酒跟他敬,他说佛教怎样这么自在?我说是啊!佛教不是不吃酒的吗?是啊,不饮酒,真正不饮酒的定义是不能喝醉,因为你喝醉就乱性,我这一杯不会醉,我敬大家。十分钟,这个宴会大概是一个小时,大家都欢喜,从来没有听到过佛法,在这个场面,我们参加,这个机会是度众生的,是让这些人去种善根。饶益有情,这是佛门大慈大悲的表现,这不是破斋、不是破戒。所以持戒一定要懂得开遮持犯,在什么场合当中是用什么样方式来表达,不是为自利,是利他。这是一个例子。

「精进」也有三,我们在前面看到披甲精进,「披甲精进」是善根方便。披甲是什么?你有戒律,一个人持戒,在这个社会不会被社会不良风气所染污。我们这几十年当中,五十多年了,我们没有看电视,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乃至于一般的这些书籍,我们都不看。《戒经》里有规定的,沙弥十戒里就有保护自己的善根,这很重要。我们所亲近的是经典,每天不离开。有时候有善法,儒家的经典,道家的经典,圣贤的典籍,不同宗教的经典,这是什么?这是「摄善法的精进」,希望我们了解自己,也了解其它宗教,寻求宗教的团结,寻求化解宗教之间的误会,互相学习,这问题就解决了。还有「利乐有情」,这是善根无尽的修持,摄善,善根圆满,利乐有情是善根无尽,对众生有利益、对众生有好处的。

我们在法布施里印送《大藏经》,我们的标准是一万套,一万套《大藏经》赠送给全世界。这两年商务印书馆再版《四库全书》,我们买了一百套。世界书局告诉我,他们想再版《四库荟要》,我给他订了两百套,赠送全世界。这些时候我一直在想唐太宗的《群书治要》,没想到真有同修找到这个书寄给我们。《四库全书》分量那么多,从哪里读起?我想了好多年,希望从《四库》里面把最好的、精华的东西节录出来编成一本书,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迫切需要的,古圣先贤的教诲。民国初年,我还没有出世之前十年,当时这些学者、专家、大德们他们已经在编这个书,编成了。十九年出版,十六年完成,民国十六年,十六年是我出生那一年,它这部书完成了,花了十年时间,又隔了四年出版,出版这个书的时候我四岁。我们相信这些书籍印行的分量一定不多,大概都是一千套。将近一百年,社会的动乱,这书还能存在吗?知道有这个书,可能找不到了,没想到有人找到一套送给我。我一看书是很破旧了,但是没有损坏,页数完整,字没有被破坏,我也交给世界书局印一万套。这套书是什么?这套书是《四库》入门,你想看《四库全书》先看这一套,这一套是经史子集的精华,一共只有八册,《四库全书》一千五百册,精装本,这个只有八册。你看了这个东西之后,你对《四库》就有感情,你认识它了,然后你想专攻哪一门你就知道,你会找得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把钥匙。唐太宗这部《治要》是治国的宝典,如何让社会安定和平,如何让人民都能过到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两部书它原始的资料都是《四库全书》,一个是着重在政治上,唐太宗的;《国学治要》它的重点是在治学上,就是做学问。这两部书太好了,这两部书让我们现代年轻人有门路可入,不至于望洋兴叹,真的有门可以进去。唐太宗的这套书昨天我收到了,印好了,寄了一部给我看,我看得很欢喜。《国学治要》大概四月底可以出版。这是法布施,这是利乐有情精进,摄善法,摄善精进、利乐有情精进。

刚才我漏了个忍辱,我们接着把这个补进去。「忍辱」也有三类,第一个要「忍怨害」,冤家要伤害你,你要忍,他对你不满意,他毁谤你、侮辱你、嫉妒你,做出种种伤害你的事情,你要能忍。像经典上讲的歌利王割截身体,你看看忍辱仙人能忍,不但没有丝毫怨恨,而且还告诉歌利王,我将来成佛第一个来度你。当时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释迦牟尼佛没有成佛,在修菩萨行的时候修忍辱波罗蜜。释迦佛成佛之后,第一个得度的是憍陈如尊者,憍陈如就是那个时候的歌利王。说话真算数,不是打妄语,不是说好听的,真的度他。这是什么?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他对我过不去,那是一时的误会,不要计较,他对我认识不够、了解不够产生误会,迷失了自性。所以人往往在高名厚利就被欲望俘虏过去了,我们相信他读圣贤书,他有根基,为什么还干这个事情?那就是从前李老师告诉我的,「看得破,忍不过」,还要干这个事情。大的利益摆在面前,一生穷困,现在一下几个亿的财产给你,他心就动了。这种境界里头不动心,那是已经得定了,没有得定怎么能不动心?所以他动心、他改变了,走世俗这条道路,情有可原,可以原谅他的,何必计较!我们要学释迦牟尼佛,到我成佛的时候我还来度他们,他跟我们有缘。

所以在顺境善缘不生贪恋,逆境恶缘没有瞋恚,一切境界当中都能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日常生活当中保持自己常随佛学。这句话重要,普贤菩萨的第五愿。常随佛学就是不离开经典,每天有空喜欢读经、喜欢听经,有这个习惯。这个习惯跟每天吃饭、喝水一样,每天不能不吃饭,不能不喝水,每天不能不读佛经,不能不读圣贤书,你才真正能保得住,不会被环境影响;这个做不到,肯定被环境影响。而且读书,我们没有开悟,没开悟之前一定要懂得一门深入,就学一样东西。你看看从前的人。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里记载着有一桩事情是真的。倓虚法师中年出家,没有出家之前跟三个朋友合伙开了一个药店,中药店,其中有个刘居士以后也出家了。这个刘居士学佛,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就是念《楞严经》,就这一部经,念了多少年?念了八年,叫八载寒窗读《楞严》。一门深入,在家居士。有一天中午客人很少,中午就在柜台上打瞌睡,中午休息的时候在柜台上打瞌睡。做了个梦,这梦好像是真的,梦里看到两个人到店里来了。这两个人认识,朋友,以前为了财务上了法庭打官司,这两个人输了,上吊死了。所以他看到这两个人来心里很害怕,是不是来报复他的?结果看到这两个人来的时候态度很和善,没有那个凶恶的样子,走到他面前就跪下来。刘居士就问他:你来干什么?他说:我求超度。他这个心就定下来了,求超度的。他也很后悔,为了财务纠纷让他两个人上吊死了,也很难过。就问他:你要我怎样超度你?他说:只要你答应就行了。他说:行,我答应你。看到这两个鬼魂踩着他的膝盖、踩着肩膀升天了。这两个鬼升天之后,后头又来了两个人,一个妇女带个小孩,再一看是他前面的太太带着孩子,也是死了。两个人见了之后,就问她,妳们两个来干什么?也是来求超度的,一样的方法,只要你答应。行,答应她,看到这两个人也是踩着膝盖、踩着肩膀升天了。

他凭什么能力超度人?八载寒窗读《楞严》,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鬼神知道你有这个本事来找你,你没有这个本事他不来找你,为什么?找你没用处。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验到,一门深入的功德多大。多少人看经、研究佛经,种类很多,看得很杂,看了几十年都没有这个功夫,鬼神都不找他。一门深入,鬼神来找你超度。现在还在世间的人我也知道一个,也是十年专攻一部经,常常有鬼神找他超度。他超度非常简单,不需要排场,有的时候念佛号,有的时候念一段经文,就把他送走了;善根深厚的,他有能力把他送到极乐世界。这就知道一门那个力量有多大。所以一门是专心,多门是散心,散心成就就太难太难了!这是对于冤亲债主。「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一人,佛并没有底下加批注,冤家债主例外,没有说,不舍一人就是冤亲债主统统一律平等,只要是有缘;有缘是他来找你,你就要帮他忙。你没有能力他不会出现,有能力他出现就是找你超度他的,你只要诚心诚意答应他,你所修的功德、你所拥有的能量就能够帮助他超生。

第二种是「安受苦」,忍辱里头,这是什么?日常生活当中你要能够忍受,不被恶劣环境所动。修行人过去多半住在山林,因为环境清净。对附近的村庄至少保持过去讲三里路,差不多就是两公里这样的距离,你需要的东西也很方便,但是这个地方很清净,没有人打搅你。有时候你生活上有缺乏你都要忍耐,能够耐暑、能够忍饥、不畏寒暑。一心向道,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怕。一部《无量寿经》、一句佛号念念求生净土,这个身体放下了,身体交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照顾你。如果寿命到了,阿弥陀佛会接你到极乐世界;如果寿命没到,阿弥陀佛会照顾你的生活,但是你的生活不是很富裕,是很清苦,肯定过得去。清苦的生活消业障、增福慧。《弘一大师讲演集》里,有一篇特别跟我们讲释迦牟尼佛的节俭,劝我们要学习。浪费是消福报,不是消罪业,福报消了,罪业增长了,节俭是消罪业、增福德。日常生活当中能省就要省,不要浪费。要记住科学家警告我们,这个地球上,就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粮食危机,会有能源危机,会有水资源的危机,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如果我们节俭,苦日子过惯了,这种苦难来的时候我们不感觉得很苦;平常过的日子太舒服、太优越,一旦遇到灾难就感到很痛苦。

我们想到世尊当年在世他的僧团,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一天出去托钵,托不到没有关系,好好的念佛修行干一天;两天托不到也不要紧,河边上一点生水都可以喝。不像现在,现在都市人真的,古人所说的娇生惯养,把他放在野外、放在大自然他就活不了。现在问题确实比从前严重,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六、七岁,小朋友在乡下游玩的时候,稻田里面的水可以喝,水沟里面的水可以喝,都很干净,手捧到就喝了,还有很多树叶可以吃,乡下人没东西吃,摘树叶、摘花朵,花也可以吃。现在麻烦,现在土壤中毒了,农药、化肥、工业的废水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所以现在怎么敢吃,野草野花敢吃吗?我们小时候敢吃,草拔下来吃草根,草根的味道很甜。现在整个世界变了。在这个时代,自己更应当重视自己的德行,走佛菩萨的路、走古圣先贤的路决定是安全,不会有错误。这是安于苦难的环境。没有灾难,常常想着有灾难的时候我怎么办,心理上要有准备,灾难来的时候你就不害怕了,你不恐惧。

第三种是「修行佛法」,修佛法要很长的时间,你没有忍辱你修不成功。譬如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没有忍辱的功夫你能做到吗?《影尘回忆录》上讲的刘居士,一部《楞严经》读八年,没有长远心、没有恒心的人做不到!《楞严经》的分量很长,差不多相当于《法华经》,一天只能念一部。初念不熟,大概要七、八个小时,念得很熟了,一遍也得要四个小时,没有恒心做不到,这就是忍辱。不但是读经,念佛也一样,这一句佛号看起来很容易、很简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能做到吗?能做到的那是真念佛人,他真有感应。都摄六根简单的讲,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分别执着,那就是都摄六根,对这一句佛号不怀疑、不夹杂,念佛的时候没有一个杂念,一声佛号一声心,声声佛号声声心,心口是一不是二。这种念法就是古人讲的,你跟佛心心相印。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跟佛感应道交。念上个十年、八年,你得念佛三昧了,得念佛三昧就有冤亲债主来找你超度,你一点头他就超生了。为什么?你真有功夫、真有功德,他得到你的加持,他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六度第五个是「禅定」,禅定也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安住」。禅定是菩萨修行的中心、枢纽,为什么?得定之后就开智慧、就开悟了,般若是开悟,前面都是帮助你得定的。布施,放下烦恼、放下习气,持戒是修自己的善根,忍辱是成就善根。修善根之后要靠忍辱成就,不能忍,你全都丧失掉了,佛法里所谓「火烧功德林」,你所修积的功德,一发脾气功德全没有了,烧干净了。功德很不容易修成,所以一般人修的是福德,哪有功德!功德能了生死,福德不行。功德能帮助你得定、安住,无论做什么事情,譬如你发心十年的时间专攻一部经这是定,没有定力的话你做不到。念佛,人家三年就能往生,那要靠定力,没有定力,念佛的时候胡思乱想。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那是你严重的障碍,你没能放下;真正放下,万事随缘,有很好,没有也好,不放在心上,心里只有一尊阿弥陀佛,只有一句佛号。无论干什么事情不妨碍,念佛法门的殊胜就在此地,无论做什么事情心地清净,专心做工作,心里头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知道。有没有例子?例子太多了,你细心一观察你就知道。

倓虚法师跟我们讲的修无法师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黑龙江哈尔滨极乐寺。极乐寺建成,倓虚法师那时候很年轻,大概四十几岁,他是谛闲老和尚的学生,请老师来给寺庙开光,办一个传戒活动,传授三坛大戒。戒期当中当然需要义工帮忙,修无法师从外地来的,到这里来讨一个工作,义工。他出家,不认识字,所以他也没有听过经教,那个时候讲经的太少太少了,全国能讲经的法师不到十个人,中国那么大,闻法的机缘太难了。他出家一生在常住做苦工,他修忍辱波罗蜜,别人不肯、不愿意做的重活他干。他修行的方法就是一句佛号,真的除了佛号什么都没有。我刚才说的他做到了,你看他往生多自在、那多潇洒,预知时至,就在戒期当中往生的。戒期在筹备期间,戒子还没有来报到,他向老和尚告假,老和尚很讶异,但是老和尚有修养,倓虚法师,不责备他,你喜欢来帮忙好,你有事情要离开也好。当家师定西法师就没有老和尚这个修养,把他叫过来责备他,「戒期只有两个月,你连两个月的耐心都没有吗?」结果修无法师告诉他,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去。这两个法师一听愣住了,这不是开玩笑的,往生到极乐世界,这是好事!道场出了一尊佛。问他几时?不出十天。你看他往生的消息就得到了。到第二天又去找定西法师,定西法师说怎么样?我明天就走。赶紧给他预备后事,到第二天真走了,没有生病。

开戒的时候谛闲老和尚来了,知道这桩事情非常赞叹,谁有这种本事说走就走?他走的时候也给大家留了句话,人家叫他作几首偈子、作几首诗留给后人做纪念,他说我是个老粗出身,不认识字,我也不会作诗,也不会作偈子,不过我有一句话告诉大家,做个纪念也好,「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留这一句。你讲得很好听,你自己没做到,这不是真的,是假的,这句话值得多少人去反省。他真修成了,没有别的,忍辱波罗蜜,他能忍,欢喜忍,并不推辞,道场里面粗重工作一个人干,无怨无悔,最后这一着表演给大家看,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赞叹。倓虚法师把他的事情写在《影尘回忆录》,流芳万世,让后人都知道他,都应当向他学习。决定不要贪图享受,不要贪图安乐。《戒经》上告诉我们,「比丘常带三分病」,那个病不是真的害病,那个病是讲病苦,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至少要有三分苦警惕自己,这就是今天讲的忧患意识,不能没有。天天讲享受,灾难来了你怎么办?安乐的时候要想到苦难的时候,这就叫常带三分苦。人活在世间应该如是,统治国家的人他也不例外,天下太平、安定的时候要想到灾难,要想到战争,不能掉以轻心。所以创业艰难,守成更难,创业的成果你能守得住吗?这个事业能传得下去吗?不是容易事情。今天我们得力于科技的发达,比倓老法师那个时代殊胜太多了,倓老晚年住在香港,圆寂在香港,常常讲经,听众也不过就一百人左右。香港人忙着赚钱,所以很少听经,我在香港讲经的时间很长,我了解那边环境。

香港人听经很挑剔的,你讲得不好他不来听,不来听还罢了,找麻烦,讲完之后提出几个问题来问你,你答不上来的时候当面给你难看,这么一个环境。我原先不知道,知道了不敢到香港去,到了香港之后,畅怀法师告诉我香港佛教讲经的这环境,他对我提出警告。我那个时候去香港讲经五十岁,一九七七年,我们从台湾过去。他说:法师,你算是年轻一辈的,你也不出名,没人知道你,这个地方的听众有一些找麻烦的人,你得要小心,这些人都是知识分子,对佛法有研究,不是外行。我去讲《楞严经》,这是一部大经,也是大家所喜爱的经。当时香港还有个首楞严王,海仁法师,九十多岁了,我去看他见一次面,好像两年之后他就往生了,一生专攻《楞严》、专讲《楞严》《楞严经》专家。我到那里去讲《楞严经》。这个老和尚一生只有六个徒弟,跟他学的,这六个徒弟都很了不起。老和尚收徒弟的标准是要背《楞严经》,不但背经文,还得背批注。他选的批注也奇怪,他选的是蕅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连经连注都要背,不能背的他不收你,所以他的学生只有六个人,门坎高!这是个好老师,真是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当中有三个人跟我很熟。好在我那次,第一次离开台湾,算是在国外讲经,讲了四个月还没有遇到困难。这些人也常来听我讲经,没找麻烦,而且还请我吃过一次饭,大家谈谈《楞严经》里面几个问题,很不容易。像这种情形讲经不容易!我们相信问难的人有,会常常遇到,自己如果对经教不熟悉,没有真正学习的那点小功夫,你就不容易招架。所以头一个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要把心真的安住在这上面。

第二「引发」的意思,我们所想的能够满愿,这个是什么?禅定的感应,你的心清净,清净你所想的真的就是有求必应。一般人求愿不容易实现,那是什么?他的心思散乱,散乱心很难有感应;专一的心常常会有感应,很少没有感应的。第三个是「办事」,这个办事那就是世尊在《遗教经》上所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制心一处就是禅定,我们前面读过「止心一处」,一个意思。制心一处你处理问题很容易,你的心不杂,你的心不乱。禅定应用在工作上,应用在日常事物上,所以它管用。禅定不是盘腿面壁,盘腿面壁它就不起作用了。这个地方讲大乘教里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统统在定中。

最后这一个是般若,智慧。「智慧」也有三种,第一个是「加行」,帮助你契入境界,提升你的境界;第二个是「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那是根本智;「后得智」是根本智的起作用,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们怎么修法?先修根本智,不能先修后得智,先修后得智你没有根本,你那个后得智是假的,不是真的。广学多闻这是后得智,他学一辈子,学几十部经,一、二百部经,通宗通教,你要晓得他学的是知识,他没有智能,他没有定力,他没有耐心,日常生活当中不如意的事情常常发脾气。这就说明他没有根本智,根本智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真智慧,它没起作用。你想想,像倓老法师讲的刘居士,八载寒窗读《楞严》《楞严经》在佛教里头叫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佛门弟子都知道。人家一部《楞严经》念了八年,他什么力量超度这些鬼魂?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时候就是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先有根本智,然后再求后得智,就是说你这一门开悟了,然后你再学其它的法门、其它的经典,叫广学多闻,非常容易,你一接触就明了、就通达。就像惠能大师一样,根本智是开悟,三昧成熟了,大彻大悟,所有一切经教,世法出世法一接触就通达,一接触就明了,这叫后得智。所以开智慧你要懂得开智慧的方法,要懂得开智慧的门径,那就是戒定慧三学。从戒律里头去扎根,植善根,善根深厚,深厚的善根是从戒律里面来的。因戒就得定,定就是禅定、就是三昧。这个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开悟,这就是后得智。所以根本智能引发佛法,你在一部经上得根本智,你见一切法、听一切法,一听都明白了,这是引,引你的佛法。后得智真正帮助正法久住,帮助一切众生学佛,你有能力教化众生,你教化众生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纵然不能大彻大悟,也会到大悟这个阶段。

早年李老师教我,学佛要发大菩提心,心量小了不行,要发大心,修学要把目标放在教理上。为什么?教理通了,一切法全通了。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那是上上根人,通理,通理就是见性。一般人,所以上中下三根,中上根性的人不得已而求其次,要通教义,义是通一部分。譬如净土宗,我这一宗我通,别的宗还不行,这是教义,管用。如果说学一部经只懂一部经,这是下下根人,这部经你没问题,换部经你是没办法,这个人难教。老师给我讲这个道理我明白了,我不是上上根人,我的目标就锁定在教义。我学这部经,与这部经有关联的经典我学习很容易,与这部经方法不关联的我学起来就非常困难,这就说明什么?不是上上根人。知道自己的根性,选择法门,依照法门修学可以把自己提升到上上根。所以建立佛事,佛事是正法久住,弘法利生。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净土大经解演义》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